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六集) 2010/5/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十八页倒数第二行,也就是第五段「所被根器」。
「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这个字不念被,念披,跟挑手边的披,就是披在身上是一个意思,古音念披,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首先这前面讲到,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根性统统都能够收到利益。所以净宗常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说法门的广大。也要做一个交代,在许许多多不同根性的人,到底什么样的根性最契这个法门的根器?这不能不知道的。下面跟我们说,「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这个器是比喻,是个器皿,好比一个茶杯,这个茶杯,用这个做比喻。「是器」,它是完好的,可以盛水;「非器」,就是它里头有破损,底下破了一个洞,裂开,那就不是器,我们水装进去它就漏掉,这叫非器。这是用这个来做比喻,就是什么人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什么样的人不能接受,能接受的是器,不能接受的叫非器。「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这个法是佛法,露是甘露,就是佛法当中最好的。因为这也是比喻,用天人,天上的饮料,甘露是最好的饮料。如果破漏的这个器你去盛甘露,它就漏掉。所以他不能够承受佛法的甘露,这叫「非器」。这是把名相的意思简单介绍一下。
下面引用《疏钞》,莲池大师说的,「前三非器」,前面三种没有法子接受净宗的教诲,第一种「无信」,他不相信;第二种,虽有信,他不愿意求往生,他对这个世间很留恋,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还不错,不想去;第三个「无行」,虽然也想去,不肯干,不能够依教修行,这三种人就是非器。「反是皆器」,如果反过来,那都是的,他能信、能愿、真干,这样的人决定得生,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他有信有愿,他行不力,没有真行、没真干,如果在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在临终有个条件重要,头脑清楚,头脑不清楚就没有办法。所以老人痴呆症一得,那就没法子,一生念佛念到最后是这种情形,往生都没有把握。老人痴呆症在佛法里面讲,叫冤亲债主,业障!所以学佛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有生之日,不说年了,活一天就要懂得努力去消业障,去消一天,决定不跟人结冤仇,要学处处吃亏,吃亏真的是有福!吃亏,你才能消业障;不肯吃亏,那个业障消不了;如果还想占一点便宜,你就天天在增长业障,这就完全错了。这个世间,纵然得到全世界有什么意思?造多大的罪业!像这本书上所讲的,罗马帝国时代,凯撒大帝派军团来侵略中国,十几万人,那时候行军走路走了一年两个月才到中国边境,多辛苦!走这么长远的路,那个军队已经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没有了,病的病死,老弱都死掉了。所以这到了中国还没有到中原,到甘肃这个地方只剩下好像是六千多人,你看十几万人就剩下六千多人。打了几仗只剩下六百人,最后剩下六百人。六百人还是跟一个中国将军打了一仗剩两百人,最后全部自杀了,全军覆没,你说有什么意思?这是凯撒欲望太大,想征服全世界,三年多、四年,这十几万人都没有了。我们了解这个世间事实真相,全世界你得到了,你能享几年福?你造多重的罪业!死了以后到阿鼻地狱去了,肯定的。了解因果事实真相,他就不会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不善的念头。
真有缘分,有这么大的福报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最大的一个愿望,这一生去作佛,你才真正解决问题。佛是什么?佛是个明白人。你把宇宙人生真相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一丝毫的差误都没有,这个人就叫佛。佛是个通达明白人,这是值得的,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所以「信愿行」是修学净土法门三个决定性的条件。凡具足这三个条件,那都是净宗学人,取得这个净宗学人。下面念老给我们解释,「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讲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他讲六个信,第一个信自己,此地也是讲信自己,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要相信这个,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怎么成不了佛?成不了佛,是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业障里头最重的、最难突破的,贪、瞋、痴、慢、疑,我们得认真的去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这五个字统统都有,八万四千法门肯定没分,净宗法门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有这五种烦恼,你的信愿行不坚实。有没有?好像有,若有若无,你敌不过烦恼习气。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生活当中、从工作待人接物,你细心去观察,他没放下。我们用经典的标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首先要断的,断掉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上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那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严重的身见?执着这个身是自己,不是自他不二,自他决定是二,哪有不二的!这一关破不了,后面全都破不了,这是第一个关口;第二个关口,对立;第三个关口,成见,执着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自己一定比别人高明,一点谦虚恭敬的意思都没有,这怎么办!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你要学佛,佛用什么东西学习?用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什么叫诚?诚是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叫诚,那个念是邪念,一念不生这是诚。诚是真诚心,真诚心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是敬,敬人、敬事、敬物。这个敬一般讲是认真负责。对人,首先晓得人跟人的关系,为什么?知道关系,晓得这个诚怎么做法;父子的关系要尽孝,君臣的关系要尽忠,朋友的关系要尽信,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孝。孝用在父子关系,叫父慈子孝;用在君臣关系,君仁臣忠,你就懂得怎样去做了。关系是道,随顺道的行为那就是德,叫道德。你不了解关系,现在人真不了解,这不是假的,你不能怪他,从小没人教,长大已经养成习惯不容易改。古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难移,不能怪他。世尊在这个经上非常慈悲的教诫我们,所有做错事情都不可以责怪,一定要知道,他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教他。他父母没教他、祖父母没教他,曾祖父母也没教他,我们往上溯至少四代。我们疏忽、丢掉中国传统道德的教学,四代了,你怎么可以怪他?所以只有用怜悯心、同情心去帮助他。帮助他,他不会感激你,甚至于还怨恨你,你找他麻烦;明白人要忍耐,你不忍,他没有机会回头。等他回头之后,他会非常感激你,知道过去那些行为是对不起你的,你真的是爱护他,真的是帮助他。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会回头。回头有难易,有人这一生回不了头,来世。佛陀教化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一人,这慈悲到了极处,不在一时,不在一世,这非常了不起。只要跟佛接触,都种了佛的种子,这肯定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听到一句佛号、听到一句经文,不管懂不懂,这个种子种下去了;看见佛像、看见佛经、看见出家人,佛的种子也种下去了,但是还没有形成器,器是真能接受。
是心是佛,这就是本来是佛,这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你本来是佛。是心作佛,这个「作」就是你今天修行,你要作佛。我本来是佛,我现在发心要作佛,能不能成佛?当然能。用什么方法?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可是他要最深厚的善根,为什么?他一点怀疑没有,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真念佛,万缘放下,走进念佛堂,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一般讲起来,三年他成佛了,真不难!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在念佛堂念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佛,那什么原因?他没有真干。也就是天天进念佛堂,一样也没有放下,是非人我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五欲六尘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这个别说念一辈子,念十辈也不行,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是一切放下了,我活这一天,今天一天功课就是念佛,就是万缘放下,除这个以外,什么事都没有,这样念佛才行!「很多经教这些理论方法我都没有学」,没有学不必要学,你这一老实,经教里所讲的你统统具足,用不着学了。只要不怀疑、不夹杂,所有经教里面讲的也不需要学,你完全具备了,成佛的条件样样都具备,多殊胜!印祖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念佛堂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人。有道理,人少事就少,是非少、障碍少,容易成就;人多很难、很复杂,障碍多,不容易成就。祖师的教诲那里头有大道理、有大学问,千万不能够疏忽。决定不要认为人多,道场兴旺。道场表面看起来兴旺,不能往生,都是热闹的道场,这要懂。
第二讲愿,「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这个愿。真正体会到我们这个世间苦,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社会动乱,地球上灾变太多,你每天都能看到,频率的发生次数一天一天增加,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安全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这多苦,今天不知道明天有什么变化。所以印祖教我们常常想到死,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反而心安了。我学印光大师,把每一天都当作我这一生最后的一天,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没事了。真正作如是观,把它当真,不是当假的,不是假设的,心安。世间怎么变化、怎么动乱,与我都不相干,我的时间就这么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此地没有事,那我这个地方就很安。心安才能办道,心不安念佛不得力,一定要心安。心安是理明白了。宇宙之间事实真相是刹那生灭、刹那不住,《金刚经》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这就对了。对自己、对世间决定没有奢求,决定没有欲望,第一桩大事,提升自己的灵性,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第一愿望。帮助苦难众生要有缘,尽心尽力;没有缘,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强求,为什么?攀缘、强求你已经落在分别执着里头,你距离真诚平等觉就愈来愈远,那就错了,你又在搞轮回,造轮回业了。缘成熟就做,有缘,缘不成熟,也不要去做。成熟是什么?大家欢喜,这应该要做,不做对不起人。缘不成熟,少数人可以接受,很多人不愿意,不知道你做干什么,还对你有怀疑,天天在研究你搞这个是有什么企图,有什么目的,你不是叫别人生烦恼?叫别人生烦恼,菩萨决定不做,大乘教里头佛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做他欢喜,我们就不做;你做他欢喜,那我就做。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的。大众不知道这个好,没有关系,你教,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你在家里教学。现在教学,学生找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学生很多,真正来求学的学生不多,来凑热闹的很多,不是真正求学的。
我们知道在佛门里头讲经的人才愈来愈少,有没有真正学讲经的?好像是真的,其实不是。为什么?首先,基本的扎根教育他有没有?扎根教育重要,在家三个根,出家四个根,做到了没有?这是基本的东西。真正有这三个根,到什么地方去学?我这一生真的非常非常幸运,没有地方学,佛学院学不到,我遇到李老师,正好李老师开班,培训讲经的法师,学生二十多个人。他教学的法宝两样东西,一个是讲演术,《实用讲演术》,一个是《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东西是什么?师范学校里面的教学法,这个东西佛学院没有教,这东西是什么?是古老世世代代相传的讲经、讲演的规矩。你规矩不懂,你一上台一开口就错了,人家就笑话你,外行不懂,内行知道。可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内行的,你上台去表演,看不出来了;真正碰到内行的,太清楚了,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学过,科班出身,那就是行家。所以李老师这个东西我看到也恐怕会失传,我们要不传承下来,真的就失传了。这个东西早年我们在新加坡办短期,一期是三个月的,短期的培训班,我们用了这个东西,效果好!参加培训的同学们,他们在分享心得的时候,在新加坡接受这三个月的训练,远远超过过去三年的佛学院。那个短期班,我们不讲扎根教育,不讲这个,只讲技术,上讲台这些方法、规矩,这个东西多重要!
李老师当年,我跟诸位说,诸位也不必笑,李老师这本书写出来之后,这是他自己写的,他只印了三百本,自己放在箱子里,箱子锁着,谁也拿不到。我们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发不发?不发,都不给。很难得我们同学当中只有三个人拿到,老师给的,给了我一本,给了周家麟一本,给了徐醒民一本,其他都拿不到。问老师,老师摇头不给。同学问我,那我怎么办?我把他这本书做成表解,做了一个大纲,做表解,这个表解先给老师看,老师看了,好,可以,我用这个间接的介绍给我们班上同学。我讲他这个东西的大意,不讲他的文,也不用这个教材,就用我那大概好像是五、六张表解,我讲的。他这么慎重,我当时向老师请教,我说:老师你何必这样子?这好东西为什么不传给学生?他说你不懂。我都愣住了。他说:人家不懂,听经也是囫囵吞枣,很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不好,不好在哪里也说不出来,少造业!这个东西他要是真看了,他拿这个去批评人,他能够把你法师上台一条一条不好的地方说出来,你好的地方他也能说,这是个标准。随意去批评法师,这是造口业。我才明白了,不是什么神秘,是避免人造口业,随意去批评法师,我才懂得他老人家的用心。这是个标准、是个尺度,千万不要拿这个东西到处去量人,那你就造罪业了。所以到他老人家往生,这份东西我才鼓励他们把它印出来普遍流通,希望把佛门里面讲经讲演这套教学方法、这套规矩广泛流通,来做利益。实在讲,这是佛学院佛学班第一门课就是学这个,但是德行在先,在家没有扎三个根,出家没有扎四个根,不能学这个。真正把根本扎下去之后再学这个,你将来才真正能够光大佛法,弘法利生。所以从前古时候,出家人在社会上,为什么值得那么多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的德行、真的学问。
我在新加坡那个短期培训班,前面三届,第一、第二、第三届我讲课,我讲这门课,当时悟闻法师他都听了。我让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录像,有录音,从录音带里面写了一本讲记,这个讲记也印出来了。悟闻师也很用功,这个东西写出来之后,他拿给我看,我把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太妥当的都把它改正过来,这个讲记印出来了,正式来流通。李老师的原文看起来比较麻烦,他是用文言文写的,不深,很浅显的文言文,讲记就方便多了。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同学,真正想发心要出来学讲经、学讲演,这本书是必须要读的,那你真学真的要跟着老师。李老师当年把这本书给我,我一个星期就看会了,我全明白了,可是怎么样?上台用不上。这个玩意就跟打仗一样,《孙子兵法》一个月可以学完,上战场不会打仗,这老师没有办法教你,因为它是活的,状况千变万化。所以我再决定回到台中,我就跟老师十年,看什么?看他在讲台上的运用。我不是跟他学别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他没有办法教的。长期跟他在一起,长期听他讲,观察他,这个东西他在讲台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别人听老师讲的是那些意思,我不是,我是听、我是观察,听观他的方法、他的技巧。那个内容,他参考古大德那些注疏资料,我也会看,可是人家看,他表演得那么活泼自在,我没有办法,做不到!这个你问他,他也没有办法教给你,活的。所以我在台中住那么多年,我学门道,中国古谚语说「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这就要长期亲近,你没有长期薰习的话,那个运用之妙你没有办法体会。所以这亲近善知识就重要,比什么都重要!
自古以来,真正接班人、成就的人是什么人?多半都是老和尚的侍者,为什么?他天天跟着,他什么都学去了。阿难继承释迦牟尼佛,当侍者;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侍者;你们仔细去观察,蕅益大师继承他的也是他的侍者,蕅益大师往生之后,蕅益大师所有的著作都是他整理的,刻版流通于后世。在中国大陆,圆瑛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学生当中那是第一人,《圆瑛法师全集》他主编的。这都是说明,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细心观察他讲台上的运用、日常生活上的运用,还有老和尚接待宾客,多少人向他提出问题请教,他怎么解答、怎样指示,你在这里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没有办法教的,这没有教材,原理原则就这一本书,两样东西现在我们印在一本上。李老师的东西确实简要详明,他一点都不啰嗦,我看他的《实用讲演术》,薄薄的一点点附在这后面。因为那时候刚出来学讲演,我到书店里面去找了好多种,这些材料都是教人怎么讲演的,每一本都是很厚很厚的,看完之后,回头看老师的,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那么厚的一本,讲得没有他这么简单完全,别人所讲到的,他都有,他里头有的,别人还没有提到,才知道这么简单的东西这样完备,你不能不佩服。学习不容易!不真干,学不到东西,不谦虚,学不到东西,不恭敬,学不到东西,这是你学东西的基本态度。这个愿重要,愿是什么?决定这一生往生。阿弥陀佛这么好,有德行、有学问,非亲近不可,遇到这个好老师能放松吗?怎样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这部《无量寿经》你要是参透,你就是弥陀弟子,你决定跟他去了。这个经里面讲的什么?佛的心。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普度众生,一个都不舍;阿弥陀佛的愿,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行(修行),全在这部经上,四十八品每一品都讲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在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里头,有这一本,其他的不必看了,专攻这一本。这一本成就了,你要是有空把别的翻翻就行,你就全明白了,功力一定要下在这本上。
「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这一句里头着重就是这个「专」字。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专字就是都摄六根,你要不都摄六根,你怎么专?你不专了。你都摄六根,你才能专。净念,这个净是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相继是不间断,无有间断。跟大势至所讲的字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也照这个学,怎么学都学不像,问题在哪里?最明显的这个障碍,我们相信不真,里头带着有怀疑,你看还想学这个、学那个,那不就有疑吗?真正不怀疑的时候,我就这部经一门深入,其他的都放在旁边,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这才叫专。真放下了,一心归命《无量寿经》,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才能成就。所以这有怀疑,你想这个、想那个,有怀疑,夹杂,不专。早年我在美国,住德州达拉斯,有个同学尹建维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净空法师,如果《大藏经》这么多,让你只选一部,你选哪一部?我一点考虑都没有,我说我选《弥陀经要解》。我这么多年是居无定所,自己没有道场,所以随缘,人家请我讲什么经,我就去讲什么经,所以讲了很多。假如我自己有道场,我自己能做得了主,我自己不到外面去走动,我在道场我只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一百遍、讲一千遍,那不就成了阿弥陀佛!何必还要讲这个、讲那个?没有这个必要。专讲一部经的,古大德有,我名字记不得了,好像他一生讲《弥陀经》讲了两百多遍,他不讲别的。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星云法师在佛光山办了个东方佛教学院,我曾经跟他建议,让学生一个人学一部经,他那时候有一百多个学生。我那时建议是分组,一组学一部经,一组三个人,三个人学一部经,那时候估计差不多也将近二十多部经。如果这样教学成功了,那佛光山上这顶尖的讲经人才有二、三十个,那还得了!专家。专讲《弥陀经》的就是阿弥陀佛,专讲《普门品》的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专讲《地藏经》就是地藏菩萨,弘遍全世界。一部经至少让他用功的时间十年,十年专攻一部,他会得定,会得三昧,定就能开智慧,真的把东西讲活了;心要是杂、要是乱,什么都想涉及、涉猎,几十年会空过,那就很可惜。人生苦短,最宝贵的是时间、是精力,时间精力用在一点,没有不成功的。一门通了,一切就通了。
我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师那么长的时间,学的经不多,只学了六种。第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普贤行愿品》,就是那一卷,《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第五部《金刚经》,第六部《楞严经》。一部一部的学,一部学会了,至少要讲十遍,对谁讲?在台中,在家的同学、居士们,到他们家里去讲,听经的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在这一家讲完就换到第二家,讲十遍,你那个印象才深,真正得到自利,利他不敢讲,自利。讲完之后向听众请教,都是同学,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请他们批评指教改进。这个《楞严经》,这是选的一部大经,这个大经我没有讲到十遍,我记得好像讲了七遍,这叫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不用古圣先贤的老办法,学不出来。所以这个基础,以后无论看到大小乘经论,自己也懂得老师这一套方法。讲经里面最重要的是科判,分科判教,也就是说科判是什么?从文字上讲,章法结构;从里面义理上讲,思想体系。你能把这个搞清楚,你发挥不会错误,文字章法结构清楚,这个义理思想体系明了,那还有什么问题!《无量寿经》我们做了一个《科会》,《科会》流通得很广,学讲经的人要注意、要多看,那就是文字上看章法结构,内容上看他思想体系,这是经教的基础,经教的根本。所以学讲经,头一个先学做科判。古人已经有科判了,你自己不妨不要看古人,自己做,做了之后,把古人的东西拿来相比,你就晓得哪些不如别人,别人很多优点在什么地方你就发现了,你才会有进步。这些都是预备功夫,统统做好之后,再上台表演。所以上台表演的时候,一定是有长时期的观摩学习,在台上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是学院学讲经的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不能不懂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以上三事,号为资粮,资粮欠缺,便难前进」。资粮,是旅行,资是你要带一点旅费,带一点钱。在从前旅行没有旅馆,也没有饭店,你必须还带一点干粮。这在抗战期间,我们做过流亡学生,也用长袋子装着米背在身上,这叫资粮,你才能出去旅行。这是古时候。现在只要资就行,不要粮,到处有饭店,到处有旅馆,比从前方便多了。这是讲的这三桩事情。「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就是这三个条件,缺一个,这就是说你这一生不能往生。你真正想求生净土,这三个条件必须统统具足,那你就是净宗什么样的器?根熟之器,你能往生,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你根熟了。阿弥陀佛遇到这样的人,他会特别加持,会特别护念,为什么?帮助你这一生成就,如果这三个里面缺一个,阿弥陀佛不会来,他慢慢等。为什么?来了也没用,你求愿往生的意愿不强,你的妄想、你的心绪还非常杂乱,他不会来的。
「《疏钞》复云: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这莲池大师讲的。世间确实是有这些人,在佛门里面修福、种善根,很多,也拜佛、也念佛,但是对这个世间名利、亲情放不下,所以他不能往生,这也叫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这一句非常重要。你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你造作很多罪业,你不知道。纵然造作五逆十恶,如果有信愿行,他还是会往生,这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只要念头一转,业就消了。我们中国人也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要轻视作恶的人,他一回头,好人当中的好人。教他回头,这就是圣贤教育,他要是有机会接触,明白了,他就回头。所以这一点增长我们的信心,过去做错了不怕,从今天开始,今天学什么?就学一部《无量寿经》,够了,已经太多了。「我在佛法上没有根底」,不需要,就从这部经上下手就行,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所以我们净宗学会成立,那时候我在美国,我编了一个课诵本,《净宗朝暮课诵》,我们把古老的,从前祖师大德编的那个本子,那个早晚课里面经咒很多,我们专修净土,我把那些都省略了。编这个课诵本理论的依据就是,我们要学习阿弥陀佛的心愿德行。所以这个课诵本,早课,我们选读的经文是第六品四十八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我们选的经文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里面是持戒、忏悔、修行。持戒是阿弥陀佛的德,忏悔是阿弥陀佛的行。所以这个课诵本里头有阿弥陀佛的心愿德行。专修净宗,一心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经咒我们都把它省略掉。很难得,这个课诵本跟着净宗学会也普及了,现在海内外用这个本子来修学的很多。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有真正发心的,有真正用功、很精进的,但还是没有看到修学的效果。什么原因?我们细心观察,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失了基础的教育,扎根教育,缺这个东西,所以敌不过境界。现在境界的诱惑,里面有烦恼,外面有一些不善的东西在诱惑我们,五欲六尘敌不住,所以你的心静不下来、定不下来,心随境转,这就糟了。起心动念还是搞六道轮回,与信愿行不相干,没想到;早晚课的时候想到信愿行,课诵完之后就忘掉,还是贪瞋痴慢疑,这怎么能成就?
祖师大德在此地给我们一个定心丸,过去造的过失不怕,昨天造的也不怕,昨天也过去了;从今而后我再不造了,我一定要依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教诲,我认真修学,别人学不学与我不相干。对待别人像对待佛一样恭敬,那你就对了,普贤行你就做到了。普贤行第一条就是把一切众生都看作真佛,「礼敬诸佛」。我们对一切众生恭敬,就像恭敬释迦牟尼佛一样,就像恭敬阿弥陀佛一样,是真的不是假的。对人如是,对小动物也如是、对花草树木也如是、对山河大地亦如是,你有福了,你真的觉悟了。能吃亏,能接受羞辱,能接受无故的伤害,没有关系,消自己的业障,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好事,不是坏事!这要真正有一点智慧,不但没有怨恨心,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来考试我,看我忍辱功夫到什么阶段,我心里还有一点怨恨,我就晓得我功夫还不够,我是勉强忍受的;功夫真正够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一丝毫忍受的那个念头都没有,充满感恩,你境界真的提升了。这些日常生活当中这在修行,修正自己错误行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提升你品位的条件。你没有这个功夫,你到极乐世界品位下;有这个功夫,品位就一直上升,你说多好,怎么不感恩!要有怨恨的话,那好,西方去不了,你往三途去了,那就错了。要觉悟,要聪明,不干傻事。所以具足信愿行,具足六波罗蜜。
我们给净宗同学只提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净业三福」,这是最高指导原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不在了,我的讲堂,这个摄影棚,无论在哪个地方,我们老师、护法的照片我都悬挂着,念念不忘老师,我今天在此地学习的,老师看到了,存感恩的心!「慈心不杀」,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伤害的念头,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决定没有破坏。「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佛法的标准,每一条都要反省,晚课反省,早课是提醒,心同佛、愿同佛,晚课反省。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里面反省的,主要的就是用十善业,这是娑婆世界六道众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在此地。十善具足,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经本一打开我看到了,我有分,我在里头,这才能成为世尊真正的弟子。「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第二条,从这里提升,提升这是佛弟子了。都做到了,再向上提升,大乘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用我们这个地方,信愿行是因,往生净土是果。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因,这第一个因;第二个是信愿行是因,信愿行决定往生,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就念一部《无量寿经》,其他都不必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后头一句,「劝进行者」,前面这十句都是自行,都是成就自己,最后自己成就了,帮助别人。怎么帮助?我们自己真干就是帮助人,别人看到了会向你学习,别人遇到你,会向你请教。真干,不能干假的,要量力而行,不要分心,不要搞太多,搞太多一事无成,那就害了自己。
今天世界问题是很多,迫切需要的,这是多年我常常说,需要宗教大学、需要多元文化大学、需要大量的人才,要利用媒体来教化全世界的众生。宗教要团结,团结宗教最好的方法是要互相学习经教,那就会真的团结。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明了宗教的教义,他喜欢修学哪个宗教,我们都赞成、都鼓掌,为什么?宗教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我们讲的是个个都第一。我在新加坡团结宗教,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我比喻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基督教是眼睛,伊斯兰教是耳朵,佛教是鼻子,眼睛第一,耳朵也是第一,鼻子也是第一,这个人身体健康;如果说我眼睛第一,其他都不行,那你不就生病了?你问题不就来了?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一样不好,平等的尊敬,认真的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这叫大圆满。可是从哪里做起?我们的经验,一定从自身做起,从我们自己小道场做起。我自己自身没有做好,我就不能影响小道场;自身做好了,才能影响小道场;小道场做好,才能够影响我们的邻居、我们这几条街,逐渐往外,它自然发展,不是有意的。有意去做,你就又落到意识里去,又搞分别执着,一定是完全顺其自然,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这样你做得多自在,做得多欢喜,一点障碍都没有。这是佛菩萨、所有宗教里圣贤教导我们的原理原则。我们要不听他的,用自己的思想来策划怎么搞,那都是麻烦,都是搞的世间法。圣贤事业一定是圣贤人做,大智慧、大福报。我们想想自己智慧、福报都不够,只能点火,希望能开风气,后面有人来接,当然最好地方政府来接、国家来接。现在国际组织有联合国,联合国来接就更好了!我们要做出个样子,不做样子他不相信,他没有信心。就是这一点,一个小道场,做成这个样子。那我们跟联合国还有这个缘分,可以邀请他来参观,真做好了,请他来参观。他们看了之后欢喜,有了信心,这些人有大福报,这些人有大因缘,他可以把这个事业发扬光大。那我们在这个地方念阿弥陀佛,乐观其成,这才叫真正的好事!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论机,则有当机与不当机之别。三根之中,谁最当机,古说不一,今当明究」。三根是上中下,到底净宗这个法门哪一种根性是最当机的?自古以来,许多祖师大德的讲法不一致。念公老人说今当明究,现在我们应当明明白白的来研究这桩事情。「盖以世尊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应病与药」,研究要有个依据,还离不开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他教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叫五时。这五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办学校一样,先办小学,再办中学、再办大学、再办研究所,他一层一层的把学生往上提升,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现在想搞一个一条龙的学校,就是这个办法,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你看他头一个,这最重要,他一开悟,这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把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这开悟是彻底明白了,而且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成就了圆满的智慧。他怎么成就的?从定功上,从禅定上,从修定入性定,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懂。我们今天心散乱的,修定是把这个散乱心逐渐逐渐放下,让这个心意识集中。放下一切杂念,《华严经》上讲的,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修定。到起心动念放下时候,性定就现前,自性本定。到性定现前的时候,一切就通了,那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全现前了。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出来了,完全明了了,这像什么?这像我们今天想要办学,办学先搞什么?就是培养老师,你没有老师怎么办?所以先培养老师。
我早年在台湾文化学院,那个时候叫文化学院,现在扩展为大学,文化大学。我在文化学院教了五年,教哲学系三、四年级,佛经哲学,我记得一个星期四堂课,我在那里教了五年。这个学院,学校是张其昀先生他创办的,我们从他的做法得到很好的启示。他办这个学校之前,他办个研究所,研究所规模小,人少,他招的是什么人?招大学毕业生,里面有硕士班、博士班。办了几年之后,这学生毕业出来,他就办学院,他训练的这一批博士、硕士,就都到学校里面去担任教授、副教授、讲师,一个都没有外流,全部都留下来,这是好办法,真聪明。所以他的学校办得很成功,为什么?老师都是自己学生,观念、想法、看法都一致,我非常佩服他这个做法。所以我就想,如果将来我们要想办佛学院、办宗教学院的时候,一定要先搞研究所,先培养一批师资。释迦牟尼佛这一悟之后,三七日中讲《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等于是培养师资,先搞这个。这个完了之后,你看再开「阿含」,阿含十二年,这十二年是佛教的小学。十二年结束之后,再讲「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方等八年;再讲「般若」,般若是佛经里面的精华,最主要的部分,般若是智慧,讲二十二年。你看他讲经四十九年,般若就二十二年,就晓得这是佛经里最主要的一部分。最后,《法华经》八年,那就像研究所,他是这样子教法。最后入灭的前一天讲《涅槃经》,《涅槃经》是什么?最后的遗嘱,对后人的期望,对后人的交代,这《涅槃经》。这是释迦牟尼教学的一个次第,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看着学生学习的程度往上提升,叫应病与药,好像大夫给病人治病,你害的是什么病给你什么药。
下面说,「一般而论,则大乘经典,菩萨众当机」。大乘是方等以后都是大乘,方等、般若、法华这都是大乘,法华是一乘,要法身菩萨当机,不是普通菩萨。大乘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性,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在最近二、三十年当中,把古人所讲的方法稍稍做了一点变更,大家更好懂。菩提心的体,我用「真诚」;菩提心的自受用,古人讲的是深心,我就用我们本经经题后半部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这是自受用。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人?我们用「慈悲」,跟古德就是经论讲的是一样的,这比经论讲得更好懂。所以我们一共用了十个字,在觉上加了一个字,「正」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用这个心。对自己、对别人,起心动念与这个心相不相应?得天天练,这就是大乘。这个心现前,你就是菩萨根器,大乘经典对你就相应,非常适合你学习。头一个就知道,我们不能用虚假的心、虚伪的心,对自己、对别人;如果用虚伪的心,小乘,这不是真心,连小乘都谈不上。虚伪的心是六道轮回心,读大乘经典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是轮回心,大乘经典到你手上也变成轮回业,境随心转,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起心动念太重要,起心动念一定要跟这个相应,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对自己清净平等觉。
在行为上,日常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要学什么?要学「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最后「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头一个讲看破,看破什么?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我们不是自己有能力明白的,我们是从经教薰习明白的,我们相信经教里每一句话都是佛的真实言语,决定没有欺骗我们的,我们相信他。我们知道宇宙的真相,放下是应该的,执着是不应该的;不分别是应该的,分别是错误的,你就肯放下了。自在才随缘,随缘就自在,不必坚持自己的成见,别人说得很好,我们赞叹,我们随喜,多快乐!先学我随顺众生,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先做这个,别人所想的、所做的没有大错,都可以随喜;重大的错误,你的意见也要委曲婉转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人家能够欢喜接受。人家欢喜的人是欢喜谦卑的人,你东西是好东西,如果你的态度、姿态很傲慢,是好东西人家也不接受你的。我们是希望事情能做好,大家能够都得利益,何必要自己居功?何必一定要自己的?没有这个必要。自己,真的你不知道那个谦卑的那种快乐、那个受用,你真正做到了,确实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够得到法乐。那个贡高我慢,自视很高,那里面带着烦恼,你会带来痛苦,你不会快乐,这就是你不会心平气和。谦虚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浮躁里面肯定是贪瞋痴慢,这些都要懂。
「小乘典籍,二乘当机」,二乘是什么?声闻、缘觉。小乘也很难得,他对佛的教诲也很认真依教奉行,就是心量不大,他是以自受用为主,不会主动帮助别人。不是不帮助别人,他帮助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他喜欢的。他喜欢他,他就帮助他;他讨厌他,他就不理他。所以我们讲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大乘人是仇人也帮助,侮辱他、伤害他,毁谤他更不必说了,他统统帮助;小乘这些人他不会帮助,你尊重他,他帮助你。「唯此净土,奇特殊妙,独标一格。古有诸说,下标三例」。净宗法门确实它很稀奇、很特殊、很微妙,它讲当机跟大小乘不一样,古大德有几种说法,下面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上辈往生,唯是菩萨」;第二个,「本为凡夫,兼为圣人」;第三个,「专接上根,傍及中下」。这三条要细讲,讲明了之后,才晓得净宗这个当机确实是稀奇、特殊、妙不可言。总的没有离开前面讲的原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给你讲到最后,只要具足这个,无论什么人全是当机。能不能成功?我们还得补充的就是,你能不能万缘放下。就是带业不能把娑婆世界带去,这不可能的,你得放下,你才能去得了;你要不放下,你就去不了。带业真是讲到绝顶了,你一口气还没有断之前,那个业都能带;断气那个时候不能带业,就是最后一念我不带业。一念之前我还发脾气、发牢骚,没关系,最后一念只要你心平气和就去了,你看看这还得了!这个法门无比殊胜、奇特。
可是要晓得,理上、事上真的是这样的,可是不容易!有人那个怨恨死不瞑目,那就没有办法,那就去不了;有人情执,亲情就是放不下,那就没办法。所以这个必须要看破,顺逆境界,在这个里头去练,这就真正练功夫。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没有怨恨,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那什么时候往生都行,那就真正得大自在,这真叫成佛!清净平等觉得到了,就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这经上有,佛问阿难尊者:你想不想见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是把清净平等觉学到了,我们跟阿弥陀佛心相同,四十八愿,愿相同,四十八愿变成一愿,普度众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展开来是四十八,归纳起来就是一条,真正想帮助众生,真正想成就众生。帮助众生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重要,其他帮助都是不究竟的,只有帮助他开悟,这是真的究竟,真正的圆满。向下这个文还相当长,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