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四集) 2010/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十七面。
我们看「丁,判教」这一段。第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判教,这也是后来祖师大德们所发明的,三藏、二藏、五时、判教,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全都没有。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就世尊这四十九年的教学研究,研究它,他到底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东西,所以把它分为很多的科目。对于后世学佛的同学来说的确是有一些方便,可是总的来说,这些东西值得参考,不能够死守着这些原则,那你就错了。世尊一代时教非常活泼,他老人家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来无有定法可说」。《楞严经》上很明显的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见得佛是随众生的根性、随着众生的程度,没有一定的方法。像前面我们读到的「究竟方便」,那是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做到,而不是像后学这样子的分法。这样分法都是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表现的。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判教,教就是教学,用现在来说,是教学的制度;古人讲教学的仪式,所以有教仪、有教法,法是方法;仪是仪式,我们今天讲制度,譬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属于制度,这在古时候就讲的是教仪。方法,那是教学的方法,对根性利的用什么方法,根性钝的用什么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仪式是依照进度不相同有差别。开始学习,这初入门,这小学,然后慢慢再向上提升,提升到中学、提升到大学、提升到研究所,这种方法叫渐教,渐渐的向上提升。还有一种叫顿教,所谓是天才儿童,他不需要经历这么多层次,他一入门就可以进研究所,前面什么小学、中学、大学,他都不需要念,那是特殊的。有没有这种人?有,不多,很少。由此可知,这些说法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事不同、因地不同,你都要能够懂得,这叫契机。古今诸师,这都是很早,都不是现在,大概分科判教都在隋唐时代。说古,在隋唐之前,古人;说今,大概就是隋唐这个时代。那些祖师大德们说分科判教有十二家,这十二家里面最著名的是天台跟贤首。所以以后学教的人,不是依天台就是依贤首,一直到民国初年还不例外。现在我们学不学这些东西?现在不学了,到我这一代就没学了。没学怎么办?李老师把这些东西简化,编成一部书,叫《内典讲座之研究》。我们就依靠这个,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四教、五教的简化,这是适合于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详细,但是很适合于现代人的口味。
「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下面一个简单解释,「藏教」就是小乘,这个藏就是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开这三个科目。经藏,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讲规矩;论藏是研究讨论,这开智慧,这里面很多是一问一答。初入佛门得学这些东西,学戒修定开智慧。第二叫「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这个通教就是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这里面所说的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菩萨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如果说二乘,缘觉跟声闻就合并,算是小乘教,菩萨是大乘;说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通被三根,上中下三根都讲到,这好比是佛教的中学。「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这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真的提升了。但是他还能够向上提升,向上提升到圆教,这好比是大学,圆教好比是研究所。「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这才是大乘的圆满,里面所讲的多半是法身菩萨,到究竟的佛果。这是天台他们的教相,就是教学的样子、教学的仪式,我们现在人讲教学的制度,这大家就好懂。
「贤首宗判教」,贤首是华严宗,贤首大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最初华严初祖杜顺和尚、二祖云华、三祖贤首。这个判教的建立是在贤首大师这一代完成的,成立很好的一个体系,所以华严宗不叫杜顺宗,都称为贤首宗。他是华严前面五代祖师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华严宗的建立到他手上才算是圆满。好像盖房子一样,到他这里盖完成,开始盖的时候是前面的两位祖师。他判教,他说「圣教万差,要唯有五」,圣教就是,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大圣,他一生教化千差万别,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要,把它归纳、精简那就有五种,「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天台是把顿跟圆合并在一起称为圆教,贤首从圆教里又开出顿教。小教是小学,始教是中学,终教是大学,顿、圆都是研究所。比天台讲得细一点。
下面介绍第一个,「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所以小乘教里面讲得最多的是讲人我空。法空有说,说得不多,说得不究竟,略微提一提,所以小乘人对于万法的缘起他没有明了,六道的缘起这讲得很多,没有讲诸法缘起,讲六道的缘起。所以小乘人的修学,确实最高的果位超越六道。六道怎么来的?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的。见思烦恼断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讲十法界,加上这四法界,十法界。十法界,这个四法界称为净土,前面六道凡夫,这六法界是秽土,染污的;四圣法界清净不染污。染污里面讲善恶,你修善在三善道,造恶就是入三恶道,这个境界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这个道理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般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众生有心无心起一个念头,不知道这个念头影响多大,不知道这个念头会造成什么样结果,他不知道,大乘菩萨知道。我们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看到的三种周遍,那还了得!极其微细的一个念头,甚至于这个念头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那为什么?习气,微弱的习气,动了这个念头。念头一起就周遍法界,你说影响多大!这个周遍法界是信息,现在科学家讲信息。大乘教里面叫转相,它能变,境界相就是所变,就随着这个念头变了。善念变善的境界,恶念就变恶的境界;恶念变五浊恶世,善念变极乐世界,念头变现的。善恶念头都没有,那才叫净念,只要有这些念头都是染污,都是不清净。到四圣法界,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善恶二边没有了,不存在了,所以四圣法界才称之为净念,那些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净土,道理在此地。还有染净,那就不是真的清净,真的清净是什么?连染净也没有。你看染净还是对立的,还是二法不是一法。一法里面,一法里染净没有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对立都不存在,那叫一真法界,那是实报庄严土,那是圆教,到实报庄严土是圆教。
大乘终教,终教是大乘,大乘的圆满。大乘圆满向上提升叫一乘,《法华经》上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就是大小乘,三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没有!那是假设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就是佛乘,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回归自性,你成佛了。所以这是大乘之终。大乘终在哪里?在十法界里面佛法界。他没有见性,依旧是用阿赖耶,不过阿赖耶他用得很圆满,为什么?他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依教修行,所以在形相上看,他跟佛没有两样。智者大师讲「六即佛」,称他们为相似即佛,很像,很像是佛,还不能算是真佛,为什么?他没有能转识成智,他所用的心依旧是阿赖耶。真正成佛,阿赖耶转变成四智菩提,那是真心,他还是用阿赖耶。如果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真佛,一真法界,那叫明心见性。禅宗叫明心见性,法相宗里面叫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一转变他就是真佛。真佛还没有做到究竟圆满,所以天台大师叫分证即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叫分证即佛。等觉再上去那圆满了,究竟圆满。这我们在《华严经》上,我们学了很多,这四十一个位次统统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是真平等。真平等里面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无始无明的习气带得多少不一样。刚刚证得圆教初住,不起心不动念,可是不起心不动念的习气还有。那个习气不碍事,不像分别执着,分别执着那个习气还造业,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习气它不造业,所以它就没有妨碍。把这个习气断尽,断干净了,那就是究竟圆满佛。
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或者我们说,把起心动念放下,这就是圆教。圆教不起心不动念,顿教也是不起心不动念。顿教是一下放下的,这种人非常难得。圆教,放下起心动念才是圆教,可是圆教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的,这是圆教。顿教,顿教没有经过小、始、终,没有经过,他真叫一步登天。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参学了十二年,知道不圆满,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定,豁然开悟,那是顿。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放下,没有阶级的,统统放下,这就成佛了。在我们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示现的是顿教,他不是圆教,他没有经历过小、始、终,没有经历过。只是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半夜三更进去亲近祖师,祖师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这是什么原因?讲到这个地方,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顿舍,放下是舍,顿舍,他不是渐渐的舍。我们今天这个根性跟他不一样,我们不是顿根,我们是个渐根,我们在经教里头学习,真的功夫是什么?真的功夫就是放下。一年放下一点,一年放下一点,几十年慢慢放下有了效果,这叫渐修。我们学小教,放下小教;学始教,又放下始教;学终教,又放下终教,这样慢慢的走到圆教。哪是圆教?《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无量寿经》是圆教。我们是慢慢学成的。
「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还没有谈到这里,大乘开始没有谈这个。「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以说一阐提不能成佛。阐提是印度话,什么意思?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他怎么能成佛?可是圆教不是一样的,圆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在他那里不能说,说了他怀疑,他不相信,所以只说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这是大乘始教。「终教」,终教是讲「中道」、讲「妙有」,讲「定性」,定性是阿罗汉,「阐提」是没善根的众生,统统都能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我们今天所学的,我们学到什么地方?我们学到大乘终教,顿跟圆我们还没分。「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这像惠能大师所收的,他是顿教,顿舍、顿悟、顿证、顿成。所以从理上来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悟了就成佛。那个觉悟是怎么觉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真觉悟了。我们今天悟不了的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不下。我们也能悟,不是顿悟,是几十年的修学累积,就是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每天不离开大乘经教,天天在读诵、在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这个悟叫解悟。祖师大德像释迦、六祖那样,他是证悟,证悟的管用,他得真实受用。我们解悟是明白了,可是事上还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还是要搞生死轮回,这个苦了,幸亏遇到带业往生的法门。
如果我们是真的觉悟,我们自己好好的衡量自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不能顿舍,再想想恐怕这一生也断不干净。不但起心动念断不了,分别执着也断不干净,断不干净的话六道出不去,我们修了这一辈子,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可以说来生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能得人身。修得好一点,欲没有断掉,到欲界天;欲要是很淡很淡,你到色界天,你到天道去了;欲望完全能控制,实在讲根没有断,完全能控制确实不起作用,到无色界天,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知道超越六道是多么困难的一桩事情。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给我们带来天大的喜事!这个法门不要断惑,只要伏住就行了。你有能力伏住见思烦恼,就是能伏住执着,我在一切法里不再执着了,我真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就决定能生西方净土凡圣同居土,你决定得生。你的功夫能进一步,你有能力把尘沙烦恼也伏住,就是说你有能力不分别,分别控制住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的功夫更高一层,你能把起心动念都控制住,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你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
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就能往生。往生到那里是四土三辈九品,那是你念佛功夫的高下。在极乐世界不要紧,不要去考虑这些东西。极乐世界是什么?平等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纵然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跟实报土平等,这不可思议。这话怎么说?我们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个地球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的四圣法界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这是什么?不一样!这里面现在人所讲的,空间维次不同,他们能见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们。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一样,我们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居然就跟阿惟越致菩萨相等。阿惟越致是什么?圆教初住以上,就是实报土;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土里面的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都在那边,天天可以见面。他是佛的学生,我们关系是同学,他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学习有任何困难,他都会帮助你,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决定不会退转,什么原因?照顾你的人太多,你想退转都退不了。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段顿教后面还有,「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得诸法正性,为什么?全从自性流露,而且你也都能够听了之后,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像惠能这样的人。「《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这里头没有次第,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地即八地,这是个比喻。初住,在《华严经》上,初住即初地,八住即八地,它没有阶级、没有次第,这叫顿教。后面是「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圆是什么?前面所讲的小、始、终、顿,统统包括,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这是圆教。在大乘经里面,《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这部经也是圆教。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圆,一往生就圆了。到极乐世界,真的一即一切,一位即一切位。譬如我们生到那里去,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地位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是这么个位次,可是到了极乐世界,这一位马上就变成一切位。我们要是跟观音势至往来,往来一定同等地位,不是同等地位不能往来,那你就变成等觉了。这叫做难信之法,这真正不可思议!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居然可以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的菩萨往来。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没有说过这个话,只有在净土法门里面说过的,这绝不是自己修成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所以我常常讲,到极乐世界你享受的待遇,现在人常讲级别,你到什么地位?阿惟越致菩萨的地位,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地上菩萨的待遇,初地即是八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会愿意走弯路吗?我相信真懂得、真明白的人,他会把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像莲池大师一样。莲池大师示现给我们看的,他对这个法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他也是想通宗通教、广学多闻。搞明白之后,他老人家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哪个想学,你们去学去;「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你们喜欢哪个尽管去学,他自己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第二个念头,做给我们看的。没有搞清楚、搞明白跟搞清楚、搞明白之后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这个法门成就,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大藏经》上这些往生传,那过去的人,再细心观察我们周边念佛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年。人家三年能成功,我们三年为什么不能成功?这外国人讲灾难,不是二0一二吗?我们距离二0一二年底正好三年,觉悟的人应该怎么样?克期取证。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了,灾难来也好,不来也好,与我不相干。来了,到极乐世界去;不来,再住几年也可以。住几年干什么?住几年度众生。为什么?自己已经得度了。自己得度之后,这才能度人!你才真正无碍。自己没有得度,想度别人,经上说得好,「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度人先要度自己。
今天我们知道了,度自己不是别的,就是放下,放下就得度了。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成菩萨;放下无明烦恼,你就成佛,都在一念之间。学佛学什么?学放下!可不能学分别执着。学分别执着你亏吃大了,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它有的是智慧、德能、相好,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妄想分别执着自性里头没有,你本来是佛,这些东西盖复住了,让你的佛性不能现前,让你的智慧不能现前、德能不能现前、相好不能现前。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现在也都读到了,也懂得了,也明白了,现在所欠缺的就是放下,看你放下几成。不要紧,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你能放下多少,那是到极乐世界之后,四土三辈九品地位不相同。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生到西方净土,往生极乐世界是决定相同,生到那个地方品位不一样,这是管你放下多少。所以这个不是跟别人竞争的,是跟自己竞争。我想品位高,那我得多放下;我也不想那么高,那马马虎虎,好好念佛就行了,深信切愿你就决定得生。
下面第二段讲二教,「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前面讲过隋唐时代判教的有十二家,这十二家《华严疏钞》里面都提到。最重要的,除了天台、贤首之外,有一个共同的二教,那是每位祖师大德判教都肯定,顿渐二教。中国佛教里面自身称宗教,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本身称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义不一样,中国称宗教就是顿渐二教。禅宗是属于顿教,禅宗之外的都是属于渐教;禅宗讲顿悟,没有阶级,禅宗之外的,包括小乘九个宗派都是属于渐教,也就是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只有禅宗没有阶级,他一开悟就成佛。成佛是什么阶级?至少圆教初住。他确确实实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我们看到两个典型,释迦牟尼佛顿教,顿舍,一下放下,把妄想分别执着一次放下;第二个给我们表演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也是顿舍、顿悟、顿证。世尊当年是三十岁,惠能大师是二十四岁。所以问题是肯不肯放下,这个问题不在别人,完全在自己,而且人人平等的。顿,我的看法有圆顿、有不圆的顿,什么叫不圆的顿?你能把见思,我讲的就是《华严经》讲的执着,执着放下,你证阿罗汉,那也是顿,顿证阿罗汉,但是不圆满,证佛才圆满。你能把分别放下,那你就证得菩萨果位。这个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就是四圣法界的上面两层,佛、菩萨,下面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放下见思烦恼;佛菩萨是放下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没有了,不分别了,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放下之后那是圆顿,圆满的顿悟,十法界没有了,他超越十法界,他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到那里去了。这才叫圆顿,都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现在都没有这个能力,把见思烦恼叫我们一下放都放不下,得慢慢来,一点一点的放,一点一点的舍。所以从根性上来讲,我们跟古人比差太远了。但是还好,还能放下一点,一年放一点,年年都要放,累积起来有个三、五十年,境界也不错了。如果只学不肯放下,给诸位说,那就变成佛学。你的知识很丰富,你的境界不能提升,在境界上你还是原地踏步;你能言善道,你把经典也讲得像古人所形容的天花乱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还是随业力去流转,这就是能说不能行,没有真智慧。因此,明白之后,修行就比什么都重要!修行就是放下,不肯放下,就离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着,通名为渐。」在天台,藏通别都是属于渐教;五教里面,这是贤首的,小、始、终可以说都是属于渐教。「言说顿绝」,这个绝就是断掉,「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跟佛平等,这叫「顿」。顿是一次、一时就把它放下,不是一点点、一点点慢慢来,一次就舍干净。
「我国隋代慧远师判本经曰」,这举慧远大师的例子,慧远大师这个注解在中国很通行。我早年在台中学《华严经》就是学他的本子。这个慧远不是晋朝的慧远,名字完全相同,在佛教史里面称作小慧远,他是隋朝时代的。诸位将来在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小慧远就是指他,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注得很好,他用的本子是康僧铠的本子,魏译的,是五种原译本里面流通最广的。他判这个经就是《净影疏》,《净影疏》就是隋代慧远他老人家写的这部疏。「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这是指《无量寿经》,二藏之中,它属于菩萨藏。「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他把《无量寿经》判作顿教。「云何知顿」,怎么知道它是顿教?「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大,故知是顿」。我们想想它是不是属于顿教?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要把这个世间舍掉,你要不放下去不了,你不能把娑婆世界带去。所以念佛堂的和尚,就是堂主,带领念佛人常常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专念求生净土」,这是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顿舍,你才能往生。聪明人要知道,能带得去的才努力认真去干,带不去的统统放下不要再操心了。你看你哪一样带得去?念佛这一句佛号带得去,发菩提心这个心带得去,其他的带不去,带不去的统统舍掉,带得去的你一心专念。确实这不从小大,它不是渐修,它是顿,一生当中就成就。
「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大佑法师有《弥陀经》注解,他在注解里面判这个法门,也肯定它,它属于顿教。渐教要修多生多劫才能成就,顿教是一生就圆满。「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以上乃就顿渐二教而判。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这用贤首宗的五教做标准,「古今中外净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也」。老居士后面还有解释,「清代彭二林居士」,就是彭际清,彭二林就是彭际清,「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这个《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彭际清居士造的,他在这一篇论文里面判《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彭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一位在家的大德。他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人,出身于望族,他的父亲官做得很大,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他的父亲。这个人非常聪明,弱冠十九岁考取进士,进士及第。因为家里环境好就没做官,他喜欢学佛,成天跟佛门一些高僧大德在一起,他学得很专心,很有成就。所以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还有《无量寿经》的节本,他不是会集的,是节本,后面会提到。他曾经说了一句话,后来的古大德常常引用,他说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跟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意思很接近。开经偈是武则天作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你能遇到这个法门。遇到之后你要能把它抓住,你不能轻易把它放过,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无量劫来才碰到一次,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能闻到佛法里头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的法,到哪里去找?我们闻到了,轻易放过,没有能掌握住、没有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是什么原因?虽然听说,了解得不够透彻,了解得不够明朗,粗心大意,没认真去学习,搞得这一生依旧还去搞六道轮回,你说多可惜。
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会集这样完善的一个经本;又遇到黄念祖老居士,晚年带着病完成这一部注解,不容易!注解里面引用古今经论、论疏一百九十三部,证明经典一切经所说的、祖师大德们所说的,助长我们对这个法门的信心,用心良苦,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经读不懂,我们再看这个注解,在这个注解里面看到许多经上说的,许多祖师大德论疏上说的,还不动心?还不知道这部经的宝贵?末法往后九千年,一切众生靠什么得度?就靠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要大量流通。我第一次印这个注解的本子就印了一万册,第一次印夏莲老的会集本也是印一万册。一万册分量太小了,这个地球上六十亿人。好在这么多年来,我们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把我们的学习通过这些高科技的媒体,与全世界有缘同学一起分享。最近听说所谓的自然灾害愈来愈多,真的我们从资讯看到,频率不断在上升,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我们把《华严经》暂时停下来,希望用一年的时间,我们重新再温习黄念老的注解。夏老、黄老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作不出来这个事情。我们怎么报恩?依教奉行,辗转流通,这真的报佛恩,报这两位老人恩。
下面引用日本道隐法师的话,他在《无量寿经甄解》,这个注解是道隐法师作的,「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土大德多同此说」,彼土是日本,日本净土宗很兴盛,这是隋唐时代日本派了不少这些高僧在中国留学,他们亲近过善导大师、亲近过智者大师。所以这两位大师在日本的声望非常之高,在日本佛教寺院里面都能见到大师的塑像、画像,在中国佛教里见不到,到日本都见到,日本人对祖师的尊重超过中国人。中国人第一个是敬佛,第二个是敬祖师;日本人第一个是敬祖,第二敬佛。有道理,祖师跟我们近。像我们是第一个敬父母,第二个敬祖宗,日本承传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到今天都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这是用天台,真言是密宗,来做一个比较。天台跟密宗虽然也叫做顿教,那它们怎么样?它们同意断惑证理,断惑证理还是属于渐教,渐次,像我们刚才讲的,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再断尘沙证菩萨,最后断无明这才证得佛果,是顿断,它还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这《无量寿经》不一样,它讲的是没有断惑的凡夫,烦恼一品没有断,他就能直捷超出三界;不但超出三界,还超出十法界,偏是此教。这两者比较的时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证明这个见解是有来由的,不是随便说的。
「又日溪师云」,他的名号叫日溪,也是日本人,「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利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这是从很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圣道诸教,这是讲整个的佛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诸教是一切经,理是圆融的,这是真的。为什么?大小乘的经教都是从世尊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哪有不圆融!但是利益不一样,各人所得的利益不相同。这是什么?这是以其顿机难得,圆顿根性太难了,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像六祖惠能这个根机,我是三个老师都告诉我,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他们三个人没有开过会,告诉我同样的话。像惠能大师这种根性,惠能大师过去没有,没有见到过;惠能大师过世之后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过,就那么一个人,空前绝后。所以三个老师都警告我,你可不能学他,学不到。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他说那叫一步登天,能登上去成功了,登不上去,那跌下来就是粉身碎骨。所以这三个老师都警告我,不要去学《坛经》、不要去学惠能。方东美先生介绍我学佛要从法相宗下手,从《百法明门》入门,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你真得利益。章嘉大师要我修清净心,学释迦牟尼佛,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告诉我读《释迦方志》、读《释迦谱》。学佛首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学习不会走岔路、不会走向歧途。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把《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传给我,真得受用。
所以说根性不相同,我们不是圆顿根性,那就应当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锲而不舍。你在学习当中尝到味道了,叫法味,古来祖师大德常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讲六道轮回里面,要跟佛法来比那差太远了。法味确实浓于世味,法味里面有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喜悦。孔夫子得到了,你看《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从圣人那边学到的,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内心里面就生法喜。那个悦,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环境的,与外境不相干,所以夫子尝到。佛法祖师大德讲得就更多了,你真正契入经教之后,尝到法味,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诸位不要小看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你要是明白了,你有大受用。世间谚语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换句话说,你得体会到养生。中年以上的人都感觉到,养生很重要,身心健康很重要,这是真正的福报。健康从哪来的?健康从欢喜心来的,如果你每天都愁眉苦脸,你一定多病,你哪来的欢喜心?所以健康就没有了。健康从欢喜心来的,每一天生活都快乐,这个人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年龄增长,老而不衰,这叫福报。你要想得这个大福报,那大乘经教里面就太多了,到处都是。这是佛法对我们最直接的,也是最少分的利益。你得到这个利益肯定身心健康、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再扩大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在佛法讲小利,这不是大利。大利益是帮助你成菩萨、成佛,你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去教化众生,大利益。
因为顿机难得,像我们都不是属于顿机,是以教虽圆顿,真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没有一句不是圆顿法门,所以咱们不是圆顿根机,看《华严》、看《法华》、看这个经也变成渐教,这是真的。净土言圆顿者,这回归到我们现在所修学的这个法门,于圆满速疾利益,这个「于」当「在」说,为什么说净土是圆顿?那就在快速让所修学的人得到圆满利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圆满的利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下凡(下等的凡夫)没有智慧,现在人讲没有文化,遇到这个法门,他能相信,甚至于他听不懂,只要他能相信,听到这个法门这么好,又这么容易,只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你看多容易,死心塌地一直念下去都能成就。而且成就的时间不长,三年五载就成功,他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去了,得到究竟圆满的利益,这还得了!你说这个法门、这个经典是不是属于圆顿?能讲得通。
下面说「盖指其他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教,分宗判教对于根机浅的人有好处,对圆顿根性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特别是发心将来学教学的同学,一定要很清楚。我们自己怎么修,用什么方法去教别人?自己修这部经是圆顿大经,这部经你要是通了,你念佛的功夫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其他没有学过的经论能不能通达?能,真的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达;一个法门成就,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成就,这是《华严》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点都不假。你真的能相信,你就有福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黄老这个结论结得好,净土跟这些像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密宗不一样,为什么?他们那些宗派学习确实分很多层次,就像读书一样,你得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很长的时间,还未必能有结果,为什么?教理学得再多,会变成常识、变成知识,不是智慧。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你依旧生活在烦恼苦恼的世界里,你无法解脱,你得不到大自在,你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你一定把烦恼习气放下,回归自性,自性纯净纯善。我们中国老祖宗讲得好,「本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回到本善那才有乐趣,才会有法喜。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教我们回归自性,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方法千差万别,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希望在一生当中成就的,这么多法门里头只选择一门,你千万不要选二门、三门,二门、三门你进不去,一门就进去了,进去之后一切都得到了,你所得到的是圆满的。佛说那么多法门,是给不同根性的人去选择的,不是叫你统统学的,你统统学你就错了。跟在大学念书一样,只能念一个科系,四年就毕业了。你说把所有科系都念完,四百年都毕不了业,你不会有成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对了。真正了解净宗,人人能行,真实利益,不需要断惑,就能超越十法界,不只三界,超越十法界,所以是顿中之顿的圆满大教。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希望我们同学要认真努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个个都能成就,而且很快就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