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4-011-0010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普賢行願品  (第十集)  1980前  台灣圖書館大專  檔名:04-011-0010

  昨天我們講稱讚如來,這個意義告訴諸位了,由此可知,稱讚的功德不可思議。這一章與《禮記》裡面的「樂記」關係很密切,諸位要讀過「樂記」,對這章就有更深的體會。禮與樂在我們中國過去是教學裡面最重要的科目,佛門裡面也是如此。你看第一段講禮敬諸佛,是教禮,這一節就是講樂,佛法也是以禮樂為主要的教學。現在可以說禮樂都衰了。佛門裡面所謂講梵唄,就是佛門裡面的音樂,在隋唐是盛極一時。現在留下來的一些讚,佛門裡面這些歌讚,詞還存在,如果諸位去看看《大藏經》,裡面還有不少。同時這個經典幾乎所有的偈頌都可以唱的,譜上樂章都可以演奏。但是近代佛門裡面缺少音樂家,所以這個新的樂章我們就見不到了,都還是些從前的老調。而這個老調唱也是板眼都不太正確。同時唱的這個字的音往往我們都不太容易聽得清楚。諸位要曉得,這個詞要是唱得不清楚,效果就失掉了。為什麼?你是讚歎如來功德的,唱的叫人聽,哼哼哈哈,聽了半天,一個字都沒聽清楚,這怎麼行?人家怎麼能知道佛功德是什麼?所以必須每一個字要唱得清清楚楚,才能夠收到這個稱讚的效果。必須能叫聽的人心有所感,來發心嚮往追求佛法,這個稱讚的功德就成就了。

  今天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是解釋它的境界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

  這是講所讚的境界,這個裡面有三重無盡的意思,清涼《疏》裡面所讚境界,從這個地方看,以及向下的經文裡面,在在處處都顯示出佛剎之多,諸佛之多,不但佛多,而且這些菩薩眾也多,『海會圍遶』。這個意思就很深了,不但是要讚佛,除佛之外,這些菩薩海會也是我們讚歎的對象。菩薩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從等覺一直到初發心都包括在其中,都是我們讚歎的對象。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當然對於佛我們讚歎,那些大菩薩、羅漢我們也會讚歎,可是往往把初發心的菩薩我們就忽略掉了。實際上說,對於佛與大菩薩的讚歎,前面給諸位說過,目的是要稱述、讚揚他的功德,勸導一切眾生來修學,意思在這個地方。對於初發心菩薩這個讚歎,那個意思又不一樣,而是對於初發心的菩薩一種鼓勵,勸勉他發憤向上,意思在這個地方。初心的菩薩如果要是得不到鼓勵的話很容易退心。所以對於初發心的菩薩我們也要稱讚。

  稱讚的方式非常非常之多,有一些稱讚還可以不必用言語。譬如說這個初學講經,初學講經的人他講得不好,講得不好就沒人來聽。你來聽,天天來聽,這來聽就是讚歎他,我們俗話叫捧場。他學講,沒有人來聽了,他自己就退了心,「講經太難了,不行,我不是這個材料」,他就退了心。那個講得好的人你不去聽無所謂,初發心的人一定要去聽。實在說得不好,不好也得捧場,為什麼?鼓勵他。他在那裡講,覺得底下還有幾個人在聽,他老都不走,我每一次講他都來,他自己信心也增長了,這也是一種讚歎。所以一句話不說,讚歎的意思都到了,這是希望諸位同學們要多思考思考,多想一想。這是講對初心、對老學的讚歎方式,用心都不相同。可是有一個是相同的,就是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底下一句,這是講能讚之音。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我們看了這一句,跟前面一段,好像缺了一點,前面有普賢行願力、深心信解,這個一句只有深心信解的意思在。諸位要曉得,有深心信解必定有行願的法力,所以他把這個普賢行願的法力是暗暗的含在其中,意思並沒有缺。下面這舉例子說,這是能讚之相,就是怎麼個讚歎,說出讚歎的樣子來,供給我們做參考。所以我們用的時候要活用,絕不是呆呆板板的用。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讚歎當然是以歌詠讚歎為主,歌唱,『舌根』是第一,總是要用上它的。此地所舉的這是『辯才天女』,佛在經上說有這麼一個人,這是得無礙的辯才,佛在《最勝王經》裡面所說的,這個「辯才天女」她有大功德,獲得了辯才無礙。可是這個地方前面有兩個字,『出』是超出,『過』是越過,比這個辯才天女的辯才還要超出。這個我們能不能做到?實在做不到。雖然做不到,要有這個願,此地是叫我們發願,我們應當有這個願。底下我們文把它念下去:

  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海。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是說明能讚之相。經上講這個天女她這個辯才幾乎與佛相等。既然有如來這樣的辯才,有佛的這個辯才,怎麼能夠更超過?這兩個字是不是誇大之辭?這是值得我們推敲的。實在剛才講,不容易超越。此地是講的普賢菩薩善巧方便,是勉勵修行人要發最殊勝的心,做這樣的一個觀想。因為做這樣的觀想,我們的心永無厭足,我們好,好還要求好,絕不能滿足,絕不能中止。我們在世間法裡面,五欲六塵裡面,我們要知足,知足常樂。我們在佛法裡面不能夠知足,知足那就是佛說的止於化城,不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成了佛,成了佛也不住在佛位上,這個意思我們必需要能夠體會得。成了佛了,你看佛還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永無疲厭,這就是到成佛了他還不止住。不像小乘人,小乘人證到阿羅漢了,他滿足了,這就所謂是止於化城,他停止在這一個階段當中。大乘佛法裡面永遠是精進無懈,不停止,自己成就了之後,他利益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念念不忘眾生。所以眾生無盡,菩薩行願也就無盡。所以說「出過」的意思。

  現在以殊勝解力,解是理解,最殊勝的理解,這是般若智慧,絕不是這個思惟分別所能夠達到的,思惟分別是有限的,般若智慧是沒有限,是無限、無盡的。所出的音聲遍合法界,法界有多大,它的音聲都能夠達到。我們現前在感官裡面,我們的音聲,實在講這個範圍有限,縱然藉科學的這些機器,我們的音聲充其量只能達到地球附近的幾個星球,要到太虛空很不容易。這個是指什麼?指我們的耳根。實際上這個音聲,即使是再輕微的音聲,在理論上講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們學過物理,學過這些理論,譬如說太平洋,你拿一個小石子投到這個海洋當中,它起了一圈一圈波浪,這個波浪在理論上一定達到四周的邊際;換句話說,它能夠振動整個的大洋,這在理論上一定是這樣的。我們這個音聲,再微細的音聲,也是如此,也是達到盡虛空遍法界。

  很可惜的就是我們的耳根不太靈光,我們講音波,這個音波高的我們聽不到,低的也聽不到,無量無邊的音波只聽到當中的一小段,很小的這麼一段。眼也是如此,我們眼能夠見的光波,長波、短波我們都見不到,也只能見到這麼一點點。所以我們這個六根能力太有限。如果我們六根能力要是到無限的話,各種光波我們都能見到,各種音波也都能聽到,那你就相信了,我們的音聲周遍法界。可是我們六根能不能達到這樣一個圓滿的境界?給諸位說,能!佛給我們講,我們六根本能就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是本能。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喪失了,實在講不是能力喪失,是作用喪失,好像這個機器一樣,它有了故障,有了故障勉強還能用,但是不太清楚,有了故障,遠的地方收不到,近的地方還可以,這是有故障。這個故障是什麼?障無量無邊,把它歸納起來叫二障,煩惱、所知。這有了二障,所以我們六根的能力大大的減弱了。這個障礙你要是能夠把它清除掉,除得愈多,你的本能所顯現出的就愈大。

  這個天人有五通,天人有天眼、有天耳,他的能力就比我們的強。可是聲聞、緣覺那比諸天的能力又要強了。你像經上說,阿羅漢能力裡面強的,他們雖然同是阿羅漢,都具足有天眼,那個天眼通各人還是不一樣。正如同我們都是人,我們在人間都是人道,我們的視力也不相同,有的人視力很強,有的人很弱,不一樣。我們講最好的,阿羅漢裡面這個視力最好的,佛給我們講,他的眼睛能夠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假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我們現在所發現的銀河系,在這個銀河系裡面每一個星球,在他眼睛裡看,就跟看在眼前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他有這個能力。阿羅漢能力最差的,也能夠看一個小千世界。所以是比這個諸天那是高太多,諸天沒有這個能力。菩薩當中見性的大菩薩,那更不必說。所以菩薩見百千界,阿羅漢見一個大千世界,菩薩能夠見十個、百個、千個。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佛眼,我們常講五眼圓明,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完全恢復,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所以學佛無非就是恢復我們自己本能而已。

  辯才,佛法裡面一般講有四種,所以叫「四無礙辯才」,這是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說到的。第一種叫「法無礙辯」,法就是指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他都能夠通達而沒有障礙。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無論是講四辯、是講七辯,它都排在第一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可是世出世間法要通達,諸位想想,談何容易?出世間法,我們不說多,就說這個三藏經典,現在的印刷術發達,我們把這個經典經文都縮小了,現在一部藏經擺在這裡,在書架上擺滿,這是一部。在從前這個藏經,這個一個字大概都有一寸,寸楷那麼大,都是寸楷。所以這個一部大藏經擺起來,我們這一個圖書館都擺不下。所以從前藏經樓擺多少?也不過就這一部藏經而已。這一部藏經你要是能夠把它都讀一遍,最低限度也得要三年的工夫,這個進度還得要快。我們中國人最初編輯《大藏經》,這一部藏經有五千多卷,這是宋朝時候最初編輯的,五千多卷。以後陸陸續續翻譯再收進去的,現在我們以《大正藏》為標準,這是日本人收集的,很豐富。(音檔中斷)

  如果要不通逹,自己修學都有障礙了,自己都有障礙了,那還能教人嗎?這個問題就來了。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就告訴我們,如果世出世間法要不通達,沒有辦法自行化他。這個世間法它不說外國的,說中國的《四庫全書》,出世間法三藏經典。我們想想,絕不是一生的能力能辦得到的。李老師就教給我這一個方法,有辦法,什麼方法?就是求感應,從感應當中去通達,這個法子妙極了。我們曉得,六祖大師他沒有念過書,他也不認識字,他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你只要給他一說,他馬上就給你講解,他懂得好像還比你多,說得頭頭是道。他那個通是怎麼樣通?不是學來的,這個智慧叫「無師智」、「自然智」,這個智慧現前了。

  怎樣求感?誠,誠到了極處,叫至誠感通,他教給我這四個字,以至誠心去求感通。這個方法與佛法裡面修般若非常的接近,在理論上可以能夠講得通,我們要曉得這個方法。如果用思惟,給諸位說,有些地方你想不通,到不思惟的時候,誠敬到極處了,一下就貫通了。像這個情形,也許你們同學當中有這個經驗,凡是講經的人這個經驗都很多。我在台中那個時候初學,還沒上過台,到台中還沒多久,菩提樹編輯朱斐居士,輪到他們夫婦兩個人上台講經。台中的教學一次是兩個人,兩個人一組,兩個人一起上台,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看起來好像是翻譯,實際上兩個人是用相同的講稿,你講一段,我講一段,好像是翻譯,它是這個學習的方法。

  但是這個講稿是口語講稿,在上台之前全部要把它寫出來,要寫出口語講稿,這是李老師當年教學。所以這個寫口語講稿很苦,一個半鐘點這個講稿要一萬多字,差不多將近一萬五千字的樣子,就是一個半鐘點才能夠應付得下來。因為有兩個人講,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那麼就打了折扣了,所以這個講稿大概是在八千字的樣子。他們兩位選的經,台中的學生選經是自己選的,選了之後給老師,老師點頭同意了,那你就可以學這個經。他們兩位選的就是《普賢行願品》。頭一天把經題講下來了,第二天他就來找我,朱斐來找我,求我幫忙,幫什麼忙?幫他寫講稿。我一個星期交八千字的講稿給他,而且這個八千字講稿是三天要完成。為什麼?他要去練,他要去預備,至少要給他兩天時間,他要去準備。先在這個小班裡面講一遍,第二次再上台。

  好,我就答應試試看,我就給他寫。寫的時候遇到困難,我那個時候參考兩個註解,一個就是清涼大師的《疏鈔》,另外一個就是慈舟法師的《普賢行願品》講義,就參考這兩個註子。遇到困難,寫不下去了,想也沒用處,想也想不出來,乾脆不想了,拜普賢菩薩,拜個二、三百拜,意思通了,拿到筆都來不及了。這個就是李老師教給我的至誠感通,不想這個意思就現前了。我每次聽朱居士講經,聽了之後,自己學經的信心勇氣倍增,為什麼?我寫這個講稿,他在台上講演,我自己的講稿我自己來講比他更熟,更能夠傳神。這是講至誠感通,一點的感應。

  就是我們世出世間法要學,但是不要鑽牛角尖,懂多少就是多少,不懂的不要去思索,不要去研究,思索研究都是枉然。不懂怎麼樣?重頭再來一遍,古人所謂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叫你開悟的,你要是去研究、去分別它,這個是把你的悟門堵塞了。所以心要虛、要敬才靈光,心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心就不靈,不靈就不會開悟了。所以心要敬,要誠、要敬,至誠恭敬就能夠感通。在方法上說,一個人要是講通一切經,這個事情確實是相當難。但是古往今來這些大師,哪一個不是大通家?世出世間法他都通達。雖然通達,可是人家標榜的一門,這在前面的意思都跟諸位說過了,標榜一門,用意都是勉勵我們初學一門深入。

  門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像我們隋唐時候,在中國建立八大宗,這是講大乘佛法,宗宗都是第一。五台是華嚴道場,華嚴第一;天台是法華道場,法華第一;慈恩是唯識的道場,唯識第一、法相第一;終南山道宣大師在那裡弘揚律宗,戒律第一。諸位想想,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實際上這些人是哪一宗、哪一門他都通達,標榜一門,他這個山門,它有個特色,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如果我們樣樣都弘,你自己雖然是圓融貫通了,你的學生所學的就有限。你們要不相信,可以做個測驗,現在有佛學院,佛學院辦得很多,三年的、四年的,課程有幾十種,在這個三、四年之間要學三、四十門課程,我們圖書館給大家試驗,我們也以三年、四年的時候,學多少?學一部經,學一種。四年之後,學一門的東西一定超過佛學院。佛學院學幾十種,心都分散了,他是樣樣都懂,樣樣通樣樣都鬆。四年學一樣東西,這一樣能夠出人頭地,專攻,專攻這一部並不是說別的東西不學,別的東西可以看,可以去參考,所有的東西會在你的一門上。

  我們圖書館今年有一些同學要求,希望把《華嚴》、《楞嚴》繼續來講,所以我就問,哪些人想學?學《楞嚴》的,專注在《楞嚴》上;學《華嚴》的,專攻《華嚴》。可是我們這裡講經的時候,每一種經論都要來聽,你的功夫用在一門上,這樣才能成功。不是說我只學這門,其他的我都不要聽、不要看了,那不行,那孤陋寡聞,你一門也不能成就。樣樣都聽,力量集中在一門上,有一門主修,這樣才能夠成功。所以我們看到從前這些古大德的道場,他就是一樣東西周而復始的在那裡講。學的人也了不起,他專學那一門東西,他對於這一門他能夠聽多少遍?聽幾十遍他不厭倦。你們看看南山律師的傳記,道宣大師聽《四分律》,聽一些講解《四分律》的,他聽了二十多遍。清涼講《華嚴經》講五十遍。看看人家那個學習的精神,我們怎麼能跟人家相比?我們聽了一遍,這個東西我已經聽過了,不要再聽了,這怎麼行?

  我有一次不知道是在哪個地方講《金剛經》,有遇到一個大專同學,他說這個《金剛經》他聽過了,不要聽了。聽過一遍,《金剛經》他懂得了,他已經學過了,大慨他那個學分修滿了,畢業了,不要再學了。你們同學們也許聽過台中慈光講座的「十四講」,我給你們說,李老師講《十四講》,我聽過十一遍。我離開台中,《十四講》我自己講大概恐怕也講將近有三十遍。給諸位說,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了,就不是別人的了,一遍不行。我在台中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就提了一個標準,學的東西要在講台上講,最低限度要講十遍,才算是你自己的,你要沒有講過十遍,這一遍、兩遍講完之後忘掉了。所以古人學那個東西,他一生就講那個東西,他不講第二部東西。譬如清涼一生就講《華嚴》,他不講別的,智者大師一生就講《法華》,不是別的他不會,他專門講這一樣東西,這一樣東西熟透了,變成自己的。中文所翻譯的經有三千多部,三千多部儘管你去選擇,你自己選擇你愛好的,這一門選了之後就要專攻。

  所以我這些年來,我也是到處苦口婆心的去勸勉別人。可是勸了這麼多年,都沒有人聽。所以最後想想,勸人不如勸自己,靠人靠不住,還是勸自己要緊。我勸什麼?我總希望說一個寺廟,台灣寺廟這麼多,一個寺廟能夠有一部經。譬如說台北市,假如是華嚴蓮舍,專講《華嚴經》,這一部《華嚴經》周而復始的在這裡講,十普寺專門去講《普門品》,周而復始,臨濟寺專門講禪宗語錄,與你這個道場招牌相應。我在圓覺寺講《圓覺經》,在禪林寺我講《禪林寶訓》,我都看你那個招牌是什麼,我給你講什麼。假如是能夠這樣講法,真正有人發心這樣講,當然最次講沒人聽,剛才給你說了,把人都講跑了,可是講的人要有勇氣、有毅力、有決心,人統統講跑了,桌椅板凳還在,對著桌椅板凳講。你對桌椅板凳講個一年、二年、三年,別人一看,這個法師了不起,都來聽了,到那個時候你的法緣比誰都殊勝,這個法師了不起,桌椅板凳他都對它講,那還有什麼話說?沒話說,沒有不成功的。頭一關很苦,很難過,這一關破了之後,後面那迎刃而解,那很輕鬆,頭一關難過。

  所以我在五十六年,佛光山剛剛創辦的時候,星雲法師找我到他的佛學院做教務主任,我在那邊幹了一個學期,我提的意見,貢獻給他的,他都沒有採納,很可惜。他那個時候有一百多學生,我這個意思就是同學兩個分一組,就像台中那個辦法,兩個人專攻一部經,換句話說,一共這個經可以選五十多部。假如從那個時候起,兩個人學一部經,五十六年到今天十幾年了,那還得了!這一個人在一部經上下了十幾年的工夫,都是世界頂尖人物。我年前到佛光山去了一趟,我說那真正是佛光普照全球。張居士在那邊做普門中學的副校長,我就談到這個往事,他聽了也非常感慨。他說確實如果從那個時候真正用這個辦法,你們學《彌陀經》,你們就專門講《彌陀經》,專門在《彌陀經》上用功夫,周而復始講了十幾年,你就是阿彌陀佛。你講《普門品》的,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名符其實的。你要是十幾年來統統天天在搞《普賢行願品》,你不是普賢菩薩誰是普賢菩薩?佛光山就有一百多個活菩薩。

  我這個話今天在此地重複再提出來,勸勉你們同學,你們同學在今年選擇一種,專門去攻,專門去讀誦,專門為人講解。不一定要講台,兩個人、三個人都可以講,隨時隨地都可以講,有機會就講,天天不斷的講,你講個十年、二十年,你自然就成了菩薩。你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念佛也往生,為什麼?你是菩薩!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