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8-002-0003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三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03

  第一個工作是要把經裡面的生字查出來,這部經自始至終七卷經文,裡面的生字要查出來,要把它注音注出來。這個事情不能夠依靠老師,老師不教這個事情,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懶。第二個工作,經典裡面有法相名詞、典故,這些東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學辭典》,或者參考註疏、參考註解,要做成筆記,要寫筆記,生字跟詞句都要寫在筆記本裡面。第三個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所以這是很要緊的一種研究方法。這個科判當然自己來做,我們現在能力還做不到,好在分給諸位的本子裡面有科判,這個科判是蕅益大師作的,就是蕅益大師的《法華會義》,裡頭註解的科判。我們可以做的,最好把這個科判用圖表把它畫出來,《法華經》的科判容易看。為什麼?因為它是分品編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長,所以可以把它畫成二十八張表解,每一品畫一個表解。最好是把經文繫在科判之下,這樣讀經文一看就了解,這個意思就明瞭。這個工作是每個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說別人畫好,你給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穫;抄別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責而已,不是個修學的良好態度。

  至於老師指導的,是在經典深奧的義理,或者是同學有疑難地方的解答,這是老師的問題。這是我把教學的,特別是學習的方法,貢獻給諸位,希望諸位要認真的去修學。這些為了要節省時間,本來我想上課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經,先要將這品經文念一遍,然後再依照這個大意來給諸位說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點受用。為了節省時間起見,課堂裡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課之前,你們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聽講有受用,要是經文不念一遍,講的時候你不曉得講什麼東西。因為我們是離開經文來講的,不是把經文擺在面前對照來講,是離開經文講。這點希望諸位有時間要讀經,要抽一點時間來讀經。

  大家看講義的第一頁,第一頁是有兩篇序,兩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裡面就把教起因緣說出來,「諸佛世尊,唯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出現於世。」我特別給大家提示的就是在這句經文裡面,已經將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說出來。你要是不了解宗旨與趣向;換句話說,在佛法當中,你就不得其門而入。昨天提醒同學們,佛法不屬於宗教,也不屬於哲學,你看看這邊就明瞭。佛知見,諸位要記住「佛」這個字,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的意思,佛知見就是覺知見,我們中國人的意思來講就是覺知見。知見如果不屬於覺,一定就屬於迷,不會有當中的,也不是覺、也不迷,沒有這樣,不覺就迷,沒有當中的,當中的還是迷。迷的知見就是眾生知見,覺的知見就是佛知見。佛知見就是覺知見,學佛就是學覺知見而已。覺知見是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的;換句話說,本來有的,而且從來也沒有失掉。我們現在還用不用?現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覺知見,雖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說「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地講是「不能直下承當」;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就是帶著妄想執著。我們的佛知見帶了這些東西,我們只認識妄想執著,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見忘了,雖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就是開啟指示我們自己本具的佛知見,開示是老師的事情。做學生的人聽了老師的開示,一定要悟入,悟入是學生的事情。老師只能開示,學生要悟入,老師沒有辦法代替學生悟入。這個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換句話說,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從什麼地方去悟入?就從日用平常見聞覺知上去悟入。古人提示我們修學的要領言簡意賅,我們求學的求解要在消歸自性,我們修行,行門的功夫是要在轉識成智。這兩句話說得太好,解要消歸自性,行要轉識成智,這就能夠圓滿成就大覺位,大覺是佛,成佛之位。換句話說,我們在解門裡面不能消歸自性,那就是古人講的說食數寶,行門裡面不能夠轉識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練。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你修的是哪個法門,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練,就是搞的說食數寶。

  在這個序的第二段,引用本經一句話:「是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這是《法華經》裡面兩句經文,說明佛法是言語道斷。無言說當中建立言說,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華經》「序品」之後,正宗品裡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訴我們諸佛世尊出現於世,所說一切法門統統叫方便法。雖然方便,它是依真實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實而起,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這也是我們要理解的。佛門裡面有句俗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兩句話怎麼說?因為佛法本來的意思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既然慈悲為本,慈悲怎麼又多禍害?方便是入佛之門,也就是悟入大覺之門,為什麼是下流?諸位必須要曉得,如果我們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沒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禍害、下流的果報是三惡道。大家一定要記清楚,我們學佛不要學到地獄裡去了,學到地獄裡頭這個麻煩大了,我們常講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獄裡面一天,我們就一般的講法,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地獄的壽命差不多是一萬歲以上。照那個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們二千七百多年,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裡頭才不過兩天。你們想想看,這個地獄去不得!

  有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是到地獄去度眾生,不是去受罪的。沒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獄最容易墮落,為什麼?五欲七情不斷,貪瞋痴慢很容易現前,所以地獄無門,最容易進去。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教我們怎樣不墮地獄,防止我們墮地獄。所以一開頭叫你學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防止我們墮三途,能夠保住人身,更進一步才能夠成就佛法。不要把這個東西看作是老生常談,要曉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煩。佛法無論是三乘、一乘都是講心法,八萬四千法門也是修的心法。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淺深差別,所以才有三乘、五乘、八萬四千法門。小乘人著重在事相上的修行,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表面上看起來很嚴格,實際上容易修。大乘戒論心不論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散漫、很馬虎、很隨便,沒有那麼樣的謹嚴,實際上難。為什麼?大乘人修的是不動心,境界並不捨離,鍛鍊不動心這個難。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級就是一乘法,《華嚴》、《法華》都是一乘法,所以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佛法就是我們現前的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理與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換句話說,理事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覺現前。這個「序文」諸位自己細心的去看,有問題就在講堂裡面提出來,再給諸位解答,沒有問題我們就不講了。

  下面是經題,這是很簡單的給諸位做個說明。

  妙法。即自心之別名。】

  昨天給諸位講眾生法、佛法、心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體,眾生與佛都是用。這段裡面雖然簡單,但是也有說明,說明在序裡面大家自己去看。

  蓮華。乃妙法之巧喻。】

  蓮華是比喻,這個喻比喻得很巧妙。簡單的說,這個蓮花根生在泥裡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這是空中。巧在哪裡?我們用蓮來說這三法,這個一部分說的是眾生法。整個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覺而不迷。它的體就叫做心法,全體就是心法,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之前叫眾生法。可見得它是一法,一而三、三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聖,這就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什麼叫一真法界?全體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諸位千萬不要以為一真大概是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錯了,那你這個上面跟下面還是二不是一,一是全體。所以這個喻,比喻得太巧妙。學佛一定要悟這個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後,這個悟是解悟,就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白,明白之後還要入,不入沒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證,入就是證的意思,我們講證果,入就是證,入這個境界就是證果。你入得深就證得深,入得淺證得淺,所以這個喻叫巧喻。

  心雖然是沒有形相,它是一個理體,沒有形相,但是它為一切萬相所依,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得其正,為什麼?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樣子正,裡面還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樣子,那是外表的樣子,樣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們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裡頭表法常常用圓來表法,法輪,法輪常轉。這輪跟蓮花一樣,也是個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圓,你們想想看,圓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你要說它有,你說不出來,圓心究竟在哪裡?指不出來。我們說它作抽象,為什麼抽象?它沒有具體,確實是個抽象,點是個抽象的,點移動了這稱為線,線還是一個抽象的,線移動成為面積,面是個具體的,我們大家能夠看得見,能夠摸得著。那個圓心是個點,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正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我們現在心裡頭亂七八糟東西裝得太多,這就大錯特錯,為什麼?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的心是真心,叫佛心,就是覺心;有了一物,這個心就迷了,就叫做無明。

  我們修行就是要修覺心,修覺心把心裡的垃圾統統清除,恢復它原來的樣子,本來無一物,這就叫成佛,這個叫恢復你本來健康的心,不再有毛病。所以在二六時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要清淨。佛法裡所用的種種的方法,無非就是訓練你心清淨,我叫你們背書,背書就是訓練清淨心,訓練本來無一物。一天到晚心裡念著經,拉雜東西就去掉了,這個背誦經典就等於清除垃圾。垃圾去盡了,這個經典也不要,為什麼?如果心裡還有這個經典,那個經典又變成垃圾,那也不要了,真正是一乾二淨。所以這個比喻很巧妙,我們要認識這個比喻,法輪與蓮花都是佛法裡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們從比喻裡頭去悟入,為什麼?因為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說能夠說得清楚,所以才用比喻說。言說,給諸位說,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夠悟入,高程度的人他聽話,他不跟我們一樣。我們這個聽話怎麼樣?隨著聽隨著起分別,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聽法,人家不聽音聲,佛在那邊說法是以音聲為佛事,跟人說法是音聲,他不聽音聲,他聽聲性,這個高明,人家是以聞性聞法性。我們現在是以耳識聽聲塵,識是黑暗的,塵也是黑暗,識是迷,塵是暗,迷暗怎麼能開悟?高明的人,人家是用聞性,聽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契旨於言外」,這就是聞性聞法性,這是真正會聽,所謂是言下大悟。我們今天所幹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們言下愈迷愈深,增加顛倒妄想,幹的是這個。這就是我們沒有受過基本的訓練,沒有受過根本智的訓練,才有這種流弊。

  「故於四十年後,說此一乘妙法。」一乘法,它底下有幾句形容,這裡面說的,我沒有按照這個句子來講,按句子來講這是浪費時間,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說佛出現在世間,當然他是要重視時節因緣,在這個階段有許多修學的人,程度差不多達到成熟的階段,佛來;如果沒有到達這個階段,佛來了也沒有用處。所以一定要達到成熟的階段才能夠來,經佛這一指點,他的疑障只有這麼一點點,一點醒他就覺悟,這個時候佛來了。雖然示現在世間,還要經過四十年的誘導,從阿含、方等、般若這是四十年,到最後這才把整個事實真相原原本本的給我們指示出來,和盤托出。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這部經典,這部經典,諸位要曉得,是佛八年當中所說的。世尊滅度之後,阿難尊者將八年所講的精華,結集成為這麼一部經。《六祖壇經》,很薄的本子,只不過兩萬字,是六祖大師三十七年所說;這本經是佛最後八年所說的。一乘的境界,諸位要想知道得詳細一點,那就念《華嚴經》,特別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在《八十華嚴》的本子後面是二十卷。《四十華嚴》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這部經就是說一真法界的情景。諸位要看,大概還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但是那是明心見性大菩薩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實相。

  一乘實相,此地講:「即染而淨,非離染有淨也。」就像蓮花的比喻,它清淨,有沒有離染?沒有。它是即染而淨,染淨是一才叫做真淨;如果染淨是二,不是真正的淨。染淨是二它淨在哪裡?它這個階段還沒出去,還沒超越,染淨沒超越;超越之後染淨是一不是二,這叫真淨。一就不動心,二還動心,所以這染淨還動心,一不動心。《金剛經》裡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染淨之相都不取了。染淨的相有沒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個大圓鏡當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絕不是說離了染才有淨,離了染之淨是二乘人的淨、是三乘人的淨,不是真淨,離了染的淨是這個淨。即染而淨是真正的淨,是圓淨,是圓滿的淨。話雖然這麼說,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不是個容易事情,那是要講求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佛的教學法,就需要講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夠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這在教學當中來講,我們不能不重視教學法,對初學的人來說,我們要離染修淨這是初學。一下說是染淨俱淨,這在我們一般講,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辦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說不離染,這個淨他要來修學,往往就墮落了。

  佛法,為什麼世尊在世的時候,要從小乘法教起,要從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離染之淨;到般若這個時候,才說出染淨都離開;到法華的時候,整個圓融達到真淨,染淨不二,真妄是一,才達到真淨、一真法界,這就是有次第。我們的修學也是要按照這個次第來修學,一定要曉得修學的目標、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時要曉得權實,譬如學院排的這些課程,哪些課程是實,哪些課程是權,你要能辨別得清楚。如果不能辨別,這個事情就有麻煩,麻煩在哪裡?增長邪見、增長迷情,那就麻煩,古人講增長無明,增長邪見。佛法是破無明、斷邪見,你在那裡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那不是大大的顛倒嗎?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這些大前提、大原則我們都要曉得。

  經。徑也。】

  經等於是路徑,這是一條路,通達破迷開悟大覺的道路。

  經題末後有句話說:「回光返照,知是本有,馳求心歇,歇即菩提。」最後這一句話是《楞嚴經》裡面的。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馳求的心要是未歇,凡情就未斷。好,那我們現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書也不念,我什麼都不學,那行嗎?我心歇了,什麼都不求了,給諸位說,那你叫增長無明;你到處去求學,那增長邪見。不學增長無明,學了增長邪見,事情難!我們這個話就說到此地,底下這個答案就不必說出,你們好好的去參,到底要怎麼辦?如果你們要是參透,得到消息,這就有出路。你們想想看,學,錯了,不學還是錯了,這個結要怎麼把它解開?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