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8-004-000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五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05

  請掀開經本八百零七面:

  昨天講的這一段,在註解裡面引用了兩條公案,一位是琳法師,一位是孫敬德,這兩個人的公案都在本經《音義》裡面。琳法師在,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一0八七頁,諸位記一記就好了,你們自己去翻著看。孫敬德這個公案在一0八八頁,這個我們都不必要再講了,諸位記一記。如果要參考的話,可以翻後面的《音義》上去參考。下面就是「別答」,別答裡面也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大段,「初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求」。在第一個段落裡面,又分為兩個中段,第一個中段是「正明七難」,第二是「結其神力」。七難就是七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免火難」。請看經文: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面說,「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就是在這一大段裡面,這個十二大願不出身、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必得要「禮拜」,這是「身業機也」。所以,我們有求於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一段的意思昨天也給諸位提示到,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也是這樣的給我們說明。諸位看看《華嚴經.觀自在章》的註解,就曉得我們應該如何來祈求菩薩感應。這個幾句話是總綱,一直貫入這一大段,就是十二大願。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若有設有」,經文裡面常常有這些字樣,這種字樣都是假設,「皆不定之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可以修學這個法門,我們這個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這是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所以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者」,這是《楞嚴經》上的,「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我們將底下有兩行半的小註念一念。「見覺屬火」,在四大裡面偏於火大,「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說到知見,它就包括了六根。我們六根的作用是見、聞、嗅、嘗、覺、知,在眼根叫見,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嘗,在身叫覺,在意叫知。這個六根其實是一性所起的作用,就是一個本性所起的作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旋復就是回頭,就是我們這個作用不向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佛在一切經典教誡眾生,總是以這個意思擺在最先。我們在《金剛經》裡面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乞食之後他就回到精舍,洗足,敷座而坐,這就是表示能夠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不知道回頭我們這個心就被外境所轉,這叫凡夫。所以在修學,認真的修學,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做一切的事情要知道回頭。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出世間法他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的,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心能夠回頭的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在佛法裡面,所以講觀機,觀察眾生的根機,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觀機從哪裡觀?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從這個地方看。念念都能回光返照的,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要幫助他,因為他在這一生他能夠證果,他能夠成就。所以說根熟眾生。世間法,你看看像公司行號做老闆用人,一般機關首長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用、他要提拔?做事情知道回頭,認真、負責、心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他,做為將來自己的幹部。由此可知,這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間都非常的重視。

  我們學佛要想有成就,這兩個字決定不能夠輕易的看過。菩薩這個能力的來源,就是曉得回頭。所以佛門裡面常講回頭是岸,旋復就是回頭,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就是回頭是岸。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識,識心生起來了,這是妄。旋復是什麼?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的去分別、去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斷了的時候,功夫怎麼?功夫內照,內照這就是歸真。真是什麼?一心,也就是清淨心。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復,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你要是錯會了,那就麻煩大了。錯會了怎麼樣?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就是望文生義,就死在文字、音聲之中,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是這個意思。如果這個字的意思不明瞭、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書,讀孔子公的書,念到「格物致知」,他就去格物,他怎麼格物法?他認為格是去研究,他就找一個東西細細去研究,現在是科學的方法。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這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就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得非常好,物是什麼?指的物欲,我們的欲望。格是什麼?格殺,就是佛法裡面的斷煩惱。一般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去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裡面就生智慧,叫致知。可見得儒家所講的這套功夫,方法、程序跟佛法所講的沒有兩樣,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是聖人,孔老夫子也是聖人,他們的見解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這兩個人沒有見過面,也沒有在一塊談過話、商量過,沒有,他們的見解相同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裡面說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不回頭,妄心緣妄境,那就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作裡面免不了有善惡,既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報,三毒那是業因,那是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菩薩能救,但是果上的災難,說個實在的話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除的。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方法很多,所謂是無量無邊,你看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常常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觀音菩薩用這個方法成就了,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這個講堂,假設我們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門戶很多,法門很多,講堂就好比一真法界。我們站在這個講堂的門口,從這個門進去多方便,不必去繞很多路,去走另外一個門,入進去是一樣的。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自己才曉得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順乎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所以說快快樂樂的修,不會感覺得有拘束、有束縛、有苦惱,就不會感覺了。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不是一個法門,非這個法門不可,不是這樣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講,一般人來說耳根是利。可是有些人,就是在今天也如此,你給他講,講了再多他聽不清楚、聽不明白;你寫給他看,他一看就清楚了,為什麼?他眼根利。我就見過,他聽演講他不願意,你把演講稿子摘錄下來,他一看就明瞭。所以有耳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種法門適合我們,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病一樣,他害的那個病,吃那個藥就好了,我也害了個病,趕快去跟他買一樣的藥。咱倆病不一樣,我要吃他那個藥,病加重了,要死了。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就未必能成就,這個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一根返源六根解脫,立刻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你通達了,一切經都通達了,就跟那個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明白了,千經萬論你都通達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古大德才提倡叫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裡面,你喜歡的那一部經,你跟這部經特別有愛好,你一生當中決定就修這部經、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所以在我們中國古代,你看各宗各派,所謂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就是依《華嚴》,是它的根本;天台家的根本就是《法華》;淨土宗的根本就是三經一論。各人有修各人的根本,個個都成佛作祖,個個都成無上道。如果這些人說,所有的經典我都要來修學,那他在一生當中,他一樣都學不通,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曉得佛法講從根本,這個根本是指什麼。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謂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是禪家的根本。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剛才說過,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來了,就離了火塵,換句話說,內「見覺」的火既然息了,於是乎外面的火難它就不能危害了,外面縱有大火,它不能害。水火的災難,我們讀這個經文實在是難以相信。要是真的這樣子,大火那個地方,火不能燒,沒有災難,那我們這個都市、國家的消防隊都可以不必要了。再有現在你看看戰爭,核子彈那是大火,我們念念觀音菩薩,原子彈落下來的時候火就滅了,誰相信?我們說最虔誠的佛教徒,他也不相信,別的人怎麼能相信!

  給諸位說這個火是真不能燒。它能夠有燒的作用,確實是內外相感,它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是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了、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所轉了。經裡面說的這個理論,有的時候我們聽了點頭,「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外面的是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一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都恢復到清淨。所以,境界原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換句話說,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相信?所以佛在大經裡面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難太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就不了解信心,我們沒有建立信心。一切修學、一切的求願都是妄心,在那裡虛妄攀緣。不曉得回過頭來責備自己,反而去責備佛說的這些話靠不住,佛菩薩不靈,還去責備外面的人,這是我們很大很大的過失。

  信心的生起,在佛法裡面,是修學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們今天講信,說得好聽一點是勉強在信,談不上正信。正信是對於這些理論、對於一切現象,有正確的理解而相信的,這才叫正信。如果說得不好聽的,我們今天信是迷信,什麼叫迷信?因為對於事實的原理我們不清楚,事實的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說說我們就相信了。我們自己畢竟沒有親證這個境界,只是聽人家說的,說說我們就信了,這個信不叫做迷信叫做什麼?世間人所有講的這個信統統叫迷信,跟諸位說,沒有一樁事情不是迷信。科學家相信科學也是迷信,為什麼?科學沒有止境的,你今天所信的才這一部分,還有許多你還不了解。科學給我們帶來的,有什麼好處?所以今天連那些科學家他的信心也動搖了,為什麼?發展到今天,一個不小心,整個人類同歸於盡,這是它的結果。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在歷代,像觀音菩薩感應傳裡面所看的種種那些感應,他們那個信雖然是迷信,迷信也能起作用。它起什麼作用?起觀音菩薩神力加持,他確實免災免難了,它起這個作用。為什麼他迷能起作用,我們迷不起作用?我們迷的程度沒有他深,我們這個迷裡面還打問號;他那個迷裡頭他是全信,他一點疑問都沒有了,於是乎它起作用。迷到了極處就是真的了!覺迷不二,覺到了極處,那個樣子就像迷的樣子,迷到了極處,樣子就像覺的樣子。我們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交接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也能起作用,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他兩個起了作用,這是信心。

  這種信心屬於什麼?這個給諸位說就是至誠心,他的心在這個裡面他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句話說,這個心就是真心,不需要在教義去理解,真性就現前。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所以禪宗一開頭就叫你發心參究,不叫你去聽經,不叫你讀誦,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不要看經典?我們看看古來祖師大德,就是以六祖來說,六祖在《壇經》裡面引經據典的很多。那些經他也沒有讀過、沒有聽過,他怎麼能引得出來?禪宗讀誦經典是要在心地清淨之後,所謂是明心見性之後,才許看經。教下那個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幹什麼?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我們的指導原則;在證了果的人,是給他做見證的。就是看看他的見解、他的知見跟佛是不是一樣,如果是一樣的,證明沒錯,佛知佛見。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懷疑,就得感應,火就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一切的苦厄都消除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這個信心愈堅固,我們的疑慮愈減少。果然一切都不疑慮了,我們讀經幹什麼?就不必讀經了。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教學,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沒有懷疑,這種人好教,容易成就;另外一種,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就是一知半解,所謂半調子,你說他愚,他又覺得很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他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佛陀最難教的學生?結果吃虧的都是自己。

  觀世音菩薩他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回頭就見性,就是《心經》裡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我們今天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沒有這個能力,可是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然入到大火,那個火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才行,才入火真的不燒;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在總綱裡頭有說過,提出過這個問題,有許多人累年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不是跟你說了,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一心稱名」,他心裡才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不必說得一心,功夫成片就有感應,那一心還用得著說嗎?所以,我們與諸佛菩薩沒有辦法感應道交,一切的煩惱不能斷、災難不能免,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功夫連成片都沒有得到,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們自己不能接受,得不到他的力量加持;並不是他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阻止他神力的加持。我們本身這個力量相當大,經上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點疑慮都沒有,我們自己的障礙排除了,所以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在今天就是科學裡面所講的心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裡頭都有,所以說母子連心。母親一天到晚掛念他兒子,兒子在外面,做兒子也非常孝順,也常常想念母親,古人有,歷史裡頭都有記載。母親想兒子,咬指頭,兒子心痛,母子連心,這是心電感應。他裡頭沒有疑慮、沒有妄念,他就有感應,何況我們對佛菩薩。諸位從這些道理、事實上你多去想想,感應的道理是千真萬確。你不明這個道理,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感應,你明白這個道理,感應太快了,眾生有感,菩薩立刻就有應。

  母子的慈悲是「愛緣慈」,那個愛也是無條件的。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叫同體的悲心,「無緣大慈」,這個力量超過母子的恩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而是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生,眾生是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能起作用。這是說明菩薩神力,說明菩薩確有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經上一句最重要的話,就是一心稱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才能夠不墮火難。這個地方說得簡單,「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底下引用了一則公案,這是《觀音菩薩感應錄》裡面都有,是晉朝時候有位祝長舒居士,他的這麼一段故事。祝長舒,這裡寫得很清楚,他是洛陽人,就是現在的河南。大陸上住的房子多半都是草屋,你們現在這些年輕人都沒有見到過。你們二、三十歲的,政府到台灣來之後,由於經濟的發展,生活都富裕了,現在誰家裡還住草屋?在台灣我們看不到草屋。大陸上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的茅草。但是茅草屋的確有好處,冬暖夏涼,土牆要做得厚的話,也是冬暖夏涼,那有它的風味,住起來的確也很舒服的。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枝火柴、一個香煙頭都可以把它燒掉。在大陸上,草屋是非常之多,說是磚牆、瓦屋那都是富貴人家,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統統都是住茅草的房屋。他這個草屋是「為大火延燒將及」,當時鄰居起火,快要燒到他的家了。「鄰舍幾家,皆忙搬移物件」,別人看到火燒了,把貴重東西趕快搶出去、搬走。他信觀音菩薩,可見得他一點懷疑沒有。如果別人在這個地方,「觀音菩薩未必可靠,萬一燒掉我怎麼辦」,有這一念疑心就不行了。他信心堅固,他沒有這個疑心,這個時候完全就仰靠觀音菩薩。他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一心」,一心稱名,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字上,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念,沒有疑慮,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就一心在這裡念觀音菩薩。火燒到他那個房子就回過頭,轉頭轉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別人感覺到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燒到你,你運氣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不動。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鄰里的人就故意的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天的火,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來。你看「舉火燒之」,他這個地方說得簡單。他利用夜晚,一次燒個一晚上,這個火沒有放成,沒有把它燒掉。第二個晚上再去,第二個晚上又沒有燒掉,第三個晚上再去。連著三夜有人故意放火,都沒有把它燒掉。於是乎這個村裡人個個都念觀音菩薩,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的,不是偶然的。沒有這些人,沒有辦法顯示出菩薩確確實實有這個威力,也證明了祝居士確確實實是一心稱念,決定沒有疑慮。我們今天有許多求願,怪我們自己心不誠,心不誠就沒有感應。這個例子,我們不要把它看作這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自己一心稱念就有感應,跟祝居士一樣的有感應。所以,一心重要。

  我再舉一個故事,這是在我們台灣,我們見到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你們曉得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的,他們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我那時候正在台中,李老師講經的時候,我們都在聽經,瑞成的老闆也在那兒裡聽經。那個老闆,那時候他老先生還在,他的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經聽了一半,他們家裡人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也很難得,他們聽了好像若無其事,還在繼續聽,他一點也不慌張。他也不趕著、忙著趕快家裡去搬機器、去救火,他不,他好像沒事一樣,還在那裡聽。一直到經聽完,說火已經熄掉了,他家沒有燒到。李老師下了座,把他兩個叫來,點點頭,嗯!不錯,你們兩個人不錯。那要是別人,心裡慌亂了;他聽了若無其事,好像燒的不是他家,火到他家的時候就熄了。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是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都是佛。如果我們存了這個心,我也試驗一下來做做看行不行?你就沒有感應,為什麼?你的心不誠,你的心不一,你存了個僥倖的心,存了個試驗的心,這就不誠。那就不是一心,一心裡面決定沒有二念。再看第二段,「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這就是發大水的時候。「經云三者」,這個經云都是《楞嚴經》,「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就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那個意思是一樣的。前面見是屬於火,聞是屬於水。眾生聞業交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由此可知,天然的,就是自然的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的。這是如果對於佛法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一般人接受淺顯的教理他覺得滿有道理,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沒有辦法理解,無法理解,他不能接受,還加以批評,這是迷信。如果說話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有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相當大;換句話,他造的業也就深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我們能夠遵守「四依法」,就跟佛在世沒有兩樣。四依法裡面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那個話如果在經典裡面找不到一句,我們就不聽他的。我們要以法、經典為依據,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說的我們都會遵守。佛距離我們遠了,把佛的話給忘掉了,我們聽信他的。他自己知見錯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俗子果能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的災難也能夠保全生命,免除這個災難。一心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除的事例很多很多,這個地方舉了一個例子,「道冏」。道冏這段公案在我們這個書裡面一0八九頁,就是在後頭《音義》,《音義》裡頭有,你們諸位記一記,有時間的時候你去看去。像這樣的事例是很多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看看《觀世音菩薩靈感錄》。但是一個原則,就是都是一心稱名,它這個地方,你看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漏掉的,才能得感應。第三個小段是講「免羅剎難」,請看經文。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只要是一個人,我們都相信,他一定希望過一個富裕幸福的生活,絕對不喜歡去過貧窮。那是少數,很例外的。能夠一生願意過貧窮的,那都是不簡單的人物,心地清淨、知足常樂者,不是普通人。在大陸上,這是很少就是了,以前我聽好像是南亭老和尚給我講一個故事,就是他們家鄉人,他是太州人,江蘇太州。說有一個人家,這個老先生是要飯的。以後這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又有財富,父親在外面要飯,對這兒子的面子很不好看。所以怎麼樣去請,把老先生請回來了。老先生請回來之後,大概住了不到一個月,偷偷的又溜去又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要東西吃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他說跑到家裡去,那麼多人侍候,一身的不舒服。這種人非常人也,不簡單,清心寡欲,他得清淨自在。

  所以說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他不願意富庶,安貧樂道。在從前,像出家人、修道的人,還有隱士,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願意過一種清貧的生活。你看看古時候這些文學家,他不是沒有學問、不是沒有能力,還到處向朋友借錢、借貸,買酒的時候賒酒,還欠很多賬、欠很多債務,他有他的樂趣在裡頭。但是那是少數人,多數人都是要求富貴。所以古人常講「清貧濁富」,清高,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顯出清高。譬如說僧,高僧,清貧才高,富有那就俗了,就不高了。所以,世間人絕大多數求財富、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在今天就是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的船舶交通工具沒有現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在海洋當中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幾千噸、幾萬噸的輪船,不容易遭受海難,從前噸位最大的也不過是幾十噸而已,木造的大船。我們看這個註。「入海求珍,結伴無定」,總是要結伴同行,一次出去航海總是要有好幾艘船舶,「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這個數字意思是在此地。「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這是講農夫耕種所得的利潤,「商賈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風險,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裡面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完全憑經驗,航海要靠經驗。遇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這時候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羅剎」這是食人鬼,海島裡面常常有。我們今天說出來人家不相信,也許有人說這可能是一種野蠻人,所謂食人族,遇到這些野蠻人。你這個船漂到他那個島嶼去,遇到這些人,這個也有可能。一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上還有吃人的這些種族在,不過是很少數沒有開化的。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兩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來救度這個災難,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除。這個道理,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得同心同願,災難現前了,沒有別的辦法,不信的他也念了,他也跟著念。而且在這個大難臨前的時候,這個時候念佛的心特別的虔誠,為什麼?沒有妄念了,生死交關。所以是極容易得感應。

  《楞嚴經》上說,「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這是經文。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是斷得乾乾淨淨,所以能夠「遠離鬼害」。這一段裡面他引用《楞嚴經》上,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這兩句非常重要。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我們的真心。妄想能夠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是羅剎鬼一樣,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身命,我們的妄想障礙我們法身慧命不能夠現前。由此可知,與魔鬼交相就是妄想,你妄想要是不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別說你念觀音菩薩,你不念觀音菩薩,那惡鬼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了,沒有殺害,心就慈悲了。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心,這個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來害我、來殺我,我們想到前生一定有業因,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人,他來害我?要想到佛經裡面常講的因果循環的道理,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過去沒有害他,他今生決定不會害我,我不欠他的命,他就不能取我的命。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那是被北方人買通的,叫他去殺六祖,殺了之後給他多少錢。他們對於六祖大師嫉妒。六祖大師有神通,有他心通,曉得,到那個時候等著他來,等著他來殺他,旁邊放十兩銀子,放在那裡。結果那個人來殺了,殺了三刀,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那個刺客嚇死了。他就把他叫回來,他說你回來,他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長的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別人害了,我們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好,一報還一報,這事了了。我們從今以後拉拉手好朋友,彼此互相協助,怨結才解開。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冤冤相報永遠沒有完了的。諸位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你想想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這才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個怨結才解開。所以,我們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一心稱名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

  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債主全都可以化解,我們為什麼不做?觀音菩薩他這個能力的來源,由於「反聞聞自性」,「返妄歸真」,「外不緣塵,內不尋根」,所謂是「根塵不偶」,妄心自然就息了,他沒有妄想。他沒有殺害,所以在他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無魔亦無鬼,魔與鬼都是害人的。他以這樣的神力,加持給一切遇到這些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心,要修清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心地清淨慈悲。你們看《聊齋》,《聊齋誌異》有許多人說那只是寓言,靠不住的,不過這些事情我相信。《子不語》,還有紀曉蘭的《閱微草堂筆記》,你們去看看,那都是許許多多是妖魔鬼怪的一些故事。那些故事裡面,給諸位說,我相信有七成以上是真的,不是虛構的,都是真實的事情。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鬼也確實能害人。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鬼裡頭三十六種,有魘鬼,我們這裡有許多同修遇到過。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一個月總遇到好幾次。這個遇到,以後學佛了想想是應當會遇到的,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我從小,十六、七歲的時候,十六、十七、十八這個三年是我殺生最重的時候,天天去打獵,我的槍法練到百發百中。槍都是練出來的,我平均一天要打二十發子彈,天天去練,每天都帶著獵物回來。所以以後常常被鬼欺負。晚上睡覺的時候鬼壓在身上,心裡很清楚,動彈不得,怎麼樣叫沒有聲音,要給他折弄到好幾個鐘點,難過!以後學了佛,人家告訴我,遇到這個事情你心裡想到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有的時候想不起來,有的時候想起來,在夢中念幾句,果然就沒有了,就很有效。近二十年來,從來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個事情。但是在過去我年輕的時候,這個經驗很豐富,常常遇到。我在台中求學跟李老師的時候,我就請教過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李老師給我說過,這種鬼叫魘鬼,他欺負人的,雖然沒什麼大的障礙,他欺負你。常常遇到的時候,人運氣不好,才會被鬼欺負。所以一般世間說,人在氣旺的時候,旺盛的時候,鬼見到你都怕你,不敢欺負你。他來欺負你,就是你運氣不好,倒霉的時候,才遇到鬼。

  這是我們一定要修學的,就是必須斷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你的妄想,你的妄想跟鬼神就結合了,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沒有這個妄想,我根本不理會你,我自己的幸福是我自己造的,與你有什麼相干?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經裡面也有一段小故事,這個故事講師子國,師子國就是現在的印度南面的錫蘭島。這是有一些人,有「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或是羅剎鬼,你說他是野蠻民族也好,反正這些人是要被害的。合船這些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當中有一個小禪者,他不信,他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這個人吃,好,我都不吃你們,那個不念的你拿給我,我就吃他。這個小禪者嚇壞了,趕緊念,趕緊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事情,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公案很多,在此地沒有辦法給諸位多舉這個例子。我們這個佛七當中講這部經,最重要的是要我們明理,建立信心,知道用一心稱名,就能夠求得決定性的感應,我們目的在此地。諸位要想多看看這些公案,看《觀世音菩薩靈感錄》,這個書在我們此地流通得很廣,到處都可以能夠看得到,你們不妨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不是騙人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