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8-004-0007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七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07

  請掀開經本,八百一十八面第一行: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前面一段的總結,前面講菩薩救護一切眾生七大類的災難。註解裡面說,「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這次我們講經的時間不長,今天佛七己經是第四天,光陰過得很快。在經文、註解裡面有許多名相,我們都把它省略掉了。因為名相部分,諸位可以查考佛學字典,像《教乘法數》,這些都能夠找得到。講席裡面著重在義理的發揮,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

  同修當中有多數都是老同修,所以許多名詞術語都很熟悉。像此地『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菩薩,摩訶翻作大,薩就是菩薩。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這裡頭含義就很深了,說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他可以現初住菩薩,就是三賢位的菩薩,我們在《楞嚴》、《華嚴》裡面所看到的,都是三賢菩薩。《楞嚴》裡面,菩薩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我們所看到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他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我們說菩薩摩訶薩,就是說他現菩薩身,乃至於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這全部都包括到了。我們要單講菩薩,那不包括十地、不包括等覺。如果單說大菩薩,摩訶薩,不包括三賢。所以,這個名詞裡面含的有這麼多的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這同樣的心,都叫觀世音菩薩。諸位如果今天是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那你就稱為觀世音菩薩;你不能稱摩訶薩,因為你是初學的,初發心的小菩薩。對那些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來說,他是摩訶薩。我們稱菩薩摩訶薩,就將初發心的人一直到等覺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這裡面的意思含的很多,我們要了解。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到這裡,我們總把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就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請看經文。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這是一小段,這是斷貪,離貪。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而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佛門裡面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這是實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確確實實說了八萬四千條。至於哪八萬四千條?諸位可以去查佛學字典,《教乘法數》、《三藏法數》裡面都有說明。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好像這個世間人害病,他有多少種病,就有多少種藥來治他。將這些煩惱把它歸納,因為八萬四千太多了,說起來說多了就厭煩了,所以經典裡面一般都用歸納的方法,把它歸納為一百零八條,百八煩惱,這就好講。但是通常在講席當中,說百八煩惱還是嫌煩,所以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這就是我們一般講席當中常常講的。這個二十六種是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的數字,歸納的,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裡面,這就是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說的,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種叫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是二十六種煩惱。當然,是以這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要把它歸納,那就叫三毒,就是貪、瞋、痴。如果你要問,這個三毒還可不可以歸納?跟諸位說還可以,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字,貪。諸位想一想,你要不貪你就不愚痴了。你要是貪,一切都貪到了,你還會有瞋恨嗎?貪不到才瞋恨,貪到了就不會。你貪求當中有了障礙,別人障礙、阻擾了,你生瞋恨心;如果別人都幫助你貪,你一切貪得很順利,你怎麼會有瞋恚?所以諸位要曉得,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

  所以菩薩修學的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在哪裡?就是要對治貪煩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不要以為,我們自己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財我們布施掉,讓人家去享福去。別人得到你的布施,他能得幾何?你把貪心斷掉之後,你這個功德多大!那我沒有貪心,我不布施行嗎?給諸位說也行,不是不行。但是問題在哪裡?貪心不容易斷,不是說說就斷了的。所以,諸佛如來、歷代這些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都是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我們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與菩薩能夠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教我們消災免難,那個修行的方法只有四個字,「一心稱念」。心裡面要有貪心存在,諸位想想,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你一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我們講斷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我們看,經文底下還有一段,把它念下去。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個『心念』就是一心持念。再看大義法師的註解。「此三稱毒者」,他這裡面每一句話我們都不能夠輕易的看過,都要牢牢的把它記住,句句話都是真實不虛。這三者,就是貪瞋痴,稱之為毒,「以能侵害行人」,這個行就是修行人,發心修行的人,它能夠侵害,「喻之如毒」,毒這個字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法師的解釋是從雙方面來講的。「自愛為欲,愛他為婬,淫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佛菩薩給我們說明這種煩惱的毒害,只是舉其一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單單只看到佛經裡面說的,淫欲為害最毒,貪其他的有沒有害?給諸位說是一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這個意思要懂。凡夫所謂是食、色兩大欲望,如果再推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最重的就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最重的就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色還看輕了;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名看得很重、權看得很重,處處都要把權,對於財色他不放在眼睛裡面,那是少數人。總而言之,你有了貪心,貪心煩惱要是重,對你修行就造成嚴重的傷害。它能夠破壞你法身慧命,不但障大涅槃,同時也障礙你開悟。

  我們看古人,古人修行,他讀誦他能開悟,他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人家用的功夫,不管他用的什麼功夫,念佛也好、參禪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他這些方法確確實實能夠將三毒煩惱控制住,能夠降伏煩惱,所以他開悟。我們今天的修學,不但不能降伏煩惱,而怎麼樣?增長煩惱,這就不能開悟。我發心弘法,為什麼弘法?貪圖名聞利養,貪圖六度波羅蜜;換句話說,念念在增長貪心。煩惱叫無明,清涼大師所謂增長無明,無明天天增長,這煩惱就天天加重。譬如講經,聽眾很多,非常歡喜,講得很起勁;聽眾人少了,就一肚子不高興。人多的時候,貪心起來,講的時候貪心增長;人少的時候,瞋恚心增長。這樣自己怎麼能開悟?又如何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裡面都不能貪,何況於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他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跟諸位說,在三界當中他不能出欲界。他修的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上享福,色界天沒有他的分,這是我們要曉得。色界天裡面怎麼樣?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到初禪以上心清淨。將欲界裡面貪的煩惱他斷了,他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貪的對象換了,他貪禪定。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在這個地方。他對於欲界裡面這些財色名食睡他不貪了,所以他超越了欲界;但是他貪禪定,所以他出不了色界。四空天人,色界天他還貪色,那個色不是女色,是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貪這個,他貪居住的宮殿環境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這裡面沒有情欲,有色相,他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了,這是六道凡夫裡面講高級凡夫,為什麼?有色相就有壞,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不要身體,完全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四空天為什麼也不能出輪迴?他還貪,他貪什麼?貪不要色相。難!真正是難!四禪八定還在三界之內。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他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換句話說,三界之內的,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他一樣都不貪,什麼都放下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出了三界,道理在此地。他成了阿羅漢、成了辟支佛,超越三界,所謂是得九次第定。他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他貪涅槃裡面那個定裡面的享受。都是壞在這個字上!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所以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所以也不能見性。見性是圓教初住以上,這見性了,見性是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都沒有一絲毫牽掛,全都放下了,連佛法也不貪。所以在他境界當中,見到佛,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根本就不動心。我們今天一見到佛,喜歡得不得了,為什麼?貪圖見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惱。怎樣才能斷?這個就真正是根本法了。

  我最初學佛的時候,也是很幸運,機緣好,遇到了好老師,沒有走冤枉路。我學佛大概才一個月,就是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個朋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我第一天跟他見面的時候,就向他請教了一個問題。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的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一下就能入進去?章嘉大師那個人,你們諸位沒有見過,凡是見到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他那個樣子,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等著他回答,他兩個眼睛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氛都在定中。第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的深刻,這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的東西,耳邊風,說了之後就忘掉了,記不住的,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說靜坐,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一句話不說,這個氣氛在大定之中。然後就告訴我七個字,只講了七個字,先是點個頭說,有。有以後又隔了兩、三分鐘,他那個話說得很慢很慢,一般年輕人遇到他就不耐煩了,馬上掉頭而去,不知道這個教學法的高明。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就沒有他那麼樣的定功,我聽了這兩句,底下馬上就接了,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幾分鐘,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我第一天跟他見面兩個小時,差不多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靜坐當中。那個客廳裡面就是我們三個人,他一個、我一個,還有帶我去介紹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蒙古的一個親王,也過世了。那個時候這個親王住在我們宿舍的隔壁,不太遠,所以我認識他,他帶我去見章嘉大師,見到很有緣分。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他叫我做六年。我也就真聽話,就真的去做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我跟他三年,每一個星期天到他那裡去,總是兩個小時。

  由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從布施修。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連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們換對象。換個對象,我世間法不貪,我貪出世間法,你貪心一點也沒變,你這個煩惱還存在,並沒減少,只是換了對象而已,那個沒有用處。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我們在經題裡面給諸位說的,眾生法跟佛法,有貪瞋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的,就叫世間法,這個道理必須要記住。

  下面,大師也引用《楞嚴經》上的一段經文。「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這幾句是《楞嚴經》的經文。我們再把下面這幾句註解念下去,「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到這個地方是一段。三毒確確實實給我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我們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的大自在!所以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佛門裡面常說,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三毒所造成的結果就怕了,怕果也沒有辦法,你怎麼樣怕,那個果報你還得要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裡面,或者我們說六道,諸位曉得三惡道,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會現三惡道的境界;換句話說,不墮三惡道。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七難我們講過,鬼是幽隱為性。貪愛是一種陰性的,不是陽性的。縱然是正式的夫婦,你看看從前古時候結婚,婚禮,婚禮在什麼時候舉行?晚上舉行。你們去看看《儀禮》、看看《禮記》,婚禮,娶新娘是在黃昏的時候,行大禮的時候是天已經黑了,大概像我們現在八點鐘左右的時候,這個時候行禮,沒有說光天化日之下行婚禮的。所以婚,你看女字旁邊黃昏的昏。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舉行?古大德都是有智慧,叫你覺悟,這不是一樁好事情,這是迷惑顛倒,是昏迷,不是清醒。你要知道這是昏迷,你就清醒、就覺悟了,處處提醒你覺而不迷。我們中國古人造的這些字,這個字都有啟發性,一看你就覺悟,就不迷了。在儀式上,他給你規定的處處都是啟發你、警覺你,不可以迷惑顛倒。凡夫有貪心,這個貪的程度要減低一點,不要再增加。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所以鬼夜晚才出來,婚禮也在晚上舉行,你看看這個意思。就告訴你,貪愛要重了,將來就跟鬼一樣,就入了鬼道。你看看我們中國文化,古人那種為後人所著想的,定的這些儀式,用意非常之深,不是我們現在人能夠想像得到的。

  瞋恚重的,是地獄道的業因。你看地獄,我們畫的看「地獄變相圖」,縱然是寒冰地獄,也畫的有火光,地獄是一片火海。人一發脾氣,你看全身都發熱,熱是火的相。地獄從哪裡變出來的?瞋恚心裡面變出來的。愚痴重,什麼叫愚痴?不能夠辨別真妄,不能夠辨別邪正,甚至於善惡、是非、利害他都搞不清楚,把善法當作惡法,把惡法當作善法,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

  由此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愚痴毒。六波羅蜜是藥,貪瞋痴是病,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這個藥我們得到了,真正有了效果,才能與菩薩感應道交。但是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換句話說,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俱生煩惱,不是人教的,不是現在學的,是與生俱來的。為什麼會與生俱來?因為我們有過去世,生生世世在阿賴耶當中薰習成為一種堅固的種子,這個種子遇緣它就起現行。我們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很想斷而斷不掉。為什麼斷不掉?習氣太重,這個力量太強大了,我們自己學那麼一點點佛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我們講用功,什麼叫用功?我每天念經叫用功,我每天拜佛叫用功。好,你每天能念幾個鐘點?你能拜幾個鐘點?我一天能用兩個鐘點、能拜兩個鐘點。好,就算四個鐘點,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佛法的薰習才四個小時,另外二十個小時,貪瞋痴的薰習,還是敵不過。一天就算幹上十二個小時,才一半一半,沒有把握,不能超生,沒把握。所以,在中國過去叢林寺院裡面的修學,他一天用功夫是十六個小時。這樣,用佛法的薰修,在一天當中它佔三分之二,換句話說,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

  經典裡面常講,佛陀在世也是如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那個二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它是從印度說的。印度是把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我們在經典裡面,特別是在戒律裡面常常看到,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它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用時辰的單位是用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這十二個時辰。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我們中國的兩時。現在我們採取的,是世界上一般所用的,二十四小時,為什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所以經典裡面講的二時,你要曉得,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小時。

  佛門裡面的制度,寺院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中夜,中夜是什麼時候?晚上十點到兩點,是中夜。兩點鐘就要起床了,做早課、拜佛。連吃飯都不休息,吃飯也算功課之一。印度那個時候托缽,清早晨都出去托缽,托缽也是功課,也是經行。就像你們現在念佛的時候經行,一面走著,心裡念著佛號,或者背誦經典,功夫不間斷。托了缽,不是一面托了一面吃,不是的。托了之後回來,回到精舍裡來,就跟過堂一樣,大家在一起吃,不是每個人托了每個人吃,不是的。家裡面還有生病的、不舒服的,還有年歲大的、走不動路的,所以托了多的人要分給他們。可見得他們的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行證果。我們再想想,我們的功夫間斷,這一間斷煩惱就入侵,就侵害我們。何況我們這一點佛法的力量非常的薄弱,煩惱的力量又那麼強大,難怪我們不能成就!如果諸位看看《百法明門》,你看看《百法明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個,你想想看,這沒有辦法,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的力量沒有二十六個大,數量也沒有它多,力量也沒有它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

  這個要靠我們自己覺悟,要靠自己精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要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每個人根性不一樣。中等以上的根性,我覺得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得一定要講,你不講的話會懈怠,如果你要講,你每天一定要抽出一些時間來看經,你要做準備。我講經已經講了二十四年,這次跟諸位講「普門品」,你看看我每天跟你們念佛只念兩個小時,其餘的時間抽出來要看經。仔細的看看「普門品」,不好講,「普門品」裡面經文,你從經文表面上去看,能講出什麼?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以這樣寶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你們拿回家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這些義理發明出來,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文字裡面,修行方法是一句,就是一心稱念;使我們覺悟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提高警覺了,你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是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戒經裡面說得很多。出家人沒有房子,沒有財產、沒有財物,只是三衣。三衣不是我們現在的衣,我們現在這個衣已經縮小了,就是一個樣子,做個紀念。印度三衣,諸位到泰國去能夠看到,在台灣也有,少數的,衣裹在身上的。印度天氣熱,一年到頭都是夏天,它就是只有一個雨季,它沒有冬天。所以他需要的衣服少,他有三衣就足夠了,連晚上睡覺的時候蓋的都夠了,大衣本來就是蓋的,晚上睡覺蓋的。具是什麼?具是晚上睡覺舖在底下的,墊的,我們現在拿來拜佛,沒用處;就是我們現在講墊被,墊在地下睡覺的,沒有任何財物。

  有人請佛去講經,有個地方供養佛,有講堂,如果房子有多,還可以有住的寮房。假如他只有講堂,沒有寮房,這些比丘們晚上還是在外面樹下一宿。他們樹下多半都是打坐,都是不倒單,都是打坐。為什麼這個樹下不能二宿?怕你起了貪心。這棵大樹不錯,很蔭涼,風景也不錯,我今天在這兒住得很舒服,明天還來,後天還來。怎麼?起了貪心。貪心很容易生起來,無始劫來的俱生煩惱,藕斷絲連。斷掉了,外頭一誘惑又生起來,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所以佛的制度,樹下只能住一晚,第二天就搬家,搬別的地方去,不准在這邊,不叫你起貪心,防範之嚴。由此可知,只要有一絲毫的貪心就不能見道,別說是證道、修道,見都見不到。

  小乘的見道位,見道是須陀洹果,初果。大乘的見道位是初住菩薩,初住以後一直到等覺位,叫修道位,如來果地上叫證道位。在小乘裡面,初果向到四果向叫修道位,四果羅漢叫證道位。我們想想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都沒有見道。為什麼原因?我們曉得,三毒煩惱障礙了我們自己。這是講修行,無論在家出家,你有三毒煩惱,它就障礙你修行,侵害你的法身慧命,使你不能夠成就。世間人想求消災免難,求佛菩薩神力加持,如果你貪瞋痴還是存在的話,沒有感應。有感應的那個時候,是在這一個時候一心,貪瞋痴雖然根沒有斷,它不現行。譬如念觀音菩薩,有急難的時候,什麼事也不想,為什麼?性命交關,什麼都放下,一心念觀音菩薩,災難免除了。免了災難之後,好,他貪瞋痴又起來了,他那個境界不能保持,但是能免難,能夠消災免難。這就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是一念相應。一念相應就有那麼樣顯著的感應,念念相應那可想而知。

  在這個地方,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所以諸位千萬不可以誤會,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佛沒說!你這樣看你就壞了。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應該可以了,你要這樣想的話完全錯了。出世間的法要可以貪,你們天天念《心經》,那個「無智亦無得」那條應該取消。無智亦無得,那就意思告訴你,出世間法無上菩提也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楞嚴經》上這段經文裡說「熏聞離塵」,這就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是薰習。聞是什麼?妄聞,妄聞就是耳識、意識,就是妄心、妄想心往聲塵上跑,向外聞,那是妄聞、是妄心。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就能夠把妄聞給它止息了。止息這一變什麼?就變成入流的正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就是捨識,熏聞是捨識,離塵是外面的境界不取、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入流亡所,這個「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聲塵這個結解開,因為每一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六結前面說過。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的諸根這個結全部都消除了。所以,色塵也不能夠障礙你的清淨心,也不能夠做為一個增上緣,引發你貪愛的煩惱,它不起作用。所以,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對這個貪毒我們就不怕了。

  這個意思很重要,我們無論對於世出世間法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國字就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念。以清淨心來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裡頭有一絲毫的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我們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你要修一心不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仔細去想想,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太大!如果沒有這三個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早就去了。就是這三樣東西障礙,生生世世的修學都沒能去成,生生世世修學都不開悟。有了這三樣東西障礙,無論你怎麼樣修法,全叫盲修瞎練。

  雖然古人儀規擺在那裡,我們也照那個樣子去修,人家那個樣子修,他能夠有成就,我們照那個樣修不能成就。什麼原因?人家照那個方法去修,裡頭沒有貪瞋痴;我們今天照這個方法修,裡面充滿了貪瞋痴。儀規一點沒有錯,是眾生法、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離開了這些儀規,什麼儀規都不要,一心去修,全叫佛法。昨天我們舉的倓老法師的朋友超度冤家債主,超度他的太太兒子,什麼儀規也沒有。鬼找到面前來求他超度,那時候他沒有出家,他做居士,沒出家,他也不懂儀式,他也不曉得怎麼叫超度。這是「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在《楞嚴經》上有一點受用。這個鬼在他面前,「只要你答應一聲就行了」。答應不太簡單了嗎?好!我答應你。你看那個鬼就超度了。他看到那個鬼,他坐在那裡,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什麼儀式也沒有,也沒有給他念經,也沒有給他種種儀式來給他祈禱,什麼也沒有,就是答應一聲就行了。《影塵回憶錄》裡頭有記載。可見得自己功夫不到家,什麼儀式都枉然;功夫到了家,點點頭就行,問題就解決了。再看底下第二段,八百一十九面第六行,第二句開始。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水。遺教云」,這個遺教是《佛遺教經》,「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起,障百法明門」。我們先講這一段。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是「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智慧之門。換句話說,你要想通達一切法,如果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外面,所謂懷恨在心。發作在外面,這叫瞋,發作在外面叫瞋;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叫恚。所以恚從心,瞋從目,這是從眼睛裡面來表現的。這個地方講,自己一個人發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作的時候叫瞋,這個意思也能講得通,兩個意思都好。瞋恚多的人,諸位想想,誰願意跟他交朋友?誰喜歡跟他往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多瞋的眾生,哪一個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下面是舉一個比喻,「渴馬護水」,那個馬很渴,牠要飲水,別的馬要到牠那裡去喝牠的水,牠就會把牠趕走,這就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就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功德法財,所謂是「火燒功德林」。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你所修的福德不會喪失的,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就是修的福報,一定有,決定不會喪失。功德就很容易失掉,功德是什麼?是定、是慧。諸位想想,脾氣一發作,哪裡還有定?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定、慧好不容易修成!譬如說我們念佛人講修一心不亂,不容易。真正修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再要想得一心可不容易。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你得想想,什麼時候曾經心裡不高興過、發過脾氣過,從那個到現在沒有發脾氣,你的功德就這麼多。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興,完了,整個就完了,這叫什麼?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把你的功德林統統燒掉了,燒得乾乾淨淨。

  所以外面的境界,諸位要曉得,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定,這幾天修得都不錯,功夫再加深你要超越三界了,他在那裡嫉妒、不高興,想方法來破壞你、來誘惑你。誘惑你實際就是勸你,叫你趕快燒,快燒、快燒,把你功德都燒掉,你一發脾氣都燒掉了。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就把它燒掉。魔一看到心裡很歡喜,你看我叫他燒他就燒,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密圓滿了。你一不上當,你的功德圓滿,那個人是什麼?那個人是菩薩、是佛。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在前面講三法妙裡頭資成妙,諸位要懂得,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德。打仗,把對方打敗,把敵人的大將殺掉,自己升官,升成大將。你這個大將從哪裡來?他捨了命給你的,他是你的大恩人,對不對?他要不失敗,你怎麼能升官?他要不死,你怎麼能晉級?大恩大德!

  佛法看東西不是看表面,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的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對我們破壞的那就是惡。那個冤家對頭,幫助我們定、成就我們慧,大功德,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供養了許多精舍,把你的貪心都增長了。這是我的大護法,護的什麼法?他來護持你,是叫你增長貪瞋痴,是護你貪瞋痴的。那個惡人來護持你戒定慧的,善人來護持你貪瞋痴的,你不就善惡顛倒了嗎?世間人愚痴!在這些地方我們要警覺,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都要提防。惡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痴,都得要防一著。一定自己要斷貪瞋痴三毒,成就戒定慧的功德。提防就是什麼?就是覺心,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讓它一時一刻失掉,一失掉覺悟,立刻就迷惑。

  底下這是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說,「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註解裡面說,「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瞋恚心。違情是什麼?是你不甘心、不情願的、不喜歡的境界現前,你才生瞋恚。所以你要真正找它的根源,還要從貪,違背了自己的貪,就瞋恨起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貪心的人絕無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沒有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由此可知,真正修學,斷貪才是從最根本的地方來修學。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清淨。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在我們世間,在中國,一個是在家,一個是出家。與大師所講的時間差不多的,確實是有兩個人,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庭很富有,他學佛了,他把他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船划到江當中,船底打個洞,統統沉沒下去,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他說大居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做一點慈善事業、做一點好事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理。龐居士實在這個做法只是勸後人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你們想想看,無事心多清淨,做好事心還是不清淨;無事,貪才能夠斷得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願,絕無貪求,有普度眾生之願,不可以貪圖度眾生,你貪心就起來了。所以度眾生的事業怎麼樣?隨緣,不去找。去找就有貪心,那就是菩薩貪圖六度萬行,不能明心見性。在寺院裡面,他要去做個住持、要去做個當家,有貪心。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老人家說,他如果要是不領眾,智者大師雖然是天台宗的祖師,第一代祖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是念佛求生淨土,「教宗法華,行在彌陀」。他往生的時候,弟子們問他,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他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我可以得到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寺廟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失很大,只得到一個什麼?帶業往生。只修成了一個五品,五品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境界。你看看差好多,捨己為人。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千萬不可以去競選,競選都是有貪心了。已經有別人發心去做,太好了,阿彌陀佛!他去做,太好了,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什麼?要的是清淨心,要的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給我們的。

  在今日之下,我們這個社會的結構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真正發心修學人沒有道場可住。從前的叢林道場去掛個單當清眾,什麼事情不聞不問,真正在那兒用功辦道,它成就你,現在沒有了。沒有怎麼辦法?現在有不少人,有些施主供養一個小房子、小茅蓬,自己進修。這是變成今天修行人唯一的一個方式。可是修行人接受這個供養,一定要一心辦道,決定不能被這些供養牽掛、罣礙了,那就麻煩大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掛念。旅館我在這兒住,住得很舒服,第二天要走了,這個地方根本沒有一絲毫留戀,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所以,我們對於這樁事情,要提高很大的警覺心,萬萬不能上當。

  這個註子裡頭說,「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對就是對象,沒有對象那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有我就有對,有我,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所有,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了,給諸位說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得事一心不亂。我、我所,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我所有離開了,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我們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曉得了。自己知道就有辦法,就好像我們害病一樣,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害病,這個苦,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先曉得了,曉得怎麼樣?我們就自己會想方法來對治,就可以治療。所以,面面觀察障道的因緣,我們都明白了,就會對治了。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這些,就是教你了解、幫助你找這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去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我這個,看破、放下是我自己的事情,他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哪一個也幫不上,那就要靠自己的功夫,自己真正去幹。

  此地所講,「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也就是說的聞性。性中沒有對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二。可見得耳識,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識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的人沒有瞋恚。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瞋恚就不能叫我們得一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先修什麼?先修忍辱,先忍。功夫不到家,不到家怎麼?忍。功夫到家了不要忍,為什麼?根本沒有;功夫到家,它溶化了,它溶化成一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句話說,我們在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正因為有這樣的功德、妙用,佛在《金剛經》一再讚歎,「一切法得成於忍」,連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世間法沒有忍就不能成就。無論世出世間法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就是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是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音菩薩神力加持。這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的時候,沒有辦法忍的時候,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把你的功德一把火燒掉,那太可惜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後頭還有一小段「愚痴」,我們晚上接著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