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4-0003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壇經講記  (第三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03

  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大師開悟之後,接受諸客人的勸教,於是備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辭別了母親。還不到三十多天,就到達湖北黃梅縣東禪寺,禮拜五祖。

  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問:「你是哪裡人?到我這裡來想求些什麼?」惠能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的平民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大師,只求作佛,不求其他。」這是兩位祖師初見面時第一番問對。只看他「遠來禮師,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師就活活潑潑的現在我們面前,是何等的氣象!是何等的超脫、莊嚴、非凡!真是人中龍鳳。這是教我們學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而槽廠踏碓正是最下處著手,這是修無住心、修無住行的真實樣子。因此,我們不可以輕易念過,這正是菩薩學處。反省自己,也曾經拜師、求戒、參學,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違?如果參學不為作佛,而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惡道,而不是菩薩道。此處一定要認識清楚,辨別明瞭,才不至求覺反迷、求升反墮。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嶺南是中國的邊疆,文化落後。獦獠,是未開化的蠻夷少數民族,通稱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來平常,其實乃是對能大師的口試,也就是入學考試。而能大師的答案,佛性無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與野蠻人。佛經云:「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意思。《大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楞嚴經》云:「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五苦章句經》云:「一切壯無過心」,世出世間最為強壯有力的無過於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說明心造六道輪迴,「作形貌者,皆心所為」,這是講相隨心轉,「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這兩句與《金剛經》「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與心鬥,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這幾句話說明,成佛也是心之所為,正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大師親證如是境界,於是,六祖口試的答案得到滿分。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這一節經文,我們又見到五祖充滿了不尋常的喜悅,使我們想起《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是「知心人乍見話知心」。但是又恐別人嫉妒,只好差遣隨眾去做事務。「作務」,就是為大眾、為團體服務,這是為自己修福、為團體造福而令大眾享福,這是佛陀教育中真參實究、福慧雙修、三學等運的方便妙門,諸佛菩薩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當六祖聽到五祖差遣他隨眾作務時,他又說:「惠能啟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意思是親教師,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麼?」這幾句話,正是考試滿分之後,還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絕,欣然讚歎,也是印證,說道:「這獦獠根性太銳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廠去吧!」

  在此番對話裡,已經顯示六祖大師業已功圓果滿。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現身教,為後學做榜樣。這裡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六祖這幾句話。「弟子自心常生智慧」,這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現無量智慧、無量喜悅。孔子在《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學行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必於法喜充滿,始得見道;於一一法生無量喜悅,充滿盡法界時,是為菩薩初入歡喜地的境界。反觀我輩,於一一法中迷惑顛倒,生無邊塵勞煩惱,豈不愧對佛祖?這又是怎麼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樣?參!

  六祖說:「不離自性,即是福田。」這兩句話更不容易體會。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圓滿;無住生心,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圓滿。慧圓滿是理事無礙,福圓滿是事事無礙,他已經具足菩薩學行。如是境界,我們在佛祖、孔子、顏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證明;方東美先生說「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也正是佛陀教學的宗旨,真正的離苦得樂。現在的問題,要如何才能證得「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我們也藉禪宗的一句話說:參!

  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

  惠能大師於是接受五祖的教誡,退到後院槽廠。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帶髮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這樣工作了八個多月。向下經文是五祖傳法。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有一天五祖到後院,見到惠能,告訴他說:「我想你的見地可用,唯恐有壞人對你不利,所以不與你多說,知道嗎?」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佛門中就存有嫉賢妒能,障礙阻撓正法的弘傳。不僅於此,佛氏內有六群比丘、提婆達多等為佛障緣;外有惡王、外道時加阻撓,可見正法的弘揚、承傳必有其時節因緣,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順利而無逆緣,不可能也!須知大覺至善,順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門。孔門教學亦有類似境緣。我們應該深省,忍辱、恆順、隨喜,完成自己的修學、弘傳、繼往開來神聖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惡人,何況末法今時?逆境、障難乃意中之事。能大師是一位大覺大悟者,豈會不知?他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眾生疑。」

  六祖大師初見五祖僅三番問對,說話不多。八個多月並未見面,至此相見,道出「汝之見地可用」,「見地」指入佛知見,「可用」是說一真法界的真實受用。於此可見他們之間神交默契,心心相應,言語之間具足無盡法味。亦信此經不屬文字,乃祖意佛心也。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有一天,五祖將他的學生徒眾全召集來,說:「我對你們講,世人生死事大。」這是大苦,奈何覺悟此事者不多。佛經說此事最為明瞭,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獄,雖然苦樂享受不同,總不免生死輪迴、流轉六道。人生尤為苦短,古人說,「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誇能誇會,畢竟非實」。是又何苦廣造罪業,總落得世世酬償、冤冤相報無有盡期。是以真正覺悟此事者,無不急求出離,是為生死事大。

  「你們終日只曉得修福」。蓮池大師說:「今生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未能達到明心見性,念佛求生淨土的信願微弱,這種人來世多投生在富貴人家,亦必然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當時有一位老僧,聽了此言,不以為然!蓮池大師說:「不要講來生,眼前我曾經見到一個出家人,他在北峰山陰結茅篷清修。十年之後,由於信徒日多且敬仰道德,為他另建道場,請他遷往那裡去當住持,於是漸漸染了習俗,以致墮落,往年十載清修功德到現在都失掉了。現世尚且如此,何況來生?」老僧問:「這個人是誰?」蓮池大師說:「那人正是老兄!」老僧聽了默然無語。所以,出家人要知道為眾生造福,廣結法緣,為當來普度眾生做資糧,萬萬不可以享福;一享福,總不免才覺又迷。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蓮池大師說:「醉生夢死,這句話是真實話。世人大約分作貧賤、富貴兩類,貧賤的天天忙於衣食,富貴的也天天忙著享受,二者受用雖不同,其忙則一。忙到老死而後已。身雖然死了,心忙還沒有止住,於是帶著這永無休止忙碌的心再投胎,再忙到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縱然經歷百千大劫,也無了期。再看看諸佛菩薩,朗然獨醒,大丈夫應當如是。」

  五祖說:「自性若迷,雖有大福報也不能救生死輪迴無盡的大苦。」這句話我們要切記!五祖說:「你們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看取自家本心般若之性。」「智」,照有,明瞭萬象;「慧」,觀空,洞徹理體;「般若」是圓滿永恆真智大覺,這裡指親證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五祖又說:「每一個人各作一首偈,呈上來給我看看,如果能悟得大意,我就將衣法傳給你,做為禪宗第六代祖師。火急快去作偈,不得延遲逗留,一落到分別思量就錯了,就不中用。」這裡所說的衣法,「衣」,指佛陀的袈裟,代代相傳,表示師承的憑證;「法」,唯說一心,唯傳一法,就是不可說之法,也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心。一切眾生的真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也沒有漸次,無無明,也無無明盡。入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此見得,就叫做「法」。傳法是印證宗門的佛心、宗旨。

  五祖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禪宗的特色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就是徹底見到自心的覺性,生佛平等、萬法一如、無所不覺的真如本性。見性必須是言下就見,見性就是大徹大悟。悟了以後,無求無得,大用無方,超凡超聖,以凡聖不二,得失同一耳。五祖又舉比喻說:「這樣的人,就是正當揮刀上陣作戰的緊急關頭,也能言下立刻見得。」這是比喻根性大利的人。下面一段是神秀禪師書偈,也就是神秀應試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