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4-0008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壇經講記  (第八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08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六祖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你們大眾各得悟入自性智慧。志心諦聽,我為你們說。善知識!世間人終日口頭上念著般若,卻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終不能飽。口但說空,心不能行,如是,雖經萬劫亦不會明心見性,終究是無有益處。」六祖此話說得極是!世間作惡者多,心善者少;能講的多,肯行的少。要不是久植善根,於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心行不退?六祖曾說:「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必須外誦內行,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見性。」《楞嚴經》云:「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畢竟不能證得自性般若。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六祖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名詞的意義,「摩訶」譯作「大」;「般若」譯作「智慧」;「波羅蜜」譯作「到彼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到家」,有究竟圓滿的意思。這一句梵語譯成中文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這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須要心行觀照才能證得,而不是只在口頭上念念就可證得。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楞伽經》云:「心外見法為外道。如果悟得自心本性,就是菩提涅槃,離一切生死故。」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六祖在此處教導我們心行的方法,譬如說,「摩訶是大」的意思,就是要體會到「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平等心中,清淨心中,正如古人所說:「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物。大千沙界海中浮漚,一切賢聖如電如露,一切不如心性真實。」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若於此處會得,豈非當下證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諸法無實無虛,這是真見,這是親證諸法實相。黃檗禪師說: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這是講真心體用。舉心動念,這是指妄心迷動,不守自性,就與自性相悖,這就叫做著相。不是真心著相,而是在真心上附帶著的妄心虛妄執著。無始以來,從來就沒有著相的佛。菩薩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但是自無始以來,也沒有一個次第佛。因此,只要悟明一心,本來無一物,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真佛。佛與眾生,同一真心,無二無別。此心猶如虛空,從無雜染,也無壞失。又如日光遍照時,虛空未曾明,日落不照時,虛空未曾暗。明暗的境界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卻從來不改變。佛及眾生,真心亦如此。當你見佛時,你就以為佛是清淨、光明、解脫的好相;而你見眾生時,你就以為眾生是染著、愚昧、生死的惡相,若作如此見解,就是經過像恆河沙數的無量劫修行,也不能證得菩提。是何緣故?因為著相。所以說,「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此心就是佛。可惜如今學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見立知,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應,皆是迷失菩提道。經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為什麼?因為無心是指無一切妄心、純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學的旨趣所在。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你就去執著空。修行人第一要緊的事,就是不可以執著空。若空心靜坐,一切都不思念以為究竟,就是執著空相,執著斷滅法,就是執著善惡都不緣的無記空。永嘉大師說:這個境界是「昏住」,不是真心。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虛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云:「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其實是空。小乘人於十二入中(六根為能入、六塵為所入),無我、無我所,說明性空。大乘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體性本無,所以說性空。再說,如果確知無我,更無我所有,自然就證得法性空。因為凡夫迷著我相,及妄執我所有,所以不見法性空。佛見到諸法真實相,告訴我們「無我、無我所」。聰明伶俐漢,聽了言下應當徹悟一切法空。我相、我所有法尚且不執著,何況其餘一切諸法!「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又云:「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況現在!因緣常空,何況果報!」又云:「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又云:「什麼是性空?不論是有為法的體性或是無為法的體性,總是性空。非生非滅,非常非斷,無有作者,法爾如是,是名性空。」

  前面一段講的是破除一切執著,以顯明性空理體。下一段說的是性空的大用周遍,一如虛空之遍含萬物一樣。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自性能包含萬法就是大,萬法就在諸人自性中。如果見一切人的善或惡,全都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境了了如同虛空,就稱之為大,印度梵語叫做「摩訶」。善知識!迷而不悟之人,只有口頭上說說而已。覺悟之智者,則在觀照心行,真正的用功夫。又有一輩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什麼也不思念,著於無記空,自以為這就是大。像這樣一類的人,不足以與他談論摩訶般若法門,因為他們已經墮落在邪見的緣故。善知識!心量廣大,周遍法界。用時,即了了分明,無有障礙。用後,便感知一切圓融相即。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去來自由,心無所滯,這就是般若。

  六祖在這一番開示中指出,心空為大,而大用是周遍法界的。這裡所講的心量,是指如來實證的心量。離一切之所緣及能緣,於一切境緣不起心、不動念,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念可生,說明為心量。這就是般若理體,廣大無邊,包含萬法,了然分明。三祖《信心銘》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傳心法要》云:「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一心即一切,更無罣礙。又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永嘉大師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與一切融,是說明其體性是無礙的。《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最究極之說。因為一切萬法在一真法界中,雖現種種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差別。種種萬法,都是絕對的,而與一切法消融時,知其一,就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就能知道一切大海水的鹹味。這個道理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我們應當細心體會,更應當修學契入,親證得一真法界,才是學佛的究竟。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這一節經文是六祖開示我們「真性自用」。真智慧是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教我們不要向外求,不要錯用了心意識。須知般若智慧是清淨自在,是真實無妄,是無知而無所不知,體用皆遍虛空法界而無礙;而心意識是染污有礙,是虛妄不實,是有知而有所不知。所以,六祖告訴我們:修行要從日常生活中求真性自用,才能契入一真法界,親見一切法不二;不二之法,就是一切真實,就是佛法。如此修學法,與交光大師《楞嚴正脈》說的「捨識用根」一樣。交光大師教我們要捨心意識;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不用心意識。換言之,離分別,不用六識;離執著,不用末那識;無有塵境落謝影子,不用阿賴耶識。捨離心意識,便是般若智照,便是真性自用,自見一真、一切真實境界。

  六祖要我們明瞭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心量」是指離一切妄心(即受想行識)所顯的真如心量,這是大事;也就是破迷開悟,入佛知見。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佛修行要知道拓開自性平等、清淨一如、廣大無邊的心量,才能成就明心見性、入佛知見、一心不亂、一真法界的大事。又勸我們不要行小道。一切不以見性、一心不亂、入佛知見為目的之修學,都屬於小道,特別是指空心靜坐、著無記空者,不要口裡終日說空,而心中不修真空般若智慧之行。這樣之人,非我學生。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何謂「般若」?梵語般若,中國語譯作「智慧」。於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心心念念了達一切諸法實相,不起分別執著,不生妄念,如如不動,不迷不愚,常行智慧覺照;如《心經》說的「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就是般若行。倘若一念愚昧,就是般若智慧斷絕;一念覺而不迷,就是智慧生起。世間人愚迷不悟,不知道運用方便般若提起自性觀照般若,以至於不能親見實相般若。口裡雖說般若,其實心中恆常愚昧執著。雖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口裡說空,卻不識真空之理。般若實相是沒有形相可得的,智慧心就是無形相、脫根脫塵、靈光獨耀的般若實相。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謂「波羅蜜」?這是印度話,中國語譯作「彼岸到」。彼岸到是印度的文法,順中國的意思應該譯作「到彼岸」,意思是「了解義理,遠離生滅」。譬如說,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是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流通,是名彼岸,所以稱作波羅蜜。「波羅蜜」,一般解釋是以生死稱為此岸,而以不生不滅稱為彼岸。此岸就是指娑婆,彼岸是指佛地。超凡入聖,也就是由此岸而度之彼岸。度脫的方法,佛經裡面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法門雖多,原理、綱領只有一個,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為唯有摩訶般若波羅蜜,才能破除根本的迷惑,即破「根本無明」。我們從修學綱領來講,就是戒學、定學、慧學;三學是以般若為根本,而以定學為樞紐,以戒學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