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2-002-000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一集)  檔名:12-002-0001

  疏第七大悲觀自在菩薩寄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這是第七迴向,今天我們讀到這一章,非常的難得。觀世音菩薩經我們過去念過《普門品》,也念過楞嚴會上的《圓通章》,華嚴會上這一章從來沒有念過。今天我們第一次念到這部經,這章讀了之後,觀世音菩薩的三部經都讀到了。要學經的同修,這章可以特別留意,可以單獨在外面講,講觀世音菩薩經可以單獨講。觀世音菩薩跟我們是特別有緣分,所以家家觀世音。這章經實際上講比《普門品》、比《耳根圓通章》還要來得通俗,在功德利益上來說尤其是顯著,就是很明顯。我們應當怎樣去學觀世音菩薩,怎樣與觀世音菩薩取得感應道交,在大經解分裡面,第七迴向也在我們講堂講的,我們現在是正講到第九迴向,第七迴向是在這個講堂講的,我們的印象不至於太陌生。菩薩所代表的行門是大慈悲心,大慈悲一定要隨順眾生,不隨順就談不上慈悲;換句話說,在十大願王綱領之下,菩薩特別側重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大菩薩行,就是大慈悲行。『隨順』,上面還加上一個『等』,「等」是平等心隨順,無差別心隨順,這叫平等隨順。隨順對象是一切眾生,在隨順對象裡面沒有揀別,是一律平等的。這些事,在《楞嚴經》裡面,就是「耳根圓通章」,我們也特別印出單行本,來鼓勵同修們修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法門,那是《楞嚴經》的精華之所在。在那章裡面我們也看到,觀世音菩薩上能夠隨順諸佛,下能夠隨順眾生,就已經看到是生佛平等隨順。

  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菩薩這個地位是在上賢第七迴向。《華嚴經》的表法,凡是第七位都是平等隨順行,在十住裡面第七住,十行裡面第七行,十迴向裡面第七迴向,將來到登地就是第七地菩薩。但是諸位要曉得,在修學的時候,所謂一修一切修,一切裡面好像有偏重,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有偏重?是平等的。但是說只說一個,修是一切都修,不能說第七迴向單修等隨順一切眾生,第六迴向就不是,不是這樣的,統統都修。不但是一修這十門都修,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給我們說得很清楚,《華嚴》的修學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不但是證得地位的菩薩是這樣的修學,就是初發心就開始了。初發心是什麼時候?正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候,一修一切修。這在五種根性裡面講是一乘圓教的根性,這是最為可貴的。因為不是一乘圓教的根性,他做不到。唯有一乘圓教根性的人,他是一發心就是一切修,從初信位到如來地所有的同時一切都修。

  在一切都學裡面,又講次第。一切都學是圓融,這個次第又怎麼講法?次第是看眼前的境界,需要用哪一個法門就用哪個法門,所以那個次第不是呆板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講十波羅蜜,我們今天修布施,咱今天就不要持戒,今天也不要忍辱,等明天我修持戒,我也不布施了,這樣就呆了,哪有這種修法的?十波羅蜜同時學、同時修,現在有一個人他沒有得吃、沒有得穿,你一看到馬上就修布施,你不能說我今天不是修布施,我布施是定在哪一天修的,不能這個說法。由此可知,所謂次第是在運用上。你沒有遇到這個境界,沒有人問你,想祈求你布施,你拼命講:你要不要我布施你?這也不是菩薩行。這個道理懂得的時候,行布跟圓融意思你才能夠了解,也正是我們平常所講十法界一現九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具備的功德是圓滿的、是究竟的,眼前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菩薩真是博學多才,有無量無邊的才藝能恆順眾生,眾生需要什麼,他就做什麼,運用得非常靈活。這個就是次第的意思。心地所蘊藏的是圓滿的意思,所謂蘊藏跟運用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才能夠讀《華嚴經》,才能夠修學一乘佛法,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圓融跟次第它不相妨礙,道理就是在此地。

  在前面我們所講的都是著重在經文,我們雖然依註解講,並沒有把註解一句一句細說。這章經,我們講註解,我們特別詳細的講,多費一點時間沒有關係。我們應當在劫難將要來臨的時候多念觀世音菩薩,多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我們從疏註一直看下去。第一行的開頭是把觀音菩薩所表的法門跟我們說出來,所謂階位表法,他是排列在十迴向裡面第七迴向,第七迴向的名稱叫「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我們要念觀世音菩薩,諸位要記住,一般人一天到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麼沒有感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為什麼沒有感應?給諸位說,有口無心,口念,心不念,所以不起感應。心念是怎麼念?心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心念。這個跟觀世音菩薩的道完全相合。諸位要曉得,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要起自己大慈悲心,能夠隨順一切眾生,能夠隨喜一切眾生,這叫真正念觀世音菩薩,聲聲感應道交,確實能夠度一切苦厄。所以佛法這個道理要是不懂,人家念念得有效,句句得利;我們不懂,一天念到晚、一年念到頭,都沒有感應。諸位想想,不明理行嗎?這是從名目上,諸位要了解。名是綱領,是這一章綱領。下面所講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如何去修等隨順一切眾生這種行,這就是大慈悲行,大慈大悲表現在形象上。

  疏謂以善根等心順益諸眾生故。】

  這句話就是解釋第七迴向。『以善根等心』,「善根」,我們一般淺而言之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形象也非常的廣大,義趣很深很深。從表面上只是看到什麼?浮面的意思,所以我們不能夠深其意旨。想想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教給我們的,經論一定要深入,要求圓解,我們才能得受用,在修學當中才沒有障礙。我們現前為什麼遇到許許多多障礙?實在講是解得不夠深,解得不夠圓,這才造成所謂觸處成障。凡是接觸的都是障礙,不能夠圓融,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善根不足。如果真正具足善根,哪有障礙?換句話說,我們貪瞋痴的心,還是充足了,一切境界裡頭,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貪瞋痴的境界,這個麻煩大了。無所不貪,無所不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都不明瞭,這就是愚痴之相。不但障礙了佛道,障礙了般若,連一切善法都障礙,都不能夠成就。

  我們講台上,你看看,這花很美,不是真實的善法。為什麼?剪下來,插上的,它沒有根。真實善法,從自己生長的,這是真實善法。這是藉別人的善法,不是自己的。諸位要曉得,我們自己要沒有三善根,修種種善法就是像插花一樣,藉別人的善法來裝飾自己。這個要說得不好聽一點,要說真實的,叫自欺欺人。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才明瞭諸佛菩薩為什麼這樣重視三善根,這叫修根本法。所以不從根本法上修,所有一切善法叫偽善、假善。由此可知,斷貪瞋痴是多麼重要!佛為什麼叫我們修戒學?為什麼叫我們修定學?為什麼要我們學慧學?那個戒定慧就是對治貪瞋痴的。我們不能說是哪一個對哪一個,諸位要記住這個道理。不能說是一個對一個,戒對治貪,戒有的時候對治不了貪,定對瞋,慧對痴,好像是這麼分配的,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斷貪,戒定慧都要有,對瞋恚,也要戒定慧都有,對愚痴,還是要戒定慧都有,都要具足,不是說一個對付一個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法是圓融的,剛才講,在運用上是非常的靈活,這很要緊。諸位修學要想得利,要想有成就,要想得到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你要不在根本法上修,你搞一輩子也搞不出名堂出來,也不會有結果的。修學,不是裝門面擺在那裡好看的,不是的,是要自己得到真正的受用,得真實的受用,這就所謂是功德利益。

  所以觀世音菩薩他就是以善根,這個善根我們舉三善根,這是根本的善根。實在講,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要單單只具足無貪、無瞋、無痴這個三善根,只能成就世間一切善法。這個世間善法是指的人天善果,如果要圓成佛道,要具足五種善根,這在佛法裡面講五根,信進念定慧。你要加上這個,這個在三善根之上,沒有三善根,決定沒有五根,諸位要記住這個。你說你修五根,你三善根沒有,你憑什麼修?具足這五根,可以能夠修成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不能明心見性;拿我們的話來說,還不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要想明心見性修到圓實的菩薩地位,還要加一個精進善根。這個精進善根,當然也就是信進念定慧的進,比那個進要更超過,精進是善根,才能夠登地。如果把這個意思配到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諸位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實在講功夫成片都沒有念到。這就是用功是很勤,但是沒有成績表現,為什麼?我們就是缺乏善根。如果你要具足三善根,你就能念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要能夠具足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你要能夠再以精進善根來念佛,你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就是這麼回事情。

  諸位同修,真正明瞭這個事情的人,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你看我們台灣地區念佛的同修有多少,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搞了一輩子,連個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沒有一點把握。咱學佛學得這一生,實實在在講,要拿世間話說得不好聽,學得很窩囊。我們這個道場,確確實實我們是發明這個道理,有福德的人,在這裡參與共修;沒有福德的人,不見不聞。不要以為那些人很有地位、很有財富,他有福嗎?他沒福,他縱然學佛很虔誠,在這個廟裡捐幾百萬,那個廟裡捐幾千萬,這個門道他得不到,他還是沒有善根。《彌陀經》裡講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頭一個條件就是善根。他沒有善根,他怎麼能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頭一個條件就是要多善根。不但是善根要多,你看看三善根、五善根、精進善根,多!少了不行。所以這章經,我特別細講,希望同修將來能夠普遍的宣揚。因為現在曉得我們這個道場的人並不多,有機會參與我們道場聽經更是稀有。希望你們發心來學習,聽了之後,最好每個人把講稿寫出來,都到這來練練,練了之後,普遍到外面去宣揚,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將來這一章,我們單獨印成小本子流通,供給諸位到外面普遍去講去。

  善根具足了,這多善根,咱不要說太多,就是說這麼多就夠了,三加上五,再加上精進,九善根。『等心順益諸眾生故』,「等」是平等心,就是以這九種善根,平等隨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益」,利益,在佛法上,一般講叫饒益。什麼叫饒益?饒是最豐饒的,就是最豐富的利益順一切眾生,這就是「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門,就是修這個法門,他所成就的也是從這個法門上成就。成就之後,再以這個法門教化一切眾生,所謂是救苦救難。眾生的苦難無邊,怎樣救他?隨順就能救度;不隨順,就沒法子救度。你要能夠懂得這個道理,修學這個法門,你就是修的觀音法門。理事都隨順,外恆順眾生,內恆順法性,你看多自在!那個不會的,我順眾生好像就違背了法性,那錯了。外順眾生,隨眾生的境界相;內順法性,法性是清淨的,法性是平等的。所以你要會修,那就又要記得《楞嚴經》裡面的那一章,「耳根圓通章」。

  「耳根圓通章」給諸位說,是偏重在內順,當然說內,也有外,裡面也說度眾生之相;而「普門品」裡面是著重在外面的隨順,隨順境界。內裡面隨順,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用功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用內功的方法,明心見性。由此可知,這個平等隨順,是內外都有。要是以佛法觀察,內隨順的法性,外隨順的法相,性相不二,性相圓融,這才是真正的等心隨順諸眾生。我雖然是把這意思可以說說得很清楚,諸位要真正能做到,不是在言語上,而是在心地上。總要記住,佛法叫做內學。內講什麼?內就是講心地法門,要從內心裡面做起,外面境界自然就圓融,自然就無礙,是真正的清淨光明。我們再看下面的解釋:

  疏言觀自在者。三業歸依十通隨應。鑒無遺照益無不周。由此故能等心隨順。】

  這是解釋觀世音菩薩他所修學以及所獲得的成就。文字是很簡單,這裡面含的意思非常的豐富。『觀自在』也叫觀世音,下面會解釋,在此地不必多說。用「觀自在」這個名字是偏重在內隨順,用觀世音偏重在外隨順,隨順法相,觀自在著重在法性上。觀就是觀照般若,交光法師《楞嚴經正脈疏》所說的「捨識用根」,用根才叫觀,用識不叫觀。所以有些同修聽了《楞嚴經》之後來找我,找我什麼事情?就是想學捨識用根。實在經裡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們發心想學,已經落在識裡頭去了,為什麼?性裡頭沒有想學。性裡面本來清淨的,見性見一切物,它本來清淨,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裡還來個想學?想學就錯了,想學就學不成了。好,我不想學,不想學也學不成,為什麼?那個真性,清淨心裡頭也沒有一個不想學。想學,不想學,都沒有,這東西總是要體會。

  所以說,聞開示之後,要悟入,要自己能夠悟入。實在不會,不會,只有把經再去多讀幾遍,讀個幾百遍、幾千遍才會有悟處。沒有悟處,給諸位說,得不到受用。我教人都是說的真實話,我教人都是從根本上去修,你才能得真受用。可是給人說真實話,沒有人相信,總以為是我欺騙他。還有人當面指責說我吝法,不肯拿真東西教人,教別人都是假的,應付應付人的。這是什麼?現代的人認假不認真,你跟他說些假的,他歡喜得不得了,這個有道理;你跟他說真的,真的是什麼?他聞所未聞,他把它當作假的,他不能夠接受,還要來冤枉你。這在佛法叫難行能行。他如果稍微聰明,他後來會覺悟的。那就是說佛法的方法,跟我們中國古代教學法是能夠相通的。我們中國古人教學是教真的,不是教假的。西方那些洋鬼子,不知道真的,全是假的。可是我們今天用的什麼教學方法?所謂科學的方法,都是學那些外國人,全都學的假的,把我們東方人可害慘了。我們今天遭這麼大的劫難,我們還不覺悟。

  今天講求什麼方法,科學的方法,講求技巧,在佛法裡面本來就有善巧。外國人只能有巧,巧裡頭沒有善。我們中國人有巧,巧裡頭有善,比他高明太多了。所以修學要從根本上學。根本上學,從哪裡起?在態度上來說,先學個不自欺,不欺騙自己。人能夠不欺騙自己,當然就不欺騙別人。欺騙別人的人,沒有不自欺的。世間人把妄語看得很平常,而佛法把不妄語定在根本戒上,那是什麼道理?不自欺要從不妄語開始,就是做法上、行為上,要從不妄語開始。學佛的人還妄語,那怎麼會成就?菩薩道不能成就,聲聞道也不能成就。你要還妄語的話,連個小乘須陀洹你也不能成就。還有妄語,咱念佛的時候功夫成片,決定沒有分。清淨心裡面沒有妄語,妄語染污我們清淨心。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聞到佛法,人生苦短,經論常比喻作石火電光,一剎那就完了。這樣寶貴的機緣,我們遇到真實大法,如果說輕易把它放棄,等閒視之,這是罪過莫大。為什麼不認真的修學?為什麼要跟那些人同流合污?別人玩假的,我們自己修真的。我們修真的,可以隨順他那個假的,隨順他,能叫他得利益。他究竟得多大利益?那要看他的善根。他善根福德厚,我們隨順他,他得的利益多;他善根福德薄,我隨順他,他得的利益少。可是我是以等心隨順,他所得的利益不平等。在佛法裡頭比喻好像下雨,雨降到地面上是平等的,小草吸收的水分少,大樹吸收的水分多,各個所得的利益不平等,但是雨降下來是平等的。菩薩是等心隨順眾生,眾生各得利益不相等。但是雖不相等,他每個人都歡歡喜喜,都得到圓滿,都滿足了。小草吸收那點水分,它滿足了,正是它需要;大樹吸收多量的水分,它也滿足了,各個都滿足了。眾生各人的器量不一樣,有的是小器量,有的是大的器量,各個不一樣,但是菩薩隨順都平等,這個叫做究竟圓滿的功德,這是究竟圓滿一分的意思。

  在此地我們看到『三業歸依』。觀自在以般若觀照,或者說菩薩的名號。「三業」是身口意。「歸依」,諸位要記住,自性三寶,經裡面說得很多,意思不容易把它歸納起來,所以我勉勵同修們讀《壇經》。《壇經》最好能夠背誦,為什麼?《壇經》可以說把大乘了義經典的義趣歸納在一起,文字不多,義理無有窮盡,中國佛法的特色在裡面,所以我們應當要重視它。《壇經》裡面六祖告訴我們三皈依,皈依佛是皈依覺,佛者覺也,大覺;皈依法是皈依正,法是正,正是什麼?都是講自己的心性;皈依僧是皈依淨,僧是清淨。由此可知,這三皈依,佛法僧就是自家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這在《壇經》裡面,我們現在還沒講到,在「機緣品」裡面會講到,現在還沒講到。

  可是這個三皈,我們已經講過,就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三個字境界非常的廣大。單單講一個覺,我們在「十四表」裡面,第一表就是講個覺;所謂正,無念就是正念,這在《壇經》裡面也講了許多;而清淨心更是常常提到,這叫三業皈依。我們的心要覺、要正、要清淨,我們的口業,我們的意業,也要覺,也要得其正,也要清淨,這叫三業皈依。現在我們講皈依,皈依有什麼用處?迷惑顛倒,找一個法師來,叫他跪在泥塑木雕的佛像面前,念個幾句,講點開示,既開不了,也示不了,講了之後還是一塌糊塗。我看講者、聽者彼此都是一塌糊塗。再問你皈依什麼?你皈到哪裡?你依靠什麼?皈依之後,還不曉得皈到哪裡?也不曉得依靠什麼?所以問題多了,今天要講起佛法的病太深了,問題太嚴重了。正法之弘揚,實在是不容易。諸位有緣,也是大家有福報,既然有緣有福,就有責任將正法弘揚出去,這是我們本分的責任。

  『十通隨應』,「十通」本來是如來果位上的,將來在《華嚴經》裡面,我們還會講到,單獨有一品叫「十通品」。這要是說起來還有一品經。「十通品」的名目,《教乘法數》、《佛學辭典》裡都有,如果要說,說個名目就可以,不說也行。通就是神通,通常我們講六種神通,一般講六種通,《華嚴經》裡面統統是以十表法。平常我們講六波羅蜜,在《華嚴》裡面講十波羅蜜;六神通,在《華嚴》裡面講十種神通,都是開合不同,並不是說十波羅蜜比六波羅蜜要多,沒有這個道理,是一樣的。講十,十是個圓滿數,《華嚴經》是以十表法。在一般的時候,我們通常講六通三明。六通是指小乘人就具足了,而講三明是講菩薩,那個三就是六,三跟六是相等的。明是什麼?神通力量更增高,實在講是六明,三明就是六明。到如來地位上,又不叫三明,叫三達,達到頂點了。三達的時候還是三明,還是六通。在此地的十通也是這個意思。這是講具足圓滿的神通,一切通達無礙。講十通,是從能力上講,菩薩有萬德萬能,一切通達無有障礙,我們這樣講就可以了。「十通隨應」,隨是隨順,應就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從感應當中來看,感應是行布,十通是圓融,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圓融跟行布是一不是二,十通是感應之理體,感應是十通的作用。作用裡面有次第、有差別,理體裡面沒有差別、沒有次第。

  『鑒無遺照』,這個「鑒」是指菩薩的光明觀照,菩薩的心像大圓鏡,圓是取圓滿,鏡就是取無所不照。鑒本來就是鏡子,「無遺」就是沒有漏掉,一切眾生都照在大圓鏡裡面。諸位要記住,雖然都照在大圓鏡裡面,觀世音菩薩是平等大慈,可是眾生受苦受難,他沒有求菩薩,菩薩跟他不起感應道交。菩薩是等慈,如果那個人沒有求,菩薩自己來,你有苦難我來幫你,菩薩那個慈不平等,為什麼?厚此薄彼,不平等。再給諸位說,這個做法也沒效果,眾生未必能接受。等慈裡面是普照,是眾生有求。這個求,諸位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那個人也沒有求菩薩,他跟菩薩怎麼也感應道交?言語上沒有求,身體上沒有求,他心裡動了念頭。你看,我們前面講請法,有意請,有念請。再給諸位說,意思裡頭實在是我沒有求觀音菩薩,可是意裡頭動了一念慈悲心,看到眾生有苦難,我們應該怎樣去救度一切眾生?好,你這一念跟菩薩感應道交了,這就是求。我沒有求你幫助,但是我發這個心跟他的心,心心相印,他這個感應力量就很顯著。

  所以讀經在明理,讀經要開悟。由此可知,這個求是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有有心的,有無心的,無心,也能感應。有指名念觀世音菩薩求的,有不指名的隨喜功德,他就相應。所以這些道理不可不知,你才曉得觀音菩薩那個慈悲之力,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咱們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細孔,每一個毛端,觀音菩薩慈悲力量都達到,都是平等的。我們要學慈悲,一定要學觀世音菩薩,我們慈悲的力量也要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他怎麼不感應道交?他怎麼不起作用?經典展開的時候,哪有不懂的?這一句是講觀機。『益無不周』,「益」是利益,利益一切眾生也是周遍,也是周遍虛空法界眾生界,而且是平等對待的。『由此故能等心隨順』,像前面所說的這些智慧功德能力,所以他才能夠平等心隨順一切眾生,成就第七迴向心。

  今天時間到了,就解釋名目的大意。大家發心,再有同修,他們能夠有這個時間,多勸勸他們來聽聽,別的可以不聽,觀世音菩薩經不可不聽。這個機緣也是很難遇到的,講《普門品》的我看不少,講《觀音圓通章》也還有,講這一章的人很少,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緣,有同修道友多勸勸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