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29-015-000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堂舍樓觀  (第二集)  200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02-034-0139集)  檔名:29-015-0002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九面最後一行,科題是「庚二,在虛空」,請看經文:

  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昨天我們在經文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一些大眾,他們生活修學的狀況,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虛空當中的,無不是自在。古德有說:在地面上大概修行功夫差一點,在空中可能是高一些。這個說法我們感到有一些勉強。為什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在彌陀本願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跟一切諸佛剎土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是真正的平等世界,這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切眾生根性不相等,煩惱習氣不一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在《華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依舊是不平等。為什麼?它有四十一個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那就不平等。

  西方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是沒有道理。階位有沒有?有。階位有,但是它平等,他們都同居在一會。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是本願裡面講,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裡面並沒有說,上品上生的是阿惟越致,它沒有這個說法。既然說「皆是」,那就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個才叫「皆是」。那一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那麼有在地面、有在空中,隨自己的喜愛;我喜歡地面,那個我喜歡在空中。喜歡在空中,你的房舍宮殿自然就升起來了,就升到空中去了,這個說法比較跟經義相應。所以西方世界確確實實是值得我們嚮往,我們應當發願求生淨土。

  黃念祖居士註解裡面講到坐禪,他引用古大德的註解,坐禪前面也跟諸位說過,但是古大德的講法我們也應當知道,這是屬於佛學常識。禪是梵語,禪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禪那是以寂靜為體,雖然寂靜,但是它有觀照的作用。這個事情很難形容,所以古人常常用水來做比喻。水在靜止的狀況之下,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它的體要靜,不能動。靜之後,它能起照的作用,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反映在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就想這個境界,靜定觀照,這照,這是禪的意思。

  禪是佛心,佛心,我們聽了這個名詞,不要想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切諸佛。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跟佛心沒有兩樣。佛心就是真心,就是禪心。這個禪的意思我們就明白了,清淨不動又能夠照見,所以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如果只有定沒有照,這不叫禪,那只能叫定,不可以叫禪定;禪定裡頭一定有觀照的作用,它有智,觀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照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用水來做比喻,用鏡子來做比喻,它只能照到表面,它照不透;這個禪心作用,它透視,那個透視的能力,我們沒有法子想像。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粒微塵、一毛端、一毛孔,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絕對不止是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很大,那一粒很大,芥菜子裡面有須彌山,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在芥菜子裡面,我們很難想像。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微塵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太多了。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在經典上常常講,讓我們從佛的比喻當中去想像微塵,佛是怎麼說的?佛從牛毛塵,牛我們看見過,牛毛那個毛端、尖端有一粒塵土,它不會掉下去,那就很大,我看大概很好的肉眼能看見,牛毛端上面有一粒塵。

  他說牛毛塵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就細得多了,那一粒在羊毛尖端上,它也不會掉,它非常穩穩的停放在那個地方。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再分做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這個兔毛就更細了。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就是這一粒塵在水,水有空隙,我們今天講密度,它密度不太大,它有空隙,這一粒塵在水裡面可以自由活動,沒有障礙。水塵的七分之一,佛說是金塵,金是金屬,金屬的密度比水大,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在高度顯微鏡之下看金屬,裡面還是有很多空隙,我們看好像窗戶一樣一格一格的還是有空隙,金塵在那個空隙裡面沒有障礙。金塵再分為七分之一,才叫微塵。

  所以微塵我們肉眼是決定看不見的。它還不是最小的,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微塵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菩薩才看得見,阿羅漢就看不見了。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做鄰居了,再一分就沒有了。這是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的。

  一粒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不是一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在一微塵中。這些大千世界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還有無量無邊十法界眾生。我們在這個世界,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我們,誰能看得見?普賢菩薩能見,不但能見,普賢菩薩能入。所以世界是重重無盡的,是立體的,是重重無盡的。到真正有甚深禪定功夫,你統統都能照見,不但能照見,跟普賢菩薩一樣能契入。所以大經裡頭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圓成佛道就能夠看到重重無盡微塵裡面的世界。

  怎麼叫重重無盡?一粒微塵裡面既然有世界,那裡頭有沒有微塵?微塵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這個狀況真的是不好懂。當年,這在唐朝初年,賢首國師在宮廷裡面講《華嚴》,講到重重無盡的世界,國王大臣聽不懂。賢首大師很聰明,請皇帝造一個八角亭,做個小亭子,八角亭,那就八面,每一面放一面鏡子,八面鏡子互相對照著。你不是不了解什麼叫重重無盡嗎?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站,你去看一看那個景,恍然大悟,就明白了。

  我們要站在八面鏡子對照的時候,站在那兒你就看到自己的身影子重重無盡,無量無邊數不盡,世界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所以《華嚴經‧入法界品》,你看四十卷《華嚴》的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普賢行願」,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能入,所以修普賢行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重重無盡的世界!這個事情佛在一般時候他不講,為什麼?太深了,太妙了,凡夫很難體會,所以禪定功深。

  我們講到修行,這個地方講到「行道」,講到『思道』,講到『坐禪』,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叫真修。修什麼?修清淨心。就是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坐禪,真正坐禪。外面境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叫照見。所以禪的意思,靜慮;靜就是如如不動,慮是了了分明。靜是定,慮是慧,定跟慧是一不是二,就像水一樣;清淨是定,清淨它自然就起照的作用,所以照就是慧。定跟慧是一樁事情,定愈深慧就愈大,沒有定就決定沒有智慧。

  所以我們世間人講的聰明智慧,佛不承認,佛說世間人,這六道凡夫的聰明智慧叫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禪定裡面生的。你有小定則有小慧,你有大定則有大慧,你沒有定,決定沒有智慧。定在哪裡修?不一定盤腿面壁,真正的定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一定要學什麼?要學清清楚楚、如如不動。實在講,就是《金剛經》末後,世尊囑咐須菩提尊者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不著相,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決定不能夠執著、不能夠分別、不能夠動念頭,動念頭就是妄想。這個人叫真修行,真正在修禪定,所以行住坐臥都在用功,功夫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們今天修行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會起心動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會起心動念。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這個經到第十七,是不是在「泉池功德」裡頭?對,在「泉池功德」後面一段經文,「無性無作無我聲」,到那裡再跟諸位講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了解之後,你就不會動心了,你看到善的一面不動心,看到惡的那一面也不動心。為什麼會不動心?因為事實真相,這一切現象、一切真妄、一切是非,統統不是存在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從你妄想生的。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情。為什麼?一切現象剎那不住。我們凡夫看錯了,以為是真有。

  我們居士林放生部的副主任林興福居士,今天早晨往生了,他給我們示現無常。很難得,他沒有生病,早晨做早課,聽說拜佛拜下去就不起來了,就走了,課誦的時候走的。這個我們一般人講心臟病突發,很快就走了。《八大人覺經》一開頭跟我們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要計較?何必要分別?何必要執著?為什麼不學菩薩?菩薩一切隨緣,你說好,他跟你點點頭,你說不好,也點點頭,到底是好、是不好?他也跟你點點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叫聖人;只有凡夫才會打妄想、才會起分別、才會起執著,自找苦吃。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情,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修行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什麼?統統修禪定。我們念佛也是如此,我們念佛是用執持名號,用念阿彌陀佛名號,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你們想想一心不亂是不是禪定?就是禪定。這是用的方法不一樣,這個方法確實非常方便、非常殊勝。當我們念頭才動的時候,馬上提起佛號,阿彌陀佛,把你念頭打掉,不論這個念頭是善還是不善,總而言之,都是妄念。

  什麼叫正念?正念是沒有念頭。禪定境界叫正念,外面了了分明,裡面如如不動,這叫正念。正念是無念。話很難講,為什麼?怕大家聽錯意思,說無念,好,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就是正念了?那也錯了,什麼念頭都沒有,就變成無想定了,所以不得已再跟你說無念是無邪念。但是無邪念,你又會想到那有正念,你還是在分別,還是在執著,難了,太難太難了。所以最後佛給你講一句真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這個道說不出來,沒有法子說,心行處滅是你也想不到。你別去想,你想決定想錯了,所以叫不可思,就不能想,不可議就是不能說。不可思不可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不會的人,還是假的,他裝出什麼事,他也不思、他也不念,以為那就是得道了,還是假的,還不是真的。

  世間拿著佛法欺騙自己、欺騙眾生的人很多,我們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很容易受別人欺騙;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樣用功,如理如法的用功;你不知道,所以經教不能不讀、不能不聽。要常聽,有時候聽了幾十遍、幾百遍才真正懂得。初聽的時候,聽一、兩遍以為懂得,其實不然。但是沒有關係,只要你功夫不間斷,你虛心學習,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的,沒有千遍、幾千遍的功夫,很難說你懂得了。宗門裡面常講:會麼?那個「會」可不簡單,那個會就是真懂得了,真正契入了,這要真功夫。真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再看下一段經文: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這一段經文,我們科題上講「得果自在」。黃老居士註解裡面說,他說這一段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隨所學習各得其果」。學習確確實實他會帶著過去在他方世界學習的習氣,為什麼?帶業往生!這個習氣沒有斷,帶業往生,到那邊還有這些習慣。學小乘的,實在講,學小乘的人很多,他就帶著有小乘的習氣。

  小乘裡面第一個證須陀洹果,這些名詞都是梵語,『須陀洹』翻成中國意思叫入流,這個流,聖人之流,他有資格參加聖人這一類。這一類不是凡夫,好比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俱樂部,你參加了會員,你是這個俱樂部的會員。這個地方是須陀洹的俱樂部,你能夠參與他們這個團體,這就是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的「轉凡成聖」。須陀洹不是凡人,是聖人,聖人裡面地位最低的,剛剛入聖人之流。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入這個俱樂部?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惑是迷惑、煩惱,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見煩惱,見是什麼?換句話說,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你能把三界眾生錯誤的看法統統修正過來了,你的看法正確了,這個錯誤的看法完全沒有了,你就入須陀洹了,不容易!

  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講起來那就很麻煩了。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他有善巧方便,他把這八十八品見惑歸納成五大類,那就好講了。五大類頭一個就是身見。你看看三界眾生,真的包括色界、無色界,哪一個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我們都以為這身是自己,這頭一個錯誤觀念。身不是自己!身不是自己是什麼?真正講身是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這個衣服,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個念珠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什麼時候你能夠覺悟,這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頭一個觀念。

  所以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是錯誤的根本,把身當作我。天天為著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錯了!錯得太離譜了。就好像我穿的一身衣服,我不知道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把這個衣服當作我,天天要照顧它,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造無量無邊罪業,是為衣服做的、造的業,你說冤不冤枉?六道眾生就幹這些冤枉事情。到底什麼是我?我們留在下一品跟諸位來做詳細報告。頭一個錯誤的觀念。

  第二個錯誤的見解,邊見。三界眾生都有,邊見現在科學家講「相對論」,兩邊的觀念。你看我們都生活在邊見這個境界裡頭,兩邊是我,我的對面是人,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善的對面是惡,真的對面是妄,統統都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裡,這個觀念錯誤。六道裡頭統統有這個錯誤的看法。

  真實的境界裡面絕對沒有對立的,就是沒有相對的。離開相對,我們今天講絕對,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所以大乘經上常講「兩邊不立」,兩邊不立不就有個中道了嗎?「中道不存」,也沒有中道,你的邊見就破掉了。兩邊都離開了,善惡兩邊離開了,真妄兩邊離開了,邪正兩邊離開了,就以為是中道了。念頭上還執著有個中道,還分別有個中道,還是錯誤,你還是沒有脫離。你才曉得這個難!證須陀洹果不容易。

  在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般若經》裡面講離四相、離四見,我們總以為那是大乘法,那一定是大乘菩薩,小乘大概沒有離。我念《金剛經》念了多少年,始終有這麼一個觀念,小乘大概沒有離。我念了十幾、二十年,講《金剛經》的時候,才發現須陀洹離了四相。《金剛經》上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叫著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陀洹有沒有這個意思,我得須陀洹了、我證須陀洹果了!這是釋迦牟尼佛測驗須菩提,就跟宗門講的你會麼、你懂嗎;測驗他。

  須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你以為真的入了?入了哪裡?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我們從這個地方才恍然大悟,須陀洹已經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了。那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一定,我們不敢斷定。四相他離了,他決定不會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要著相他不是須陀洹。我們才明瞭大乘經上所說的,有這一段經文可以作證,確實不是個容易事情,這是講到邊見。

  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這兩種錯誤的見解,我們把它合起來講,中國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屬於成見。成見為什麼說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修因,都是屬於錯誤的見解。最後一類,前面這四類不包括的,沒有包括到的,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歸在一類,叫邪見。這個裡頭境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法裡面把它總共分類,分成八十八品,統統斷盡了;換句話說,見解錯誤修正了,我們講正知正見,須陀洹才真正是正知正見,超凡入聖。

  只要證得須陀洹果,出不了六道,還在六道裡頭。為什麼出不了?六道的緣沒有斷,你出不去,但是三惡道的緣斷掉了。換句話說,在六道裡頭,肯定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的緣斷掉了。他在六道裡面就是天上人間,佛經上說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他就肯定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他不是凡夫,得了保證,這個保證就是位不退,三不退裡面位不退,他得到了保證。如果他到第七世,天上人間第七世,這個世間沒有佛法,沒有佛法他怎麼辦?沒有佛法他就成獨覺,還是超越六道輪迴。緣覺裡頭有一種獨覺,叫無師自通,他絕對不會等到第八世。如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時候,他就證阿羅漢果,聲聞,證四果羅漢。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不要被人騙了。

  我過去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講經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年齡比我大,大概差不多大二十歲的樣子,學佛好像也沒有多少年,告訴我,他證阿羅漢果了。語氣非常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跟我說了好幾遍他證阿羅漢果,搞得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我就想起來了,須陀洹,真正證得須陀洹,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須陀洹就有了;六種神通,初果就證得這兩種。證得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三果有神足通,四果的時候,六種神通具足,有漏盡通。

  我就用這個來問他。我說:你是阿羅漢,六種神通具足,那你一定有天眼,我們現在在房子裡面,在這裡坐著討論佛法,那個牆外面來來往往的人,你有沒有看見過?他說:看不見。我說:那你不是阿羅漢,不但不是阿羅漢,須陀洹都不是的。這樣子他才服了。他這種說法,在佛法裡叫增上慢。他並不是騙人,他是誤會,自己以為到這個境界,這屬於增上慢,他並不是存心來騙人。存心來騙人,那個罪過就重,那叫大妄語。

  大妄語,在佛門裡面諸位看《戒經》就曉得,墮阿鼻地獄。沒有證得跟別人說他證得了,不是再來人,他讓別人宣傳他是什麼菩薩,是什麼人,阿羅漢再來的,目的都是取名聞利養,都是在名聞利養。這種人縱然眼前得一點小利,得一點小名小利,來生都在阿鼻地獄。這是妄語罪裡頭最嚴重的大妄語。

  在我們佛門有史以來,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沒有佛菩薩再來的?有。甚至於我們的講堂裡就很多,不露相,沒有人知道。如果露了相,我是什麼佛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肯定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有一個例子,你說出來之後馬上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我們在《神僧傳》、《高僧傳》裡面看到,真的再來人,但是他們露相不多,總是有特別的因緣。

  像永明延壽禪師,他臨走的時候,這我們曉得他也都是演戲的。當時的國王是大護法,要辦一次無遮大會,這無遮大會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宴會,請出家人吃飯。無遮是無條件的、平等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來應供,國王平等接待。這是佛門裡面修福,修殊勝的福報的一種方法,用平等心來修供養、供齋。那天來的出家人很多,這個宴會當中也有一個主桌、主座,這個主座誰都不肯坐,都非常謙虛,都在那裡禮讓,彼此都在那裡推讓。正在大家推讓的時候,外面來了一個和尚,穿得破破爛爛的一個窮和尚,看到大家都推讓,他就在主桌當中坐下來了。都是出家人,今天無遮大會,平等!誰也不好意思講,就坐下來吃飯。吃完之後,這和尚也就走了,散會走了。

  這國王就問永明大師,他說: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有沒有聖賢來應供?他說:有!他說:什麼人?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他說哪一個?就坐在上位的那個和尚。這個國王一聽說,這還得了!定光古佛今天都來了,立刻派人追蹤。大家也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他長得耳朵很大,就叫他大耳朵和尚,那個大耳和尚。以後被追蹤到了,追蹤到之後(他身分暴露了,知道這是定光佛再來的),大耳和尚看到這些人來了,只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嘴,把他的身分說出來了。他在那裡就入般涅槃了,就坐化了。大家聽到這個話,定光佛走了,曉得他,他走了,真的走了。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一定是阿彌陀佛,趕緊回去報告。

  回到國王那裡報告,說這個大耳和尚已經圓寂了,但是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大師一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國王說那個佛涅槃了,還有一尊活佛在,趕緊去拜永明延壽。還沒有出門,外面有人報告,來的人也來得很匆促,幾乎跟國王撞了一跤。國王說:這麼匆匆忙,什麼事?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兩個都走了。所以是身分一暴露就走!你再要留在這裡,不叫招搖生事嗎?所以真人不露相,這是示現告訴你確確實實有許多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也不要去猜,猜是打妄想,打妄想有什麼用?自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樣就好!要自己真正得利益,才會有受用。底下一句。

  『或得斯陀含』。斯陀含是小乘二果,翻成中國意思叫「一來」。什麼叫一來?天上人間不是七次往來嗎?他還要到人間來一次。為什麼?欲界有九品思惑,這是思煩惱,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三界(也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共有八十一品,它分作九地,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禪是四地,無色界四空是四地,所以總共是九地。欲界九品思惑,他斷前面六品,後面三品還在;換句話說,他跟欲界還有緣,必須在欲界再來一次,所以叫一來,一次往來。

  從斯陀含到阿羅漢,他們必須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要斷盡,叫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在《華嚴經》裡面稱為執著。你看《華嚴經‧出現品》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換句話說,執著要不斷,六道出不去。阿羅漢他的本事,就是人間天上、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他再也不執著了,所以他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常常想想,見色聞聲都起執著,嚴重的執著,那你怎麼能入門?這個門,須陀洹的門,須陀洹不能證得,我們學佛永遠在門外!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

  小乘須陀洹入門,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初信是第一個位次,十信。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跟須陀洹的境界完全相同,也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大乘;你學大乘的人,他就證大乘。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則是須陀洹果。

  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講斷證的功夫,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理論上,文字理論你通了沒有?你根本就不通。你沒入境界那怎麼通?你講經你沒有證得這個境界,你講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不是講如來的真實義,你是講你自己的意思。你講你自己意思,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人?所以講經這個事情難!古時候講經的標準,是悟了以後才講經,給經典做註解,都是悟了以後;有修有證,他們的講解沒有錯誤,他們的註解沒有錯誤。現在人不行。

  證果的,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大概在這個世界上一個都沒有了,那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是什麼?有修。真正有修行,他沒有證,聽聽他的修學報告,提供給我們做個參考,還可以,他真有修。真修就是真幹。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裡面所說的,他這個《疏》一般也叫《四帖疏》。《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作的,「上品上生章」裡面,大師說得很好: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不能夠違犯。這真修行,依教奉行。

  佛教我們十惡不能做,那我們真的要把它斷掉,不但在事上沒有,念頭都不可以有。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痴,十惡!佛說這個決定要斷,我們斷了沒有?十善一定要修,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做到沒有?最低限度!所以我們讀善導大師的教誨,善導那也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我在日本訪問,跟日本人說這樁事情,他們也說他們也有這個說法。日本人也有這個講法,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如果我們做不到,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還是要做,教我們要做的,我們沒有做到,這就沒有修行,這不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一定要依教奉行。千經萬論,佛一生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千遍萬遍,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佛弟子的標準。受是接受,佛講的教誨統統接受;持是做到,就像善導大師講的,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後,每一天要讀誦,讀誦是溫習,中國儒家講「溫故知新」,天天要讀誦經本,還得為人演說,自利利他。演是表演,做給別人看,讓別人看了有所感動,啟發他、勉勵他來學佛。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模範。我們起個念頭,想一想這個念頭,佛有沒有起這個念頭?像不像佛?開口說話,要想到佛有沒有這個言語?佛跟一般人說話是不是這個說法?佛一舉一動,我們學得像不像?總而言之,所有一切的行為,這個修行,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有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意的行為,念頭!你念頭錯了,言語錯了,身體造作錯了,行為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

  一切經典教導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三大類的行為。你想錯了、看錯了,這是意業的行為,經論幫助你修正。言語造作,這身業的行為(身包括口),戒律!戒律是正確的行為、身口的行為,經典是正確思想見解的行為;依照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依照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造作,你得要幹!所以佛法是實學,真實的學問,不是談玄說妙,那個沒有用處,佛法學了馬上就有用處,立刻就見效。

  果報,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如來,在這一部經上你看到阿彌陀佛顯示出來的,果報是什麼?智慧,福德,壽命;長壽,無量光、無量壽。這三者哪一個眾生不求?六道眾生、九法界眾生各個都希求。都在經教裡頭,你真的明瞭了,真的懂得了,那就是一般人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它有理論、它有方法,依照理論方法去求,哪有不感應的道理!所以這一門東西,實在講,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法,第一等的真實法,它不是假的是真實的。智慧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福德讓我們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脫,得大自在。所以經典這些都是講的實證,真的要斷煩惱。

  『阿那含』是三果,翻作不來;阿翻作無,那含翻作來,不來了。這個不來是什麼?不到人間來了,不到欲界來了。他們修行在哪裡?修行在四禪天,在色界。色界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往來就在這個範圍裡頭了,他不到欲界來了;欲界裡面的緣他斷掉了。就是欲界是一地,這一地九品思惑他斷盡了,所以他不來了。多半他們住在第四禪,第四禪淨居天,也叫五不還天。這個淨居天有五類不相同,這裡面不但是有小乘的阿那含,也有大乘權教菩薩,他們斷證功夫跟阿那含相等,都住在這裡頭,我們通稱為淨居天人,這些人統統都是修行人。

  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四禪是福天,福報大,那是凡夫天,五不還天是聖人住的,所以第四禪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裡面第四天也是凡聖同居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內院、有外院;外院凡夫,內院彌勒菩薩的道場。所以那個凡夫,兜率天人見不到內院,跟我們這個世間一樣。我們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有菩薩的道場,我們知道在中國,四大菩薩;有阿羅漢的道場,《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見到的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他的道場在四川,我們人看不到,人看到的是荒山,實際上是阿羅漢道場,凡聖同居土。聖人知道凡夫境界,凡夫不知道聖人,看不到。

  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翻作「殺賊,應供,不生」,有這三個意思,這是三界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我再重複說一遍,我用《華嚴經》的說法,大家好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你們好好想這句話,那你就證得阿羅漢果了。你還有執著,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阿羅漢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我們要學!要知道「執著」這個虧吃大了,分別執著害死了我們。我們無量劫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虧吃在哪裡?就吃在這個分別執著。這虧吃大了,這一生何必還幹這個!

  無論什麼事情,天大的事情,真正遇到了,無所謂,人家要怎麼做都好,你們去做去,樣樣都好,與我不相干。即使是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執著,今天吃得好,很好,吃得不好也好;有得吃也好,沒得吃也好,你才自在。一定要想怎樣,你就搞六道輪迴。我要想怎樣怎樣,統統是六道輪迴業,而且這個妄想執著裡面,太多太多三途的業報;餓鬼、畜生、地獄,何必幹這個?

  三途的分別執著,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有高度的警覺。那是什麼?與貪瞋痴相應的這種分別執著就是三途。餓鬼道貪,你的分別執著與貪心相應,你造的是餓鬼道的業;如果與瞋恚相應、嫉妒瞋恚相應,你造的是地獄業;愚痴,愚痴就是糊裡糊塗,沒有智慧,與這個相應,你造的是畜生道的業。所以我們的分別、我們的執著,如果是跟貪瞋痴相應,你造的這個業是三途業。佛經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要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佛不欺騙人!佛到這個世間來,幫助大家不墮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幫助你去作佛,幫助你去作菩薩。到世間來就為這麼一樁事情,他不為自己,沒有自己。我們總是要清楚、要明瞭,要認真跟佛學習。

  阿羅漢,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有「殺賊,應供,不生」。我有一次遇到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也很有聲望、有地位的一位學者,大概從台灣來的,年歲大的也許知道,方豪,他是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我過去曾經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韓館長的家就在他天主堂隔壁,所以這個神父我們常常見面。他也相當開明,但是他有一個疑惑,他來問我:法師,你們佛教講不殺生、講慈悲,阿羅漢「殺賊」,慈悲心何在?他來問我這個問題,這個就是意思望文生義,望文生義就錯解了,這個賊不是人,這個賊是什麼?見思煩惱。

  佛把見思煩惱比喻作賊,為什麼?見思煩惱把我們的功德法財障礙了,障礙我們自性的智慧,障礙我們自性的德能,障礙了我們自性本具的相好,所以就好像賊把我們的家裡財寶偷走了一樣,是這個意思。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斷就等於說把這個賊害殺掉了,他不是真的殺賊,這個不是強盜土匪,不是這個,千萬不要錯會意思。所以我過去遇到這麼一樁事情,叫望文生義。所以佛經上有講「三世佛怨」,你要望文生義,講錯了,三世佛都喊冤枉,那不是佛的意思,這個我們一定要懂。

  「應供」是什麼意思?他的福報成就了,他六道裡面的果報,果必有因,這個因就是見思煩惱他斷盡了,所以六道的因沒有了,六道的果他不受了,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一般叫入有餘涅槃,他也算是入般涅槃。涅槃翻作寂滅,也翻作不生不滅,他這個不生不滅是講六道。為什麼叫有餘?因為他的妄想沒斷,他的分別沒斷。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只是執著沒有了,執著確實沒有了,所以他有餘。

  他不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如來果地上妄想分別也斷了。這個說起來太重要了,如果把分別斷掉了,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了,這個人就超越十法界了。你看看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四聖法界是相似即,這是十法界裡面證得最高的,他沒有見性。達到見性的邊緣,還沒有見性,這十法界裡面的佛。在天台大師天台四教裡面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講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這十法界裡頭沒有見性的,也就是說他們分別沒有斷盡。在賢首華嚴宗裡面講,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這十法界裡面的佛。

  所以佛,我們知道他有等級的,這在十法界裡。要是把分別都斷了,其實真的要斷,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再分別了,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要問他有沒有分別?他有沒有執著?真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要有分別、有執著,那他退轉了,絕對不可能退轉,因為他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怎麼可能退轉?不會退轉的。他跟我們在一起,他表現得有分別、有執著,那是什麼?因為你分別,他隨順你的分別;你執著,他隨順你的執著,他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譬如說,你問佛這是什麼?佛說這是毛巾。這不就分別嗎?他也執著!你們叫它做毛巾,佛也隨便這麼說,佛的心裡念頭都沒有,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經論裡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你要壞世間相,你就沒辦法教化眾生。你要教化眾生,一定要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你才能夠入佛境界。佛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這三樣東西把整個宇宙裡面的理、事、性、相、因、果統統都包括了,包括盡了。你徹底明瞭通達,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哪裡要勉強發,自自然然而生的,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這個裡頭沒有條件,所以叫無緣。「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條件,無條件的,一切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我們念佛,佛念我們,眾生念佛,佛念眾生;眾生念佛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佛念眾生是真心,誠心誠意,那不是假的,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阿羅漢證得這個境界,佛說他應該接受天人的供養,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眾生供養,為什麼?阿羅漢是福田,你供養他得福報。

  六道眾生裡面,把福報看得最重的是什麼?最重的是財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生活,這是大家最重視的。你供養佛、供養阿羅漢,你所得的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供養他們的福報大,供養一般人的福報小?這裡頭道理我們要懂得。阿羅漢的心量大,大在哪裡?大在他沒有執著,執著的心量很小。他執著沒有了,他的心量就大了,供養這種人,福報就大了,隨著他這個心量拓開了。如果你供養菩薩,那個福報就更大,為什麼?菩薩分別也沒有了,阿羅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

  所以供養佛這福報最大,佛是連妄想都沒有了、都斷盡了。但是《四十二章經》裡面最後有一句話: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的人。這個話怎麼說?無修無證是自己!連佛都超過了,無修無證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了,連痕跡都沒有了,不是我們這些凡夫。我無修無證,供養我超過諸佛了,那你就完全把意思錯解了,就錯會了。這個無修無證是他的修證圓滿,連修證的痕跡都不著,這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是誰?那是講自己。自己如果能夠離四相、離四見,無論供養哪一個眾生,福報都是等虛空法界,道理在此地。

  福報是隨著自己心量的大小,而現出大小。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修一文錢的功德,那個功德都是遍虛空法界。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想,不要為自己家庭想,也不要為自己公司行號想。出家人也不要為自己小道場想,那你的心量很小,你修的福很有限。起心動念要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眾生,你這樣的修福,福報不可思量,無量無邊。無論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很小很小的一點好事,看到貧窮困苦的人,你布施一塊錢,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你這一塊錢的功德就遍法界虛空界,真的隨你心量。我做錯一樁事情,我起懺悔的心,這個懺悔的心也遍虛空法界,你說這功德多大。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究竟圓滿。這個絕對不是說只有他們才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你這個想法,這叫妄念,這叫妄想,你想錯了。他能做得到,一切眾生都做得到,只是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的生活完全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支配、所主宰,這叫可憐,佛經上常常講「可憐憫者」,這是佛的感嘆。

  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自性裡頭只有智慧、德能、相好,哪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叫做妄,妄就是本來沒有。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能生的是妄,所生的不統統是虛妄的,哪一個真實?我們被這個害慘了,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我們哪裡知道這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了,就要發一個狠心,捨!把它捨掉,不再搞這個了。果然能捨,你就快樂了,你這一生就活得非常自在,馬上就看到效果。效果是什麼?煩惱輕、智慧長。

  煩惱輕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少,你的智慧、德相一年比一年增長,一定道理。這樣你自己修學就度化眾生了。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道理不難懂。你的家人、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看到你一年比一年好,頭個一、兩年他不覺得,不覺察,過個五年、十年,這個懸殊太大了,他就發現了。發現之後,他對你就佩服、就尊重,他向你請教,問你:你怎麼學的?

  第一樁叫人感覺得不相同的,你快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早年我住在美國加州的時候,我們鄰居都是當地的美國人,我在那裡住了兩、三年。大概是一年之後,鄰居就打聽,打聽我們這些人幹什麼的。為什麼打聽?他說為什麼他們那麼快樂?換句話說,他就發現他自己的日子過得很苦,為什麼我們這麼快樂?如果你再要留意一點,我們這一班人不老,他感覺到很驚訝,不容易衰老,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惠能大師見五祖,他就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看,多令人羨慕!我們一般人要看到祖師,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所以說你自己修學的成績,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身體上,不在別的地方;用不著說話,看到你的形象就曉得你修行有什麼功夫!然後看到你的談吐、你的舉止,自自然然就讓人尊敬、信服,這個就度化眾生!。

  所以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為人演說!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的一切眾生有哪些毛病,我們要示現給他看,要幫助他糾正。你去仔細看他的痛苦,苦從哪裡來的?現在這個大社會裡面,你看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它有因,我們知道這個業因。我們所示現的,這個裡頭沒有災難的業因,沒有苦報的業因,你要從這個地方去示現。佛菩薩為我們示現,我們今天學會了,也模仿佛菩薩示現一點給別人看。

  中國古人講得很好,「憂能使人老」。人的老化,實在講,憂慮是使人老化第一個因素,我們要把煩心的事情,常講你的牽掛、你的得失,這所有煩心的事情統統把它丟掉、放下,把它捨棄掉。你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值得煩心的,為什麼?世間人逃不出命運,命裡面都給你注定了,你還要操什麼心?學佛,我們這一生一切佛菩薩替我安排了,我還操什麼心?如果我要操心,佛菩薩就不安排了,那我可麻煩了,樣樣事情都要自己操心,累死了。統統交給佛菩薩,我只乖乖的聽話,天天念經、天天學佛就行了,做個好學生。佛菩薩是褓姆,他來照顧,我們千萬不要越權,不要管他的事情,你就得大自在了。

  這一些修學的綱領、方法,都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老師感恩!我學佛這五十年來,一點都不操心,決定不過問,確確實實福報自然的。到這個年歲了,孔老夫子說: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我今天也到了這個年齡了,今年七十七了,可以跟諸位說一句:心想事成。現在我想的,希望這個世界上不要有戰爭。如果美國對伊拉克不發動戰爭,那我這個心想就事成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