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WD14-007-0009 主講人 : 悟道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16/6/19  英國倫敦英國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07-0009

  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最下面一句: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佛告訴文殊菩薩也是告訴我們大家。佛給文殊菩薩講,「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這是告訴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問文殊師利菩薩這樁事情,說你看今天到忉利天宮來集會的,有十方一切諸佛,還有諸大菩薩,以及天龍鬼神。此世界是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他世界是他方十方世界;此國土,他國土,我們這個國土,他方世界的國土,今天都到忉利天來集會,你知道這個數量有多少嗎?汝知數不,就是你知道這個數量嗎?文殊師利回答世尊:『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文殊師利是七佛之師,也是早已成佛了,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也是已經成佛了,倒駕慈航,示現以菩薩的身分,來幫助諸佛度眾生。佛菩薩成佛了,像《普門品》講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文殊菩薩他也是諸佛之一,而且他是七佛之師,他也是早已成佛,現在示現菩薩身分。

  菩薩身分,在什麼樣的身分,當然他就講什麼話,就像我們演戲一樣,你現在扮演什麼角色,你就要演那個角色,你可不能演錯了。菩薩是學生,佛是老師,在前台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但是到後台可能當老師的是學生,這個我們在戲劇裡面,以前我們看地方戲常常有這個事情。我們要知道,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度眾生,就像演戲一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示現成佛來教化眾生,有一千尊佛都來幫助他。幫助他,他不是示現佛的身分來,示現兩尊佛的身分那不就打架了嗎?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會爭,佛菩薩是互相幫助,不會互相障礙、互相爭。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其他的諸佛就示現菩薩、示現羅漢,甚至示現惡人,好像演戲演那個反派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在幫助佛教化眾生。扮演正派的,從正面來教化眾生;扮演反派的,從反面來教化眾生。所以,《楞嚴經》講「順逆皆方便」,都是佛菩薩示現,這些道理我們必須要明白。此地文殊菩薩給世尊講,「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用我的神力,一千劫的時間來測度,今天到忉利天集會的人數有多少,一千劫也測不出來。這是文殊菩薩回答世尊的問話。

  下面佛再告訴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不但你千劫測度不能得知,就是以我佛眼來觀察也不盡數,也無法知道它的數量。這個數量有多少,只能用佛經上常講的一句話,無量無邊。這個地方,我們懂佛法的人,像這些問話裡面都有禪機的。不懂的人,他就根據這個文字去想像,那全想錯了。所以大乘經教已經超越我們一般人的常識,一般人常識裡面,思惟想像他是達不到的。思惟想像達不到的境界,大乘經都有四個字,叫不可思議。這個境界不可以用你的思惟去想像,你想不到,也不可以用你的言語來議論,你講也講不出來,只有你自己悟入,那你就明白了。古大德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像我們自己喝一杯水,喝一口水,這一口水,你自己喝的人,它是冷的還是熱的,冷是冷到什麼程度,熱是熱到什麼程度,你自己最清楚。你再講出來給別人聽,別人也是一個概念,他也體會不到;他要想體會得到,他自己來喝,他就體會到了。所以大乘教講明心見性這樁事情,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自己去參,自己去悟。別人講它是一個協助,幫助我們自己啟發,啟發你悟入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善知識他是來幫助我們啟發去悟入。

  這裡講這個數,「猶不盡數」,超越數了,就猶不盡數。我們凡夫的概念當中總有一個數量,總有一個數字,你有一個數字,那都是有限的。這個數字你講也講不完的,數字上面還有數字,我們用一般的常識去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數字上面又有數字,那到底有多少?只能用無量無邊,不然你怎麼講?不然這個數字,你一直加、一直加,還可以再加。我們就在分別執著這個範圍裡面。實際上,事實真相,它沒有數字。但是我們凡夫有分別執著,在沒有數字裡面給它設定一個數字,給它畫個圈圈,這樣就見不到事實真相。被自己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事實真相在眼前,我們就是看不到。為什麼看不到?因為我們自己內心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裡講,「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佛觀察都說無法去講它的數量,我們凡夫還能知道它的數量嗎?不能知道它的數量,超越那個數。如果我們對初機的人來講,講淺一點,就是這個人數太多了,數不清的,這樣就好了,你也不能講太多,講太多他又想太多,愈講就愈麻煩。這是形容人數之多,無法講得出來。

  這麼多的佛菩薩、天龍八部,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這個「久遠劫」,已經很久遠,『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今天到忉利天來參加《地藏菩薩本願經》聽經法會的這些人數,都是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以來已經得度的,「已度」就是接受地藏菩薩的教化,他已經成佛了,老師還在作菩薩,學生都成佛了,這是已度;「當度」就是已經成羅漢、成菩薩了,或者已經有一定成就的;「未度」就是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已經有開始接受地藏菩薩的教化,這個數量就更多了,所以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已度就是已成就,已經成就了;當度就是「當成就」,他這一生會成就;「未成就」就是未來得度、未來成就。就跟《彌陀經》講的,「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這個道理是一樣。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經文: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這一段文殊師利又向佛報告,在大陸說匯報。佛門的禮節,上對下叫告,佛告文殊師利,因為佛是老師的身分,菩薩是代表學生、弟子的身分。老師是長輩,學生是晚輩,上對下叫告,我告訴你,像父母告訴兒女、老師告訴學生叫告,上面的長輩告訴下面的晚輩叫告。晚輩做學生的對老師叫白(音博),這個字不念白,這個字是破音字,同樣一個字,但是念的音不一樣,意思就不一樣,白就是稟白,我們現在的話講報告或者匯報,表示恭敬的言詞。所以『文殊師利白佛言』,就向世尊來報告。『世尊』,「世尊」是世出世間最尊貴的,佛的十種通號之一。佛有十個通號,世尊是其中的一個通號,凡是成佛都有這個共同的稱號,世尊。我們也剛剛舉辦過佛誕節,一些常識大家也了解一下。我們浴佛都會塑一尊悉達多太子,出生他就會走路,走七步,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就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過去有些人不懂這個意思,佛教裡面的法師也沒有跟大家說清楚,造成有些人誤會,你們佛教佛的口氣這麼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們統統不如我。這個話是這樣的話沒錯,但是那個意思不是說「天上天下我最大的,你們統統不如我」,不是那個意思。這個如果沒有說明,一定會誤會的。他這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當人的自性,這個「我」是每個眾生都有一個真我,那個真我就是真如自性,那是最尊貴的。這個最尊貴的不是只有悉達多太子才有,是大家統統有,每一個人統統有,一切眾生統統有。有,我們不知道,佛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大家,我們每個眾生都有這個最尊貴的真如自性。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所變現的,你要找回你的自性,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什麼叫本來面目?你找到你自己,找到你的自性,認識你自己了。現在我們認識自己嗎?說真的,我們不認識。我們現在是什麼情況?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性,迷在這個虛妄境界裡面,把真如自性的真我忘記了。迷失了,不知道,冤枉在六道裡面流浪生死!佛大慈大悲,看到眾生受這個冤枉苦,所以才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這一樁大事。所以《妙法蓮華經》講,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就是這一樁大事。所以對世尊,我們可不能誤會,佛教我們都要斷貪瞋痴慢,他怎麼自己會貢高我慢?學生對老師尊稱世尊,這是表恭敬,恭敬師長,恭敬老師。

  『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文殊菩薩說出他的本跡因緣。因為佛菩薩他各種身分都能示現,有本、有跡。本就是說他已經成佛了,現在來示現,示現一個菩薩,或示現一個羅漢,甚至示現一個惡人,那個叫跡,跡就是跡象,但是他原本已經成佛了,現在他示現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所以這裡講出來,「證無礙智」,無礙智就是智慧統統成就,沒有障礙。文殊菩薩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菩薩眾裡代表智慧第一。文殊菩薩也示現在我們中國的五台山。所以我們這裡法會圓滿,七月三號威爾士大學祭祖圓滿,我七月四號就要回中國。七月六號我們台灣有一百七十幾個同修喜歡跟我朝山,一年比一年多,第一年朝普陀山,好像一百二,第二年一百三,第三年一百四,今年第四年,一百七十幾個,好像愈來愈多。所以我要趕回去,帶大家去拜見文殊師利菩薩。黃念老講,文殊菩薩好像說「接八百送五百」。對凡是要去五台山的,他會變一個人,他變的那個人肯定我們不認識他,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八百里他就去接,送我們是送五百里。菩薩對一切恭敬,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我們學習過大乘經教都可以理解。

  文殊菩薩在不在五台山?在五台山,有緣的人可以見到。我們中國淨土宗四祖就去過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他就見過。文殊菩薩他的道場在五台山,他見到的也是七寶宮殿,不是我們上去看的一片山,不一樣的。他有那個境界、有那個因緣,他就見到;我們沒有那個境界、沒有那個因緣,就見不到。見不到,文殊菩薩他還是照顧我們。我們去朝四大名山,進入菩薩的道場總是有好處,不管怎麼樣都是會有好處的。所以這個是中國人得天獨厚。你看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但是佛菩薩很多都應化在中國,應化在外國也有,不多。為什麼應化在中國這麼多?因為中國有傳統文化做為大乘佛法的基礎底子,有這個條件來學習大乘佛法。現在就連印度,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現在連印度佛教也沒有了。所以大乘佛法在中國生根茁壯,主要是中國有儒道這個基礎。

  文殊菩薩給世尊匯報,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他說,我聽佛你講的,我沒有疑問,「即當信受」,即是馬上可以相信、可以接受、可以理解,毫無疑問。佛講的,我是毫無疑問,都能夠信受,相信、受持,依教奉行。但是,文殊菩薩講,不是像我這樣程度的,『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就是菩薩以下的。菩薩以下,「小果聲聞」,聲聞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也是印度話的音譯,就是印度梵文的音,用中文那個音跟它接近的翻過來,阿羅漢。好像我們現在翻美國總統「奧巴馬」,奧巴馬是英文,就是用我們中文發音跟英文接近的,然後說奧巴馬,是這樣。奧巴馬是什麼意思我們不知道,可能要去問他,問他,你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這個就叫音譯。還有,以前這個音,因為每個翻譯的法師用的中文字,音跟它接近,不一定完全一樣,像鳩摩羅什翻譯「比丘」,這個是音譯,印度話比丘,用中文發音跟它接近的;玄奘法師翻譯叫「苾芻」,也差不多,字不一樣,音大概接近。在台灣以前翻那個布希總統,有老布希、小布希,大陸翻布什,我們台灣翻布希。我一九九一年到美國夏威夷去玩,當地有個導遊,也是台灣去的,他就跟我們開玩笑,他說美國總統有兩個,一個吸煙,一個不吸煙的,布希、布希,他是不吸煙的,他不抽煙;雷根,他就抽煙的,來一根、來一根,他就是抽煙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經典裡面這個叫音譯。

  有的叫意譯,意譯就是說把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音譯就是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你要講解的時候再去把它的意思說出來。聲聞就是意譯,已經翻成中文的意思。如果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阿羅漢,阿羅漢就是音譯。還有一個,緣覺也是意譯,已經翻成中文的意思了,是修十二因緣覺悟的。聲聞是聞佛講經的聲音而悟道的,印度叫阿羅漢;緣覺,印度話叫辟支佛。菩薩也是音譯,佛也是音譯。菩薩,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原來翻譯具足的稱呼是菩提薩埵,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菩薩」,就兩個字。佛,照原來具足的音譯是佛陀耶,我們中國人也喜歡簡單,「佛」,就一個字,那個尾音去掉了。佛是覺悟的意思;菩薩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地講,「小果聲聞」,就是他是修小乘法的,聲聞,聞聲悟道。小果,他證阿羅漢,斷見思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了。雖然是小果,比起我們凡夫強太多了,他不用受生死輪迴之苦,我們在這邊還是要受生死輪迴之苦。雖然是小果,那比我們強太多了,他得到小自在,我們是一點都不自在。小乘的修行人對大乘經教有懷疑,雖然證果了,聽到佛講大乘法,他還沒有那個善根,不夠那個條件去理解、去接受,他不能接受。到現在還是一樣,佛陀時代就有,佛講《妙法蓮華經》,當場有五千個人就離席,他聽不下去了。現在我們知道,泰國、斯里蘭卡,一般講叫南傳佛教,南傳佛教他是修小乘法,小乘。現在中國大陸、台灣,也有很多在家、出家修原始佛教的,他修原始佛教就是修小乘法。修小乘法的有很多人,他不承認大乘經是佛說的,所以他們說一句話,說「大乘非佛說」,大乘經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後來的祖師大德編的,他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因為大乘經典講的都是不可思議境界,他不懂、不理解,他就不承認。

  現在慢慢有改善,泰國跟斯里蘭卡我們老和尚去,把阿彌陀佛帶過去,阿彌陀佛是大乘法,現在慢慢的那邊開始會接受了。特別斯里蘭卡強帝瑪國師,我來英國之前他還去找我,我供養他一尊大佛,在斯里蘭卡。老和尚勸他建佛教大學,他說佛教大學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了,是跟印度那爛陀寺,就是玄奘法師去念書的那個寺院,是同一個系統的。他說以前他們斯里蘭卡也有大乘法,還有石窟在,都有證據的,有《楞伽經》的經文,聽說釋迦牟尼佛去斯里蘭卡也去了七次。強國師一直邀請我去,我供養他一尊釋迦牟尼佛的銅像,在台灣做的,他說是斯里蘭卡最大尊的。現在他那個佛教大學,老和尚跟他講,他也接受了,他說我們現在這個佛教大學不是只有南傳的,有南傳的,有北傳的,還有藏傳的,統統有;大乘小乘、顯宗密教,統統有。我就很讚歎,我說這樣就對了,你佛教學校不能只辦小學,要有佛教的大學,還要有研究所,這樣就圓滿了。他那個佛教大學叫龍喜大學,用龍樹菩薩的名稱來取這個大學的名稱。所以現在他們也能慢慢接受大乘法。

  小果聲聞,為什麼證得阿羅漢,超越六道,他還不相信?因為阿羅漢雖然出離六道,他還沒有明心見性,他用的還是意識心,還是在阿賴耶識這個範圍,沒有超越。講到這個不思議境界,不能用我們的意識心去思惟想像,我們的意識心功能很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就是緣不到真如本性,就是緣不到。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來講,小乘經典為什麼一般人他容易接受?因為他容易理解,譬如小乘經典講,我們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生滅的,這個我們大家現在看到了。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礦物有成住壞空,植物有生住異滅,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個我們看到了,現在眼前看到的就是這樣。所以講小乘經,佛就是遷就我們凡夫、二乘,講現在我們懂的,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再慢慢來提升。所以,阿含講了十二年;後來預備進入大乘,方等是等於大乘,講了八年,一共二十年;後面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幾乎佔一半,真正大乘;後面七年講《法華》、《涅槃》,開權顯實,導歸一佛乘。開始講《華嚴》,大家聽不懂,法身大士才聽得懂,法身大士以下,阿羅漢、天龍八部都聽不懂。

  佛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大乘經。文殊菩薩說,對我來講,我沒有問題,不會懷疑。但是那些小果聲聞,還有六道裡面的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就包括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諸眾生等」,所有一切眾生。『雖聞如來誠實之語』,佛講的話都是誠實語,像《彌陀經》,你看六方佛都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千真萬確,這是誠實語。《金剛經》講佛的言語,「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個叫誠實之語。佛,十分就講十分,他不會講九分,也不會講十一分。所以言語,事實真相怎麼樣,佛就講怎麼樣,不會超過,也不會不及,所以這是誠實之語。佛講這個誠實之語,但是我們眾生聽起來怎麼樣?有懷疑。這裡講,『必懷疑惑』,而且這個懷疑、迷惑還是必然的,你看「必」這個字是很肯定的,他必定會有懷疑、迷惑的。前面跟大家分享了,如果真懂的人,前面佛放光、出音聲,他就大徹大悟,他沒懷疑了,因為徹悟他就不疑了。說明這個經跟《彌陀經》一樣,也是難信之法,就是有懷疑。

  『設使頂受,未免興謗』。「設」就是假設,假設眾生聽到佛講的,也頂禮、也接受了,表面是接受了,但是內心還是有懷疑。「未免興謗」,就是他內心還是有疑謗。這個謗,他不是刻意去毀謗,他是疑謗,有懷疑產生一種疑謗。往往我們有疑,我們也不知道。像我們念佛法門三個要訣,第一個就是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往往我們自己有疑惑,自己不知道。疑就好像捕魚的網子一樣,密密麻麻的。所以《淨語》裡面講,「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就像捕魚那個網子,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有懷疑,覺得我信佛,我不懷疑了,但是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

  以前我們老和尚跟韓館長拿美國綠卡,一年住美國要一百八十三天。所以一年大概半年在美國,回來又要到東南亞,實際上在台北華藏佛教圖書館住的時間不多。所以,有同修問問題寫信來,我們老和尚就叫我代替他回答。有一次我接到一封信來問我們老和尚問題的,師父叫我回答,我就幫他回答了。我一看這信,看到這個同修寫,他說尊敬的師父上人,聽您講《阿彌陀經疏鈔演義》,他現在也發心專心念佛,他現在有一個疑問,師父講經說念佛的要訣三個條件,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他說這三個條件,第一個,不懷疑,他有了,他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他專修淨土,也沒有夾雜其他法門,他也有了;但是現在他的問題是在不間斷,他說念佛不能做到像念佛機一樣,他晚上還要睡覺,白天要吃飯,還要上班,常常會間斷,問這個問題怎麼辦?我就給他回信,我說你既懷疑,又夾雜,又間斷。我說,你不懷疑你還寫信問什麼問題?不懷疑還要問問題幹什麼?就不必要問了。所以,他問問題就是有懷疑,而且自己有懷疑,自己還不知道。他這個是很不知道的,寫信說「我沒有懷疑了」,一般人不知道還沒寫出來,他還寫出來「我沒懷疑」。其實他就是有懷疑才寫信來問,這個就說明有疑惑,自己不知道。所以,「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他內心有疑謗。

  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這裡又講到,『不思議事』。剛才講,小乘經典講苦、空、無常、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我們看到的現在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我們不會懷疑;大乘經講我們這個世界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滅的,我們就搞不懂了,不懂就會懷疑。如果有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那佛後面這個經就不用講了,他全明白了。但是我們沒有達到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大智慧,肯定有疑惑。疑惑,怎麼辦?佛出現在世間,成道之後天天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我們眾生聽經聞法,目的在哪裡?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在於斷疑生信。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我們也聽清楚、聽明白了,那個疑惑就斷了,疑惑斷了,你的信心才生得起來。所以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不懷疑了,經不用講。你看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他不懷疑,師父叫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真的不懷疑了。那是真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老實念,三年成就了。但是我們有懷疑就不行,你要學像他們的老實你學不來。佛為什麼講經四十九年,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上根利智的有,很少,大部分是中下根器的,中下根器就要講很多,就要講經說法。所以才要講四十九年,天天講,講那麼久。如果都是上根利智的,上上根的,像六祖那樣的,統統不用那麼麻煩。所以《大藏經》講那麼多,就是我們眾生的問題太多了。

  我剛出家的時候有一個人問我,那個人我看起來好像不是信佛的。在台北市,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剃度的,看到我是出家人,他就來問我問題。他說,你們佛教經典為什麼那麼多,《大藏經》一百多本,一本又那麼厚?他說,人家基督教就一本,就一本《聖經》。你們佛教為什麼不要一本就好,那麼多怎麼念?我跟他講,我說經那麼多,也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念。經那麼多,為什麼經那麼多?我跟他講,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宗教,立宗教一定要一個萬能的神,一切萬物都是這個神造的,神講的話你不可以有疑問,也不能問問題的,神怎麼講,你就要怎麼信,這樣就對了,你不能有疑問,這個叫宗教。我們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教育是什麼?學生有問題問老師,這個很正常,好像你在學校上課遇到困難有問題,向老師請問。這個是什麼?教育。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我們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念開經偈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什麼?我們這個佛陀教育根本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是他的學生,自稱為弟子,古代稱弟子,現在叫學生。我們跟佛是什麼關係?師生的關係。宗教,你信仰宗教,跟上帝是什麼關係?父子的關係,是爸爸跟兒子的關係。所以我們老和尚講,不管你們信什麼宗教,都可以來學佛,因為沒有衝突。因為你跟佛是師生的關係,你跟上帝是爸爸跟兒子的關係,爸爸送兒子到學生去上課,這很正常。所以無論你信什麼教,學生統統可以去上課。所以我們老和尚這樣跟外國人說明,外國人他們就很樂意接受。所以在達拉斯辦那個道場,隔壁這些洋人,你們禮拜六來佛堂,釋迦牟尼佛是老師,跟他來學佛;禮拜天你還是上你們的教堂,就沒衝突,不用打架。

  所以我們跟佛是師生的關係。佛講經那麼多,大多數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佛根據當時這個人他問的問題為他解答,幫助他解除疑惑,教他理論方法去修學,解決他的問題,解決他生活上的問題。我們生活上的問題太多了,每一個人的疑問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問題都不同。同樣我們自己一個人,每一個時段、每一個時期問題也會不一樣。譬如說你年輕的時候有年輕的問題,中年有中年的問題,老年有老年的問題,問題可多了。所以佛他是答覆我們眾生問題的,有人請問,他有什麼疑問,向釋迦牟尼佛請問,佛針對他的問題為他解答,這樣記錄下來就是一部經。問題有比較複雜的,有比較深的,有比較淺的,有很簡單的,像《阿含經》裡面,也有兩行經文,它就是一部經,因為那個人問的問題就是那些。所以我就跟這個人講,我說,不是叫你全部讀。佛當年在教學,這麼多學生,問了這麼多問題,記錄下來經這麼多,現在流傳到後世,我們怎麼學?選擇你需要的,選擇適合你的。以前的人學過的,看哪一部經適合我自己,不是叫你全部去學。你一個法門、一部經學通了,那就成就了。好像我們去超市買菜、買東西,不是叫你把超市那一間全部搬回家。《大藏經》就像超市,是不是叫你全部搬回家?不是。我們進去超市,大家都知道,進去挑,挑我現在需要的,《大藏經》也是一樣。這些道理我們懂了,才不會有懷疑。

  這裡講,「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然聽到佛講這些誠實之語,必定還是有疑惑,縱然他頂禮接受,未免心中有疑惑,就產生謗,叫做疑謗。我們的問題,文殊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文殊菩薩這個問不是他自己有疑問。所以問佛的問題,有的弟子是他自己不知道而發問的,他自己真的不懂,請佛為他解答;有的學生是他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他也問,他為誰問?不是為他自己問的,為眾生來請問。這一類的發問叫做利樂有情問,不是他自己不懂,他懂,但是別人不懂,別人不懂也不知道要問。這個事情,以前我們老和尚也辦過佛學問答的課,到了佛學問答,有一些是有問題的問。有一次佛學問答,大家統統沒有人發問,沒有人發問是不是代表他沒有疑問?我在旁邊看,看他們那個表情、臉色,我看他們是疑問一大堆,但是不知道怎麼問,問不出來,不會問。所以我們師父就講,你們有沒有哪一個願意發心,為大家來提問提問。當中有一些同學(老修的),他們就會把大概現在一般初學佛的,有哪些問題比較普遍的,提出一、二條來問,然後就引發他們知道問哪些問題了。所以,問也是要有一些條件他才會問,不然你隨便抓一個,「你來,你來問我問題」,他不知道問什麼。有的人他也不好意思問,覺得可能我問的這個問題太幼稚,講出來會被人家笑,就不敢問,這個也有。所以在聽眾當中有這樣的情況,有一些老同修就慈悲發心來利樂有情問。文殊菩薩就是利樂有情問,佛才會講這部經,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

  下面就請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文殊菩薩提出這個問題說,地藏菩薩摩訶薩他在因地修什麼行、發什麼願?「立」就是立願,立願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立志,這個也很重要。因為這個願就是志願,我們人生要有一個方向目標,你立定一個志願,你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你這一生會有成就。如果一個人,人生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他沒有立下志願,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樣的人生他就一無所成,一事無成,什麼事都做不成。為什麼?他沒有目標方向,好像一條船開出去不曉得要開到哪裡,飛機飛上去不曉得要飛去哪裡,那就很苦了。所以要立願,立下志願。地藏菩薩立什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他立這個願。每一尊佛菩薩都有他發的願。這是文殊菩薩的請問,地藏菩薩因地他修什麼行、立什麼願?今天能夠成就這個不思議的事情、事業。下面佛回答: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也是用形容比喻,這個比喻也是不可思議的,比喻地藏菩薩他證得十地果位。十地再上去就是等覺,再上去妙覺,就成佛了。就是地藏菩薩證到十地果位以來,度的眾生『千倍多於上喻』,前面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一個很的小物質做一個單位、一個數字,一個數就做一條恆河。一條恆河的沙有多少?有人去過恆河,我是沒去過,聽說那個沙非常細,像麵粉一樣,一粒沙,那一條恆河有多少沙,誰算得出來!『一沙一界』,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之內又有一個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這個世界裡面就不曉得有多少微塵。一個微塵就代表一劫的時間,『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這個一劫裡面它又有微塵,微塵裡面每一個微塵又給它算為一劫。你怎麼算?這個如果沒有去讀《華嚴經》,你也搞不懂。《華嚴經》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大到沒有邊際,無限大;小,無限的小。小你找不到內,大你找不到邊。所以佛經講,無量無邊,沒有邊際的,這個境界,《華嚴經》講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就有《華嚴經》的經義在,如果我們有稍微涉獵《華嚴》的教理,對這個就會有一個概念。這個就是講太多了,時劫太久了。這是講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度的眾生,他修行的時間。何況沒有證十地果位他還要經歷過聲聞、辟支佛,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就是緣覺,他也是從小乘修,再提升到大乘,如果再加上前面還沒有證得十地菩薩這個果位,那時間就更多、更長。下面佛再給文殊菩薩講: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這一句,我們要參的就是這一句,『不可思議』。我們聽了上面佛這樣給我們開示,我們有個概念就好,你不要去想了。不要想,想到底有多少,再拿個計算機來計算,這裡就告訴你「不可思議」,你還去想,這個當中你要去悟,你就明白了。《六祖壇經》講「悟」。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