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WD15-003-0008 主講人 : 悟道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1/2/28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08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四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生歡喜。踴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段,這段我們大概再把這個大意跟大家報告一下。這段經文是接前面釋迦牟尼佛勸觀世音菩薩為大眾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佛勸觀世音菩薩為眾生說「大悲心陀羅尼咒」,主要是『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這句話對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來講,我們讀到這句經文就感到特別的需要。為什麼?我們現前生長在這個時代,如同《彌陀經》上講的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在我們現在是非常明顯的,我們感觸到了。在這個濁惡的世界裡面,我們不可能不受污染,這個濁就是污染,我們不可能不受濁惡的污染。也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個五濁就是五大類的污染,我們生長在這個五濁惡世,好像在大染缸裡面,我們跳進去了,哪有可能說不受污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必定受到污染。只是受到污染,每一個人程度輕重當中有一些差別,總的來講都受到了污染。除非是佛菩薩阿羅漢來應世的、或者前生修行善根非常深厚的少數人,他在這個環境不受污染。如果善根福德因緣差一點的,難免不受污染,就是一定受到污染。在這個惡世裡面受到污染,不知不覺我們染上了惡習氣,就去造惡業,造十惡業,這是很自然的。這句經文也是可以看出佛菩薩大慈大悲,對於惡世一切眾生特別的關懷、特別的照顧,因此我們在現前這個五濁惡世裡面,「大悲心陀羅尼咒」是非常非常迫切需要的,就是需要這個咒來加持,換句話說,我們現前很需要觀世音菩薩來幫助。

  觀音菩薩說出他當初聞到「大悲心陀羅尼咒」,當時他是初地菩薩,一聞到這個咒頓超第八地,從初地到八地一下子提升了八個位次,可見得這個咒它的殊勝。當時觀音菩薩聞「大悲心陀羅尼咒」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當然心裡非常的歡喜,歡喜同時也發誓願,發了大誓願說『我若當來』,「當來」就是將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堪」就是說他可以,他可以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得到安樂。這個是很重要的,特別我們生長在這個五濁惡世,現前我們看整個世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安樂的,富貴人家不安樂,貧窮人家也不安樂,貧富都不安樂,這是現前我們感受到的情況。觀音菩薩他發這個誓願,他說如果將來我能夠「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得到安樂,『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這個願,希望得到一個證實、證明,這是一種感應。

  『發是願已』,觀音菩薩誓願發了之後。『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發這個願是感,願發了之後馬上就有應,就有回應,我們一般講感應道交。「應」就是感應,這個時候他身上就千手千眼都具足了。千手千眼這個道理上次也跟大家報告過,是不是觀音菩薩身上就長了一千隻手一千個眼睛?我們看到雕刻千手千眼的,彩畫的,這個我們看過。事相,我們實際上沒有看過,我們是在這裡的經文上看到佛勸觀音菩薩講「大悲心陀羅尼咒」,觀音菩薩他自己說的。這個事情我們想不透,也不要去想,等到哪一天我們自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就明白了,你就見到這個事實真相。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六種震動上次也跟大家簡單報告過了,這六種瑞相,它這個震動是一種瑞相的動態,並不是大地震。震動這種瑞相,如果沒有天眼通的人、沒有禪定功夫的人,他見不到,也感覺不出來。就好像小孩子在搖籃睡覺,搖籃一直在動、一直在搖,但是他沒感覺在動,他睡得很舒服。所以我們眾生在六種震動的瑞相當中,並沒有感覺。不是說六種震動像大地震,帶來很大的災害,不是那個意思,這個我們一定不能錯會,而是一種瑞相,有六種瑞相的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這個經是講千手千眼,這個千也是表法的意思,天台宗講「百界千如」,表圓滿,不是說只有一千尊佛,如果只有一千尊佛,那不多,所以這個千我們不能只把它看作一個數字,它是代表一個圓滿數。因為每一部經它都會用一個數字來代表圓滿,像《華嚴經》以十來代表,《彌陀經》以七來代表,這是一個圓滿數,本經以千,千手千眼,它是代表一個圓滿數,我們這樣理解才圓滿。「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你看十方無邊世界都照到了,不圓滿它怎麼能照到十方無邊世界?從這個經文我們大概也能看的出來它是個圓滿數。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從是已後」,就是從那個時候,這個千光王靜住如來給他講「大悲心陀羅尼咒」,他聽聞之後發了這個願。從那個時候以後,「復」就是重複,重複的在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這就是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每一尊佛都有他的講經法會,一尊佛就有一會,無量佛就有無量會。這是說明每一尊佛都有說「大悲心陀羅尼咒」,這個意思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因為每一尊佛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沒有說有一尊佛他沒慈悲心的,他也不救苦救難的,這是沒有。所謂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成了佛都一樣的,都同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然都是同樣大慈大悲的心,當然利益眾生的事情每一尊佛都會去做,一定會去做的。

  「大悲心陀羅尼咒」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當然每一尊佛他都會為眾生來解說,希望眾生能夠早一天的離苦得樂,這是所有諸佛共同的一個願望。所以觀音菩薩在無量佛所,無量會中,每一尊佛都重複的說這個咒,當然他就重複聽了無量遍,重複的。另外還有一個意思,也就是我們淨公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管經,不管咒,不厭其煩重複的去讀誦、受持,長時的薰修,功夫才會得力。如果一暴十寒,功夫很難得力。你看觀音菩薩他聽到千光王靜住如來給他講大悲咒,當時他是初地菩薩,一下子超越到第八地,發了誓願之後還在無量諸佛那裡重複的聞這個咒,這個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理原則。不然觀音菩薩他就不會這麼講,既然這麼講,這個意思我們也要明白,就是要不斷的去重複,每重複一遍,他的境界又往上提升。因此我們讀經也好,讀咒也好,念佛也好,就是要不斷重複,不斷的薰習加深印象,這樣功夫就不斷的深入。這是我們佛門修學的一個原理原則,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小看任何一部經,縱然一部小乘經典,乃至世間的聖賢典籍,都不可以認為我們讀了一遍就可以了、就明白了。我們一定要跟觀音菩薩一樣,跟諸佛如來一樣,不斷的重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觀音菩薩跟我們說明他聞這個咒,他修學的原則,所以他『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微細生死」是變易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從那個時候以來就常常誦持這個咒,從來沒有荒廢、沒有忘記,這個也是在教導我們。所以我們念咒也好,念佛也好,不能荒廢掉,不能忘記掉,要時時刻刻提起來,不管忙、不管閒都要提起來。『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這個我們肯定觀音菩薩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是西方三聖之一。極樂世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在這個經文裡面我們都看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的,「不受胎藏之身」。這裡也告訴我們,你持大悲咒迴向發願也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我們也要明白。我們再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這段經文也非常的重要,這段經文也告訴我們,持這個咒要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所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你看這裡講,『若有比丘、比丘尼』,比丘、比丘尼都是印度梵文的音譯。「比丘」,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出家受具足戒的男眾,具足戒有兩百五十條,受了兩百五十條的具足戒,受持具足戒他就是比丘。比丘之前還有沙彌戒,沙彌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現在我們淨公老和尚勸導我們出家同學要學習《沙彌律儀》,在家的同學也可以旁聽來學習。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比丘戒的基礎,如果你沒有沙彌十戒,談不上受比丘戒。所以以前根據佛門戒律的規矩,戒師要傳授比丘戒,必定要先考試的,就是你這個沙彌十戒到底有沒有持好?到底真懂了沒有?真做到了沒有?真懂了,真做到了,再傳授你比丘戒,否則他不傳授的。

  古時候非常嚴格,因此古時候有真正的比丘,現在沒有了。蕅益大師在他的全集裡面就有講到有關戒律這方面的問題,戒律這方面蕅益祖師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說明末清初在佛門是當代的律師,對戒律這方面很有修持、很有研究。弘一大師是我們近代中國佛教大家公認的律宗祖師,弘一大師對蕅益大師非常的推崇。蕅益大師跟我們講,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清淨比丘。比丘去受比丘戒,要得到比丘戒,依照戒經上講,必須有五位清淨比丘親自來傳授,你才能夠得到比丘戒。現在一個都沒有,你到哪裡去找五個?現在戒場傳授比丘戒,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內容。所以現在不可以去戒場受了戒就自認是比丘,這個就有大罪過,冒充的,不可以稱比丘。實質上是什麼?掛個名,名字比丘。所以現在雖然出家了去受比丘戒,是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如果去受了比丘戒,自己認為自己是真正的比丘,這個罪過就大了。

  不但比丘戒得不到,根據弘一大師《演講錄》,講到戒律這篇的演講,也講到了這個問題,不但比丘戒得不到,連沙彌戒都得不到,沙彌戒要得戒,必須要有兩位清淨比丘來傳授,你才能得戒。我們現在只能說,我們在學習這個戒,我們並沒有得戒,不但比丘的資格沒有,沙彌的資格我們都沒有,都不夠資格。你看蕅益大師他自稱菩薩戒沙彌,他得到菩薩戒,得到比丘戒又做不到,又退到沙彌戒。蕅益大師他怎麼得戒?南宋以後就沒有清淨比丘了,他怎麼得比丘戒、沙彌戒?這個是從《占察善惡業報經》來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特別為末法時期的出家眾開一個方便,知道這個時代沒有真正清淨比丘。但是如果有人真正發心要持這個戒,可以透過《占察善惡業報經》修懺悔法,懺除業障,業障懺除清淨了,可以在佛前自己發願來受這個戒,這樣也能得到比丘戒、菩薩戒、沙彌戒,包括所有一切的戒都能得到。所以蕅益大師他有《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書(就是註解),他修占察懺得到菩薩戒、比丘戒。得到之後,很多客觀環境,因緣不許可,沒有辦法真正如理如法做到比丘戒,所以他在佛前又退戒了,就是捨戒,比丘戒做不到,捨了,退到沙彌,所以他到最後是「菩薩戒沙彌」。比丘戒得不到,比丘尼戒是從比丘那裡得的,沒有真正的比丘,那也沒有真正的比丘尼戒,那也是得不到的。比丘尼、沙彌尼這些戒,包括式叉摩那尼的戒都得不到。現在要得到這個戒,唯一可以得到的,要依照《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理論方法去修持,得到清淨輪相才能得戒。修占察懺,當然也不是很容易,那有相當的一個條件,這是唯一在末法時期能夠得到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包括菩薩戒,還包括五戒,都可以透過這個方法。

  下面講『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這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優婆塞」叫近事男,「優婆夷」叫近事女。近就是親近,事是奉事,親近奉事佛法的男眾叫優婆塞,親近奉事佛法的女眾叫優婆夷。它的標準就是要受三皈五戒,你受三皈依,如果三皈依再加上五戒,有的只有受三皈依,皈依就算是佛門弟子,皈依再加上五戒就更殊勝。所以蕅益大師他的弟子成時法師,他的老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自己就不敢稱沙彌,他稱什麼?「出家優婆塞」,就是說他這個形象是出家了,但實質上他只能做到三皈五戒,就是出家的優婆塞,這個是名符其實,他真正做到了。不像我們現在人,只是好那個名,不務實,只希望得到一個虛名,不重實質,這個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要重實質,名符其實,這才是正確的。

  到了民國初年,我們律宗祖師弘一大師,他又更謙虛了,他說他只能做到「出家多分優婆塞」。你看蕅益大師的弟子成時法師,自稱出家優婆塞,出家現出家相,但是他只能做到三皈五戒,他實質上的資格是出家優婆塞。弘一大師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就是他現出家相,也受了三皈依,五戒他沒有辦法五條都做到,他只能做到多分。這個五戒全部受持叫滿分優婆塞,滿分,滿是圓滿。如果你能做到三條、四條叫多分;如果能做到一條、兩條叫少分。弘一大師說他是多分優婆塞,他只能做到四條。五戒哪一條他沒把握?他說偷盜,不偷盜這條戒,他沒把握。不偷盜,這條戒的戒相非常微細,往往自己犯了盜戒,自己不知道,這一條他沒把握。所以其他四條他有把握,所以他說我只能做到多分,「出家多分優婆塞」。這個講的也很實在,也很實際的,也真的是名符其實。所以成為當代律宗祖師也不是偶然的,對戒律真正有研究、有修持,對戒律認識得很深入,這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如果能真正做到三皈五戒,真正做到優婆塞、優婆夷,那是現在這個五濁惡世的聖人。三皈五戒,我們根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個層次來看是第二個層次。過去我們聽到三皈五戒,三皈就是剛入佛門,持五戒好像初學的,總覺得這個還很低層,自己心裡嚮往的總是比丘戒、菩薩戒,嚮往這個高的,高層次的戒。實質上我們是眼高手低,三皈五戒我們都做不到,你怎麼可能做到高層次的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根本就談不上。為什麼?不要說五戒,說個三皈依我們都沒辦法,因為淨業三福這個層次給我們排得非常清楚,因為三皈依是在第二福第一句,第二福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第二福第一句是「受持三皈」,第二福前面還有第一福,三福就像三層樓一樣,你一定先有第一層才會有第二層,然後才會有第三層。「受持三皈」是在第二層,「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第二層,你第二層沒有蓋在第一層的上面,你怎麼蓋?變成空中樓閣,下面懸空了。大家想一想,第二層樓蓋的起來嗎?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缺少第一福的基礎。

  第一福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第一福的基礎,才有資格入佛門,才能夠受持三皈,受了三皈之後也才能真正去落實三皈依。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三皈依也是一個形式,自稱是三寶弟子,現在很多人印經後面寫上三寶弟子印贈。三寶弟子的條件必定包括第一福,我們自稱三寶弟子,那你必定具備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必定是具備這第一福,然後入佛門受三皈依,那是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如果第一福做不到,自稱三寶弟子那也是有名無實的,實在講也是冒充的三寶弟子,也不是真的。大家想一想,也不難明白。你說三寶弟子,一個三寶弟子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一天到晚造十惡業,你說這樣佛會承認你是三寶弟子嗎?不要說佛不承認,我們凡夫都不承認。所以我們現在學佛,說實在話,我們連個三寶弟子都不夠資格,真的是這樣。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做到第一福。第一福做到,才有資格受持三皈。受了三皈之後,你才能去受五戒。五戒、八關齋戒都從三皈依裡面得戒的。你沒有三皈依,那個戒怎麼會得戒?還是得不到戒。我們現在只能說我們在學習,在學習這個戒。

  所以我在山東跟海島金山寺的出家同學學習戒律,學習《沙彌律儀》。前年有很多人發心,很多出家同學發心去受戒,我就事先跟他們說明,說你們受了戒,不要以為自己得戒了,自己是比丘、比丘尼,那個是大妄語,罪過很重。我們對戒根本就不懂,根本沒有得這個戒,只是在戒場受個形式的戒,我們就自稱比丘、比丘尼,這是冒充的。在世間法冒充都有罪過,何況出世間的佛法,當然罪過就更重,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有很多人他也不知道,是外行的,真的是外行的,去受了比丘戒自稱比丘,受比丘尼戒自稱比丘尼,無慚無愧,自己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我們明白了,真的不敢這麼稱呼,我們知道我們不夠這個條件。不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不夠這個條件,就連個三寶弟子我們都不夠資格,這是事實。

  為什麼不夠資格?淨業三福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世間的善法、世間聖賢的善法,必須具備世間聖賢的善法才能提升到出世間聖賢的善法。有了第一福,我們可以入佛門了,可以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皈依佛法僧三寶才能受戒,也才能真正做到五戒、八關齋戒,進一步可以提升到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有了第二福的基礎,才能提升到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第二福是二乘,聲聞、緣覺的福報。第一福是人天福報。淨業三福佛給我們講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所有諸佛修淨業的正因就是這個三福,也就是說這三個大原則,三個總指導原則,不離開這個三福,這是淨業正因,修淨業正確的修因。人貴自知,我們人最可貴的就是要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一個身分,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一個身分,這個人就很愚痴,就很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學習,沒有聽經聞法,他不知道。因此我們學習必定要聽經聞法,明白道理,我們才能夠明辨是非,才認識自己。

  下面講『童男、童女』。童男、童女,「童」是兒童,兒童代表什麼?在《華嚴經》有善財童子、有德童女,這個童並不一定指小孩子,這個童它表法的意思是沒受污染,他的心沒受污染。我們過去的人都知道兒童心是最純潔的、最單純的、最天真的,他沒有受到污染,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這個童男童女你不要給他看作小孩子,小朋友兩、三歲那個童男童女,如果這樣意會就錯了。這是包括老的小的所有的男女,他保持童真之心,沒有受這個社會的污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我們淨公老和尚講的,修三個根,如果你具備三個根,具備《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具備這三個根,你就可以稱為童男童女。童男、童女上面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再上面就比丘、比丘尼,比丘、比丘尼再上去就是菩薩。我們以老和尚《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三個根的標準來印證,我們就很具體、很明白了。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有很多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認真,但是修到最後沒結果,有的甚至修到最後著魔發狂,這大有人在。為什麼?古人人家努力用功三、五年成就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參禪明心見性,學教大開圓解,學密三密相應,大有人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要說三年、五年,就是三十年、五十年還是煩惱一大堆,煩惱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增長,這個我們大家在佛門裡面也都看到過。原因發生在哪裡?是不是現代人頭腦比古人差?不見得,講到聰明,可能比古人更聰明,但是沒智慧。為什麼沒智慧?因為沒有戒定的基礎。為什麼沒有戒定?因為沒有三個根的基礎。沒有三個根就沒有戒,沒有戒就得不到定,沒有定就開不了智慧,不管修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成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問題出在這個地方。因此我們淨公老和尚苦口婆心的勸勉大家修《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是這個道理。

  這段經文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它裡面含藏著很深廣的意義在,我們一定要明瞭。為什麼一定要明瞭?明瞭之後,你才知道這段經文它講的持誦大悲咒的一個條件,一個先決條件。你具備了這個條件來持這個咒,那就會得到後面講的這個效果;如果沒有具備這個條件,你持誦不一定能得到後面經典講的這個殊勝的效果。有的人效果是有,但不很明顯,有的人他沒有什麼感覺,有的人甚至不念咒還好,一念鬼神統統念來了,這個我也碰到過。有一次我就碰到一個開計程車的司機,在大陸上叫開出租車的這個師傅,看我是出家人,那個時候大概二十年前,出去有時候辦事叫個出租車。看到我是出家人就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法師,我持了楞嚴咒,持了半年。」我說「這樣很殊勝,楞嚴咒那麼長,五會楞嚴神咒你持了半年,不簡單。」但是他說我持了半年,後來常常聽到耳朵旁邊有人跟他講話,弄得他晚上睡覺不能睡,他問我是什麼原因。他說經上講誦楞嚴神咒有什麼好處、什麼好處,很多!我誦了半年好像經上講的那些好處也沒得到,但是聽到有人在耳朵旁邊跟他講話的聲音,讓他感到很困擾,晚上都不能睡覺,問我什麼原因。他問我這個話,我看了他一下,下面我也不敢講,為什麼?因為我看他又抽煙又嚼檳榔,大概喝酒吃肉,我也不好意思講。經上跟我們講,你要持咒,不能喝酒、不能吃五辛、不能吃肉。他又抽煙,我看檳榔也少不了,嘴巴跟我講話就一股味道,我就想這個護法神都被你薰跑了,什麼神來?那些跟你相應的鬼神來了。所以他會聽到,他也有感應,聽到耳朵旁邊有人跟他講話的聲音,那些惡神、惡鬼全念來了,佛菩薩都念跑掉了,惡神惡鬼找了不少。所以他只知道看到念這個咒這麼多好處,但是他沒有先把經文看清楚,持這個咒,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一個條件來持這個咒,才有這個效果,這個他就沒有注意到。所以這段經文也非常重要,關鍵我們持這個咒它的效果。

  下面講,『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兩句經文,「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句就特別重要,不管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你想要誦持「大悲心陀羅尼咒」,應該發什麼心?用什麼心態來持這個咒?就是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對於一切眾生要起大慈大悲的心。起慈悲心就是希望給一切眾生得到最大的安樂,能拔除一切眾生最大的痛苦,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有這個心。這個心它是沒有分別的,怨親平等的,對你有恩的眾生你要對他起慈悲心,加害你的人、傷害你的人,你也要對他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才平等,怨親平等,這樣才符合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所以慈悲心也有四個層次,第一個是愛緣慈,我們一般凡夫的慈悲心,我喜歡的人我對他慈悲,不喜歡我對他就不慈悲,那個人我很討厭就對他不慈悲,這是愛緣慈。

  第二眾生緣慈,他這個慈悲心不但對自己喜歡的人,他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球,他這個是大眾的。一般一個人你能夠想到一個團體,為一個團體想,這樣的人都不太容易找。你在一個團體,你會為這個團體想,這樣的人都很少。大部分的人是什麼?自私自利,都保護自己,都為自己想,為自己的利益想,他不為這個團體的利益想,他只想到他的福利。你說這樣的人自私自利,他的慈悲心那就很有限了,大概對他喜歡的人,對他自己的兒女,他會有慈悲心,別人他不慈悲,這是愛緣慈。有眾生緣慈這種慈悲心的人,他心量就比這樣的人大了,譬如說有的人他能夠為一個家庭想,比只為自己妻子兒女想的人,心量就大多了。像以前的大家庭,如果這個家庭每一個人大家都會為這個家庭想,兄弟就不會分家了。為什麼會分家?自私,大家都保護自己的利益,怕吃虧。兄弟姊妹為什麼分家?有的不但分家,還不行,還要打官司;不但兄弟姊妹為了財產爭奪打官司,就連跟父母爭奪財產,父母財產分的比較少給他,他還去告父母,現在這種事情都有。這在古時候是不可能聽到的事情,但是現前這種事情太多了。說明人自私到極處了,只想到自己,連自己家人,連父母,他都不管了。

  家庭以外社會,你在公司行號、一個團體,你會為這個團體想,這個人心量、慈悲心就更大了。你會為一個鄉鎮、為一個縣市、為一個國家、為整個地球,乃至包括其他的星球,這個就是眾生緣慈,他會為大眾想,他的慈悲心擴大。眾生緣慈,這個慈悲心最大的阿羅漢,阿羅漢大概他能夠對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他有慈悲心。但是阿羅漢的慈悲心就不如菩薩,菩薩是法緣慈。法就是對於宇宙萬法事實真相他明瞭了,這個慈悲心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最圓滿的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成佛了,明心見性,他的慈悲心無條件的,怨親平等,不但對他有恩的人他大慈大悲,傷害他的人、害死他的人對他都一樣慈悲。像《金剛經》上講的,歌利王對忍辱仙人割截身體,肉一片一片給他割,忍辱仙人不但沒有絲毫瞋恨心,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就先度他,這個充分表現了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這沒有到明心見性,這種慈悲是做不到的。

  此地「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對於眾生要起慈悲心,我們的心量愈大就愈好,所謂量大福大。我們要持這個咒,你起的慈悲心愈大,那個感應效果就愈大。你大到跟菩薩一樣,你就成佛了,跟菩薩一樣。所以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咒」它的主要精神就在於大慈悲心,大慈大悲這個心。你以大慈悲心來持這個咒,感應是最大、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如果我們有一、兩分的慈悲心,這個感應也就很不可思議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地方。慈悲心是人人本來就是大慈大悲的。現在為什麼變成這麼不慈悲?自私自利,心量縮到最小,原因是什麼?我們淨公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妄想、分別、執著,根源是從妄想起心動念來的,發展成分別,分別發展成執著,執著最嚴重的就變成小心量,變成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可能連別人、第二個人他都不去想他,那個最自私的。這從執著,執著到很嚴重。所以我們要起慈悲心,就要把這個執著慢慢的淡化,慢慢的放下,我們本性的慈悲心就漸漸透露出來。凡事為別人想,為眾生想,不要只有想到自己,這樣我們的慈悲心慢慢就生起來了。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就先想到自己,這個慈悲心永遠被分別執著障礙著。所以佛教我們的方法就是於諸眾生起慈悲心,你常常起心動念對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得到最大的安樂,遠離苦難,常常為眾生這樣想,慢慢的我們的慈悲心就生起來了。這是我們要拓開心量,慢慢的拓開,不能像觀音菩薩一下子廣大圓滿無礙,也要慢慢的、漸漸的拓開心量。

  過去我們淨公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他的老師周邦道先生,周邦道老居士他也入佛門了,學佛了。他的夫人在生的時候常常持大悲咒,跟人家結緣,特別對治病,治一些疑難雜症特別有效果。為什麼她持的大悲咒就特別有效果?別人也同樣是念大悲咒,也念的沒有錯,為什麼沒有她那個效果?原因就是在於慈悲心的大小。周邦道夫人她很有慈悲心,淨公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講過,他說在抗戰期間,他們學生跟著學校的老師到處逃難,離開父母到學校去,日本人打進來,他們跑了,他們在前面跑,後面機關槍在打。有一次他有一個同學病了,已經暈死過去,周邦道夫人很有愛心,她覺得人家的父母把兒女交到他們手上,她就有責任照顧好。現在,學生照顧到死了,很對不起他的父母。所以當時她就到附近一間關帝廟去發願,她說寧願我壽命減少給這個孩子,如果這個孩子真的他壽命到了,我的壽命減少一些給這個孩子,希望他能夠活過來。結果這樣發願,果然過了沒多久,那個同學慢慢就甦醒過來。人家問他,你剛才暈死過去,你有什麼感覺?他說他到一個很暗的地方,一直走一直走,他忽然聽到好像是師母在叫他的聲音,他就尋著這個聲音的方向走過去,後來沒多久他就醒過來了。這個是她的愛心、她的慈悲心,會為別人的孩子想,不是只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都死光了,她都不管,那個就很自私。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周邦道夫人持大悲咒為什麼她的效果那麼好,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了,因為她有慈悲心。這是持大悲咒的一個關鍵。

  下面是發願,「於諸眾生起慈悲心」,下面要發這個願,『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從我發如是願」就是隨從觀世音菩薩發下面這個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我們先念兩段。『南無』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皈依恭敬的意思,就是皈依恭敬大悲觀世音。怎麼樣才是皈依恭敬?我們的發心要跟觀音菩薩一樣,這是最恭敬的。如果每一天對觀音菩薩磕頭禮拜,心裡又很不慈悲,菩薩教我們的也不學習,這個不能算是皈依恭敬。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恭敬就是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的恭敬。如果不依教奉行,你表面上做得再恭敬,菩薩看了也是搖頭,菩薩的教誨我們沒有落實、沒有做到,菩薩他看了,他也不會認同。所以『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是一個願望,也就是希望,希望我自己很快速的知道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就是宇宙間一切萬事萬法它的性相、事理、因果,我自己都能夠明瞭、都能知道。為什麼我們要速知一切法?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我們現在不知道,這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向觀音菩薩學習來發這個願、要發這個願,這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目標。你學佛,你的目的在哪裡?願我速知一切法,對於宇宙萬事萬物世間法、出世間法,讓我很快速的能夠明瞭、能夠知道、能夠通達,這句話也是我們世間人大家都嚮往的。但是嚮往是嚮往,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不知道這個理論方法,不懂這個理論方法就很難了,很困難。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這個「眼」,眼睛就是看東西的。『智慧』大致上有三種: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有道種智;菩薩有道種智、一切智;佛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都圓滿具足。這句話簡單講就是圓滿的智慧,你一個人有智慧了,你這個眼睛就亮了,能夠明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這是我們學佛起碼要得到的一個成績。我們沒有智慧,往往看事情都看錯了,想也想錯了,說也說錯了,當然你做出來就是錯誤百出。想錯、看錯、說錯、做錯,後果是什麼?跟著就是痛苦跟災難,這就是沒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後果就是痛苦、災難;有智慧的人,他的後果就得到自在、解脫、快樂。所以我們學習就學一個智慧,學佛就是學習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是我們要發這個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這是利他,前面兩段是講自利,這段是講利他。度一切眾生,我們跟眾生是一體的,其實度眾生就是度自己,你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因為它是一體的。所以肯幫助別人的人,這個人有福報,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不幫助別人,也就是不幫助自己,對你自己沒有好處,而且有壞處,這個因果,世間人他不明瞭。為什麼不明瞭?因為沒有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所以他不知道。以為損人利己,去損害別人自己就會得到利益,那是絕對錯誤的。事實上損人根本就不利己,如果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損害別人對自己又沒有利益,何必去幹這個事情?不是很冤枉嗎?冤枉去造了惡業,將來還要受惡報。世間人為什麼會做出這種錯誤的事情?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不明白善惡因果,所以常常想到要去損人利己,去損害別人的利益,希望自己能得到利益,但是結果是損人不利己。

  所以這一願是『願我速度一切眾』,「度」就是幫助,「速」就是很快的,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就是真正幫助我們自己。為什麼說發這個願幫助我們自己?我們看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看第一句就是教我們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這是幫助眾生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我們讀了《金剛經》,你就知道這個好處在哪裡。《金剛經》佛給我們講,你要破這個執著,用小乘的方法來破很難,面對面這樣去破很難,因為我們的我執根深蒂固,你這樣對立的去破很困難。大乘法它有個方便,教你不要為我,你為眾生。所以《金剛經》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就是你發願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這些眾生我統統要度他、幫助他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度這些眾生,實際上不著度眾生的相,這樣很快你這個我執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很巧妙,就是轉移方向,叫你不要回頭看自己,你去看眾生。

  這個話講起來,或許有些同修聽起來還不太能夠體會,我們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講。譬如說我們要看自己的毛病習氣,你不容易看出來,好像自己臉上黑了,你自己看不到,但是別人臉上黑的,你看得可清楚了。別人的煩惱習氣你一看就知道,都可以把它從根底上數出來,但是自己一個毛病都沒發現。你看到別人的毛病,你就要回頭想想,現在我是不是有跟他同樣的毛病?他是我們一面鏡子。那些眾生對我們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利益?那這個幫助可大了,如果沒有他在那邊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自己跟他犯同樣的毛病,我們自己都沒發現。我們看別人很清楚,很快我們就看出來了;對自己的毛病,你檢查了半天都沒有,沒有!我一個毛病都沒有。實際上我們毛病很多,自己沒發現,藉別人來發現自己。所以我們藉度眾生來化解我們的我執,這是大乘法它的巧妙。跟小乘法用的方法不一樣,小乘法用的方法真的是相當辛苦,也很難的。但是你轉一個方向,你看眾生。所以願我速度一切眾,你發這個願,發這個願要起觀,起觀照,慢慢這個我執就淡化了。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這一段也很重要,『方便』,佛門裡面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前面講發慈悲心,慈悲心如果沒有方便,而且這個方便還要善方便,就是善巧方便,你沒有善巧方便,往往我們有慈悲心,但是幫助不了眾生。這個眾生很頑固,他很難接受,就像《地藏經》講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對待這些眾生沒有善巧方便,那你很難收到效果。對眾生善巧方便非常重要,這都要智慧、要學習。我們淨公老和尚也都做示範給我們看,我們也在這個當中學習到很多善巧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般若』是印度話,音譯的,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翻經的法師為什麼不直接給它翻成智慧?只有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怕混淆。為什麼?因為我們世間人常講,某人他很聰明、很有智慧,聰明智慧。世間人的聰明智慧跟佛經上講的智慧是完全不一樣的,世間的聰明智慧在經典上佛給我們講叫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是很嚴重的業障。他很聰明,但是沒智慧,世智辯聰它是從意識分別執著心所生出來的。般若智慧是從不分別、不執著當中所生的,是本來就有的,本性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外面學來的。本來你就有智慧,你現在為什麼沒有智慧?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現在障礙住了。「願我速乘般若船」,我們般若經典不能不學習,你不學習般若經典,你怎麼會懂?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這段還有意思沒講完,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請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