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3-000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05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頁第三行:

  演淨業者,業居苦之先,煩惱之後。十法界不同,皆由所作之業不同。古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又云,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又云,十方諸國土,皆依業力生。故業不可不淨。】

  這一段相當重要,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修這個法門要修『淨業』,對於淨業這個定義搞不清楚,修行當然就有障礙。什麼叫「業」?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業是在『苦之先』,苦是講的果報,三界之果報。諸位要曉得,三界統苦,不要以為有樂。如果你以為三界裡頭有樂,那是你看錯了;三界裡面沒有樂,只有苦。在欲界裡面,有三苦、有八苦;在色界天裡面,有行苦、有壞苦。縱然生到無色界天,身形都沒有了,我們今天所謂靈界,靈界連這個色相都沒有了,他還有行苦。所以說三界統苦,這是事實的真相。如果認為三界有樂,那是迷惑。三界的果報叫苦報,這個苦是指三界六道的果報。業在果報之先,造業才會有果報。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造作善業,有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有三惡道的果報,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苦。三善道也苦,我們現在人道,人苦不苦?我們今天作人,嘗到人的滋味,人苦!諸天,佛經裡面講,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無色界天有死墮之苦,死了之後要墮落。

  這是講它在果報的苦報之先,而在煩惱之後。沒有煩惱就不造業了,煩惱是迷惑。惑、業、苦,業在當中,說了一個業,前面這個惑、後面的苦都包括在其中。佛法並不是單單只講一個業,說業就是說的惑業苦,這是我們必須明瞭的。煩惱有很多種類,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類煩惱,特別是見思煩惱,是我們六道輪迴造業受報的因緣,我們要特別留意。見思煩惱要是斷了,就能夠超越輪迴。《要解》講到「五濁惡世」,特別將見濁、煩惱濁這兩條深入的來討論,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見思煩惱。

  『十法界不同,皆由所作之業不同』。這就是明白顯示,十法界從哪來的?是我們自己所造業力顯現出來的。法界原本只有一真,沒有十法界。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怎麼變的?造業不同,所變的果報就不同。大經裡面指示我們一個大原則,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理論依據,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從唯心所現上來說,叫一真法界;從唯識所變上來看,我們叫它做十法界。這個事情的確不太好懂,不容易體會。我們拿電視螢幕來看,這在講堂上諸位都能看到的,就螢幕所現這個相,所現的比喻一真法界。現相,單說現相,不管它現什麼相,這個相是平等相。螢幕裡面這個相的變化,那就是唯識所變,識在那裡變。識能變,心能現。能現,決定平等,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一真;若就所現、所變呢?這裡頭每一個鏡頭都有變化,都有不同的動作,那就叫唯識所變。所以能現所現是一真,能變所變叫十法界,那是由於所造之業不同。所造之業千差萬別,說不盡的,不但我們沒法子想像,諸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把它說盡。

  為什麼造業?十界眾生所迷的不相同。所迷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迷於事,一種是迷於理;一種是理事都迷,一種是理事都不迷。佛理事都不迷,我們凡夫理事都迷。所造之業,把它歸納成綱領原則來說:地獄道是以瞋恚心所造的業,感受地獄的苦報;餓鬼道是以慳貪心所造之業,招來餓鬼道的不自在;畜生道是以愚痴的心所造的罪業。三惡道的業因,不外貪瞋痴。什麼叫愚痴?簡單的說,對於一切事理的真相不明白就是愚痴。所謂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辨別不清楚,把它搞顛倒,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是非顛倒,真妄莫辨,這就是愚痴。愚痴的人自己曉不曉得?不曉得。如果愚痴的人自己曉得他愚痴,他就不愚痴,他就開悟了。所以他自己決定不知道,往往有堅固的執著,這是畜生道的業因。

  三善道裡面,人道是遵守五戒。不學佛的人,佛法沒到中國,我們中國人古聖先賢所提倡的道德標準是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佛法的五戒是相等的。在西方社會,像基督教摩西十誡與這個精神也非常類似,這都是人、天道的業因。所以我們得人身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這個業因成熟了,遇到這個因緣,我們得人身的果報。阿修羅也是修五戒十善,他為什麼會變成修羅?他五戒十善有相當的功夫,修得相當不錯,他有一個很重的習氣:瞋恚、貢高自大,這個習氣沒有斷除,但是他有五戒十善的福德,感得阿修羅的果報。阿修羅決定是有福,不管在哪一道裡面,只要是阿修羅一定福報很大,但是他不一定修善,他在因中是修善的,果上不見得再修善。

  天道是修十善業道。如果是色界天以上,還要修四禪八定,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色界跟無色界的天人,決定沒有瞋恚,他們在見思煩惱裡頭沒有瞋恚這一條,沒有瞋恨心。為什麼?他有定。假如一有瞋恚心,定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瞋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礙,不要說出世間定你不能成就,世間定也不能成就。所以,初禪以上的人沒有瞋恚。這是講六道。六道是凡夫,六道以外,我們稱聖人,四聖法界。聲聞修四諦法:苦、集、滅、道。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萬行。佛所修的是真慈平等,真正慈悲,真正的平等。這是簡單跟諸位說出十法界的不同,所造的業不一樣。我們造什麼樣的業,就會有什麼樣的法界現前,那是果報。我們如果想成佛,就得修真慈平等。要想作菩薩,一定要修六度萬行。要想當鬼,死了就作鬼去,那就要修貪心,貪求無厭,將來就作鬼去。十法界不是有一個人在那裡作主宰,要把我們派到哪裡去,沒有,他沒有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業力所現的,自作自受,不是從外面來的。

  古人有幾句話很好,我們要記住,「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自作自受!所以造業要謹慎,為什麼?業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決定不會忘掉,不會失掉。阿賴耶的倉庫是世出世間第一保險的地方,怎麼也不會丟掉的。千萬不要以為,我造了,大概沒什麼!第六意識想不起來,忘掉了,可是阿賴耶倉庫裡頭給你藏得好好的,一點也沒給你損壞。什麼時候因緣湊合,果報就現前。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一切的造作不得不小心。

  『又云,佛十力中,業力甚深』。佛的十力,是講如來在究竟果上有十種非常特殊的能力,這十種能力是菩薩所沒有的。這十種能力都是依智慧生起的,所以佛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他有這麼大的能力。而這十種能力當中,是以業力最深。也許我們聽了這個話會有疑問,成了佛,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他還有業力嗎?如果有業力,怎麼能成佛?現在人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得要消業,帶業帶一分消一分,到了究竟果地還業力甚深,這個事情叫我們大惑不解。其實我們在十力裡頭常常談到,十力當中「業力甚深」,是佛知道一切眾生業力甚深,他自己的業力轉了,轉煩惱為菩提。他把他自己甚深業力轉變為菩提,轉變為功德,這個是佛,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佛知道一切眾生的業力,所以佛教化眾生才真正契機契理,遇到佛沒有不成就的。

  『又云,十方諸國土,皆以業力生』,這一句很要緊,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我們感覺這個虛妄的相,似乎是實在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又是什麼一回事?這就是業力不斷,所以這個幻相相續。相續的意思,實在講並不是一個現相它能夠暫時停住多久,不是的,它一個相一個相統統是獨立的,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是相似的,其實是兩個不是一個,是相似的,每一個相都是相似的。譬如,我們現在用攝影機來照相,目前最普通的這攝影機是一秒鐘二十四張,這個鏡頭開合二十四次,你拍電影的時候二十四格,一秒鐘二十四格。換句話說,一秒鐘有二十四張照片。如果這個人從生下來就給他拍,一直拍到老死,繼續不斷的拍,那麼你看他一生的過程,豈不是張張都獨立嗎?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相像,分不出來,可是隔個幾萬張,幾十萬張一比較就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唯識所變。

  諸位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人生跟這個世界是一回什麼事情,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這是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夠得到一個概念,能夠體會到真實相,張張都是虛妄的。佛給我們說,那個說依舊不是真實,因為真實法沒辦法說,說不出來的。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諸位去乘一乘,我們就算一秒鐘四次彈指,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當中是多少次生滅?就好像攝影機的鏡頭,它開合多少次?二十多萬次。現在的電影一秒鐘開合二十四次,我們就看不出它的虛妄,要是一秒鐘開合二十多萬次,你怎麼能夠覺察到這個相是虛妄相?怎麼能夠覺察這個相,每一個相分都是獨立的相分?所以我們講相續,不是一個相它長時期的存在,不是的,從來沒有長期存在的;真實相,石火電光剎那就不見了。這就是說明「十方諸國土,皆依業力生」。業清淨,國土就清淨,業污穢,國土就污穢,正是所謂,「境隨心轉」、「萬法唯心所造」。西方極樂世界是眾生淨業所感的,淨業所現的,那個地方人人都修淨業,你也修淨業,與他們志同道合,與他們同一個境界,這才能生。

  所以學佛,特別是有一些學者,他們也讀佛經,他也相信,但是他不肯拜佛,不肯受戒,不肯皈依,他覺得這些沒有必要,信就行了。經上講信願行,我也具足信願行,他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自己認為他具足信願行,其實信願行三者都不具足。如果你說信,經裡講得明明白白,《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就是三種必須具足的條件: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個條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他做到沒有?第二個條件:「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他不皈依,他不肯受戒。第三個條件,「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弘法利生。你不能依教奉行就是不信,不肯這樣做就是不願,那哪有行?所以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天天讀佛經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他自己照這裡面去做,沒有老師給他講解,《華嚴經》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智慧的人,不會懂得佛法的,為什麼?因為他有心意識,他有分別執著,他有妄想,他有邪見,他執著這些,他不能成就。佛法需要人講,什麼人講?捨心意識的人,他真正懂得佛法。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的人,他懂得佛法。

  嚴格的講,受皈戒不是容易事情,發心求受三皈,這是入門、入學,發心求受五戒就是考試。現在佛法衰了,衰到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在修學上都不如法。我們不要談出家受戒,就講在家求受五戒,你們現在哪個地方要受戒,一報名馬上就受戒去,好容易!在從前不行,從前你要求受五戒,你跟這個法師去學。法師教給你,你要修六個月,法師觀察你六個月,看你能不能受。六個月,看你還不錯,在知見、行持上你都能受得了,才肯給你授。哪有說是想受戒就受,沒有那麼簡單,觀察六個月,現在有沒有?現在沒有了。出家戒更難,一般來講要觀察五年,所以出家是五年學戒。你想要受沙彌戒至少也要觀察六個月到一年,真正能持才受沙彌戒。受沙彌戒之後,還得要有五年的時間觀察,才能受比丘戒、受菩薩戒。現在簡單,因為是工業時代,一切講求時效,一個月當中三壇大戒統統都受了,這在過去是沒有的。所以從前素質的確是高,人數少;現在素質很差,受戒人數很多。

  這些都是說明與業力有很深的關係。學佛一定要如理如法,才會有個結果;違背理論,不循著這個法則,憑著自己聰明智慧想像,到最後都不會有結果的。這個事情,《壇經》裡頭有說明,在永嘉大師那一段。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自己修行在威音王以前可以,威音王以後沒有老師,自己修行而成就的,統統是天魔外道,沒有一個能成正果的。威音王佛是無量劫以前的古佛,從他以後無師自通的都是天魔外道。還有一種人,我也跟一個老師,聽他,我也跟他在學,我學成了,可是沒拜這個老師。到六祖那裡去參學,他去的時候並沒有說明,並沒有拜老師,就跟大眾在一塊,坐在那裡聽經。六祖很厲害,六祖當時講開示就宣布,我們大眾當中有一個來盜法的,逼得他沒法子,站起來說明原委,盜法!盜法之人他會成就嗎?不會成就。所以,不如法怎麼行?不如法,業就不清淨,如理如法業才清淨。『故業不可不淨』,尤其是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淨土法門,所修的是淨業。淨業的標準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蓮池大師的《疏鈔》,古德法師的《演義》,都是說明淨業的修法,淨業的境界。

  下面給我們講「信、願、行」,是從綱領上說的。

  演信者不疑之謂。】

  不疑謂信。

  演於淨土妙理,深信不疑。】

  這才叫真正的相信。我們現在信不信?很難說,你說不信,好像很虔誠;說你信,淨土道理還不懂,還沒懂。還沒懂怎麼樣?不會疑!根本就不曉得這裡頭道理。人家說了,我就相信,我就學了,道理還沒懂,疑問提不起來。入了境界之後,才能提問題,才能發問。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懂,不懂是無明蓋覆,那也是個大障礙。理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斷疑生信,才是真實的信心。所以《疏鈔演義》要常常讀,常常去看,經早晚課誦你會念,《彌陀經》不長,《疏鈔演義》每天總要看個幾段,有疑就要問。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理愈辯愈明白,明白之後,我們疑就斷了,信心才真正的建立。當然在講解的時候,許多疑問在講解裡面都答覆了;講解裡面沒有提到,沒有答覆到的,我們每個星期天念佛會當中,專門為諸位解答問題,希望諸位多多的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討論。

  演行者趨造之謂。於彌陀名號,念念明了。】

  『行』是講修行,「行」就是趨向、就是造作。我們向哪一個目標趨向?要向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去走,我們一切的造作都要與這個目標相應。經中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三句最重要,這三句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於彌陀名號』,名號是四個字: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加上南無是六個字,六字洪名。『念念明了』,念不僅是口念,「念」這個字是會意字,「今心」,現前的心,現前的心「明了」,明瞭就不迷。阿彌陀佛是無量覺,覺而不迷,現前這個心是覺而不迷,這就是阿彌陀佛;念念都明瞭,念念都不迷,就是皈依無量覺。所以這句名號,要把你現前迷惑顛倒的心,要把它叫回來,要把它喚醒,從迷歸悟,從染歸淨,從亂歸到一心。這是行。

  演願者樂欲之謂。】

  『樂』是愛好,『欲』是希望。非常的歡喜,很希望能夠達到極樂世界。

  演於極樂世界心心向往。】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都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叫做「願」。我們想一想,信願行有沒有呢?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沒有感應,不怪自己,反而怪佛菩薩不靈。我念了這麼多年都沒有感應,不怪自己三個條件沒有一條具足。我們真的心心念念想往西方極樂世界嗎?到了念佛堂,念了經文,念了佛號,心裡還想著別的,都沒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怎麼行?還在打妄想,在胡思亂想。可見得是有口無心,沒願!這三個條件缺一條都不會有感應。

  演此淨土三資糧也。】

  淨土的三個條件,資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必須要具足,一條都不能缺。我們的心,確實心心念念只想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別的。這個世間什麼事都得要撇開,你這個感應道交就很快了。總要把這個事情當作一樁正經事情來辦,而且當作我們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來辦。其餘的事都是小事,都是不要緊的事,這個事是大事,最要緊的事情了,要這樣的辦才能有成就。這是講信願行,信願行是本經正宗分裡面的三大段,也是本經三大綱領。

  底下這一段解釋『亦順淨業信行願故』,這個就講三資糧了,前面講的信願行是發明,本經正宗分的三個大段落,正宗分的內容,與淨土三資糧完全相應。

  演亦順者。契其大端,自能深忍,故通序順信資。善讀經者,隨文入觀,故開章順行資。識所攸歸,無不向慕,故結釋順願資。】

  蓮池大師《疏鈔》有三大段:通序大意、開章釋文、結釋咒意。這三大段也順本經的中心,所謂的三資糧。第一大段是「通序大意」,與三資糧的「信資」相應,這個話說得非常的肯定,非常的正確。通序大意,沒有入文,沒有講到經文,在本子裡面分量佔一卷之多。第一卷全卷都是講通序大意,到第二卷才講到經文。所以,第一卷非常的重要。我們讀《疏鈔》,如果第一卷讀完,我們的信心堅固,信心建立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契其大端」,大端就是三資糧,他能夠契合。「自能深忍」,深忍就是信,忍就是同意、認可的意思。你所講的這個話,我同意,我認可,我不反對,我也不懷疑,這叫忍。這個不是淺的,深忍,為什麼深忍?這裡面所講的道理統統明瞭,沒有懷疑了,信得深。第二大段是「開章釋文」,解釋全經,就是講的《疏鈔》。「善讀經者,隨文入觀」,這兩句要緊,讀經最重要的是要隨文入觀,隨著經文提起自己觀照的功夫,那就有受用,讀到什麼地方,那個境界就現前。「開章順行資」,依教修行,依文作觀,這是善讀經。善聽善說亦復如是,也是這個樣子。第三大段是「結釋咒意」。「識所攸歸,無不向慕」,這是講本經後面附著「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就是往生咒,咒的功力能拔除我們業障,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曉得它的歸向,沒有不羨慕的,「故結釋順願資」,三資糧裡面願資。向下,我們再看科判:

  疏初通序大意】

  這裡面有五段。

  疏初明性,二讚經,三感時,四述意,五請加。】

  『加』是加持。我們先來解釋這五個科題,這五個小科、小段落。

  演初明性者。】

  解釋這個科題,什麼叫明性。從這個科題裡面,你就曉得這部經它這個理論的依據不可思議,才能真正認識這部經的價值。

  演性即常住真心。】

  《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演全體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這還得了!課誦裡面我們所讀到的「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這個稱呼不是沒有依據,不是隨便說的。我們一看此地就明瞭,真的是法界藏身,為什麼?『全體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就是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這個法門理論的依據,把本經的教體統統顯示出來給我們看了。

  演初明者。】

  「明」是發明。性是本有的、本來具足的,可是我們初學的人不能明瞭。

  演恐人認阿彌陀佛在自性之外。故古云,若認他是佛,自己卻成魔。又云,求人不如求自己。】

  這個話都是禪宗的話,所以大師逼得為我們發明,幫助我們指出來,教我們要認清楚,這個法門的本體是什麼?這個法門理論的依據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常住真心。下面所說的這些誤會有沒有?有,不但有,而且很多。一般人總認為『阿彌陀佛在自性之外』,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己心現的,是自己識變的,不曉得這個道理。我這麼一說,你曉得了,你從今天起知道了。是不是真知道?不盡然。為什麼?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是不是心造的?是不是識變的?也是的,沒有兩樣。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穢心變的,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清淨心變的。這個世界是污穢心變的,或者這個世界是我們亂心變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心變的,要懂這個道理。真正明瞭自他不二、萬法一如,如果你有這種見解,你有這樣的肯定,你修學大乘佛法就不難了,你真正是大乘佛法的法器,有資格接受大乘佛法。如果你要不相信,那慢慢再學,慢慢再培養,你要是能夠相信,不疑惑了,你就有資格修學大乘。你的心量當然就拓開了,不會再有是非人我,為什麼?曉得萬法唯心所變,萬法一如,萬法不二,像《華嚴經》所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要是認為佛在自心之外,是外道。

  禪宗講,『若認他是佛,自己卻成魔』。為什麼?有自有他,自他是二邊,二邊不是魔,誰是魔?六祖大師說過,二法就不是佛法,自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自他不二。有沒有自他?有自有他,就是事上決定有,相上決定有,理上決定沒有。理是一,事相是有自有他,理是一個,理上沒有。

  『又云,求人不如求自己』。你要求著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迷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所謂大慈大悲,不求也要幫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有求?這才叫大慈大悲。行不行呢?不行。為什麼不行?因為那個地方是清淨世界,那個地方的人都一心不亂,你亂心去了,跟他們不能相處,你這染污心一去到那裡要跟人打架,那怎麼行?所以你去不了。「求他不如求自己」,求自己一心不亂,求自己心不顛倒。只要我真正修到心不顛倒,一心不亂了,決定往生。與西方的條件完全相符合,這個時候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必定來接引。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作增上緣,不是親因緣,親因緣是自己。四種緣裡頭,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增上緣而已。四個條件,其他三個條件要自家具足,阿彌陀佛才幫得上忙。一味的依賴阿彌陀佛決定要落空,那是你不解如來所說義,你誤會了,不是佛法不靈,錯在自己這邊,不在佛那邊。這些都是就事論事,下面三行是從理上說。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