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3-019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九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91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一页:

  演又非寿者,非应同连持之寿;非不寿者,非报智不连持寿。双非二边,冥中法体。又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云非寿非不寿也。】

  这一段话是说「法身」,法身无始无终,说不上寿与不寿。我们讲寿,它总有个量,如果超越数量就不落在言词思量之中。这是说的法身,对前面应身、报身来讲,才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离开了报身、应化身,就是禅家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非寿者,非应同连持之寿」,应化身是以相续相为寿命,佛如是,我们也不例外。我们这个身体,实在说是刹那刹那在生灭,这个现象就是刹那相续之相,如果真正契入实相,就晓得我们现在这个身也是不生不灭。本来不生,哪里会有灭!这个道理非常深,很难懂!纵使比喻也没有办法比得很恰当。比喻只能比个彷佛,要从这个彷佛里面去体会。

  譬如我们看电影,这个常识诸位都知道。我们看电影画面上,好像那个相是真的,其实画面上是一种相续相。我们一看底片就知道,是一张一张的画面,这张画面映在银幕上,立刻关起镜头,再放第二张。速度快了,我们就看到这画面好像是真的一样,它的速度不过是一秒钟二十四张,就是它的镜头开关二十四次,这二十四次就把我们骗住,我们就认为那很逼真了。佛告诉我们,现前这个现象跟电影开关很相似,不过速度太快,快到我们没有办法辨别。佛给我们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弹指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这一秒钟你阿赖耶识的镜头开关多少次?恰恰两个十万八千次。二十四次,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辨别它是相续相,何况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这个现象是假的!《楞严》讲得好,所有一切境界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例外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要以为我们刚刚从家里走到这里来的,没那回事情!不来不去,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从相分上,就是它的相续相,相续是连持,连续不断保持这个现象,我们叫它做寿命。这个寿命有长短,这是应化身,只要是相分都超不出这个原理。

  「非不寿者,非报智不连持寿」,这是讲报身,报身是智慧以为身,它不是色相,色相是相续相,不是色相那就谈不上相续。报身是有始无终,你证得之后就不会再失掉,这是讲智慧。我们今天没有智慧,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都变成了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智慧就是菩提,我们今天把它统统变成烦恼,所以烦恼无量无边。菩萨修学修到一个程度之后,证得报身,这个证得报身在别教里面讲是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见一分法身也就证得报身。圆教是初住以上,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证得报身,报身是有始无终。所以,它也不是报智不连持寿。法身是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应身有始有终,所以「双非二边」,二边都不是的,「冥中法体」,冥是暗中,暗暗的,它跟诸法本体相融相契,就是一切法的本体。

  「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法身理体既然是无始无终,所以不能说它数量长,也不能说它数量短,长短是二边,它超出二边,「无延无促」,延是长时,促是短时。「云非寿非不寿也」,寿与非寿也是二边,法身永远是离开二边的,不可思议!我们一起心一动念都会落在一边,只有在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才能冥契中道,才与法身有一点相应。这是解释非寿非不寿。

  演然上三寿,亦是随宜机教,非圆顿义也。】

  佛给我们讲三身寿命不相同,这个说法是应机说法、是方便说法。说真的怎么样?真的,底下给我们一点启示,真的是说不出来的,一定要自己去体会。「非圆顿义」,前面所讲不是圆教教义、不是顿教教义。佛前面讲的是藏教教义、通教教义、别教教义,是这么说的;圆顿教义就不是这么说法。

  演若据圆教性具法门,三身性具,三身融即,从性起修,性既三身,无始无终,修亦三身,无始无终。性既三身融即,修亦三身融即,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不可思议者,圆教寿也。】

  这两行半给我们说的是真话,完全是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如是,我们每个人也如是,很可惜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迷了!自己以为佛菩萨寿命很长,我们寿命很短,佛菩萨证得一体三身,我们法身、报身都没证得。在诸佛菩萨看,我们跟他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跟佛菩萨看法不相同?原因只有一个,凡夫迷失了自己,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佛门里讲迷悟,迷的是什么?迷的是自己;悟的是什么?悟的还是自己。所以说迷悟不二!迷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从这个标准来看,什么时候才觉悟?必须大开圆解的时候才真正开悟。我们谁都希望开悟,就是悟不了。为什么悟不了?这当中有障碍,障碍你的悟门。障碍是什么?当然障碍很多,佛法把它归纳成为二障、三障,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三障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惑业苦。要用什么方法把这障碍去掉?去掉就开悟,去掉这三身就现前。

  要去三障,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修定,除了定之外,没有办法破除障碍。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一个法门不是修定?统统是修定。就是修定的法门不一样、修定的手段不一样。八万四千、无量,那是手段、方法不一样,统统是修的禅定。我们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我们常讲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这桩事情,我相信同修们听得也耳熟,不晓得听了多少遍,有没有用处?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你从早到晚还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从来就没有真正动个念头想去修定,因此诵经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功夫都不得力,都没成就。一定要晓得,我们现前要修的就是断烦恼,就是把这个障碍去掉。

  昨天南投净律寺慧天法师带了几位同学来看我,他们那边办了一个佛学院,第一届毕业了,带了五个学生来问我:修学要怎么修法?我告诉他:四弘誓愿,就把修行的方法、次第、要领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愿里面只有第一条是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发菩提心,后面三条是行。这三条次序不能颠倒,从断烦恼修起,「烦恼无边誓愿断」。断烦恼之后,才能够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今天大家修行修不成功,愈修愈颠倒,愈修烦恼愈多,原因在哪里?你把次序搞错了。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经题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烦恼没有断,所学的一切法门都是增长邪见。天天邪见已经很多,天天还在增长邪见,怎么能成功!

  《华严》的确是一部好书,过去方东美先生一生赞叹是有道理的。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模范,他是拜文殊菩萨为老师,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学什么?诸位可以翻开《四十华严》,也可以去查经典,文殊菩萨没教他,一点都没错,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就是断烦恼,成就这一条;「烦恼无尽誓愿断」,在文殊菩萨会下烦恼断尽了。断了之后,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参学是学什么?参学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五十三参!到最后一参,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最后的「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在《四十华严》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华严》讲的什么?就是讲的四弘誓愿。所以,修学次第不能躐等。我们今天搞不成功,大的忌讳就是烦恼不断,开始就想学法门,学得愈多愈好,还想做大通家,所学的、所得的是邪知邪见,到什么时候能成就?所以我们同修要老老实实记住这个教训。

  这些同学们问我:法师,假如你一开头就学净土法门,不学其他一切法门、一切经典,那你能不能像今天这样的成就?他们还怀疑,我告诉他:如果我一开头学佛就老实念佛,我今天的成就至少超过现在十倍以上。他们听呆了!我说:我告诉你真的,十倍以上这是很保守的估计,我走了三十年冤枉路,才把这么一条路找到,才真正搞清楚!四弘誓愿就是一部《四十华严》,你们过去有没有听过别人讲过?这是费三十多年时间才发现、才找到,原来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说明,佛道无上誓愿成原来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前头都不要了,我就要专学这个法门。

  专学这个法门,要知道,我们今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现阶段的目标在哪里?在断烦恼!要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把它念掉,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现前就是烦恼断了,烦恼无尽誓愿断,用这个方法断烦恼。烦恼没有了,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五十三参。我过去讲《华严》常说,五十三参就是从早到晚在这社会上接触的各种人物,因为五十三参的善知识是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就是说的现实社会。到你心地清净的时候,接触现实社会统统开智慧,觉而不迷,成就无量的智慧。这我们才把真正修行的大根大本找到了。

  今天对於教理是不是要认真去研究?是要认真,但是不是现在。现在要求的,断烦恼要紧!先求什么?无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清净心,无所不知就是清净心起作用。现在你要想求知,那就颠倒,全是邪知邪见,这怎么可以!所以我们现前烦恼很重,这世间很乱,是大乱之世。

  我们今天要修的,诸位一定要知道,修清净心,我们这一生道业才真正能够成就。修学的方法虽然很多,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只有四大类:第一个是「参禅」。禅宗的教学用什么教?香板教学,打!你起心动念,香板就打下去,要把你念头打掉,打到你如果说一个念头没有了,还是要打。念头没有怎么打?念头没有是无明,要把你打醒。有念头是妄念,没念头是无明,统统都要打。但是禅宗这方法在现在不行,这个时代不是从前那个时代。从前学生挨老师打是很平常的事情,现在不行,现在一打马上去按铃告状,犯法,那还得了!所以今天说老实话,禅宗行不通,香板行不通。

  教下就是「读经」,读经只要读一部,不管哪一部经,你喜欢的经典你选一部,选一部不要换第二部。因为我们读经不是解义,不是求解佛经里头意思;是用念经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念掉,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不念经就胡思乱想,念经就不胡思乱想,目的在此地,不是解经义。因此,哪一部经都可以,看你自己的时间。如果你很有空闲,你可以选一部分量比较大一点的经,像《法华经》、《楞严经》,一天念一部;工作很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无量寿经》很好,不太长,一天念一部,念熟之后,大概一个小时就够了。你每天念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如果你研究经典里面的意思,那就错了,你清净心得不到。佛经的意思懂不懂?根本就不懂,你所得的是邪知邪见,那非常可惜,你这读经的功力全都破坏了。所以要晓得,我们读经是修定,不是求解义。我们读经是求根本智,是求无知,不是求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求不来的,先求无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牢牢的记住,认真的修学,修个三年五年,心清净了。心清净,烦恼少了;烦恼少,给诸位说,废话就少。怎么晓得有烦恼?你天天一大堆废话,这人烦恼就很多。废话就少了,是非就少了,这心清净了。

  心清净之后再去研究经典,那个研究经典是学法门。这是自古以来,佛法在印度不算,从传到中国来这二千年当中,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就是这个老方法。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学必定成就;用这个方法来修净土,才是万修万人去,这不可不知。别人问我们佛法,我们能够把这个原则教给别人,这是功德无量,这是一条正路,离开这个正路是邪路。现代人一开头就是博学多闻,四弘誓愿躐等了!好像盖房子一样,第一层不要,要盖第二层,怎么盖法?永远不能成就。在中国过去,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从修清净心做基础、做根本;这个基础如果不真正奠立,成就就很难说了。儒佛讲师承,师承也是从这个地方所说的,师承,老师不一定天天在身边,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给你讲的这几句话,你真正接受了,一生依教奉行,这就是传法的师资道合,哪里要天天跟在身边!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我们与佛、与菩萨、与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无二无别。性具法门,无论佛法、世间法,一切法门统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是性具法门。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性具,三身融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话很难懂,怎么说?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应化身就是这么一个身,我这个身怎么能尽虚空遍法界?其实这个身确实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境界是真的不可思议!《华严》所讲的「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须弥山太大了,把须弥山装在芥菜子里面,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放大,它怎么能放进去?这个比喻还不算究竟,究竟说,佛在经上讲,「十方如来於一毛端转大法轮」,毛端是我们汗毛的尖尖,比芥菜子小多了,汗毛尖这里头,十方如来都在那里讲经说法,无量无边恒沙世界就在毛端里头。这就是说,在法性里面没有大小,互融互遍,这个不可思议!譬如这支蜡烛光照满讲堂,讲堂融在烛光中,这就是小融大,在它光明之中;整个讲堂被它照得清清楚楚,看到这烛光在讲堂当中,是大融小,法界的真相就是如此。我们这身体缩到最小,缩到一个毛端,这是整个法界的浓缩,是整个法界的全体,不是部分。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十玄门、四无碍,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十玄、四无碍?破一品无明,这个境界就现前。无明没破,这个境界还在面前,还在面前自己不知道!破了无明,眼前这个境界,他恍然大悟,原来就是!古人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就是,眼前就是!所以确确实实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诸佛如来如是,我们也如是,就是我们迷而不觉,佛菩萨是觉而不迷。三身融即,互融互即!这个身是应身,也是报身、也是法身。这个道理,六祖在《坛经》给我们讲得很详细,《华严》讲得更透彻。

  「从性起修,性既三身,无始无终,修亦三身,无始无终」。古德的垂范,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从性起修」,教你先断烦恼,是从性起修。性是什么?清净心,真心!真心就是本性,要从这个地方起修。不是从研究教理起修,那不是从性起修,那是从事相起修,这就麻烦大了,要到哪一年才能回归到自性!小乘佛法是从事相起修,所以证阿罗汉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多少年才能证阿罗汉!大乘佛法聪明,从性起修,这个快!从性起修就是从清净心起修。

  性既然是三身,无始无终,所以我们现在修也是三身,也是无始无终。我在讲席当中说过,你果然是真心,以真诚之心求生净土,念这句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我们现在就无量寿!不必等到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叫无量寿,现在就是无量寿!不必等到往生才圆证三不退,现前就圆证三不退,为什么?这里就答覆你,「从性起修,性既三身,无始无终,修亦三身,无始无终」,就是这个道理,我说这个话在此地得到印证。你才晓得,念佛法门真正不可思议!四弘誓愿最后一条成佛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成佛道,这是我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本经大小二本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换句话说,这两部经完全讲的如来果地上的功德境界。我们修这个法门是从果上起修,不是从因上起修,因果同时,这是不可思议!《华严经》还是从因到果。这个法门是果上起修,拿果作因,这是一切法门里找不到的。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不二!如果不能这样体会,你不会认识这个法门的妙,这个法门的殊胜,你没法子理解!

  「性既三身融即,修亦三身融即,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不可思议者,圆教寿也。」这几句话好懂,这是圆教教义,确实跟其他教义不相同。本经,古德赞叹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在《无量寿经》,本师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本师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把他自己成佛的法门教给我们,传授给我们,这个恩德太大了。我们得到这个法门,一生稳稳当当就成佛。问题是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接受?如果真的相信,真的肯接受,从今而后再不打妄想,一部经、一句弥陀念到底,就决定成功!我还想学其他的法门,这叫妄念、这叫打闲岔、这叫夹杂。古德教给我们「死尽偷心」,要把这些妄念统统舍弃,绝对不作第二念。

  也许诸位同修要说:现在学《弥陀经》、《无量寿经》这么多人,我就不要学了!你算给我看看,到底有几个?中国大陆那么大,有十一亿人口,东西方世界这样广大,我们这几个人够用吗?不够用。实在说,这都叫做业障,都是罪障,障碍自己修学。末法时期要想度众生、成佛道,说老实话,只有这个法门,得到是幸运,大幸!得到之后认真的修学,努力的弘扬,这样才能报佛恩。一切经里面,我们只选择这一部,其余的都不要。别人要弘扬某个经典,我们也赞叹也欢喜,也不要去障碍他,我们自己只学这部经,只弘扬这部经,这个路子就正确。

  钞又谓彼佛寿命,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也。】

  『又谓』,又有人说。『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寿命,实在讲是有期限的,经上说得很明白,将来阿弥陀佛入涅盘,阿弥陀佛上午入般涅盘,下午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像法、末法、正法,它统统是佛住世。观音菩萨将来入般涅盘,大势至菩萨接著成佛,一个一个接著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是有佛住世,不会无佛住世。

  实在是有期限,但是这个期限太长,『人天莫数』,算不出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说:「假使」,这是假使,不是真的,「十方世界众生」,这不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一个大千世界),而是十方世界,就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国土所有的众生统统都证辟支佛果,辟支佛比阿罗汉还高一级,心地比阿罗汉还要清净,「神通皆如大目犍连」,目犍连在释迦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目犍连的能力,一天一夜能把天上的星宿算清楚。这些人统统都成辟支佛,神通都像目犍连,寿命那是论劫数算的,尽其寿命共同来计算,算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寿命,都算不出来,人天莫数!他那个无量寿不是印度十大数里的无量,那个无量容易数,阿僧祇个阿僧祇就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就一个无边,那个好算,那是普通人都可以算得出的。这个寿命真的是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虽然有量,我们可以说真的是无量,没法子计算。

  钞越溪解云:此经虽云无量,乃是三十二相常所见身,非观经胜应尊特之身,亦同上意。】

  越溪大师的解释,三十二相是佛的应化身,示现在凡圣同居土。《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大身,那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报身,有始无终。所以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量,实在说是讲佛应身的寿量。应身寿量实有期限,报身当然不必说了,不要说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如来都是无量寿。不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应身寿命太长太长了,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同佛寿量。一切真实里面这是第一真实,没有寿命,其他一切种种庄严都落空,谁享受?必须长寿才能享受,享受一切的依正庄严。

  钞今谓随机所见者,此经佛身无定,前义理中已辩,况经文但言阿弥陀佛现在其前,未曾指定现何等身,越溪安得判属三十二相,必谓劣应,则劣机自见,非此经专以劣应而被劣机也。】

  这段是莲池大师对越溪所说的批评。越溪说的有道理,莲池大师这一段说的是更有道理!为什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所带的业不一样,往生时候所见的佛像不一样。《观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上品上生见到尽虚空遍法界都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品位低的,见的佛像就没有那么殊胜,下品下生只见到观音、势至来接引,见不到阿弥陀佛。

  净宗一定要以《无量寿经》为第一经,以这个为原始的依据,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里面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是最真实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转告就是阿弥陀佛自说,没有两样。四十八愿明白的告诉我们,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寿命同佛,相貌也同佛,依正庄严都同佛。所以,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不可思议!由此可知,只是我们在这边要想去的时候,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来接引的时候,这里有一点差别,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差别了。我们从此地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多久?时间实在非常短暂,速度太快,一弹指之间。纵然是劣应身,时间也是很短促。到极乐世界就证平等法界,这是我们在大经里面得到的一个事实。

  下面我们看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说的,『今谓随机所见者,此经佛身无定,前义理中已辩,况经文但言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并没有说阿弥陀佛的报身或者应身,只说阿弥陀佛现在其前。越溪法师说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劣应身,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现的身相一样。我们根机劣,他就示现劣应身,『劣机自见』,说老实话,我们念佛往生,大概见到的佛像都是这个身。越溪说的是有道理,为什么?如果佛的报身现前,我们见不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我们怎么会见到?见不到。所以佛一定要现一个相,虽然是大身,也不能太大,太大我们看不清楚,就见不到了。

  譬如我们这人身,蚂蚁决定看不到我们的面目,为什么?它太小了。佛要度蚂蚁,也要现蚂蚁身,比蚂蚁大一、二倍它可以看得到,太大它看不到。所以来接引我们的,应当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丈六金身,比我们普通人大二、三倍这样的身相来接引,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要知道,阿弥陀佛他是接引九法界的众生,菩萨去往生,阿弥陀佛现这个身相,菩萨身相那么大,佛身相那么小,不配!所以佛一定现大身。

  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每天有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所以佛现身也是应机,应以什么样的身去接引,佛自然就现这个身相。应机示现,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诸位要记住,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劣应身,这样想法就错了!这个身对我们娑婆世界,就是我们地球上人念佛往生的,这很正确。

  钞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假令十方众生,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欲计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能知者,岂亦常所见身之无量乎。】

  『大本』是《无量寿经》,这是引用四十八愿,证明阿弥陀佛的寿无量确实是无量寿。即使前面讲的是有量,但是人天莫数,没法子计算的。

  钞是故入灭双林,或见灵山未散,舍那千丈,或见丈六金身,佛本不移,机自异故。则谓彼佛寿命,即无量之无量,亦何不可。】

  这一段是引用释迦牟尼佛做一个例子,入灭双林。

  演是故下,引释迦例弥陀,入灭双林,乃应身,被凡小机,机薪既尽,应火则亡。】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降生在王宫,三十岁示现成道,说法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入灭双林」,在双树林间入灭,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应身。应身做什么用处?教化凡夫、教化小乘。教学的对象没有了,佛就走了。佛的应身,实在讲寿命长短自在,不像我们,我们这个寿命是业报,想长不能长,想短也短不了,业报身!有人活得不耐烦去自杀,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自杀,比你活著还要苦,还要可怕!为什么?你寿命没有到,你自己把它断掉,凡是自杀的都要找替死鬼,不找替身,他没有办法去轮回,没有办法去投胎,才知道那真正是苦。

  诸佛菩萨是乘愿再来的,所以他的寿命长短自在,他在这个世间想住一百年、二百年,甚至住一千年、二千年,他都做得到!为什么他不常住在世间?说老实话,常住在世间没有用处,度不了众生。众生一看,释迦牟尼佛你已经活了三千岁,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你?比不上你,我们没法子跟你学!所以佛教导我们,一定要示现跟我们完全一样,然后他告诉你:我能成就,你也能成就!我们听了点点头,可以相信,可以接受。

  这些有缘的众生都得度,他这个身体留在世间没有用了,这就是「机薪既尽」,机是机缘,就是学生,可以教化的学生没有了,学生都成就了,「应火则亡」,火要烧柴,柴没有了,火当然也就灭掉,这一定的道理。学生没有了,老师也就没有了。有学生才有老师,没有学生,也就没有老师。这是讲的应身。

  演灵山未散,乃报身,被菩萨机,机既常时,佛亦常在。】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品」,他老人家入定了,在定中他到了灵鹫山,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在那里听了一座,回来出了定,告诉人家,灵山一会现在还没散!智者去释迦牟尼佛一千多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还没散,这是智者大师亲见的。不但智者大师那个时候未散,给诸位说,现在也没散。很可惜,你们到印度去朝山,看到灵鹫山,你看不到释迦牟尼佛,你也没有见到他在那里讲《法华经》,它是真的没散。这也证明一切法不生不灭,就看你有没有缘分。

  从理上讲,哪个人没有缘分?个个都有!个个都有,为什么现在没有?现在你的缘暂时中断,怎么断?因为你有二障、三障,你有妄想执著,你见不到;离开一切妄想执著是统统都见到了。诸位想想,要学经、要去读经,何必那么麻烦?心地一清净,什么都是现成的,不要去找那个麻烦!所以佛法到哪里求?自性当中求!不是在心外,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所以自己学佛学成了外道,还不知道,这多冤枉!佛法要在自性当中学。

  智者大师是菩萨,所以他能见得到。我们今天见不到,我们不是菩萨。可是诸位要记住,你要是真正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那你就是菩萨。可惜天天念经,经上这么说,我们在讲席当中天天也这样大声疾呼,你那个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就是不肯一向专念,念的时候还要夹杂。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们偏偏要夹杂,那怎么办?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这是误了自己。

  演舍那千丈,乃菩提场所现报身。】

  这是卢舍那佛,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卢舍那是报身如来,千百亿化身是释迦如来,这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

  演丈六金身乃鹿野苑所现应身,二始同时,双垂两相也。】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讲《华严经》所现的是千丈的大身相,这个身相是在定中示现的,凡夫、小乘都见不到。二七日中讲《华严》,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个开始。佛讲完《华严》之后,出了定,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阿含经》,那是应身,丈六身,这是我们凡夫、小乘看见的。「二始同时」,二始,一个是在定中讲《华严》,一个是出定在鹿野苑对五比丘讲《阿含》。『双垂两相』,同时现两种不同的身相,鹿野苑五比丘见的是应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定中所见的是报身,千丈的卢舍那佛。

  演佛本不移,机自异者。】

  佛不是有心现相,佛不是有意,佛要有心有意就是凡夫了。凡夫之所以跟佛菩萨不一样,就是有心有意、有想法、有看法,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看法;诸佛菩萨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心是清净的,一念不生。现相是自然现的,不是有意现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他自自然然就现身,感应道交。用什么感?用心感。就看你心清净的程度、真诚的程度、愿力功德浅深的程度,用这个去感,佛自然应现。我们每个人心地清净、心地真诚、心地恭诚,功德深浅不相同,所以佛应现的相也不一样,道理就在此地。底下讲的这几句话很有趣味:

  演法身起用,如空谷传声。】

  「空谷」是山谷,我们在山谷里大声一叫,马上就有回音,你的音声长,回音就长;你的音声短,回音就短,回音跟你所叫的声音相应。把法身比作空谷,我们在那里长啸一声,这是感,回音是应。我们是有心,它是无心,无心才是真正的平等。我们各人虽然所见的相不一样,但是在佛讲平等,佛并没有有意现的,有意就不平等了。说老实话,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心就不平等,无心就平等,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