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6-000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九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06-0009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页,第五讲,这是正宗分里面末后的一大段: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在正宗分里面我们看到整个经文分为三段,第一大段劝信,第二大段劝我们发愿往生,第三段教我们念佛的方法,就是怎样修行。经文从: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指这一节的经文。一开端就讲往生的条件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不得生就是善根少、福德少,因缘没有遇到。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表解里面,古德一般都是这样的解释,善根就是「菩提正道」,这四个字乍看之下,对它的含义也是很模糊,什么叫「菩提正道」?底下这个「亲因」好懂,亲因对助缘来说的,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亲因缘。「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就是觉悟,觉而不迷。什么是「正道」?凡是大乘佛法都是正道。换句话说,如果对於大乘法都能够觉而不迷,这就是善根。这个讲法无论是哪一宗、哪个法门都很正确,都没有错误。对於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正道就是求生净土,这就是菩提正道。你真正觉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了生死、成佛道」的一条大道,是成佛之道,这个善根可以说在一切大乘佛法里面是最上的善根,所以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多善根,都是大善根,愈是品位高,善根愈多,为什么?他信得愈深,愿也切,深信切愿,这是大善根、多善根,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亲因缘,第一个因缘。

  善根是我们本身具足的,是我们自己具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别人帮不上,自己一定要深信,一定要发恳切的大愿。「二乘少」,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虽然也有善根,不能说没有,他能够断三界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怎么能说没善根?只能说他的善根小,不如大乘人,善根少,不如大乘人的善根多,只能这样说法。

  再讲「福德」,福德通常的讲法,就是布施、持戒……等,不是就这两样,这是菩萨所行的六波罗蜜,都是「助道」,统统是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福,都是福报,如果这里面有智慧那就变成功德,这个里头要有般若。布施里头有般若,持戒里头有般若,乃至於忍辱、精进、禅定里面都有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来修布施、持戒,布施、持戒就变成功德,假如这个里面没有般若智慧,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属於福德,所以福德与功德的差别就是有没有智慧。加上智慧跟没有智慧的差别在哪里?跟诸位说,差别很大。没有智慧的布施不能断贪心,三毒烦恼断不了,天天修布施,悭贪烦恼不能断,如果布施里面有般若智慧,可以断烦恼,把三毒烦恼连根拔除。

  持戒没有般若在里面,持戒不能断恶业,我们的恶习气断不了。譬如我这个戒持得很严、很清净,看到别人破戒就起分别心,就轻视他,瞧不起他,甚至於要毁谤他,这是恶业,你心里起轻慢心,这就是恶业。你的恶业断不掉,你的分别执著断不掉,你轻慢别人,自己贡高,这个断不掉,这都是恶业,一定要有智慧,持戒就不会有这个情形。智慧持戒,戒律再精严、再清净,见到破戒的人还是很恭敬,还是礼敬、称赞、供养,他真能做得到,他有智慧。

  为什么对破戒的人也要礼敬、称赞、供养?有智慧的人晓得他虽然破戒,他有佛性,有佛性,他是佛,不过现在是迷惑颠倒的佛而已,做错一点事情的佛而已,怎能不恭敬?如果不恭敬,那么十大愿王礼敬诸佛还要把这一类的人挑掉,你的普贤行愿就不能圆满。所以对於破戒的人都不轻慢,晓得破戒的人,他的功德也很大,诸位要晓得这一点。他虽然破戒,将来要遭恶报,但是他有一份功德,什么功德?穿了这个衣服,有这个形相,人家真正懂得佛法,一看到这个形相就想到是僧宝,他就回光返照修自性净,净而不染,他是个标志,能够启发别人的心智,对於修行人确实有帮助。破戒是另外一桩事情,他能够引发修道人的清净心,这又是一桩事情,所以从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恭敬、赞叹、供养。破戒那边的事情我们不理会,他自己堕落,他要受苦,他要受恶报,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赞叹他的善,不责备他的恶,没有智慧的人做不到,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

  忍辱也是如此,有智慧的忍辱能断瞋恚,没有智慧的人虽然忍,勉强的忍,瞋恚心断不掉,那个根拔不掉。所以布施、持戒、忍辱里面有般若智慧就能拔除三毒烦恼,成为三善根;没有智慧是人天有漏的福报,福德还谈不上,这一点我们要晓得。这是助缘,助道的。「人天少」,换句话说,二乘多。声闻、缘觉、阿罗汉,他们修这些,修戒律、修忍辱、修禅定,六波罗蜜,至少他对这三条非常重视。布施他也修,不像菩萨那么圆满,不像菩萨那么主动,所以他也修,因此他少,少了力量就薄,力量薄弱就不能与西方世界起感应。这是不得生净土的原因,这是讲「不得生者」。我们看底下说明:

  二乘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

  原因在这个地方。这个法门里面,经文自始至终都是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修多善根、多福德。

  人天虽修六度,但求人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净土。】

  这些事我们都要把它认识清楚,为什么?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一定要培养善根,要修福德,符合佛在经上所讲的标准。请看《讲义》:

  惟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德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善根福德』怎么修法?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我解释「善根福德」比较好懂,绝对不违背古人的意思。什么叫善根?你肯相信,你肯发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善根,这个讲法你很好懂。什么是福德?你肯念佛,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就是大福德。这个容易懂、容易明了,确实就是如此。

  显示正行持名三要。】

  真正修学这个法门要具足三个条件,就是「信、愿、执持名号」。要晓得念佛人每一声佛号里面都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散心是平常念佛,也不必计数,有闲就念,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念,出声念也可以,默念也可以,叫「散念」。散念是对早晚课来说的,早晚课是定了数字来念。散课的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议,何况一心?一心称念的善根福德太大了。

  信愿具足。】

  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有信有愿,声声佛号里头都有『信愿』,而且是强烈的「信愿」。

  常修二课时。】

  这是平常不能间断的早课与晚课。早晚课怎么个做法?真正修西方净土的人就是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连经都不需要念。古来的祖师大德,课诵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也不念《弥陀经》,也不念往生咒,每天就是四字阿弥陀佛念十万声,古来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很多人都是这样念的,真正是简单,一点都不麻烦。年岁大了叫你背一部《弥陀经》,好不容易;叫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各个都会,真是最简单、最容易,又最稳当、最快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早晚二课,如果实在做不到一天十万声佛号,工作非常繁忙的人,你就用十念法。前面说过,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用这个方法,念十口气,家里供养的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念十口气,没有佛像面向西方,取感应道交的意思。我们这一次从香港带来的西方三圣像很庄严,愈看愈欢喜,我叫印刷厂给我印,昨天晚上样本送来了,但是还赶不出来,我总是希望在这个星期天圆满,你们每位同修带一张回去,他说赶不出来。样本挂在后面,等一下你们去看,下了课你们去看,西方三圣。这张画是大陆一位同修带到香港,是一幅古画,我们就这个画用幻灯片照下来,在此地重新做的版,印得还不错。这是『常修二课』。

  《西方确指》是一部很好的书,《西方确指》是扶鸾扶出来的,这个扶鸾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灵鬼在作祟,它所讲的自始至终完全是佛法。而且这个扶鸾也很特别,觉明妙行菩萨,前面他说得很清楚,他好像是隋唐时候的人,我记得不太清楚,诸位看书就晓得。那个时候他们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在一块修行,他是修念佛法门往生,这几个老同修就没有,信愿不足,善根少,福德也少,这没去得了。到以后他们的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了他能接受,跟他讲他肯相信。这几个老同修也很难得,生生世世投胎都聚集在一块,也来学道,天天搞驾乩扶鸾,结果他从西方极乐世界来了,就说明他跟他们前世在一起修行,劝他们念佛。这个小团体只有十二个人,对於每个人都有很恳切的开示。

  他提出一个修净土的方法,念佛方法,一堂课(即一支香),我们一支长香大概是一个半小时,这一支香里面,开头是念一部《弥陀经》,念这一卷经收心,心就定下来了,念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这样算一堂课,就是一支香。如果每天要多修,你有时间,每天念四支香、念五支香、念六支香都可以,但是每一支香都是这样做法。如果是早晚课,早晨也是这样做法,晚上也是这样做法,统统一样。如果是精进佛七,就是日夜不间断,就是十二支香,每一支香当中可以休息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日夜不间断,就是十二部《弥陀经》,每一部《弥陀经》后面,三遍往生咒、一万二千声佛号。他后面又提到,最好每一支香里面能够拜一百拜佛,如果拜不了那么多,拜四十八拜,这个方法非常好。拜佛是运动,念佛是止静,如果天天坐在那里,很累,坐一会儿再拜拜佛,运动运动,这很好,这方法的确是好,所以我很提倡这个办法。我把《西方确指》印在《西方公据》的后面,往年我们曾经印了《西方公据》精装本一册,这里面有《西方确指》。这个方法简单,一个人做可以做,大众在一块做也容易,因为这个仪式很简单,不复杂。复杂的仪规是比较麻烦,这个仪轨太简单、太容易,就是对念佛法门完全没有参加过,不懂的,他只要来参加一次、两次就熟了,就会了。

  拜佛,我在早年还没出家的时候,曾经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过半年,他的早晚课没有限制,各人做各人的,但是在一起做,这个很妙。茅蓬里面,我们住五个人,五个人各人有各人的早晚课,但是时间是在一起。那个时候我念《金刚经》,我念我的《金刚经》,他念他的《弥陀经》,他念他的《普门品》,各人念各人的,不出声,就不妨碍,要出声那就乱了,每个人有个小桌子、小蒲团,各人念各人的。共同在一起做就是三皈依,打三皈依是大家共同的,早晚课都是如此。他著重拜佛,拜佛是各人拜各人的,没有引磬。忏云法师拜得很慢,他动作很慢,我们年轻,动作就很快,他拜一百拜,我们就拜了三百拜,各人拜各人的,拜完了,各人自己退席休息,也不必打招呼,也不必等大家一起。这个方法非常好,每一个人心都清净,没有一点拘束,所以共住在一起修行,我觉得他那个方式值得采取。

  所以我们现在星期天念佛会,虽然大家在一块拜佛,还敲引磬一起拜,一起拜,年岁大的,动作不灵活的,他就很累;年轻的,他就觉得太慢,总是很难调和。所以不要引磬是最好,各人拜各人的,你拜得快,你就多拜一点;你拜得慢,少拜一点,都可以。年岁大的拜个十二拜,拜个二十四拜,拜个四十八拜,都好,不必拘束,使每个人身心法喜充满,不要生烦恼,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在道场一块共修生烦恼,把道场就破坏了。如何能叫大家在一起共修,各个欢喜不生烦恼。

  精进结七时。】

  这就是打佛七,是精进佛七,真正的精进佛七就是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什么都没有,一句阿弥陀佛不能间断念上七天七夜才叫精进佛七,这个受用太大了,这是最上级的、上等的精进佛七。其次的就可以采取这个地方后面写的:

  可依《西方确指》办法(示无朽节)。】

  在《西方确指》第二十三页,觉明妙行菩萨对於「无朽」开示的这一节里,就说出这个念佛的方法,怎么个念法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拜一百拜佛,用这个方法。一百拜要是不能拜,拜四十八拜,四十八拜再不能拜,打个对折二十四拜。应该要这样做法。念佛最要紧的就是信愿要具足,决定不怀疑,坚定的信心,为什么这样做?求生净土。下面讲:

  执持名号。】

  这是正修。『执持名号』,「名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福慧双修。

  善中善。】

  第一个是:

  发菩提心(具足五种菩提心)。】

  『发菩提心』里面『具足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的注解都在《要解》里面,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查看。《要解》,我们看看仓库里存的够不够,如果数量够,送给同学们。

  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

  『称佛名』就是念这句佛号,念这句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佛号里头具足菩提心。单就佛号的名义来看,这句佛号的意思是无量觉。「阿弥陀佛」,「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是「觉」。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样样都觉悟,都不迷惑。觉悟的心,自行化他决定没有过失,所有的过失都是迷心造的,觉心怎么会有过?觉心只造一切善业、一切净业,决定不造恶业,决定没有过失,所以是『善中善』,不但是「善中善」,而且是:

  福中福。】

  怎么说『福中福』?

  具足万德(一心念佛,百行齐修)。】

  『万德』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行(ㄏㄣˋ;henˋ)念去声,当作动词讲,六度万行(ㄏㄣˋ;henˋ)。如果说六度万行(ㄒ一ㄥˊ;xingˊ),念行(ㄒ一ㄥˊ;xingˊ)是名词,当动词讲六度万行(ㄏㄣˋ;henˋ)。『一心念佛,百行齐修』,这个「百」也不是当数目字讲,是圆满的,无量无边的行门。通常讲六度万行,那个「万」也不是数字,不能当数目字讲,当作圆满讲,菩萨所有的行门,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一个法门也不漏,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百行」就是无量法门,六度万行的「万行」也是无量法门,一个都不漏,一句佛号全都包括,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经云:闻无量寿佛名。】

  这就是阿弥陀佛。

  一心诵持,此人当得无量之福。】

  这是用经文来证明这一句佛号里具足善根福德,不但是善根,是善根中之善根,福德中之福德,我们怎么能够不念?念要著重「执持」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我们念佛成功与不成功的关键。念佛虽然有四种,这是大别的来分,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一般同修们都知道的,有这四种。这四种当中,经上给我们说的,历代祖师大德劝勉我们的,都叫我们学「持名念佛」,也就是《弥陀经》里面所主张、所教给我们的持名念佛。「持」就是执持,「执」也可以讲执著,咱们什么执著都放下,都打破了,执著这个名号就行了。「持」是保持不要让它失掉,如果我们念佛,佛号忽然忘掉、中断,这就失掉了。一定要执著、要保持,不要失掉,这一种虽然是著相,著相能往生。你要想不著相,「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好高,好高骛远。如果不著相,怕的是功夫不得力,反而不能往生,这是诸位一定要警觉到的。想想我们能不能做到不著相?做不到,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著相修行。著相修行的成就,最高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净土最高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换句话说,实报土不行,常寂光土也不行,要破执著才能到最高的净土。我们现在想想自己的根性,下下的净土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我们没有能力取最高的净土,这是自己一定要晓得。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求好看,脚踏实地的去修行。

  前面说过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你要生到那里去,「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虽然是生在凡圣下下土,你的享受、待遇与实报庄严土没什么差别,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死心塌地的老实念佛,不求好高骛远,就用这个分别执著心,世间其他一切法,我不分别、不执著,我就执著阿弥陀佛。古德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若芥子许」,芥菜子一点点,执著一点点的空就会变成障碍,就会变成「恶取空」,到最后会堕落。执有不要紧,西方净土的凡圣同居土是执著有,方便有余土也是执著有,我们执著有,能去得了。执著空,真正契入般若真空那没有话说,他是生实报庄严土,他念佛是实相念佛,那个高,没有话说的,如果不如法,变成恶取空就必定堕三途,这个亏吃得太大了。

  今天有许多人讲般若、讲空,当作口头禅,很时髦,都是一些好高骛远。你们看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上面说明在唐宋以前学佛的人不轻易讲空,所以《金刚般若》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注解,原因在哪里?很少人讲,就怕人会错意思,一切皆空了,连因果也没有了,那还得了!他的果报必定在地狱。不轻易讲空。江味农居士在《讲义》上也说,空是佛法的一个真理,也不能不说,说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不要让听的人误会了,走向断灭空,走向顽空,那可不得了,所以我们宁可执有,执持名号,从有门入,不从空门入。空门我们没有能力入,我们从有门,决定有把握能到西方,到了西方之后,我们再学实相念佛,那很好,何必现在学?请看《讲义》: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这一节文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是蕅益大师说的。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具足信愿行的男子、女人,以这个为标准。所以无论是『出家』或者『在家』,无论是『贵贱老少』,「贵」是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的,「贱」是贫穷下贱,不论这些,也不论年龄的『老少』,乃至於『六趣』,就是六道,人道之外有天道、有阿修罗道,底下有三恶道,所谓饿鬼、畜生、地狱,『四生』是讲这些众生的生态,有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这就是把六道所有的生物全部都包括,可见得这个法门对象的广泛,非常的多,非常的广泛。『但闻佛名』,「佛名」是专指阿弥陀佛。只要能够在一生当中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了他就信,就肯发愿,就肯念,这才是『多劫善根成熟』,为什么?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只要往生,他一生决定成佛。

  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果我们听到这一声阿弥陀佛名号,或者见到阿弥陀佛的像,也听到阿弥陀佛的经,甚至於读诵、为人讲解,但是自己不是那么相信,不信肯替别人讲,不信而讲这部经的人还很多,他为什么讲?为名闻利养。好像信徒们都喜欢这个,「好,我讲讲这个,信徒都来了」,拿这个来号召信徒的,自己信不信?不信,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虽然遇到了,一生还是空过。

  这个地方讲多善根是听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执持名号,肯念佛,这样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他这一生决定成就,这就是成熟;这一生不能成就,他虽有善根,善根没成熟。所以经上佛常常教给我们,善根成熟的人一定要帮他成就,要帮助他,叫他这一生成就,善根不成熟的人帮助他成熟,没有善根的人要给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帮助他善根增长,这些都是菩萨事业,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凡是善根成熟的众生,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往生,帮助加强他的信念,激发他发真正的大愿,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方法、境界,详细的介绍给他,使他信心坚定,发愿往生,这就是帮助他成就,这是对已经成熟的人。

  成熟之人,诸位要记住,『五逆十恶』里头都有成熟的,千万不要认为这个人造的罪业太大,他还能学佛?我们要以这种眼光去看他就错了。诸位要晓得「回头是岸」,他造极重的罪业,怕他不回头,往往一回头,他那种殷切的心比我们一般人超过太多,他就能成就,所以「五逆十恶」,他要是听了真正相信,真正肯「愿」,就是善根成熟。像《往生传》里面讲的张善和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造的是十恶业,临命终时,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他就不怀疑,就真的发愿要去,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他,这就是善根成熟;虽然是恶人,比一个普通的善人,他这个力量还要强大。莹珂法师三天往生,那也是个不守清规、破戒的出家人,也是罪业很重的,他之所以能得救就是他信愿真切,他信得真,他愿切,所以念了三天就把阿弥陀佛念来,六天就往生,因此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恶人。恶人回头,他的心力勇猛,我们学都学不到。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就告诫我们,教我们「不憎恶人」,不要轻慢恶人,人会回头的,他一回头,成佛了,将来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轻慢?所以善根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标准大大的不相同。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无量觉,换句话说,样样都不迷,样样都觉悟。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如来果地上的德能,这一句名号全都包括了,所以前面说,念这句名号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课诵本里面也这么说,说到阿弥陀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个意思说得太明白了。「法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法界藏身」,整个法界身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念这句佛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罗汉,可以说全都包括在其中,不要一个一个再去分别执著,全都包括,一个也不漏,都念到了。

  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个法门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全凭四字出乾坤,超越六道轮回成佛作祖就凭这四个字,除了『执持名号』之外,其他任何方法都可以不用。『观想』,这就是《十六观经》里面的方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不必用。『参究』是禅宗的方法。「观想」范围如果扩大一点,可以包括禅宗以外所有宗派修学的方法,统统不必用。密宗里头有观想,密宗三密相印,口要念咒,手要结印,意要观想,三密相印,观想非常的重要,我们这个法门统统用不上,这个方便,这真正简单容易,太简单、太容易了,愈是简单容易,愈容易修,愈有把握,容易成就。『至直捷也』,不会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真正是一生成佛。所以舍这个简单容易稳当的法门不修,去搞一个麻烦,修起来没有把握,诸位想想,那能算是一个聪明人吗?愈是简单,我们做起来自在不麻烦。这个方法是行、坐、住、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

  下面这一节介绍「三慧」,说明念阿弥陀佛不但是修福也是修慧。有些人认为这个法门只讲事不讲理,只讲一心没有讲般若,好像念佛人疏忽修慧,那是错误的,学佛的人非常重视修慧。

  具足三资方名闻慧。】

  菩萨所修的叫「三慧」,「闻慧、思慧、修慧」,我们看看念佛人是不是具足菩萨三种慧行。『具足三资』,就是三资粮,「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我们统统具足不缺乏。一句佛号里面,「阿弥陀佛」,这是「行」,这句佛号里面有信有愿,我为什么念这句佛号?我想到西方净土,我想见佛,所以我才念这句佛号,这句佛号里头具足信愿。信愿行三个条件都具足,这就是「闻慧」。

  净念相继,无有间断,故名思慧。】

  『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就是『思慧』。「思慧」里面,执持名号有事持、有理持,什么叫事持?

  决志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但是事持。】

  完全在事相上。天天想阿弥陀佛,天天念著阿弥陀佛,念念希望早一天见到阿弥陀佛,就像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常常思念他的母亲,要拿这种感情来念佛,一天到晚念念不忘,这样的心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信愿持名,这叫『事持』,给诸位说,这样念法是决定往生。所以我们供养阿弥陀佛像一定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像,自己看到很欢喜,常常看这个像,常常想这个像,将来自己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阿弥陀佛没有相,随你的心现相,你常常拜这尊阿弥陀佛,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来接引你,所以你会跟阿弥陀佛很熟,为什么?你天天看这个像,他真的来了,他不会变另外一个相来,变另外一个相来的时候就不相应,所以最好一生就供养一尊像不要改变,那感应就特别的殊胜。我们自己不管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把这个像随身带著,所以要选择一个非常好的像。好的标准也没有一定,我喜欢这种像,他喜欢那种像,各人随各人自己喜爱欢喜的,你来求供养,到时候佛菩萨就现你供养的像来接引你。

  因此,你到那个时候,你要是怕,「是不是魔来接引?恐怕是魔来变成阿弥陀佛」,你尽管放心,佛所现的相决定是你供养的像,现这个相来接引你,因为给你有很深的亲切感,你已经看了多少年了,这就看到了。如果现别的样子来就不一定是,可能是魔变的。魔决定不敢变本尊,这是有护法神。魔如果在临命终时变一个佛来,什么佛?你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结果临命终时看到药师佛来了,给诸位说,你千万不能跟他去,你如果想「阿弥陀佛没有来,药师佛来了也好,我就跟他去好了」,那就麻烦大了,那决定不是药师佛。你平常没有念药师佛,药师佛来了不相应,是魔变现的,魔来诱惑你,魔决定不敢变阿弥陀佛。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什么样子,我没见过不认识,到那个时候你会认识,就是你常常见的,常常供养的,你会很熟,这是我们选择好的佛像,自己看到欢喜的佛像。现在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的画像就很多,你可以多方面去看看,你喜欢哪一尊像,你将来就供养哪一尊像。我们这一尊像印了一万张,你们喜欢可以请回家供养,家里亲戚朋友要是看到喜欢,你就到图书馆来请,我们这个像印好之后放在此地。底下讲到:

  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即是理持。】

  这个境界很高,这个境界完全是一个打破执著的境界。『心作心是』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境是一不是二,『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念佛的功夫达到了理一心才现这个境界,完全契入境界了。功夫没有到这个境界,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二六时中这句佛号绝不间断,真信切愿,这也叫做『理持』。虽然明白这个理,但是不废「事」,并没有把「事」丢掉,这是对的。如果听说这个道理,「事持」丢掉,不念佛也不发愿,也不相信真有这回事,那就大错特错,那就是落空。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具足信愿行,还是著重在事持上,这样念佛就非常之好,可以很快的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就是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这都是思慧。

  克期办事。】

  『克』是克定日程,办什么事?办念佛往生的大事。

  利根一日即不乱。】

  打佛七原本的意思是在此地,七天当中希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打佛七真正的目的。七天当中纵然一心不乱得不到,能得功夫成片就算及格了。佛七是克期取证。

  中下不定。】

  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中下的根性也许两天、三天得到,也许六天、七天才得到,七天还得不到是什么原因?是信愿不足,信愿若有若无。你说他不信,他又相信;你说他信,没有真信;你说他不肯往生,他念念想往生;你说真往生,还真不愿意去,这就是若有若无。他还舍不得这个世界,舍不得他的财产,舍不得他的家亲眷属,他不愿意去,所以他念了七天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是真信切愿,七天一定有成就,最起码的成就,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决定往生是不是马上就走?诸位要听到「马上就走」,「这佛七不能参加,七天就死了」,你家里人来了也是麻烦事情,「你看我家里好好的活人,活活泼泼到你那里,七天就死了」,那还要到法院告状,还得打官司,这没完没了,所以要晓得真正佛七没人敢打。今天的佛七都是法会,都是劝勉大家念念佛而已,只念佛,不求一个成就,谈不上成绩。但是《弥陀经》上讲的这个是决定成就,这是真事不是假事,决定可以做得到的。

  但能一心,皆得往生,名修慧。】

  就是持名,事持也好,理持也好,无论是事持或者理持,目的是要得『一心』,只要得「一心」就决定往生,得不到一心,刚才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决定往生。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这是绝大多数念佛人成就的处所,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所以总是以「一心」为我们念佛的目标。下面讲:

  一心不乱。】

  什么叫『一心不乱』?简单的说,第一:

  一心圆具三学三慧三资粮。】

  『圆』是圆满没有欠缺,这是『一心』。「一心」里头,『三学』是「戒、定、慧」,『三慧』是「闻、思、修」,『三资粮』是「信、愿、行」,统统具足,一心,一念之间统统具足,你才晓得这句阿弥陀佛的殊胜处,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心称念这一句佛号当中,如果不能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哪有这么大的功德?哪里能够一生就超越三界?一般人不晓得这句佛号里头有这么样圆满的内容在,我们念佛不能不知道。

  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为事一心。】

  讲到什么叫「一心」,『我执亡』,「我执」没有了,『不为见思所乱』,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这叫『事一心』。因此真正想求一心,想念佛往生的人,我执要淡。所以我常常在讲席里说,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个很麻烦,增长我执,坚固我执,我执哪一天能够丢得下?能够破除?所以你念佛想得一心不容易,只要有「我」,你就得不到一心。破了我执就是事一心。破了我执,在一般讲就等於小乘的阿罗汉,等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别教是七住位的菩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破执著,要如何破执著?就是要念阿弥陀佛,只要念头一起,马上改成阿弥陀佛,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有,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不要为自己,自己牺牲一点,吃亏一点,绝对有好处,为什么?能够帮助你破我执。样样过分的为自己著想,我执就特别坚固,你是决定不能得一心,所以你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就不错了。实在讲,我执太重的人,功夫成片都做不到,为什么?我执太重的人,心不清净,得失的念头看得太重。功夫成片是心地很静,烦恼虽然没有断,念佛很得力,能把烦恼伏住,所以心是清净的。得失心太重,心很难平静,所以佛要我们修布施,要我们修忍辱,道理在此地。

  忍辱跟布施是助道,帮助我们达到功夫成片,帮助我们达到一心不乱。布施就是放下。布施,诸位千万不要误会,一说到布施,马上就要出钱出力,不是这个,这是布施里的一种。布施里最重要的是把你的烦恼、成见布施掉,往外头送,钱也要往外头送掉,烦恼送掉,我就没烦恼了;生死送掉,我就没有生死了;我执送掉,我就没有我执了,要把这些东西布施掉你才能成佛。把你的成见、意见、分别执著妄想统统布施掉,这就是真正助道的因缘。会布施的人把这些东西布施掉了,这样才能得一心不乱。

  法执亡,不为二边所乱为理一心。】

  这个境界更高,『法执』也破了。像小乘阿罗汉,我执破了,所以他能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我」,有我执就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即使到无我,「我」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六道轮回?轮回当然没有了。轮回之生,跟我执同时生,只要有「我」就有轮回。轮回会灭掉的,什么时候灭掉?我执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生灭法、有为法,你看《百法明门》里面说的,这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有为法一定要舍。小乘阿罗汉虽然我执没有了,轮回没有了,他有法执,法执障碍见性,虽然跳出三界之外,他不能明心见性,他有法执。他不执著有我,他执著有五阴,执著有法,他不晓得法也是假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假的不是真的。有为法是哪些?在《百法明门》里头把一切法归纳,心法是有为法,八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统统是有为法,总共有九十四种法都叫做有为法,这九十四种有为法通世出世间,全是有为法。小乘阿罗汉执著「我」没有,我执破了,他以为「法」有,法执没破,如果一旦觉悟了这些有为法是梦幻泡影,也不是真实的,连这个打破掉了,就证理一心不乱。

  『不为二边所乱』,「二边」是什么?真、妄,拿现在的话,就是相对的,他已经离开了相对,超越相对,进入另外一个真实的境界,那个境界无名无相。如果我们说绝对,你们想想,绝对跟相对还是两边,有为跟无为是两边,法性跟法相是两边,你能够想像的,能够说得出来的,统统是两边。两边不立,中道也没有,没有法子不得已取个名字叫「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就住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我执破,超越六道轮回;法执破,超越十法界,没有法子,给它取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他住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就是《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这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跟理一心,诸位可以参考圆瑛法师《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二百二十二页的注解。

  一心得到以后怎么样?

  七日不乱后,更无起惑造业之事。】

  这叫真正得一心。决不是七天得到一心,过了两天又失掉,那是没有得到。得到之后,永远不会失掉,这才叫得到。得到之后,过几天没有了,这没有得到,只不过这种境界好像现前了一下,你已经见到这个影像,并没有真正得到。真正得到是一得永得,永远不会失掉,不要说一心不乱,就是功夫成片都是如此,上乘的功夫成片不会退转,下品的功夫成片会退转、会退失的,一心决定不会退转。证了阿罗汉,决定不会再退堕凡夫位,不但阿罗汉不退,初果就不退,位不退。阿罗汉已经证得两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所以这个要知道。有很多人说打佛七的时候可以一天得到一心,第二天就没有了,这个话就是不合理。真正得到是永远得到,得到之后,你再不会迷惑,再也不会造业。这是讲的一心不乱。

  不论事持、理持。】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换句话说,你明理也好,不明理也好,明理念佛,像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他们念佛成就;不明理的,像谛闲法师那个徒弟,他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也不会念经,就是老法师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他也往生了,而且往生瑞相很好,是站著往生的,他完全是事持,他道理什么都不懂。不管是事持、是理持:

  持至伏除烦恼。】

  能够把烦恼伏住,叫烦恼不生,不起现行,这就是功夫成片。

  乃至见思先尽。】

  见思烦恼先断了。

  皆事一心。】

  这就是事一心不乱。他这个地方是把功夫成片也包括在『事一心』里头。功夫成片可以说是相似的「事一心」,不是真正的事一心,因为烦恼伏住没有断。真正的事一心,烦恼断了,不是伏住,是断了,真正没有了。

  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心开意解,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本性佛』就是明心见性,这是『理一心』。这个境界与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相同的,与教下常说的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也是相同的,都是属於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但是诸位要晓得,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如果要不往生,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果报还不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人,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西方世界实在太殊胜了。底下解释事持与理持:

  事持:闻说念佛法门。】

  就是你听说了。

  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深信不疑。】

  这是『事持』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对於这个法门『深信不疑』,真的相信念这句阿弥陀佛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轮回,确实可以『带业往生』。像前面所说五逆十恶的罪业都可以往生,何况我们纵然造罪业没有造得这么重,那么重罪业的人都可以生到西方一生成佛,我们还有什么话说?没有问题,所以自己要生决定的信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从今之后:

  一心系念。】

  『一心』是专心,念佛的时候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一个妄想,这就叫「一心系念」。

  句句分明,念念相续。】

  一句一句念得清清楚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面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要这个方法。自己念自己听,你的精神就集中,就不会打妄想。我念阿弥陀佛,又听外面的事情,又听人家的是非长短,张家长李家短,那你的心怎能定得下来?所以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用这个方法。佛号从心生起,口念出,耳朵再听进去,句句佛号统统是这样,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就不打妄想,这样功夫就得力。『念念相续』,佛号不要间断,纵然口不出声默念,默念还是有声音,别人听不到,自己还是会听得清楚。

  行住坐卧。】

  你走路也可以念,站在那里也能念,坐在那里也能念,躺著睡大觉还能念,这就是功夫不间断,的确比修其他的法门方便多了。修其他法门要想做到功夫不间断不容易,这个法门做到功夫不间断很容易,只要你能够记得住,提得起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不妨碍你工作。修其他的法门,你要有工作的话,必定中断,这个法门可以不中断。

  行住坐卧,唯此一念。】

  就是念阿弥陀佛。

  更无二念。】

  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想。

  即以一念而除众念。】

  就是用阿弥陀佛这一念,把你所有的分别执著妄想都打掉了,那就叫断烦恼,就叫消业障,起心动念就是业障。我现在不起心、不动念,心非常清净,心清净,头脑就清楚,这就是智慧开了。为什么头脑糊里糊涂的?就是妄想太多,思虑太多,头脑就昏沉。如果你的心清净,头脑清清楚楚,这是真正智慧,智慧增长。

  由未达理,故曰事持。】

  为什么叫『事持』?因为对於念佛的道理并没有通达,所以这样的念佛叫「事持」。理持就是明白道理,念佛的方法还是一样,并没有两样。

  理持:闻说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深信不疑。】

  你看他跟前面这个人的信,一个是只晓得事,有这么一个事实,他相信;一个是明理,不但相信事,而且也明理,理明白,对那个事相信就更深。什么叫『一念相应一念佛』?怎么个相应法?你这一念当中与阿弥陀佛同愿同行,这就相应,如果与阿弥陀佛志不同、道不合,就不相应,一定要与阿弥陀佛同愿同行。阿弥陀佛希望一切众生怎么样?我们的心愿与阿弥陀佛一不一样?阿弥陀佛平常干的事情是些什么?我们做的事情、言行跟阿弥陀佛一不一样?你要常常想著这个,果然相同就相应了,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虽然是两个人,一条心,这就相应。这一相应,他是阿弥陀佛,你不是阿弥陀佛是谁?你也是佛,你虽然现在没有成佛,你跟佛同心同愿,距离佛也不远了,差不多,确实就是佛。换句话说,以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榜样、典型,要把自己塑造成阿弥陀佛,跟他一模一样。他有愿摄受一切众生,我们也要发这个愿,他有这个愿,他天天在做,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他的愿是圆满的,我的愿也是圆满的。圆满是什么?他神通大、智慧大,他做得大;我能力小,我做得小,但是我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圆满了,阿弥陀佛是圆满功德,我也是圆满功德,如果自己没有尽到心力去做,那我们的功德不圆满。「相应」是说这个。

  像前面所讲的,一心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这就相应,一点都不欠缺。如果你再要深入一层去修学,那你也发四十八愿,《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四十八愿,我们也来学习,也发四十八愿,照著这四十八愿去做,那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我们认真的学习,把他的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愿,他的愿跟我的愿一样,无二无别,那就行了,他已经做到了,我们必须要修学。譬如说他发愿,他的国中没有三恶道,我们既然发愿了,我们也希望与我周围在一起的这些众生绝不堕三恶道,我们要有这个愿。这个愿是个空愿,如何教这些众生不堕三恶道?你一定尽心尽力去劝告、去影响他们断贪瞋痴,教他们破迷开悟,他觉悟了,不造恶业了,贪瞋痴减少了,他就不堕恶道。「愿」与「行」是分不开的,光有空愿没有去做,那个愿没有用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如果不努力在那里去做,今天哪有极乐世界?不可能的。发一个愿,这一个愿就要去做到,什么时候做?现在就做,念念都在做,时时在做,处处在做,这才相应,否则那个愿不相应,是空的。你能这样做就相应,「一念相应一念成佛,念念相应念念成佛」,你能对於这个道理深信不疑,既然深信,当然去做。

  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达理故,是曰理持。】

  『理持』与事持的差别在此地,这个人虽然也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功力比事持要大得多,他念佛的心比事持的还要来得切,因为他明理,他能够『一心持念,都摄六根』,这就是功夫用得非常的得力。『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念念相应就是净念。『念极而空』,「而空」就是见性,这个空不是空有的空,这个空是《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色是讲相,空是讲性。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极处就见性了,见性就是理一心不乱,念到见性了。『能所双忘,心佛一体』,这两句是见性的境界。我们念佛有没有念到见性?如果真正见性,能、所两边必定都离开,就是刚才讲了,离开了相对的,超越了。没有见性的人都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见性的人超越这个相对世界,相对的世间是十法界,超越了是一真法界,超越了是实报庄严土。

  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六道,我们今天讲六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凡只有二凡,因为它没有修罗,没有三恶道,它只有两道没有六道。方便有余土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实报庄严土是一真法界,那不是相对的,是理一心不乱。「心佛一体」,是一不是二。心佛一体,你与一切众生必定是一体。这个时候说,「佛跟我一体,众生跟我不一体」,你没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上与诸佛一体,下与六道众生一体,这才是真正入了境界,才是「念极而空」。

  『念而无念』,念不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佛号一天到晚从来没有中断过。什么叫「无念」?无念是不著相,三轮体空,没有能念的我,我执破了;没有所念的名号,法执破了;没有所念的佛,也没有所念的名号,法执破了,念不念?念,一天到晚都念,从来没有间断的在念,这叫真念佛,所以念与无念是同时的,不是分开的。三轮体空,般若经里面所说的。我、法两种执著都没有,但是事上依然不断的在念。

  『无念而念』,虽然三轮体空,我、法了不可得,但是这一句佛号还是念下去,我们要问为什么?他入了这个境界何必还要念下去?实在讲真的没有必要,没有必要为什么还要念?诸位要晓得,底下讲的一心不乱讲三心,菩提心,大悲心,他自己入到这个境界,他再不念佛,他就没有大悲心。为什么他念佛就是大悲心?他到这样的境界还念佛,我们初学的人看到怎么敢不念?他念佛就是教我们念的,给我们做一个示范,他已经到了无念,还要念。我们现在妄念纷飞,不念怎么行?这是大慈大悲。你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已经证得正等正觉,他还念阿弥陀佛干什么?他念,他不断的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念给我们看的,给我们做榜样、模范,「那样的菩萨还念阿弥陀佛,我们不能不念,不可以不念」,是这么个意思。

  『由达理故』,他对於性相全都通达无碍,所以叫『理持』。由此可知,持名念佛,理持、事持在外表上看没有两样,内里面不相同,是境界不相同,不是方法不相同,不是理论不相同。理论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不相同,都是同一个理论,不过是一个明了理论,一个不明了理论。念佛特别强调的一心不乱,下面告诉我们:

  一心不乱该括《观经》三心。】

  《观无量寿佛经》讲的菩提心,《观经》里面讲「三心圆发」,圆是圆满,圆满的发心,发这三种心就是菩提心,一心不乱里头一定是圆满的三心,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来体会,也能够检查出我们有没有一心不乱,如果我们有一心,真正到一心不乱,我们必定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待人接物是不是用真心?是不是用诚心?假如我们今天待人接物并没有用真心,并没有用至诚心,我们念佛怎么念也不是一心。咱们为什么不用真诚心待人接物?说穿了,自私自利,怕吃亏、怕上当,就是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作祟,使我们不能得一心,纵然念佛往生,我们的品位不高,这一桩事情都在自己。真正觉悟了的人,待人接物一定用真心,一定用诚心,为什么?晓得我这样待人接物对我自己决定有大利,我不吃亏、不上当,我这一生会作佛,我这一生有很高的品位,这是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的心体就是至诚心,诚到了极处。

  括弧里面是《起信论》上讲的,《起信论》上说「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这个心要是发起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这个心,给诸位说,真正快乐,为什么?不自欺、不欺人,心地正大光明,怎么不快乐?不快乐,内心有痛苦,就是自欺欺人,心是黑暗的,那个不快乐,那个心很苦。正大光明,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乐?没有那个道理,所以你为什么不用真诚心?你用妄心、用歪曲的心,这不好,这个心学佛纵然有成就,很有限。

  所以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用菩提心,这个心要不能现前就不能往生,佛号念得再好都去不了。五逆十恶的恶人,一念十念往生,就是他在极短的时间回心转意,他这个时候一念是真诚心,所以他一念能往生。如果他这一念是虚伪心,一念是妄想心,别说一念,念一万声也不能往生。能不能往生决定在用心,果然能用这个心,这个心就相应,因为佛就是用这个心。佛心真诚,佛心没有虚妄,我们今天也用真诚,也没有虚妄,我们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那当然相应,这一点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往生。大家既然学佛,学佛学真的不学假的,用真心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怕人害,人要害我,我很感激他,为什么?我提早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我不会恨他,我还感谢他,他给我一个增上缘,使我早一天往生,我早一天到极乐世界去享乐。

  世间人也说「仁者无敌」,儒家讲的。一个仁慈的人,他的心里头决定没有一个冤家对头,冤家对头找到他,他不会把他当作冤家,他还反而把他当作恩人看待,为什么?譬如冤家毁谤他、侮辱他,这正好是他自己反省的时候,我有没有过失?有过则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没有过失,他这样对我,那他误会了,正好用他这些来勉励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再做错事,他是我的善知识,这个就在一念之间来转变。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到诸佛也是凡夫,境随心转,心转境界你就成佛了。你的心要被境界所转,你永远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决定不要被境界所转,我们要转境界。善人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恶人、冤家对头也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没有这些人我们不能成就。

  前面跟诸位说了,大乘佛法里头没有「我」,小乘里头有「我」。大乘的示现,八相成道里头没有降魔,有住胎,所以也是八。小乘的八相成道没有住胎,有降魔。大乘没有魔,为什么?魔遇到大乘人都是佛,马上把他转变过来,都是佛,对自己决定有利,决定没有害。大乘人有智慧,大乘人转境界转得快,把逆境都转成自己修道的增上缘,所以真正大乘行者,不管什么境界、什么环境,不管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统统有帮助,《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就把这个事情表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有恶人、有好人,有学佛的,有学外道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你看善财去参学,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成就自己的定慧。如果小乘人看到,那五十三参里头不少是魔,胜热婆罗门是魔,甘露火王是魔,伐苏蜜多女是魔,遍行外道是魔,那里面的魔不少,但是大乘人看都变成善知识,都变成菩萨,都变成佛。

  所以什么叫做魔?什么叫做佛?你以智慧心看外面境界,魔都成了佛;以分别执著妄想心看外面,佛也变成魔,所以外面的境界无佛也无魔,佛与魔都是你自心如何对外面境界的交感。你以智慧为外面境界交感,外面境境统统是佛;你以愚痴对外面交感,外面境界统统是魔,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道理,要晓得这个事实,你往后修行,一帆风顺。遇到冤家对头来骂你、侮辱你,这个时候正是考验自己的忍辱波罗蜜,考验自己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大风大浪现前,心地果然清凉自在,如如不动,知道我成功了。那个人是什么人?老师,来考试的,我一考,及格了。假如一看到那个现象,瞋恚心生起来,一考,不及格,失败了。成就的人是怎么成就的?禁得起考验,天天在考,从早到晚,处处考,时时考,每碰到一个人都来考你一下,看看你行不行?来考你的当然都是老师,不是老师谁要考你?所以善财遇到的全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统统是老师。顺境来考我,逆境来考我,奇奇怪怪的境界来考我,我自己怎么样?一定要对外头境界了了分明,就增长智慧;如如不动,就增长一心不乱,增长你的菩提心。所以无论待什么样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诚之心。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简单讲就是清净心,清净到了极处,这叫深。自己的享受就是清净,身心清净,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这是自己的享受,所以法喜充满,禅悦为食,都是属於深心。诸位要晓得,现在科学都很著重营养,维他命,讲求这些东西,如何来保养自己,给诸位说,最好的营养就是清净心,你有了清净心就健康长寿,长生不老,什么药物都不行,药物是假的。维他命是你拿了钱维「他」命,不维我,与我不相干,钱都被他赚到荷包里,是维「他」命,你要搞清楚。那些人也很聪明,也有智慧,他发明这个名词,告诉你,我并没有骗你,我这个东西给你,钱拿给我,在你说维「他」命,不维「你」。你都弄清楚,最好的营养、最丰富的营养、最真实的营养,就是「深心」,就是「真诚心」。深心对自己,我们自己唯一的享受就是深心,至高无上的享受,法喜充满,这么好的东西可惜很多人不要,有什么法子?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发愿回向心」就是大悲心,这个心是待人的,至诚心是体,至诚心的自受用就叫深心,至诚心对待别人就叫「发愿回向心」,所以这个三心是一心。一心有体有用,体是一个,用是两个,一个是自受用,一个他受用,一个自己享受,一个是对待别人,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这就是发愿回向心。回向有三处,第一个:

  回向真如。】

  我们待人接物,普遍的利益众生,为什么?既不求名又不求利,也不求人恭敬,为什么这么做?这三个是理由。『回向真如』,「真如」是本性,就是至诚心,是真诚里面本来具足的德性(性德),一定要这样做,所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回向真如」。第二个:

  回向佛道。】

  就是回向菩提,我自己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做法是帮助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一定要这样做。

  回向众生。】

  众生与我一体,众生觉就是我自觉,众生迷就是我自迷,所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是帮助自己圆成佛道,那怎么能不做?所以佛法,精进不懈的帮助众生、服务众生、教化众生,动力就是菩提心。不像世间人,工作勤劳的动力是名利。你今天努力去工作,每个月拿的薪水。如果你拼命去工作,每个月一分钱都不给你,你肯不肯去干?你不干了。诸佛菩萨在十方法界教化众生,没有名利,他没有待遇,没薪水,为什么拼命不懈的在那里做?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在推动,这个力量是永恒的。不像世间名利,名利会有中断的,会有多少差别的,少了,精神就提不起来;多了一点,精神振作,这是一般诸位能看得到的。

  菩提心是常精进,永远不懈怠,一心不乱里面必定是这个现象,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这个境界,没有这个现象,自己就要觉悟,我现在还没到一心。念佛是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修一心不乱的,换句话说,这个方法就是修大菩提心的。所以这句佛号念了之后,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入这个境界?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觉心就是真心,迷心是妄心,念佛的人对人不真诚,那个念佛是假念不是真念。以这多方面来观察、多方面来检点,才晓得自己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是不是得力,是不是有进步;从这多方面来观察,自己就明了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就晓得了。面面观察,感觉到自己差不多,都有这些印象,自己心里很舒服,就晓得决定往生,往生就很有把握,这个东西用不著问人的,自己晓得。

  所以经论念多了、看多了,特别是《弥陀经》,尤其是《弥陀经》的注解,像莲池大师的《疏钞》,虽然分量多,念这一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可以不要念,统统都具足。念这一部经,这一生决定成佛,还搞别的干什么?不要再费那么多脑筋去搞那些东西,用不著,就是莲池大师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我们不要。选定这一门,一门深入,决定成功,决定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