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9-001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十四集)  1991  台湾电台  档名:01-009-0014

  善男女者,不论在家出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蕅益大师这一段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佛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确实与我们一般常人观念当中的标准迥然不同,他的标准是以「信愿行」为标准。所以说无论『在家出家,贵贱老少』,乃至於六道里面所有一切的众生,只要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听了之后能信能愿、能执持名号。执持一定要记住,对於这句佛号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人就是『多劫善根成熟』,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在《无量寿经》里面得到印证。由此可知,蕅益大师所说的确实有理论事实的根据,不是轻率之言。至於『五逆十恶』,在我们世间人眼目当中,他是恶人,这样极恶之人听到弥陀名号功德能够回心转意,发愿求生,一心执持,这些人统统是大善人。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善恶标准,是要以信愿行为第一个标准,为绝对的标准,这与世法确实不相同。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因为这个名号是法界全体的德号,是当人自性的德号,常念就能够恢复性德,所以他的功德就无量无边。『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这是说明净宗修学,「正行」就是忆念这句名号。『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这是显示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直捷、究竟、圆满、稳当,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成就。所以只要老实念佛,不需要观想、不需要参究,一切菩萨行门我们都可以舍弃,因为这句佛号是圆圆满满统统包括了,所以讲简单容易、直捷稳当,这确实是第一。底下:

  别明三慧。】

  具足三资方名闻慧。】

  『三慧』是菩萨行,所谓的「闻慧、思慧、修慧」。诸位必须要记住,「三慧」之慧乃是三学戒定慧那个慧。由此可知,没有定,你怎么可能开智慧?慧是从定而生的,定就是清净心,心地清净到极处的时候,它所起的作用就是智慧,这在佛法里常讲「照见」,对於宇宙一切事理、一切物相,不单单是现前的,即使是过去的、未来的,都能够了如指掌。这不是推测,不是幻想,而是心在清净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自然就映现心境之中,一法都不会漏掉的,这是真心本能的作用。诸佛菩萨有那么大的智慧,那样殊胜的能力,佛告诉我们这些智慧、德能是每个众生统统具足的。现在这些众生,能力似乎丧失了,其实不然,是因为他心地不清净,他有烦恼,他有妄想,他有分别、执著,所以心里头不清净,心里面不平等,所以他的功德能力大部分都丧失了,原因在此地。

  如果我们把心静下来、定下来,定到相当一个程度,这种能力就又恢复了。由此可知,这个能力确实不是丧失,而是迷失,而是心地有染污,本有的作用失去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晓得佛教我们这个「三学」,原来是恢复我们自性德能的方法,「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因此戒律必须要认真严格的遵守,来修学。

  戒律不仅仅是佛在经上所讲的,除佛所说的戒条之外,世间一切的法令规章、道德风俗,我们统统要遵守,唯有遵守,心才能够安,心安才容易得定,定了之后才能够开慧。这是佛祖,世出世间这些大德们,为什么教给我们要守规矩、要守法、要修清净心,道理就在此地,这是对我们自己的修学有一定的功德利益。我们唯有得了定之后,心地清净到一定程度之后,智慧就现前,然后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接触就明了,就不迷。从接触上说就是「闻」,从明了上讲就是「思」,从没有过失这一方面来说就是「修」。所以底下一段说,「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就是「思慧」,著重在「净念相继」。「净」是清净,心地清净没有夹杂、没有怀疑,我们的心就清净了,「相继」就是不间断,所以这是净宗思慧在执持名号上就得到了。

  念佛的心态一定要决定求生净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叫「事持」。「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这叫「理持」。

  菩萨三慧都在一句名号之中,说到「闻慧」,必须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思慧」就是净念相继,无有间断,忆佛念佛到日夜不间断的时候,决志求生弥陀净土。望西方就像盼望故乡那么样的亲切,仰弥陀就像仰望父母那么样的亲切,这样一样这个心态,念兹在兹,如子忆母,归心如箭,念念想著,念念记著,无有暂忘,这就叫事持。如果能够明白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原理,从这个道理上我们真正能体会到「心境一如,能所不二」,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就从事持也就变成理持了,这些都是属於菩萨三慧里面的「思慧」。

  克期办事,利根一日即不乱,中下不定。但能一心,皆得往生,名修慧。】

  第三,念佛是『克期办事』,就是克定、限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我们要有成就,结七念佛,我们现在所称为的打佛七,就是这个意思。佛七的来源是根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古德说利根的人一天就能够达到不乱,中下根不定,换句话说,七天,就是下下根也能够不乱,最低限度都能够证得事一心的下品。事一心的下品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功夫成片,换句话说,这句佛号确实产生了力量,这个力量能够伏住一切妄想、杂念,能伏得住,有这个力量,这样的力量就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条件。

  也许有很多同修来问,「我们念佛念了很多年,参加很多个佛七,为什么功夫还不得力?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岂不是跟经上所讲的不相应?」这问得很好,这个现象可以说非常普遍,我们要去研究原因在什么地方,实在不是经上讲的有错误,错在我们自己。我们的信不真、愿不切,念佛不如法,所以念几十年,参加很多个佛七都不得受用。那怎么办?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回过头来听经,仔细把经典做一番深入的研究,使我们的信愿行都与经义相应,到那个时候才知道佛在经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点都不错。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最明显的例子,像宋朝的莹珂法师,这位出家人的烦恼习气很重,破戒,幸亏好他还没有「破见」,所谓是破戒有救,破见就没有救了,见解上错误没有救了。他深信因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他相信因果,他知道破戒的果报在地狱,想到将来要堕地狱就恐怖,於是他就找到同参道友们向他们请教,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他不堕地狱,同学就找了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於是乎关起房门,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他没有睡眠,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精神体力当然就不够,这样就昏倒了。正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出现了,莹珂法师就向阿弥陀佛要求,他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只好好的念下去,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法师想一想,他说「我的习气很重,实在禁不起诱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被诱惑又要造很多的罪业」,他说「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佛就同意了,他说「好,三天以后,我来接引你」。三天之后,他真的就往生了,没有一丝毫的病苦,自在往生。这就给我们证明若一日到若七日是决定能成就,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有真心,有没有真信真愿,真正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现在一些同修念佛,说得不好听,都是虚情假意,都不是真的,佛看得清清楚楚,你既然不是真心,佛当然也不来找你。像莹珂是真心求生,三天就得到这样好的感应,这是说明只要真正发心求愿往生,一心专念一定得感应,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这叫「修慧」。

  所以净宗的闻思修三慧,初学的人都可以具足,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的三慧一定是建立在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戒定慧三学的完成已经是小乘阿罗汉,所以大乘菩萨在小乘罗汉之上。净宗的学人一下手,这一句名号就圆满包括了三学三慧,这是非常希有难得的法门,我们能够遇到怎么能不庆幸?

  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一心不乱」的标准。他老人家说,我执没有了,「不为见思烦恼所乱」,这叫做「事一心」,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就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因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佛法所说的善恶标准,这就是常讲的,起心动念要是为自己设想,这就是恶。为什么说替自己想是恶?因为起心动念为自己想就是增长我执,我执天天在增长,念佛怎么能得到一心?换句话说,起心动念第一个就想到我,你念佛这个一心不乱就达不到了,一心不乱不能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渺茫了,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那也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一点是真正发心求生净土的同修不可以不留意。念佛人应该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必须起心动念替别人设想,不要想自己,能够想到大众,想这个社会,想一切众生。於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做;於一切众生有妨害的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做,这才是个念佛人正常的心态。起心动念都想别人,决定不想自己,久而久之,我执就淡了,由淡渐渐就忘了,我执不破自然就没有了,这才能真正到事一心不乱。

  其次,大师告诉我们,「法执亡,不为二边所乱」,这叫「理一心」。「法」,是对於一切万法的执著,这也是错误的。有法执不能破无明,不能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有我执,你的心不清净,障碍了念佛三昧,定不能成就;有法执,障碍了智慧,不能够照破无明,这都是明心见性、一心不乱的重大障碍,必须要把它拔除。所以念佛人二六时中,念念只有这一句名号,除这一句名号之外,什么妄念都没有,这一句名号我法两种执著都抛了。关於事一心、理一心,圆瑛法师在《要解讲义》里面注解得很清楚、很明白,同修们可以参考。在台湾出版的圆瑛法师《要解讲义》第二百二十二面。「一心圆满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不但圆满具足,这些实实在在圆满具足一切佛法,可见一心执持名号确实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七天念到不乱了,念到不乱之后,我们要问以后会不会还要乱?给诸位说,决定不会,得到不会失去,决定不会再迷惑,不会再造业。假如我们说念了七天得一心不乱了,过几天心又乱了,说老实话,那你并不是真正得到,真正得到的时候是不会失掉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初学的同学往往产生误会,稍稍得一点轻安就以为自己得一心了,所以这些地方不能不注意。应当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这决定没有得一心,不但没有得一心,功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因为这些烦恼,你这一句佛号不能把它伏住,《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其心」就是讲这些烦恼、妄想,你没有办法把它伏住,所以这句佛号能够把这些妄想、杂念伏住,这叫做功夫成片。能伏住了,更要加功努力使这些妄念不再起来,要这些妄念不再起来,换句话说,你的佛号决定不能够间断、夹杂,功夫久了,妄想自然不起,这才叫得「事一心不乱」。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不论是事持或者是理持,必须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烦恼』断了,这才是真正的事一心不乱。念佛念到心开意解,『见本性佛』,这与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相同,这些都叫做「理一心不乱」。

  事持: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由未达理,故曰事持。】

  『事持: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对於这个说法能够『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也就是说就以『一念』来断除一切的妄想、杂念,这叫做功夫,这个现前能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所谓「功」就是功夫,「德」就是你的成绩。你现前必然是心地清净,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现前所得的利益,所谓心安理得,你从今之后生活待人接物和以往决定不相同。因为对於真正的理论还没有完全通达,所以还叫做『事持』;通理了,那就叫做「理持」。

  理持:闻说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达理故,是曰理持。】

  『理持:闻说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一念相应」就是与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相应,与名号境界相应。这一句名号直译中文的意思是「无量」,无量就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来面目,一定要恢复到无量,这才叫做相应。我们的心,常人的心,我们常讲心量,某人的心量很小,不能容人,不能容物;某人的心量很大,从前人形容做宰相的人,心量之大。所以那个大与小统统是有限量,宰相的肚子里面可以撑船,这是形容他的心量大,撑船的度量也不过像一条河流一样。唯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心本性的心量,我们每个人的心量确实都是这样广大无边,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心量这么小?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就用念佛这个方法恢复我们的心量,拓展我们的心量。说拓展,拓展到极处还是自己本来的心量,并不是本有心量之外再开辟一个心量。佛心如是,所以一念相应,那一念就是佛,这个一点都不假。

  成佛不是身成佛,不是言语成佛,是心成佛,所以恢复到这个心量就成佛了。成佛的方法确实很多,这是一个直截了当的法门,所以念念相应就念念佛,几时我们念这一句佛号能够与名号功德相应?这也是念佛人不可不知的。我们对於这桩事实要『深信不疑』。

  『一心持念』,像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平时攀缘六尘境界,「都摄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妄心收回来,佛家这样说法,儒家孟夫子也是这样讲,你看《孟子》里头有一句,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求其放心」跟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这个意思完全相同。我们把所有一切的妄想,所有一切的欲望,所有一切的杂念,统统把它收拾起来,一句佛号念到底,净念相继。如果不摄六根,这个念就不净了,那个念里面掺杂著妄想,掺杂著无明,这个念就不相应了。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相应了。

  『念极而空,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能念所念是一不是二,能所合一了,说实在话,整个宇宙法界跟自己的身心也就合成一体了,这是如来果觉不思议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经》的境界,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很容易的得到。这个容易是说比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要想得到这个境界比念佛要难得太多,念佛人得这个境界比他们容易。

  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实在讲这个还是「心佛一体,能所双忘」,能念,念跟无念合一了,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念。我们要问了,在这个时候还念不念?还念。无念是性体,真如本性的性体,有念是起用,有体当然就有用,用不碍体,体不碍用,所以念与无念是一不是二。唯有念与无念同时起作用,这才叫中道,如果只是无念,偏在空上;只是有念,偏在有上,都不是中道,必须是念跟无念同时,念与无念不二,这才是中道第一义,这是真正明了念佛究竟之理,这样念佛就叫做「理持」。

  「一心不乱」就包括了《观经》上所讲的「三心」,这个「三心」我们通常讲「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观经》上讲的「三心」与《大乘起信论》的「三心」是一个意思,「至诚心」就是《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这个名词相同;「发愿回向心」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大悲心」。至诚就是真诚到了极处,真诚至极,这就是真心本性的本体,深心跟发愿回向心都是作用,真心起作用有两种,一种叫自受用,一种叫他受用,在自受用里面就是深心,深心实在上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这属於自受用,发愿回向就是大慈大悲。实在上讲,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菩提心里面显露无遗。

  「回向」,经上给我们讲的三种,「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回向众生」。「回向真如」就是自性,在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回向佛道」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属於自受用。「回向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属於他受用。所以这三种回向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萨生活行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