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9-0020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二十集)  1991  台湾电台  档名:01-009-0020

  四弘誓愿第一愿是教我们拓开心量,使自己的心量与佛相同,也是真正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才真正取得入佛门的资格,也就是大乘佛法入学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够入大乘之门,因为它是大乘法,所以它的标准就是这么高,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入了佛门之后,也就是入了大乘之后,从什么地方学起?一定要先断烦恼,所以第二愿就是:

  烦恼无尽誓愿断。】

  诸位要知道断烦恼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戒学、定学。戒学是断烦恼的初阶,就是第一个阶段;定学是断烦恼的成果,这是偏重在戒、定。有定当然就有慧,慧现前了,烦恼才真正断了。没有开慧,只是有定功,那不过是把烦恼降伏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断掉。所以这一愿就是戒、定、慧三学。

  烦恼无量无边,在经典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叫「见思烦恼」,「见」是见解,包括所有错误的见解,这给我们带来了烦恼。「烦」是烦躁,「恼」是恼乱,我们心情不安,这是烦恼的现象。「思」是思想,所有一切错误的思想,这个称为「见思烦恼」。见解、思想,范围非常广大,无量无边,佛将它分为十大类,见解方面分成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分为这个五大类。错误的思想方面也分为五大类,贪欲,瞋恚,愚痴,傲慢,对於圣教的怀疑,分成这个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种烦恼非常之粗,非常之严重。这一类的烦恼不断就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为什么?因为六道轮回就是见思烦恼的现行,如果没有见思烦恼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必须把这两大类,见烦恼跟思烦恼(见解跟思想),完全断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这样的境界在佛门里面就称之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辟支佛都是这样的境界。

  「见思烦恼」是最粗浅的第一类,第二类叫「尘沙烦恼」。诸位要知道,见解思想是属於我们本身的,尘沙是属於我们身外的,我们身外万事万法多如尘沙,无量无边不可以算数,这一些万事万物我们对於它不能够彻底的明了通达,它是什么道理而生的?是怎样一个过程而生的?往后又往哪里去?又会起什么样的变化?在我们今天讲的物理的现象、自然的现象、生化的现象,都是属於佛家所讲的「尘沙烦恼」,这一类的烦恼不是戒、定能够破的,一定是智慧。所以智慧不能现前,尘沙烦恼,这是烦恼,不知道就是烦恼,没有办法破除。

  第三类叫做「无明烦恼」,也叫「根本烦恼」,因为见思、尘沙都是从无明起来的。我们的本性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原本都是通达明了的,现在搞到一切万事万法是全不明了,这就叫「无明」,「无」就是不明白了、不明了了,这是属於根本烦恼。

  烦恼的产生是先有无明,后有尘沙,再有见思,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断除烦恼,那必须要把这个次第、程序反过来就行了。好像我们穿衣服,我们一定是最先穿里面的内衣,再穿外衣,再穿外套,是这么一个顺序,脱衣服一定是先脱外套,再脱外衣,再脱内衣,同样一个道理,所以要断一定是先断见思,再断尘沙,再破无明。晓得这么一个顺序,我们就知道修学的次第,学佛从哪里学起?先断见思烦恼,要从这里学起,换句话说,先要把我们见解思想的种种错误修正。哪些是正确的见解思想?哪些是不正确的见解思想?佛在经上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大乘标准里面,没有见性,你的思想见解全是错误的,这个标准高,太高了,这是大乘的标准。也就是说你还要有法执,对於一切法还有执著,你的思想就是错误的,见解是错误的。小乘法里面标准比较低一点,那个低是说你还有我执,你的见解思想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小乘的标准是破我执,大乘的标准是破法执。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修学从哪里开始,要从定开始,也就是要修禅定,净宗要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

  四弘誓愿里面给我们开示修学的次第,一定是先要拓开心量普度众生,一定要从断烦恼下手,断烦恼一定要修定,定当中就有慧,定慧当然包括了戒律。所以佛法里面下手之处,自古以来所谓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经典里面的律部,而是老师的教诫。老师教诫,内容是什么?实在讲,大致来说都是叫你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物质、人事环境里面先训练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先训练这个,期限一般是五年,叫「五年学戒」,这是所谓的师承。而教学的重点就是在断烦恼,唯有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的烦恼就不生了,这是入门的初戒。

  譬如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师学习的时候,我拜他作老师,他就给我开出三个条件,这个才能够教我。哪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要拜我作老师,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任何高僧大德讲经一概不准去听,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你看书,不管看什么书,包括佛经,没有得到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听我的,从头学起,这么三个条件。五年学戒就是这三条戒。

  诸位想想,第一条戒,把我们的耳朵给封闭了,不准乱听;第二个条件,把眼睛封闭了,不可以乱看;眼睛堵住,耳朵塞住。确实是当时刚刚听李老师讲这几句话,心里是有一点不服,认为他老人家专制跋扈,好像是瞧不起别人一样,不晓得他这个教学法不是他自己的,自古以来代代相传都是这个方法,这就是教给我们断烦恼的一个方法。首先把眼睛堵住了,耳朵塞住了,起心动念都被他控制住了,然后教你学一部经,念一部经。一部经没有相当的成绩,他决定不准你学第二部经。所以我在台中十年,他老人家是要求我跟他五年,我学了之后差不多在半年就感觉得到利益了,恶念少了,好像智慧也增长了,这就是他这种方法训练产生了效果,我体会到了,我非常感激他,我自动加了五年,我跟他十年。十年,我只学了五部经,进度非常缓慢,但是非常踏实,正是古人所讲「一经通,一切经通」,才晓得这个方法原来是最快速、最经济的一个方法,这就是先从断烦恼下手。

  所以教下的方法是用读经,这一部经一天叫你念多少遍。通常在古时候,一般是念《法华经》,念《楞严经》,因为《法华》、《楞严》分量非常适中,不太长,也不短,一天念一遍,当你念这一部经的时候,你就不会打妄想,因为你一打妄想,你一定就念错了,所以念经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实在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实在是太妙了。你念的时间愈长愈好。戒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不会有一个妄念,这就是诸恶不作了;经典是佛陀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儒家所讲「止於至善」,所以诵经就是「止於至善」,可见得大小乘戒律圆圆满满都含摄在念经之中。

  专心去念,这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掉一句,这是慧,这叫「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所以读经、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念经修戒、定、慧,一次修了,这个方法妙绝了,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知道有这么方法?所以适中的经典一天念一部,一部经诵下来大概是要六个小时,每天有六个小时修戒、定、慧,这个成绩太可观了。

  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工作非常之忙碌,每天念一部《法华经》、念一部《楞严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经典太短了,收不到效果,为什么?时间太短暂,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劝勉同修读诵。《无量寿经》在初念的时候,因为经文不熟,大概需要一、两个小时,念熟了之后,只需要三十分钟,这是对於一天工作繁忙的人,你用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来修三学,修戒、定、慧,也就非常可贵。如果有时间,一天多念几遍,我们同修当中有一天念十二遍的。念十二遍,换句话说,那都念得很熟,一遍半个小时,十二遍也是六个小时。六个小时专修戒、定、慧三学,他的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增长,这样的修学实在讲确实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年这样修学,整个人心定下来。得了定之后,这才能够学第三个大愿,也就是修学「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才可以修学无量法门,如果没有定功是决定不能够修学一切法门的。

  烦恼断了之后,心清净了,一定要以清净心来学习大乘的经典,所以这是五年学戒之后具备修学的条件,这个时候老师就开放了,不再拘束你了。以前只能听老师一个人教导,现在你有定有慧,换句话说,你已经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老师对你完全开放了,你可以出去参学,任何人讲经说法都可以听。世间、出世间所有一切的经书,你统统都可以博览,完全开放,这就是:

  法门无量誓愿学。】

  实在说,四弘誓愿严格来讲就是一部四十卷《华严》内容的纲要。在《四十华严》当中,世尊是以善财童子作为一个修学大乘的榜样。善财童子最先亲近文殊菩萨,他发无上菩提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文殊菩萨这位老师之下修得根本智,也就是完成了戒、定、慧三学。这就是亲近一个老师,受老师的拘束。一直到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无明也破一分,这样的条件,文殊菩萨对他才开放,说你可以出去参学了,不必再跟我了。离开了老师,踏进社会,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他在大社会里面看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有智慧、有能力去判断、去辨别,所以在接触社会成就圆满的智慧,同时锻炼出无比的定力,定力是绝对不为境界所动。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社会上各种行业,这五十三个人确实各种行业都有,人有男女老少,善财去接近他们,从他们那个地方真正启发了圆满的智慧。他样样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体会得真实,这种智慧叫「后得智」,圆满的后得智。虽然跟他们接近,善财童子心地清净,就如同在老师文殊菩萨会中无二无别,於一切境缘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自己修学的目标始终不变,显示在经典里面,所谓的「恋德礼辞」。「恋德」是非常感激,这个社会所有一切大众都是我的老师,成就我的定慧;「礼辞」是决定不动摇,决定不受干扰,这样才真正成就无量无边的智慧。最后遇到普贤菩萨,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的一位,普贤菩萨教给他念佛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完成了他的心愿:

  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四弘誓愿就是《华严经》末后一会具体的内容,我们熟读《华严》,对於四弘誓愿才真正能有体会,才知道学佛应当怎样去学,一定要按著这四个程序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那么今人很多,我所见到的,他跟这个程序完全相违背,四愿里面他前两愿不要了,从哪里下手?他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下手,所以心量很狭小,烦恼很重,这样的人修学法门,正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里面所说的「有解无行」。诸位要晓得前两条是行门,第三愿是解门,「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就是说你所修学的一切法门,你得的是什么?得的是邪知邪见,为什么是邪知邪见?因为心里有烦恼,烦恼就是邪,心量狭小就是邪,所以一切大乘佛法统统都变成邪知邪见,是这么一回事情。诸位要知道,如果不按照四弘誓愿顺序去修,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学佛,说不好听的话,但是也是真实的话,最后都学成魔,没有成佛,成了魔,这就是你没有发度众生的心,没有断烦恼,你就开始学法门,这是我们特别要谨慎、要明白的。

  这是我在此地把四弘誓愿详详细细跟诸位说出,因为与我们的修学关系非常之大,净宗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也不能脱离这个次第。我们想发愿求生净土,首先要拓开心量,跟弥陀心量完全相同,然后用一部《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用这个方法来断烦恼,用这个方法来修戒、定、慧三学。有能力,到自己烦恼轻了,智慧长了,在社会上接触一切人物,不为境界动摇了,这个时候可以深入经藏,博学多闻,如果还不到这个境界,我劝同修还是老实念佛最好。至於广学多闻,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办,也是一个好方法、好主意。决定不要在这一生当中耽误了自己,这是一种智慧的抉择。

  所以前面两愿在净宗总结是:

  厌离娑婆。】

  后面两愿是:

  欣求极乐。】

  这是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实在就是明白显示给我们看,我们在娑婆世界要把前面这两愿做到,至於学法门、成佛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圆满成就,这是不必再担心的。

  故得不退转於大菩提。】

  道理就在此地。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何俟娑婆报尽,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思难议,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我们这一念著重在「一」,「一」就是一心称念,一心是决定没有妄念夹杂在其中,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这个净念就是一念。不怀疑、不夹杂,纯一其心,这就是净念。净念就是一念,与弥陀的心、愿、解、行统统相应。弥陀的心,弥陀的愿,弥陀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弥陀日常生活当中的做法,是些什么?诸位要想知道,全在《无量寿经》中。换句话说,《无量寿经》不仅要读,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读经的目的。除了在读诵当中三学圆成之外,要把经中的义理、教训都运用在自己生活上,我们自己所思所想、所见、所作所为,都能够与经训相应,这才叫做「一念相应」。一念相应,一念就生,那当然生,因为你把经典里面所说的统统做到了,经典所讲就是弥陀的心、愿、解、行,你跟阿弥陀佛就很相像,这叫做学佛,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虽然不能完全一模一样,也要有多少相同。

  所以我们修学净宗的人,我们的老师是谁?老师就是阿弥陀佛,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老师是阿弥陀佛,我们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阿弥陀佛是我们修学的典型,是我们修学的榜样。我们存心要学阿弥陀佛,我们处事要学阿弥陀佛,我们待人接物要学阿弥陀佛,我们生活要学阿弥陀佛,这才叫相应。所以一念相应,这一念决定生净土,念念相应决定念念生净土,这就是往生真正的把握,真实的保证。

  『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个「妙」,你要不是修到一念相应,你不知道它的妙处,虽然我说你听,你也很难体会,所以一定要把经文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妙因妙果」你才真正明了,真正不疑惑。

  所以大师说『何俟娑婆报尽,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蕅益大师这几句话跟《无量寿经》佛所讲的也完全相应。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心真实修学的人,这个人已经就不是凡人,不是凡夫。不是凡夫,他是什么?他就是极乐的菩萨,转业报之身成愿力之身,也就是佛门常说的「乘愿再来」,不必等到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不必等到那个时候,就在现前你能够将你的愿力超过你的业力,你现在就转变了。一般世间凡夫看不出来,诸佛菩萨已经看出来,已经认识你了,你原来是极乐菩萨,现在在娑婆修行,在娑婆接引众生往生极乐,所以立刻就转变。你看这个转变确实就在刹那之间,问题就是你这个「一念」相应不相应?蕅益大师在此地也说的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必等「娑婆报尽」往生极乐,实在讲就是现前,我们真信真愿一心执持名号,西方世界七宝池中的莲华就生出来了。

  「金台」,莲华当中有金台,隐隐约约就现前了,这个人当然不是娑婆界内之人,换句话说,他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报名注册,不久他就要去报到了,他怎么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已经即是极乐菩萨,这是我们要知道。所以这个法门、这个经典是『极圆』,「圆」是圆满,圆满到了极处;『极顿』,「顿」是快速,一生就圆满成就。所有一切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快的,没有比这个更简单、更容易、更稳当的,所以它真的是『难思难议』。夏莲居老居士在会集《大经》之后所说的「佛言难信真难信,亿万人中一二知」,所以确实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

  『唯有大智,方能谛信』,只有真正绝顶智慧的人,他听了之后才会深信不疑。我们也许会问,我们确实看到有许多不认识字的老公公、老婆婆,他们对於经论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你劝他念佛,他相信,他一天念到晚,深信不疑,他确实做到了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你问他念佛什么道理,他说不出来,这样的人也是大智吗?是的,一点都没有错,这样的人是绝顶的智慧。我们往往把智慧跟世间的聪明才艺混淆不辨,这是一个错误。佛法里面所讲的智慧是他决断取决於真实法,这个叫做智慧,所以不同於世间的聪明才艺,这一点一定要辨别清楚。老公公、老婆婆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前又蒙十方诸佛的加持,所以他能信、能愿、能行,这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