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13-000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往生咒讲记  (第四集)  1994/6/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13-0004

  请掀开经本,六一一页第一行,看这个钞。

  钞三。亦胜诸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而专持名号。则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广说。愿净业弟子。专其信。不二其心。如经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禅宗知识。有教人但持话头。一切不作。故知原业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何况原念佛人。乃变其所守。而复他尚。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直至无常。空无所获。罔思己过。反起谤言。呜呼谬哉。】

  这是莲池大师为我们指出来,念佛法门的第三种无与伦比的殊胜处。前面说过第一种殊胜,念佛胜过持往生咒。第二种殊胜,说明念佛胜过持一切神咒,为一切神咒所不及的。今天这个第三段,大师告诉我们,它超胜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仅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种种法门,都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利益,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六字洪名。所以这一句佛号,实实在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大总持法门。我们在《弥陀疏钞》圆满的时候,把名号功德显示无余了,真正叫做和盘托出,我们才认清楚这个法门,才真正明白持名念佛的利益。

  在这一段文里面,『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这两句包括尽了所有一切的法门。大乘包括了小乘,六度就是整个大乘法的总纲领。所以下面说「法门无量」,无量无边的法门,菩萨六度万行就包括尽了。

  『专持名号』,这个名号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名字,着眼点就在一个「专」字,这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得不到念佛种种功德利益,问题就在这个「专」字上我们做得不够,甚至我们还没有做,只要我们冷静反省一下就知道了,也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夹杂」。我们念佛夹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夹杂着无量无边的世间法,我们心里常有牵肠挂肚的事情,牵肠挂肚就是夹杂,还夹杂着许许多多的佛法,因此持名的功德利益就不显著了。

  假如我们能专,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能够舍掉,专持名号,功德利益就非常明显,而且很短的时间就见效。短到什么程度?本经佛给我们说:「若一日,若二日」,顶多七日就见效了。你要问这是真的吗?这可能吗?确实是真的,确实可能。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确实看到过这些例子,看到过这些事实,这是我们不能不明白的,不能不深深反省的,因为夹杂不专的伤害太严重了!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搞生死轮回,不能出离,诸佛菩萨眼中看到的,真正叫「可怜悯者」!迷在三界六道里,三界六道像迷宫,的确时时刻刻想出去,就是找不到门路,永远在这个里头团团转。佛虽然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你要想出去,只有一门专精。这个话我们听多了,我们也看得太多了,可是从来没有去做,多听多看,依旧不起作用,一定要自己认真的去做。

  在古时候,我们看到最明显的例子,这是《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记载的。宋朝莹珂法师念三天往生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没错!三天成功。可见得经上讲的一日到七日不是骗人的,那是真正放下、彻底放下,一心专念。平常一般人念佛,我们在这些传记里面所见到的,从半年到三年,大概都成就了。所以过去曾经有人问我,他们看《往生传》,那些念佛人,大概都念了三年就走了,怎么会这么巧?难道念了三年,他的寿命就到了?不可能有那么巧。

  没有那么巧,为什么念了三年都走了?三年功夫成就了,他可以走了。他也可以不走。我们心里想,可以不走就不走了;人家能走的、可以走的,赶快走。为什么?两个世界不能比!这不能去的是没法子,真有法子去见佛,你看这个经上所讲的,你生到极乐世界那种殊胜庄严,不要说别的,说一桩事情,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千百亿化身,这个多自在!你就有这个能力了。所以人家的功夫成就了,就赶快去,一时一刻都不想在这个世界多呆。凡是还不太想去的,依旧是迷惑颠倒,舍不得这个臭秽的环境,还要在这个染缸里多染几天。这是念佛人确确实实功夫成就的事实,成就而不去,还留在这个世间的,那是他的特别悲心。

  为什么能去还不去?他要留在这里度众生,帮助别人,接引大众。可是接引大众要有缘,哪一个成就的人没有慈悲心?哪一个成就的人自己能往生,为什么不多带几个人去?没有缘。缘是什么?我劝你,你肯听,这就有缘;我劝你,你不相信,那就没有缘。没有缘,那就走了,没有理由再住在这个世间;有缘,就是他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的理由。有缘一定要多住,没有缘,早一天见佛,早一天到西方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专!专精的利益不可思议。

  我们的专之所以做不到,当然没有彻底放下。不能彻底放下,还是没有能看破;换句话说,对两个世界的情况没搞清楚。如果我们把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彻底明白了、清清楚楚了,那就不一样了。彻底明了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染。为什么?你把佛在《金刚经》上说的话完全证实了,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两句话不仅仅说的是世间法,佛法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没有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除外」,没有这个说法。

  佛在世间所讲的一切佛法,也是有为法,所以世出世间法统统要放下。放下之后,真心就显露了;放不下,一丝毫放不下,那都是障碍,都是麻烦。障碍什么?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本心。学佛最终的目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佛。什么叫成佛?明心见性,心性圆满显露,就是佛,就是究竟圆满佛。究竟圆满的显露,就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了。

  所以大乘佛法常说:「只须除妄,不必求真」。求真的念头还是个妄念,所以不必求。我们求生净土这是愿,我们在日常功夫上没有这个念头,一句佛号老老实实的念到底。你为什么念?念就是求生净土。不要一面念,一面又要求生净土,这一面念里面,一面有障碍在里头,这个心很难清净,我们讲功夫很难成片,不容易得一心不乱。

  所以这个「愿」跟「求」要辨别清清楚楚,有愿无求心是清净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平常大乘将一切佛菩萨的愿归纳起来,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总愿,大愿的纲领。有愿不能有求,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跟「随喜」都是清净心,随缘而不是攀缘。攀缘是什么?已经起心动念了。随缘,不起心,不动念,自自然然就成就了。

  所以底下讲『种种功德,摄无不尽』。这个种种功德,刚才说过,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无量法门的功德,实际上包括一切诸佛如来的功德。为什么?『以不出一心故』。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又很真实。大家不要以为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很少,到哪一天才能成就?真的,如果我们要是得一心了,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为什么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如来是一心,你也是一心,你的心跟一切诸佛的心是一个心,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界限。你想想,一切诸佛无量劫来所修的功德都变成自己的功德,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迷,一迷到底,迷人的心跟我的心是一个心,所有迷人造的罪业,都变成我的罪业了。各位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是不是这个事实?大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好深好广,这是事实真相,因此众生才有共业。你觉悟了,迷惑逐渐逐渐舍弃了,悟性天天在加强了,你这一回头,就是共业里出现了别业,就是这么个道理。迷悟是真正的关键,苦乐的关键,升堕的关键,圣凡的关键,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你能够抉择念佛法门,一切经里面你会选《阿弥陀经》,这叫真正觉悟,这叫彻底觉悟、究竟觉悟,诸佛如来赞叹。你要不相信,你去看《观无量寿经》,韦提希夫人在这个世间吃到苦头,遇到灾难了,想求解脱,求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没教她,只把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状况展现出来给她看,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佛是以他的神力把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都能看见。她统统看到之后,她选择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欢喜了、高兴了,她选中了,她选的一点都没错。这一尊佛欢喜,一切佛都欢喜;一尊佛赞叹,一切佛都赞叹。

  这个选对了,这个「一念觉」真正不可思议,真实了不起。因为无量劫的轮回,你这一生选对了法门,决定超越了,而且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个多难得!多么殊胜!任何一个法门,纵然选择了,你有能力修学,不能在一生当中成佛,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就是密宗里面讲的「一生成佛」,是成藏教的佛,那个佛的能力只跟阿罗汉差不多。大家念《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文钞》分量多,你找不到,你看《嘉言录》,《嘉言录》里面好,它摘录而且分类,你看分类中密教的那一段,一查就查到了,你看他老人家怎么说的。我们都知道,印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

  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在楞严会上,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念「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他是真的专,专到了极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用什么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是专到了极处。我们还要念个《阿弥陀经》,他连《阿弥陀经》都不要了,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到成无上道。成无上道之后,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还是用这个法门,自行化他,永远不变。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所看到的,确确实实他老人家真的是第一,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我们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如果还要不相信,那真是叫愚痴到极处了,真的是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没有善根,遇到这样的善知识,还不能够信受奉行。所以,这个地方把根本的理说出来了,就是「一心」。

  「一心」里含义无尽深广,我们跟佛一心,我们跟一切众生一心,我们跟阿鼻地狱也是一心。十法界因缘果,没有一样不具足,哪一个果报起现行,确实权不在别人,在自己。在自己,就看你自己怎样选择。这个选择是缘,因是圆满的。这个意思大师在此地不细说了,前面说得太多了。

  今天我们非常欢喜,《疏钞》第三遍,我们从七十三年到今年八十三年圆满。实在讲,并不是《疏钞》真的讲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断断续续,我们在国内的时间很少,在外面的时间很长,当中我们还曾经穿插着讲了《无量寿经》,讲了《观经》,讲了其他的一些经论,总算今天我们这个《疏钞》第三次讲圆满了。虽然后半部没有细说,如果要细说,我那个时候想像可能会讲到四百次。今天我们看到二百八十九次,很好!我们第二遍有录音带,好像是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所以我那时候想,我们第三遍可能会讲到四百次,这是因为后半部我们没有细说;虽然没有细说,但是经义、精华都说出来了。现在人喜欢精简,不喜欢啰嗦,所以也非常符合大家的愿望,愈是精简愈好,我们省时间,把全经的重点、要义都提出来了,都掌握到了,这个地方略说了。

  底下这一段开示,我们读了之后没有不感动的。莲池大师对我们的期望,苦口婆心的劝导,怎能不感激!

  『愿净业弟子,专其信,不二其心』。修净业,一生能不能成就?这是一个关键,要专其信,不能够三心二意;能专信专愿,自然万缘放下了。

  今天上午有些老朋友来看我,问我:「有没有写日记?有没有把修学弘法事迹都记下来?」

  我说:「为什么?」

  他说:「将来留一个传记给后人。」

  我告诉他,我没有,我没有日记,也没有笔记,什么时候讲的经,讲完了,统统不知道了。不但那个经讲完了不知道,我下了台都不知道了,都不晓得这一个半钟点在台上讲些什么话。确确实实不知道,记这些东西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东西还要认真把它记下来,我们要想功夫成片,难!可是世间人喜欢这些,就因为喜欢这些,就出不了三界,就超越不了轮回。处处执着要求成绩表现,我们哪有成绩?心里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成绩。心净则土净,心地干净了,这才叫成绩。

  现在我听说有不少人,把我这些录音带写出来,好像现在还有一些人发心整理,将来出书,那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要的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早一天见阿弥陀佛,我们要的是这个;除此之外,这个世间、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所要的,没有我们所求的,这是「专其信,不二其心」。

  『如经云』,这是举经来做一个比喻。

  『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这个「涅槃」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经上假设说,这是佛说的,还有一个法门比如来极果还要殊胜,我们听了怎么样?我们听了也不要,那个「专」要专到这个程度。我们今天一般人差劲就差在这里,人家来给你说还有法门比念佛好,比念佛成就还要快,心马上就动了,阿弥陀佛不要了,去跟人家学别的法门。风吹草动,信心就动摇了,这样的人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要知道,决定不动摇,佛来劝你、释迦牟尼佛到你面前来劝你:「我还有一个法门比念阿弥陀佛还要好。」我们听了怎么样?谢谢释迦牟尼佛,我现在就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不愿意再改其他法门了,要有这样的信心才能成功。底下说:

  『禅宗知识,有教人但持话头,一切不作』,这样的禅德(禅宗大德)是真正的善知识,他教人「但持话头」。你们要把这个字看清楚,禅宗是参话头,他不是「参」,是「持」,持话头是什么?话头就是阿弥陀佛,持话头就是持名念佛,话头不要参了,好好的持就行了。那个「持」是个字眼,你看那个很有味道,不要参,老实念佛就好。这是把那个参禅的人拉回来,叫他老实念佛,「但持话头」就是老实念佛。「一切不作」,不要再参了,不必参禅了,老实念佛就成就。

  『故知原业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这是说明真正的大德,真正觉悟,真正明了。实在讲,唯有这一门一生当中可以成就,其他法门虽然修,只是种善根而已,这一生当中想了生死出三界都不可能,这叫真善知识。你从前是参禅的、是念咒的、是持戒的、是学教的,全部都劝你回来老实念佛,你过去所学的那个统统放下,这是「原业余门者」。这个「业」是修学,原来修学其他法门的都要改修念佛。

  这个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很多,就是我们净宗的祖师也是这样子示现的。你看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的大德,从禅宗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弘净土,变成净土宗的祖师,我们净土宗的六祖。蕅益大师,这个人身分没露,不知道是什么人再来的,我们从他的传记里面看,他是从天台里回过来的,他是学天台的,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但是我们看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他老人家着《弥陀经要解》,后面有一篇短短的跋文,述说他写《要解》的经过,他是九天写成的。我们九十天都讲不清楚,他九天写成的。印祖对他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是赞叹到顶点了,不能再往上加了,赞叹到头了。

  我们晓得,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再猜想,要不是阿弥陀佛,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否则的话,不可能解释得那么好,《阿弥陀经》里面的意思都被他点出来了。注解并不长,简单扼要,经义的字字句句都点示出来了,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讲《阿弥陀经》历代的注解,确实《要解》是第一!莲池大师是蕅益大师的老师,但是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没有见过面,这是前面跟大家介绍过的蕅益是私淑莲池。蕅益大师修学净土法门,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读莲池大师的书,自己发愿做莲池大师的学生,就是私淑弟子,可见得他对于莲池大师的仰慕。《疏钞》跟《演义》,蕅益大师一定念得很熟,绝对不止念一遍,所以他赞叹《疏钞》博大精深,这是真的。

  劝人回心转意,专信净宗,专修净宗,《疏钞》好,《疏钞》面面都讲到。如果已经信了净土,希望这一生决定得生,《要解》好,《要解》简单扼要,帮助你这一生决定得生。这是《要解》跟《疏钞》不同的地方。下面说:

  『何况原念佛人,乃变其所守,而复他尚,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这个地方几句话是念佛人最忌讳的,念佛为什么不能功夫成片?为什么不能得清净心?为什么不能往生?大师在此地一语道破,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常常拿这个反省检点。如果我们犯这个毛病,我们念佛往生就没有指望了。人家学其他法门,到最后尚且舍弃,回过头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原本念阿弥陀佛的,听了别人几句闲言闲语,把自己念佛舍弃,去搞其他的法门,这个错了,大错特错!这就是「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何况现在人不止「心怀二路」,这个心里有八条路、十条路、百条路、千条路,这是我们常常看见的,二路还算是不错的。但是你要晓得,二路都不能够成就,何况多!这是说明我们这一生,如果真正想往生,真正想永脱轮回,那你一定要依教奉行。

  还有一等人,说起话来我们听到似乎也很有道理,他怎么说?这个念佛人,真是一点感情都没有,太冷酷了,家亲眷属儿女都不要了,一心就念阿弥陀佛去了,太自私了。听听也满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我们在三界六道为业力所主宰,自身难保,家亲眷属,你的儿孙,你能够保得了?你能够照顾得了?冤枉用了心,没有能力。你常常放在心里,不过是一大堆烦恼而已,决定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们的想法、看法错了,没有见到事实。专心念佛,一心求生,你这一家出了一尊菩萨、出了一尊佛,佛门里常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所以你的家亲眷属有诸佛菩萨护念,有龙天善神照顾。我们自己想照顾,照顾不了,佛菩萨护法神是真的能照顾得了。这是世间人不懂的,世间人愚痴,他没有看到。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话,我们心里明白,不会为他所动,他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那一面。一个人修行有成就,一家、一族人都享他的福,这个自古至今,各位要是仔细观察,这都是事实,你都能够亲眼看到。

  我们举一个最浅的例子,倓虚大师在《念佛论》末后讲青岛湛山寺那位女居士,张氏往生。她有两个小孩,大的才十岁,小的当然更小。她有一个先生,生活非常穷苦,在那个时代,她的先生是拉人力车的,拉黄包车,在码头上工作,每一天赚那一点辛苦钱,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一天不去做工,一天就没饭吃,过那么苦的日子。她学佛了,在湛山寺念佛会,每一个星期都去参加,家境那么样的清苦,念佛堂里面,当然也没有人重视她。她在念佛堂打杂,厨房洗碗,做这些工作。你看她念佛念成功了,往生多自在!多潇洒!预知时至,坐着往生。往生前几个小时还嘱付她先生嘱付她小孩,她走了,她真的放下了。小孩那么小就走了,忍心吗?她这一走,那个样子往生,你想想看,湛山寺念佛团那些同修,哪一个不照顾她的小孩?她的小孩福报马上就来了,这叫真正照顾到。看到这个小孩母亲念佛这样的成就,没有一个不欢喜,没有一个不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去照顾他,这是真正聪明、真正有智慧、真正能够照顾家庭照顾儿女。所以,志向专一非常非常重要。志不专一,三心二意,念佛三昧就不能成就了。

  念佛三昧,通指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都叫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里面,功夫有浅深不同。最浅的是功夫成片,能够念到成片决定往生,往生就有把握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很洒脱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你要问他们功夫究竟念到什么程度?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好的,假如我们把功夫成片分成九品,上三品的可以达到生死自在。这个自在是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界上再住多少年,决定不碍事。这个不是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那当然是更自在了。功夫成片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讲一心不乱,真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这就叫「万修万人去」!如果不依照这个方法,我们或疑或信,或念佛、又或持咒、又或修其他的法门,那这一生在佛门里面只种一点善根,不能起作用。

  『直至无常,空无所获』,「无常」就是到死的那一天,一直到死,你是一无所获。换句话说,你的一生依然是业力在支配,生死有命,大限到来的时候,依旧随业力在流转,空无所获。

  『罔思己过,反起谤言,呜呼谬哉』,大师感叹,那个念佛人到临终的时候,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的时候,他还不服气,还在谤佛:「你看我一生都做好事,都念佛,不能往生,还要去见阎王。佛骗了我,这个经法不灵。」谤佛谤法。他不晓得,这是他自己没有如理如法的修学,造成的过失,还要去谤佛谤法,罪上再加罪。

  疏称理。则自性空。是拔业障义。自性有。是陀罗尼义。自性不有不空。是生净土义。】

  演自性空。即空如来藏。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也。自性有。即不空如来藏。所谓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也。自性不有不空。即空不空如来藏。所谓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也。】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非常的圆满,自性确实是空。换句话说,真如本性里面哪里有业障?可见得业障本来无,本来无的一定可以拔除,一定可以断干净;自性有的,决定可以证得。

  『陀罗尼』是总持,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决定可以证得。「空」是从体上说,「有」是从相上说,「非空非有」是从用上说的。在作用上,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看下面这一段钞,钞里面用禅宗的意思来讲。

  钞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即心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当总持而不立纤尘。有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净土。】

  演觅心了不可得者。二祖参初祖。时当隆冬。积雪至膝。坚立不动。初祖问欲求何事。二祖曰。乞师为我安心。初祖曰。将心来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盖已得心空。已到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地位也。即心无所不具者。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法身如来之藏也。当总持而不立纤尘者。妙有即是真空也。故有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者。真空即是妙有也。故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是如实不空也。即空则不有。是如实空也。而如实不空。与如实空。不离一真如心。而一真如心。正是寂光净土。故曰唯是一心。是名净土。】

  『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这个「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哪来的业障?这是真的。现在为什么会有业障?你误会了,你在那里打妄想,以为三心真的可得,以为三心真的有,这是迷惑颠倒,所以就造成了业障。三心,确确实实没有。由此可知,业障就像浮云一样,不是实在的。可是你迷的时候,它起作用,浮云真的把太阳遮住了,确确实实把本性迷住了。一念觉,业障就空了,业障就没有;一念迷,业障就现前了。不像真心自性,一念觉真心自性有,一念迷真心自性还是有,不属于迷悟。业障属迷悟,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大师在此地问了一句,「谁为根本」。

  『即心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这是讲空无形相的自性,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现一切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本性变现的。现在科学家讲得好,真心本性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得好,科学家最近发现这是波动的现象。波动的现象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跟《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就非常非常接近了。科学家看出这个事实的真相了,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这个相是幻化的,是幻相,不是真相。十法界这个现相是迷悟程度差别不同,变出来不同的境界。迷的少,悟的多的,现四圣法界;迷的多,觉的少,就现六凡法界;全迷不觉,那就是阿鼻地狱的法界。「即心无所不具」,十法界是本心里本来具足的,迷悟而现的。「一切功德」,上从诸佛下至恶道众生都包括了,这是总持。

  『当总持而不立纤尘』,这一点是我们修养当中最高的指导原则,因为我们晓得事实,相有体无,体是空的,《心经》上讲的色空,色有性空,所以可以受用而不可以据有,也就是说不可以执着。受用,诸佛菩萨受用的很自在,没有执着,所以他自在。我们今天受用里起执着,病是在执着,不是讲受用。可以受用的,怕执着。所以《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得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执着,你在十法界受用就自在了,就像诸佛菩萨在九法界里游戏神通,广度众生!

  『有是即空之有』,有是空的。

  『无根本而出生万法』,没有根本。一切万法是法尔自然变现出来的,不必去追究,追究不出来的,只有从甚深定境里面一眼就看清楚了。绝对不是研究探讨,从探索中可以得到真相的,那是永远得不到真相;一定要从定功当中、清净心中,这个境界就显得清清楚楚。

  『空是即有之空』,空不是顽空,空不是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即有之空」。

  『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净土』。维摩长者给我们说:「心净则土净。」这一段话可以拿来解释这一句经。什么叫「心净则土净」?这个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圆满了。我们真的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我们当下对于自己以及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观念马上就改了。「观」是什么?观是看法,念是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马上就改过来了,就入佛知佛见。我们跟佛跟大菩萨想法、看法完全相同,那叫入佛知见。

  《阿弥陀经》不能小看它了!禅宗最高的境界就是入佛知见。《法华》标榜得更清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没有《阿弥陀经》来的方便,没有这一句佛号来的容易。这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入佛知见。

  所以末后《疏钞》的三行,文字不多,义理真的是究竟圆满,愈看愈有味道,愈体会愈真实。能契入,帮助我们念佛三昧,那是大有功德,可以帮助我们念佛三昧在短时期真正成就。所以这三行要多读几遍,细细的去究参。

  《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三遍到这个地方圆满了,谢谢诸位同修。大家缘都非常之深,今天在「华藏图书馆」我们共聚一堂,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大会当中,又看到我们这些同修,那个时候就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了。

  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