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02-0003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大意  (第三集)  1992/12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02-0003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光阴过得很快,这一次我们聚会的时间比较短,我们这个科目还有一次,因此我们所选择的都是经典里面很重要的部分,特别提供给同修们共同来学习。在第八章里面「积功累德」,这一章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前面一段是述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会上他所立下的誓愿,以及修学成就。他最不可思议的成就就是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这里虽然只有两句经文,可是两句经文就已经说得相当的明白、相当的清楚。第一句他说:

  发斯弘誓愿已。】

  这是总结前面的一章。这个文在三十面第六行。

  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可以说将法藏比丘在因地里面毕生的修学,一句话都说尽了,这是我们要学的。首先要有智慧,要『住真实慧』,法藏比丘所以有这样伟大不思议的成就,就得力於此,人家住真实之慧。李老师在旁边小注,注得非常扼要,真实就是「真如实相」,也是殊胜微妙的行持的依据。殊胜的妙行,就是下面所说的『勇猛精进』。『专志庄严』,他依什么?完全依智慧,依真实慧。所以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反过来看看我们凡夫,我们现在在凡夫地,可以说是苦难无尽,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因为我们所住的正是迷惑颠倒,我们是住在烦恼之中,所谓是「心中常生烦恼」,人家的心就跟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六祖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法藏比丘不但是智慧,是真实智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绝对不是一般菩萨的智慧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就是诸佛如来的智慧,这不可思议!下面我们还会读到。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智慧?我们要把它搞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够学得像。

  「勇猛精进」,决定没有懈怠,要真干。他所作所为,他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一向专志』。可见得他真正是符合精进,他不是杂进,他是精进,他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去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句是说他真正的修行,以及修行所依据的。下面一句是讲他的成就,极乐世界真的被他修成了。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

  西方极乐世界之大,决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也不是我们能够计算得出来,只可以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来形容它。这个土是法性土,就是实相本体。

  超胜独妙。】

  『超』是超越。『胜』是殊胜。一切诸佛刹中,只有它『独妙』。这一句黄老居士的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去参考。

  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超胜,它的独妙。『常然』,就是永远是这个样子,它不变。像我们这个世界,大概十方诸佛刹土与我们娑婆世界都差不多。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换句话说,无常的。西方极乐世界常然,常然它不变,它不衰不变,这么一个世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不会说我们往生到那个地方,是一个小孩慢慢长大,没有这种情形,如果有这种情形,那就有生老病死,就有变化。所以婴儿慢慢长大这是变化,那就有变化,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到那个地方是莲花化生,这一化生,那个身相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就相等,永远就是这个样子。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病的,没有一年一年生长的,没有,所以他没有生也没有死,真正是不生不死!

  那个地方没有生灭,纵然是你到他方世界,你的愿力很深,你见阿弥陀佛还想到他方世界去,真的到他方世界去了,你有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没有离开。如果真的要离开了,给诸位说,你决定会退转。为什么没有离开而又到他方世界去?化身去到那个地方,像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里面讲「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你一生到那个地方就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讲神通,他的神通是报得的,不是修得的。一生到那个地方神通就具足,这叫报得不是修得的。所以千百亿世界,你同时都可以化身到那个地方去普度众生,阿弥陀佛面前你还在,还在这里,你想想看他怎么会退转?他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怎么会退转?不会退转。你就可以能够想像到,凡是不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不能天天亲近佛。不能天天亲近佛,那就免不了会被业力所转,会被环境所转,他有退转,他有隔阴之迷,麻烦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家要晓得,决不是生到他方世界度众生,西方世界离开了,没这回事情,而是分身去的、化身去的。即使是他方世界这些菩萨们到极乐世界去参礼阿弥陀佛,然后再回到他自己本国去教化众生,你们诸位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同时有没有他存在?在我们想像当中决定有他存在,因为你见到阿弥陀佛,你的神通道力就可以跟他两个相彷佛,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你所没有具足的神通,佛力一加持统统具足了。所以我们知道他方世界闻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参礼阿弥陀佛,听佛说法,就跟往生没有两样。

  所以四十八愿最后的五愿是对他方世界菩萨说的。他方世界闻阿弥陀佛之名所得的利益,闻名有些菩萨还没有能发愿往生,就已经得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何况发愿往生,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礼拜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这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任何一个诸佛刹土没有这个现象,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底下就要给我们细说,他怎样「住真实慧,勇猛精进,庄严妙土」的事情了。当然很详细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给我们说一个纲领,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从这里面去学习。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一句是总说。要发长远心修积功德,这样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你的前途是无限的光明。真正修行最重要的纲领,都在此地。第一是: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

  内要断烦恼,要把这些根本烦恼离开,要把它舍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於一切违背自己心意的人与事不瞋恚,於一切人事里面,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这个重要!底下讲的『欲』,欲是欲望,这些东西统统没有,要把贪瞋痴欲舍掉,这叫真正修行。这是从根本修,这是根本把这个舍掉!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外面境界。六根所对六种外境,内不起心,外不著相,这个就是不著相。里面贪瞋痴是里面,内心里头内不起心,也就是不动心,外面不著相。我们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地方起修,那真是快,快极了。真正找到了修行的根本,这一生修学决定会成就。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对於一切境界,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我们怎么个修法?这里一句话教给我们,教我们念佛。『乐』是爱好,他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唯一的爱好就是忆念诸佛。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给我们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一定见佛,尤其本宗本经里面,教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决定不错!我们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念头就是念佛,这叫专志。但乐忆念,实在讲这一句是净业的纲领,前面说过「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都念佛,这是我们要学的。『所修善根』,这个善根在此地真的跟我们讲得非常清楚。善根,第一个是不动心,一切境界里不动心,第二个是不著相,第三个是念佛。这是真正善根,真实的善根。

  行寂静行。】

  『行』是行持,也可以说我们的行为。在生活行为里面保持著『寂静』,寂静就是定,寂静就是清净心。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心就清净了,心里面有一物就不清净。所以「行寂静行」,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心清净。所以说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不是说躲在家盘腿面壁,不是这个修法,是在生活当中。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见得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就是在世间法里面一样穿衣吃饭,一样做种种世间工作,他心清净,他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他与佛相应。这个佛也就是说的真如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真实慧里头的真如实相,他与这个相应,与真如实相相应,那是真正的忆念诸佛。所以他的行是寂静行。

  远离虚妄。】

  《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不著,不著就是『远离』,不动心,他不执著。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真谛』是离一切相。下面『植众德本』是即一切法。他不是消极,他积植德本。积植德本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不是不做他做,於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大利益、小利益、现前利益、后来利益的事,没有一样他不做,做得很起劲;虽然做,他心地清净,他没有染著,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执著,但是他做。所以叫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

  做,他真做,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一天休息,哪个地方请他,他都去。听众多少没有拘束,听众多他也讲,听众少他也讲。我们在佛经典里面,看到佛在那个时候,虽然有神足他不用,不用神通,示现跟我们凡人一样。每天从住的地方,在那个时候一般出家修行人都住在都市外面,环境比较清静一点,都住在城外,市区以外,每一天要到城里面来乞食。佛陀在世,日中一食,他每天托钵也是步行,他也不骑马,步行到市区里面来托钵,来乞食,为一切众生说法,天天在做工作,这是植众德本!佛对一切人非常的谦虚,遇见年老的人佛会扶他。经里面看到的年岁大的人缝衣服穿针,佛一看到他穿不进去,佛替他穿针。由此可知,他只要随时随地看到众生有困难,他马上就帮助,一点架子都没有,平易近人,这是他给我们做一个模范,做样子给我们看。

  不计众苦。】

  与大众生活在一起,众生有苦难,佛不会在那里享受,佛不可能的。因为佛那个时代,出家人什么都没有,出家人的财产三衣一钵,钵是吃饭的钵碗,三件衣,他财产就这么多。出家人是不是有时候选择某一个富庶地区到那里去住?为什么?因为去托钵吃也会吃好一点。如果那个地方闹饥荒贫穷当然讲很苦,一般老百性都吃不饱了,到那里托钵也很难得一餐温饱。但佛不计较这些,哪里有缘哪里去,从来没有选择过。所以不怕苦不怕难,『不计众苦』。

  少欲知足。】

  在这个世间,他的欲望可以说降到了最低的程度。我每天吃饱、穿暖了,有个地方可以遮避风雨就够、就满足了,这种条件很容易达到,知足常乐。欲望要是多,那就苦了。所以佛在《戒经》上给我们讲「欲为苦本」,苦从哪里来的?欲望来的。欲望愈大、欲望愈多,那你生活就愈苦。所以我们欲望愈少,生活愈简单就愈快乐。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活没有压力,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这个『白法』是印度习惯的称词,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讲善恶,善法、恶法。印度人讲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是恶,他们用黑白作为代表,代表善恶。专求白法就是专求善法。这个善以什么做标准?佛法善恶最低的标准是有益於众生。於一切众生有利益的,这是善;於一切众生没有利益的,这就是恶,他的善恶标准是这样定的。各位要知道,是於众生不是於自己。对我自己有利益,对众生也有利益,当然这很好,更善,这很圆满;於自己不利,於众生有利益,这是善法;於自己有利益,於众生不利,这是恶法。所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是定在我们给一切众生。诸位要晓得,你能够予众生利益,你自己一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为什么?自他不二!所以利益众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自己那是真正害了自己。这是世间人见不到这个真相,这是真实的事理。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是『惠利群生』。惠就是布施,帮助一切众生。能够叫一切众生得利益,特别是得佛法的利益,佛法当中,尤其是净土法门的利益。因为这个法门的利益,是一切众生确确实实可以得到的,那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完成的,所以这个利益是第一利益。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信解净土,帮助一切众生求生净土,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愿望。我们能够这样做法,那就跟佛同一个愿心,跟佛同心、同智、同行,当然同成佛道。

  志愿无倦。】

  永远不疲不厌,毕生努力把这桩事情做好。

  忍力成就。】

  『忍』是耐心,佛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没有办法跟忍耐的人相比。他有耐心,有耐心将来一定有成就,到这是一段。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怎样修法,完全是从纲领上说的,所以这个东西学了真正有用处。我们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只要照这样做,没有得不到的。你尽管舍,你愈舍你的福报愈大。所以世间人舍不得,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说你所得到的,你是真得到还是假得到?说实在话,决定是假的。怎么晓得是假的?连身到最后都舍,他都还要死了,身都要死了,哪一样东西是你能得到,你能够带得走的?没有。所以一般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话是真的。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的到的,这是要觉悟。

  一切法缘聚缘散而已,当缘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善於运用,晓得这个缘终究是要散的。譬如我们说得到财富了,既然大家都追求的,我们就得到财富了,财富之缘聚在我这里,好像是得到了,而过几天它又散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一聚这个机会,你要能够把握这个机会来积功累德。所以一个觉悟的人他知道。就是以钱财这个比喻来说,聚集在面前了,好像世间人讲我们得到了,觉悟的人说,他没有得到钱财,他不会有这种观念;他有个观念,我得到分配钱财的机会。这个钱财在我面前,我可以分配它,我得到这个机会来分配它,我把它分配给大众去享受,大家都快乐,大家快乐我也快乐,这是真正快乐。如果是迷的时候,聚集在一块,我好好的看到,看到看到统没有了、消失了,缘散了。

  五欲六尘乃至一切人事,无非是缘聚缘散而已。这里面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一定要觉悟的。所以聚的时候没有欢喜心,失的时候也不烦恼,晓得不生不灭。对我个人来讲只有聚散,对诸法来讲不生不灭,我们有这种观念、这个看法,这就是「住真实慧」。所以你在一切诸法里头,你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你生活才真正幸福自在美满。这得的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就是看你会不会过日子。你会过日子,个个人都像神仙一样,都像佛菩萨一样,快乐无比!下面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应当学习的。

  於诸有情。】

  『有情』就是有情的众生。我们待人在佛法有情的范围非常广大,包括一切动物。对待这些动物,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有情识的,换句话说,他有生命的。

  常怀慈忍。】

  对待一切动物要慈悲、要有耐心。慈悲是爱护他。人是有情众生,里面有很多迷惑颠倒,有很多愚昧无知,你对待他慈悲,他还不接受,他还以恶心相向,甚至於恶形相向,这个时候就要忍。菩萨教化众生,《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他不听,不但不听,还要对老师起恶意,佛菩萨都能够忍耐,为什么?知道他愚昧无知,知道他烦恼深重,生怜悯之心,绝对不会有报复的。

  和颜爱语。】

  『爱语』里面,爱是爱护,就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个「爱语」不是说的话好听,不是的。父母对子女,子女做错事情呵斥他,责骂他,那是爱语;你要不爱护他,你不会去责备他。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老师爱这个学生,对这个学生责备就很深,管教就很严;不是他的学生他不会的,他对这个人很客气,很谦虚很客气。所以这个爱语不要会错意了,不要认为爱语一定说的话都叫人好听,那是错了。你看他做错事情,你也说几句好听的勉励他,错中再加错,那还得了吗?那个不得了!所以爱语真正爱护他,他行善,他有善心善行,我们勉励、奖励他。看到他起了恶念,造了恶业,一定要训斥他,要规劝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爱语。『和颜』的意思也是如此。

  劝谕策进。】

  『劝』是劝勉。『谕』是晓谕就是开导,我们现在佛门常讲的开示,开导他,警策他,帮助他精进。

  恭敬三宝。】

  『三宝』有自性三宝,有住持三宝,都要恭敬。

  奉事师长。】

  『师长』之恩超过父母,这个地方的「师长」意思是双关,因为它紧接著「恭敬三宝」,佛菩萨是我们真正的师长。佛对我们教导之恩是生生世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所以超过了父母。你能够奉事,能够恭敬奉事,你这一生一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是印祖常说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没有恭敬心,佛菩萨亲自来教导你也没有用处;果然有至诚恭敬,老师纵然差一点,你也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善教莫如善学」。可见得你会学,老师教的不行、不高明,教的不好,但是他会学,他成功。这所谓是「青出於蓝」,学生的成就超过了老师,他会学;老师不会教,学生会学,所以学生的成就在老师之上。

  会是怎么会?就是他至诚恭敬,他用诚敬心去学,诚敬心是性德流露,老师没有开悟,学生开悟了;老师没有证果,学生证果了,这在我们佛门里面常常见到的。老师是个凡夫,学生成了圣人,你要问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诚敬。所以我们希望不希望自己成就?希望自己成就就要用至诚恭敬心,不希望成就,那就轻慢老师,看这个老师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可尊敬的,这个老师还不如我!这样的心态实在讲是自暴自弃。底下这一句: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就是恭敬奉事的注解。对三宝、对师长要真诚,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怎样『庄严众行』?把老师所教导的教训,我们统统能做到。我们展开这卷经,这卷经典里面所有的这些理论教训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们能把它努力去做到,我们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弥陀如来的学生,你能够做到就是庄严众行。给那些做不到的人做一个榜样,就是『轨范具足』。做给他们看看,希望他们也能够觉悟、也能够学习,这是求学的态度。前面这一半是处事待人的态度,这一节里面上半段和后半段: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一句是智慧。『法』是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化』是变化。《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这个意思。知道这一切万法变化所作的,不是真实的,这就是空观、空慧。知道这一切现象的真相,它的效果就是底下这一句『三昧常寂』,他的心是清净的。我们今天心为什么静不下来?认为这一切法都是真的,在这一切幻法里面去分别、去执著、去计较,想方法把它得到,得到之后,想方法保持。怎么持也持不住!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它是幻法,它不是真的,你怎么能保持得住?所以事实真相要了解,这是真实的智慧,你才能够安住在三昧之中。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也翻作定。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种享受是正常的享受,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这叫正受,所以凡夫没有。凡夫有五种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无忧无喜,这叫舍。为什么叫舍?因为时间很短暂,这种受是很好,保持不久,底下苦乐忧喜又起来了。诸佛菩萨这五种受统统没有,统统没有这五种受叫三昧,所以这个乐叫寂静之乐。「三昧常寂」。下面这几句说得非常的浅显,理甚深,事相很浅显。身、语、意我们应当要学习。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这个我们要学。身、口、意三业,把口业摆在第一,这用意很深。所谓「口为祸福之门」,由此可知,言语对我们一个人生的成败关键之大。儒家重视,佛法没有到中国来,孔老夫子教学。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出现的年代相差不远,两个人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没见过面,但是他们教学的原则有很多地方相同。孔老夫子教学四科,他四个科目,不像现在分科分得很细,那个时候没那么细,孔老夫子只分四科。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你看这言语多重要;第三个科目是政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技术能力,培养你的技能,你有一技之长,将来你在生活上、在社会上可以谋生,培养你谋生办事的能力;最后一个科目是文艺,前面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这才可以把精神生活往上提升。前面这三个如果没有做好,那精神生活无法向上提升,物质生活能够得到饱满就不错了。所以他分四科,言语非常重要的科目,摆在第二。

  所以这个地方三业里把口业摆在第一,你就晓得他用意很深。言语不当很容易坏事,很容易教别人起误会,甚至於与一些人结了冤仇都不知道,所以说无意当中说话得罪人。所以过去老师教学生,处大众之中或者陌生人里面,我们如何相处?多听少说,以免口过,多听少说。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仪』,拿现代的话来说风度、礼节。与人、与大众相处,我们身不失礼,不失威仪。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意』是意念,心地清净。三业当中以「意业」为主,意清净了,身语自然清净,这一定的道理。意善心善,言没有不善的,行没有不善的。所以修行是以意为主,身语是附带的,修身、修语业能够帮助修心。心地真正到清净平等,身业、语业自自然然就像佛菩萨一样的清净自在。再看下面是成就众生的德行。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

  像法藏比丘他是国王,他有国家,他有『国』有『城』,他能够舍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他出家修行,他能舍,他放得下。早期到我们中国来弘法的安世高,安世高是王子,安息国的王子,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个国王,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国王就不做了,他年纪轻轻的,他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他出家修道去了,以后到中国来弘法。王位能舍,这是能舍国。「城」,城是一个县市,福报小一点,他做了县市长,他也能把它舍掉。『聚落』就是乡镇,范围就更小了,一个乡,一个里,这些都是现在所说的行政首长。国是君王,像总统、帝王,国家的行政首长,城是城市的行政首长,聚落是乡镇的行政首长。他们能够舍弃,舍弃他的地位,舍弃他的权力,舍弃他的荣耀,名闻利养统统能够舍弃,不执著。『眷属,珍宝,都无所著』,都不执著。知道这些是缘聚缘散,所以聚没有欢喜心,散他也不会烦恼,永远保持他心地的平静。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恒』是永恒是这样的,他在这社会上干什么?下面所说的是他在社会里头从事的事业,他的工作,布施、持戒到智慧,菩萨所修的六大纲领叫六波罗蜜,就是六度之行。这六条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只是做的范围太小了,所以你不是菩萨。为什么范围这么小?因为你没有看破,你的六种都是为自己做的,为你一家人做的。譬如说你每天要上班去工作赚钱,赚钱来养家,你的钱财布施给一家了;你在家庭、在公家或者是公司你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家庭生活、社会工作都必须有相当的耐心,这个耐心就是忍辱;还希望不断的来改进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日子能过得更好一点,工作更勤劳一点,这是精进;心心念念,念著这个家,念著这个事业,这就是定;你的心定在这个家庭里头,定在这个事业里面,你於眼前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所以这是应用在一家,这个六度范围不大,很小!

  所以六度哪一个没有修?天天都在修。纵然是家庭主妇外面没有工作,天天烧饭、洗衣,照顾一家人也是布施,布施我的劳力;我天天头脑想应当这个事情要怎么做,那个事情怎么样做好,叫大家能够过得很舒服,那是布施智慧。由此可知,六度人人都在做,不但人在做,饿鬼、畜牲也在做,就是范围很窄小。菩萨这六种行广大无边,他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菩萨行与凡夫行差别就在此地。

  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

  所以菩萨的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总是离不开这六个纲领,真正的目的就是诱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是无上真正之道,这才是彻底究竟圆满的布施。把佛法布施给众生,这个福报大,这是修因。真正肯修因,下面果报就不可思议了。有因必有果,佛法讲缘起,决定离不开因果。

  我们人生在这个世间,人有命运,连一些稍稍高明一点看相算命的往往都能算得很准,为什么很准?就是因为凡夫他有个定数,你不能逃过这个数,你逃不过这个数就会被人家算得很准。《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清楚,他有个数,就是讲气数,一切众生都有气数,你没有办法超越这个数量,只要你有烦恼,你会起心动念,你就逃不出这个数量。真正修行人心清净他没妄念,他什么都不分别、不执著,那算命、看相的对他无可奈何,对他没有办法。像《金刚经》里面讲,你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有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你就有气数,你就会被人算得很准。如果你哪一天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对你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为什么?你超越数量,你不在这个数上,你的心解脱掉了,放开了。这个时候,数对你毫无拘束,这就看自己功夫。

  命里面有的总是有,命里头没有的强求不到。但是命里面有的财,譬如讲有财,有少年时候发财的,有中年时候发财的,有晚年时候发财的,你看命相书里头讲,晚年发财的是真的财。为什么?不容易失掉。少年时候发财的不是真正的财,往往到中年就丢掉了。中年发财的还不见得是真的,若保不住,晚年苦。晚年有财是真正的财富,真富贵!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年轻人飞黄腾达,他自己还很得意,年岁大的人看到笑笑,就是你晚年能不能保得住,这真的一点不假。诸位看看历史,古今中外你去看看,有多少人少壮时发达,晚年时候潦倒苦不堪言!所以儒、佛都教给我们,财富来的时候怎么样?不要享受,我不要。不要保存在哪里?怎么个不要法?来了我散掉,我让大家去享受,我不享受,我的财还在。

  所以从前在大陆上供财神,现在没有了,现在大陆上不相信这些了。从前我们中国大陆上做生意的人供财神,财神是谁?陶朱公。不是我们台湾,台湾供关公,关公做财神这实在没有道理,这一点道理都没有。关公一生讲义气,如果说江湖帮派里头供关公有道理,为什么?讲义气!所以做生意人供他实在是没有道理。陶朱公就是做生意人的榜样,这个人是谁?范蠡。你们读历史的晓得,范蠡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越王句践失败的时候,惨败的时候,他帮他的忙,他那个真正叫复兴,真正叫复兴。以后恢复国家,把吴国灭掉了。但是他晓得越王句践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他在苦难的时候需要你帮忙,他要你;到他不需要你,他嫉妒你,他不能留你。那时两个帮助句践的人,还有一个文种,大夫文种。所以他就劝离文种,劝他赶快离开句践辞职去隐居去。文种不相信,认为我有这么大的功劳,这个国王怎么会对待我不好。哪里晓得没多久果然不错,文种就被赐死,自杀了。他聪明他逃掉了,逃掉之后改姓名,改成陶朱公,做生意去了。

  他有智慧,他很会做生意,做生意做没多久发财了,发了很大的财,他把财散掉救济贫苦,散财。然后再做小生意,又从头做起,没有几年又发达了,又发达又散财;三聚三散,聪明!所以他得到财,他自己不享受,他散财救济一切贫困。在中国历史上很了不起的人物!商人用他做个榜样,称他为财神有道理。他会有钱、有福报,福报他会修,所以这个财愈积愈多,德愈积愈厚,怎么样积?散就是积,你不散永远就是这么多。所以实在讲,现在世间人讲财富,讲利润,他都不晓得最大的利润是散财,这个利润大,绝对不是某个生意赚的利润多少,没有散的利润大。你那个还要操心,你散的时候,心安理得,过几天它又来了,来的时候必定比你散的要多,等於好像利息也来了。所以有财富是命,是你命里有的。用财富是智慧,你用到恰当那是积功累德,福慧双修。看你会不会用,尤其是用在无上道上,这个不得了,用在弘法利生,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真正的利益。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范仲淹,这个人了不起,印光大师对他非常佩服。因为中国历史上,圣人,孔老夫子是第一个,范仲淹是第二个,他没有称孟子是第二个,他称范仲淹是第二个圣人。我们读历史晓得,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苦,家境不好。少年时候非常之苦,读书在寺庙里面念书,因为在那时候没有学校,找不到书本。所以在宋朝那个时代寺庙没有变质,寺庙是教育机关,寺庙里面藏经楼就是图书馆,我们现在叫图书馆。这里面不仅仅是佛经,诸子百家统统收集,世出世间法只要能搜集得到书本统统具足,所以它是真正的图书馆。出家人都是很有学问的,世出世间法都通达,因此年轻的小孩子喜欢念书到寺庙去。寺庙有的是书本,你不懂的请出家人指导你、教导你,出家人很慈悲,在他课余的时候,他乐意来教你。所以常年住在寺庙,在寺庙做工,生活很清苦。

  传记里面记载他每天吃粥,煮一锅粥,把这一锅粥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生活那么艰苦。这个人廉洁有德行,曾经在寺院里面发现有人埋在地下的黄金,数量是相当可观。他发现了,发现一般人发现就是发财,被他发现他要拿去用也是命,发财了,那个财一发,后来大概宰相也做不了。为什么?心发掉了。他看到了不动心,还用土把它埋下来,也不告诉别人,这了不起!一直到以后他做了宰相,就像我们现在的行政院长,做到宰相。那个寺庙里头大概年久失修,想想从前范宰相在清寒时候在我们寺庙里念书,我们寺庙里也曾经照顾他不少年,现在这个寺庙失修,他的官做得这么大,钱也多了,向他化化缘修修庙。寺庙里人找到他,他很慷慨在缘簿上提笔一写黄金是几百两,那个不晓得是多少?数字很大。庙里的人看到,果然是宰相;但是写了之后又不拿钱,他就问相爷黄金在哪里?他就告诉他,在你们庙里的什么地方有一棵树,那棵树底下埋在那个下面。他说我写这个数字就跟那个一样。没有错,回去一挖,果然挖出来,不得了,真正不得了!

  他做那么大的官,他所过的生活,还跟他从前念书做秀才的生活一样,并没有把生活改进,这一点了不起。收入的钱弄到哪里去?布施给贫穷清苦的人家,他一个人收入养三百家。地方上他这个乡里清寒的子弟,看看可以造就,可以念书,他开义学,他办学校,请老师来教这些子弟,费用他一个人供给,替国家培养人才,干这个事情去了。他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了不起,其中有两个儿子做官跟他的地位都相等,一个做到宰相,一个做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就像我们现在五院的一个行政院长,一个监察院长。范仲淹死的时候棺材买不起,一家人做这么大的官,做这么大的事业,这收入到哪里去了?全布施掉了。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他们家的子弟代代都好,代代不衰,代代保持家风,印老赞叹有道理。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家能够传三代就不得了。孔老夫子德行大,教化中国人,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孔德成,现在孔德成是考试院院长,代代不衰,都被人尊敬。第二个中国历史人物范仲淹,范家的子孙也是代代不衰,都被社会尊重。晚近有一家,曾家,曾国藩,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他的子孙曾宝荪在台湾也是受到尊重的,这个家教很严,有富贵自己不享,能够遍施,恒以布施。他们真正是把佛法应用在家庭,应用在生活,应用在事业上,才有这样伟大卓著的成就。范仲淹到了晚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家舍掉做寺院,这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这一种真实的功德利益,实在说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正知道那没有不去做的!

  所以有人说知道,知道他做不到,那是假的。我是非常相信知难行易,我相信这个学说,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过去我跟章嘉大师在一起,我就跟大师说,这个知难行易,我非常相信,做容易知太难了。如果你说我知道我做不到,你这个知不是真正的知,你知道的不透彻不是真知;真正知道,你决定容易做到,真正认识了。所以这个真知太难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讲经是帮助人知道事实真相,修行很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经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哪一天带著大家在一起修行,没见到。你看释迦牟尼佛哪个经上说他老人家带著大家念了一天佛,有没有?找不到。哪一个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带著大众去参禅去静坐一天?这在经上也没有,没有过的!释迦牟尼佛都是讲经说法,为什么?就是知难行易,你要真正彻底明了了,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做到。理论方法境界真正明白了,怎样修你自己就晓得了,不必人家指导,自己晓得。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共修。共修在中国第一次发起大家在一块真正修行,在一起共修的就是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鸠摩罗什大师的时代,在庐山开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块念佛共修,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那时候在一起共修是少之又少!中国正式提倡共修是道一禅师、百丈,马祖百丈,马祖就是道一和尚,他俗家姓马,是禅宗第八代祖师,也就是六祖惠能的徒孙,他是怀让的徒弟,怀让的弟子,怀让是六祖的学生,《坛经》上有怀让。所以他是第八代,百丈禅师也是第八代,他们是师兄弟。这两个人合起来,志同道合建丛林订清规,提倡共修,所以中国丛林制度是他们二个人发起、创办的,这对於佛教修学有非常非常大的贡献,提倡共修。所以在这以前共修很少,都是些私人志同道合这样聚集的,没有成为制度。中国有丛林之后,这才真正有共修的制度。下面讲果报。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

  这个『成』是成就,成就像前面所讲的这一种善根,这是积功累德。你做了这么多好事,你修积这么多善根。

  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这讲你所得的富贵,这是你命里面有的,你前生所修的,丢都丢不掉,这是真正的富贵。你修积的太多了,你这一生一世享受不尽的,这真富贵!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或为长者。居士。】

  这是在家学道的、学佛的。『长者』,在佛门里面必须具备有四个条件才能称为长者。这里面第一个条件他是贵族,第二个条件他地位很高,他做大官,第三个条件他大富,第四个条件是有德行,总共有四个条件。所以长者不是轻易可以称呼的。

  豪姓尊贵。】

  这一句就是讲的贵族,豪门贵族!

  或为刹利国王。】

  或者出生在国王家里,小时候是王子,将来是帝王。

  转轮圣帝。】

  那个福报更大的就是转轮圣王。前面这个刹利国王,这是我们一般普通的国王。转轮王就不得了,转轮王最小的也是统一全世界的,今天我们讲统一全球的。我们现在世界没有,还没有一个国王统一全世界,哪一天有一个国王统一全世界了,这个国王是轮王,佛经里面讲的轮王。这个轮王还不算是大的轮王,轮王一共有四等,这是最低的一等;如果再大一点的轮王,那就不是统治一个星球,而是统治好几个星球。统治整个太阳系的这个王叫金轮圣王,这是转轮圣王里面最大的。那个科技就很发达,像我们现在常常听说的有什么飞碟。为什么叫轮王?他有轮宝,这个轮宝是个交通工具,经上讲从日出到日落,也就是十二个小时,他可以能够游历四天下,这个四天下是太阳系,整个太阳系的每一个星球他都可以游历。由此可知,他的飞行工具速度非常快,在十二个小时当中,可以把整个太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游历到,他才能统治得了,否则他怎么能统治?

  这个轮宝也是武器,是交通工具也是武器。他的武力可以到达,所以我们看佛经上讲的轮宝,很像现在所发现的飞碟之类的,圆圆的像个轮。这个东西不是假的,我们遇见外太空人,别的星球上来的,大概就是这些轮王,不晓得在哪一个星球上住,我们不知道,他们常常派人到这巡视一下,所以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这个星球在他眼睛里面看是属於他的领土,我们自己不知道,是属於他的领土,在他武力保护之内,所以他常不时来巡视一下。所以福报更大的就做轮王,转轮圣帝。那个更大的就做天王,生到天上去了。

  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六欲天』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一层天比一层天福报大。『梵王』是无色界天。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最高最大的王。

  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这些人得了这么大的富贵,这样殊胜的果报,他们善根深厚,没有把佛法忘掉,生生世世还是恭敬三宝,对於诸佛菩萨还是尊重供养。那一切众生他教化,「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他以善法教化众生,从来没有间断,所以他的福是一世比一世大,德积得一世比一世厚,积功累德!『如是功德说不能尽』。这是果报里面的第一段,概略的说出富贵的情形,讲的依报的庄严。后面这一段是讲正报,他身体的相好也是福报,是修来的。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看到不少人,富贵有钱有地位,遗憾的是身体不好,不健康常常生病;甚至於晚年的时候,带一个现在所谓的老人病,那是苦不堪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很可怜。

  像我在早年我在台北讲经,也遇到一个大富长者李建兴,在那个时候李建兴是在台湾很富有的煤矿大王,人家称为台湾煤矿大王,瑞三煤矿。他本身也就拜拜神,对佛法不懂。他有个媳妇信佛,早年皈依斌宗法师,以后我在台北讲《华严经》,她常常来听经认识。曾经有一段时期,她请我在她家里讲经,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没有道场,常常借地方找地方,她家里后面有一个房子空在那里,她把它改成讲堂,我们在她家里讲过三年,所以跟李先生认识了。那个时候他身体还不错,到晚年的时候,我听说得老人病,他媳妇告诉我的,差不多躺在床上躺了十几年。三班护士轮流照顾,每一年医药费那就不晓得花了多少钱。他家有钱,所以他命里头有这么多财富,怎么花法?躺在床上花,他要不把它花完,他不会走,他走不了。他财没花完,他财花完才能走。所以要请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到最后最严重的几年,大概有三年,最后的三年,他连家里的人都不认得,儿子孙子都不认得,迷惑颠倒,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也是我们学佛值得警惕的。

  所以像这样的事情佛法能不能解决?给诸位说能解决,他们家里人不相信!假如说他一年用的医药费以及请那么多护士、医生来照顾的费用,假定说一年要一百万,绝对不止一百万,就算一年一百万,十年一千万,你能把这一千万统统捐献出来做社会福利事业,救济贫苦。他有两种情形,一个是病就好了,一种马上就死了。死了他也到好地方去,《地藏经》上讲,在临命终时把他的财富统统给他布施修福,告诉他,让他知道,他这才会修福,他来生的福报很大。像他这样子一生福报享尽,来生没有福报了,享尽了。怎么享尽?躺在床上享的,躺了十几年,就这么享掉了,钱这么样享掉了,这是不懂得佛法。

  他们一家人,我们给他讲,他不相信。有的不好还误会了,你这和尚想打我们主意,想要我们的钱,不好讲。看到这个人福享尽了,往下面堕落了,往三途堕落。尤其是他临命终前三年人事不知,儿孙去叫他都不认识,都不知道。我们台湾讲植物人,变成这个样子,只是一口气不断,每天还要喂他吃东西,这糟糕不糟糕,日夜照顾,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一个。像他这种情形的人很多,凡是得这样的病,都是有钱的;没有钱的人病不起,没有资格得这种病,有资格得这种病的,家里都是非常富有。所以这个病就是他前世修的禄太多了,钱财叫福禄太多了,但是也有罪业,正报不好,身体不好。虽然是有福,有财有福,没有好命去享受。看这个地方,那他的身体就太好了。我们看经文: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

  人身体好,身才会放香气。如果走过,闻闻那个人身体很臭很难闻,这个人寿命也就差不多了。你看说话的时候,口气味道很臭的,他的内脏一定有问题。如果内脏很健康,他不会有不好的气味,不但说是没有坏气味,香气,身上出『妙香』。『犹如旃檀』,你看他身体多好,正报好。

  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这还得了!香气不但自己受用,他的香气能够『普熏无量世界』。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

  相貌好。身体好,相貌也好。

  悉皆具足。】

  正报好,这个很重要。所以西方世界的所有一切庄严、一切殊胜,第一庄严殊胜的就是寿命,无量寿!你没有寿命,所有一切庄严都落空,你没办法享受。所以无量庄严里面,第一庄严是寿命。健康长寿,那一切福才能真正享受。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所有的福报不能享受,有也等於没有。他还继续修福。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人家有这么大福还修福,还是把他的福报给一切众生分享,不独享,叫一切众生共享。所以这一章经文里面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非常之多,应当要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