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05-005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  (第五十四集)  1990/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2-005-0054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页,倒数第二行,从第三句看起: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从这段看起。这个几句还是接着前面而来的,就是这一段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只讲了一半,讲了前半段,这是后半段。前面说过,「庄严自心」是以长远心,要有恒心、有耐心来积功累德。功是讲的功夫,这功夫是什么?完全是指修行,修行是功夫。修行这两个字又要搞清楚,行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依照佛菩萨的教训,或者依照世间圣贤的教训修正。圣贤人的教训,实在说并不是他的意思,如果他的意思,我们何必要遵守他的?实在讲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的教训,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换句话说,这是顺自性,不是随顺别人。明心见性的人,他的言语、行为都从自性生的,我们跟他学习,以他做标准,就是以自性为标准,顺性这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理解,然后我们才能够欢喜的信受、欢喜接纳,使我们也能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标。这是讲积功,唯有积功才能够累德,道德才能够建立。经上可以说是很具体的给我们说出了佛法积功累德的标准,那就是戒定慧三学。「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尤其末后一句「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那完全是智慧。我们晓得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有戒未必有定,有定一定有戒;有定未必有慧,有慧的人一定有定。好比这房子三层楼房,第三层一定包括了第二层跟第一层,第一层未必有第二层、第三层的。所以这个三学次第要搞清楚,然后你才知道,这一句里面内容包括多少东西在里面。

  今天这后半段,在行门上教我们修学的原则、纲领,『行寂静行』,一切行为当中,是以寂静为最贵。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对什么说的?对烦恼说的,对妄想说的。有了妄想、有了烦恼,你的心就不寂静,所以必须要把烦恼妄想给打掉,恢复到自性本来面目。你说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的?自性是清净寂灭的;换句话说,「寂静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的行持。也许我们要问,这个心地清净寂灭,还有没有作为?如果我们到深山里面去修行,离开尘世、离开人群,是不是这样修就是寂静行?给诸位说,不是的。逃避到深山,躲开人事,那是小乘,那个修寂静行是个很笨的方法,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为什么?他要到都市来逛一逛,心又乱了,又不寂静了,可见得那个寂静纵然得到也靠不住,未必是真的。真正的寂静行,就在红尘里面修学,怎么个修学法?就是前面教给我们的纲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事可以做。《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说得很好,「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意是什么?贪瞋痴慢这是意。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做什么,诸佛菩萨跟着我们一样的做什么,可是我们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诸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事情做得比我们还好,比我们做得还圆满,我们比不上他,这叫佛法,这叫真正的寂静行。所以心地清净寂灭,是在万事万法当中显示出心地的清净;不是离开一切现象,心清净了,那个不算的,这个要知道。所以这是真实的禅定,真正的定,像《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三昧,统统说的这个境界。

  『远离虚妄』,什么是虚妄?这世间一切事是不是虚妄的,一切物相是不是虚妄的?在《唯识论》里面跟我们讲,所有一切现相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没有自性,是虚妄的。可是还有比这个更虚妄的,更虚妄是什么?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那太虚妄了。不相应行法,就是这个二十四类的法,与心法不相应,它不是心法;与心所法也不相应,它也不是心所法;与色法也不相应,换句话说,它也不是物质。拿现代的话来讲,它不属于精神,也不属于物质,那什么东西?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现在人讲抽象概念,在佛法的名词叫妄想,这是妄想。这二十四个,第一个就是得失,我得到了,妄想,你哪里得到?你什么也得不到,你想你说你得到了,是打妄想。我们讲时间、空间,时分、方分都是妄想,哪来的时空?所以你想想看,它既不属于精神,也不属于物质,非精神、非物质。有没有这个事?确实有,这个事纯粹是假的,虚妄。依他起已经是虚妄,遍计执是更虚妄,这些虚妄统统要远离,要知道它的真相。远离,不是说不要了,你要说不要了,那就行不通了。譬如我们台湾选举,问你得多少票?你说没有得。这个不成话!确实有得、有失。得失是什么?我们清楚这是抽象概念,是妄想。世间人以为是真的,他生活在妄想之中,我们要理解他。因此我们跟这些人往来,他打妄想,我们要用妄想来跟他往来,否则的话就不能沟通。虽然跟他往来,他执着,我不执着,这叫远离。我们心里面确确实实,不但遍计执跟依他起要远离,就是心心所法也不执着,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也不执着,到一切都不执着的时候那叫称性起用。这个称性起用就是佛经里面常讲,诸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游戏神通就是称性起用。用得非常活泼、非常自在,一点也不执着,心地确确实实清净寂灭,这就得大自在,这是我们修学的最高的纲领。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个学会了,那真自在、真快乐、真幸福,而今而后,所有一切烦恼苦厄都断掉。

  『依真谛门』,真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理,谛是谛实的意思,就是真实。宇宙人生的真实面,我们要依这个,自己要依这个,对人处世所用出来的,也是从真谛里面起用。随俗就是随缘,表面上看跟一切凡夫完全没有两样、没有差别,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凡夫是迷在妄念之中,诸佛菩萨是把妄想执着统统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恒顺众生是以真谛恒顺众生,是以真性恒顺众生,不是以妄心,这点我们要知道。所以「远离虚妄,依真谛门」,这两句合起来讲就是离相,离一切虚妄相。

  下面『植众德本』,这是教我们修善,这个善,一切善的根本,本是什么?也就是说,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本生出来的,从这个根本生出来的。佛在一般经论上说,世间一切善法由三善根而生的,这是同修们要记住。哪三善根呢?无贪、无瞋、无痴。反过来说,世间所有一切罪业,是从三毒烦恼而生,三毒烦恼就是贪、瞋、痴。贪瞋痴翻过来就是三善根,这是一个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注意,你说修行从哪里修?就是修这个东西。如果我贪瞋痴这个念头天天淡薄了,一年比一年淡,这就是功夫得力。为什么?三毒淡了,那个三善根就增长了。它是一体的两面,黑暗少了,光明就多了;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这自然的道理。假如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仔细去想想,贪瞋痴的念头,跟从前没有学佛之前还差不多,甚至于学了佛之后,这个贪瞋痴还更厉害,那就完了,那就颠倒了。那你学的是什么?你也在修道,修什么道?修三恶道。你将来的果报,你也证果,证地狱、饿鬼、畜生,你到那里去证果去了,这个叫大错特错。

  所以要知道,在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善根就是精进。我们不能精进,我们还在胡思乱想,甚至于学得很杂、很乱、很多,这在大乘法里没有善根,你的道业就没有进步。所以佛法修学实在讲三个层次,入门要专,专一入门,到一个相当程度之后,在教下讲到大开圆解,宗门里面所谓是明心见性,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我修到一心不乱,然后我就晋升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什么?是博,广学多闻,第二个阶段才博,「法门无量誓愿学」。第一个阶段专,专的目标在哪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断烦恼,就是断贪瞋痴,那要专才断得了;那个博断不了,博就是贪心,增长贪心,所以博断不了的。要专,专到极处再博,博之后再精,所以这是佛法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不能颠倒的。今天许许多多年轻人,把这个次序搞乱了,一开头他就搞博,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烦恼也不能断,善根也修不成,生死不能了,来生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很可惜。所以我们要知道修学的次第,第一个阶段一定要专。古人给我们定的期限是五年,实在讲古德五年的时间是够了,为什么?社会单纯,六根接触外面的范围不大,五年时间确实能够定得下来。现在不行,现在什么?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比古人不晓得要大了多少千万倍,打开电视机、无线电,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在从前,人家在深山那个修行人,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可能要半个月、一个月才听到、才知道,消息不灵通,没有人从山下上来讲就不晓得。哪里像现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鸡毛蒜皮的事情,都知道。这个没好处,对我们修道人来讲是很大的妨害,为什么?心不清净。所以这个要晓得,要知道精进,也就是要知道专一。

  就本宗来讲,这个德本就是弥陀名号,阿弥陀这个名号具足万德。我们常说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数字,要是数字,一万并不算很多,这个万是一个代表的意思,无量无边。确确实实,无量无边的德能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所以这一句名号真实的德本。我们要讲『植众德本』,植是培植,众是众多,这个众多的德本如何来培植?老实念就行了。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讲的一句话,老实念,就是植众德本。说起来实在讲太简单了,所以相信的人少,怕这一句佛号不够,还要搞许多经、许多咒,还要搞世间许许多多慈善事业,以为这样修行才能够植众德本,其实搞错了。那个搞法,实在说他是把德跟福两个混在一起,那样搞法可以说植众福本,不是德本,搞的人天福报。所以福德,福跟德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决定不能混为一谈,那就错了。德里面有福,福里面不见得有德,所以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这是诸位要知道的。讲修善,这一句是纲领。

  下面也有几句非常具体给我们说出来,虽然讲得具体,还是说的纲要、说的原则。第一个要『不计众苦』,计是计较,我们在生活当中,物资的短缺苦,衣食不足这个是苦,天然的灾害我们要受苦。这个几年全世界天灾很频繁,像大陆上这次非常严重的水灾,有些地区风灾、地震,还有火山,天然的灾害。第三类,人为的灾害,中东的战争,这是人祸。天灾人祸,带给我们精神生活的苦难,修行人要能够看破,换句话说,要能够忍受,不计众苦,不要去计较这些。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都要修清净心,要行寂静行,这个重要,这个才叫真正修道人。修道人没有别的,对自己就是修心地清净,我有妄念,心就不清净,我想过去、想未来,这妄想,这心不清净。过去已经过去了,还想它干什么?未来的还没到,你何必去想?这真的叫打妄想。还有人作梦,作了梦还来跟我讲,我们跟他接触之后也不能不听,统统听的什么?听的他在打妄想,那个梦境更是虚妄。所以一切众苦不要去计较,不计众苦,心就安了。

  『少欲知足』,欲是欲望,无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统统要减少,愈少愈好。古德庞居士给我们那个教训,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好事不如无事」,这是庞居士留给我们的教训。古人常给我们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更深入一层,「好事不如无事」,这个心才真正清净。无事,我们要做好事,做好事还是无事,这就对了;不是无事,我什么也不要做了,那就当自了汉,那真的是小乘自了汉。大乘菩萨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说无作?心里没事,一丝不挂、一念不生,这是无事。怎么说做事?为大众服务尽心尽力,精进不懈,不懈怠。为大众做事心清净,手脚很勤快,心地清净、无作,手脚勤快在那作,作跟无作是同时的,不是离开的;不是做的时候就做,不做的时候就不做,不是的。他做跟不做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要这样学法。「少欲」就是不取相,「知足」就是不动心。底下这四句好了,底下四句是作;前面两句是不作,是无作,无作而作。

  『专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古印度他们在俗语上有些跟中国人说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我们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不说善恶,叫黑白。恶他叫黑业,用黑来代表;善他用白来做代表,善业、善法就是白法。专求善法,这个善法,利己利人,这是善法。专求白法,白法在哪里,到哪里去求?我在此地告诉同修们,这一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第一标准的白法,你就向这个一本经里面去求,你统统都求到了,这个经从头至尾所说的全是善法,第一善法,我们求这个。要牢牢的记住,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你决定得利益,你所得的利益,是你自己想像不到的,真实的利益。

  『惠利群生』,惠是恩惠、布施,我们把自己所修善法的利益,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佛教我们这样做法,这是作;对自己来讲,要「少欲知足,不计众苦」。

  『志愿无倦,忍力成就』,这个「志」是无上的大志,与诸佛如来的宏愿相同,无尽的志愿为利益一切众生。「忍力成就」就是指上面「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对自己可以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两句话道尽了;对社会一般大众、对一切众生,那确确实实是「惠利群生,志愿无倦」。

  我们看近代的这些大德给我们做的榜样,印光大师是一个好榜样,净土宗的;虚云老和尚是个好榜样,禅宗的。他们在一生当中不是没有供养,他那个供养太多太多了,享受不尽,可是怎么样?一生当中穿的衣服,我看着补丁都补很多,难道他买不起一件新衣服吗?其实他不要买,信徒供养那个新衣服就不晓得有多少。这新的衣服来了他就送人,看到初出家的没有人供养的,他就转供养了,自己还穿破的。为什么不自己穿新的,把破的、旧的去供养别人?我们去想想这个道理,这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他确确实实知足。示现居士身,这在台湾大家看到李炳南老居士,你们到台中,现在台中莲社还单独辟了有个房间,他的那些用过的东西在那里展览,你去看看他穿的衣服、穿的袜子补了再补,这是现代人物资不缺,还是这样的。有没有人家送他好东西?有,我就得到不少,人家送他的好衣服他送给我,好的衣料他送给我,我就穿,他自己穿破的,我穿新的。近代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名闻利养一样都不要。李老师在台中创办不少事业,创办起来之后,大概最初创办,他是创办人、董事长,一届完了之后他马上就交给别人,由别人接着办。绝对没有一个意念,我要掌权、我要抓权、我要做到底,没有,没有这个意念,随创办随就交掉,就交给别人。虚云老和尚一生,你看看《年谱》,他老人家一生建庙、修庙,看到这个寺庙破旧,他的声望高,募化很容易,外面这一宣扬,大家都送钱来,这庙一修好,请一个有德行、有修行的出家人去做住持,他就走了;庙建好了,请一个人去做住持,他也走了。一生建庙、修庙,自己没有庙,这个对,哪里还会动脑筋去霸占?没这个事情。那个庙是可以霸占,将来以后他的果报在地狱,他证果证阿鼻地狱果,他搞这个。这些地方是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要认真去学习。

  「忍力成就」,这叫真实的功夫,真正功夫。《金刚经》上有句话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出世间成佛、成菩萨要靠这个功夫,世间建功立业也要靠这个字,忍什么?就是要忍苦、忍难。你要能受得了,要永远甘心情愿去接受,这叫大人物。像我们刚才所讲的,出家的虚云老和尚、印祖是大人物,我们世间我所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周邦道老居士是大人物。这个时代当中稀有,一生生活节俭,有多余的帮助别人,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一般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名闻利养,自己的物欲的享受,是求这个,多余才分一点给别人,还有许多多余也不肯给人。我们所见的这些大人物,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多余的,完全自己节俭,过一种最清苦的生活,把这个多余的全部来贡献给别人,这个不容易。所以佛法里常说,「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这个大人就是经里面常讲的大丈夫、大英雄,他大在哪里?他大在能忍。忍辱,它正式的对治是瞋恚,这个在六度里面讲忍辱度瞋恚,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这众生六种大病,佛开了六个方子,这六个方子是治我们六种大病的,你能够对治那就是菩萨。虽然它是正的对治的是瞋恚,其实忍辱能断贪爱、悭贪,能断愚痴;换句话说,贪瞋痴这个方子统统有效。能忍就不贪了,物质生活,我能够忍耐,我苦一点,我对于财物不贪;我对于清净寂寞能忍耐,我对于名利富贵我就不贪。那个贪心断灭了,跟诸位说,那叫真正的享受,那快乐无比,少烦少恼,自在安乐。世间人愚痴,他想自在一生得不到自在,想安乐得不到安乐,为什么原因?他不晓得,他找不到。原因就是多欲,就是欲望太多,名利心太重,所以他得不到。

  在《宝云经》里面,佛说菩萨有十种方法,能净于忍,就是忍力成就。用什么方法?在《宝云经》上有十种方法,这个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第一个是「内忍」,内是指身心,身是身体的感受,心里面的痛苦,拿我们现在就是身体、心理,这个两种苦都要能够忍受。一切诸菩萨修这个法门,我们怎么不能忍?应当要学。身有饥寒,这是身体上所受的,不是外人所加的;心里面的种种忧虑、烦恼。因为你不忍,所以你这句佛号念不好;你能够忍,能够把忧虑统统放下,你这个佛号才能够念得得力。所以不忍怎么行?决定不能够胡思乱想。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劝勉同修,你的念头起来,如果不是想弥陀本愿功德,就是四十八愿,不是去想西方依正庄严,都叫做胡思乱想。要忍,要把它放下,不要去想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叫生死业、轮回业,你想一次就造一次。你每天造的什么?你造的是生死业,你造的是轮回业,你想这个干什么?想就是造作,意业在造作,不要想这些。想佛,忆佛念佛这个好,这个是叫修净业。净业不修,为什么去修六道,为什么去修三途?这是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这要讲求忍耐。

  第二「外忍」,外忍里面着重的是一些恶言加之于我,别人毁谤、侮辱、骂詈,骂是当面骂,詈是背后骂,我们要能够忍,不要去计较。你计较这些干什么?甚至于还有什么?还有些人不是听到骂我,我喜欢的人、我爱的那个人,骂他,我也生气;我们学佛的人,人家骂我们佛教,你也生气,气不完,这个都是过失,统统要能忍。释迦牟尼佛在世还有六群比丘、还有六师外道,当面侮辱、背后骂詈多得很,佛没有跟他们计较,也没有跟他们辩论。骂随他骂,骂久了、骂累了他自然就不骂了,何必跟他计较,何必与他一般见识?这个要忍。想想诸佛菩萨所修的,我们应当修学。

  第三个是「法忍」,法是求法,佛法广大、幽深,微妙不可思议,我们听了未必能够听得懂,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去向有修有学的人请教,这个要学。尤其是读诵、思惟,没有忍力不能成诵,一天念一遍、念两遍,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不缺,这要忍力,没有忍力就不行,没有忍力就断了。像这些地方,确确实实很明显的能够测验出,自己忍辱波罗蜜到底有多少功夫,因此初学的同修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躐等。我常常劝大家念《无量寿经》,一天至少念一遍,你就从一遍开始;一遍念上个半年一年,可以念两遍了你再念两遍。为什么?我们要精进,不要退步。这个发心发得很勇猛,发心一天念十遍;念到第二天,时间太长了,我再念五遍,打个对折吧;到第三天,五遍也念不成功,我念三遍吧;念到一个星期就不念了,退转了,这就错了。所以要积少成多,这个才是积功累德。不要一开头看到人家念得多,自己还要超过别人,这是什么?好胜心,这是欲,好胜心。好胜心学佛,学成之后就变成阿修罗,阿修罗的性质就是好胜、好强。修福没有智慧,福报现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后来必堕地狱,阿修罗没有不堕地狱的。所以万万不可以好胜,不可以争强,看到别人超过我们,我们欢喜赞叹,恭敬向他学习。学的时候循序渐进,慢慢的学,这个才对。

  第四个要「随佛教忍」,譬如在这部经里面,佛给我们的教训非常非常的多,我们要有耐心去接受,要有耐心去研究,要有耐心去学习,要有长远心来保持,不要把它失掉。这也是诸菩萨、罗汉们所修学的,我们要随学。

  第五种叫做「无方所忍」,这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把忍让忘掉,随时随地记住,忍让是大德。忍让是修学成败的关键,能忍让的人没有不成就的;不肯忍让的人没有不失败的,成功失败的关键在此地,叫无方所忍。

  第六个叫「修处处忍」,处处忍跟无方所忍有什么不同?无方所,刚才讲了,一切时、一切处,提高自己忍让的功夫,这个修学法门。处处忍它特别是指境界,顺境、逆境,顺境不被顺境所转,顺境容易什么?容易起贪爱,逆境容易起瞋恨,换句话说,都叫你生烦恼。顺境里头要忍,不起染着之心,不生贪爱,逆境里面不生瞋恚;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样境界现前,心要清净,也就是前面那个总纲领,心要寂静。我们修的是寂静行,本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是这个东西,要修清净平等觉,那就对了。

  第七种叫「非所为忍」,所为,拿现在话讲就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像哪种关系?于自己有利的、有好处的,我忍耐,忍耐为什么?我将来有好处;或者是他与我有亲故,他是我的亲属、眷属,或者是好朋友,这一类的他能忍。如果跟他没有这些关系,他就不能忍,那就错了。所以佛特别告诉我们非所为忍,这个意思讲,绝对不以为自己利益,或者为自己有某种特殊关系;应当常修于忍,忍辱里头要平等,忍辱为的是使身心清净,是为这个。绝没有个人的利害,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利害都没有,亲故也没有。

  第八种是「不逼恼忍」,这是什么?是指人为的加害,别人谋害我、别人陷害我,我们能忍。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法没有说没有因的,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过去世的事情。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害我、陷害我,必有原因,他为什么不害别人,他要来害我?有原因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某人一见面,一生处得非常好,那是什么?前世结的有恩,这一世处得很好。那个人能够来害你的、陷害你的,过去世跟你结的有怨,冤冤相报,你跟他没有怨他怎么会害你?不可能。说误会的,误会都有因。你们看《安世高传》,安世高在中国还两次命债,两次命债都是误会,是前生当中误杀了众生,误害了人,这一世也被人误杀,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的财物被人偷了,他怎么不偷他的,他偷我的?你就想,前世我偷他的,现在他偷回去,这帐不就了了吗?没事了,警察局都不必报案,了了,真的是如此。所以,即使人家陷害我们,不管手段怎么狠,甚至于断了我们的身命,也不计较。为什么?这帐到此就了了,我们结个善缘,来生成佛还可以度他,结个善缘,绝对不要计较。这是什么?这叫修行。一点点都不能忍,那是什么?那不叫修行,那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是魔弟子,哪是佛弟子?这个一定要学习。所以自己要真正能够忍,在逆境里头确确实实不动心。

  第九个是「悲心忍」,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大慈大悲,慈济众生。你帮助众生是好事情,众生未必领情、未必接受,反过来还侮辱你。我这好心,怎么办?能忍,不要计较,以后遇到苦难还是去帮助他。不能说,第一次帮助他,他拒绝我,下一次我不再帮助他了,那就错了;绝对不计较,换句话说,绝对不失大慈悲心,这个才对。这是讲到忍辱,我们慈悲救济,就是遇到障碍、遇到阻挠,我们帮助、救济众生苦难的心,这个慈悲心,绝不因为一切障碍,就减低温度、就丧失了,这个不可以。

  最后一种是「誓愿忍」,这个就是到究竟圆满,誓愿忍是指什么?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怎么个成法?成佛不简单,不是说说就成了;换句话说,要发坚固的誓愿求生净土。为什么?生净土就决定成佛道,这是经上给我们讲得非常明了。不仅是我们这一方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想圆成佛道,那就太难太难了。所以这个经,不仅仅是我们这个世间第一经,它是十方法界里面的第一经,我们要认识清楚。成佛为了什么?成佛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因为只有成佛才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才真正能够济度一切众生。因此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都来不及,怎么可以去恼害一切众生?我们从这些地方真正体会到,恼害众生是最大的业障、罪障。所以这造罪业,障碍一切众生的善法,使一切众生生烦恼,这个罪业造得重。他给我烦恼,我忍耐,我决定不能让他生烦恼,我们学佛的人就学这个。绝对不是说,人家这样,你为什么不报复人家?好像世间人讲报复人这是人之常情。他不晓得,佛法里不是如此,佛法里决定不报复,佛法一切苦难自己承当,一切功德、幸福愿一切众生共享。先把这个心量拓开,我们的心跟佛心就有点相应,有点像。心不像佛心、愿不像佛愿,是决定修不成功的,行像佛行那是装模作样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是心法,着重在真心,着重在真诚。

  所以「志愿无倦,忍力成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学纲领,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记住。愈往下面去就愈往事相上来讲,就是这个原则、这个原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应该要怎么个做法。所以这些,这个经有教、理、行、果,教是教导,佛教给我们;理是理论;行就是要我们去做;果就是果实,就是你将来所得到的好处,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一段是行经,教我们怎么做法,我们念了、听了、学了,自己不能去做,那一点用都没有,那就真的叫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就是很重的罪恶,还有什么功德?口里面念经,一天念十遍、念二十遍没用,将来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该变饿鬼还是变饿鬼。佛法重实践,要真真实实的去做到,这是佛法,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这个经,同修们平常读诵的时候,要仔细去体会、去观察。先把它念熟,第一个是要熟,熟了之后就要随文作观,随文作观是修行,就是随着这个经文、经典的教训,我们要去做,句句都要把它做到。换句话说,经典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自己思想、行为就是《无量寿经》,你就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决定往生。所以这个经,就变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也是我们一生成佛的保证书,保证在这里。不是念念就成佛,念念就可以往生,那不可以的;要做到,念经、念佛都要做到。念佛要做到才能往生,念佛做不到不能往生,这点诸位要记住。所以念佛的人,为什么李老师从前说,一万个念佛人只有三个、五个往生的,大多数不能往生?因为大多数虽念佛口善,他不晓得怎么做法。我们先教你念经,经念熟了,以后你念这句佛号就想到这个全经,想到我处事待人接物,我在哪一种环境、哪个场所我应该怎么做法,就对了。一句佛号提醒自己,与弥陀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个重要,这叫真正修净土,心净则土净。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