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20-000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  (第二集)  199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02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一行:

  法会圣众第一】

  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经,一共将这部经分成四十八品,称为四十八章也可以。第一章与第二章是序分,第三章以后是属於本经的正宗分,第一章是通序,也就是常讲的六种成就。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我们念到这个地方。『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如是」这两个字含的意思非常之深广,在一部经,通常都是指某一部经,其实不仅仅是指一部经,而是指一切经,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可以说都含摄在这两个字当中。「如」是讲真性,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能变现一切万法,是一切万法之本体。体当然它有现相,既有现相当然也就有作用,在佛法里常讲的体相用,相如其体,体如其相,这就是如的意思,如就是一样的,不二的意思。这部经里面每一句、每个字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而所说的西方依正庄严,无不是我们自性当中所现的境界,正如同《华严》里面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就晓得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这是如是两个字通常的讲法,也就是一般的讲法,这个意思通一切经,通一切法。如果就本经来说,解释这两个字最恰当的,无过於蕅益大师解释《弥陀经》,他老人家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如,这是如的意思;「念佛往生,决定不错」,这就是是。我们拿这个意思来看本经,亦复如是,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求生西方净土决定不错。这是就本经简单说这个「如是」的意思。

  「我闻」这是闻成就,这个「我」就是阿难尊者。集结这部经的时候,佛当年讲经并没有记载,而是佛灭度之后,阿难与这些佛的大弟子们会议集结,写出来流通於后世。在集结经典的时候,阿难将佛当年所说之法,一部一部重复的说出来,也就是好像我们现在讲的复讲一样,把佛所说的重复说出。参与大会的都是大阿罗汉,换句话说,都是修行证果的罗汉、菩萨们。阿难的重诵,如果听众当中有一个人说,「阿难,你重诵的这个,好像佛没说过」,这句话就不能够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必须全部的重诵,要得到当时与会的大众每个人的同意,大家都觉得佛确实是这么说的,你这个复讲没有错误,一个字不错,这样才能够记录下来,就是取信於后世,阿难重诵的就是佛当时所说的。这两个字也是表示师承,是直接听佛所说的,不是传闻,拣别不是传闻。

  『一时』是时成就,经典上都用一时,而不记载当时的年月日。这里面有好几重的原因,第一是当时印度的历法不相同,不但跟我们中国不相同。佛出现那个时代相当於我们中国的周朝,在周朝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国家并没有统一,但是在中国,可以说历法已经统一了,所谓八百诸侯都尊重周天子,使用周朝的历法。但是在印度就连这一点还没有能够出现,因此每个国家都有它不同的历法。佛当年在印度各地讲经,可以说足迹遍五印度,游历的国家多,每个国家的历法不相同,不便於记载,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时」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个实法,不是真实法。在唯识《百法》里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时间与空间都是属於不相应的行法。所谓不相应行法,简单的说那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它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经典上用「一时」,这个意义就相当之深了。

  一时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这是经的疏论、注释当中常常这样说法,这个说法非常合理。什么叫师资道合?当然老师是乐意把这个法门传授给众生,所谓是普度众生,老师有这个愿心。在这个时候确实有些人他能接受、能够相信,能够依教修行,而证得所期望的果报,这个机缘成熟了,这叫一时。如果机缘不成熟,佛想说没有人听,或者众生想听没有人说,必须是老师跟学生心愿在相同的时候,这叫一时,这种解释非常合理。如果就本经,这个一时的解释更有最殊胜的意义。像蕅益大师解释《弥陀经要解》,《要解》里面讲一时,可以说讲得非常的好,他说一时是说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度众生就是希望众生成佛,希望众生快快的成佛,希望众生立刻成佛,哪来的这个机会?现在这个机会到了,佛非常欢喜,把这个成佛的方法告诉他。他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一生当中必定成佛,这是成佛机缘成熟,这叫一时。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深深的契合於本经,也就是说净土三经用这种解释,那是再恰当也不过了。确实这部经是教我们当生成佛的法门,超过一切大乘经典之上。

  其余的经典,有的教我们来生不失人身,有的经典教我们生天的方法,这就是佛门所谓的人天乘,人天小果。有些经典帮助我们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生死轮回,这是二乘的经典,小乘经。有些经典教我们发菩提心,修六度法门,自行化他,那是大乘菩萨经。唯独这部经是教我们当生成佛的经典,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自己要知道庆幸。正如同古德所说,这个机缘是无量劫以来稀有难逢,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机遇相感这就是一时。

  『佛在王舍城』,佛是说法主,也就是这一会里面主讲的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王舍城外有五座山,这五座山都非常出名,不但佛在这些山上修行,有菩萨、罗汉、仙人,还有外道,换句话说,这都是修行的道场。耆闍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讲的灵山,灵鹫山,灵山,佛在这个山里面曾经讲过《法华经》,这是一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的,在这个山里面讲了许多重要的大乘经典,本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通常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所列的听众,多半是列一千二百五十人,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听众比一般时候增加了十倍,「万二千人俱」,与《法华经》相同。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华严》跟《法华》大家知道是经中之王,一乘圆教,本经在这一句里面就与《法华》相同,也是属於一乘圆顿大法。「大比丘」,是说在表面上看他是小乘比丘,实际上都是大菩萨,甚至於里面有许多古佛再来的,所谓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是这一类的大众。常言说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是什么道理?佛虽然出现在世间,目的是要教化众生,但是众生愚昧,不知道向佛请教,佛即使出世间,也很难令众生得到殊胜的利益。所以,必须要有些内行的人帮助佛教化。哪些内行?当然是过去、现在这些诸佛,以及那些大菩萨们,这些人是内行人。因此,看到释迦牟尼佛弘法的机缘成熟,也就是应该在这个世间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人间,为一切大众讲经说法。这些古佛与大菩萨於是跟著来了,示现做外道,示现做他的弟子,示现做他的护法,这台戏才会唱得圆圆满满,令一切大众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像经里面目犍连、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的。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话是叹德。就是这与会的大众他们不是普通人,称为大圣,大圣这两个字是对地上菩萨的称呼。我们讲三贤十圣,地上菩萨称为大圣,他们的智慧神通都跟佛差不多,都已经是明达了,神通已达。底下就是列举上首,上首里面阿罗汉,就是大比丘一共是举了五个人。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上首』就好像,当然人多了也要分班,它总有个秩序,每班好像要选个班长,上首就是班长的意思,学生里面的带头的。在一切经里面,我们常常展开经文看到舍利弗、目犍连,这常常看到,『憍陈如』很少看到,而本经把憍陈如摆在第一,这绝对不是夏莲居编集这个经的人他随便排列的,不是的。在十二种译本里面,所列的上首人数多寡不同,但是都是以憍陈如列在第一位,这个意义就相当之深。李老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提到「憍陈如得度第一者」。憍陈如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转四谛法轮就是讲苦集灭道,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的弟子,第一个得度的。

  诸位如果是常常涉猎佛经,广泛的读经,你晓得这段因缘。中国人对於《金刚经》都很熟悉,许多人曾经念过《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记载著有一段故事,就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是一位菩萨,他修六波罗蜜里面特别著重忍辱波罗蜜。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暴戾,歌利王就是个暴君。仙人在山里面修行,他可以说是无缘无故的把这个仙人抓来凌迟处死,这是很残酷的一种刑罚。因为他问他,你修什么?他说修忍辱,他试试看,看你能不能忍,一刀一刀把他割死。他确实没有瞋恚心,而且忍辱仙人发了誓,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憍陈如就是当时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的后身,确实他是第一个度憍陈如。憍陈如在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就是第一得度的,这部经要在普度众生;换句话说,度一切众生,这个经也是第一。所以用憍陈如来表法,代表这部经是第一度众生的经典,度众生第一法门,表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在一切经里面很少看到这种情形,这是第一得度;换句话说,依照这部经典修行,第一个成佛,而且是当生成就。

  舍利弗尊者代表智慧,没有智慧不能相信,没有智慧不肯发愿修行,所以这是代表智慧第一。目犍连代表神通第一,神通也就是拿现代的话来说,是德能、才艺,世间人有德能、才艺往往就值得骄傲,骄傲是很重的烦恼。纵然在世间能够得意一世,来生未必能够得意,这个烦恼一定要断除。才艺、德能达到极处的目犍连,他也是信受奉行。佛拈花微笑,传正法眼藏於摩诃迦叶,所谓是教外别传,这就代表这个法门与禅宗有密切的关系。阿难尊者代表教下,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阿难集结的。这两位尊者代表的宗门、教下,何况阿难也是禅宗第二代的祖师。

  摩诃迦叶我们没有看到明文,实在讲,摩诃迦叶还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释迦牟尼佛遗命,他在云南鸡足山修行,一直要等弥勒佛出世,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弥勒佛,他才可以灭度。所以,他还在我们这个世间。当然也常常出来游化在人间,我们见到也不认识,他有能力随类化身,他会变化。这是初祖。阿难也是禅宗第二代的祖师,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阿难现在在哪里?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上说得明明白白,他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知道他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禅与教最后都是归到净土,这五位尊者代表的意义非常之深,这就是宗门教下所谓千经万论指归净土,表这个意思。这是说的比丘众,底下再看菩萨众。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菩萨众里面列了三位上首,表法的意义也是很深,普贤是《华严经》里面的上首菩萨。前面在列众里头,万二千人俱同《法华经》,普贤、文殊这两位摆在此地,很明显的同《华严经》。《华严》与《法华》都是一乘圆教大经,这个经的地位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的体会到了。分量虽然不多,但是它的地位就正如同蕅益大师所说的,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尽在这部经之中;换句话说,它是《法华》、《华严》的精髓,尤其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修学。

  普贤菩萨是《华严》长子,文殊菩萨在《华严》里面为庶男,普贤代表行,代表愿行,文殊代表智慧。把愿行放在前面,智慧放在后面,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法门是以行为主,特别重视行门。但是修行一定要有智慧做基础,离开智慧的修行,那是盲修瞎练。同时,普贤菩萨又代表密宗,现在在美国学密的风气很盛,密宗的祖师,开山祖师,金刚萨陀以及金刚手菩萨,这是密宗的始祖,这两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换句话说,前面摆个迦叶,就是禅净不二,这有了普贤菩萨,就是净密不二。所以依照这个法门来修,你看教有了,禅也有了,密也有了,可以说是宗教、显密已经是圆融在本经之中。我们修这个,一切法门一个也没漏。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的佛,也是贤劫以后九百九十六尊佛的上首。贤劫有千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所以他是贤劫诸佛里面的上首。弥勒在这一会里面,他有很重要的地位,佛也特别嘱咐於他。由此可知,弥勒菩萨必然也要弘护这个法门,也是以这个法门劝进行者,往生净土,当生成佛。所以,这些上首表法的义趣,我们一定要能够认识、要能够体会,你才知道这部经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它真正的分量,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切经无与伦比。这是第一品的大意。我们再接著看第二品。

  德遵普贤第二】

  这个题的意义,就把本经的殊胜不思议的功德利益全都显示出来了。请看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此地又列了十六位菩萨,这个十六位菩萨依旧是属於六种成就里面的众成就。为什么编集的人不把它编成一段,把他分开来?这个分开来有道理的。因为前面这段所讲的统统是出家的,比丘是出家的,菩萨也是出家的菩萨。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菩萨,他用十六个人,十六是代表圆满,而是密宗里面所说的。显宗里面讲圆满的数多半讲七,像《华严》里面讲十代表圆满,密宗是以十六,以十六代表圆满无尽的意思。所以这个经文一开端,就非常明显的显示出禅、净、密是一体的,而本经里头确实是宗教、显密圆融、圆摄,它有这个意思。

  这十六位全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人数列的这么多,远远超过前面出家所列的数字,这也是正如同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的,净土法门是为六道众生而说的,与二乘、菩萨不相干,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可以证实,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个话没错。也就是说,佛确实有能力教一个凡夫,乃至於业障极重的凡夫,能够教他当生成佛,能够教他在最短的时间成佛。本经与《弥陀经》上都是讲一日到七日,这是时间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就。成佛成什么佛?天台家讲的有藏通别圆,这个法门它的目标是教我们成就究竟圆满佛,这真正不可思议,真正是难信之法。所以许许多多,不但在家同修,乃至於出家的大法师、老和尚,一生研究经教,他不相信这个法门,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他要相信了,佛怎么可以说这是难信之法?真难。为什么?好像理论上讲不通。实在说,不是理论讲不通,而是经典看多了,没有能看通,真正通达了,他相信。在历代,像马鸣、龙树菩萨,在中国,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禅师,这些人他是真正通了,通了之后他相信。彻底了解,他才晓得这个法门是无上的法门,是第一法门,当生成就的佛法。如果不是彻底贯通,他对这个法门纵然不反对,确实很难相信,这是称为真正的难信之法。

  那什么人得度?我们中国俗话说得好,「唯上智与下愚不疑」,这两种人有福气、有善根、有福德,他们得度了。上智之人他真通了,他不怀疑;下愚之人,像老太婆一类的,她虽然什么都不懂,你只教她念佛,她就认真老老实实去念,念上个三年、五年,真的她往生了。这种例子,我们在这个短短学佛的几十年当中,我们看到好多位。在台湾,我们看到好几个,预知时至,没有害病走了,而且还有一个老太太站著走的。这个事情大概是二十年前了,民国五十六年的时候,台南将军乡有一位老太太,可惜她的姓我忘掉了,她念了三年佛,她是站著往生的。

  三年前,香港有一位欧阳居士,八十多岁,这个老居士是预知时至。他经常到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借书看,最后借书那一次,畅怀法师印象非常深刻。他曾经告诉我,他说老居士最后借书去的时候,大概在十二月初,他跟他讲,他二十二号要走了,十二月二十二号。畅怀法师算一算,他讲这个话的时候是三个星期,也就是说三个星期之前,他就把这个日子说得这么清楚,二十二号他要走了。当时畅怀法师听了还一愣,走了?难道往生?他说看他又不像,不像是念佛有功夫的人。他就交代他,他说你二十二号派人到我家里去,把这个经书拿回来,我没有空再送来,二十二号要走了。他就把这个日期记在记事牌上,到十二月二十二号就派人到他家里去取回经书。

  到这一天,他就派人去了,老先生看到图书馆派人来,就问他,你来干什么?来的人当然就说了,你不是讲了吗?二十二号你要走了,你叫我把书请回去。老先生说是,没错,可是我没有叫你现在来。他把这个人打发走了。第二天再去,再去家里人就告诉来人说老先生已经往生了。他听了很奇怪,老先生没有病,身体很健康,怎么走了,什么时候走的?他说就是跟你谈话,叫你走了以后两个小时。再问他怎么走的?他看经,坐在那儿走的,坐的姿势还非常潇洒。畅怀法师看到这个情形,才认真的发心念佛,知道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他能在三个星期之前告诉他,日期一点都没错,身体健壮,自在往生。

  我们就是从历史上来看,从《往生传》上来看,以及从现代修行人来看,往生西方的人,在家人比出家人多。所以,我也常常劝勉出家的同修,我们看到在家人一个一个站著走、坐著走,出家人一个一个躺著走、病著走,这很难为情,这就是我们比不上在家人的。这部经虽然是在家人为主,当然出家人也度,出家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往生的,历代的确也不少,我们要认真努力。

  这个十六位菩萨里面,有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出现的,多数都是他方世界来的。在此地我们不必一位一位的介绍,当然这个里面也有表法的意思,也有他是从哪个国土而来的,在古注里面,以及近人黄念祖居士的注解里面,都说得很详细,将来诸位可以参考。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个文,底下重要。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是说无论在家、出家,菩萨或者是比丘,没有不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指什么?就是说《华严经》上所讲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净土,这四十一个人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从圆教的初住到等觉。前面列举贤护这十六位在家人,统统是圆教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与文殊、普贤、弥勒是相等的,这样的人还要奉行十大愿王,可见得这个十大愿王,对於修净土的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同修,依十大愿王修行是取上品上生,这也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是我们遇缘不同而有差别。假如你遇到的缘殊胜,你明理,方法、境界样样都清楚,你就有机会得到上品上生了。如果缘不足,经教都不懂,只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样也能够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低一点而已。所以四土三辈九品,的确是我们遇缘不同。缘要是具足,当然三经或者是五经要合参,把净土的五部经,本经是里面的第一种,净土第一经就是本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把它合起来看,合起来参究,这个缘就殊胜了。你会对西方净土彻底的明了,你就晓得应该如何取西方上品上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都可以做得到。

  普贤菩萨之德就是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除业障,一直到第十普皆回向。这些一条一条不能细讲,细讲两小时也讲不完。我要提出来的,这个所修行就必须把这个十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一条一条都要把它做到,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必定是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与华藏会上那些佛菩萨决定没有两样。我只提醒这一点,所以对於十愿的境界要清楚,十愿的修法要明了,一一把它做到。

  具足无量行愿。】

  『无量行愿』是指诸佛菩萨在因地当中所发的大愿,诸佛菩萨无量无边,所发誓愿也是无量无边。但是,无量无边的行愿都不出普贤菩萨这个十愿的纲领,也就是他这个十愿把一切佛菩萨的弘愿统统包括了。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功德简单的说,功是功夫,德是福德,德是我们的收获,我们真正所得到的。功夫是断恶,这是纯无漏法,也是恢复到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本具的智慧德能,一起开显出来,这是德。这是指上面这些大菩萨们,他们修十大愿王,都『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这都是赞叹菩萨的实德,真实的功德,底下这是讲他的权德,就是方便教化的大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四句是权德里面的总纲领,『游步十方』就是游化在诸佛国土,他们不定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缘成熟,佛菩萨就在那个地方现身。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可以说是完全含摄净土法门,为什么?如果不是这个法门,底下这个两句是决定做不到的,就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简单的说,要拿禅宗来讲,就是明心见性,教下来说,就是佛的所有一切的经教没有一样不通达。如果从究竟上来说,那就是指本经,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能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就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真正难信之法。

  《华严》十地菩萨不离念佛,为什么?念佛的时候你这个心就是佛,正是大经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实的,弥勒曾经说过,弥勒在中国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曾经说过,一切没有心真实,这是真实的。一切的境界相那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现相的是真心,所现的相,就是真心变现的相分,当然能现的是真的,所现的是虚妄的。所以念佛的心本来就是佛,这是真实,所念的佛号就是真如本体,换句话说,那是自性天真佛,能念所念统统是自性,这才是真正的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所以,在无量无边的法门,念佛是第一法门,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体会到这个事实。《华严》,佛说了两千多个法门,而文殊、普贤都是选择念佛法门,文殊的弟子善财童子也是选择这个法门,到末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也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到哪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华严》奥藏就在此地。

  所以大家要晓得,入佛法藏,究竟彼岸,离开了念佛求生净土是决定办不到的。其他法门说入佛法藏还勉强可以说,究竟彼岸不行。如果其他法门也能够达到究竟彼岸,华严会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净土,就毫无意义,他要到净土去干什么?到净土才成就究竟彼岸,就是圆教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在西方净土成就的。所以,这个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了义当中的了义。我们有幸能够遇到,真正难得,这要自己能够体会,要能够珍惜。遇到这个机会,只要你能够把握它,你不失去它,你这一生必定也能像这些菩萨一样圆成无上正等正觉。

  下面这是讲他在十方世界行权方便,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去度化众生,接引有缘之人。看他用些什么方法,怎样教给我们,这段经文我们要学习地方很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

  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就是示现成佛,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楞严经》上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现佛的身分,这就是示现佛身,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

  这个底下,从表面上来看,我们释迦牟尼佛本师示现当时他一生的形相,我们讲化仪,就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就是他一生的表相。最初他住在兜率天,兜率内院,作后补佛,像现在的弥勒菩萨,现在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内院。兜率天人寿命是四千岁,它的计算方法,我们人间四百年是他们的一天,是兜率天的一天,一年也算三百六十天,这样算上四千年,是兜率天人的寿命。所以,弥勒菩萨要在兜率天,要住那个地方的时间四千岁,再降生到我们世间示现成佛,他的法缘成熟了。兜率天的四千年合我们这个世间是五十六亿万年,这个大家可以能算得出来。五十六亿万年,弥勒佛出现了,出现就舍兜率,离开兜率天降生在我们人间。

  佛出现多半是以王子的身分来出现,这个对於教化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世人都是求富贵,迷恋在富贵当中,佛示现就是在大富大贵之家他能够舍。『降王宫』,在八相成道里面,这是降生,『弃位出家』这是出家,『苦行学道』是修道,八相成道在这段文里面,以及底下一段都非常的明显。这个「位」就是王位,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他是个国王,他宁愿舍掉国王、舍掉富贵,他出家去修行了。修行也是相当之苦,在印度一般外道修行,都要修三年苦行,而释迦牟尼佛他加一倍,他修六年苦行。所以,他到以后能够降伏这些外道,许许多多外道见到释迦牟尼佛之后,都能够回头,都能够跟他学佛。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这两句说出为什么佛要采取这样的方式,都是为了顺世间人的想法、看法,也就是顺世俗的观念。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来激发世间人也能够舍掉富贵、舍掉名利,一心去办道。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句就是降魔,魔是折磨,魔是障碍,魔在哪里?魔在我们内心,魔不在外面,外面没有魔,心里面有魔。心里有哪些魔?佛在经上给我们说,魔有四种,第一种叫为五阴魔,换句话说,哪个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身就是五阴身。五阴第一个是色,我们这个肉身是色法,这个东西是个魔。譬如说我们一不小心著了风寒,马上就有病,你一身就不自在了。所以这个身要小心去照顾它,不要叫它生病,生了病你要想修道就修不成了,修道必须要身体健康。色身之外就是心理,心理有受想行识,受就是感受,我们对外面境界的感受;想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妄想、念头;行比想更微细一层,是属於第七末那识,主要的它就是执著,有我执、有法执,我们一切的行为都受这两种执著的约束;识是本识,也就是无明。因此,这个五阴是魔,障碍我们明心见性,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烦恼魔,我们哪个人没有烦恼?《百法》里面所说的,六个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是把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来说,这是魔。你有了烦恼,你就不自在,你的心就不能清净。

  第三个魔是死魔。我们人的寿命很短促,想修行、想用功,功夫还没有成熟,寿命到了,这个是麻烦事。纵然你修得很好,你来生还得人身,继续来修行,可是这个一番生死,再一投胎,前生都忘得干干净净,又得从头来起。也许你会想到,从头来起大概功夫要比这一生要好得多。在理论上好像是说得过去,事实上不然。怎么晓得不然?因为我们可以断定,在座的同修你们都是多生多劫修行的,你们绝不是这一生,你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无量劫以来都在修行。修了这么长久,你现在又闻到佛法又继续修,试问问,自己冷静想想,我们现在有些什么功夫?这就明了了。所以一隔阴、一退转,真是又退到原先起点那个地方,它不是退一半,它退到起点那个地方,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

  如果说退一半,不在起点,还逐渐逐渐有进步,那要怎么样?必须你要证得小乘初果;也就是说你有能力在一生当中,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得到位不退。从这个时候起,经上常讲的三大阿僧祇劫,你修成了。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他进进退退,虽然退,他不会退到原来起步的那个地方,所以三大阿僧祇劫能有成就。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修行,从来没有一次修行到这个标准,如果你要修行到这个标准,你决定不会到人间来。你今天还是个迷惑颠倒的众生,就证明你生生世世都没有修行到这个标准,就是没有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所以一退又退到原来起步的点上来了,这个不得了,这非常的可怕。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如果像一般修行的理论来说,我们要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不容易。唯独这个法门可以不必断惑,这是得佛的神力加持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往生,我们的惑是一品都没有断,但是可以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惑就断了。这个法门常说叫二力法门,我们自己有一半的力量,佛的力量加持我们,佛在什么时候加持?在往生那个时候加持,往生佛来接引我们,佛光照我们,蒙佛光明注照,我们业障就消除了,当时就能够断见思烦恼。所以,罗什大师翻的小本《弥陀经》,说「一心不乱」,不能说他翻错了,一心在什么时候得,往生蒙佛光注照这个时候得到。但是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心系念,系念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系念说得粗一点就是挂念,我们心里常常挂念什么?挂念阿弥陀佛,常常想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经不能不熟,尤其是这本《无量寿经》,《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这个三经一定要念得很熟,经里面的境界才常常能够现前。《楞严》上说得好,「忆佛念佛」,你就是想,我们常常想佛,想西方极乐世界,常常念佛,挂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把自己的心转变成佛心,心是佛心,心里面现的境界相一定是佛的境界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明白这个原理,我们就努力让我们这个心变现佛境界,变现西方极乐世界,依著三经理论、境界来观想,把西方极乐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的境界与阿弥陀佛的境界无二无别,这当中找不出一个界限,这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

  四魔最后的一种叫天魔,天魔简单的说,就是外面境界的诱惑。诸位想想,天魔有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因为自己内心有这三种魔,外面那个天魔他才会起作用。如果内心没有魔,外面的魔就起不上作用,为什么?不受诱惑了,心有主宰,不受诱惑,不但外头魔没有了,魔也变成佛了。所以『降伏魔怨』,主要的是降伏内在的魔,特别是烦恼魔,第一个要断烦恼。怨是怨家,怨家也不是外面,你看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明白的开导我们,「十恶怨家,十善厚友」,这是我们认清楚的。所以杀盗淫妄,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的贪瞋痴,这是怨家,我们要远远离开它,修十善业。这一句我们也可以拿《观无量寿佛经》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这是修西方净土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三种净业的第一种,佛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就是降伏魔怨。用什么方法?用定慧。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佛就能得一心,就能够功夫成片,为什么?没有魔怨来扰乱我们。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就是八相里面成正觉之相,『微妙法』,是指理事不思议的境界,像《华严》末后一品,品题里面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得微妙法就是入一真法界,『成最正觉』是圆教的无上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示现成佛。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佛示现成佛,我们凡夫不认识,凡夫不知道,如果没有人启请,在一般的例子,佛就入般涅盘,这个地方没有人请,没有人请不能住。我这次在新加坡弘法,遇到演培老法师,在早些年,演培法师确实是有意到美国来弘法。沈家桢居士为他办居留的身分,他非常顺利,三天正式绿卡就拿到了,可以说是非常稀有的殊胜因缘。他在大觉寺,在纽约大觉寺院讲经,听众大概有五十几个人。讲完之后,有人就向他道贺:法师你法缘殊胜,这么多听众,空前的,过去都没有过的。他听了之后他说很寒心,这么几个人来听。我们晓得他在新加坡讲经,几千人听讲。我这次到新加坡,他请我到他那个讲堂里面去讲演,给我安排了两次,这次我是在香港感受一点风寒,到新加坡感冒就严重了,所以两次我就取消了一次,去了一次,是晚上。

  启请佛转法轮度众生是净居天人,净居天在哪里?在第四禅,第四禅我们晓得它是凡圣同居土。它很特别,一共有九层天,除了一般的四禅也是三天,它还有个外道天,就是修无想定的,无想定修成了,果报在第四禅,叫无想天,特别一个地方,这是外道天。除外道天之外,还有五层天是三果罗汉修行的地方,我们称为五不还天。他在那里修行,不再到人间来,不再到欲界来,所以叫不回来了。五不还天天人也称之为净居天人,他们有天眼通,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成佛。人间,人都是迷惑颠倒的,没有人启请,他们赶快下来,启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度众生,佛答应他。所以,到鹿野苑首先度这五个过去生中有缘的众生,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五比丘得度。这是我们这个世间第一个僧团成立了,佛带著五比丘。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法音』就是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诸世间』,世间在佛法里面讲有三种,有情世间是讲六道凡夫,器世间是讲物质环境,另外还有个智正觉世间,智慧的智,智正觉世间是讲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诸世间就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六道是有情世间,声闻、缘觉、菩萨是智正觉世间。所以,这一句包括了九法界的众生。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是讲佛说法度生的目标以及效果,第一个是要灭除烦恼。『城』是比喻,好像城堡一样,非常的坚固。这讲众生的烦恼,无始劫以来没有办法断除,不但不能断,而且烦恼随著岁月在增长,这个不得了。所以,佛为我们说法,第一就是要我们觉悟,要把烦恼舍弃掉。第二句讲烦恼里面最重的烦恼就是欲爱。『堑』也是个比喻,是什么?是护城河。现在没有了,年岁大一点的人,过去从中国大陆出来,晓得我们这个城墙外面都有一道河,那个河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工挖掘的,保护城池的,护城河。把它比喻作爱欲,这个必须要断掉。所谓是「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要想修西方净土,必须将爱欲舍掉,一心念佛,这样才行。

  『洗濯垢污』,这是比喻我们心里面的染污,染污也就是感受。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里面的烦恼习气,我们没有定力,控制不住,没有智慧把它照破,必然的现象,这个烦恼习气就起现行。六根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必定起贪爱的念头,这个贪爱就把自性清净心染污了;不顺自己意思一定起瞋恚心,瞋恚也是严重的染污。所谓是七情五欲,都是清净心上的染污,这些染污必须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心就清净了,就不染污了,这是功夫。在什么地方洗?就在根尘接触之间,训练清净心,千万不要被染污。古德所讲的,「不怕念起」,念就是染污,「只怕觉迟」,觉就是洗濯,要觉而不迷,净而不染。

  『显明清白』,这两句话就是前面三句的效果,明是正大光明,也就是说除邪显正,自性清净心透出来了。清白就离一切邪染,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德,自行的功德。自己有了成就之后,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不帮助别人不行吗?你不会不帮助别人的。为什么?前面曾经说过,自性清净心里面,自然流露出大慈大悲,这不是人劝你的,是你自己那个大悲心会往外面流露,你一定乐意去帮助人,而且你会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人,所谓是弘法利生。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

  这是帮助别人的原则。调是调和,底下这几句都是讲修福慧。众生一定要调和,这个世间才有治世,世界才有和平,众生才有福报。所以,我们要求世界和平,要求社会的安定,真正要达到安和乐利,他的手段就是要『调众生』,要调和众生,使一切众生知见接近,不要有很大的分歧,他就不会出乱子。这就要讲求教育了。所以在中国古时候,《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要把教育列在治理国家的第一个项目里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要把教育办好。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调众生、『宣妙理』,可以说这个四句就是教育的目的。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儒家教育是这个原则,佛法的教育也是这个原则,这是儒、佛共同的理想。

  要宣示妙理,妙理是天性,明心见性,儒、佛都是讲这个道理,儒家讲得比较笼统,佛法讲得详细。我们在儒家里面所见到的,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四维八德、五伦十义,这都是妙理。儒家偏重在事上,佛法事理具备。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非常受中国人的欢迎,受中国人的爱好,来到中国不久,就跟我们自己的文化融合成一体。如果我们说佛法是外来的,在其他的国家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不能这么说法,因为佛法已经变成中国的思想,已经变成中国人的文化,跟中国文化如水乳相融,确实分不开了。

  『贮功德』,这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修学功德。什么是功?断恶是功,什么是德?积善是德,断恶修善。

  『示福田』,示是指示给我们,福田在佛经里面通常讲有三种。第一种恩田,我们要存报恩之心,恩德当中,父母的恩德最大。所以孝养父母是恩田,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儒家的教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亦复如是,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除了身命之外,我们还有个慧命,我们的智慧是得自於老师的,所以我们要孝亲尊师。尊师重道这是敬田,第二种福田,敬田。佛是我们的老师,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我们从前面教学的纲领,「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这是佛教教育的纲领,不是宗教,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对佛、对菩萨,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是释迦牟尼佛早期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要尊敬。这是敬田。

  第三种叫悲田,悲田是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还没闻到佛法,还不知道佛陀教育的好处,我们要以怜悯心来看待他们。去帮助他们,把佛法推荐给他,我们在佛法当中已经得到殊胜的利益,希望人人都能得到,我们觉悟了,也希望人人都能够觉悟。这样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才能对得起历代祖师,不可以叫佛法到我们这一代就灭亡了。我们自己得到利益了,不能叫后来一切众生也能得到利益,诸位想想,我们怎么能够,说个不好听的话,有什么脸去见阿弥陀佛?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也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对他怎么交代法。所以,必须全心全力来弘扬这个法门。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己的心力都尽到了,见到佛、见到菩萨、见到历代祖师大德,我们一定非常的欢喜,从此永远聚会在一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