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20-001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  (第十九集)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19

  请掀开经本,八十九页最后一行: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这是流通分里面最后的一章,这一章里面是说听经所获得的利益。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这一段是说得小乘果。也许有人会怀疑,本经是大乘经,为什么听大乘经会得小乘的果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如果这些众生他多生多劫修小乘法,带著有浓厚的小乘习气。虽然听大乘经,修大乘法门,他还是依照小乘断惑,做为自己证果的一个标准。第一句里面讲这些天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这句就是小乘初果须陀洹的境界,他已经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换句话说,他从此以后他的见解不会错误,虽然有的时候想东西想错了,他见解不错。所以「得法眼净」,能够在一切法里面不至於判断错误,不至於见解偏差,我们称之为法眼净。换句话说,他确实有能力辨别真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妄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确实可以辨别得一点都不错,这个叫做法眼净。

  『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三果,说初果,说三果,当中将二果省略掉,这是文字上的省文,省略掉了。阿那含翻成中国意思叫不来,这一类的圣人他不会再到欲界来,他住在色界四禅,色界四禅很特别,它是凡圣同居土。在我们娑婆世界,佛给我们说了,凡圣同居土有三处,我们人间是凡圣同居土,就是欲界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第四天,就是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人间是凡圣同居土,许多佛菩萨在我们这世间,多少的名山大川是佛菩萨、罗汉的道场,我们凡夫见不到他们,他们能见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们。除非是很有缘分的,偶然见到,像唐朝法照禅师,以后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他在五台山,这个缘殊胜,他见到了文殊、普贤。像《三昧水忏》里面所记载的悟达国师,他也有个特别的缘分,见到了阿罗汉迦诺迦尊者。证明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是凡圣同居土。

  欲界的第四天兜率天,它也分内外,外面这一层是凡夫,里面叫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后补佛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弥勒菩萨,经上常说,五十六亿年才降生到人间,示现成佛。五十六亿年这个数目从哪儿来的?佛绝不是随便说的,他确实有根据。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示现,当然跟兜率天人的寿命就差不多是相同,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它也算一年三百六十天,算到四千岁,这一乘起来就是五十六亿万年,这个数字是从这么来的。就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要享受四千岁,合我们人间五十六亿万年。除此之外,在色界天第四禅也是凡圣同居土,三果圣人在那边修行,就是此地讲的阿那含果,他们在那个地方。这个天,当然三果圣人虽然统统是证三果,实际上里面程度还是有不齐的,因此在色界就有五种天,叫五不还天。所以,四禅里头一共有九天,普通的凡夫天,有三种;另外有一种外道天,就是修无想定的,修成功之后也生到那个地方,叫无想天,外道;圣人有五天。一共是九天,四禅很复杂。

  这是三界里面三种不同的凡圣同居土。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净土的净,居住的居,叫净居天,我们常在经上看到净居天人,就是指这些圣者。佛当年在兜率天宫,因缘成熟的时候,净居天人到兜率内院去启请,请菩萨下生,示现成佛,广度众生,就是众生的缘成熟了。众生缘成熟了就是跟他说这些法,他能相信,他能够接受,能够依教修行,修行证果,这就是缘成熟了。但是众生肉眼凡夫,遇到佛不会启请的,净居天他是圣者,他们非常慈悲代替大众来礼请。

  『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这句是讲小乘四果罗汉,诸漏已尽,已经证得了漏尽通。漏是什么?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所谓漏尽就是烦恼已经断尽,见思烦恼断尽,这才能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所以说「心得解脱」,真正得自在,超越六道轮回,永远脱离三界。再看下面经文。

  四十亿菩萨。於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这个以下是讲大乘菩萨闻法获得的利益。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都不是小乘根性,这个世间小乘根性确实是有,不是没有,但是在中国小乘根性比较少,中国人菩萨种性比较上多。尤其在过去的中国,大家都念孔子公的书,孔子公的书不是小乘,他的思想、见解都非常接近大乘,所以由儒回归到佛决定是大乘。这些菩萨闻法,『於无上菩提住不退转』,这是得个什么果?得了信心清净,不退了,信心具足了。

  『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听了经之后,一定是像经上所讲的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必然是如此,这就是弘誓功德,菩萨以此为庄严。这是真实的庄严,像前面我们所读到的,我们所感发的,我们应当要学佛,要学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学阿弥陀佛,要学十方诸佛。他们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要有诸佛同样的愿力、同样的慈悲、同样的德行,这是真实的庄严。要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经、以持名念佛的法门劝勉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这也将弥陀世尊以及十方诸佛的弘誓功德,也就包括尽了。

  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

  这一句经上说的众生,实际上还是菩萨,为什么?『不退忍』就是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是相当高的菩萨,不是普通菩萨,《仁王经》上说,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法忍,可见得这个地位相当之高。

  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

  这是说众生,发什么心?发求生净土的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详细、很明白,真正发心,过去没发这个心。虽然过去生中,像经上给我们所说的,必定供养无数诸佛,也曾经闻法植众德本,但是没有闻到这个法门,或者是闻到了这个法门太大意了,太疏忽了,没有认真的去修持。所以,把往生净土的机会错过了。这一生我们又遇到了,遇到之后,我们的确听明白了,看清楚了,真实的觉悟了,我们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求生净土,亲近弥陀,这就是初发心,这是过去没有发的,『今始初发』,真实发的这个心。

  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於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这个几句,佛又在此地给我们受记了,这些人真实发心的人,真正发心绝对不是感情用事,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心这一发,我们以通俗的话来说,就在心里改变了,因为发心叫发无上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这个心里一改变,改变为觉悟的心,从前迷惑颠倒,现在觉悟了,这个心就是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从今以后觉而不迷,这是菩提心。觉什么?当然,那愈讲愈细,讲不完的,我们举个最粗显的例子,他觉悟到生死。这个问题谁不知道?哪个人不晓得有生就有死,说出来人人都晓得,人人虽然都晓得,人人把这个事情疏忽了,这就是不觉悟。学佛的人,大多承认有六道轮回,虽然晓得有六道轮回,也把这个事情大意的疏忽了。轮回不可怕吗?地狱里面一天是人间两千七百年,地狱的寿命,短寿的也一万岁,一天是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能去吗?实在说,地狱容易去,难出头。造地狱的业因,我们今天冷静的观察一下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人在造这个业因,造这个业因,后来必定得这个果报,地狱不能去!

  人天好吗?我们现在得人身,人的滋味我们也都尝过了;天上虽然福报大,虽然快乐,他那个快乐不是永远的。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天有坏苦,无色界天有行苦,三界统苦。我们要真正晓得,三界六道只有苦没有乐,这是觉悟,这个心不迷了。觉了之后,必定打定主意,下定决心,我这一生要了生死出轮回,这个人才叫真正觉悟了。要了生死出轮回,佛门里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里面有难行的,所谓难行道,有易行道。选择一个难行道,好,当然是很好,不一定有把握成功;你选择易行道,你决定有把握成功,这个人是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了这叫做菩提心。换句话说,三界六道的真实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是把握眼前短暂的时光,修真实道,也就是修西方净土。怎么个修法?依照《观无量寿经》,《观经》是讲方法,讲三辈九品的因果,《观经》里面首先教我们修三种福,就是三种净业。每个往生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品位,他是凡夫,他是二乘,或者他是菩萨,统统都要修的;能认真去修学,这个人决定是发菩提心的人。

  三福前面说过,现在再多说几遍也不要紧,还没发心的,希望大家从今天起发心,已经发心的,我们加倍的勉励,我们的善行、我们的功德要增长,不要退失,不要退转。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要付诸於行为的,要真实的把它做到。孝养父母,不仅仅是父母的衣食,生活我们要照顾到,假如仅仅是生活上照顾到,孔老夫子说过,「至於犬马,皆能有养」,畜生也可以做得到,那有什么稀奇?佛门里面讲大孝,一定要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圆满的孝养父母。父母不接受怎么办?我们要求佛菩萨,求佛菩萨加持,使父母也能回心转意,消除业障,接受佛法。只要自己以至诚心去求,没有不感应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相信这个感应。我们每天念佛、拜佛,求佛菩萨加持自己的父母、亲人,希望他早一天觉悟,早一天回头。他为什么不觉悟?为什么不回头?他有业障,业障消除了他必定会回头。一方面求佛菩萨加持,一方面自己运用善巧方便,为父母做增上缘。

  第二,「奉事师长」。师长有在家的师长,我们不说在家、出家,就是有世间法的师长,有教给我们出世间法的师长,这两种。出世间法的师长,我们佛法跟他学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要怎样奉事?我们要晓得,老师把这个法门传授给我们,我们得到利益了,我们要如何孝顺老师?必须把这个法门辗转传於一切众生,你传得愈广,传得愈大,你所尽的孝就愈圆满,奉事师长应该是这样奉事的。如果那个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从前教我们在家书的,这个老师非常爱护我们,恩德很厚,那我们也要劝这个老师学佛,这是报答师恩。这是於我们恩德最大的,父母师长,我们要晓得怎么去做法,我们这个心是觉,不是迷。

  第三,「慈心不杀」,第三句。我们要扩充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待人处事接物,大慈大悲。不但不杀害众生,尽可能的不叫众生烦恼,我们慈悲心才真正做到。慈悲心是菩提心里面主要的一个项目,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见得菩提心像《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发愿回向心就是大悲心,《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普贤行愿品》里面也非常重视大悲心。这是要培养,要真正能牺牲自己。慈悲心为什么显露不出来?就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不肯放手,不肯放下,所以慈悲心显示不出来。不能恒顺众生,不能随喜功德,别人随喜我可以,我不能随喜人,这是慈悲心透不出来的原因。真正要把大慈悲心露出来,人要肯牺牲。

  所以,这个世间为什么会没有僧团出现?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僧团出现的时候,这个地方太平,这个地方不遭劫难。一个僧团需要多少人?四个人。四个人同一样的见解,同一样的修行,修六和敬,见解相同,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六和敬里头,实在讲,最难的第一个就是见解。大家有执著、有成见,不肯放弃,所以没有办法建立僧团。第二个就是利害,我自己的利益决定不能与大家共同享受。真正僧团没有私财,所有一切都是常住的,僧团里面是真实的做到了。我们今天看现代寺院庵堂,里面都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是没有慈悲心。真正有慈悲心的人,肯牺牲、肯放下,肯舍弃自己,顾全大众,这是真正有慈悲心。佛教我们培养慈悲心,从哪里培起?从不杀生培起,从不恼害众生做起,慢慢把它扩大,扩大到能够舍己为人,那是大慈悲心的流露。

  末后一句,「修十善业」,要修,这不是说说而已,一定要照做。身要真正做到不杀、不盗、不淫,在家是不邪淫。不但没有这个行为,连这个意念都没有,这才叫真正做到。因为这个法门是大乘法,大乘法讲戒律是论心不论事,意里面没有,这个戒才叫清净。不是小乘戒,小乘戒只要没有行为,有意念还不算犯戒;大乘戒不行,起心动念就犯戒,意地里头真正没有,这个戒律就清净了。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里面,於世出世间法不贪、不瞋、不痴。这是第一条要教我们要修的净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你说为什么还要具足这些条件?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西方世界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些人上善!我们到那里去,虽然念佛,不错,念得很好,阿弥陀佛很慈悲接引我们去,去到那边,那边都是上善之人,我们想想我们还是贪瞋痴慢,心里头还有杀盗淫妄,怎么配呢?自己跟那些人在一块,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自己觉得不配;换句话说,佛想请你去,你自己不好意思去。才知道佛在《观经》里面,没有教给我们修行之前,就是修净土之前,先教我们修福,修这三种净业,使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与诸上善人打成一片。为什么?我们是同一类的,同一流的,你善我也善,是这个道理。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难,实在是难,不是说我们请个出家人给我们授一下三皈就行了,那没有用处的,要做到。三皈第一条是皈依佛,皈依佛是觉而不迷,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心觉,他不迷。只要觉不迷,他不管在什么境界里面,他一定处得很圆融,他自己一定成就无量功德,成就定慧,成就功德,觉不迷。第二,他知见正,他不邪,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第三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做不到,就不是叫皈依僧。所以三皈要做到,这叫受持三皈。《华严经.净行品》里面三皈的偈子,我们现在每天早晚课诵念它。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无上心就是大菩提心,究竟圆满大彻大悟。皈依法,愿一切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愿一切众生,我们要有行动来实践我们的大愿,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深入经藏,这才叫皈依法。我们在这个经的前面也谈了不少次,我们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入佛门,引导众生入经藏,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这才叫皈依法。皈依僧,「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就是非常具体的讲六和合的僧团。人人都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再大都没有障碍;人人都自私自利,两个人他都有摩擦,他都有障碍。所以,受持三皈不容易,比前面第一种境界要难得多了。

  「具足众戒」,戒律里面有在家戒,有出家戒,有菩萨戒,有比丘戒,这些戒律我们能不能具足去受持?那就太难了。可是戒律是根本,三皈是根本之根本。戒律还有方便,还有所谓小小戒可以舍,可以不受持,但是三皈没有方便,三皈没有开缘,没有说可以不受持,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晚近,祖师大德们提倡,不要说是在家人,就是出家人,能够把五戒真正的做到,就很了不起了,五戒真正从心地上做到,大乘菩萨是心戒。这五条就是重戒,不杀生,心地里头确实没有恼害众生这个念头,那个众生对我再恶,甚至於要杀害我,我都没有一念的心要加害於他,要报复於他,没有这个意念,这不杀生才能持,这条戒真正持了。不偷盗,决定没有占有别人财物的意念,不要说行为了。於一切法自己真正能放得下,真正能够舍离,这一条戒也就做圆满了。出家是不淫欲,意念,心里头没有这个念头,这条戒就清净了;不是说没有事,没有这个意念才行,我们要从这上去做。不妄语,处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诚,别人欺骗我们,我们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守我们自己的戒律,就是守我们自己的本分。不饮酒也是如此,酒是世间贪爱之物,对於这种贪爱之心,这种嗜好,从内心里面断掉;也就是说一切饮食方面,从此以后没有一点贪心,一切随缘。一切法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我们这个五戒才真正到了清净。

  我这样跟诸位说这个五戒,就是菩萨的五戒,大乘法门的五戒,而非小乘。小乘的五戒,乃至於出家的两百五十条戒律,都是论事不论心,好受持。菩萨的五戒就难持了,论心不论事,要在心地里面做得圆圆满满、清清净净,这个才是觉,真正的觉,真正的菩提心。威仪随俗,威仪就是礼节,古今的礼节不相同,中外的礼节不相同,入境随俗就自在了,佛法也是如此。譬如说佛法到中国来,随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并不是把印度的生活习惯也带到中国来,没有,完全还是依中国风俗习惯。「不犯威仪」要这样的讲法,这样讲法才能够为这个世间,无论哪个国家民族,无论哪个地区,他都会欢喜接受,那个众生才能得度。你思想、习惯都跟他不一样,度众生就有障碍,就有困难。这是第二种福。

  第三种福,佛第一句话就是说出要「发菩提心」,我们这些所讲的统统都是菩提心。「深信因果」,特别强调的菩提心,我们就可以依,因为我们修净土,净土是以三经为我们的皈依处,为我们修行的依据。《观经》里面讲菩提心,第一个是至诚心,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真诚,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虚假,我们用真诚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好善好德之心。清净心里面,学佛菩萨的大愿、大行,这是属於深心。不是清净之后什么都不做了,那不是的,如果清净到什么都不做,阿弥陀佛也不必建立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不必给我们讲经说法,那就错了。这是对自己,自己一定要大修功德,大修功德又不著相,就清净了;修功德著了相就错了,就迷了,就不是菩提心。大修功德又不著相,所谓三轮体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从来没有休息的在做,这叫深心。第三,「发愿回向心」,就是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心。尽我的心,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人,把这个第一法门、第一经,希望一切众生都有机会,机会从哪儿来?我帮助他,我给他做因缘。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宣传这个经,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人,希望一切人也跟我自己一样,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圆成佛道。这是第三福里面讲的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在这个地方,深信因果不仅讲世间六道轮回的因果,我们深信不疑。因为前面两种福说老实话,人天二乘的,哪里说不信因果?这个地方再提出深信因果,意思一定更深,实在指什么?指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各有因果,你要相信。你相信了,我现在就能修,我修上品的因,我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上品果;我修中品因,将来生到西方一定是中品果。修行这个法门一点疑惑都没有,真正修大功德,三经一定要合参,就是《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要合起来看,这样才能够明了。自己对西方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疑惑都没有,自己这个信心、把握十足。

  第三就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情,是我们一日当中最要紧的事情,我可以不睡觉,我可以不吃饭,我不能不读经。读什么经?刚才说过,净土三经、五经,或者你把《往生论》加上去也可以,五经一论这个六种。天天要读诵,要把它读得很熟,熟透了就是自己的。我在这个经上劝同修们,我们要把这个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这样才行。假如我们能将三经、五经,包括这一论,五经包括这一论,它确实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来问问,这个人他不是上品上生,谁是上品上生?必定是上品上生。我们做得到做不到?人人做得到,确实是法平等,无二无别。当年阿弥陀佛做到了,他做到的那个时候难,因为他发明,他以前没有例子,无例可援,那个真难。我们今天做容易,为什么?阿弥陀佛这个模样摆在此地,我们依样画葫芦就行了,不要去创意,就依照五经一论,依照这个做就行了,我们就决定上上品往生。所以,我们要注重这一点,要提倡的是这一点。不仅仅说这个几种经要怎么讲法,我们要学著会讲,没有用的;会讲不会行,往生还是靠不住的。要行,就是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要读诵大乘,目的在此地。

  末后佛告诉我们,「劝进行者」。我们自己有修、有学、有证,因为你在学到纯熟的时候,往生你就有把握了,往生你就自在,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想再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就叫证,生死自在了。自己真正做到有修、有学、有证,我们就要弘法利生,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宣扬,劝导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弘法利生的第一法门。这个法门为什么是第一法门?因为它是易行道,每个人修都能成功,这叫第一法门。不是说它比别人高,不是,佛法平等,没有高下,但是有难易,那个路难走他未必能走得到,这个路容易走决定到家。所以我们把这个易行道,稳稳当当的道路,圆圆满满的道路,最快捷的道路,介绍给一切众生。

  这是佛没有谈修行,修行是观想、观像、持名,还没有谈这些问题,先开出三种净业。因为你具足这三种净业,你就是上善之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才真正欢喜。为什么?这一下才遇到了真正志同道合,真正是良师益友,我们遇到了,不会觉得格格不入。所以,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做的。本经里面教我们做的地方非常之多,但是如果把它归纳起来,实在讲不外乎《观经》讲的这三种净业。如果觉得三种净业讲得太笼统,你再参考这个经,这个经里面讲得就详细了,三种净业里面每句应当怎么做法,这部经上都有开示。只要我们细心去读诵、去揣摩,从这个原理原则,我们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应该用什么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就会运用得恰到好处。说得更详细的,那是《华严经》上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机缘也应当要读诵的。《普贤行愿品》,我们现在只注重在最后这一章,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实际上《普贤行愿品》全经有四十卷之多,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这是说发菩提心,真正从今天起发心了,『今始初发』,这样才叫初发。过去我们都念过,但是没有认真去做,没有认真的把它变成我自己的东西,念来念去都是念了释迦牟尼佛的经。念了一辈子,与自己都没有交涉,都没有关联,所以往生就去不成了。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念,念到最后都变成自己的,念了以后,念《无量寿经》,什么人的《无量寿经》?我自己的《无量寿经》。我自己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无量寿经》,跟阿弥陀佛心性里变现出来的,释迦牟尼佛心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一切诸佛心性变出来的,完全一样,佛佛道同。读诵大乘要这样的读诵法,诚心诚意恳恳切切的劝导众生,这叫劝进行者,这样是「今始初发」。我们也希望我们同修们,我们从今天起发这个心。

  『种诸善根』,就是把三种净业,经里面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这些修为,我们统统把它做到,这就是「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这就是回向,我所做的这一切善根,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统统回向求生净土。我只有一个愿,愿『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佛在此地给我们悬记,你果然是这样做法,这个「当」是当然,你当然往生极乐世界。『各於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你成佛了,这些人都成佛了,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一切众生,他们有个同名,当然也有不同的名字,也有同名,这个同名是「妙音如来」。为什么叫有这个名字?因为,他必然宣扬净土,劝人念佛。我在这个地方教大众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妙音,妙法,那尊佛在那个世界也教人念阿弥陀佛,也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跟我念的没有两样。所以这些诸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他们将来弘化十方,在十方诸佛世界成佛,必定都有共同的一个叫法,就是妙音如来。那我们要问一问,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妙音如来?当然是的,妙音如来就变成诸佛的通号了。诸佛通号,经上常讲有十种,譬如讲如来、等正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这都是通名。从西方极乐世界出去,到他方世界成佛的,还多一个通名,妙音如来。以上所讲的,是大乘菩萨所获的利益。再看底下经文。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讲十方大众获益,这里面必定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你要是发大心,那前面菩萨众就有你。发什么心?我一定要把经里面说的统统做到,你要发这个愿的话,你得的利益就是前面一种,是那些大菩萨所得的利益。你要只讲,我心性清净,烦恼尽的时候往生西方,那小乘的心,不一样的。所以,品位就不相同,往生有凡圣土、有方便土、有实报土、有寂光土,不一样。完全都做到了,这个人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因为自己确实做得到,就怕的是你不肯做。这个地方这是人天得福,『十方佛刹』,就是现在、未来,未来就是指我们现在,现在是佛说法那时候,佛灭度以后那都是未来,这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之多,这些人怎么样?

  『得授记法忍』,「授记法忍」里面有高下层次种种不同,最低的像小乘须陀洹果,初果。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必把它说得那么高,因为前面一段是菩萨,菩萨里面讲得不退忍,此地的法忍我们就看作等同小乘。『成无上菩提』,这是往生的人,这些人『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这句话我们要重视它。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缘读到这部经、听讲这部经,真正生起了欢喜心,想做;或者是你纵然有别的因缘,你没能做,那不论,你确实真正有心想做,你就符合了这个标准。什么标准?你过去生中一定跟阿弥陀佛结了有缘,阿弥陀佛今天以神力来加持你,使你遇到这个法门你能够开解,心开意解,你能够生欢喜心。这个欢喜是无比的欢喜心,你自己去想想,冷静的想想,你一生以来,从过去到今天,有没有比这个更欢喜的?这个欢喜是得未曾有,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才能得到,得到真正的法喜。信解、发愿,『俱得往生极乐世界』,你这一生这个机会你好好的抓住,你决定往生。如果我们听了这个经真正生欢喜,这个欢喜我一生无论是世间法,或者我学佛以来,我这个欢喜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这就相应了。就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你过去跟阿弥陀佛决定有关系。

  最后这段很奇特,流通分快圆满了,又放光现瑞,我们在其他经典里面很少看到。而这个经有三次,序分里头有一次,正宗分里面又有,流通分又有,这不可思议,我们不要疏忽了。一部经在序、正、流三分里面都放光现瑞,这是非常稀有的,这也证明这个经、这个法门是第一稀有的法门。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瑞相。

  并现种种希有神变。】

  像前面,佛出现的时候,阿弥陀佛出现的时候,手掌一放光,令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同时都显现出来,这是『希有神变』。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真是放光动地,这个动地的意思,『六种震动』就是动地的意思,就像雷一样,雷一打,人心警觉了,好像在迷梦当中一下觉醒。佛今天说这个法就像雷音一样,所以经里头常讲师子吼,师子吼的声音威猛,佛说法也叫雷音,警觉人心。震动是这个意思,说我们的心地震动,大家要明白这个意思,并不是大地真正震动了。六种震动里面,有横的摇动,还有起伏的动,那不得了,佛一说法就带来大地震,那一个城市都毁灭了,哪有这个事情?佛讲这个地是心地,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那个地是一个意思。地是讲心地,因为地是能生万物,能生能长,我们心地能生智慧,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比喻大地。佛这一说法,我们的妄心也震动了,震碎了,真心显露,破迷开悟,是说的这个意思。『放光』,就是智慧光明透露出来,外面是佛光,佛的智慧光明照到我们,我们自己自性的智慧光明也透出来,跟佛光融成一片,这是放光的意思。所以『普照十方』。

  复有诸天。於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

  这是天乐,诸天在空中,以天乐来供养佛,供养道场、供养大众,为什么?他们庆祝。这个法会无比的庄严、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功德,所以以天乐、天花来供养、来庆祝。

  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

  因为供养的这是诸天,色界天是在三界里面是最高的。无色界天经上少讲,为什么?他没有形色。有身体、有形色的,色界天是最高的。色界天也听到诸天在以音乐天花供养,他们也听到了,也在那里赞叹,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天乐,得未曾有。

  无量妙花纷纷而降。】

  瑞相一共是有五种,这个五种清清楚楚,来赞叹这个法会第一超胜,很稀有。

  尊者阿难。弥勒菩萨。】

  这两位是本会的当机者,佛在本经,叫著他们两个人,对他们讲得最多。

  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今天读到都生无比的欢喜心,何况当时参与世尊法会的这些大众们。说这样的经典,真正是稀有难逢之法,这些人幸运,这些人有福,无量劫中所培的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有这样稀奇的缘分,才能遇到这样殊胜圆满的大法会。『闻佛所说』,说出阿弥陀佛《无量寿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他们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全程肯定的接受佛所说的教诫,依教奉行,要把这个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才是真正奉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把这部经讲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