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31-002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二十九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29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三页,从第十四段看起:

  会疏云,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

  这还是继续介绍十六位正士德号的名义,这是『寂根』正士。『寂灭境智』这是十地以上所证的,在《仁王经》里面,世尊给我们说明菩萨的果位,以五忍来说。五忍最高的是寂灭忍,寂灭忍下面的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同修们比较熟悉,因为常常听到。无生法忍的菩萨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这是无生法忍,在菩萨地位里面很高的。再往上面去就叫寂灭忍,十地,就是法云地的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是中品,如来果地是上品。所以,寂灭忍这个地位就非常之高。寂根菩萨也是等觉菩萨,他的确是证得中品的寂灭忍。『诸根清净』,六根清净,这是真正清净,所以称之为寂根。

  甄解云,境智寂灭,根本严净,云寂根。】

  《甄解》的意思跟《会疏》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

  会疏云,信心智慧,永断疑网。】

  疑惑是菩萨修学最大的障碍,用什么方法断疑?只有智慧,开智慧,疑惑就断了,所谓断疑生信。《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所谓「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宗门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生实相。这个境界大家都知道,必须破一品无明才能见一分真性,而《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说的是方法,也是原则,只要到信心清净,就有能力破无明,生实相。可见得,信心清净非常重要,而清净就是智慧。

  甄解云,明信佛智,无上智慧。】

  『明』是明了,『信』是深信不疑,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无量无边,我们能够明了通达,深信不疑,这也是经上讲的『无上智慧』。特别是用在净宗法门,净宗的理与事实在说是深广无限。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觉菩萨,若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我们在凡夫地,一品烦恼没有断,对於佛所讲的能够深信不疑,这种人就是「无上智慧」。他听了他能信、他肯发愿,他老实念佛,一生成就。

  这个意思实在说明了的人并不多,所以世间有许多人以为念佛是老太婆教,念佛的人没有智慧,这是完全错了。没有智慧,怎么有这样殊胜的选择?这个选择是文殊、普贤的选择,难道文殊、普贤没有智慧吗?凡夫选择,居然同这些大菩萨,这是无上智慧。所以智慧跟世间的聪明才智不是一个意思,世间聪明才智的人,在我们佛法里面讲,他没有智慧。为什么说没有智慧?许多殊胜的法门摆在他面前,他不认识,他还要选择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选择这些东西,哪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舍弃这些东西,取无上菩提。

  下面这一段,这应当是解释「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归纳起来就是菩萨的十愿。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

  这个『大士』是指普贤菩萨,

  一者,礼敬诸佛。】

  我们先介绍『普贤』两个字重要。佛在大经上给我 们说很得明白,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给诸位说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正是一些大德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就是他没有普贤心。什么是普贤心?《无量寿经》上经题就是普贤心,清净平等觉,具足这个条件就是普贤心。以普贤心修礼敬、修称赞、修供养,那就叫普贤行;换句话说,心是普贤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修的普贤行。

  由此可知,不仅是宗门里头常常提倡著修行要从根本修,教下不例外,净土也不例外。根本是什么?用心,会用普贤心,就是从根本修。然后我们才晓得,十大愿的意义跟普通菩萨不一样。因为普通的菩萨,心没有这么清净、没有这么平等,他是清净平等到极处!为什么说一般菩萨清净、平等比不上普贤菩萨?这桩事情实在说我们并不难懂。一般声闻、缘觉菩萨舍弃了六道,对六道他不执著、他也不分别,可以说他的心清净平等,但是他对於十法界还执著,超越六道,没有超越十法界。普贤心,十法界也放下,也不分别、不执著,六道、十法界统统放下。超越十法界,他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菩萨当然超越十法界。所以从这些事相,我们就不难明了。

  所以发心,大乘经上佛菩萨常劝我们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不仅要舍六道,还要舍十法界,这才叫大菩提心。菩萨行,行,实在就是他的生活、行为、待人接物,将他整个归纳起来分为十大类,这就叫普贤十愿。他的愿叫行愿,是生活行为里面所表现的。第一个是『礼敬诸佛』,也就是我们常常在仪规里面,佛门课诵,许多礼节、仪规里头常常看到,一心恭敬、一心顶礼,一心就是礼敬的意思,没有一样不恭敬的。恭敬心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是从平等心里面生的,是从觉心里面生的,他不迷惑、不颠倒,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恭敬。这是修普贤行,这个就是普贤菩萨,决定没有分别、没有等级。对诸佛如来恭敬,对地狱、饿鬼也是这么恭敬,决定没有差别,这个叫普贤行。如果有差别,那就不是普贤行,那是菩萨行,六度菩萨。菩萨行里头还是有差别的,普贤行里头没有差别,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如果照《金刚经》标准来讲,他四相四见统统都离了,那就是普贤菩萨;如果四相四见没有离,他不是普贤菩萨。

  这是说明「礼敬」,礼是形式,我们讲的礼貌、礼节,表现在外面的;恭敬,敬是内心,内心敬,外面有礼节。而礼,古今中外不同,我们是生在哪个时代,我们用这个时代的礼;我们住在某个地区,我们行某个地区的礼,因为要跟大家相接触,这个一定要懂得。佛门里面,特别是在寺院之中,还保守著许多的古礼,这些古礼是过去社会的礼节。如果我们不知道佛法的教学是现代化与本土化,对於佛法的推广、佛法的弘扬就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因为现代人他们不愿意行古代的礼,这实在讲也是讲不通的,我们是现代人,怎么会去行古时候的礼?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要知道古代人生活环境、意识形态跟今人完全不相同。今天实在讲,没有大圣人出世,制礼作乐不是普通人,不是贤人,是圣人的事情。古时候讲圣人是什么人?是帝王。今天制礼作乐应当是哪些人?现在是民主,民主里头权力最高的是国会,这是国会议员的事情,他们要能想到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世界,要为天下众生制礼作乐。礼乐使人的生活都能上轨道,都能够有秩序,有尊卑上下,有条不紊,礼节的作用在此地。如果礼要失掉,那就天下大乱了,现在这个世界确实是如此,没有规矩可以遵循,我们守哪个地区的礼,守哪个国家的法律?这是世界、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小而一个家庭,大而一个国家、世界,要想叫它能够安定、和平,一定要靠礼节,节就是节度,让大家遵守,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

  普贤菩萨的礼敬,在意识形态上来讲,实在是了不起。他礼敬的是诸佛,诸佛指谁?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做学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这是他的心态,你说他那个恭敬心才是圆满的,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不仅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的众生也是诸佛,无情,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有情的是动物。《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读了「普贤行愿品」才明了,唯有普贤行,他心目当中「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点都没错。这句话很难懂,平常一般人看到礼敬诸佛,大概都想到佛像,见到佛像知道礼敬。那个意思就太窄小,不是普贤行的意思,普贤行的诸佛是讲三世诸佛。过去诸佛,佛在经上跟我们介绍了不少,过去佛。现在佛,佛在经上也跟我们介绍出一些现在还没有入般涅盘的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都是现在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他的礼敬是礼敬三世诸佛,轻慢一个众生就是轻慢一尊佛。我们凡夫敢做,不怕,无所谓,普贤菩萨不敢,普贤菩萨要修礼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要认真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学习,因为普贤菩萨的心真正清净,心净则国土净,往生西方的条件需要清净心,是要普贤行。所以西方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贤行的,那个地方可以说是普贤菩萨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菩萨,全是普贤菩萨。

  二者,称赞如来。】

  『称赞』里面就有差别,礼敬里面没有差别,是自性圆满的显露,要把它摆在第一,性德圆满的露出来。於九法界的众生都没有分别,从等觉菩萨到地狱一视同仁,菩萨心目当中,那都是诸佛,三世诸佛。可是说到称赞,慈悲心显现出来。未来的这些诸佛,现在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有断,妄想分别还时时现前,因此称赞就不用「诸佛」,就换了个名字,叫『如来』。「如来」跟诸佛意思不相同,说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说如来,是从体性上讲的。由此可知,称赞是有标准的,礼敬平等,称赞不平等,要与性德相应这就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礼敬而不称赞。

  我们世间圣人也教导我们,教我们在社会上做人,应当知道隐恶扬善。看到世间人一些恶的行为,决定不要说,不要批评、不要说,看到世间人好的事情,要赞叹、要宣扬。这个教诲是真实智慧的教诲,含义太深了,现代人浅识,不懂这个意思。现在的社会,你看看表扬的是什么?哪个人造了一点点恶事,把他宣扬赶快扩大,不得了,做了好事决定不提,不说。现在这个社会是隐善扬恶,恶人就愈来愈多,愈迷愈深。古人这种教学法,能令一切众生觉悟,迷惑的众生他日久天长,经年累月,他良心会发现。你看我做一点点好事,别人就赞叹,我做了许多恶事,人家都原谅我,一句话都不说,久而久之良心发现,他就能够改过自新。帮助一个人回头,帮助一个人破迷开悟,帮助一个人断恶修善,这才知道古德的用心,跟现代人用心不一样。佛在这里称赞,这是教给我们,与性德相应的就称赞。

  表现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法身大士。示现在世间,身分地位、行业不相同,这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一切众生的榜样、一切众生的模范,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所以《华严经》的好处那真是赞叹不尽,它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后面五十三参还带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善财童子去参访,所谓参访就是在生活上与这些人接触,我们从早到晚跟社会一切大众接触,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教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样待人接物,这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对於一切善人,就是他的言行都与心性相应,善财童子有礼敬、有赞叹,礼敬赞叹之后才提出问题来请教。可是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他对於三个人有礼敬而没有赞叹,因为那三个人,他的行业与性德相违背。我们按照经上的顺序,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宗教里面的传教师,这位传教师愚痴,在贪瞋痴里面他代表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参访他的时候,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二位甘露火王,这要用现代的话说是暴君,瞋恨心很重,稍稍得罪就杀人。他代表瞋恚,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女,是个妓女,她代表是贪。所以这三个人代表的是贪瞋痴,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与贪瞋痴相应,贪瞋痴佛在经上讲三毒烦恼,所以这个不赞叹。诸位细细看这个经里头,你就能看出来,赞叹善行,不赞叹恶行。

  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确不容易,我们要不能细心去领会,正如「开经偈」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我们怎么会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把他看作五十三个人,有没有错?没错,是不是正确的?未必正确。你要能深深去体会,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可以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也可以在社会许多的大众当中表现出来,没有一定,哪有定法?在一个人身上,一会儿起了贪心,一会儿发了脾气,这还能赞叹吗?不管你的贪瞋痴是对还是不对,都不能赞叹。所以,五十三参可以合在一个人身上,圆满的修德,也可以表现在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层次里面,统统都有。可见得佛说法实在是不容易,我们要能够体会,不能够死在经文上。正是所谓一切诸佛的名号,是表显我们性德的圆满,一切诸菩萨的愿行,是表现我们修德的圆满。《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道理在此地,我们要善於体会。这是称赞,所以称赞不用诸佛,而用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供养』,实在讲,就是一般菩萨所修的布施波罗蜜。供养是圆满的布施,因为供养的心是真诚、恭敬,布施的心未必有那么样的恭敬,但是供养的心决定是恭敬的。我们对佛供养,对一切众生就是布施,这个心有很大的差别。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统统是供养,他没有布施,对佛是供养,对凡夫也是供养,对饿鬼、地狱也是供养。所以,他永远是用平等心,真诚、恭敬、平等。

  『广修』,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刚才讲了,连无情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无情的众生怎么供养它?桌椅板凳是无情的,怎么供养它?把它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的供养。以恭敬心、清净心来做,这才是一切恭敬,才是一心恭敬,对人对物没有二心。供养的范围非常之广,「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的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而财供养里面,《华严经.第六回向章》里面所说的,说了差不多七、八十种供养,说得很详细。外财内财,内财不仅包括我们的智慧、体力,服劳役是供养,甚至於供养头目脑髓,这是讲到内财供养。《华严经》说得很多,《金刚经》我们刚刚讲过不久,佛在经上校量功德也是很多次,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七宝布施,比不上法布施。

  这些话我们也听多了,在经上也看多了,有没有相信?实在讲,很难叫人相信。为什么难信?我们对於事、理没有真正搞清楚。世间人都知道财宝很管用,这一部经,甚至於经上讲的四句偈,有什么用处?肚子饿了不能当饭吃,天冷了不能当衣服穿,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而佛为什么把这个看得这么重?必须对於佛法要有相当深入的体会才了解,无量七宝布施可以解决我们一生的物质生活问题,但是你要想想,轮回怎么办?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事实真相想通,才知道佛讲的话有道理。只要不出六道,说个实在的话,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暂。你得到全世界的七宝,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你能够享受几天?不出六道,都有寿命的限制。寿命再长,四禅天、四空天、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比无量劫那还是短暂,不能比!所以要想到这个事情才知道,大乘经典的四句偈,你真正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可以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大千世界七宝怎么能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行愿品」里面给我们讲法供养,讲了七条,七也是表法的意思,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供养,归纳成七大类。

  现代的世界固然还有不少贫穷落后的地区,需要物质的援助,帮助他们能活的下去,这是大慈大悲,可是更重要的,要帮助他们开智慧。他们为什么生活这么苦?世间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佛法懂得,过去生中种不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才有贫穷、落后。怎样改变他的环境?实在讲物质的救援是救急,是救他燃眉之急,佛化的教育是从根本救起,只要他能够觉悟,只要他能够忏悔,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他的环境会逐渐好起来,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彻底救护,谁知道?知道因果的道理,人数不多。因此我们为佛弟子,有责任尽心尽力宣扬佛法,把佛法介绍给一切大众。现在介绍愈来愈容易了,科学技术愈来愈发达,我们能够把国际网路的号码告诉亲戚朋友,让他们自己在家里收到,这就是广修供养,比什么都方便。但是这些号码现在我自己都不晓得,我是希望有人能够留意,发心做成卡片。这些卡片像这边都可以多放,同修们自己拿,寄给你们的亲戚朋友,只要家里有电脑的,统统可以能收到。

  四者,忏悔业障。】

  我们先要说明什么叫业障,先要晓得什么叫做业?这个字它的本意就是造作。造作的范围太广了,佛把一切造作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身体的造作叫身业,言语叫口业,念头叫意业。用这三大类就能够圆满的包括所有一切的造作,总不出这三大类。所造的这些业,就是造的这些事,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事造作完了之后就叫做业。业,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在佛法里面讲,你阿赖耶里面落下了种子,这个种子没有形相,可是它决定存在,遇缘就起现行。因此它就产生了障碍,我们佛门讲业障,障什么?障自性,障碍明心见性,障碍般若正智。实在上讲,障碍自性这是总说,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全被它障碍住。不但造作恶业障碍,造作一切善业也障碍,可是你又不能不造业。因此佛教给我们,我们造的业要知道造净业,善恶二边都舍弃。因为造作恶业,将来果报在三恶道,你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换句话说,永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就是障碍你。佛教我们修净业,什么叫净业?造作一切善业而不著相,就是净业。你在造断恶修善,你执著有善有恶,执著有能有所,这就不是净业,这是染业,它就障碍性德,也障碍修行。业障重的人,甚至於我们想修行、想念佛、想读经,都会有种种恶缘障碍,叫我们好好的修行都修不成功。凡是遇到有这些境界现前,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家的业障深重,不要去怪环境,不要去怪别人。

  你说人家来障碍我,他为什么不障碍他,他来障碍我?是我自己的业障深重,我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忏除业障。如果这些人来障碍我,我对他起怨恨心,你这个业障就更重,你什么时候能消除的了?消除业障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不但他小小的障碍,甚至於杀害身命,你看像《金刚经》里讲歌利王的故事,忍辱仙人在山上修行,没有做错事情,真的是无缘无故遇到歌利王。歌利王害他,不是把他处死就完了,叫凌迟处死,用刀割肉一刀一刀的把人割死,最残酷的刑罚。忍辱仙人没有一点瞋恚心,他忍辱,忍辱都圆满了,不但不怪他、不恨他,而且感谢他,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为什么感谢他?他不这样做,我们忍辱怎么能修成功?忍辱波罗蜜怎么能圆满?所以,我们对於一切恶人、对於一切恶事,我们要想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绝不怨恨他,绝不嫌弃他,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觉,那个人是大善知识!

  所以诸位要晓得,魔与佛不在外面,蕅益大师讲的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心」。你一念善心,外面来害你的人,都是佛菩萨,他来成就我忍辱波罗蜜,成就我精进波罗蜜,成就我禅定波罗蜜的,这个世间哪有恶人、哪有恶事?没有!如果自己起一念分别执著,佛菩萨来都是魔。所以佛菩萨不现前,因为你有分别执著。佛菩萨一来,那欢喜还得了,我见到什么佛、什么菩萨了。佛菩萨是叫你心永远清净、永远平等,不会叫你起大风大浪,欢喜也是烦恼,清净平等失掉了。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人事、物质环境里头去磨练,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布施就是修放下,修舍,般若就是看破,真正能看破放下,什么都能忍,样样都能够随缘,那就是菩萨行,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我们学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能忍受,这是最大的障碍,顺境生欢喜心,逆境生怨恨心。顺逆就是等於说考试的,禁不起考试,这是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要「忏悔业障」。忏悔在事上讲,后不再做,我知道错了,从今而后再不能有同样的过失。儒家所讲的不二过,过失只有一次,下次不会有同样的过失,这叫真正忏悔。而我们今天佛门里面修忏,自己也知道自己做了很多错事,业障很重、罪恶很重,去拜个「梁皇忏」、去拜个「水忏」,拜完之后还照样干,那有什么用处?所以完全流於形式,不起作用。

  真实忏悔法给诸位同修说,早晚课诵就是忏悔法。为初学同修对於课诵的义理不能深解,所以早年我们还特别提倡,早晚课读诵完了之后念一遍《太上感应篇》,或者念一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篇文章都不长,《太上感应篇》只有一千多字,《阴骘文》只有七百多字,这里面字字句句都是讲我们身语意的毛病。每天读诵,依著教训去反省,古人所讲的随文作观,随著经文里面的教诲修正我们的观念。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哪些地方想错了、哪些地方看错了、哪些地方说错了、做错了,每天改、天天改、年年改。你要是真的肯改过自新,一天改一条,改三年,你不能称圣人,也是贤人,这个不假,你是真正的善知识。

  很可惜的,多数学佛的同修,经是念了,天天念,过失从来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去改过,也没有想到自己有过失,你说这怎么得了!古德告诉我们,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个是成佛了,没过失,另外一个是六道众生没过失,他怎么没有过失?他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而修行人说实在的话,从须陀洹,小乘须陀洹到大乘等觉菩萨,他们的本事在哪里?就是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不断的在改,改了一个毛病,他就往上提升一层。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地位愈下,毛病愈多,地位愈高,则毛病愈少,怎么少的?改过自新!不忏悔、不改过,怎么能成功?等觉菩萨天天还知道自己过失。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佛门里常讲的开悟,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叫开悟。把毛病改正过来,这叫修行,这是功夫,这修行有功夫,这要真干!佛法的行门无量无边,八万四千,归纳起来,总纲领就是忏除业障,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忏悔门。所以这个地方忏悔业障,代表了大小乘修行一切的法门,哪一法不是修忏悔法?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不在这上下功夫,没用,不在这上下功夫,前面三条纵然是做到了,是修福,不能解决问题。普贤菩萨十愿,关键就在第四条,这一条是枢纽,是关键。

  五者,随喜功德。】

  紧接著忏悔,提出了『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忏悔业障的落实。凡夫业障、习气很深,看不得人家一点好处,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得了一点好处,嫉妒心就生起来,瞋恚心就生起来。甚至於想尽方法去阻扰他、去障碍他、去破坏他,这个罪业就造重了。如果这个人的善行,善心、善行是利益社会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你要把他破坏了,阿鼻地狱的罪业!佛在此地教导我们,见到别人家好的事情要生欢喜心,别人的好处就是自己的好处,别人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次,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这是如来清净法身,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怎么能障碍别人的善心善行?所以遇到了,一定要知道随喜。随喜,还得要尽心尽力去协助他,成人之美。实在自己没有力量帮助,生欢喜心,欢喜赞叹,为他宣扬,这是自己没有力量帮助的时候,我们用欢喜心、用言语来帮忙,这才叫随喜。随喜功德,那个人有多大的功德,你就得多大功德。所以诸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他功德从哪来的?从随喜来的。我们在许多经论当中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随喜阿弥陀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像世尊在本经里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极力赞叹,劝勉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切诸佛在一切刹土为一切众生宣扬这个法门,劝导大家求生净土,这是随喜功德。弥陀的功德多大,诸佛如来的功德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我们应当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事实真相,见到人家点点滴滴的好处,我们都随喜、我们都欢喜,如果有帮得上忙的地方,我们一定自动自发的去帮助他。

  不但是学佛的,不学佛的人,甚至於妖魔鬼怪,污辱佛教的、毁谤佛教的,我们要不要帮忙?要帮忙,当他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这个时候正是叫他回头的时候。而不能看到,那是外道,他遭难我们还生欢喜心,那就错了,那哪有慈悲?愈是遭不幸的,菩萨对他愈慈悲,愈是把他当作优先拯救的对象,这是修菩萨行。看到人走错路,实在讲是没有缘唤不回来,他执迷不悟,那就不管他了。他已经有了警觉心,可以回来的时候,应当拉他一把,这是大慈大悲,这是不能推卸的。可以拉他一把而不拉他,慈悲心没有了。所以,这十愿里面,每一条的境界都无尽的深广,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且这些事情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的周边。怎么个学佛?怎样修行?都在生活之中,都在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

  修行不只是在佛堂,要把它局限在佛堂里,我们就做错了,那就是胜热婆罗门,愚痴、固执,离开佛堂就不是道场,那就错了。道场是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道场。正如同我们在学校上课一样,在课堂里上课,课堂里学习,到社会上要用得上,在生活上要用得上。由此可知,它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不是一辈子都在教室里头,哪有这个道理!离开教室就没用了,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那不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学以致用,佛法是学生活,是学处事待人接物。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