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31-004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2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九面,从第一百三十三段看起,倒数第五行:

  合赞曰,法界唯心,名佛华严,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著故,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

  这是《无量寿经合赞》里面的一段话,这个意思很深,完全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境界。法界跟心性,实在说是一不是二,心性能现,法界是所现,能所不二,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这个意思也是『佛华严』的意思。底下说『以因行华,严果德相』,华严两个字是比喻,华代表因,开花之后才会结果,用严表果德,华表因行。在《华严经》上讲,就是文殊的十波罗蜜,普贤的十大愿王,代表了华严的因行。由此可知,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总纲领,不外乎十波罗蜜与十大愿王。

  「果德相」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里圆满含摄了十法界,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行化他的境界。『令显著故』,就是入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不但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方微尘国土他也看得清楚、也听得清楚。由此可知,法界原本是一,不是二。凡夫为什么见不到一真法界?这正是佛在「出现品」里面所说,一切凡夫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执著是障碍,去掉这个障碍,佛华严就现前。

  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这个『三昧』是庄严法身的,『饰』是装饰。所以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是正报,也包括依报在其中;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有情跟无情,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华严』两个字的意思很深,也非常之广。

  秘藏记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这段是解释『真言』,真言特别是密宗里所说的。「真」是真实无虚的意思,这是说诸佛如来所说的言语。这个地方所讲的诸佛如来,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宗门里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他的言语、他的德能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决定不是虚妄的。诸佛菩萨要随俗缔来说,我们凡夫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如果随他自己亲证的境界来说,我们凡夫就没有能力理解他,因为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前面我们讲的很多。凡夫、二乘的境界是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那个里面的现象、里面的状况,不是十法界里面这些人能够知道的。因此,佛讲经的时候,不仅有六道众生,有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十法界里面的,还有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他们也来与会。

  既然来与会,世尊也不能够把他们冷淡了,这个不可以的。所以为我们讲经说法之后,有时候就用咒语,『密语』就是密咒,密咒实在讲就是他们的言语。实在讲,世尊无论对哪一道的众生说,法身大士哪有不通达、不明了的道理?但是咒语说几句,对他们来讲有特别亲切之感。而且咒语还有一个作用,能够对治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读经,读经为什么不容易摄心?因为看到经文,他打妄想,佛这一句怎么讲,这一段什么意思,他打妄想。如果叫他念咒语,咒语没解释,所以能够摄心,不让他打妄想,它对於我们有这个作用。而咒语里面所含的意思,跟佛显说的无二无别,所以神咒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会疏曰,百千三昧者,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於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

  我们先说这一段,这是解释经上所讲的『百千三昧』。三昧的意思是正受,「百千」不是个定数,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数字来看。它是形容,表法的,代表多,所以底下讲『无量』,百千就是无量的意思,代表众多。三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前面我们也曾经举例说过。实在说众生无量无边,每个人的心行不相同,实在讲就一个人来说,一个人的心行也是无量。你看我们从早到晚,妄想、念头,一会想东,一会想西,如果你要是仔细把它记录一下,你从早到晚想了多少事情!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念头里面的复杂。一桩事情得正受,这是一个三昧。从早到晚,无量无边的念头,如果都得正受,那你就成了无量三昧。我们还从简单的比喻来说,譬如这个人把财放下,不贪财了,在财里面得三昧。可是财里面包括很多种,财物,只要是有价值的都属於财物,那财物多少种!不是单单纯纯说个财,财里头就包括了百千种。百千种财物当中,恐怕有些放下了,还有些放不下,不见得在财富里面你全都放下。由此类推就能体会到,心行无量无边。

  根性上讲『有利有钝』,有利根的,聪明人;有比较上愚钝一点的根性。根性的利钝,对於烦恼『结使』就有厚薄不同。根性利的烦恼轻,容易觉悟,容易放下,这就是薄的。根性要是钝的,他的烦恼重,很不容易消除烦恼,就用厚来代表。结使这两个字通常指见思烦恼。『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菩萨教化众生,用三昧来说,是从总纲领上来讲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总持法门,陀罗尼法门。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一定是先观其根机,然后应机说法,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样,应病与药,药到病除,才能够收到效果。往后,这些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观机的能力比不上佛菩萨,所以虽然讲得很辛苦,而闻法的大众真正能得利益的并不太多,这就是说明,祖师大德们应机不及佛菩萨。

  现代人讲经,无论是出家、在家,比起过去祖师大德又差之甚远了。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我们也不必忌讳,完全是事实。说的人不如古德,听的人根性也不如过去人那样的淳厚,我们现在烦恼比从前的人要重,环境的诱惑比古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修学要能成就实在不容易,无论在哪一方面来说,若有成就的话,决定是超过古人。但是不能说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成就,世尊在《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即使在现前这个时代,或者在往后,依旧有修福之人。由此可知,这种人过去生中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在五浊恶世他还能够不迷,还能够警觉,这是非常难得的。下面举一个比喻说:

  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

  帮助这些贫穷人致富,这是现代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做,许多地方政府也努力在做。

  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

  这比喻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底下再一个比喻。

  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

  如果你这些药物要不齐,许多的病痛你就不能治。『种种众药』、『种种财物』,就比喻菩萨的百千三昧。他一切具足,没有缺陷,所以他才能帮助无量众生。底下一段:

  智度论曰,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等,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大智度论》里头这一段话说得实在是不容易,这不是普通菩萨能有的。实在讲,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四弘誓愿里面教我们,「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成佛?成佛,这一段讲的才圆满具足。等觉菩萨还有欠缺,还不能有这样圆满具足。这个里面每一种三昧都是讲如来果地上的,菩萨虽然有,但是不圆满、不究竟。『首楞严三昧』,这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我们读过《楞严经》,知道「首楞严三昧」是自性本定,是属於性定,它不是修得的。性定,虽然说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但是不但六道众生失掉了,即使十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没有得到。为什么说没得到?没有见性,见性之后,首楞严三昧才现前。见了性的是什么人?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们超越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自性本定才现前。『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这也是自性本定所起的大用。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性体,《华严经》上讲得详细、讲得透彻,解脱是得大自在。这是从用上讲的,从德用上说的。

  『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一切佛」不是说已经成佛的那些诸佛,你要这么看法,意思就太狭小了。此地讲的一切佛,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见的是这个佛。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是本来成佛,这个意思确实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叫「见一切佛三昧」。见一切佛,诸位想想,自己成佛了,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见到,诸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菩萨,见佛也是菩萨;凡夫见到佛菩萨也是凡夫,境随心转。法无有定法,完全是从心转的。你的心地善良、慈悲,你见一切众生都是善人;如果自己的心恶,你见一切众生都是恶人,没有一个善人,所以境界随著心转。我们要想住好的境界,就要修善心,善心就变善境界,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见一切佛,这是至善圆满的境界。

  『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这也是三昧的名字。「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如来在果地上,能修、所修都离了,这才叫真修;如果还有能所,决定在十法界,能所双忘才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乃不二法门。「师子频呻」是比喻,比喻自在,频呻是伸懒腰,师子是兽中之王,它在兽类里面它自在。所以用师子频呻来比喻、来形容。『无量阿僧祇』是讲数字,就是我们常讲无量无边,『菩萨三昧』就是菩萨行。菩萨行门,虽然在总纲领上说六度,这是六条总纲领。在《华严经》上讲十度,将般若波罗蜜又开成五条,般若是根本智,下面有方便、愿、力、智,这四种合起来都是后得智,都是权智。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行门,行门的受用就是无量三昧。『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这个说得比较详细,所以底下讲,这是『具足成就百千三昧』。可见得百千三昧实在包括了无量无边的三昧门。

  智度论复云,於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

  三昧是定,这一段所说的,有性定、有修定,但是性修不二,性修是一桩事情。所以任何一种三昧你要是得到了,佛法里常讲定能开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后就开智慧,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学就能够通达。『陀罗尼』是智慧,你就得无量的陀罗尼,显示出自性般若起用的不可思议。

  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

  我们通常也叫大定,甚深的禅定,这里面的境界不可思议,不是声闻、缘觉、初发心的菩萨所能够达到的。此地的『深定』,我们多少有个概念了。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他们所住的三昧,他们也住三昧,《楞严经》里面称作九次第定。世间的禅定,有四禅、四空定,这叫八定,九次第定比这个更高,提升一级,超越三界了,四禅八定没有超越三界。四禅是四禅天,四空定是四空天,没超越三界,到第九定超越了。这还不算是深定,深定一定比这个还要提升,提升到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再往上提升,这才是深定。这样甚深三昧当中的境界,说实在的话,我们对於初禅天人,这是得定最低的,他们的境界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何况法身大士他们的甚深三昧。所以,《会疏》里面用四个字来形容,『微深幽玄』,以这四个字来形容他。微是微妙,甚深,幽玄而莫测,不是凡人能够思议的。

  底下讲『初心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如果就圆教来说,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可以说那是甚深的禅定。十信位以前,都可以说是初心菩萨。

  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唐译』是《无量寿经》五种译本当中《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在《大宝积经》第五会里面,这是属於唐朝时候翻译的。指唐译就是指这个本子,《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经》。经文里说『一切种甚深禅定』,《甄解》解释一切种就是讲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的。佛在经上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二乘证得的,一切智是空,一切法空。从体上说的,《金刚经》我们刚刚讲过去没有多久,经上告诉我们「诸法皆空」,诸法皆空就是从体上说的。这个声闻、缘觉他们明了,知道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他们的心清净,於一切法再不执著,他放下了,所以他能成就九次第定。但是你要问他,这些幻相怎么来的?他不知道。这就很复杂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你问阿罗汉、问辟支佛,问这个事情他摇头,他不知道。实在讲,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譬如我们凡夫,凡夫都会作梦,你昨天晚上做的些梦你记得清清楚楚。梦是真的、是假的?你晓得梦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这就是一切智。但是要问你,梦虽然是假的,假的有没有相?有那些相,相怎么来的?这不知道了,我们也真的不晓得。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假相是怎么来的?这个智慧,佛法里称为道种智。道是道理,凡是有现象,总得有个道理。种,可见得道理很复杂,种种道理。《华严经》上所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就是无量无边的道理,不是简单的。这些道理都能通达都能明了,那是菩萨,菩萨知「道种智」,知道这一切现象怎么来的。如来果地上智慧就圆满了,知道一切智是讲空,真空;道种智是讲妙有,幻有;一切种智是知道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经》上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道种智,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法身大士也有这个智慧,没有如来果地上那样圆满透彻。所以此地讲,『一切种智,全理之事』,理是性体,事是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性变现之物。反过来,全事之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故云甚深』,这甚深禅定。

  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

  这一段全都是解释「甚深禅定」,住甚深禅定。定的现象,在我们凡夫眼里面似乎很难辨别定功的浅深,这什么原因?凡夫著了相,著了入定的相。凡夫以为什么叫修禅定?一定是每天盘腿面壁,所谓坐禅,功夫好的,能够入定多少天不出定。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的,老和尚有的时候一入定就一、两个星期,有的时候入定将近一个多月,他也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他就是坐在那里。出定之后,精神饱满,他告诉别人,他在定中感觉得时间很短。我们凡夫一般观念当中,定境大概都是这个想法。而甚深禅定,可能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我们读《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都是诸佛如来,他们是『住深定门』,的确是住甚深禅定,但是没有入定的相,也没有出定的相。禅定有出有入,不是深定,深定没有出入,所谓行住坐卧都是定中,佛经上有两句话形容它,「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这种禅定的现象,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六祖教坐禅,把坐禅两个字的定义说出来。什么叫坐?坐是不动的意思。你看人,在平常威仪里面,坐在这个地方,他是个定相,所以坐表不动;禅的意思是不染著、不著相。实在说,六祖大师所得到的都是《金刚经》上的。佛在《金刚经》上最后,在总结论的时候教须菩提尊者,教化一切众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坐,不取於相就是禅。六祖实在就是把这两句话用浅显的语句来表达,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由此可知,并不是指形式上的坐,实在讲,惠能大师在黄梅那时候,他坐的时间太少了,他每天都要劳动、都工作,柴房里面舂米破柴,他舂米破柴就是坐禅。所以他教给人,是心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心里面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住深定门」。

  『起行所依』,甚深的禅定有作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皆是住深定门。所以,佛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可见得它有体、有相、有用,这个定就深定,它不是没有作用的。甚深的禅定就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就是日常生活,「起行所依」。

  『无心往来』,做到无心,就行了,有心,心就不定了。有心,此地讲有心就是有念、有想,有想有念就不定,要无想无念。无想无念亦不著,如果著了个无想无念,他还是有想有念,他有个无想、有个无念,这也不能有。诸佛菩萨才能够往来於虚空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住甚深禅定的大用,感应道交里面,并不会把他的定失掉,不会失掉他禅定的。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分,应当说什么法门,他就说什么法门,这是得大自在。所以,前面讲「所住三昧」,三昧比禅定的意思要来的更活泼,实在意思是相同的,三昧就是禅定,禅定就是三昧,但是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

  『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若不住定,纵然是佛、菩萨,这个佛跟菩萨都是从十法界讲的,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有退转,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警觉到。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我们没有住在定上,境界风一动,我们自己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必定要退转。如果我们也要学学佛菩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能住在定上,住在定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住定。换句话说,心是清净的,外面所有一切诱惑我统统不理会,常常守住这个清净心,这就是三昧。我们用念佛,这叫念佛三昧。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应当要做到,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善根、福德不是这一生修的,无量劫修积的,无量劫所修积的,为什么没有能往生?说实在话,就是心不定。累积的,无量寿所累积的是福德,《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积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功德会失掉,福德不会失掉,我们多生多劫累积的福德,只要自己能住在念佛三昧上,就成功了。一定要把念佛这个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不能再疏忽了。

  要不要修福?修福随缘修就可以,不要作意去修,为什么?没有必要。念佛要紧!尤其是这个时代,灾难很多,每一天诸位要是在电视、广播里面去留意的话,这个世间不定什么地方,人是一堆一堆的死掉。在过去没有这个现象,现在愈来愈平常,绝不是个好现象,不定什么时候有灾难来。所以学佛的人、有高度警觉的人就应当想到,我时时刻刻可以往生,时时刻刻我都可以走,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正是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一天到晚想到我就要死了。有这样高度的警觉心,说老实话,你才会不做恶事,真的是断恶修善。善是什么?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善,不要再搞别的善事,别的善事未必是真善,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善。

  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谛闲老法师那个念佛的锅漏匠,人家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说他能做得到,他知道世间太苦了,急著要往生,想离苦。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感觉得我们的生活还很舒服,还想求改善眼前的生活,过得更舒服一点,不想走!往生的欲望没有,这是我们比不上那个念佛人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我们晓得生活苦,人太苦了,不想再干这个事情,那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确实不难。民国以来,多少例子摆在我们眼前,台湾这四十年当中,往生的人,我们看到、听到的也不少,这是真的。关键就是要『故须住定』,就这一句,绝不被外境动摇。知道外面境界相都是空,无自性,了不可得,然后这一句佛号才有力量,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功夫才能成就。

  『下明起行』,底下就讲他起行,住定之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这个境界,我们虽然没有办法达到真实的境界,可是相似的境界、观行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观行跟相似,要求生西方净土,那是决定有把握的,可以像民国以来一些自在往生的人。

  末后一句『摄行宽广』,「宽广」是无量无边,关键就是要住深定门。也就是说在生活当中,现在不少同修每天你还有工作、还有许多应酬,这个都不能避免的,但是生活、工作、应酬都是在修定。事我照样应付、我照样做,并没有把工作放下来不做了,不是的,样样都在做,而且样样都很认真做,在这里面学不著相、不动心。这是大乘法里面教给我们修定。如果说不会,不会就用一句阿弥陀佛,无论在什么时候,心里面或者是出声念、或者是默念,把心就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在我们工作里面如果需要用思考的,我们暂时把佛号放下,因为你的工作需要思考;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可以念佛,不相妨碍。如果用思考的话,就有冲突、有妨碍,我们功夫不到家,把佛号暂时放下,专心工作。工作做完,佛号就提起来,做完之后,再不要去想工作。这样子久久功夫就纯熟,自自然然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提得起佛号,功夫就得力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世缘要放下,就是世间所有一切缘都要放下,身心世界统统要放下,你的功夫才会得力。有一丝毫忧虑、牵挂,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魔障!魔在哪里?你那个妄念就是魔,你的忧虑是魔,你的牵挂是魔,这个东西统统都要放下。所以印祖那个方法好,你要想到我马上死了,你那些牵挂的你还怎么办?你怎么处理法?所以他那个方法妙绝了。一切放下,决定有好处,你有一丝毫放不下,是决定有害处,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比不上古人的环境,古人的确他能把外面事物方面能够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今天没有这个福报,没有这个环境,必须要工作、必须要应酬。所以在这个复杂的工作、应酬里面去修念佛法门,去修放下万缘,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号。如果不懂得,你就没有法子成就。在这一生成就,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晓得自己怎样用功。底下这一段。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

  《甄解》讲的这段话,跟我刚才所说的非常接近。『普等』,等是平等,普是普遍,放下就平等,放不下,决定不平等,放下就平等。你没看破,不平等,没放下,不平等,看破、放下就统统平等了。「普等三昧」,这是甚深禅定,后面归结到念佛三昧,『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阿弥陀佛的大智大愿,大愿是四十八愿,这个叫做甚深禅定。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用一句最普通的话来说,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普等三昧,老实念佛就是甚深三昧,但是老实两个字的意思不好懂。你如果还有妄想,你不老实;你还有忧虑,不老实;你还有牵挂,不老实;你还想修福,不老实;你还想度众生,也不老实。什么样是老实人?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他心里什么都没有,这才叫老实,这个心、行才平等。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一个心,这一个心是什么?阿弥陀佛,一个心,绝对不会用第二个心。所以这个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个心就是真正的觉悟的心,不迷。什么叫迷?於一切法里头起心动念,就迷了,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真的透彻、明白了、学会了的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长的时间不可能超过三年,往生的时候自在!

  假如你听到这个,这个可不能学,学这个东西三年就要死,这还得了!这一个念头,就是我们生生世世念佛没有能往生的原因,贪生怕死;舍不得这个世界,这个苦世界,舍不得离苦得乐,这个就没办法。迷在世缘之中,这是最可怕的,佛经里面讲愚痴。什么叫愚痴?有几个人懂得愚痴?有几个人在这里头真的觉悟了?

  唐朝时候的庞居士,学佛的同修不少人知道他的公案,他是真正住甚深禅定。不但他自己得定了,所谓得定就是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一家人,他的太太、他的女儿,都得到了。所以他的行事家人没有障碍,他把他全家的财产放在船上,船砸个洞沉到江里面去,统统都不要了。还有这个身体在,身体还需要生活,生活怎么办?编草鞋卖。草鞋大概许多同修没见过,如果到中国大陆去观光,可能还会见到,但是要在乡下,偏僻的地方,用草编的,编草鞋。一双草鞋卖几文钱,编个几双草鞋就可以换一顿饭吃了,他们一家人过这个日子过得很快乐。实在说,他们已经得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他要走了,他也没说,他叫他女儿,那个时候没有时钟,看看太阳,这什么时候了,叫他女儿到外面看看什么时候了。他女儿清楚、明白,她爸爸想走,爸爸走了之后,当然后事还要她办。她比她爸爸还聪明,她到外面一看,说时辰还没有到,结果她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爸爸看到她这样子,生气,我还要替她办后事。这么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一家人都是的。他的本事从哪来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世缘统统放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确喜欢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喜欢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爱怎么样走就怎么样走。

  佛法传到中国,这将近两千年当中,世世代代,多少人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一直到现在,这个事情哪里是假的!我们今天确实深信不疑。理论上我们明白了,古今这些大德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也亲眼看到、也亲耳听到,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要不要住甚深禅定。假如我们也能够住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就是什么都不牵挂,真的彻底放下。明天有没有饭吃,不放在心上,有也好,没也好,都自在了,决定没有丝毫忧虑牵挂的,你才是住深禅定。一心念佛,法喜充满,才感应道交。所以这个确实是弥陀大悲愿力的成就。『甚深无涯底』,「无涯底」就是无边际的意思。『悉睹周遍,是其业用』,它的作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你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它的业用。「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业是活动,用是作用,我们今天讲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菩萨的工作是自行化他,这是菩萨的业用,无不周遍。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