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31-005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九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9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六面,第一行看起:

  大乘义章曰,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无明』,这个名词在佛学经论里用得很多,这个解释可以说简单、明了。『痴』就是愚痴,愚痴的人没有智慧。『暗』是不明,所以叫暗钝,我们常讲一个人根性很迟钝,现在所谓反应很迟钝,这都是属於暗的意思。

  『体无慧明』,无明、没有智慧,对於一切事理都不能够明了,这就叫做无明。实在说这个解释,文字是很简单,可是它的意思是很深很广,我们一般讲是浅说,要往深处说才能够显示这个名词真正的义趣。这个慧,智慧与明了,它真正的意思,是对於宇宙人生一切诸法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样的智慧才是经上讲的般若智慧;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明了,就叫做无明。所以无明的意义很深。底下一条:

  探玄记三曰。】

  《探玄记》是贤首国师《华严经》的注解,他这个注解的名字就叫《华严经探玄记》。『三』是第三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三昧,此云等持。】

  这是解释什么叫『三昧』。

  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这个解释也解释得很好。三昧是梵语,『此云』,这个「此」是指中国、此地,就是我们中文的意思叫『等持』。什么叫等?等是均等,我们讲平等。『离沉浮』,沉浮是二边。沉是昏沉,昏沉的相在静坐的时候最容易看出来。譬如念佛,念佛当中有一段时间的止静,大家念累了,念累了大家坐下来,坐下来的时候心里头默念,口不要出声,这是调身。在这个时候就有许多人打瞌睡,一坐下去就睡著了,这个叫沉,叫昏沉,睡著了。另外一个现象,他在止静的时候,静下来坐,心不定,心里七上八下,胡思乱想,妄念纷飞,那叫浮,浮躁。这是两种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没有,叫『等』。这两种现象没有,显示这个人有定、有慧。他有定,他心就不浮,定能够把妄念伏住;他有慧,他就不昏沉。所以昏沉的人没有智慧,心里面浮燥的人没有定力、没有定功。定慧均等,这叫三昧。有定没有慧,也不行;有慧没有定,也不行;慧多定少,或者定多慧少,都不叫三昧。三昧也翻作正受,就是正常享受。等是定慧均等,这个地方注得好,「离沉浮故」,因为离沉浮,定慧才均等。

  『心不散故』,我们讲的精神、意志能够集中,他心不散乱。『住一境故』,心里面能够守住一个境界,这叫持。我们念佛人讲执持名号,就是要你精神、意志集中,心住在佛号上,念念让这一句佛号不间断,这叫持。所以念佛叫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境界,让心住在这个境界上。这种方法,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念佛三昧,这是专修念佛法门的。七十九段。

  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我们先说这一段,这一段叫法说,就是说法,底下是用比喻来显示。『诸佛如来』,这是指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诸佛,没有例外的。佛是什么心?佛是『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离开了大慈悲心就不是佛。诸位要晓得,如果没有大慈悲心,修积一切善法,魔所摄故,这都是《华严经》上讲的,那不是佛、不是菩萨,是魔王。魔王也修积一切善法,所以他有高度的智慧,有很大的福报。他跟佛不一样,佛有大慈悲心,他没有大慈悲心,这是佛跟魔我们多少要能够辨别。千万不要学佛最后变成魔,那就坏了,魔没有不造业,造业之后他要受果报,佛门里常讲三世怨,就是特别提醒我们。

  最显著的,我们读历史,看看现前这个社会,在历史上一些作国王的、作大臣的,权势喧赫一时的,都是过去生中可以说累劫修得的福报,不是一生,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他这个果报现前。享受果报的时候,很可惜他有无明,他没有智慧,因为他无明,他才造作一切恶业,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杀害许多的众生。福报享完了,他罪业现前,所以没有不堕三恶道的。你看过去历史上这些人物,再看眼前我们这个社会许多的国家,你看他们的这些领导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佛与魔。

  如果有智慧,他就不会做糊涂事情,有智慧的人知道,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譬如你命里是作国王的,你命中该有多少年帝王的福分,谁都障碍不了。这个事情说老实话,把《了凡四训》念透,你就明白了。知道一个人在世间,无论是大的福报、是小的福报,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个人对我的名利有妨害,我必须要把他除掉,不明因果的人干这个事情,他认为把他除掉,我的名位可以巩固。其实不然,你把他除掉,你的名位能保持,还是你命里头有的;你不除掉他,你命里头还是有。如果你命里面有的福分,别人能够迫害,这个不得了,这是什么?有人有能力破坏因果,佛菩萨都拜他做老师,佛菩萨做不到,因果定律没有人能够变更的。明白道理之后,《了凡四训》讲了,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没有这个道理!

  因果的理很深,因果之事实在讲也是不可思议。你真正通达明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没有了,也不必要,何必要防人?不需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需要,你看这个人多自在。你要问他为什么自在?他深信因果报应。别人能够伤害我,那都是命中注定的;命里有这个福分,再恶的人、再大的冤家也没有办法伤害你。我们学佛说实在的话,最基本的观念要深信因果,我们就不造业了。我们道场有人能破坏吗?不可能的事情。今天防这个,明天防那个,造作罪业!

  我过去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里面有一个大家都很不满意的人,来的时候很好,到以后他的性情变了,做一些破坏道场的事情。那个时候简居士负责在管理道场,就来问我,他是要用方法把他赶走。我就告诉他,不要得罪人,冤家宜解不宜结,我劝他。我说遇到这样的人怎么办?我们修清净心,老实念佛,必有感应,正法道场,妖魔鬼怪决定不能破坏的。简居士听到我的劝告,他就没动这个念头了。过了一个月,那个人要请假,他不干了。简居士来给我讲,果然有感应。我说这不是很好吗?以后见面大家都欢欢喜喜的,我说他来辞职,你不要留他就好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所以,的确有感应。就是恶人,存心想来破坏的,你也恭恭敬敬对待他,自然有佛菩萨来护持,我们要操个什么心!我们一操心就造罪业,这个要知道。一定要相信佛菩萨,诸佛护念,龙天护持,相信佛菩萨、相信护法神。我们自己守住身心清净,培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个重要。可是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不相信佛也不信法,相信自己有聪明、有智慧可以应付这些恶人,那就完全错了。这是我们看到许多学佛的人不明理,也是被无明蒙蔽,智慧不开,所以造作恶业,跟众生结这些恶缘,太不值得。

  所以要学佛,就在此地学,学佛的大慈悲心,以清净、平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善人,我用这个心对待;恶人,也用这个心对待;拥护我们道场,我用这个心对待他;破坏我这个道场,我还是用这个心对待他。诸位要晓得,道场破坏没有关系,我自己成佛了。他来把道场破坏了,实在讲,道场的法运就到此为止。如果道场有福、有法运,他就没有能力破坏;他有能力破坏,证明不是他破坏的,刚刚好法运到这里完了。要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很深很深,才知道清净心、智慧的重要。

  『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大悲心从哪里生?怜悯一切众生。众生苦,帮助他解决苦难,这个怜悯心称之为大悲心。『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从哪里生的?从大悲心生起的,菩提是真正觉悟。觉的程度有浅深不同,经典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浅的是正觉,深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标准我们凡夫也很难达到,不得已把标准再降低,降到最低的标准,你真正领悟到世间无常,三界统苦,不要说做人苦,你生天还是苦。你能够知道人生苦、六道苦,这个人就觉悟了。再进一步是你能够知道人与人相处苦,为什么?这里头是恩恩怨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苦。

  人与人相处,人与一切有情众生相处,都在一个缘字,缘里头有善缘、有恶缘,而实在讲,善缘少、恶缘多。换句话说,你在这个世间遇到的,善人、对你好的人少,对你有敌意、恶意的多。为什么会多?你自己造成的,自己造的因,自己要承受这个果报。真正觉悟了,我们在《观经》上看到韦提希夫人,她向释迦牟尼佛讲了两句话,我们听了很中听。她说希望自己将来生生世世永远眼不见恶色,耳不闻恶声。我想这两句话每个人听到都欢喜,这是至善的果报,至善之果必有至善之因。善因是什么?我们对於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不说一句粗话,你的果报才真正能够得到,眼不见恶色,耳不闻恶声。你不修因,你怎么能得到果报!必须要知道,你对人凶狠,还有人对你更凶狠的。不论是有意、是无意,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统统有因果报应。我们希望得至善之果,为什么要造恶因?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修戒定慧,戒定慧是纯善无恶,戒是样样如法,定是不动心,慧是明了。明了什么?因果报应明了、是非善恶明了、真妄邪正明了,这是智慧。菩提心是这么生起来的。因菩提心,才能够成等正觉,等正觉是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学佛,特别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恶缘恶境会常常遇到,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过去世没有修善因,我才遇到这么多恶人,我才遇到不顺心的环境。明了之后要修,修什么?眼前一切的,无论是顺逆境的受,一定要承受。顺境不说,逆的环境,恶人相处,他给我们的污辱,要承受,不要起一念恶意,知道什么?他对我的恶行、恶言、恶色,是我过去造的恶因,今天我应当要承受这个果报。如果我不服,你就又造业因,这个报就没完没了。真正明白人,我承受了,这个帐到这里就结了、就报掉了。以后再见面,他对我的颜色会缓和,为什么?报掉了,他对我的恶意会减轻,甚至於会转变。所以,一定要懂得承受果报,不应该在接受果报里起丝毫怨恨之心,这要不得,要平心静气的去忍受,这就是修戒定慧。佛法讲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些地方修。《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叫历事炼心,人事环境当中、物质环境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应酬里面去炼心,炼清净心、炼大慈悲心。极恶之人,我们也不怀丝毫的恶意,我们看到,把全世界的佛法都毁灭掉,我们也不动心。你不要说「我要来护法,要怎么样,这个恶人」,你没有能力护法,佛的法运该灭的时候,一切诸佛都没有能力,你有什么能力?佛法不该毁灭的时候,什么样的天魔也毁灭不了,你操个什么心!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释迦牟尼佛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佛法,魔怎么能障碍?怎么能毁灭?不可能的事情,用不著担忧。一万二千年之后佛法要灭了,一切诸佛都保不住,当然你也没有能力来维持。而佛告诉我们,将来法灭尽的时候,《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延缓一百年,这部经最后灭。我们往往自己妄念太多了,这个妄念,世间人听到,这个好,这个心好,护法!护法这个念头也是个妄念,护法这个行为也是恶行,这个理深!你要问,为什么是恶念?为什么是恶行?你想想它跟戒定慧相不相应?这个念头起来,定没有了,慧没有了,这就是恶。所以佛法里善恶的标准,最高的原则是与心性相应不相应,与心性相应的是善的,与心性相违背的就是恶的。心性是清净寂灭,戒定慧与心性相应,六度与心性相应,十大愿王与心性相应。我们起心动念虽然是想护持佛法,这好事情,也动贪瞋痴,动贪瞋痴它跟烦恼相应,它不是跟性德相应,这不能不清楚。否则的话,自己天天在造罪业,还以为自己在修好多功德,这是观念上错误。

  下面有个比喻,佛是唯恐这个说法,我们不能够体会他的深意,希望从比喻当中去体会。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

  把『大树王』比作众生。

  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们都知道。特别是在美国这个地区,几乎每个人家都种的有树木花草,每天你都要去浇水,你都要去照顾,这些植物就长得很茂盛。所以这个常识有。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生死旷野』就是六道轮回,把六道轮回比喻作生死旷野。将『菩提树王』比喻我们修行证果,也像培养植物一样。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诸佛菩萨从哪来的?众生修成的。离开一切众生,哪有诸佛菩萨?所以,诸佛菩萨第一个就是慈悲怜悯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时时刻刻照顾一切众生,我们常讲佛菩萨的加持。加持有两种,一种是冥加,冥加是暗暗当中加持,我们自己没有感觉佛菩萨保佑;一种是显加,显加他加持我们能感觉得到,很明显。对哪些人是冥加?对所有一切众生,不要以为他不学佛,他不学佛佛也加持他。不但不学佛,他是个外道,天天在毁谤佛法,在做消灭佛法的事情,诸佛菩萨也加持他。诸佛菩萨绝对不会认为,你在毁灭佛法,你的罪过滔天,就不保佑他、不加持他,没这个道理,那诸佛菩萨的心不平等,他心也不清净;平等、清净的加持。这是冥加,没有一个众生不得诸佛菩萨慈悲的加持。这种加持,因为他自己的业障很重,他不能感觉到,所以叫冥加。

  哪一类的人是显加?其实佛哪有什么冥加、显加,没有的。而是我们众生,有些人感觉到佛保佑我、佛加持我,有些人感觉不到。可见得冥、显的意思是在众生这边,不在佛那边。如果众生觉悟了,真正发心断恶修善,他与佛的心行相应,佛菩萨保佑加持,他感觉到,很明显,自己能觉察到,这就叫显加。这个比喻里头讲的,众生就好比树根,佛菩萨这是无上的果报。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就说明对待众生的慈悲是多么重要。你对众生要没有大慈悲心,你自己纵然是很如法的修,修得怎么好,你都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刚才讲了,修成大福报,变成大魔王。没有成佛,成魔了,学佛学成魔的就太多了,诸位读《楞严经》就晓得。你看《楞严经》最后一卷半经文,讲五十种阴魔。五十种阴魔怎么成就的?都是学佛变成魔。你要问他为什么会变成魔?没有大慈悲心,他有慈悲心而没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平等的慈悲,慈悲心里面还有不平等,哪些我看得顺眼、喜欢的人,我对他慈悲;哪些我看不惯、不顺眼的,对他就没有慈悲。这个不叫大慈悲,大慈悲是没有分别的,你才能成就佛菩萨的果报。

  如果你还有分别执著,你决定不能成就佛菩萨。不但佛菩萨不能成就,大乘经我们也读了不少,佛所讲的我们都能够有相当的体会,小乘须陀洹果都得不到。小乘须陀洹对於一切恶劣的众生都已经没有恶意,他与般若与心性相应,《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相应了,才能证得须陀洹果。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的,何况大乘佛法!这我们自己要晓得。别人学佛变成魔,我们没有办法;不但我们没有办法,诸佛菩萨看到也没有办法。这桩事情要他自己回头,佛菩萨能帮忙的就是讲经说法,把道理说出来,事实真相说出来,因果说出来。说出来他要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依旧依他自己的意思去做,那佛也没法子。如果听到佛的说法,他觉悟、他回头,能够把自己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言行改正过来,他就成佛了。所以,《般若经》上佛说得很好,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的?他自己度的,自己觉悟,自己改过,自己度了。所以佛教化一切众生不居功,不认为我有多大的功劳,我有多大的功德,我帮助多少人,佛没这个念头。一切众生成佛,是他自己成就的。

  这一段经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以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才是菩萨行,这种心就是菩萨心,不可以有丝毫的恶意。

  大日经曰,大悲为根。】

  这个就不必多说,跟「行愿品」的意思完全相同,大悲心是根本。所以佛门里面常讲,佛法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

  行愿品曰,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这一段经文是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的一段。『诸供养中』是以『法供养』功德利益最为殊胜。这个地方举了几个例子,法供养范围也是很广,一桩一桩讲讲不尽,举几个例子。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这是第一个例子,这条非常重要。如果这条没有,所修一切供养都不是真实的,佛法里面所说的种种殊胜的利益得不到。但是供养那是修的福报,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这修福。修福,刚才讲了,魔边之事,不是佛这边。『如说修行』,就要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全都把它做到,这个叫如说修行。依什么经?什么经论都好,不必要找得太多太杂。修行这桩事情,所贵的就是一门深入,依照一部经典就够了,重要的是要修行。一部经能行吗?当然能行,为什么?在原理上讲,《华严》讲得透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部经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一部经,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经都是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喜欢哪一部经典你就依哪部经典,就行了。佛不会指定一部经给我们学的,佛是随我们挑选,随我们自己的爱好选择,我们学了就有兴趣。

  在我们这个道场,许多同修都选择《无量寿经》,这个也非常之好,为什么?《无量寿经》是将来佛法灭尽最后灭的一部经,当然有它特别殊胜之处。可是你要懂得「如说修行」四个字。所以经,第一要念熟,第二个要真正懂得经义,佛在经上所讲字字句句的真实义你要懂得。懂得之后,要在生活当中把它做到,那才叫修行。行就是行为,我们身体的造作,身业行为;口里面的言语,口业行为;心里面的念头,叫意业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出这三大类,所以佛用身语意这三个字统摄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的行为错了,一定要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标准在哪里?标准就是佛所讲的经典,如果我们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标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决定不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应当要做的,我们就认真努力去做,这就叫如说修行。所以,经念得再熟,讲得天花乱坠,如果没有去做到,没用,对於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一定要把它做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我们才能够得到。所以这句非常重要。

  古大德比我们现在学佛人强的地方,就是古人言顾行,行顾言;换句话说,他说到做到,做不到的他不敢说。今人的毛病是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他能够说,他自己也做不到,这是今人学佛不及古人的地方;换句话说,古人重视修行,唯有在修行当中才能够体悟,体会悟入。你要不真正在行门上用工夫,你经念得再熟,读得再多,实在讲,你所明了的都是表面上的常识,没有深度。深度,一定要自己有真功夫去入进去,你没有真正修行的功夫,你入不进去。你学得再多,就是古人所讲的「道听涂说」,「记问之学」。记是你记忆,问是见闻,你看得多、你读得多,你记得很多,全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不是从你心性当中透出来的,不是自己的。纵然你能讲得十二部教,能讲得一部《大藏经》,你讲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不是你自己心性的经典,那个与你还是不相干。最要紧的是要自己心性能够契入,把佛的经变成自己的经典,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佛不是叫我们学他的东西,这一点要搞清楚。佛决定不牵人鼻子走,佛是指点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要我们自己去亲证。我们所证得的,跟他所证得的无二无别,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没有这个佛比那个佛大,这个佛比那个佛高,没有,成佛之后统统平等。

  如说修行列为第一,我们果然照做,就是对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真供养,佛对我们的教诲没有辜负。可见得供养不是在香花果品这些东西,不在这些,是要自己真正有成就,契入诸佛的境界。第二是:

  利益众生供养。】

  『利益众生』的心决定不能断,利益众生的事,一定要随缘、随分去做,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机会,有了这个机会就要去做。而利益当中,最殊胜的利益就是把佛法介绍给众生,所有一切供养之中,没有比佛法的供养更殊胜,没有了。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印这么多经书?印这么多小册子?目的就是利益众生,修这个供养。随时随处遇到有缘的人,有缘是对佛法有好感的人,我们看他不会反对,他能够接受,就把佛法介绍给他。这里面决定用不著顾虑,这个佛法是经书,这个东西不恭敬有罪过,怕我送给他,他不知道恭敬,造罪业。你要在打这些妄想,你就把这个机会断掉了。一定要晓得,现代是什么时代,我们眼前是什么样的环境。过去讲恭敬,那是古时代,是一个礼法、教育很严格的时代,大家都守礼、都懂礼,就必须循著礼法去做。今天这个时代,礼法在中国也没有了。民国成立以后就废除了。将来在历史上,也是很遗憾的一个时代。在台湾,我们讲中华民国,今天八十五年了,民国成立八十五年,没有礼、没有乐,没有礼乐就是乱世,老百姓生活无所遵循。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二十五史现在很普遍,你看看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帝王拿到政权之后,不会超过五年,制礼作乐,使全国人生活都走上规律化,都有规矩、都懂规矩。唯独民国成立之后,这么多年,都没有制礼、都没有作乐。

  所以在台湾,有很多同修问我,有同修结婚,要用什么仪式?你爱用什么就用什么,为什么?没有礼!大概婚礼现在多半用外国的,外国也有不同,每个国家也不一样,你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反正是乱世。丧礼在中国,许多还是用清朝的,披麻戴孝是用清朝的。国家没有制礼作乐!乐章,只有一个国歌。所以诸位读历史,你看每一个朝代的礼乐志,你去看那个,什么样场合用什么样的乐章、用什么样的仪式,国家统一规定的。我们现在处在乱世,没有礼,你怎么能讲礼?你怎么能要求别人讲礼?诸佛菩萨要是在此地,也不会要求我们讲礼,只要你心里面真正欢喜,恭敬接受,就好了,形式上可以不必讲求,不要那么样严格的要求。那个要求对於古代的人可以,对现代的人不可以,现代人没学过,没人教导他过。所以我们利益众生要懂得现实的环境,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还有一桩事也可以在这里提一提的,我们佛教对於佛菩萨的形象很恭敬。现在有些商人,利用佛教徒的弱点,把佛像印在他的广告上送到你家里,你就束手无策,怎么办?不晓得怎么处理?一看到广告上有佛像,报纸上有佛像,这个报纸怎么办?拿起来供著?我就遇到一些同学来问我,怎么办?我说当垃圾处理。那不有罪过!你要怕罪过,你就把佛像拿去供在家里好了,天天有广告,你家里房子贴满了,你也供不完。一定要有智慧,通权达变。在过去遇到这个,我们可以把它烧掉、焚化,现在不行,现在焚化造成污染。不但在外国不许可,现在在中国也不许可,不准你随随便便去乱烧纸。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了解现代的环境,从前人对佛像的恭敬,因为佛像太难得了。画一张佛像也很不容易,所以破损了之后要修补。现在印刷术发达了,印的比从前画的庄严多了,数量又多,你怎么处理?我们当垃圾处理,关於这些破旧这些佛像,我们用干净的纸把它包起来,外面用塑胶套套好,封起来,放在垃圾一起去处理,我们恭敬心就尽到了。在古时候,这样做的时候,一个是焚毁,一个是放在水里面沉到河底。这两种方式在现代都行不通,现在在环境保护之下,这两种都是违法的,都不可以这样做的。佛教给我们,佛弟子一定要守法,国家的宪法、地方上的法规都要遵守,那叫依教奉行。所以利益众生的心要有,利益众生的事随时随处我们应当要做。第三句:

  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用现代的话就是接引,引导他学佛。利益里面是叫他得好处,这个范围很广,有得佛法的利益,有得其他的利益。譬如我们在学校设奖学金,我们并不是让学生来学佛,是让一些家境清寒的学生,对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有一点帮助,在精神生活上有些鼓励,这都是属於「利益众生供养」的。我们把佛法介绍给他,使他对佛法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肯学习。纵然发心学习,他不知道怎么样学法,如果你要是帮助他、接引他,那就是属於『摄受众生供养』。这就是我们讲接引众生,这里面的范围也非常之广,也非常之深。「摄受」,不仅仅是要时时刻刻关心他、照顾他,一定要想方法诱导他,使他能够理解佛法,然后能把佛法如说修行,帮助他到如说修行,才是真正摄受众生。帮助一个人,没有帮助他到如说修行,都是利益边上的事情,那个不是摄受。

  代众生苦供养。】

  众生的苦哪能代?前面说过,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是没有办法代替的,佛在经上讲得非常透彻。各人因果,各人要承受,我们在《楞严经》上所看到的,阿难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堂兄弟,关系非常密切。世尊,堂兄弟一共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是最小的,也是世尊最喜欢的一个小弟。他遭摩登伽女之难,阿难自己才真正醒悟过来,晓得业因果报必须自己承当,他的堂兄是佛,也没有办法代替他。那此地这个『代众生苦』怎么讲?虽不能代替,要有代替的心愿,事上做不到,心不能没有。能有代众生苦的心,可以做到等流的这些事,我们讲不是直接的,间接的可以。

  譬如我们今天物质生活很丰富,有多余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生活里面减几分,我们生活变苦一点,多余的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众生,这等於说我代他苦,我在代他受苦。代众生苦是个很大的力量,这个念头。应用在修行上,佛菩萨在因地初发心的时候,他为什么那样勤奋努力?世间人的工作,无论读书也好、就业也好,你非常精勤努力的工作,都有两个力量推动你,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如果没有名利,你还肯干吗?你就不肯干了。所以你一分努力有一分收获,这个收获是利的收获、名的收获。佛菩萨一切名利统统都放下、统统都舍掉了,他为什么精进不懈?就是前面讲的,他要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自己怎么样的辛劳,他也能够忍受,代众生苦;换句话说,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代众生苦。这种代是间接的代,而非直接的代,直接那种因果,因缘果报,是没有办法代替的,这是有办法可以代替的。

  这些全都是属於菩提心,古今许多出家、在家的大德,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亲眼所见到的,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看到他生活那样的简单、刻苦。老居士一天吃一餐饭,他是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少。他的工作量大概是普通人的四倍,我们一般人想跟他见面,要一个星期之前跟他约定时间,他给你排出时间,什么时候跟你见面。那么样的繁忙,生活那么样的节俭,他完全省下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做慈善救济的事业,生活节俭,没有一分钱的浪费。这些都是典型的「代众生苦供养」。

  出家人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人我们没有见到,老和尚那些照片我们看到很多。我们从所有照片里面去看,老和尚从来没有穿一件衣服上没有补钉的,你找不到。这就说明,他这一件衣服穿多少年,穿破了补,破了再补,可以看到他生活的节俭。过去在灵岩山的印光法师,勤俭跟虚老和尚一样。所收的一切供养,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决定没有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都做了弘法利生的事业。过一种很清苦的生活,别人不能忍受,他过得很自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下面:

  勤修善根供养。】

  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像植物,只要有根,它就会发芽、就会成长,会开花结果。善根意思就是说,这个根能生一切善法,称之为善根。经上告诉我们,世间有三善根,这个世间是讲六道,六道众生一切善从三个根里面生的,这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由此可知,『勤修善根』是断贪瞋痴,要真干。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换句话说,世间六道轮回里面所有一切的恶,都是从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翻过来,是从无贪、无瞋、无痴生的。由此可知,佛法里常常教给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应该从哪里断起?从哪里修起?大乘佛法常教人从根本修,断恶修善的根本就在贪瞋痴,一定要把贪瞋痴断掉,要培养无贪、无瞋、无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都没有贪瞋痴,那你所作所为都是善的,从善根生的。如果没有离开贪瞋痴,你所作的都不是真正的善业。所以断恶要从根本断,修善要从根本修,怎样去培养无贪、无瞋、无痴这个重要。

  佛法当中,善根只有一条,叫精进。进是进步,不退转。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精纯的进步,这叫精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门深入,那是精进。佛法里面最忌讳的是杂进,就是进步里头掺杂著许多,不是一门。学得很多、学得很杂,我常讲那叫杂进、乱进,这是得不到效果的。要真正得到效果、真正得到成绩,一定要懂得精进。因为精进,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佛法的精义、精华你能够体会、你能够深入。你要是搞得太多、太杂,你所看到的都是皮毛、都是表面,你记得再多,都是很肤浅的,我们现在的话说没有深度。你懂的东西很多、很博,但是没有深度,没有深度就是没有受用。我们修学大乘,能够抓住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又能够保持精进,这个成就,实在讲就像古人所说的克期求证,可以订一个时间表,我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这是显著的成就。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