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34-004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大乘无量寿经  (第四十九集)  1999/5/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49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十五面,经文第四行: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这一段科题是「大愿所依」,里面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观察」,第二个小段「选择」,前次给诸位介绍过了,今天我们看第三个小段。在这些经文里面,我们能体会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来由;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极乐世界的历史。在佛法里面讲是极乐世界的缘起,它是从那里来的?怎么来的?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经文虽然不是很长,这里面的义理无限的深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观察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的依正庄严、业因果报都清楚、都明白了,然后在这里面选择,一心选择,选择自己所愿望的,这个样子才结成了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帮助一切众生修行证果的大愿。愿是有了,如果没有行持,去充实你的愿望,实践你的愿望,这个愿望是落空,那是虚愿,所以愿一定要有行。今天这一段这是讲行,怎样让他的愿望落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精勤求索』,可见得人家求学,不是随随便便的去学习,是很用心专精勤奋去求。「求索」,就是在十方世界挑选诸佛刹土里面的精华,来建造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一切诸佛如来教导众生,总不外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要落实,教学才有成绩可言。如何落实?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很重要,决不可以把它当作老生常谈,漠不关心,你就学不到东西了。慈悲为本,我们有没有发慈悲心?什么叫慈悲心?慈悲心就是真诚的爱心。爱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切平等,这样的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

  这个爱心要落实,那一定要方便。哪些是方便?我们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看看,阿弥陀佛的行持,无一不是善巧方便。他一开头,听从老师的教导,不但老师给他介绍十方世界诸佛刹土,而且老师以神力,将十方世界的状况变现在他面前,让他统统都看到,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光考察,实际上去了解事实真相。读书的时候,是探讨它的理论,了解一些事实,可是还要去考察,还要去观察,使见闻能相应。所见跟所闻,要没有差错,这才能开智慧,这是真实智慧,才知道怎样作法。

  十法界的形成,是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所造成的现象,现在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依据这个道理。首先要教导众生,认知轮回。古代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家,佛经里面所讲的九十六种外道,可以说是九十六种学派,九十六种宗教,这一些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功夫,都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上,他们有能力观察到六道轮回,所以六道的状况非常清楚。可是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如何来化解这个现象,他就不知道,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办法解决。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众生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众生如果没有意思,没有这个意念,想解决这个问题,佛菩萨出世也没有用处,帮不上忙。这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跟佛菩萨没有感应道交。所以古印度有那么多高人,那么多的大德,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有缘了。只要有这个念头,众生就有感,念头就是感,诸佛菩萨就应,应化在那个地区,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轮回既然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幻境,这个境界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特别给我们讲六道轮回,这个事实真相,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在《金刚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你能够作如是观,你就是看破世间了。能看破,当然就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只要你把分别执著放下,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虚幻的现相就消失了,正常的境界就现前了。正常境界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经,极乐世界就现前了。极乐在哪里?就在此地。你念头转不过来,你就见不到极乐世界,见不到一真法界。这才叫凡圣不隔毫端,凡圣之间只是一念之差;一念觉,凡夫就作圣;一念迷,圣人就作凡,就是这么个道理。也许要问,凡夫作圣,什么时候他再作凡?我想一定有人有这个问题,好在《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代我们问,就是拿这个问题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怎么解答的,我在此地不说,你们去读《楞严经》,《楞严经》上很详细的答案,那是开智慧的一部经典。

  第一个教学的目的,是教给我们断恶修善。大家也许听说过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三乘之外,加了一个人、天乘,人乘跟天乘。断恶修善是人天乘的佛法,现在有很多人讲人间佛法,人间佛法一定要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五戒十善。五戒的意思无尽的深广,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都没有离开,愈往上愈精彩,无论在理论,无论在形相,精彩绝伦。我们初学要从哪里下手?古大德弘一大师编的《五戒相经笺要》,这是入门的课程。清朝初年弘赞大师编的《沙弥律仪增注》,那就注得相当详细。《沙弥律仪》里面,具足五戒。再往前一点,莲池、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也有精彩的开示。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重要的资料,要认真,要努力。但是现在虽然典籍俱在,学习的机会少了,没有人讲,没有人弘扬。但是这个是佛法修学基础课程,不在这上奠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得益。

  晚近印光大师,这是诸位都晓得,西方大势至菩萨应化而来的。印光大师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的教诲,我们要明了,应当要信受奉行。印祖以《了凡四训》,奠定我们因果认知的基础,这是第一步。如果我们对於业因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你的信愿就没有办法建立,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用这个书奠定我们信愿的根基。然后再以《感应篇》、《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的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内容与《太上感应篇》完全相同;另外部分「万善先资」,特别说明不杀生这一条戒律;第三个部分「欲海回狂」,特别说明淫欲的过失;最后一篇指归净土。印祖用这三种书,教化我们现代众生,这三种书代替了戒律。你读了之后,读一遍是决定不够的,熟读深思,依照书本里面的教诲,认真断恶修善,人天乘你就得到。达到诸佛菩萨教诲的第一个目标,保住人天身分,绝不堕恶道;不堕恶道,不造三恶道的业因。

  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造业,原因在哪里?这三种书虽然读过,理解得不够透彻,认知的功夫不够;换句话说,你没有能熟读,因此你就不能做到深思;换句话说,人天两道保不住。这一失人身,怎么办?到哪里去?你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真去得了吗?西方极乐世界真有,一点都不假。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是万修万人去,问题我们修了没有?同学:我们都修了,天天都到念佛堂来念佛。样子是有,实质有没有?什么叫实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决定往生。如果我们没有断恶、没有修善,你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还是不能往生,这要懂得。你在念佛堂念佛,口善心不善,古人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心里还打妄想,这怎么行?口念弥陀,心想弥陀,心不能胡思乱想。身礼弥陀,心想弥陀,口念弥陀,三业专精,行!还得要养成习惯,不能说离开念佛堂,又打妄想了,那个没有用处。离开念佛堂,念佛的心还是不中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才能保证决定往生。我们看看阿弥陀佛,因地修学的精神,勇猛精进这种毅力,智慧的选择,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诸佛教诲第二个目标,是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第一个目标断恶修善,你要第一个目标做不到,第二个目标没有,你的迷破不掉,不会开悟。所以第一个目标,是第二个目标的基础,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五戒十善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相应。《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的三福,列在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做到了,念佛才有把握往生。所以五戒十善多么重要!这个修好了,再往上提升,深入经藏,你就能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那就超越六道,就不是人天乘,那就是属於三乘圣者。你不再六道轮回,你往哪里去?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但是还在十法界里面,没超过十法界。更进一步,第三个目标,转凡成圣。十法界里面都叫凡,六道是内凡,四圣法界是外凡。转凡成圣,超越十法界,你就住一真法界。在《华严经》上,你住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世界,在净宗你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西方净土就是华藏世界,名称虽然不一样,是一桩事情,是一个境界。所以我们要懂得、要明了,从哪一个层次去学习,一定要获得这个层次的效果。

  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把这一些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所以他的选择确实超过一切诸佛如来。因为诸佛如来,还有三乘报土,还有五乘报土,诸佛如来度化众生,还是依靠这个层次逐级向上提升。阿弥陀佛具足无比真实智慧,无比殊胜的慈悲,给我们开一个特别法门,能令五乘齐入报土。这个不可思议,这是诸佛世界里面没有,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所以称之为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就是这一段经文里面,他所领悟过来的。提供一个特别方便,无比的善巧方便,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要学习。

  他得到了,『恭慎保持』。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修学成败关键,就在这一句上。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实在讲,这四个字我们没有。「恭」是恭敬,「慎」是慎重、谨慎;也就是说念兹在兹,念念相续,永远没有改变,这才叫恭慎,这才叫保持。我们今天的修学,就缺乏这两个字,有这两个字,没有不成就的。这两个字,就是印光大师常常教人的恭敬、诚敬,他老人家讲「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恭慎就是诚敬的意思。我们今天的修学,无论在家、出家,研教学经,念佛用功,缺乏的是真诚恭敬。我们的诚心不够,恭敬也不够,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

  在佛堂,我们见到佛像,没有把佛像看作真佛,这就是诚敬不够。真正具足诚敬的人,见到佛像,如见真佛一样,礼敬承事供养。实在说,在过去半个世纪以前,一般大众还能有恭敬心。譬如,见到长辈,在世间见到长官、见到总统,他虽然没有学过,自自然然他就显得毕恭毕敬;没有人教他,说话声音也低了,走路脚步也轻了,那一种真诚恭敬态度,很明显的你就看出来。但是五十年之后今天不行,今天大家是民主开放自由,大家都一般大,看到总统,你有什么了不起,你跟我还不是差不多吗?可以说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了。见到父母、师长亦复如是,学业、道业怎么能成就?

  现在是机会比从前是多,从前我们得一本经书,谈何容易,要去抄写。得到一部经书,古装的本子,不敢在上面写字,不敢在上面做记号,那要用它怎么办?另外抄一个本子,抄一个经本,在上面自己做注解,圈圈点点用这个本子;也就是初学上台讲经才用这个本子,原本不能糟蹋。这个古书代代相传,我们看了,还传到底下一代,你说从前多苦!我初学佛的时候抄经,不敢糟蹋经本,我现在手上线装书还有一些,诸位你去看看你就晓得,我用的时候还是要手抄、抄本。但是现在方便,现在可以影印,方便太多了。现在缘比过去殊胜太多,但是恭敬心没有了,成就比从前人难!

  我们求学,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为什么那么爱护你?为什么特别照顾你、帮助你、成全你?是因为你有恭敬心,你真正想学,把学习当作一桩大事来看待,你很慎重、很认真。善知识一定要帮助你,他不帮助你,对不起你。如果你对学习的态度,漠不经心,随随便便,善知识就不再照顾你。为什么?照顾你白费心力,没有用。所以印祖的话我们就懂得,你有一分诚敬,善知识对你照顾一分,你有两分诚敬对你照顾两分,不会多照顾,多照顾没用处,精神时间都浪费了。如果你有十分、九分的诚敬心,他要照顾你只有八分、九分,他对不起你。

  所以我们自己求学,「恭慎保持」这四个字一定要具足,我们这一生才会有决定的成就。要把学习当作我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看待,认真努力。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还学不了,来生还接著干,生生世世。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在佛经里面,大乘经里面常讲「无量劫」。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间,满足五劫;这个五劫是大劫,不是小劫。你不是发长远心,那怎么行?决定不能说,我修学,学个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不必那么样认真了,你就错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能学几何呢?不可以得少为足。

  欲望应当是少欲知足,求学、求道可不能少欲知足,一知足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所以要不断的精进,一直到如来果地,那才是真正无学,等觉菩萨还要修学。保持最好能做到任运自持,这个功夫才叫真正得力,也就是一丝毫勉强的念头都没有,永远保持高度学习的兴趣。可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又谈何容易?为什么佛菩萨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没得受用,所以距离这个境界就有很大的差距。诸佛菩萨何以能达到这个境界?他的受用得到了。受用是法喜充满,智慧无量,慈悲无量。慈悲、智慧、法喜都是从内心里面,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现,他怎么会懈怠?他怎么会失掉?

  我们今天学习,这个境界没现前,学得很辛苦,学得很苦恼;放个假,非常快乐,今天可以不要学了,你说有什么法子?人家那个学习,学习有乐,世间什么样的快乐,都比不上学习快乐,所以才能够任运保持。再问,为什么人家学得快乐,我们学得不快乐?我把这个道理,跟诸位说出来。人家学习的东西,已经落实在生活里面,所以快乐。我们所学习的,跟我们的生活不相干,那个学了当然很苦;也就是说,学了你马上去做,认真做到,乐在其中。你看看《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老夫子说的。你学,学了怎么样?学了,落实,习就是落实。习,我们今天讲养成习惯,彻底的落实,真正的落实,时时刻刻都落实;时习之,法喜就充满。「说」,悦跟乐不一样,乐是外面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尘之乐,悦是从内心里面流出来的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

  你能把学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境界,全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快乐了,快乐无比,法喜充满才能保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快乐就是健康,中国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天到晚都快乐,他的精神怎么会不好?身心健康,真的是快乐无比。人都喜欢要离苦得乐,这么快乐的事情他不要,天天要去搞苦事情,你不叫颠倒吗?佛法的修学,诸位在这个里面能够得大乐,你修学如法了,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得乐。得乐,就是离苦。你一定是智慧增长,慈悲心增长,叫破迷开悟。

  『修习功德』。「修习功德」是利他,「恭慎保持」是自利,能自利而后才会利他。这四个字,修行发愿,再以行践愿,这个愿不是假的,是真的。「习」,还是从深一层的意思上说,已经完全落实,已经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古大德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凡夫熟处是造恶,身语意造作十恶业,熟!不要人教,他就会做。现在佛教导我们,十恶业是错误的,要把它转过来,转过来就是十善。十善我们就不熟,听佛教导我们来学习,很生疏,但是你能够很认真、很努力,锲而不舍,把生处慢慢养熟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十善业道相应,你就熟了。从前与十善业道相违背,那个十恶业的心,十恶业的行为,现在渐渐疏远了,不再造作,那就熟处转生。这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叫「修习」。

  修是修正,修正错误的习惯,养成正确的习惯;正确的习惯,就是五戒十善。修学时候有功,功是我们讲的功夫,你就修行有功;有功而后必有所得。五戒十善修行有功,德是什么?不堕三途,这是你得了,不堕恶道。以这个功,来生得人天殊胜的果报,这叫德。如果再提升一级,修学大乘,破迷开悟,这要有定、要有慧。前面五戒十善,那是有戒,你所得的果报是人天福报。假如你要能修定、修慧,你的果报就更殊胜;定慧是功,果报是色界天、无色界天,更殊胜。可是你还没有出离六道。

  定慧有浅深差别不同,愈是甚深的定功,广大的智慧,这一种功夫所得的果报,非常殊胜。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修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六道里面的定功到第八级,第八级是非想非非想天。再超过,第九级就出了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辟支佛的果报。定慧再要升级,那就是菩萨的果报,十法界里面佛的果报。再往上提升,那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所以定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加深,不能够停止,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收获就是德。所以功德这个「德」,跟我们得失的「得」,一个意思。

  因此,诸位要晓得,我们的福报可以给别人共享,功德没有办法,功德各人修各人得。诸佛如来所修的功,我们没有办法得到,只有他得到,所谓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不像福报,福报我有的,我可以送给你,我有钱可以送给你用,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你住,那是福报。功德是什么?是修行的功夫,是定是慧,戒定慧三学,这个没有办法送给别人的,一定要自己修。唯有功德才能解决问题,福德不能解决问题,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清楚。福德,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只能够招来果报里面的满业,这是福报、福德。功德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那是功德。你到这一道里面去受生,你这一生的受用,这是满业。可是功德里面具足福德,福德里面不具足功德。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修习功德」。

  从最浅近的处所来说明,利益众生是功德。但是利益众生,不著利益众生的相,这个功德就殊胜,果报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著相布施,著相去做,完全是福德。菩萨修学的纲领,诸位同修都知道是六波罗蜜,前面曾经详细跟诸位介绍过。这六桩事情,布施,布施的范围就太广太大了,凡是造作一切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业,都叫布施。布施里面没有智慧,这个布施是福德,将来的果报是福报,福报到哪里享可不一定。我这一次在澳洲,澳洲有个同修告诉我,他们那边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一个人,死了留下上亿的财产,他没有给他的儿女,也没有做社会慈善事业,给他一个宠物,他养了一条狗。让律师做了一个文件,所有财产归那个狗,澳洲报纸上都登了,那个狗是大富翁,上亿的财产。你说有什么法子?那么喜欢狗,我就肯定,他死了之后,转世一定到狗身;他喜欢狗,爱狗,他死了一定去投狗胎。他不知道,如果拿这一笔财产做社会福利事业,而又不著相,他来生生天作天王,现在当狗,作小狗去了。你看有什么法子?这叫愚痴,这个机会真是在面前,当面错过。所以福德与功德,我们要有很清楚的辨别。

  布施里面有智慧,有般若智慧,那叫度。如果没有般若智慧,这个布施是著相,布施是福。持戒著相,持戒是福,乃至於忍辱、精进、禅定,著相都是福报,离相就是功德。般若是离相,三轮体空。你造作不著造作的相,那是功德,那就不是福德。我们在此地,最近李会长带领我们去参访其他的宗教,我们对宗教也有一点供养。你们大家也许都知道,什么报纸、电视都那么一播,大家一称赞,福就没有了,报掉了。所以做好事不可以让人知道,我们中国人常讲积阴德,就统统都报光了。可是做一些坏事,想尽方法隐瞒,不要人知道,坏事没有报掉累积,恶是愈累愈多,善事做一点点都扬掉了,都没有了,将来果报到哪里去?太可怕了!

  可是今天诸位晓得,你做一点好事,媒体决定会来访问,决定会来给你宣扬,你怎么办?一定要三轮体空,我们修的福、功德才能保得住。你宣扬你的事情,我不在意,我心里头决定没有这回事情,你才能保得住。如果要是为到有人宣扬,我们就做,没有人宣扬就不做,你做也是恶,也不是善。《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善,有真假、有邪正、有偏圆、有端曲、有半满,说得很多。总而言之一句话,你是用什么心去做事,用什么态度处事待人接物,这个非常重要。由此可知,般若智慧关系太大了,没有智慧你所修积的全是福报。福报到哪里享?不一定。你不要看亿万富翁是一条狗,这个狗前生一定是修大福,所以才有这么多财富。修福里面,没有智慧,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修习功德」这一句,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

  末后一句是讲时间,『满足五劫』。这四个字里头,特别要注意「满足」这两个字。换句话说,「五劫」这个时间,不是断断续续修的,断断续续修就不能讲满足了。就是他这么长的时间,每一个时间,他都在修。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念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天天都在那里念,叫满足。头一天来了,最后一天来了,当中五天没有在,不能叫满足。你念佛没错,也有头有尾,当中没有,所以不叫满足。满足,这个五劫时间天天都在修,没有一天缺课,才叫满足。所以「满足」两个字的意思要懂得,我们才有学习的地方。

  这一句告诉我们,修学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决定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这是个长时间的工作。念佛堂念佛,我们现在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念累了,可以休息。休息的时候,不要脱海青,休息好了,赶紧到念佛堂接著再念,养成一个习惯。你念佛时间无论多长,你是满足的,你是圆满,是具足的,没有欠缺的,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在念佛堂念佛,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事小,为今天全世界一切造恶业的众生。因为造恶业的众生,他要受恶报,他不知道念佛,我们代他念,我们帮他念,这个功德就大了。代他念,帮他念,不著代他念的相。我们是真的代他念,真的为他念,心里面并没有这一种分别执著,这个念佛是功德,不是福德,这是做了大好事。法藏菩萨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好榜样,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想到,认真努力修学。最后这一段,这是说果报。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小科题是「圆满」,圆满是成就、成绩、效果。前面「观察」、「选择」、「勤修」都是因缘,这个地方讲的是果德。『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印度数量的名词,就是中国的千万。一个俱胝就是一千万,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讲的二百一十亿。为什么前面说二百一十亿,此地说二十一俱胝?这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原译本的经文,不是一个本子。会集要忠实原译本,不可以随便把这个字改动。字改动,你就不忠实,你就随便改经,一定要保持原译本的文字。在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说出来。「二十一俱胝」前面说过,它不是数字,它是表法,代表大圆满。也就是说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一个都没有漏。这些诸佛刹土里面,『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法藏比丘拿出成绩出来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也就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依报正报、业因果报的道理,转变相续的事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那个结果是什么现象?虚空法界同一个缘起,互融无碍。佛在《华严经》上,把这个现象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

  今天这个世间有许多有智慧聪明的人,在那个地方宣扬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澳洲政府主动的在推动,他们有多元文化局,政府正式设立机构,委派官员来带动这桩大事情。什么叫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存,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就是多元文化。看法、想法没错,很正确!可是如何能落实,这是个问题。我昨天在澳洲,早晨昆士兰多元文化局的局长来看我,也讨论到这个问题,怎么样有效的落实?我告诉他,这是教育。中国古圣先贤说得非常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多元文化的落实,还是教学为先。

  我特别建议他,希望能够在大学;我这一次去了几天,时间不长,每一天访问一个大学,去访问过格里菲斯大学、新英格兰大学,最后一天是访问昆士兰大学;我深深希望,大学里面要成立一个多元文化学系,大学里面应当办多元文化研究所,培养专门人才推动这个事业,很重要。现在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第一个我们要把正确的观念建立,这是个思想问题,但是也是事实。佛家讲虚空法界同一缘起,这个理念好;换句话说,虚空法界就是自己。我们再讲一个浅显的话,大家更容易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共同一个生命体。

  我跟他们文化局长举例子说。譬如,我们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一个生命,组成我们身体我们知道是细胞。实际上,细胞是一个族群,为什么?你再分析,这个细胞是许许多多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再分析,有电子、核子,再分析有粒子。所以一个细胞是一个族群,我们说一个小族群,我们的器官是大的族群,这个比喻他好懂,我们共同一个生命体。我们把细胞,细胞分析原子、电子、粒子,比喻做我们一个人,把这个身体比喻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眼睛是个大族群,这很多细胞组织,耳朵又是个大族群,所以身体每一个器官,就是每一个大的族群,这族群不一样。可是你要晓得,这一些族群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个个都是第一。《华严经》上讲的没有第二,所以能和平共处。有第一,有第二,有大有小,非打架不可。我们眼睛、耳朵、鼻子统统都打起架来,这个人不就完了,人就生病,再严重就死了。要知道全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同一缘起。你要真的明白了,彻底了解认知,那就叫证得清净法身。

  我们知道诸佛如来有法身,我们也有法身。什么是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的法身。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爱护别人,应该的。眼睛要帮助耳朵,要帮助全身,手足都要帮助到,不能说它与我不相干,我不要理它,哪有这种道理?要晓得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今天迷了,迷了就是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法身。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就是各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共同一法身,同一个生命体。要真正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真正认知,推动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落实就不难。让一切众生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那怎么会办不到?今天办不到,没教。

  昨天尤里局长来看我,我让他看我的书架,我的书架上面,有天主教的经典,有基督教的,有伊斯兰教的,有道教的,这经典都在那里,我说:你看看,我都读。他是犹太教,我说:犹太教的经典,我这里没有,你想办法给我找。他说:好!没有问题,我一定给你送来。我们每一个宗教,每一个不同文化东西,我们都要读,都要了解。他不读我们的东西,他不了解我们,我们读他的,我们了解他。我们了解他,我们先要帮助他,我们先要爱护他,先要尊敬他。我们了解,了解就是觉悟了,不了解,还没觉悟。这是希望我们同修,这经不能白读,读了之后一定要落实,跟法藏菩萨一样。这些「功德庄严之事」,这一句话就是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性相、理事、因果全都包括在其中,「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他了解的程度,认知的程度,就如同一佛刹一样。

  我们再做一个比喻,如同我们一个人身体一样,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认知,就如同对我们一个身体这种认知一样的。然后长时间的思惟、选择、学习、摄取,这样才结得大愿。换句话说,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有一个方向,才有一个目标,方向目标才是正确的,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帮助人,怎样帮助一切众生。如同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导,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也只有三桩事。第一桩教我们通达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我们中国人叫伦理的教育。第二桩让我们通达明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做到仁民爱物,对於自然环境要爱护。现在我们地球病了,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那是什么?不懂得人跟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晓得爱物,所以破坏我们生活环境;没有受过教育,没人教他。第三桩事情是教我们通达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教育。

  佛家的教育比这个更彻底、更透彻、更广大、更圆满,是让我们了解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要明了通达。所以我们生活,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你才真正能找到,能掌握到,你的生活才能得到自在,大自在,大圆满。我们刚才讲到的法喜充满,无量智慧,无量慈悲,自自然然就露出来。你要对於这些事实真相不通达、不明了,叫你发个慈悲心、发个爱心,很勉强发出来,不是真的,不甘心不情愿,勉勉强强,那无济於事,不能解决问题。真实的爱心,真实的慈悲,才能够度自己,才能够帮助众生。末后的结论:

  所摄佛国。超过於彼。】

  这是阿弥陀佛造成的极乐世界,此地讲的佛国,就是极乐世界。『超过於彼』,「彼」是指前面二十一俱胝佛土;也就是说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极乐世界超过了。怎么超过?我们从前面,法藏修学的态度方法,现代人所说的话,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他不是自己凭空想像去建造的,他是学习、参观,取人之长,舍人之短,这样建造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集十方诸佛刹土庄严之大成,十方诸佛国土里面所有的优点,它统统都有,所有的缺点它统统都没有,它是这么造成的,你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决定不是做一桩事情,凭空在家里想像,找几个人商量商量,不成功。一定要多看、多学习、多考察,观察入微。看看哪些人过失,过失我们要改掉,长处优点我们要学习,你才能成就,才能够「超过於彼」。

  今天居士林道场,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我们也是学习法藏菩萨学习的态度,我们虚心。李木源居士非常虚心、非常谦虚,接受批评,认真的改进,而且常常去参访。最近到中国大陆又去参学去了,今天晚上回来。参观学习,哪些人家看到好处,我们没有的,回来赶快做;看到别人有缺点的,细心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天天在改过,天天反省,天天才有进步。这个进步,没有止尽的,到哪一天我们才不要再改进?到了如来果地,还要求改进,阿弥陀佛这在如来果地。所以改进是永远没有止尽的。

  我们个人要懂得这个学习的心态,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每一天我们接触许许多多的人,你有没有看出来,这个人他有什么长处?他有什么缺点?我们看别人容易看,看自己太难了。看到别人缺点,立刻回过头来想一想我有没有?如果有赶紧要改过。看到别人长处,看看我有没有?没有,赶快学习,我们自己德行才会天天有进步。我们这个道场是我们生活环境,看看别人生活环境,哪些长处我们有没有?没有要学习。别人生活环境里面一些缺陷,我们有没有?我们有,赶紧要改过来。你这一个道场生活环境,就超过别人。再扩大,这个社会、这个地区亦复如是。极乐世界是这样造成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佛的教诲,佛叫我们学习,确实有道理,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决不是凭空想像,要你怎么作法,不是的,非常活泼,今天讲非常符合科学的理念与精神。从这些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佛法里面有高度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一切众生,改善一切众生的生活,提升一切众生的品质。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在此地做个小结论。世间自在王如来千亿岁的说法,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个道场教化这些众生,要没有长时间的说法,长时间的教化,就收不到效果,这一点我们要留意到。今天许多人都知道,包括其他国家地区的;现在从外地其他国家地区,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共学的,一起来念佛的,每个月已经超过三百多人,最保守的估计,最少的都超过三百人;现在人数不断的在增长,我想明年决定会超过五百人。大家都赞叹这个道场殊胜,殊胜原因在哪里?天天讲经,就是世间自在王这个地方所说的千亿岁的说法。这个道场不说法怎么行?诸位要知道,不说法人就胡思乱想,念佛也不行,念佛堂照样打架,每一个人想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念佛堂今天还有这一点成就,靠什么?靠十二年来讲经说法,大家逐渐明白了、觉悟了。所以念佛堂念佛相安无事。可是每一天还要讲两个钟点,不讲两个钟点,还是会出事情。为什么?凡夫毕竟是凡夫,他不是圣人。烦恼习气都很深重,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讲社会风气不好,外国人讲磁场不好,我们受这个风气、磁场的影响,身心都不稳定。情绪不定,心情急躁,容易出事情。每一天听两个小时经,把心情稳住,道理在此地。时间愈长,效果就愈殊胜。

  世尊当年在世,每一天讲经说法八小时,不是两小时。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菩萨住世二时讲经。那个时候的二时,就是现在的八小时,世尊当年在世,印度人用的时间单位,一天一昼夜分六时:昼三时,夜三时。那个时候这个说法,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白天分三时;晚上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所以分六时。现在我们时间单位比较精确,我们称小时。中国古代分一昼夜为十二时,诸位熟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个字来做代表,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我们现在用西洋人计算的单位,叫小时。现在四个小时,才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的一时,我们在经上看到二时讲经,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八小时。这样长期的薰修,人才觉悟过来,才明白过来。而且那个时候人心淳厚,社会风气善良,外面诱惑的力量很薄弱,还要每天听经八小时,才能转得过来。现在这个年头,我看每天讲经至少要十六个小时,恐怕念头才能转得过来。但是十六个小时,找什么人去讲?找不到人,不容易。诸位一定要记住,道场的兴衰决定在讲经时间的多寡,这是决定的因素。人都明白了,清楚了,才肯发心修行,真干!道理没有搞清楚,方法没有搞清楚,好处不知道,你叫他天天念佛,事情都不干,放下来,人家说你头脑有问题,你们消极,你说有什么法子?千亿岁讲经,就是提醒我们经教要长时间的薰修,这是教师作业。

  第二我们看到法藏菩萨五劫的苦行。「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一小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包括我们工作,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这些应酬,与一切人、与一切事、与一切物的接触,全都落实了,生活在佛法之中,也就是说生活在智慧之中。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能不注意。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过的是高度圆满、究竟、智慧的生活,所以他自在,他幸福,他快乐,所以称为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生活?妄想、分别、执著、烦恼、忧虑,苦不堪言的生活。为什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对於这些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这些事情要想搞清楚、搞明白,不是自己在家里想能想得出来的,想不出来的。要有善知识教导,善知识就是诸佛菩萨,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教诲,这是关键的所在。

  末后我要提醒大家,法藏比丘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做的用意何在?他做的目的何在?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他的目的,他的用意,就是今天讲的多元文化的落实,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知道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不是别人。我们的爱护、尊敬,无条件的帮助,应该的,是自己本分之事。这就是诸佛菩萨教化的用意,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意思。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