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0-025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一集)  2013/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25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听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科注》第五百二十五页第一行:

  必成正觉第七】

  科题,「颂行愿以求证」。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念老在注解里面,「法藏比丘於世间自在王如来,说四十八愿已」,就是四十八愿说完了。「乃於佛前复以偈颂表此行愿,并请证明。以大愿真诚深广故,应时感得雨花地动。空中赞云,必定成佛。以上是本品内容」。我们看下面偈颂,偈颂分为五段,第一段,「超世愿满」。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首偈子意思深广无尽,念老注得很详细。我们看注解:『我建超世志』,我是『法藏比丘』自称。建,建立,他立这个大志。「超世志者,注经家中颇有异解」。超世志这一句,古大德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净影云」,这是念老注解里头引用最多的,隋朝慧远法师,他的注解叫《净影疏》。「前所发中,求法身愿、求净土愿,名超世愿」。净影大师以《魏译》,康僧铠的译本,流通最多的、最普遍的是「光明无量愿、寿命无量愿与诸佛称扬愿,为摄法身愿」,这三愿都是讲法身。光明无量是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是第十五愿,诸佛称赞的是第十七愿,这个三愿说法身。「国土清净愿、国土严饰愿为摄净土愿。净影仅许此五愿,超出世间也」。四十八愿,这个五愿是超世间。憬兴师同之,说法跟他一样。可是,「义寂、望西等则谓总指所发之四十八愿」,不仅仅这五愿,四十八愿,愿愿都超世间,念老说「后说甚是」,后面的说法,就是四十八愿愿愿都超世间,这个说法正确。

  「《甄解》曰」,这是日本的净宗祖师,他说「吾祖」,他的祖师就是善导。善导大师说,「不可思议四十八愿。又云无碍誓愿」,无障碍的誓愿。「世人以谓此四十八愿者,愿愿各头,喻栗与柿相并耳。皆是隔历不融之见而已」。这个比喻是善导大师说的。世间人说这个四十八愿,说愿愿各别,各头就是各别。譬如栗子、柿子(这是水果)不相同的。皆是隔历不融之见而已,这是善导大师对世人的批评,他们不能够融会贯通,以为愿愿都是独立。前面我们学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含摄其他四十七愿。四十八愿是个整体,善导大师说出里面最真实的愿有五愿。五愿真实,怎么成就?是其他大愿共同成就的,成就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里头以定成正觉为第一。所以大愿之后,接著这一品经,这品经用偈颂写的,「必成正觉」,愿愿都是必成正觉,愿愿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赞,最后十念必生,这叫超世。

  「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锦,巧织成华果枝叶。似根茎枝叶有别,而所织成,但匹锦耳」。这个是古德用比喻来说。蜀,四川,我们这参考资料里头有简单的注解。这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就是丝绸织成的花纹图案。「因主要产於四川蜀郡」,就是现在的成都,称之为蜀锦。《汉语大词典》也有说,「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亦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多用染色熟丝织成,色彩鲜艳,质地坚韧」,所以是很珍贵的丝织品。这个东西古来就有,中国对於欧洲的贸易,这是大批,量很大的。所以这一条道路,经商的通商大道,就叫丝绸之路。中国丝绸是非常出名的。无论你里面织的是什么样的花纹,树木花草,它是一整匹,不能在那里说这是一个树叶、这是一个树枝、这是一个小鸟,给它分开来就没有意思了,一定要看它全图,所以不能够割裂。

  「今亦如是」,今亦如是把它来比喻四十八愿。「虽数有四十八」,四十八愿,「而但是一正觉善巧所庄严。故曰无碍誓愿」。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四十八愿就像这一匹绸缎所织的花纹,有树木花草、有人物鸟兽,这样才能够看出这一幅锦绣的庄严。下面又说,「不可思议四十八愿。四十八,一一愿皆具不可思议德故」,因为每一愿都是不思议的性德所成就的。「诸愿相入,而无所隔,名无碍」。这无碍的意思就是愿愿相入,一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愿,这一愿就是定成正觉,决定成佛。「由上可见四十八愿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愿」。这个解法才圆满,这个解法才恰当,而不是里头只哪几愿超越世间,愿愿都超世间。

  下面引用善导大师的话说,「善导大师於《法事赞》中云」,《法事赞》是他老人家每天的功课,功课里头有赞佛,其中有说「弘誓多门四十八,遍标念佛最为亲。是谓一一之愿悉为念佛」,没有一愿不是为了念佛的。「又《往生论》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三种庄严,这我们前面都学过,国土庄严,就是依报庄严,十七种;正报庄严,正报有佛、有菩萨,佛说了八种,菩萨说了四种,总共二十九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法句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全融入佛的名号之中。「法藏菩萨大愿摄三种庄严,究竟圆满。圆入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且以声字皆实相,故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即是法身本体,即是圆圆果海」,这个要知道。

  净土法门传得广,学的人多,为什么成就的人那么少?对於经义了解不多,深入更少。不深入,信心发不起来,愿心不坚固,遇到外面一点风吹草动,信心就失掉了。念佛念了一辈子,到老了,老了身体不好,常常有一些难免的病痛,这个时候他的心就转变了,转到去求医,把佛号就疏忽了,不知道佛号的功德比医疗的功德大多了,不能比!现代科学家发现的,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他也没懂得。如果他要体会到、要懂得了,他就可以专心念佛,专心念佛,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头转到医疗上去了,医疗未必能医得好,佛也没念好,二边都失掉了,这是非常可惜!应该怎么办?把全副精力放在阿弥陀佛上,医疗这边随缘,不要执著,不要去寻求。寻求,我们念头那个一念念的心动摇了,这个损失最大,怕的是这一生不能往生。

  身体不重要,往生重要!要把往生摆在第一,这就对了,什么都没有往生这一桩事情大。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闻到这个法门,听到经上这么说法,这才慢慢醒过来了。可是自己业障重,这也是我们必须得承认的。宿世今生所造一切不善业,与一切众生结的些冤仇,我们自己心里有数,那些冤亲债主不会饶过我们。我们有理由学佛了,天天念佛,天天回向,原谅我们的冤亲债主很多,但是还有坚持不肯让步的也有,虽然是少数,他产生很大的障碍,给我们很多很多的麻烦,就如同疾病也是的。我们怎么办?还是要忍受,还是要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累积功德回向给他,时间久了,他也会放松。我们对这个身体放弃了,无所谓了,他对我们就没有办法了;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他就用身体来折磨你。你看得不重,没用处,没效果。没有效果,他就不干这个事情了。因为折磨一个人,那个人受折磨,自己同样也受折磨,并不是只有他有苦难,自己很快乐,没这种事情。有时候甚至於自己受的苦难,比对方受的还要多、还要严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六道皆是有情众生,应该没有例外。我们能够把心量扩大,把六道融成一体,愿一切怨亲平等,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他们决定可以接受的。

  经上所说的声字皆实相,声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的音声,字是这六个字,声是实相,字也是实相。这个一法句说的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是实相,真实智慧是法身的理体,无为法身是讲的相,自性的相分。这个相我们见不到,经上所说无相无不相,无不相是法身变的相,幻相。我们见到十法界依正庄严,但是这些现相的本体是无相,就是自性的理体。由智慧变的是实报庄严土,法身如来;由识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识里面有染有净,染里面有善有恶,它不一样,但是无论是染净善恶,同归一性。阿弥陀佛是自性,全归阿弥陀佛,这就能体会到为什么要念佛,因为一切法全归阿弥陀,念阿弥陀就是念一切法的实相,是一不是二,经论上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细致。一句佛号就是法身本体,就是圆圆果海,圆满到极处了,圆圆果海是妙觉如来所证得的境界。

  「乃四十八愿之所标,故体具本愿一切功德妙用。又此名号,是性德之本体,修德所圆成」,性德无量觉,一切无量,出生无尽,修德之所圆成,所以要皈命、要皈依。「性修二德,圆摄无余」。性修二德,《佛学大辞典》二德条,第一个「性德」,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要清楚。性德是「本来性具之德」,是自性本具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论是佛或是众生,平等具足,在佛没有多一分,在众生没有少一分,所以它永远是圆满的。

  性德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去读所有宗教的经典,你就会发现一桩事情,没有一个宗教的圣贤、神圣不重视爱心。这个世界上拥有信徒最多的是基督教,他们同一个教的,天主教、犹太教,这三个教他们所依据的经典就是《新旧约》,我们称之为《圣经》。三个教的信徒合起来超过二十多亿人。《新旧约》里头说什么?一句话,经文上一句话,它所说的就是「神爱世人」。这一句话就是这三个宗教的圆圆果德。在伊斯兰教,《古兰经》也是一句话,「真主确实是仁慈的」,仁慈就是爱。在佛经里头也只有一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那要问什么是佛法?慈悲是佛法。这样我们就能把性德找到了,自性第一德就是爱。

  中国传统文化它很了不起,为什么?它从性德上建立的,从父子有亲,这是真性的亲爱。人出生百日,一百天,体露真常,你从这个小孩身上去看,看到他的真,看到他的常,常是永恒不变,那是什么?真爱,真正的爱心。你看他对父母,他还不会说话,他懂事,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动作,看出他对父母的爱,那是从真性里头流出来的爱心。甚至於你细心观察,他对於一切万物,为什么?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我们不知道,至少我们能看出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的境界里头万法一如。所以小孩叫天真,天是天然,天然是真的。慢慢长大,他慢慢就受染污了,那个天真就失掉了。失掉变成什么?变成分别执著了。分别执著,他是属於六道众生。一百天那个时候他成佛有余,体露真常。我觉得人生百日体露真常,非常可贵!这个要能保持一生不变,中国人说圣人,在佛法讲,那是佛菩萨。他要真正保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於一切众生、一切万物,如果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是佛陀。所以佛陀在哪里?你生下来的时候是佛陀,你生下来那个时候是圣人。由圣人转变成凡夫,由自性里面出来的时候,以后他不回归自性,他回到三恶道去,回到六道轮回去了,你说你冤不冤枉。性德真有,不是没有,你有过的,你保持的时间太短了。

  这是「三因中之正因佛性」,三因是正因、了因、缘因,说明正因佛性个个都有。「三德中之法身德」,括弧里头,「正因佛性:真如自性(理体)」。真如自性确实展示过的,露出来过的,只是人们疏忽了。《无量寿经》上佛很感叹的说,「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教他。如果从这个时候,父母懂得,父母在他面前做出典范,对祖父母的孝敬让孩子看到,孩子就学会了,将来肯定像他父母一样爱护他的父母、孝敬他的父母。这个孩子不但好养,懂事、听话、好教,将来一定成圣成贤。如果所学的全是正法、圣贤教诲,他将来就是圣人、贤人。圣贤、佛菩萨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他有性德。

  那有性德,不能够少修德。如果不修,性德很容易迷失。现在社会出问题,不是人没有性德,人的性德照常、没变,修德那就大有问题。修是修成,「三因中了因」,了因佛性,「三德中般若解脱之二德是也」。括弧有解释,「了因佛性:照了真如理之智慧」。智慧是了因佛性,性具的是正因佛性,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是成佛、成菩萨,成圣、成贤的根本,人人都有。可是智慧就不一样,智慧要靠教育。智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从平等心来的。婴儿生下来他就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什么样的教育能教他不执著、不分别?只有佛陀教育。所以佛陀教育是一切众生主要的教育。人具有性德,畜生有没有?你看小狗,刚生下来三、四天,它的寿命比人短,人要不教,二、三岁就学坏了,小动物要是没有好的教育,大概一个星期以后慢慢就学坏了,一个星期能保持天真。我们一定要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的本性是相同的,就是性德,一切众生统统有。

  修德就不一样了,所以母亲责任非常大。中国古时候,女子的地位比男子地位高,读书的人都知道。为什么?世上、社会上有没有圣贤,全靠母亲。母亲要会教,世世代代出圣贤;母亲疏忽了,人心就变坏了。所以古谚语有所谓「子不教,人心坏了;家不齐,社会乱了」。这是古时候的两句成语,现在完全兑现。那子谁教?母亲教。小孩这一生的根柢是母亲扎的,母亲没有把这个根扎好,以后就没有办法了。而教的时间就是三岁之前,一千天,人是一千天,这一千天当中,所有一切不善的、与性德相悖的,决定不能让婴儿看到、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好好的看这个小孩看三年,让他所见、所闻、所接触全是正面,没有负面的,这个小孩就把圣贤根柢扎好了。他三岁就有智慧选择,有能力判断这是善、那是不善,这是好的、那不好,他就有能力。母亲把关,那对妇女能不尊重吗?你家里有没有后代,你家里能不能出人才全靠她,所以她被全家人尊重。古人知道,所以他自动自发做出最好的榜样,所有社会上这些大人,对小孩都要做出正面的榜样,这是做人的道理。不管这个小孩你认不认识,他是谁家的,不管他,在孩子面前就要做出规矩让他学习,不要让他学坏了。

  我这样的年龄,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五、六岁的时候,没有玩具,都是在旷野。我们做错事情,行路的人看到了,把我们叫在一边狠狠教训一顿,我们听,大人教训就跟父母教训一样,恭恭敬敬的听。家里头大人看到了,对这个人感谢,我小孩没有教好,承蒙你的教育,感谢。所以它这社会是这样的,人不容易学坏,这在抗战之前。抗战之后慢慢的淡薄了,还是有,少数。战乱的时期,自己照顾自己都照顾不了,没有时间照顾别人。所以战争对社会破坏非常严重,最严重的就是精神这一方面的破坏,比物质破坏严重多了。物质破坏能还得了原,这精神、思想的破坏很不容易回头。

  了因是智慧,培养孩子的清净心、平等心,这是给孩子受最好的教育。西方人不知道,认为小孩子玩是天真,对天真要不加以规范,后果不堪设想,演变出孩子杀父母,在学校里杀老师、杀同学。这个在世界上已经不是新闻了,常常有,古时候没听说过,这是教育不相同。了因还需要缘因,下面说「缘因佛性」,缘能帮助了因,「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小乘不知此性修」,对於性德、修德、缘德,这三种他不知道。「大乘之权教,使二德隔历」,把这个性德、修德分开了。「大乘之实教使二德相即」,正因跟了因融合了、圆融了,这是真智慧。因为知道修德的重要,这就是教育念头怎么来的。

  我们回头看念老的注解,又此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是性德之本体,修德所圆成,性修二德,圆摄无余。这念佛功德多大!念佛利益无边,念佛的人多,知道这个事情的人太少了。因为念佛他有疑,所以这句佛号念的功夫不得力。完全没有疑惑,这个佛号的功德句句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明白,四十八愿完全归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又具足四十八愿,不但圆满具足弥陀四十八愿,而且还具足了阿弥陀佛从发心学佛以来无量劫所积聚的功德,也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所以这一句佛号得到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学功德,再加上四十八愿的加持。你怎么不肯念?你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妄念,还有那么多的妄想?

  莹珂法师真的将身心世界万缘放下,一心专念,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没有别的,就是一个真心,真心真意。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问题全解决了,三天就往生了。他还有十年寿命,不要了。可知这个法门真的是容易修,难信易行,信真难!莹珂是被地狱吓到了,地狱太苦了,自己造了地狱罪,怕堕地狱,是这么一个缘,让他一切放下了,一心去念佛。他要没有造这个罪业,没有这种恐惧的心,这个缘就不成熟。所以造作这些恶业,对他一生来讲是大功德,促使他放下万缘,一心真念、真干,给后人留下最好的榜样。证明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五逆十恶,毁谤佛法,临终之前真正能够忏悔改过,后不再造,真信、真愿、求往生,一念十念,佛还是来摄受,还是来接引。弥陀的慈悲弘愿确实是超世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阿弥陀佛做到了。

  这一句我们多念两遍。「今四十八愿,遍标念佛,愿愿皆摄佛之果德」,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一一全显无为法身,故可悉谓为摄法身也。诸愿互融相入,无所隔碍。一一愿含无量不可思议无上殊胜之愿,无有限量」。后面念老说,「进言之,则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随顺众生之假名,实则本愿无量也。又本愿之数虽无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这一句话非常重要,究竟只是一法句,究竟只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至於对超世之解,诸家亦复不同」。超世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义寂法师「谓为超胜地前世间之位」,这叫超世。「憬兴谓为地前十向满位一重发心。盖均谓为初地之前也」。这是一个说法。「善导、昙鸾等师,则大异於是」。善导,净宗第二代祖师。昙鸾,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具足有神通,当时人称他为神鸾。不知道为什么后世人选祖师,没有把昙鸾选上,照理说他应该是算净宗祖师,没有把他选上。他《往生论》的注解,注得非常好。「如昙鸾师谓:法藏菩萨於世间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这就是法藏比丘在自在王那个时代,悟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这个地位是圣种性。「此乃《璎珞经》中六种性之第四种」,什么地位?十地菩萨,「於此性中发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这个时候是十地菩萨。

  我们看《璎珞经》上所讲的六种性,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种性者,种别性分」,两个意思。种是种子,像植物的种子,它有发生的意义,它要得到土壤、水分、肥料,它就能生长,具足这些缘。性是性分,性分是什么意思?「自分不改」。它是个黄豆种子,它出生肯定是黄豆,它不会变成别的植物,这叫性分。性是不改变的意思。一个人在六道里面流转,无论他到哪一道、受什么样的身,他的性分也不改,投胎是随缘,业力在支配他。大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是原则,没有细说,跟我们说六道,天道的业因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生天道。常常有这种心,行十善业道,真干,常干,干得很彻底,真心去做,这种人生天道。中品十善,人道,没有上品人那么积极、那么热心、那么踏实,比他们要差一等。

  下品十善,实在讲跟上品是相同的,相同为什么变成下品?他带著有傲慢的习气、有好胜的习气、有竞争的习气、有嫉妒的习气,有这些东西混杂在里头,他造的是下品十善。那他得到的果报也殊胜,修罗、罗刹、魔王,这些人的福报享受跟天人差不多,所以有天人之福,没有天人之德。天人是仁慈的,他们没有仁慈,好善,喜欢计较,喜欢斗争。罗刹、修罗王,有的时候享受超过天王,四王天、忉利都不如,但是寿命到了之后,多半都到地狱去了。有权、有势、有富贵的时候,他造的重业,造的些不善业,所以福报享尽了,恶业现前,都是堕地狱。所以称他的善叫下品善,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里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善,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

  「《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这就六种性,是对别教而说的。我们再继续看下去,「然性通六位」,性通,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后面的两位叫性,种性。十地都属於因位,到等觉、妙觉,那是佛的地位了。我们先看第一个,「习种性」。什么叫习种性?「十住菩萨」,这是别教,不是圆教,圆教的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不一样。在别教,前面这个三位都没有离开十法界,到圣种性的时候,他才脱离十法界。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研是对理论、方法,习是真干。真干,破见惑、破思惑,这叫习种性。这个习种性是初发心的人,我们在这边看到,第一个要破见惑,破见惑才入门。这个十住叫发心住,它是别教大乘。二住叫治地,三住叫修行,四住叫生贵,五住叫方便具足,六住叫正心,七叫不退,八叫童真,九法王子,第十叫灌顶住。这就提升到性种性,从十住提升到十行菩萨。

  那我们今天要注重的就是破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习性造成的,不是本性,完全是粗重的烦恼习气。见惑,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思惑也归纳五大类。见惑是讲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五大类;思惑也分为五大类,就是贪、瞋、痴、慢、疑,合起来叫见思烦恼。见惑断掉了,证须陀洹果,得位不退,三不退里头第一个得到了。这个位不退就是你是圣人了,不会再退到凡夫地位,你没有出六道轮回。虽没有出六道,人间寿命到了,生天,天上寿命到了,再到人间来,天上、人间七次生死,思惑断尽了。你看看,见惑是一次就断掉,思惑很麻烦,小乘二果、三果、四果才断掉。所以见惑虽然它很猛利,它容易破;思惑难破,古人所谓藕断丝连,不容易破。

  由此可知,菩提道难走,一层一层往上提升,好不容易,我们连第一个阶梯都没有登上。所以许许多多学教的人,学到这个地方不学了,退转了,他说太难了。真正破了身见、破了见惑,他信心有了,他会有兴趣慢慢向上提升,要真干。破见惑不难,破思惑难,思惑是藕断丝连,有很重的习气,这种烦恼常常会起现行。贪心,遇到外面的缘,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财色名利,遇到就想占有、就想控制。这个念头一生,就被烦恼卷进去了,愈陷愈深,愈迷愈苦,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世尊在一生的教学,非常值得我们佩服,他真的是由浅而深,给我们说(这都是假设的)这么多的阶级,这么多的位次,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首先讲阿含,小乘,讲了十二年,这十二年真正依照佛陀教诲去修行,都证阿罗汉。第二个阶段讲方等,方等八年,别教菩萨。别教菩萨,这个十信位的,就是习种性的,跟小乘声闻相当。小乘声闻有八个阶段,四果四向。

  我们今天发心学,是初果向,向著初果这个目标去前进,但是没到,为什么?到达了,你就证初果了,证初果就是圣人,位不退,不会再退堕到凡夫位。证初果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是圣人,他不是凡人,他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是生在凡圣同居土,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方便有余土里面的人是从阿罗汉开始,一直到十法界里面,缘觉、菩萨、佛,都住在这里头。为什么?没有转识成智,这些人统统用阿赖耶,认为是自己的心,不是用真心,用妄心。虽用妄心,完全依照佛陀的教诲,所以学得很像。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佛。那佛的标准是什么?佛的标准是用真心。他用妄心,用妄心做得好像跟真心一样,不是内行的人分不出来,明心见性的人知道,明心见性就比他高了,为什么?无明破了,他没破无明。

  所以我们修的是净土法门。一切法门没有破见惑就是凡夫,凡夫没有不退转的,有的时候退到无间地狱,很可怕,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能够退堕到无间地狱。而且这种现象很多,不是少数的例子,很多。尤其是现在的社会,你细心去观察,跟佛经对比,你完全晓得了。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负面的太多了,负面的诱惑,几个人能不动心?能够见如不见、听而不闻,有几个人能做到?造业太容易了,起心动念就造业了,不必有身的行为。《菩萨戒经》,结罪是从念头上结罪,所以菩萨戒难持,声闻戒容易持,小乘戒。小乘戒论事不论心,这个人我恨他,我想杀他,但是我没杀他,就没有破这个杀戒的罪,一定要把他杀掉这才结罪。但是大乘不行,大乘你动心,我想杀他,已经破了杀戒。菩萨戒难持,菩萨戒论心不论事,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好持。学佛,小乘容易学,大乘难。佛说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说得非常有道理,一般人真的疏忽了。

  这个习种性,我们学习不能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的提高警觉性。所以净宗的修学,跟这些法门全不一样,净宗是他力法门,完全仰靠佛菩萨威神加持,不是自力法门。别教讲的完全靠自力,知道自力之难。净宗的修学就是提醒佛号,方便太多了,念头才起,不管念头是善是恶,善念三善道,恶念三恶道,总而言之,都是在造轮回业,自己一定要晓得,念佛往生净土,这叫净业。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是净业多,还是轮回业多?如果这一想,净业少,轮回业多,那就麻烦了,我们的往生没有把握。没有把握,临终助念就非常重要。临终助念的那个缘,我们有没有把握遇到很难说。能够遇到的,那都是大福报,临终有那么多人助念,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一定要警觉到临命终时不需要人助念,自己预知时至。

  我这一生当中看到、听到的,四个没有临终助念。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走的时候没人知道,那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倓虚法师在极乐寺开戒,修无法师在那里往生,那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有十几个人帮他助念,那是送他的,不送他也走了,自在!四十年前,佛光山隔壁有个小镇,有一位在家的老居士(女居士),站著往生,没人助念。她走的时候不告诉任何人,告诉人,怕家里人扰乱她,不能走,不说。第四个是在美国旧金山的时候,甘老居士告诉我的,她的一个好朋友往生,坐著走的,坐在床上打坐,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老太太每天早晨起来做家事,给儿子、媳妇、孙子准备早餐,这一天早晨起来没人做事情,所以儿子、媳妇觉得很奇怪,这老太太怎么今天睡著了?推开房门一看,坐在那个地方,叫她不答应,一看走了,不晓得是几点钟走的。而且把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都做好放在床边上,还有遗嘱交代得清清楚楚。至少三个月之前她晓得,要不然她怎么做的?走得真自在!

  这些人为什么能做到?没有别的,真放下了。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这么困难?没放下,一样都没放下。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病在什么地方,要对症下药。我们今天求,要像这些人一样,求个自在往生,不能有依靠。有依靠的时候,万一靠不住,怎么办?这个不能不想到。我们看到有些人是可以有依靠的,他不要,他走得自在,他走得很干净,一点都不麻烦人,让别人给他处理后事。最近东北刘素青居士的往生,发心跟大家做个证明,她也有十年寿命不要了,表演一个欢欢喜喜、笑著走的,做到了,而且时间很短。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完全在我们自己的用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