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0-046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2013/10/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七十三页,倒数第六行,我们从前面看起,前面是在第七行最后一句:

  「经云住大乘者,其心清净,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利,信愿坚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方所堪能」。前面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我们将这几句重复念一遍,知道经文前后脉络连贯。这几句话也非常重要,实在讲我们多读几遍有好处。住大乘者,这就是发心修学大乘,大乘要有菩提心,本经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住大乘者。大乘最难得的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为什么?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有修有证,如同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二乘人所证得的,声闻、缘觉;平等心,菩萨证得的;有清净平等,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下面这个觉字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他彻悟了,他见性了。所以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丝毫怀疑没有,能信能解。

  这个信是真信,不是常识,是智慧。我们现在学佛,绝大多数人学的是佛学常识,是文字,没有生智慧。为什么不生智慧?清净平等心没有得到。这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忧虑,常常提到的问题,大乘没有传人了。也许有,我们少见寡闻,我们没有遇到,不敢说没有,世界之大,人口之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诸佛菩萨再来的,来救苦救难的。佛法的承传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恭敬,诚敬是圣学,是佛法修学的基本功。因为它不是常识、不是科学。科学、常识没有恭敬心可以学得到,圣学不行,为什么?它是从真诚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必须真诚心他才能相应,不是真诚心他不能相应,道理在此地。这就是圣学一定要讲求悟处,要开悟。

  佛教传到中国将近二千年,这些理念跟方法,二千年前中国人接受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就是接受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三学。戒是规矩,定是枢纽,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平等。得到清净平等之后继续提升,不能够中止,不定遇到什么机缘就豁然大悟。这个悟是见性、是证果,大乘果位是圆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萨。在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个阶位,这个阶位不一定是由下而上一步一步提升,不定,像读书,他可以插班,有人生十住,有人生十行、十回向,乃至於十地,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的。它的根是真诚、是恭敬,真诚是住大乘者的心性,恭敬是它的起用,愈是证入深的人,待人接物表现出愈是恭敬。像世尊所表现的,世尊心目当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轻视的,正因为他是佛,他对一切众生看的都是佛。他是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是凡夫,看一切众生都是凡夫。从这个地方能看到他的境界,做为我们自己修学的参考,我们到什么等级,完全看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这看法不是学来的,是真功夫,决定是通过持戒、修定、开慧。

  此地所举出的几个人,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这都是中国佛教史上真正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各个宗派的祖师大德。所以这边说,既然与智者、永明、中峰这些大德相同,怎么能把他看成下辈,这讲不通。「是故夏师会本,於三辈往生人后」,就是后面,这品经分四段,上辈、中辈、下辈三段,末后,一心三辈,把它列在这里,这意思就圆满了。「专引《唐译》,另成一段。以表常言之三辈往生外,另有一格」。这一格就是慈舟法师判的一心三辈,这是另外一格。

  「此一心三辈,乃别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本品中,一念净心」,这句非常重要,也就是「十方佛赞品」里面所说的「一念净信」,跟一念净心意思是相同。这个一念净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的心从来没有一念净过,就是清净,从来没有一念清净过,里面都是妄想、杂念,前念灭,后念生。而且此地所说的一念,这一念意思很深,一般人看不懂。你要真正懂得,你才晓得《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完全明白了。

  什么叫虚妄?生灭就是虚妄。这个生灭现象就在眼前,因为它的频率高,我们觉察不到。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用现代的话说,现在我们科学对时间用的单位是秒,一秒钟有多少次的生灭?我们平常看电影,现在的电影用数码,不用幻灯片,这就比较困难,老式的电影是幻灯片,我们讲动画,是这个原理造出来的。我这个一卷,这是电影的影片,这就是幻灯片,照相时候这正片,冲出底片叫负片,这是幻灯片。这个幻灯片在放映机里面放映的时候,它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也就是一秒钟它有二十四次的生灭,镜头打开,这一张幻灯片打到银幕,这是生,镜头关了它就灭,再开了,又换了一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让我们看在银幕上好像是真的,有真实感,这是我们的眼睛就这么大的能量。如果这二十四张,我们把其他的二十三张统统抹黑,只留一张,我们让它在放映机里面去放出来,打在银幕上,我们会看到什么?瞪著两个大眼睛看它,只看到光,一道光闪了一下就没有了,看到一道光,光里面什么东西?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就看不到了。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实的环境,就是这个世界,我们眼睛所见到的一切人事物,是在什么样的速度之下生灭?有数学算得好的,替我去计算。弥勒菩萨的原文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念头,多少个念头?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多少次的生灭?三百二十兆次。我们一秒钟能弹几次?大概可以弹五次,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没有感触?没有感触,它太快了。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看到一个光,光里头什么东西不知道。现在把这个速度加,加到一千六百兆,你怎么可能有感觉?所以我们的眼所见的色,耳闻的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於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想前想后,统统在这个频率之下生灭,生灭法,前念灭,后念生,叫无常,这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才懂得一点概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肯放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肯,觉得应该放下。为什么?没有一法你能够掌握到,没有一法你能够得到、你能够控制,甚至於你还想支配它,全是妄想,这才叫事实真相。

  这桩事情,非常难得,被现代的科学家、量子力学家证明了。今天这些先进的科学家,他们眼睛当中的佛学,不是宗教,是高等科学。你看看,佛二千五百多年前讲的,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把它证明,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不断的在向上提升,二、三十年之后,佛法不是属於宗教,是属於真正的高等科学。最新的发现在佛经上全找得到,相由心生,一切法从心想生,都被科学家证明了,我们看到科学报告欢喜!

  一念净信,这一念就是经上讲的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一念,也就是一秒钟里头有多少个一念?有一千六百兆,无法想像。我们只现在有这么一个概念,科学家证明佛经上所说的,应该没有错误。所以这个一念净信,一念净信就念念净信,要有一千六百兆次的净信,我们才能感觉到有一秒钟。我们很明显能感觉到,那已经不是一念,是一千六百兆次的念头。

  佛经如果没有科学家的帮助,我们实在难懂。我们的心跟古人比,比不上,古人心清净。我们现在确实是一般人讲的,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六道凡夫,标准的凡夫。所以,六波罗蜜里头,修忍辱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六波罗蜜里头这两种最重要。《金刚经》从头到尾讲六度,这两个讲得最多,为什么?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著,那就成就了。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财色名利,这是下手的功夫,这是入门,这个东西不放下入不了门。放下起心动念,那是成就,证果,全在放下。放下,要把功德保持,靠忍辱。所以放下是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不会失去,做为禅定的资粮。忍辱加上精进,后头就得定,定能开慧。六波罗蜜的后面般若波罗蜜,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佛教菩萨大彻大悟就是用这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开智慧了。这是大彻大悟的一条路,怎么个走法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念净心,或者是一念净信,非常可贵。为什么?这一念跟佛通了,没有障碍。我们今天跟佛不通,这一念里头有妄想、有杂念,我们知道,想断,断不了。断不了也要伏住,不断可以,伏住,叫带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行,八万四千法门里面证果是做不到的,往生行,因为往生是带业往生。这是阿弥陀佛无量的慈悲,帮助我们,把修行证果分作两截,第一截,到达极乐世界,第二截,在极乐世界成就清净平等觉。这桩事情我们要真正努力,可以做得到。

  这个做到也要有增上缘,也要有方法。净宗通《华严》,所以古德有说,《华严》即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想把《无量寿经》学好,能契入境界,最好先学《华严》,先学《华严》再去读这个经就很容易。你就看出这部经是什么?这部经是《华严》的核心,是《华严》的精华,说成中本《华严》,非常有道理。我在年轻的时候在《华严》上用了很大的功夫,以后来学《无量寿经》占很多便宜,等於说基础建立了。《阿弥陀经》更是精粹,精中之精,精华里面的精华。不要看它短,里面所说的理事、性相,跟《华严》无二无别。所以这个一念净心、一念净信,跟弥陀相应,跟弥陀的本愿相应。

  下面说,「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没有不往生的道理。「今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这是得到了,「发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国」。所以,往生真正的因是心净则佛土净。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如果心清净,念一声都能往生。为什么?那个国土叫净土。净土怎么来的?清净心感应得来的。我们这个地球叫秽土,为什么是秽土?我们的心不清净,染污、杂乱、不平,这样的心感得的是这种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诸佛刹土,统统是心现的,唯心所现,统统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不离开这个原则。总的来说,整个宇宙,无论是哪个阶层,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楞伽经》上说得好,总是「自心现量」。这句话讲得好,讲尽了,一句话讲明白、讲清楚了,讲尽了,除了自心现量之外,没有一法可得。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念佛往生我们不怀疑了,有理论的依据,有最新的科学理论的支持,怎么会错?

  下面说,「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两个名词是一桩事情。「此实净土法门之妙体」,这句话说得好,这个一心跟一念是净宗法门的理体,妙极了,叫妙体。「夏师之会集」,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慈舟老法师的科判,「均契诸佛本怀,深显禅净不二,实大有功於圣教」。这段文字古人没说过,因为在古籍里头没有这部经,这部经的会集是在抗战时期,好像在一九四0年代那个时候,因此流通很少,我们早一辈的老法师、老居士没人见过。念老的集注那就更晚,一九八0年代才出来。我是第一个遇到的,正好碰到黄念祖老居士到美国去弘法,我们在美国碰到的。他这个书刚刚完成,只带了一本油印的本子,油印我估计它不超过一百本,他带了一本到美国送给我,我算是海外第一个看到的,古人没见过。这里头这些文字精妙到极处,我们要感恩,要不是过去善根深厚,三宝威神加持,我们怎么可能有缘分遇到。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一心与一念,文异而实同」,一个讲心,一个讲念,文字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心的作用就是念,念的本体就是心,说心,从体上讲,说念,从用上讲,起作用上讲。「《教行信证》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说得亲切一点,是阿弥陀佛的境界,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学佛,学净土,不但希望我们这一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希望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提高品位。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这是略说、是概论,经上讲得很清楚,不能细分,细分品类无量,十方世界的众生根性不相同,品类差别自然就多。

  我们提升品位全凭清净心。我们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这样养成习惯,我们往生,纵然不能生实报土,肯定是方便有余土,这是真的,带得去的。世间名闻利养、亲情眷属、金银财宝,没有一样能带去,凡是带不去的绝不放在心上,要把它舍干净,没有牵挂、没有累赘。带得去的要认真努力,带得去的是什么?清净平等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不是只对念佛讲的,我念佛用菩提心,我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我还用分别执著,那就错了。祖师大德说的话,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个话我们听多了。我们用菩提心念佛,我用菩提心生活,用菩提心工作,用菩提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对了,这才真正有感应道交,这才是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纵然不能断,要把它减轻,不能让它增长,不能让它现行,这个控制住就是忍辱跟禅定。没有得禅定之前能忍,不发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开智慧。

  现在练,练什么?顺境里头不起贪恋,逆境里头没有瞋恚,这功夫,忍辱的功夫。小小不如意,心里头就有怨恨,错了,我们学佛的功夫全废了,禁不起考验。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很好,顺境善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顺境,好环境,你很喜欢,善缘,你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欢的人,这个时候什么?不生贪爱。逆境,外面环境非常不好,处处都是障碍,恶缘,遇到的人都是找麻烦的,都是冤亲债主,在这里面不生瞋恚。我们对於环境、对於人都要生感恩的心,为什么?它来考试我。我考试及格了,通过了,这是大恩大德。没有这些人考试,我怎么知道自己境界提升?怎么能知道自己现在在某一个阶段?於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验,在这里头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净。念佛人,在一切境缘当中,保持一念清净,这就对了,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真因。

  「信心无二之心,即是一心」。我这一生生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往生极乐世界,我就这一个方向,就这一条路,一个目标,其他的?附带的。这个附带也做自己往生净土的资粮,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到西方极乐世界,凭藉这个功德提升品位。这个世间里头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这就对了。真正发大菩提心,能舍己为人,要救度这个世间众生,就要培养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萨再来、祖师大德的身分来拯救大法。那要怎样?要从根本下手。能讲经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规矩走,规矩是戒定慧,要先学戒。在中国古时候,五年学戒,这是出家前五年学戒律。古人行,现在学戒律没地方去,没有戒律的道场,到哪去学去?没有真正持戒的律师,怎么办?这桩事情,真正是三宝加持,祖宗之德,我们中国戒律没断,弘一大师往生之后,现在还有个继承人,在台湾,果清法师。出家之后专攻戒律,三十多年,三十多年如一日,这个法脉没断,我非常佩服他。他跟我的关系,是同学、也是师生。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我们跟老师学习的,老师把佛法传下来,我讲经教学五十五年,果清专攻戒律三十多年。他年岁比我轻,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在学校读书。这三十多年,成绩拿出来了。真正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古人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大成就,他的缘具足。

  我本来也想搞一门深入,没有缘分,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天天流浪,一生在流浪。我不是喜欢流浪,我喜欢在一个道场,几十年不下山。没有这个福报,没有人护持。我所认识的一批人,知识分子,现在所谓高等知识分子,他们帮大忙帮不了,帮小忙,邀请我到他们居住地方讲几天经。所以我一年走好多地方,在佛教宣传方面会起一点作用,成就谈不到,不能帮助人成就,自己成就还可以。所以你们大家看到定弘,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在澳洲是昆士兰大学的教授,跟我出家,我说我没有道场,你出家,你跟我流浪,这不像话。真想出家,我给他介绍一个师父,香港的畅怀法师,我的老朋友,人家有道场,可以收,你在那里出家,跟我学可以。

  果清来看我,我真的没想到。我想到,当时我们有八个同学,李老师办的内学院,我在内学院讲《般若》。这八个学生我听说有一个出家,以后我离开台湾,跟他们就完全断绝了,三十年。他来找我,我看到之后非常感动,老师会下有这么一个人,我们的内典研究班没有白办,真的续佛慧命。我让定弘到那里去学戒律,如果没有戒律,经讲得再好,人家说没有受过戒,你完了。真正把戒律学好,有基础,这个人是大德,人家相信你,你才能弘法利生,你才能续佛慧命。没有这个地方那没办法,我们走的路是黑暗里头的,摸索;有这条道路,这是一盏明灯,这是一个灯塔,要认真努力把戒律学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样的资历、这样的道路,才真正培养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人才。

  将来我们在马来西亚的汉学院、斯里兰卡的佛教大学都有戒律学院,我们有一批这样的老师,可以做扎根教育,佛法真正能恢复。不走这个道路不可能有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在家学佛也要重视戒律,不重视戒律,往生未必靠得住,持戒念佛,往生有把握。总而言之,一个大原则,你会明了,戒律是帮助你修清净心,清净平等怎么得到的?从持戒当中得到的,清净平等就是大彻大悟的真因。「则往生者必将登实报庄严土,而成地上之大士」,登地的菩萨,可见这个一心重要。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并谓此为清净报土之真因」。「一心之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於此可见」。

  念老下面又引《信心铭》,《信心铭》上这几句话说得好,「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是一心,念佛的人要一心,一心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要把这些妄想、杂念清出去,把心地打扫干净,把阿弥陀佛请进来,这里头没有杂念。对外,对一切人事物,随缘,随缘妙用。随缘也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妙用怎么样?事情办完之后痕迹都不落,还是一尊阿弥陀佛,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决定没有第二尊佛,这叫信心不二。

  《还源观》上的四德不能不重视,在家、出家都要重视,这是四个根本戒条。第一个就是「随缘妙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过后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妙用。第二个「威仪有则」,威仪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外面的,一定是给学佛同学们做好榜样,则就是原则、就是榜样。我起心动念,这个念头,如果社会上人都有这个念头,好不好?不好不能起,这个言语不好听不能说,这个事情不如法不能做,一定要做好样子,你才能帮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和谐。好榜样就是持戒是好榜样,守规矩是好榜样。

  中国传统教育里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是戒律,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一个不遵守。孔子的德行,五德,是读书人的标准,一定要把它做到,温良恭俭让。温和的心态,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夫子恭敬,认真,节俭、谦让,谦虚,样样让别人。读书人学孔老夫子处世为人的规范就这五个字,要把它做到。夫子如是,释迦亦如是,释迦佛一生做出榜样给大家看。

  我们今天只有在斯里兰卡看到,这个国家的出家人依然遵守佛陀教诲,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还有不少人真的树下一宿;有些体力稍微差的,挖个山洞,晚上在山洞里头打坐,可以遮蔽风雨,到处能看见,非常值得人尊敬。他们严守戒律,每天供养只接受中午这一餐饭,有信徒做好,供养他,一钵饭,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接受。寺庙道场是他们护持的机构,所以一般人要供养,供养寺庙,寺庙接受财物的供养。这个财物是四众的,出家男众、女众,在家修行的男众、女众,十方道场,十方常住。所以我们在斯里兰卡看到佛教,他们是共产,没有私财,是共产、是民主。他们以佛教治国,完全过的是释迦牟尼佛教导的生活方式,二千三百年没有改变。这是今天地球上大概是唯一还存在的一个佛教的大道场,如理如法。我们在这里看出佛教的前途,看出佛教的一线光明。我们希望大学早一天办成,为全世界佛教培养优良的师资,如法的传教师。

  念老引用这些话都是说明信心不二的殊胜功德。下面他又举《圆中钞》上的话,「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得一念,「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一念清净,一念信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杂念,妄念、杂念是迷惑颠倒,所以说它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这里学佛的人在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是阿弥陀佛,这一念,阿弥陀佛就现前,佛来接引你往生,所以必定往生。这个必是肯定的语气,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下面是念老的话,「盖言,持名心无散乱者」,这个心无杂乱现在要养成,到临终来不及,平时就要养一个不散乱的心。怎么不散乱?心里面有阿弥陀佛,口里头有阿弥陀佛。对於念佛,一定要知道念佛功德。你在世间干什么样的好事,《金刚经》上的比喻好,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还得了,不是一个地球,大千世界。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十亿个银河系的七宝你拿去布施做好事,不如四句偈功德大。可以说无量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我这个比喻是真的不是假的,没人知道,所以大家把念佛疏忽了,多可惜!佛门古代里面文字的记载,多少学佛人在急难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化解了,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灾消了。这些记载的文字很多,不是假的,不是骗人的。为什么不肯念佛?

  你在我这个会上,我们是无量寿法会,真正把这个意思听懂、听明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讲到最后,就是一句佛号。你问我,我早晚散步,一步一声佛号,没有白走路。无论干什么事情,不用头脑的,干事情也念佛号,心里头默念,不出声音。得真干,分秒必争。我这一秒钟没有念佛,这空过了,这多可惜!这一句佛号里头含藏无量功德,为什么?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念这一声佛号就是所有诸佛如来全念到。这句佛号里头,里面包含的是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劫所修习的功德,一个也不漏,没人知道,没人讲。学佛不念佛就错了,大错特错!一生的法布施,抵不过一句阿弥陀佛。句句是实话,千万不要看轻,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造轮回业。我们的目的是出离轮回,求生净土,造轮回业,临命终时怕有障碍,你去不了,这比什么都要紧。

  下面念老的话,盖言,持名心无散乱者,这是因。「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得一念,这个一念有浅深之别,深的就是一心不乱,浅的是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上品的功夫成片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佛就来迎接你,因为你每一念跟阿弥陀佛都通了,都感应到了,什么时候去都可以。在这个世界多住几年也没关系,为什么?你已经到不染污了,这个世界无论善缘恶缘、逆境顺境,你统统不染;换句话说,你已经可以做到不造业,善恶业都不造。善业感的三善道,恶业感的三恶道,善恶业都不造,这六道没有你的分,这才能超越。一心不乱难,事一心不乱等於小乘阿罗汉,理一心不乱等於大乘圆教初住菩萨,这个真不容易。但是功夫成片不难,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能往生。所以万修万人去,道理在此地。

  「若得一念,则临终时,能伏诸惑,正念自然现前,定为往生之因」。所以我们学佛,不念佛就大错特错。搞什么都要断烦恼,才能证菩提,这个事情大难大难。我学佛六十二年,自己想想,我做不到。所以我晚年回头了,专讲《无量寿经》,生平最喜欢的是《华严》、《楞严》、《圆觉》,放下了,不再看它了,专门学《无量寿经》,每天读它,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坚定大家的信心。我不是随便选择的,通过六十二年的修学,选定这一部,选定这个会集本,选定黄念老的集注。学佛不求别的,真求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门就是你迫切需要的,真正能帮助你达到你的目的,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

  「故本经曰」,《无量寿经》上说的,「发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国」,这是《无量寿经》上的经文。「又《弥陀要解》谓」,这是蕅益大师的开示,「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约临终时,亦与此无违」。《要解》上讲到十念、一念,关键时候是往生最后一念,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他决定往生,都是就临终时候讲的,与我们现在念佛也没有违背。「若於平时能发一念清净心」,关键是一念清净心,「冥契理体,入於一念。则因此一念之力,临终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平常我们念佛能够与弥陀的本愿相应,与净宗的教义不违背,这个念佛不在乎多少,在乎什么?在乎是你清净心,一念清净心,也就是说你念佛这一念或者十念里头,决定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万缘真放下,这个功夫就得力。一句佛号功德就不思议,何况十句!

  这是为一切工作繁忙的人,他没有时间念佛,在寺庙里面做执事的,方丈、住持、监院、知客这些,他们没有这个时间,修十念法,早晚用这个十念,功德跟一天到晚念佛的人没有两样。执事是护法,哪些人出来做护法?过去是修行证果的人,他来护持,他已经开悟,他已经万缘放下,大公无私来护持,做得周到。现在出家人福报很薄,没有菩萨来护法,没有罗汉来护法,所以护法出事情,常常做得不如法。真正有修行人的时候,所感得的,佛菩萨来护法,他们为我们示现的。用这种修行方法,在家人最合适,工作繁忙,早晚十念。这个十念要真诚清净心,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念十声佛号,或者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一口气做为一声,念十口气,一口气里面念多少佛号不拘,没关系,念十口气。我在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教同学是一天九次,一次就是十句佛号,也有很大的效果。东南亚一带很多人用这个方法,在美国、加拿大也不少人用这个方法。这个更简单,也不过二、三分钟,不耽误你事情。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声,不一定要一口气,就十声,这个十声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我们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十念,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两次,每天三餐饭,吃饭之前不要念供养咒,念十声佛号,就五次,在工作,上午你上工、放工,下午工作的时候上下班,四次,一共九次。养成习惯,到时候佛号就起来了,它会起很大的作用。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非常透彻,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真相信,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你就拿到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多少,这个话说得好。功夫是什么深?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功夫就深。这三句话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个法门殊胜无比。因此一念之力,临终仍能有十念或一念,感得在临命终时得佛力的加持。自己平时功夫得力,决定得生。

  「如《圆中钞》所云」,幽溪大师说的,「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临终这一句佛号,因为你养成习惯,你阿赖耶识里头有很强的力量,念佛的力量,这时候一定会现前。千万不要养成错误的习惯,那是什么?贪瞋痴慢、财色名利,这个习惯在临命终最后一念起来,六道去了,又搞轮回,这比什么都可怕。临终最后那个念头冒出来,就是你阿赖耶种子里头最强的那个念头。我们要把最强的这个念头,一般是亲情,不容易放下。现在人亲情淡薄,现在名利心很重,名利心放不下。古人因为有伦理道德教育,亲情最重,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亲情很淡薄,但是把财色看得很重,这个东西到临终的时候一下冒起来,三途去了,不在善道,在三恶道,所以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养成功、培养成功,无论在什么时候,第一个念头起来就是阿弥陀佛,这就好了,问题就能解决。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一心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者,《弥陀疏钞》曰」,莲池大师说的,「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这是我常常提醒同学的。「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未见道就是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大彻大悟,这都属於事一心,事上做到了,声声佛号不离口,心心佛号不离心,心口一如,但是理没透彻,没有见性就是没有证得自性。

  「又《弥陀要解》曰: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蕅益大师讲得比莲池大师更清楚,他这里说不论是事持、是理持,持到什么程度?伏除烦恼,《疏钞》里头只有这个意思,乃至见思先尽,《疏钞》里头没有这个意思。伏除烦恼是事一心比较浅的,见思烦恼断尽了,这是事一心深的,功夫深的,这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前面大概初果、二果就能做到。我们可以说,用小乘四果,蕅益大师后面这一句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前面的一句是小乘前三果的境界。这是事一心,我们做不到。

  我们有把握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也就是说烦恼习气可以把它压住,控制住,没断。我们这个伏烦恼的功夫,比事一心前者还要来得浅,可是只要能伏住,临终时候不发作,决定得生。我们怎么学?我常常提醒同学,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修忍辱波罗蜜。顺境善缘,没有贪恋的心,五欲六尘真正放下,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要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能跟菩萨比,跟一般凡人比。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在境缘当中只生感恩的心、报恩的心。为什么?他们来考验我,我在这个忍辱里头,知道自己忍辱的功夫到什么样的阶层,我念佛的功夫,我有没有把握往生,时时刻刻不要放弃。顺境不贪、不痴,逆境不瞋、不痴,转贪瞋痴要在境界上转,经典上转不了的。在生活当中去修,工作里面去修,待人接物里面去修,这是真功夫,这不能不知道。持至真的见思烦恼先尽,就断了,这个往生得大自在,在这个世界愿住就住,愿走就走,得大自在,事一心。

  「理一心者」,这我们听听而已,做不到。「《弥陀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体是体会,究是研究,「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见谛故,名理一心」。这什么?明心见性了,忽然契合是大悟,见谛是见性,这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的,是这个境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也是这个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理一心不乱。所以他们闻佛名号,里头有观想的功夫,《般若经》上讲,观照的功夫在里头。即念反观,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不是普通人,这个功夫要不断向上提升。反闻,把外面的境界,耳闻声,舍弃,不闻它,反过头来向内。向内是什么?内是自性,外面是识变的,外面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叫妙有,妙有非有,往内缘,内是真的,内是空,真空不空。为什么说不空?它本自具足,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你能够往内,他会见性。

  实际上《楞严经》上也是讲这桩事情,《楞严经》的注解,古注,有古、今注,古注以长水为代表,宋朝的,今注,明朝交光大师做代表。古注,《楞严》里面奢摩他、三摩、禅那,都是用天台的止观,三止三观来解释,这里头有原因的。《楞严》没到中国来之前,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弘法,看到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三止三观,就是天台止观修行的方法,这印度高僧非常佩服,说了一句话,这个方法跟佛讲的《楞严经》很接近。所以中国人知道印度有一部《楞严经》没传到中国来。印度人吝法,他们对这个经看得很重视,这个经不传到国外。他们的出家人到外国去,外国人到印度去取经,这个经是藏起来的,秘密。

  唐朝这时候,般剌蜜帝法师发无上心,把这部经偷渡到中国。中国人听到这部经很久了,没见过。他偷渡也非常非常艰难,二次偷渡都被海关查出来。第三次偷渡,把这个经写在很薄的纸张上面,不晓得用什么东西,写完之后卷起来,把手胳膊剖开,藏在这里头,检查没查出来,这么带到中国来。到中国来之后,胳膊再劈开,拿出来,用药水洗干净,字显出来,真不容易。经送到中国来之后他就回去,回去什么?承担处分,我把经偷渡出去,该怎么处分,接受,回去自首。所以这个经翻译用他的名字,实际上他没有参加翻译,纪念他,这个人太难得了。

  《楞严经》上所说的,奢摩他、三摩、禅那,经上讲得很清楚,舍识用根。天台三止三观,它没有舍识,它是用第六意识,这就是跟经的原义不同。这个问题被交光法师看出来,交光法师觉得他有使命,他想注这部经。在这时候他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序文上写的,写得很清楚,佛来接引他。他向阿弥陀佛告假,就说《楞严》过去这个古注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要舍识用根,不能用第六意识,用六根根性,不是用六识,《楞严经》要重新注解,告假,我经注好之后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准许他,佛就离开,他写这部注解。所以这个注解叫新注,修学的理念方法跟古注不一样。

  这是即念反观,《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我们做不到。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理一心,这个决定做不到。不但理一心做不到,事一心也做不到。我们能做到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一般讲生凡圣同居土。蕅益大师为我们示现,有人向他请教,你求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大师告诉人,我只要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我们要牢牢记住蕅益大师这句话,不要去贪图我要爬到多高的地位,那还是有好胜的心,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只求往生,把品位忘得干干净净,不要去理会,也许品位很高。你一心求高品位,可能品位不高,不如一心专念,这个重要,学蕅益大师。

  下面又引用《要解》,这是蕅益大师他讲的理一心,他说了,「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当中,理一心是最上的,理一心往生就是往生实报庄严土。这桩事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再研究。因为极乐世界有特殊因缘,每个往生的人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理一心。换句话说,我们事一心不乱都没有证得,到极乐世界得到佛力加持,统统变成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太难得。这个法门要是舍弃,那叫真可惜,因为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帮助你一生成就无上菩提,我们要看重它,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决定不能空过。今天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