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21-002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二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2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八页最后一行,看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是尊者听了佛的开示,他怀疑到,在一般听众当中,听了佛这番话,能不能真正的相信。信里头著重於实,『实信』。小注里头说,「章句二字,指上文所说道理,实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说之真实义」,就像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桩事情实在是很难,因为佛所说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而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但没有见到,可以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不但是在今生,无始劫来我们就迷在这个境界之中,所以世尊突然,虽是如实的宣说出来,而我们听了实在是半信半疑,甚至於听了之后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真正能够听了能够相信,实在说还是跟《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讲的没有两样,一个是无始劫来他培的善根深厚,对佛所讲的无论是懂不懂,他都能生欢喜心,这是善根。第二个就是烦恼轻智慧多的人,他听了之后,想想佛所讲的有道理,於是他不反对,他也能接受。但是在广大群众当中,这两种人都不可多得,所谓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确实是事实。

  这底下说,「世尊所说,甚深甚深」,可以讲是字字句句都很深,深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能说得出来,古德常说其深无底。就是这一部经,看这薄薄一本《金刚经》,如果真从这里下手,真从这里修学,现在我们初发心,好比读书一样,是幼稚园小班,将来一直到成佛,一直到拿到博士学位,还是这一本书,这是佛法跟世间的书籍不一样。你看世间学校念的书,按每个年级程度编的课本内容浅深不相同。佛法就一本,随著你自己理解程度不一样,浅的人看了浅,深的人看得深,更深的人看到更深,这是佛法教科书跟世间教科书不相同的地方。於是经书,只要你能够真正入进去,能够体会到,实在讲里头是其味无穷,我们常讲法味,其味无穷。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所以他念起来就欢喜,如果遍遍都一样,诸位想想,那还能念得下去吗?

  世间再好的文学作品,像我们中国最著名的四大部小说,它的摄受能力还是相当有限,像《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的四大作品。我想你要是能看到十遍,以后你就不再想看,就看不下去了。它的能力能够叫你看十遍,不简单了,一般的报纸杂志,你看一遍想不想再看第二遍,第二遍摄受能力都没有。唯独佛经的摄受能力是永无止境,为什么它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字字句句其深无底,其广无边。

  假如我们的善根浅薄,我们的福德也不深厚,能不能勉强入佛门?行!只有一个原则,对自己要坚持,读不下去也要读,勉强读,逼迫自己读,就强迫著读,能够读上几百遍、几千遍,味道就念出来了。这个行!这就是所谓困学,也能够成就,要有相当的毅力,有恒心,一定能够在这个地方读出法味。当然我们在大乘经上都见到,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行,是要去做,也就是读是解,解跟行要并重。解能够帮助行,行能够帮助解,如果不解,行就乏味,如果不行,解是空洞的;换句话说,真实的受用依旧是得不到,真实受用是享受,真正的享受你得不到。真正的享受不仅仅是精神,包括我们物质生活在内,如果是真的入了经义,你整个的思想、生活、行持都会起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趣向於自然,趣向於正常,趣向於健康,今天人所谓的健康,那才是真正的受用。「一切众生,闻者自然生信,然能生实信者不多,必上根利智也。」这才是真正能够生实信,刚才讲,一个是上根利智,一个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这两种人行。

  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答覆须菩提的话,须菩提问,有没有人能够相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须菩提实在讲是很担心,如来这样微妙的大法,要是说出来没人相信,岂不是很可惜吗?佛告诉他,这说得好。他说你不要这样说,『莫作是说』就是不要这样说。「莫作是说,不但现代大众能生实信」,佛当年讲经的时候,亲自参加法会的大众都能够接受,都能够信以为真实,「即如来灭后至后五百岁」,这『后五百岁』有好几种讲法,江居士在《讲义》里面都引用著有。现在一般我们从多数,多分的人说这就是第五个五百年,叫后五百年,也就是讲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正好是在后五百年之后。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的时代,灭度是在周穆王的时代,世尊当年住世,世寿七十九岁,七十九岁入灭的,我们中国人讲八十岁,这八十岁中国人说虚岁,是八十岁。要从这个说法,到今年,就是佛灭后到今年,应当是三千零二十二年。五百年算一个阶段,五五百年是两千五百年,我们现在第六个五百年过去,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是在这么一个时代。

  时代愈往后,人在这个世间痛苦愈多,生存的环境愈恶劣,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事实。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如果我们把世事很冷静的去观察,世间事总而言之,就是因果报应的相续循环,就这么一桩事情。如果想生活环境要能够好转,从哪里转起?世间人都能够转恶向善,果报就殊胜了。可是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人,能存善心的人少,不能说没有,有,少数,造恶的人占多数,要想把这个共业转过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世界是愈来愈苦,生活环境愈来愈恶劣。这是从因缘果报上去观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对不会看错。

  我们现在是在第七个五百年,佛说的这句话还管用,而且显示出更难得。「有持戒修福者」,假如具备这两个条件,给诸位说,这个人就是很有善根,正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用现代话说老实人,这人老实。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之下,他还能够守规矩、守道德,这相当不容易,而且知道修福。说修福,就不造罪业,他肯修福,能守法、能肯修福,听了佛这个教训,他能听得进去,他能接受,所以「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换句话说,一个不肯守规矩的人、不知道修福的人,听了佛的说法很难接受。为什么?与他的想法、看法、作法完全相反,他怎么能把自己舍弃掉来从佛?这就是现在所讲,他能放弃现前的利益去跟佛学,这对他来说是大难事,所以是很不容易接受。

  「为实」就是实信,真正的相信,「言能明了此经的道理」。纵然不能究竟明了,不能透彻明了,能明了少许就得受用,就这一点少许的明理就能帮助修学的人放下。「从此用功,全恃以此为实」,从听到这部经,明白经上所说的道理,依教奉行,这就是用功。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都遵守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原则,能够坚守,这就是持戒修福之人。「不可轻视众生」,这世间再恶劣,还是有大善根的人出现在世间。这是告诉须菩提,不能够轻视一般大众,一般大众里面有善根深厚的。

  「莫作是说一语,正对弘扬大乘佛法之人而言,要竭力弘扬般若法门。」这句话它的用意很深,不仅是答覆尊者的话,话里面还有话。嘱咐后世弘扬大乘的人,不要以为没有人接受,没有人能懂,般若法门就束诸高阁,那就错了。那你是把这些众生估计得太低了,是障碍大乘佛法的弘扬,那就是很大的错误。纵然眼前没有人能够接受,那些菩萨、善友们他还是要讲,为什么?只要你肯来听,不管你懂不懂,纵然讲这部经你只来听一次,也要认真去讲,为什么?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你虽然不懂,没有关系,般若种子播种在你八识田中,永为道种,这正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近程的收获没有,远程有!所以发心弘法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晓得这个事实。何况现代科技发达,现场听经人数没有关系,不要紧。我有一年在洛杉矶,我就在一个房间里面对著录音机讲了一部小经,没有人听,但录音带都流通了。不像过去,对著录音机、对著录影机,这个带子可以流通到全世界,不能说遇不到机缘,这比过去弘扬大乘佛法方便太多了。我们翻过讲义看第三十面。

  「拣择持戒学佛之根基,从实践上用功,何虑闻者不生实信。」持戒修福是老实人,是世间所谓的善人,这个善是先天的根性,再恶劣的环境当中他也不会感染,他能够保持。顶要紧的,保持著清净心,保持著不为境所转,也就是说不为外境所诱惑,这在现代来说就很了不起,这叫大根机的人。他把这些道理,扼要的要领、方法,都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就是从实践上用功。在生活上,事事物物上能提得起观照,实信自然就生了,这个用不著去顾虑的,认真照这个理论、方法修行,得利益、得好处。

  下面说这个五百年。如来灭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佛灭度到今年才三千零二十年,往后的时间还很长,佛法兴衰也是有高低潮,也有低的时候,也有高的时候。「初五百年,解脱坚固」,这是说修行证果的人多,释迦牟尼佛灭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们在记载里面看到过,有证阿罗汉果的,证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的就更多了,有证果的。「次五百年」,就是第二个五百年,证果愈来愈少,得禅定,叫「禅定坚固」,真正修行人能得禅定。禅定的果报在四禅天、四空天,虽然没出三界,在六道里面来说很不错了。「像法千年,初五百年」,就是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佛法传到中国,正是像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历史上正式记载的,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是一九九五年,公元六十七年这是历史上记载正式传到中国来的。传到中国来正是像法时期,所以在中国的发展就是多闻坚固。中国历代,对於佛法研究、注疏非常之多,那个盛况超过古印度,的确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小乘十个宗派都是在中国建立的。所以,多闻坚固。

  「次五百年,塔寺坚固。」第四个五百年,对於经典真正深入研究、发明的人少了,大家去做什么?做塔庙;换句话说,全心全力去发展佛教艺术,我们知道,像敦煌、龙门的石窟都是在这个时代,每个地方道场建立得富丽堂皇,塔庙坚固。修行的人、研究的人,认真修行、研究的人愈来愈少。「末法万年」,愈来愈往后,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初五百年,斗争坚固」。我们现在是末法第三个五百年,斗争更坚固,说找个没有斗争的道场,那释迦牟尼佛讲的话就不灵了。所以,现在每个道场斗争的现象,释迦牟尼佛说过,一点没错。也就是说明现在道场里面一切斗争,我们用什么眼光去看?很正常。要不斗争那就不平常,那个道场就奇怪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本经后五百岁,正指此时」,就是指斗争坚固之时。佛说斗争坚固是整个世界,不仅是指佛门里面,整个社会,大的团体,像国家,国与国斗争,国家里面内部斗争,小而家庭,现在家庭也斗争。什么原因?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从因果上来看,冤冤相报。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受别人的逼迫、侮辱,怨恨在心,不能忍受。再一转世报复,我们又对付他,他又不甘心,所以这个怨恨是逐渐在成长,它没有消掉。彼此的怨恨都在增长,那后来还有什么好日子过?所以,果报愈来愈惨烈,就是这么个道理,这叫事实真相。

  我们不学佛不知道,在社会里头,这个事情也看不惯,那个人也看不顺眼,怨恨填胸。学了佛之后明白了,才恍然大悟,别人怎么对我,我都能承受、都能化解,为什么?我不愿意再搞冤冤相报。你给我的,这是我的果报,受了就算了,我再不恨你,再不报复你,帐到此地就结了,就了了。不学佛的人他不这么想,一点亏都不能吃,那怎么得了。所以真的明白人,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尤其是《金刚经》所说的,后面说得太好了。人在这个世间患得患失,得失一定有能得、有所得,能得就是心,你心里想的,我能得。这经上告诉你,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得之心没有,你拿什么得?所得的一切现相,这一切相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告诉你,你所得的也是空的,也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还不放下吗?《金刚经》真的是单刀直入,一丝毫委曲相都没有,直截了当给你说明,你要真懂得,真清楚,这就看破了,自然放下。你才能恢复到你的正常,正常的头脑,正常的想法、看法,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这个正常,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知见,这是正常的。有得有失,冤冤相报,那是不正常的,是错误的。佛在这部经,经文虽然不长,把这个道理原原本本的为我们说出来。我们冷静的去接受、去思惟,你会想,愈想愈有道理,佛说的没错,我们要将不正常的舍弃,恢复一切正常。

  「凡夫能持戒,方能离外染。」外是外面的环境,持戒的人,因为他做人他有原则、他有操守,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诱惑。「如不持戒,则心不清净,不能摄心一处,不能作观。」不持戒就是不肯守规矩,不能坚持原则,他的心必定是有分别妄想执著,那个心怎么能清净?摄心一处是定,他更做不到。摄心一处这四个字好,不但佛法很重视,古时候的读书人也作这个功夫。中国古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跟佛法里面的目的非常接近,讲开悟,开智慧,这是读书的唯一目的。孟子就说得很好,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摄心一处。一般人的心都向外攀缘,学问之道是什么?把向外攀缘的心收回来,不向外攀缘,心定了,定心就生智慧。孟子那个时候,佛法还没到中国来,中国跟印度还没有往来,中国圣人也了不起,真是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尤其是孔夫子,儒家、道家典籍里面,许多的见解跟大乘佛法不谋而合,这就是真理所见一定是相同的。

  不能够摄心一处,就是心定不下来,观照功夫就没法子做。由此可知,观照最低的条件是心要清净一些,心不清净,心里很乱,妄念很多,这就用不上功,我们常讲是功夫不得力,用不上力,这才晓得清净心重要。所以我劝一些念佛的同修,你们要想真正把这句佛号念好,因为现在外面境界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要想法子避免,没有这个功夫,那就避免。如何避免?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不要听广播,不要看电视,这些东西都是污染。你要是看得多了,常言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妄想多;统统都不知道,今天天下太平,没事,什么事都没有,心就清净多了。诸位要晓得,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是什么东西?妖魔鬼怪。这个东西摆在家里,妖魔鬼怪都在家里,都围著你转,你还能逃得过魔掌吗?你能不受它影响?你能不受它支配?一被它影响就完了,换句话说,你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搞三途果报,要知道这个东西的厉害。我们功夫不到家,要真的像大菩萨的境界,在一切境缘当中都能得大自在,那行!我们没这个本事。他们在染而不染,有这种功夫,这绝对不是初学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初学人,唯一的办法是远离,这是讲持戒的重要。

  如果观照功夫提不起来,「如何能生般若」。般若是智慧,你的智慧怎么能够生得起来?般若跟烦恼、跟妄想,诸位要晓得是一体的两面。你心不清净,现的境界就是烦恼、就是妄想;清净心现前,所有一切妄想烦恼都变成智慧。所以常听说断烦恼,那不是真的断,烦恼哪能断得了?自性起用,怎么能断得了,断了性也没有了。转变,转烦恼为菩提,烦恼的确没有了,烦恼转变成无量的智慧。所以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智慧,时时处处念念之中,增长智慧,是这么回事情。心不清净,对境界就生烦恼,增长烦恼。

  「则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条件」,我们要重视。《金刚经》在此地只提了个纲领,究竟持戒、修福的内容是些什么?要从哪里下手?佛在《观无量寿经》里就明白告诉我们,学佛要从持戒修福下手。所以《观经》里面跟我们讲「三福」,认真去做那就是持戒,三福就是三条戒,你要去做,持是要把它做到。第一条人天福报,在六道里面是大福德之人,这有四句,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十六个字,具体为我们说出来,你做到没有?这十六个字字字也是含义无量的深广。譬如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字,懂得的人、明白的人就不多,意思都不懂他怎么能做到?孝这个字,在中国文字结构里面是属於会意,叫你从这个符号里面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的形状,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它的含义是上一代跟底下这一代是一体。西方人讲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沟,那就没有孝,孝字没有了,分了家。孝道是讲一体,决定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界本体。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是孝的意思。你说这个范围多大,这个意思多深。

  我们讲尽孝,谁能够把孝做到圆满?成佛就尽孝。等觉菩萨还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就有欠缺,就不能圆满。何以故?父母对於子女的期望,是希望他做个圆圆满满的人,毫无欠缺的人,父母才开心!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父母看到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到成佛这个才没有话说,真的圆满了,你就想到这个意思多深。所以孝养父母不是供养父母的身体,饮食起居照顾好这就算孝顺,不行!要养父母之心,要养父母之志,志是他对你的期望。养父母之心也就算很不容易了,父母希望他的家庭子女都能够和睦,都能够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所以兄弟不和就是不孝,父母操心,妯娌不和也不孝,乃至於你上学去念书,功课不好,父母操心,不孝。你在社会上工作,工作不认真、不努力,被长官同事瞧不起,不孝。你才晓得这个孝字不容易,孝是完美而没有欠缺,这是修福的根基。

  中国的文化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菩萨戒律说得很明白,孝名为戒,菩萨戒是什么?菩萨戒就是孝。从孝亲这才能尊师,我们懂得尽孝,谁教给我们?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在孝亲尊师,就是孝道与师道,大乘佛法同样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离开孝道跟师道,佛法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晓得,修福从哪里修起?从孝亲尊师,这才发起慈悲心,慈悲心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十善业道,修十善业,则变成具体的行动了,落实在生活的层面,十善业道。

  从这个基础往上再提升,这是佛法,佛法小乘的福报,小乘的福有三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十二个字,这修小乘福。受持三皈,现在不少同修都受了三皈依,也有受五戒、菩萨戒,你是不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你真回头,你从哪里回头?你依靠什么?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你这个皈依是白受了。形式的皈依是受了,到底从哪里皈不晓得,依靠什么也不晓得;换句话说,现代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基础没有。要知道,小乘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我们人没做好,怎么能学佛?学佛,小乘没能做得好,怎么能学大乘?

  大乘福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里面,前面三句是自己修行的原则,末后一句是劝你,因为你是大乘人,你还要度别人,你还得要教化别人,所以劝进行者。佛又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他所修的法门决定不是一样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以这三福为基础,都从这里成就的。你才晓得这个重要!持戒就是认真坚持,遵守佛的教诫去做,从哪里做起?从三福做起,这真正修福。如果能懂得《金刚经》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你去修三福的话,这个三福就变成无漏的功德。不知道《金刚经》的道理、方法修这三福,那个福报很大,但不能够变成无漏功德,也就是说,事上知道修,理没有透彻,《金刚经》讲的理非常透彻。我们要记住,这是成佛基本的条件,决定不能够疏忽。

  「持戒,必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必是必定,一个能持戒,就是能够守法、守规矩、守本分的人,一定是少欲知足,他才能做得到。少欲知足,生活就会过得很幸福、很快乐,真正的幸福快乐不是说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财富,不尽然。富贵之人有,虽富贵他并不乐,他过得很苦,这是我们都看得到的,他不自在;少欲知足的人那才叫真富,他富足。他有亿万财产,他贪心还不足,还不能满足,还要去追求,你说那苦不苦,太苦了。一个知足的人,他没有财富,他每天赚的钱生活能过得去,一天到晚逍遥自在,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过的是真正的人生。知足是大富,不知足的人跟知足的人不能比!不知足的人,有了还要贪求,没有满足。知足的人,我不要了,我够了,你看哪个富足?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不贪求,这个人本分了,自自然然守本分,本分人就是持戒的意思,就能持戒。

  修福必深信因果,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来了,忽然就聪明起来,心思就灵敏,福至心灵。他不糊涂,他清楚了,他懂得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他知道修福。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只知道在果报上去追求,不知道修因,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能干,由於聪明、有技巧能够谋得财富,能够谋得地位,其实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情。如果要是真的,你用智慧、权术能够得来功名富贵,释迦牟尼佛也来拜你做老师,也跟你学习,你才真正了不起。为什么?你把因果定律推翻了,诸佛菩萨都没有办法。实在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诸位念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训》看一遍、两遍不行,我一到美国来,各地方弘法,我都劝大家,要想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因为三百遍念下去之后,你的印象深刻,你有一点体会到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在美国,看相、算命、看风水的很多,大家也都一窝蜂都去了。那些人说实在话,多半都是恭维你的,他的目的是你口袋的钞票进到他口袋,他就目的达到了,没有遇到真正的高人。

  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那是真正高明人,给他排的流年,一直排到他从生到死,每年你升官发财,你所得到的多少东西,都给你算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错。所以了凡先生心就定了,一切都放下,知道一切妄想都等於零,都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命运。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念头都不起。云谷禅师佩服得不得了,没见过这种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个功夫太难得了,就向他请教。他就说老实话,这老实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我还打什么妄想,打妄想也等於零,算了,就不打妄想了。云谷禅师听到这个话就笑起来:我原以为你是圣人,结果你还是个凡夫。这是个聪明的凡夫,是个标准的凡夫。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凡夫不标准,达不到标准,他是个标准凡夫,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照著命运走,还有什么话说。云谷禅师才告诉他,命运可以变。命运怎么来的?你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福,你积善,这一生你受善的果报,你造恶,你这一生要受恶的果报,没法子避免的,这叫标准凡夫。

  修行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因为自己每天在生活行为里面善恶的念头都有加减乘除,但是你加减乘除的幅度都很小,所以你就不会超越它的标准,那就算得很准、很灵;假如你善恶的幅度太大,超过标准,就不灵了,这个很有道理的。云谷禅师教他,一心一意认真努力去修善,他依照《太上感应篇》的功过格认真去做,果然跟孔先生算的就不灵了。他的果报愈来愈殊胜,孔先生算他的寿命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他并没有求寿命,自自然然延长了。孔先生算他命里没有儿子,他后来又得个儿子,命里没有的,那是求得的,命里有的,那不是求得的。他懂得修福,他深信因果,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

  下面这是说到《金刚经》,说到本经的经义。「不住於相,则持戒者最宜,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这是说明为什么佛要选择这两种人,持戒、修福,对於佛说《金刚经》的义趣,接受、能生实信,什么原因?这里说出来了。因为持戒的人可以对不住於相,因为他少欲知足,所以对於不住相这个说法比较容易接受。本经说,佛不说断灭相,所以修福的人就很容易接受。这两个意思实在讲是本经说法的重点。「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之财。」佛在本经里面教菩萨,菩萨应当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不执著,一切都放下,从心里面不生一念分别执著。而生其心,要生为大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要生这个心。这是大慈大悲,这就是修福。所以,「而生其心」就是修福,「应无所住」就是持戒,就是放下,一切都放下。无住跟生心是同时,没有前后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佛才教诫菩萨,修福不能够去享福,修福如果要享福,麻烦就大了。修福要不去享福,那是真实的福报,永恒的福报,为什么?如果刻意去享福,著了相,著相还不要紧,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

  我们看历史,历代的帝王将相,集人间之富贵,人间富贵他达到顶点,这个福报不是一生修的,要修积好多生好多世才能够得到,才能享这个福。享福的时间短暂,没几年,享福的时候造多少罪业,福报享尽了,恶报现前,马上三途去了。这是世尊为什么一再教诫菩萨,不可以受福德,道理在此地,这是真实语。因为自己权力在手的时候,造罪业非常容易,轻慢人、侮辱人、残害人太容易了,对人尚且如此,对一些畜牲更不必说了。在从前的社会,年龄长的人记忆都很清楚,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四、五十年之前,一般平民老百姓吃一餐肉很不容易。在大陆,我住的地方还不算是很内陆,安徽,离长江还很近,我们家乡乡下,一个月才杀一次猪,杀一头猪。所以你要想吃肉,一个月只有一次机会,你去买一点点。诸位想想看,杀业很少、很轻。现在还得了,餐餐都是鸡鱼鸭肉,这些众生甘心情愿被你吃吗?要是不甘心不情愿,将来要讨债,佛经上讲的,吃它半斤你将来还它八两。现在经济发达,大家都有钱,天天过年,顿顿都吃肉,这个罪业还得了!所以你想到这个因缘果报,非常可怕。这些众生含的怨恨不会消失的,它不觉悟,等待机会来报复,你现在福报正在大的时候,它对你无可奈何,等到你的运衰了,它就来找你。

  有人学了佛,知道自己罪业造多了,想出家修行,来真正忏悔,或者能够免除。不错,真修行,你有护法神保护,冤家债主不得其便,不敢接近你,护法神拦住了;如果你的道德稍稍有一点亏损,护法神走了,冤家债主都来了。台湾很流行拜忏,水忏,慈悲三昧水忏那个因缘你去看看,那是悟达国师的一段故事。悟达国师十世高僧,很了不起,修持好,来生又得人身,又出家又修行,十世!冤家债主都没有忘记他,都还在旁边等候。到第十世,修行功夫很了不起,十世的果报是皇帝的老师,国师,悟达国师。皇帝送他一个礼物,沉香宝座,沉香雕的太师椅,皇帝供养给师父。他接受之后很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帝王对我这样恭敬,这一念傲慢心起来,护法神走了。冤家债主等了十世,等到这个机会,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你就晓得那个怨恨深重,生生世世在等待机会来报复,真的是可怕。

  我在台湾也有个同参道友,广化法师,也许你们很多人见过他,他跟我是老朋友,没有出家的时候都在军中服务。他过去在军中管军需,就是管粮饷、管钱财,所以用钱就很方便,阶级虽然不高,官虽然不大,管钱有钱花,每天吃一只鸡。管了多少年,鸡恐怕吃了几千只,一天吃一只。出了家,学佛之后,才晓得造的罪业很深。出家之后,戒律很严,在我们这一辈里面,持戒他是第一,教学里面他讲戒,持戒讲戒。有一天洗澡的时候,在浴室里面,冤家债主现前。他看到洗澡间里头满屋子飞的都是鸡,这个要来咬他,那个要从这边咬他,他到处躲避,躲不及摔了一跤,腿跌断了。现在中风,半身不遂,说话都说不清楚,非常可怜。他得这个病的时候告诉我,他说我这是重罪轻报。还是没能转得过来,不容易,才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今天是你有福报,过去生中你修的福报大,余福未尽,冤家债主不敢碰你,到你福报享尽的时候,冤家债主统统都来了,那个时候后悔莫及。

  深信因果,警觉心就高了,我年轻的时候造罪业,说实在话不在广化之下,我小的时候喜欢打猎,杀生不计其数,也是造了很重的罪业。所以没有学佛之前,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都说我活不了四十五岁。我相信,我能够接受,我知道自己没有福报,罪业很重,应当得的果报。我二十六岁闻佛法,刚刚接触佛法,朱镜宙老居士送了《了凡四训》给我看,我愈看愈欢喜,愈看警觉性愈高。所以我学佛六个月就吃长素,就忏悔业障,有钱放生,过去杀生太多了,放生,希望能够赎罪!四十五岁那年生了一场病,病了一个多月,我那个时候心里想,寿命到了,一心念佛求往生,没指望了,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我认命了。可是念佛念了一个多月,病就好了,我也没有找医生,也没有吃药,一个多月病就好了。我在台湾这么多年,就病了那一次,所以我在台湾没有进过医院,没有病历。我没有求寿命,眼看我七十岁了,古稀之年,这是果报,这个果报我没有求。

  所以转业没有别的,认真修行,不肯认真去干,业力转不过来。唯有往生,我们才能够跟娑婆世界无量劫来这些冤亲债主,暂时告一个段落,我暂时不要还,他们也暂时不要来讨,我到极乐世界去。去到极乐世界,有了成就之后,回来再度他们,再来报恩,这就对了。深信因果,所以能够舍财修福,因为财是假的,这我也曾经讲过多次。固然是你命里头有财,你命里头没有财,求也求不来,所以有财是你命里有的。世间人求财富、求长寿、求聪明智慧,他不知道,这三种果报真因就是布施。你这一生命中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布施的,过去生中欢喜财布施,这一生得大富,是这么来的;过去生中修法布施,这一生得大智慧;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这一生得健康长寿。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真理。你没有修因,你怎么可能得到,这不可能的。就是当小偷,偷来的那些财物都是他命里有的,他命里没有的,他怎么会偷得到?不相信你去偷偷看,你能偷得到偷不到。所以你说冤枉不冤枉,连偷来的、抢来的,都是自己命里有的,自己命里头没有,你绝对得不到。所以古人讲,明白道理之后,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我们要想得财富,要修财布施。一般人只晓得钱财要怎么样攒积,怎么样生利息,那个利息太微薄,风险也很大。布施,愈布施愈多,愈布施愈有,可是愈有愈布施,不要住,这是佛教导我们的,不要止住在这个地方,有多少尽量布施,这个身心快乐!

  自己的生活实在讲,衣食住行都很简单,需要都很少,不多,这个生活过得多自在,过得多美满。不要去跟人比赛,跟人家比赛是世间最愚蠢的人,看到别人有,好像我没有不行,这个很可怜。天天为外面环境所转,他的生活怎么不苦?譬如穿衣服,一件衣服很爱惜的穿,常常换洗,干干净净,能够穿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十年八年就不要买衣服。你这个地方节省了多少金钱,节省了多少的时间。你所去买的东西都是你需要的,不需要的看都不要看,心是定的。世间人可怜,可怜在哪里?看到那个服装设计师今天设计一个新的款式,去年那个不流行了,今年流行什么款式,赶紧去做,你口袋的钱都被他们骗跑了,那就叫魔,魔掌!你被他转,你被他支配,你很可怜。我常说,款式不时髦了,不流行了,穿出去人家笑,我就告诉他,笑死是他死,你没有死,与你有什么关系?笑,你笑嘛!笑死活该。不要为环境所转,就是少欲知足,这生活很好过。所以,物质的生活不是不能享受,不必天天追求新花样,天天要用新产品,不要搞这些,搞这个那就太苦了。

  「以财法无畏施之於人,正是修般若即在持戒修福下手。」我们真正的功夫要从这里做,要过自己的生活,身心清净一尘不染,充满了智慧的生活,这多自在。「诸恶莫作是持戒,众善奉行是修福,谨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拣定之机,必蒙佛加被。」戒律的精神就是这两句话。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戒律可以分为两类,一个叫止持,一个叫作持。止持是禁止,不可以做的,比如五戒里面,不杀生,不淫欲、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不」就是禁止,不可以做的。你要是做了,这叫破戒,叫犯戒,佛不让我们做的。作持是叫我们一定要做的,你不做你就犯戒。譬如三福里面,「孝养父母」是叫你去做的,「奉事师长」是叫你去做的,不做就犯戒了。所以分为这两大类,止、作二持,一定要清楚,知道要怎样做法。它的总纲领就是诸恶莫作,这是对自己,小乘戒。大乘菩萨戒要利益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它的精神是众善奉行。这个「善」,利益大众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尽心尽力去做,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地方把它配在这两句,「诸恶莫作」是持戒,「众善奉行」是修福,实际上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是大乘戒。

  谨小慎微,小就是我们讲的小节,日常生活一些小事要谨慎,你的戒律才能够持得好。现在有些人说小小戒可舍,这个话是没有根据的,在经典上找不到根据的。小戒要不遵守,大的戒就很容易破、很容易犯。真正要做到戒律清净,一定要从小地方做起,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丝不苟,一定要守规矩、要守法,这样才行。慎微,微是讲起心动念,起个恶念,立刻就警觉到,警觉就要把这个恶念消除,从这里下手,这就对了,要从念头上去克服。放下一切。

  这是须菩提尊者所关心的,哪一种人才有条件接受如来如是章句?就是佛这一次所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什么样条件的人才能够遵守?佛在此地告诉他的,持戒、修福这两种人行,因为这两种人能放下。持戒的人,能放下世间的五欲六尘的享受,他过得很本分;修福的人,他能够舍自己的财,能够舍财修福,他能放下。而真正学佛的人就是要做这个样子给别人看,劝人放下,自己没有放下,人家肯相信吗?不能相信。

  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这的确是台湾这四、五十年之中,稀有的一位善知识,为什么?他做到了。他一生就住一个很小的房子,那个房子诸位现在到台中去,它开放的,大家可以去参观,前后总共大概只有十五坪,很小的一个房间。他一天吃一餐,这一餐饭他自己做,用个小的炉子,一个带把的锅,锅也是它,碗也是它。他的饭菜煮在一起,吃完了一洗,锅碗都洗了,非常简单,那个生活之简单,我们一般人受不了,他一天的生活费用只要台币两块钱。他赚的钱不少!他是行政院底下孔德成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那个阶级是简任一级,所以他的薪水应该是不少的。他在中兴大学兼的有教授,他是中兴大学教授,中国医药学院的教授,他有收入。他除了这点简单生活费用之外,他一个月六十块钱生活费用,其他统统捐出来做善事,他真干。他的衣服,现在有一个展览室,诸位到那里去看,他的衣服有补丁,一双袜子都补了好多次的,他穿破了自己会补,他不去买个新的。所以他的一件衣服,大概都是穿了四、五十年的。

  学生多,他的学生,我很保守的估计应该超过六十万人。学生送给他的这些衣服、吃的营养品,他这里收了,那个地方就送人。新的衣服、好的衣服很多,我现在还有好几套,他送给我的,人家送给他,到晚上他就拿来送给我,真了不起。所以生活简单。他一直到九十五岁都不要人照顾,还是自己搞东西吃,九十五岁以后才接受学生照顾他,他九十七岁走的。往生之前两个星期,还在图书馆讲《华严经》,九十多岁的人,你看起来大概好像只看到六十岁的人的样子,你看他不老!精神好,体力好,音声宏亮,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所以说是真的舍世间之欲,他真的舍掉,这是佛说的,这样的条件就行了,「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具足这样的条件可以接受金刚般若的法门,必定蒙佛加持。

  「学佛者,定须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求三宝加被。」这个字要念古音,念破音字,现在是用挑手边的,跟挑手边的「披」的意思完全一样,应当要读「披」。所以台湾的音念的正确,台语念的正确,念「加披」。求,不是天天念这个,心里头在要求,不是的,我们一切照做,佛自自然然加持。假如我们不做,每天跪在佛菩萨面前,磕著头求佛加持,没用的,那加持不到。自己如法修行就得三宝加持,要懂得这个道理,不求就得到;自己不能去做,心行跟佛法相违背,你怎么样供养佛菩萨都等於零。家里供得再庄严的佛堂,每天早晚三餐丰富东西供在佛的面前,磕头作揖求佛保佑,那是假的,佛菩萨不会接受你的贿赂。佛教人要持戒、要守法,他自己怎么会犯法?怎么会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不可能的。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这才能得到。

  「即如念佛,念时心中一无所有,专精不杂,则得弥陀加被,成就三昧。」这是举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你就能够推想到,我们在行住坐卧,这就是一举一动,都要守佛教诫,都要遵守佛讲的规矩,要把它做出来。我们讲弘法利生,到处讲经说法,口头上在讲,没用!实在讲,讲也讲不清楚,为什么讲不清楚?没做到。对於教义不能体会入深,怎么能说得出来?你要能把深义讲得出来,你一定做到了。孝亲尊师有没有做到?怎样孝顺?怎样尊敬老师?都是要依教奉行。老师不需要我们供养,老师需要我们对他的教诫能体会、能奉行、能够发扬光大,这是他的心愿,这样做才是真正孝亲尊师。纵然你默默在做,你做得很多,世间人并不晓得,佛菩萨晓得,鬼神晓得,你的父母得到佛菩萨的尊敬、鬼神的护持,自然健康长寿。虽然好像生活,可能物质生活会清苦一点,绝不缺乏,也就是说一定能过得去,这三宝加持。

  所以,孝敬的意思无尽的深广,我们要懂要知道体会,都是在一个真诚,要实践、要把它做到。念佛,专心念佛,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就是孝亲,这就是尊师。做事情含糊笼统,不认真、不负责、不如法的去做,都是不孝,对老师不敬。前面讲的谨小慎微,点点滴滴都是孝道、都是师道。做久了,在自己就变成习惯,习惯成自然,逐渐就会影响旁人。你周边的人,他们向你学习,他们对你尊敬,向你学习,这是身教,说法是言教。成就三昧,从念佛得的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就是定。

  「应学愚夫愚妇之坚定信心」,不要看这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们的长处往往我们比不上,我们要向他学习,为什么?他心真诚、心清净,专念,这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