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20-015-000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第五集)  2003/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015-0005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阿弥陀经》经文的第一段,从「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这一段。小注里头,第一段是解释名义,解释名义就是解释名词术语。

  「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也是师承。「一时」,这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这个主讲的人。「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所成就,在这个地方讲的。「舍利弗」这些大众们,这是听众成就。这就跟会议记录前面的格式相同。下面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跟诸位做简略的报告。

  先解释「如是」这两个字。「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个叫「如」。我们先说这两句。「实相」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真相,实就是真实,相就是现象,宇宙的现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凡夫看不到宇宙的真相,我们看到的是幻相、假相,千变万化的相。真相,真相没看到!好比我们看大海,看到大海里面波涛汹涌,在海岸边上看到浪花的冲击,我们看到这个相,看到波涛,看到浪花。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水。只知道去欣赏波涛汹涌的浪花,只去看这个相,把水忘掉了,真相是水。

  我们看到宇宙之间千变万化,从来没有一分一秒钟停止过。佛经上讲的刹那生灭,好比海里头的波涛,波起来,生了;降下去,灭了。浪花冲击上来,生了;这一退后,浪花消失,就灭了。宇宙之间生灭变化永恒不断。我们平常只知道看这个变化的相,没有看到它的体,能变化的体是什么。波涛、浪花是水变化的,体是水。宇宙这么大,这里面千变万化的,它的体是什么?在佛的经典里面就把它称为实相。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所有一切现象是刹那生灭的,千变万化的,能现能变的体是永远不变,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讲了八个「不」都是形容它。它是宇宙的本体,是我们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在这里给它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叫「如」;如如、真如、自性、真心、理体,佛在经典上说了几十个名字,这个没有关系。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用意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名字是方便法不是真的,但是在教学里头用这个名字让你悟入真实。名字不能执著,名字要一执著,你就不能够悟入真实。所以不可以执著名字相,佛说这么多名字,意思就是给你说,怎么说都行,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就没错,千万不要执著名字。

  这一部经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修学的目的就是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我们要用一般的话来说,去学习。学习,在我们这个世间有什么不好?我们这个世间学习的环境不好,人事环境尤其不好,这个世间没有好老师,没有好同学,没有好的修学环境,寿命又短,就是时间太短不够用。阿弥陀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最完备的修学环境,只要我们想去,你真能去得了。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你到那个环境去学习,诸佛如来是你的老师,诸上善人是你的同学,同学都是上善。上善指的是什么?等觉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同学、学长,我们班上的班长。那个地方是最完备修学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你不会起贪瞋痴。为什么?所有一切,不论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受用都是变化所作。想什么,东西都现前,贪心没有了。这个社会都是善人,没有恶人,没有一个人有恶念,没有一个人有恶意,没有一个人有粗鲁的言语,你就是有瞋恚心,你在那里发不起来;换句话说,没有让你发脾气的条件,这个不可思议!瞋恚心发不起来。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佛法,全是圣贤教诲,你决定不愚痴。换句话说,贪瞋痴不必去断,也不必去理会,到那个世间住久了,自然而然就断得干干净净,目的在此地。

  「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无非」就是不错,决定不错,这叫「是」。这个解释是依本经宗趣来说,把它摆在第一条。这个说法,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此界他方,都是正确的,都没有错误。就是在华藏世界讲,也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文殊普贤在华藏世界华严会上,以十波罗蜜、十大愿王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们想想看,所以在华藏世界、在华严会上讲也是「决定无非」。从这些地方你自然就体会这个法门殊胜,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华严》,学习《华严》的目的在哪里?对於净土这个法门彻底明了。《华严》讲得最细、讲得最多、讲得最清楚,没有别的,就是让我们深信不疑,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学《弥陀经》、学《无量寿经》,半信半疑,不能解决问题,学《华严》。《华严》长时薰修,把你的疑根拔除。都清楚、都明白了,《弥陀经》、《无量寿经》这是净宗的纲要,把纲领抓住,修学的功夫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就能落实。

  下面还有一个解释,请大家看,「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这也是依净宗旨趣而说的,但是这个说法范围大。「万法俱寂」这个道理太深了。我们看到万法「俱动」,刹那生灭,都在动。万法俱动就不是如,如是讲的体,我们所看的是相,著相!相是动的,作用是动的,体不动。就像在海里头我们看的波浪,浪花起伏它在动,它随著风向,随著流水的方向不断的在移动,那是它的作用;起伏是它的相,流动是它的作用。但是你要晓得它的体没有动,体叫如。

  一心不乱,一心,心不动;二心,二心是动的,二心是你心里头有妄想。所以想叫妄想,意思就是告诉你那不是真的。真心是什么?真心里头没有念头,真心离念,真心无念,这大乘经上常讲。有念不是真心,无念是真心。这个地方又要搞清楚,无念不是无想,不是说我什么都不想了,我就是无念,错了。这个地方真的差之毫厘,缪之千里。为什么?你要把无想当作无念,你真的修成功了是无想定,你将来的果报在四禅无想天。不能解决问题,搞错了。

  无想也很不容易,也是相当的禅定,你看,四禅!生四禅天里面的无想天。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他堕在无明里头,无明还是想。动的不想,他想静的,想那个不动的,他想「无想」;有想不想,他想无想,变成无想定。无念不一样,这个要搞清楚,无念不是无想,无念是无妄念;无妄念,大乘法里讲是有正念。如果你心里头还有分别有正念,还执著有正念,这个正念又变成了妄念,这个难懂。

  到底怎样才叫正念、才叫无念?佛经上有一个总的原则,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无念。对於宇宙之间一切理事、因果、性相,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正念。所以正念里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活活泼泼,这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跟无想定大不一样,跟小乘的偏真涅盘不相同。无想定、偏真涅盘没有用处,有体无用,说老实话,自己得不到圆满的利益,也不能够利益众生。

  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呵斥小乘人,赞叹菩萨。菩萨有体有用,小乘有体不起作用!所以要懂得「万法俱寂」。这个相在哪里?这个相就在眼前,而且它不生不灭,它周遍虚空法界,那怎么不在我们眼前?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会上非常感叹的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在现在,从来没有失掉。非常可惜,「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是」原来就在我这个身上,我一天到晚在用它,不知道!在这个身上什么东西?六根的根性,这是明显的跟你讲,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就是「实相妙理」,就是寂灭相,清净寂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如果再深入跟你说,我们这肉体上,现在科学家很清楚、很明了了,我们这个身体什么造成的?细胞造成的。细胞是怎么造成的?原子造成的。原子怎么造成的?粒子造成的。《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每个粒子都具足圆圆满满的法性,法性就是真如。真如在哪里?真如无处不在!每个粒子里头都有,每个原子都有,我们身体每个细胞都有,非常可惜就是因为你迷了,你不觉悟。

  你要真的觉悟了,才晓得「万法俱寂」!我们没有看到清净寂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无量无边的生灭相、变化相。这是怎么回事情?我们只见相不见性。这些佛菩萨、真正修行觉悟的人,他们见性了相,对於现象他很明了,他见它的性,在生灭现象里面有不生灭的性,这才把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如是,原来如是!他一心不乱,也就是说他没有妄想了,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这叫「如」。

  净宗修行不迷信,跟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不比它差。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净宗不在法门之外,跟其他的一切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为什么?所依凭的都是真如,都是实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是」!一点都不错。是心是佛本有的,本来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心。现在你又发心想作佛,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想佛你当然就作佛。现在SARS的传染病为什么这样的凶?传染得这么广?没有别的,你天天在想SARS,SARS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你不再想它,它慢慢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好的,不想善的?

  今天早晨美国打电话给我,有不少人在电视上看到我前一个时期对SARS有几次讲话,现在他们把它编在一起,在卫星电视上播放。我特别告诉大家,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一切法从心想生」,不要去理会,不要去想它!想什么?真诚清净。真诚清净决定不会感染一切病毒,不会感染。你的心里头、思想里头没有毒,怎么会感染毒?不相应!平等慈悲可以能够化解病毒,SARS细菌带的毒,能把它化解掉。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只要我们真正修「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瘟疫很快就化解,就没有了。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妄想里头来的,从贪瞋痴里面来的,这才是根是本!所以我们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天天看佛,看佛像,天天读佛经,哪有不作佛的道理?这叫「是」。「如是」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再看「一时」。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一时。所以佛讲经的时间不记载年月日,用这个好!不记载年月日,这里头还有一个很深的意思,让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为时间空间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产生的,它不是事实。在法相唯识学里面,把时间空间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什么叫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讲,它是属於抽象概念,不是事实。所以佛家的名词叫不相应行法,现在人叫抽象概念,没有事实。「一时」好!

  「际遇良时」,「际遇」我们今天讲是机会,条件具足了,这个时候。「师资道合」,老师遇到好的学生,好的学生遇到好老师。学生喜欢学,老师乐意教,这个遇到之后,这叫一时。老师再好,遇不到学生也是枉然;学生再好遇不到老师,这种情形很多很多。所以善导大师那个话我是愈想愈佩服,他老人家讲「总在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是人事。我们能不能成就?个人修行能不能成就?对社会、对大众能不能有所贡献?都在遇缘不同。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

  佛法里面讲的「六和敬」。第一个「见和同解」,大家的想法看法一致。一致怎么建立?一致就是放弃我自己的想法看法。我是凡夫,这个首先要承认、要肯定!我是凡夫,我没有觉悟,我现在在迷。既然没有觉悟,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就不是正确的。我们大家都是凡夫,把自己的成见放弃,把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暂时放在一边。我们听佛的,我们接受佛的教诲,依照佛的想法、佛的看法、佛的做法去做,这叫学佛。佛的想法、看法、做法靠得住靠不住?这要有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的?肯定佛是觉悟的人,佛是明心见性的人,佛的思想、作为就是自性性德的流露。到我们自己要是证得佛果了(证得佛果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把「如是」真的找到了),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会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佛佛道同。

  为什么?你见性了。你的思想、见解、言行,全部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没有见性,它是从烦恼习气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它带著有自私自利,带著有贪瞋痴慢。诸佛菩萨、法身菩萨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贪瞋痴慢,这是很合理的。所以我们自己反省,我还有没有自私自利?我还有没有贪瞋痴慢?还有一点。有一点都不行,有一丝毫都不行,你没有觉悟,你没有见性。要把它断到一丝一毫都没有了,那是见性的样子。我还有私心,我还有好恶,这个喜欢,那个讨厌,不行!谁喜欢?我喜欢。谁讨厌?我讨厌。你还有「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

  唯识经论里面常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不是学来的,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习气。头一个「我见」,这是根!「我见」就是严重的执著,执著这个身是我,执著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东西是我,我见。有我见一定跟著来的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四大烦恼,凡夫!真正觉悟的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这四个没有了。所以自己要常常想到自己是什么人,是凡夫,不是佛,不是菩萨。

  既然是凡夫,真正知道自己是凡夫了,放弃我自己的成见,放弃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我的说法,放弃!随顺佛陀教诲,这是一等聪明人,这个人真正叫学佛。他果然真干,不要三大阿僧劫,他这一生能成功。三大阿僧祇劫是对谁说的?半信半疑的人。你说他不干,他天天在干;你说他真的在干,不见得,他没有忘了自己。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妄想习气作主,那一种人成就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无量劫。真正把自己烦恼习气放下,完全听从如来教诲,这经典最后一句是「依教奉行」,果然依教奉行,快!尤其是这个法门,当生成佛的法门。「一时」,一时能成就。

  第四句主成就,「佛」。佛是梵语音译「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省略掉,单单称个「佛」。他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佛这个字含义很多,它的体是智慧,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智起作用就是觉,自己觉悟,自觉之后要帮助别人觉悟。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了。觉行圆满那是智慧,觉悟达到圆满,宇宙人间万事万法没有一样不觉。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赞美神、赞美上帝全知全能,觉行圆满就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无所不能,这个时候我们称他作「佛」。佛是梵语,「人天大师」,人间天上的好老师。「大师」是最极的尊称,尊称到极处,大师就是佛。

  现在人有不少人自称大师,这个事情在古时候没有。你看看古时候翻经的这些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修养都达到高水平,人家谦虚。我们在翻经名题上常常看到「三藏法师」,更谦虚一点称沙门,不敢称法师。通达经律论的称三藏法师,经律论通达一种,不敢称三藏法师。通达戒律的称律师,通达论典的称论师,通达经教的通常称法师,不敢加「三藏」,三藏是统统都通。没有人敢称大师的!大师是佛。这一点我们同学要记住,千万将来不能够自称大师,你称大师,你太傲慢、太过分。别人称你大师,要把这些事实跟他讲清楚、讲明白,不可以这样称法。称大法师还勉强,法师,那个「大」是尊敬你,称大法师,不可以称大师,要懂!

  就跟世间一样,名称不能乱用的。大师是佛,他不是佛,他称大师,这有过失的。譬如说你不是总统,你出去跟人家说我是总统,你们都要称我总统,成什么话?世间人这样做是犯法的。在佛法犯不犯法?犯法。世间法不制裁你,护法神要制裁你,你做得太过分了。但是有许多祖师大德过世之后,后人称他大师,这是对他特别的礼敬,这个行。他自己也不知道,后人尊敬,这个行。

  可是有一个例外,净土宗的祖师一般称大师,称大师也不是他在世,都是他往生之后,后人尊称的。因为那个「祖师」也是后人尊重他的。净土宗没有承传,不是一代一代的。其他各宗各派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净土宗不是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祖师从哪里来的?是后人,等於说民主选举出来。这个人对於净土宗修行有成就,对净土宗有很大的贡献,后人称他为祖师,不是他自己称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称为大师,但是都不是他在世。

  诸位要知道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都称印光法师。你看最早的《文钞》,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印光法师文钞》,没有称大师。他老人家往生之后,后人称《印光大师文钞》,行!他在世的时候不可以称。「人天大师」,佛称,佛可以,菩萨都不行,菩萨称大士、称开士、称正士,不能称大师。这是常识,我们必须要懂得。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面这一条,「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一句。

  「舍卫」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翻作「闻物」,「此云闻物」。闻物就是两个意思,「闻」是说这个地方多闻的人很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见识的人很多。换句话说,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这个地区文化水平很高,「闻」是表这个意思。「物」是物产丰富。用现在的话来说,物是物质文明,闻是精神文明,都非常殊胜。这是个好地方,非常难得。

  「舍卫」原本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个城市太出名了,用这个城市就代表国家。就好比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提到北京这就代表中国,提到华盛顿DC就代表美国,一样的意思。只陀也是梵语,须达多也是梵语,这是两个人的名字。只陀是太子,须达多是位大臣、长者。这两个人布施一个场地,提供给佛在这个地方建立道场,教化众生。这个故事就不能讲了,《经律异相》里头有,《法苑珠林》里面有,许许多多法师对《弥陀经》注解都讲得很详细,我们在此地把它省略了。

  须达多黄金布地,把只陀太子这个花园买下来,只陀太子看到他这样做法,被感动。他说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个什么人,你怎么对他这么尊重,做出这样大的牺牲。太子的花园非常之好,须达多向他买。太子跟他开玩笑,你家里富有,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把我这个地铺满了,我就卖给你。须达多就真的干,只陀太子受感动,他说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我们来供佛。须达多不肯,须达多说功德是我一个人做的。太子就讲,好了,那好,这个地你布满黄金,我地卖给你;园林里面的花草树木是我的,你没有办法铺。好!地卖给你,花草树木我全部把它砍掉。须达多这就没有法子,「好!好!」这两个人合作,所以叫「只树给孤独园」。

  「给孤独」就是须达多,当时这个城市人送给他这个称号。他常常布施孤独之人、老人,用现代的话来说,须达多长者很喜欢做社会慈善事业,帮助孤苦的人,帮助老人,无依无靠的人他都照顾,所以给他「给孤独」这个称号。这个道场就叫做「只树给孤独园」,因为只陀是太子,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黄金布地的故事从这来的。

  他们两个供养佛陀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接受?佛陀欢喜接受。但是这里面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清楚,佛陀接受他们供养是使用权,决定不接受所有权。如果说我这个园林供养释迦牟尼佛,把产权都交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家,现在不是又有了一个家,不又回家去了!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一生接受国王、大臣、居士、长者的供养,统统是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这个一定要知道!心地永远是清净的,决定不起贪心,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他老人家的作为给我们后世人做榜样,我们要记住,如果这个产权据为我所有,我就错了。你又回家去了。

  真正修道人於这个世间一丝毫都没有贪恋。所以现在我们建立道场,一定要成立一个法人代表,这个产业不是归某一个人私有。组成一个董事会,董事会里面可以请在家出家来担任,他有权处理道场里面的财物人事。委托真正有修有学、德高望重的,或是法师、或是居士都可以,委托他,就是请他,董事会请住持,请负责管理道场的人,这个人他来管理,他来负责教学,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只树给孤独园」这个道场的主权人,就是只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他们等於是董事会。聘请(在佛法叫礼请)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那些学生到这个地方来常住,到这个地方来修行、讲经说法。当然这个地区民众来听经、来学习的人非常之多。经典上总是写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还要列举几位上首,实际上列举几位上首是表法的,每一部经前面并不完全相同。这几个人代表这一个法门的内容,它有这个意思在,所以不是随便列举的。这些地方我们要注意学习。

  修道的人、觉悟的人,决定不沾惹名闻利养。中峰禅师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在他的传记里面看到,杭州灵隐寺是那个地方第一个梵刹,我们今天讲大寺庙,请他去做方丈住持,他辞谢了,他不做。为什么?为了教导后学远离名闻利养,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教学讲经的工作,这是我们的典范。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干些什么?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总要对社会、对大众有一点贡献,这个贡献就是你一生从事的事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接受大家的供养,我们用什么回馈?那你先要理解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到底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仔细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一生教学,教学是教育。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经三百余会,这三百余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办活动;他办大型小型、长期短期的这种活动三百多次。像我们现在办佛学讲座,办短期的培训班,办长期的学院。有时候也接受其他地方的邀请,短期讲经、讲演的这些活动,世尊这三百余会就是这样的。天天从事於教学,劝化众生,这个事业是什么事业?现在人讲社会教育。教化的对象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就是现在人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要看清楚、看明白。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做过像现在这样的法会,没有!超度,没有!为死人诵经,没有!

  我们要细心观察,这些像现在做的这些法会,超度的法会,是后人流传下来的,不是佛留下来的。这些历史我们要懂得、要明了,不能把方向目标搞错了。佛教导我们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教我们觉悟,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觉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园林、道场,什么是「道」要搞清楚。中国儒家讲的道,就是伦理道德;佛法讲的道,就是觉悟的理论,觉悟的方法,觉悟的境界,这是道,道路!转凡成圣之道,破迷开悟之道,断恶修善之道,这是道路!这个地方是教导这些的,这个场所称之为「道场」。这是第一段为诸位介绍的。

  下面第二段,「大众同闻」。从「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一直到「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这是第二段。第二段讲「大众同闻」。我们这个提要里头写的「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取是取法,师是师法,这些都是给我们做榜样、做模范的,我们要会学,向他们学习。

  经文上给我们写得很清楚,「大比丘僧」,比丘是小乘,它上面加了个「大」字,就不是小乘,大乘比丘,学习大乘法的。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常随弟子,长期追随老师的,老师到哪里跟到哪里,跟一辈子。所以它是一个相当有规模的团体,教学的团体,社会教育活动的一个团体。总数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五」字省略掉,它取整数,一千二百五十人,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弥陀经》注解里面都会说到,都介绍得很详细。

  再看看,这些人「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这个不得了!什么是阿罗汉?「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所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无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毕业了。他的学分统统修圆满,毕业了,毕业了就无学。小乘的无学是四谛法修满,称阿罗汉,得到正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拿到阿罗汉的学位,他真正成就了正觉。这个意思就是说他的思想、见解、言行没有过失,见思烦恼断尽。经论上常说的八十八品,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须陀洹就断尽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

  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面的因他没有了,因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他要再到六道轮回里面来教化众生,那就是乘愿再来的。众生有感他有应,乘愿而来的,不是业力。六道里面的凡夫出不了六道轮回,业力。什么业力?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你怎么能出六道轮回?你要从这个上面去想、去观察,你才知道难,太难太难!因此,我们不能不感谢阿弥陀佛,要不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开这个带业往生的法门,我们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

  每个同学你们自己冷静反省一下,你妄想杂念能断得掉吗?一切时一切处,连晚上睡觉,你的妄想都没有中断过。晚上睡觉会作梦,梦从哪里来的?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你断不掉,出不了六道轮回,幸亏有这个带业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难信之法!难信能信,那是你无比的福德,无比的智慧。你能选择这个法门,死心塌地修学,你这一生超越六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小乘阿罗汉不能跟你相比,你比他殊胜太多了。

  大乘阿罗汉是指谁?大乘毕业,无学了,给诸位说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第十地的菩萨,毕业了;大阿罗汉是指法云地的菩萨。这些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皆是大阿罗汉」,不是小乘。不是小乘怎么样?来唱戏,装小乘,他在这里扮演小乘,实际上是大阿罗汉。这里面确实有不少早就成佛,像这里所讲的舍利弗、目犍连,大家都知道,古佛再来。

  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统统都是古佛再来,那是菩萨众;这个地方示现的是声闻众,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我们一个人要成就,许多人要打击他、嫉妒他,破坏他、障碍他,造无量无边罪业,这是迷。觉悟的人看到这个人成就了,大家帮助他,大家拥护他。像唱戏一样,你唱主角,我替你唱配角,没有一个不欢喜,把你捧起来。这一场戏唱好,目的在哪里?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所以古大德常讲「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些出家人互相赞叹,佛法兴旺。互相毁谤,自赞毁他,佛法就灭了。佛法兴旺,对众生有好处,对我有好处;佛法灭了,对我没有好处,对众生没有好处。由此可知,吉凶祸福都在我们一念之间,世出世间法都是这个道理。一家兴旺,你看他一家人互相和睦,互相赞叹,欢欢喜喜,这个家庭兴旺。如果这个家庭彼此都有猜疑,都不信任,每个人都看对方的缺点,绝不说对方的优点,这个家庭不久一定败亡,这肯定的。

  团体、公司行号,乃至於国家都不例外。国家怎么样兴旺?世界怎样才能得到和平?圣人看得清楚,讲得透彻。我们果然觉悟明了,依教奉行,从家里开始,家和万事兴。我们这个小团体,四众同修都在一起,彼此互相赞叹,这道场会兴旺。彼此互相猜疑,嫉妒障碍,这个道场没有前途。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是因果报应,不能不明了,不能不警惕!

  人死了有来世、有来生,不是死了什么就完了。死了一切都完了,我们搞这个干什么?不用学佛了。正因为死了还有来世,来世还有后世,我们这一生要没有做好,死了就不得了,麻烦就大了。聪明人,古人所说有「前后眼」的人(「前后眼」是能够想到将来,能够想到以后),过去未来的事情多想一想,要为生生世世著想,要为社会大众著想,这是个明白人,是个觉悟的人。只为自己,不知道为别人,这是糊涂人,迷惑颠倒的人。

  所以佛身边这些大众,还包括在家居士,里面都有古佛再来的,大菩萨示现的,外表像个凡夫、凡人,实际上是圣人。我们看提要里头所说的,提要里头有三条,「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这是为什么把这些小乘放在第一位,因为他们的形相是出家相,菩萨不一定是出家相,在家相多。菩萨不一定常常跟著佛,声闻常常要跟佛,为什么?没有毕业。比丘,比丘是学生,没有毕业,没有毕业当然天天要跟老师。菩萨毕业了,他可以离开老师。所以这些学生就是在校的学生、在学的学生,还没有毕业。

  世尊当年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学校在哪里?在树林里面,在河流、小溪旁边,没有房屋,没有一切设施,这个我们都很了解。他们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没有房舍,什么设备都没有!野外生活。我过去看过一本书《旷野的声音》,是美国人写的,写澳洲土著。现在这个澳洲土著还有,他们住在澳洲的中央地带,沙漠地区,什么设施都没有,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一样,树下一宿。他们吃的东西全是野生的,也是像游牧一样到处找东西吃。没有一定居住的地方,他们也没有衣服穿,身体健康,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他们心灵感应。世尊当年的生活方式就像这样的。

  所以以后,世尊的道德、学问、教化,为世间这些帝王大臣们知道了。听到生欢喜心,都很希望世尊能到他们的国家来居住,来教学。世尊随缘,一点也不固执,哪个地方有请,就到那里去。这才接触到广大的社会,把教学效果扩大了,真的利益一切众生。菩萨散布到各地教化众生,声闻弟子有的时候佛也派去,很多地方请,佛就不能到处都去,派学生去。教一个时期回来,换班,轮流去教学,很多很多。

  有些菩萨、声闻跟当地的人缘很深厚,换句话说,在那个地方教学的时间就长了,这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佛每年有三个月「夏安居」,这三个月所有在外面教学的学生统统回来,都回到佛的身边,接受再教育。夏安居是再教育,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为什么?社会永远在进步,如果自己不进步就落伍了,就被淘汰掉了。所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想得多周到。你们自己在外面教化别人,每年三个月的时候再来学习,提升自己。

  现在我们知道,在国内外许多大公司的职员、技术人员,每年都有固定的时间接受再教育。他要不接受再教育,科技进步他就赶不上。我在美国那个时候,我们同修当中有在公司服务的,每年大概有两次到三次接受再教育。他们的时间大概是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如果不接受,你立刻就被淘汰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你要迎头赶上。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这个制度就建立了,每年有三个月的进修教育,再教育,这个叫夏安居。

  所以出家人,「佛法赖僧传故」,这一句非常重要。出家人所负责的,是承传如来的教学。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不能中断,世世代代不但要传下去,而且要发扬光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迫切需要。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你自己的身分,知道你自己的使命、职责。僧是个团体,不是个人的名称,后面有一个表解。「僧伽」,我们称「僧」,尾音都省掉了,这个意思叫「和合众」。「众」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团体,这个团体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这个团体的人「和合」。

  和合有理、有事。理,「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净土宗的。我们大家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那就是要证得「一心不乱」。证得一心不乱,才真正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证得无上菩提!理,我们同为这个目标来的。

  事,我们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是事,佛给我们讲了六条,一定要遵守。第一个是「见和同解」,我们的想法看法要一致。怎么一致?一切依照经典。「戒和同修」,戒是戒律,我们的生活规范一定要遵守。「身和同住」,我们住在这个僧团里面,和睦相处。「口和无诤」,彼此在一起没有争论,无论什么意见,统统归纳为阿弥陀佛。「意和同悦」,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利和同均」,我们的生活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十方供养是平等的受用。

  最后还有一条,「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议。什么事情大家在一起开会商量,不是某一个人独断,某一个人独裁,不是的。所以僧团真正符合现在人所说的民主、自由、开放。现在人讲民主自由开放,佛,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这个僧团就是民主自由开放。所以,佛法要靠僧团来维系、来承传,来发扬光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