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3-001-000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五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5

  底下这一段是解释: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

  『虚妄』是说它的真相,真相是虚妄的,但是事确实有。

  空是审实,真谛也。】

  『审』是审查,『实』是讲它的真相。

  今欲去俗归真。】

  也就是我们从虚妄相上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归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一切性,但是离相并不是把这个相不要了,离是离心里面的分别执着相,不是离外面的,外面的你离不掉。刚才讲性相是一不是二,离了相,哪有性?离了性,没有相。这是离我们心里面分别执着这个相,你就见到真实相。相跟性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

  『会』就是体会,真正明白了。

  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阿罗汉就是入这个境界,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属于这个境界。再看底下这一段:

  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

  这是小乘人的毛病,就是住在空上,住也就是执着,着了空相。凡夫着有,认为什么都是有的,把假的当作真的,把假相当真,执着有。小乘人知道一切相是假的,所以他不执着假相,执着空。这两个都是偏在一边,都是毛病。执着有的,这就搞六道生死轮回这一套,这很苦;执着空的,虽然没有六道轮回,但是真实的利益他得不到,所以佛常常讲他是焦芽败种,堕落在偏真涅槃里头,不起作用,所以『不成佛法』,也就是不觉。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他们也没有证得法身,三德里面的般若、法身都没有,只能说得到一点小小的解脱,小小的自在,身心清净。所以他不是像佛菩萨那样的大觉,不成佛法。『不益众生』,不能利益众生。

  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

  这就是大乘,就是菩萨。观空不住空,还能入于假相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同时又可以利益众生。

  知病识药。】

  这是从比喻上说。知病,也认识药了,用这个药来对治这个病。

  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从空入假』。

  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

  这是二乘。

  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

  『均』是均等。

  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

  『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慧,比前面提升了一层,对于体、相都不迷。换句话说,小乘人虽然对于相不迷了,对于体迷,他执着空,他舍不得离开空,认为那个空是真的,所以他迷于体,他不迷相。菩萨对于体相两者都不迷,所以他得到自在。菩萨有法身、有般若,也有解脱,三德他统统证得,但是不圆满,到佛才圆满。这个注解诸位自己去看,注得都非常之好。

  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依照这个方法,或者从空观假,或者从假观空,这个都是有次第、有层次的。『空生死』是见思烦恼断了,『空涅槃』是尘沙烦恼断了,这两种烦恼都离开了,他心才得真正的清净,没有偏在一边,所以叫它做中道。『双遮』是两边都离开,『双照』是两边同时起作用,所谓是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这是双照,这个就叫做用中,这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自在。

  所谓用中,简单的说,对于一切事相并不离开,我还要用它,这就是不住空。不像小乘人,小乘人一切事相统统离开,他不要了,所以小乘人用空不用有,他住在真空涅槃里面,他一切事相真的离开了;凡夫是用有,不知道空,所以都是毛病。菩萨是空有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他都用。在事相上,菩萨跟我们凡夫没有差别,穿衣吃饭,也是一样的应酬,并不离开世间,换句话说,生活方式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表面上没有两样,骨子里头迥然不同,不同在哪里?他心清净,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看他用空。在相上、外表上,他用有,内里面他用空,空有同时起作用,这叫双照,从这个上面来讲就是双照,从两边离的时候叫双遮。

  你看他心地清净,不着有;穿衣吃饭,跟大家一样应酬,他不着空,他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用了,这是菩萨,所以他真正得到自在,真正得到受用。不像小乘着空,凡夫着有,在作用上,我们讲享受上,都不自在,都不圆满,唯有菩萨才得到真正自在圆满的享受(受用)。这是讲中道,用中。所以中道之观晓得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基于这个观点,他才能真正成就般若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也叫它做般若智慧。上面所讲的都是说的次第,所以称为『次第三观』。

  下面一段就讲到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是高级的修行法,就是不涉次第,一即三,三即是一,圆融自在。这是佛与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人事,人生宇宙的看法,拿现在话来说就是宇宙观、人生观,这是现代哲学上的名词。在佛法里面讲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哲学上把它分做两桩事情,在佛法里头是一桩,特别是一心三观显示到圆融自在无碍。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

  先把它的依据说出来。

  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祇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

  先把名词的定义说出来,下面再说出它的相状。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双亡、双照』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这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法的真实相,这种修法才是圆修、顿修。此地我们简单的把它解释一下。『三智』就是空假中,都离不了『一心』,刚才讲它们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体相用,无论说哪一个,说体,体一定有相、有作用;说相,相一定有体、有作用;说作用,它必定有相有体,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离开一个,那两个决定没有。所以说这三个统统是从一心当中建立的,一心是一切法的本体。所以佛法修行,无论是哪一个宗派,讲到极处都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我们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有出处的,不是随便讲的。三心是指心意识,八识里面,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第六识),这是三心。二意是说末那跟意识,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三心二意实在就是讲的八识,八识是有为法、是生灭法,不是真的。《百法》里面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里面摆在第一的就是八识。八识是有为法,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要修真心。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不用八识,用一心。我们要想作佛、要想作菩萨、要想成佛作祖,换句话说,你要用一心才能成得了佛,才能见得了性,才能真正往生。我们讲要改变心理,修正我们思想观念,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三心二意,这就难了,就不容易成就,所以改变心理就是把三心二意改变成一心。

  一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所以叫离心意识。禅家参禅要离心意识参才能够彻悟,教下也要离心意识才能达到大开圆解,念佛人要离心意识才能够达到理一心不乱。如果你还是用心意识,不管参禅也好、研教也好、念佛也好,你的功夫做到最高也只是相似位,不能到分证位。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就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炼,炼什么?不用分别心,那你所用的就是妙观察智;不用执着心,那你用的是平等性智;不落印象,那你用的是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心的德用,我们修的是这个。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本经是用十六种妙观来修。换句话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所修的就是这桩事情,这个真正叫从根本修。我们把握这个原则就不会错,不会走错路,也不会有偏差。

  「三观称性,无作无生」,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指出双照双遮。双遮就是双亡的意思,因为你一切不执着,心清净寂灭,清净寂灭这是体,就是清净心现前。如《般若》里面讲,般若之体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是双照,是照见,照见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说是『种种行类相貌皆知』,无所不知,这是双照。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心是清净寂灭,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

  我们从哪里修?从双遮上修,不要修双照,双照是自然的,换句话说,只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双照。所以我们修的是清净心,修什么?修无知。人家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样样都知道,一见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一接触就明了,那是要你心真正清净才有这个作用。我们今天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清楚,接触也不清楚,原因在哪里?我们这个心里头不干净。心不干净,好像一面镜子,镜子上都是灰尘,肮脏的,照什么都照不清楚。所以这个修不要修外头,外头没有事情,要先把镜子擦干净,镜子擦干净了,怎么照都清楚。所以我们修,把心里面的分别执着妄想去掉就行了。天台家的三观三谛,三谛是外头境界,不要去管它,只要内里面干净了,三观成就了,自然照到外面真实的境界相,三谛分明,一点都错不了,所以功夫要晓得用在什么地方。

  天台家建立的三止三观三谛,统统是根据《中论》上来的,慧思禅师从《中观》上开悟的,把开悟的传授给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真正建立了天台宗。所以底下讲: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释论』就是《中观论》的注解。这是引《论》来证明这个思想的体系、修行的纲领,确实是有理论依据的。一谛里面就具足三谛,所以说一切法统统是因缘生法。既是因缘生法,三谛统统具足,就是体、相、作用。体是空的,相是假有的。譬如我们讲这个房子,这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建这一栋大楼,这栋大楼是因缘生法。如果是建筑商人一看,他没有看到这个楼,他看到这个里头多少吨的钢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的是这个东西,这是因缘,见到了。我们凡夫不懂,这栋楼很漂亮,很大。人家看的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看到的是多少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堆砌起来的,现的这个楼房是假相,把它拆开来,原料还是那么多,所以大楼有没有?大楼没有。这材料是有的,把它排成这个方式是这么多,拆出堆在那里一堆还是那么多,不增不减,只是这些材料排列的方式不一样,形状就不一样,房子形状就不相同。你要是把面积改小一点,它就高了;面积大一点,它就矮了,都是这么多材料,材料上是不增不减。所以我们凡夫看到这个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比喻。如果把材料一分析,材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现在你看科学家会分析,把物质分析成原子、电子,分析成基本粒子,晓得一切现象只是这个基本的物质排列方式不一样,方程式不相同,才有这么多,森罗万象。森罗万象统统都是一个假相,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排列方式不相同,现代科学家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科学没有发达,佛就知道了,佛就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排列组合的,不是真有,所以叫幻有、叫假有。但是虽然是幻有、是假有,它有作用,譬如这些建筑材料要是堆在那个地方,我们得不到遮蔽风雨的作用,它这么一排列我们就得到作用,用中。但是你要认识这个现相,认识它的真相,相是假有,体是真空,所以才得到这个作用。作用是中,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我们这个用的就自在了。执着在一边用的就不自在,换句话说,得不到圆满的作用。

  怎么不圆满?譬如凡夫不了解真相,他执着,执着他心里就患得患失,虽然在作用,他心里有负担、有痛苦,这就是用得不圆满。二乘人虽然知道相是假的,他要舍假,他要执着那个真,他的受用也不圆满,他受用只有体那一边的受用,没有相(假相)的受用,所以这个受用也不圆满。唯有菩萨晓得事实真相,他受用是圆满的,他自在,虽然享受他不执着,这个受用就自在了。所以在一切受用当中他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这种受用就是佛法讲的正受,真正是正常的受用,这个受用是圆满的。

  三智实在是一心中得,我们如果得一心,我们的受用就跟佛菩萨一样,没有两样。这个受用是自在圆满,充满智慧,显示无量无边的德能,所以才说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作用,这是真有不是假有。如果你迷失了一心,三心二意,真善美慧四个字统统没有,有名无实。如果得一心,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字字都是真实的,真正能够享受得到,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功夫要从这个地方用。净土法门里面提供我们最好的奇妙的方法就是一句名号,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就是随便举一个例子都能够含摄一切法,所以从一桩事情里面能够了解一切法,正是佛经里面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就是这个意思。一微尘,微尘是极小的,你在这个里面觉悟,为什么?于一微尘也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与一切万法、恒沙诸佛国土没有两样,真正知道一即一切,所以古德讲一经通一切经通,都出不了这个理。

  我们要想通达一切经,要想通达一切法,你在一切经上下功夫,一切法上去修学,太难了,那像恒河沙一样,到哪一年你才能学得尽?实在那个办法就笨了,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学法是个笨法子。聪明的方法是学一法,一法通一切法都通了。我们看古来大德,他们的成就都是一个法门成就,都是一部经上下功夫。任何一部经都一样,可是它里头也有一点差别,在理上讲没有差别,事上讲有差别,这事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根性不相同,爱好不相同,习气(就是习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这样才有选择的必要。所以最适合我们根性、思想,乃至于生活习惯的,就统统没有障碍,修学起来很方便的无过于持名念佛。最方便、最稳当、最自在,不费力气而能够成就不思议的功德,也就是达到我们恢复一心,恢复我们自性智慧本能的目的,我们用持名念佛法门就能达到。『观』这一字我们就解释到此地。

  再看题目,底下「无量寿佛」。观是能观,观什么?观无量寿佛,所以这个是境界,我们所观的对象。

  无量寿者。】

  『无量寿』是完全从中国的意思翻过来的。

  天竺称阿弥陀。】

  『阿弥陀』是梵语音译,阿弥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叫做无量寿。

  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

  这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没有形相。所以我们讲心,你看《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那个说法非常巧妙,问阿难心在哪里?实在讲那个心,他也没有讲真心,也没有讲妄心,不管真心也好、是妄心也好,心在哪里?你把那个处所说出来。一开端,阿难讲了七处,佛都把他否定了。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统统没有形相,所以你找不到处所。妄心没有相。实在讲,心哪有没有相的,有体就有相。譬如我们讲金,我今天问你,我只要黄金,我不要那个相,你们能不能将黄金拿到?拿一块有一块的相,方的有方的相,金砖是方的相,捏成一团是圆的相,做成器皿是器皿的相,我把金做成一个瓶是瓶的相,做成蜡台是蜡台的相,它总有相。我现在不要相只要金,你们能不能拿得出来?拿不出来。

  有体必有相,心哪有没有相的道理?不可能没有相。但是相会变,它不是常的,所以相就是假的,刚才讲了,真假的意思就是它会变。但是心的体不会变,所以它是真的,真是空的,真空幻有。譬如我们起妄心,妄心在哪里?找到相就是的。我们现在不说真心,说妄心,你晚上会作梦,梦中的相就是你妄心的相,心现相了。现相了,你就知道心在那个地方,就找到了;它不现相,你就找不到它,就没有了。不作梦的时候,心在哪里?实在讲很显然能找到,你现在心里打妄想、起妄念,那个念头就有相。我想一个人,心里就有个人的相;我想一桩事情,心里就有事情的相。所以中国字是一种非常智慧的符号,你看心里想,是心上有个相,这是想,你一想就有相,你要是不想就没相。你一想就有相,既然有相就是你心之所在的处所。

  那个想没有一定,每天晚上作梦,那个梦都不一样,可见得相是假相不是真相,如果是真相,你天天晚上作梦应该梦是一样的,不会是有变化的,那就是一个相。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想一桩事情,没有第二桩事情,那个想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所以佛教我们观想,把所有一切妄念想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就变成真的。如果说一切妄想,统统想一样事情,这就叫定,就叫三昧。你想世间就是世间禅定,你想佛法就是佛法的禅定,这是出世间的禅定,把一切乱想想一个、归成一个,佛教我们用这个方法。

  这是说明真心、妄心统统都有相,有相当然有作用。我们真心的相是什么?眼前我们身体、山河大地,这就是真心的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梦中的境界是你意识心的相分,第六意识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统统都有关系。我们眼前这个境界,唯识里面讲「本质相分」,这个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同时也是真心的实相,所以叫做诸法实相。这个要谈起来,都是属于心理学,唯识心理学,也就是佛法的心理学,比世间心理学要高明得太多。世间心理学可以说是纯粹虚妄的,分别执着,佛法心理学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识真的。

  我们的本身,我们的本性,本来没有相,它的能力能够现一切相,它的作用是能现一切相。所以『佛本无身』,我们自己本来没有身,没有身当然也就谈不上寿命,也就没有限量,所以超越数量。我们现在是迷了,迷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落在数量里头,所以你才有命运,人家才能算得那么准。如果你超越数量了,算命看相都不准,你超越了,你不在数量之内,他就没办法算得出来。什么是落在数量里头?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就落在数量上。几时你妄想分别执着都舍掉了,你就不落在数量里头,世间算命看相、风水与你统统不相干,你从这里面超越了。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就有命运,你就有数量。所以佛法是教我们超越,明白这个道理,超越,只要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生活就自在。不是说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不穿衣,也不吃饭了,这就错了,一样还是穿衣吃饭,一样还照样工作,一样照样应酬,那是菩萨法,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就是一个觉,觉而不迷。

  什么是觉?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觉,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迷。所以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要说有分别就是迷悟的分别。所谓迷悟,就是一个有分别执着妄想,一个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叫悟、就叫觉,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叫迷,就叫颠倒。除此之外,一点分别都没有。但是你要晓得,没有分别执着妄想,生活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得大自在,真正幸福。你有分别执着妄想就苦不堪言,患得患失,就有许多忧患烦恼,但是这些忧患烦恼实在讲是假的,找不到,只是一个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佛法实在讲就是把这个错误观念纠正过来,使我们在这个人生宇宙里得到一个真正正确的观念,认识宇宙人生真正的面目,我们的生活就自在、美满了,真正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破迷开悟。

  所以这一段讲我们所观的境界,观无量寿。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实在讲也跟这个观没有两样,所以念佛要懂得原理。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念了之后,以后就晓得这句佛号是怎么念法。实在讲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观,跟这个观的意义没有两样,但是比观想简单得多,而成就跟十六种妙观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实在讲超过这十六种妙观,原理相同,方法不一样,成就超越十六种妙观,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研究这部经所希望得到的就是这个。好,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