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二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一面,最后一行: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西方三圣与修行人感应道交,也是前面曾经说过,诸佛如来入众生心想中,翻过来看,道理是一样的,众生也能入佛的心想中,这才是感应道交。所以观想成就,佛必定现前来安慰这个人,也是欢迎他到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到此地就告一个大段落。
下面这是观像念佛,这个科里面是「杂明佛菩萨观」,这里面有两段,第一段就是观像念佛,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这种观想比前面就方便太多了,这实在是怕我们末法时期众生心粗境细没办法修观,这是特别开方便法门,不要观那么大的身相,观丈六,这是我们能力可以观想的,决定可以能做得到。至于相好光明,要跟前面所讲的一样,只是佛的身相没有那么大,身相小了。『在池水上』,莲花在池水上,花当中有莲台,台上有佛结跏趺坐,这是跟前面一样。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是把教我们这种观法的所以然说出来,实在是我们凡夫心力达不到,所以才开这个方便之门,观丈六的金身。虽然开方便之门,底下这一段也不能够疏忽。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换句话说,那个相虽然大,如果你真心去观,佛的神力加持你,你依然可以看到像前面所讲的不思议的大相。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这是得福的比较。在这段文里面,我们特别要记住前面两句话,『若欲至心生西方者』,我们是不是真想往生?真正想往生才叫至心。要把求生西方净土做为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重要的事,除这桩事之外,其余的事情都不足以为道,都可以放下,古德教我们念佛要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至心求生净土,这句话很重要。
『先当』,这是教给我们先后顺序,你就先观丈六的佛像,所以这是观像念佛。为什么?丈六的佛像我们可以塑造、彩画,画这么大的佛像我们常常看,使这个印象落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丈六做不到,做八尺的佛像,八尺就跟我们人差不多高,一般寺院供的佛像大概都是八尺高的样子。再缩小一倍,四尺,普通一般小庙供四尺的很多。像我在美国的佛像就是四尺,八尺还减一半,为什么?我们那个地方场地房子不高,八尺像就没法子供,四尺的佛像供在那里刚刚好,跟房子的高度就差不多了,总得要配我们自己供佛的场所,就是要能够配合佛堂的大小、高度。这是首先从这里观起。
观想念佛是二六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因为是想像,此地这个不行,这不是想像,是叫你看佛像,所以佛像无论是雕塑还是彩画,一定要庄严,而且你还得有空闲的时间,因为你面对着佛像,你要看佛像,观像念佛。念佛堂四面都供佛像是有道理的,无论你在哪一面都看得到佛像。可是前面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如果前面十二观不要了,此地这个经文上就不可以有这几句话,『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忆想就是前面这十二观。所以佛既然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我们要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虽然我们心粗境细,但是这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我们要是至诚恭敬的去观想,阿弥陀佛会加持你,会帮助你观到前面所说的境界,不过这是真正要到至诚恭敬,像经上所讲的,以这种方法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因为前面每一段都讲到念佛三昧,这个相现前)。相现前也就证实你已经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见到这个相现前,清清楚楚,如同观我们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再看底下一段: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这从前面所讲的,这个意思说明佛的形相。实在讲佛无有形相,《楞严》上说得好,诸佛菩萨现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见得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分别执着,众生心里怎么想,他都能现,如你之想来现,如你之愿来现,所以一切法统统都是从心想生。像我们前面供的是阿弥陀佛像,这个像大概只有二、三寸,加上莲花座不到一尺。由此可知,供佛的形像大小没有关系,要紧的是要把佛像印到自己心识里面去。心识里头有很深的印象之后,闭目、开目可以观想,观想这个相就可以放大,放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大。你把它观大,与经上所讲的就统统都能相应。但是他的肉髻、白毫、面相、光明、花座都要与经上所说的相应,这才是正观,如果不相应就不是正观,那叫打妄想。所以经一定要很熟,经的意思要明了,便于我们时时刻刻观想。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这个观劣应像,佛的像是丈六八尺,所以菩萨的像就跟我们一般凡夫的高度差不多,你就这样观法。
【但观手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观手相』,这一个「手」,看注解第二行,「若据前大士观文。分明以首误手」,这首是头,从前面才看得到。因为头部戴着帽子,观世音菩萨宝冠里头是立佛,佛站着的像,大势至菩萨的帽子里头是宝瓶,看这个地方就晓得哪位是观世音、哪位是大势至。所以这个字可能是错字,首、手同音,可能是抄写抄错。但是古人有个好处,纵然发现错字,不敢改,所以这部经才能完整的保存到后世。如果这个人发现错字,把它改一改;那个人以为这个字恐怕靠不住,他也改一改,大家改来改去,到后来这部经就不能看了。所以古人发现错误,他在旁边注出来,可能是个错误,原来的字决定不敢动,你就晓得古人对于典籍多么慎重,决定不敢轻易加一个字、减一个字、改一个字,不可以的。这个注子里头有。如果说是手足的手也能讲得通,为什么?通常我们见的相,观世音菩萨手上拿的是净瓶、杨枝,我们一看,这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上拿的是荷花、莲花,所以用「手」也能讲得通,但是要跟前面的经文来讲,当然「首」是比较合理、合乎逻辑,这个经文是一贯下来的。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此地说的『杂想』是没有前面观的那么纯、那么微细,所以称之为杂。其实你在经文上看,它一点也不掺杂,不过只是相小了,不像前面讲的那么大。实际上讲这个相好光明还要同前面讲的一样,只是身相缩小,便于我们观想,杂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掺杂其他。
向下是第三大段,说最后的三观,就是十四、十五、十六。解释在一百三十四面,看倒数第五行,从这个地方就是给我们说明,后三观与前面的十三观不相同。后面三观是观三辈往生,三辈九品,《无量寿经》只说三辈,此地是九品,实在的情形是每一辈里面都有九品。
大师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说明为什么有这三种观想,里面给我们提出两点理由。第一是「令识三辈往生」,叫你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给你说出这个道理是鼓励你,希望你能发大心求上品上生,这是真正有志气,我们要力取上游。上上品取不到还会落到中品,所以这个意思很显然的,不要存侥幸心,我下下品就可以了,万一下下品也没有就去不成了,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得不到,我还可以得中品。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如果你取法乎下,你去不成了,所以这有鼓励的意思在。
第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底下是一共三观,每一观里面都有三品。这个注解注得细,也注得好,里面有一段很重要,我们把它提出来念一念,在一百三十五面第六行,末后两句看起,「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能伏惑者,属中三品。破四住者,属上三品。如五逆罪」,这个底下就很重要,这个造作很重的罪业,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一般讲下下品往生的都是罪业非常重,临终遇到善缘,他真正忏悔,发心念佛求往生,这个下下品,将来我们到第十六观末后这一段可以看得到。可是事也不完全如此,你看底下这一段讲的,「阇王重悔」,这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造的是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和合僧,这是极重的罪,但是他到后来后悔,他忏悔的力量太强,可以说是彻底的忏悔,这个忏悔力量太大,「得无根信,即上辈三品所摄」。
五逆十恶的人就看他忏悔的力量、程度,果然是彻底究竟的忏悔,永不再造罪业了,这个人可以生上三品。如果虽然忏悔,将来遇到缘可能还会再犯,这个忏悔力量不强,往生的品位就低。当然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再造罪业,他没有缘了,虽然他忏悔的力量不够,也能往生,可是不能取上三品的果位。「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五逆罪都如此,何况其余?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可信,他说三辈九品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缘胜劣才有的,与我们过去生中修行的功夫无关,就是我们这一生。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遇缘,遇到好因缘的确能帮助我们上品上生。缘殊胜者,解行并重,有善知识指导,有好的同参道友,每天研究讨论,深入的理解,认真的念佛,大家在一起共修,这个缘就殊胜。
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真正要亲近一个善知识,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这看你的根器。你如果根器很利,亲近老师一天就够了,为什么?老师把方法、门路都告诉你了,以后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的事情。最难得的是这个方法、门路没人告诉你,你找不到。你要自己去摸索,摸个三、四十年,你要是真摸到了,那还是很幸运,有的人连一生都摸不到,这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诸位懂得这个门道,你自己就可以去修,就是一个正法的道场。请不到人讲经就念经。譬如我们有五个人,这个小僧团五个人在一块共修,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的是真诚心,五个人各个都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理和合就做到。事里面六和合,第一个见和同解就是读经。我前面一再提醒同修们,念经念注解,像《弥陀经疏钞演义》、《无量寿经》的注解,连经带注念,一天念一个小时,研究讨论一个小时,念八个钟点佛,你每天做十个钟点功课,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这就是正法僧团。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你可以建立。
经典,如果喜欢多读一点,不能超过太多,太多将来你的思想就杂乱,对于你自己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有很大的妨害。你说天天念一部经很单调,想换一换,你就念净土三经,顶多再加上五经。五经,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圆通章》的注解,灌顶法师的注子非常适当,过去我们印过单行本,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的注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疏、钞都是他作的,念这个。《普贤菩萨行愿品》,当然最好的是《别行疏钞》,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你就念这个本子,这就是净土五经。《观经》就念《妙宗钞》、《四帖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作的,灌顶法师也有,灌顶法师的注解叫《观无量寿佛经直解》,也写得非常之好。你只念这个三经或者五经,连经带疏念,足够了,这一生就够受用。如果还不够,这就是业障重,业障要不重,给你说一部经就够了。念了还想念别的,这都是业障重的现象。业障更重一点,你就可以念念蕅益大师编的《净土十要》;再重一点,你就念《印光大师文钞》,我想就够了。如果再重,那很困难,往生成问题了。不要再搞多了,搞多的时候,我们知见会乱掉。我举这几部书,知见还不会乱,也可以满足你的求知欲,这么多,不算少了,我想已经足够,这真正是遇缘的不同。
这个注解你只管这么念下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透了会在那里头开悟,妙就妙在此地。现在人一生都开不了悟,原因在哪里?这也想看、那也想看,看得太多,把悟门堵塞,这不能开悟。要想开悟,就是用一部经把悟门打开,叫顿开茅塞,茅塞打掉你就会开悟,所以要专、要精,功夫要用到家才行,功夫浅了是不够的。请看下面经文,一百三十六面: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这先讲上三品。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都是《观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前面说了三福(三种净业),这是修行的基础。这里讲的三种心是往生的根本,不能没有,这讲发菩提心,这个就是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法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要修菩提心。
【何等为三。】
这是《观经》里讲的菩提心的三种,一种是体,两种是用。用怎么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一种是他受用,就是我们这个心,自己如何来受用?用什么样的心来待人?所以这个用有两种。这样你就明了,这个三是一而三、三而一,并不是三个心,实际上是一个心。
【一者至诚心。】
『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直心。
【二者深心。】
『深心』从浅处讲就是好善好德之心,这是自受用。
【三者回向发愿心。】
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是他受用,可见得是一体二用。佛这个说法跟儒家的说法是不谋而合。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此地的至诚心,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就是正心。佛家把正心开做两个,一个是对自己的正心,一个是对别人的正心,对自己的正心就是深心,对别人的正心就是回向发愿。所以儒家讲这个心,一个体,一个用;佛法讲一个体,两个用,这个里头只有开合不同,内容完全一样,你才晓得佛法到中国为什么会受中国人欢迎,就是基本的概念相同,没有两样。孔夫子是这么说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说的。这个三心,后面注解注得很详细,一共有两段的注解,诸位自己去看。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你用这样的心来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成就,一定往生。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前面是讲发心、存心,后面这一段是讲行事,就是你在生活方面符不符合佛法的要求?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实在说这三条与前面三种净业差不多。这是说明肯这样做的人都能够往生。
【三者修行六念。】
『六念』,注子里头有,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这三念,除此之外,念施(念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帮助别人的心)、念戒、念天。天有十善业道、慈悲喜舍。念天怎么念法?就是念十善业道、慈悲喜舍,这就叫念天。人心里头常常念到这些,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为什么?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人都是诸上善人,你心里常常念这个,这就是善人,这就是上善,所以到那边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自己的善心善行,与西方极乐世界大众能够相应。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跟《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样的,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难。所以它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道理就在此地,但是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行法,你都要做到。一日到七日,这是你下定决心想修取净土,时间实在是不长,这七天是怎样?上品上生。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这段是讲遇缘: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
这里面讲的『比丘、声闻』都是从前学小乘的,小乘的习气没断,但是他在临终的时候都是发了三心,发菩提心,求生西方净土,到西方净土之后,还有小乘的习气,所以现的声闻身。
【无量诸天。】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人天众。
【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这是三圣来接引你。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佛光一照,你的功夫就圆满了,一心不乱是这个时候得到的。罗什大师翻的《弥陀经》不能算错,道理就在此地,这个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平时要认真的去念,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一心不乱,这是佛力加持,佛光照你的时候使你成就一心。佛光加持你,实在讲是跟你自己修行的功夫也是成一个对比,换句话说,你有一分功夫,佛光能加一分力量给你;你有十分功夫,佛光一照,就加给你十分的力量,因此到那个地方是得理一心、还是得事一心、还是得功夫成片,就在这个时候决定,看你平常修行功夫浅深,会得到一个相对的弥陀神通道力的加持,帮助你成就,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努力修行是有必要的。
最好是要认真的把见思烦恼伏住,就是把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我执、法执,用一句佛号伏住,为什么?你能伏得住烦恼,佛光一照,最低限度得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佛光一照的时候,你的见思烦恼完全断掉,功夫再好一点还能破尘沙烦恼。如果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一面念佛,烦恼还是会起现行,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不好的来说,就是你不能往生,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是下三品,因为你烦恼没有伏住,佛光一照是帮助你伏住烦恼,不是帮你断烦恼,换句话说,佛光照住的时候,你仅仅得功夫成片。所以要晓得我们为什么念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伏烦恼,唯有伏烦恼才真正有把握往生。烦恼不伏,没有把握,完全看临终最后一念,烦恼没有伏的人就等着那个机会,如果临终那一念发脾气就完了,这很危险的。
像前天有个同修说临命终时捐赠器官,这是很冒险的事情,假如你烦恼伏不住,在那个时候医生给你一动刀、一动身,你的瞋恨心一起来,全功尽弃,到三途去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捐器官要什么样的功夫?烦恼能伏得住,这个不要紧了。这个地方一断气,神识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没有中阴身,不必要经过八个小时,跟诸位说,一分钟都不要经历,一弹指间就去了,那个没有关系,那都是预知时至的人。我们功夫没有到家,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能把握得住在那个时候人家动刀来割你,你不生气?恐怕靠不住,那时候一生气就糟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这不是不慈悲,是自己实在受不了。
靠临终八小时助念往生的都是烦恼伏不住的人。说老实话,八小时助念,一万人当中有几个人能去?三、五个而已,大多数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临终虽然有别人助念,他还打妄想,怎么这个人还没来?我那里事情还没有处理清楚,都想这些,你助念他没听到,他没有在意,所以他去不了。如果临终助念的时候,他真的一切放下,跟着你念佛,这个人去得了,这比例占得很小。我们在生的时候习气太重,所以我们平常念佛要留意这一点,要把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淘汰掉,我们走的时候才有把握。什么事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过分,这很重要。好,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