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3-002-001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二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2

  请掀开六十二面。我们在这本《疏钞》里面,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是谛闲法师从《疏钞》里面节录出来的,几乎都是原文,谛闲法师自己加的很少,顶多只是个介绍词而已。他老人家节录的也就是《疏钞》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嫌时间太短,没有法子详细跟诸位介绍。只是在重要里面选择最重要的,于我们平常修学,特别是念佛有关系的,跟大家做个简单扼要的介绍。

  从《疏钞》里面我们了解佛法的确是活活泼泼的,圆教、圆人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行持,就接近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无碍法界里面,最要注意的就是邪正之别,一念正就是佛法,一念邪就变成魔事。藏、通、别、圆都离不开这些原则,小乘法里头也是如此。择善固执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明理论、不知道目的,有些固执是错误的,得的效果是相反的。这些地方我们多读大乘经论就会明白。这是讲圆教的人,思想比较开放的,他一下手就可以用圆教的教义做为自己修学的依据;换句话说,他可以用诸佛与大菩萨修行的方法自己来做。这是既快速,比起前面几种还要来得简单,这就是古德所谓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说、听、学习都不例外。下面这几句就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十如是是讲诸法实相,从本体到现象、到作用统统都包括。十如是也有浅深、广狭各种不同的说法,因人根性而异。但是在《法华经》上,正说当然是圆教教义,《法华》纯圆。《华严》是全圆,《法华》是纯圆,大乘圆教的经典只有这两部。从圆教教义来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们从这里接着再念下去。「既一切皆实,实外无余」,真实之外就没有东西了,「复云余皆魔事者何也」,为什么又说余皆魔事?一切都是真实,哪有什么魔事?这是疑问之所在。下面给我们解释,「应知此说,是以理简情」,完全从理智上说那就是真实的,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若离心缘能所等相,名为实相」,这是纯粹的理性、纯粹的智慧,以智慧去观照。「介尔有相,即为魔事」,前面讲的其余就是指这个,介尔是一丝毫,一丝毫的执着就叫魔事。所以一丝毫都不能执着。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离相、执着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心里不要有执着,心地要清净。可是处事待人接物,该执着的还是要执着,不执着的地方就不要执着,那是应用。内心清净,应用自如。应用是对人,他有执着,我们随他的执着而执着;他不执着,我们也可以随他的不执着,我们也不执着。这样与世间法才能够相融相即,才能够和睦共处,不至于跟世间法对立,那就错了。这在佛法就是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世间法是什么?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我们并不破坏它。因为世间人都有分别执着,从分别执着里面建立社会秩序,像世间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统统都是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它既然有了,我们真正觉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入到他们那个境界里头也要随俗,不能不随俗。不随俗就破坏他社会的形象,这是他们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所以要随顺世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自己内心还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样分别执着,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执着,外面随喜,里面是功德,这是菩萨修学的方法。

  所以,要注意此地讲的介尔有相,即为魔事,这个「介」是一丝毫。这个一丝毫严格来讲,就是等觉菩萨还有那么一点点没放下,那就是他的魔事。这个魔事是生相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何况其他?所以佛法没有别的,破尽一切分别执着而已。破尽一切分别执着,不是破别人的,你要是破别人的那就坏了。破自己的,与别人不相干。破自己的分别执着,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清净法身。确实,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法身、般若、解脱你统统证得。虽然证得,不坏世间法,跟任何人都能够欢喜的相处,为什么?能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跟大家就能欢喜相处,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违背。因为菩萨晓得一切都是假的,何必要认真?他要怎么样就随他怎么样好了,不要去认真计较,这样才能够随喜,才能够恒顺。

  底下有两句话也是我们应当要把它记住的,在六十二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字看起。「以情分别,一切皆邪,离情分别,一切皆正」,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这个东西很麻烦,世间人把这个看的很重,人没有情还得了,那就不得了!我们看那问题太严重,殊不知道所有一切麻烦都是情招来的。大的麻烦是六道生死轮回,这个东西若没有了,给诸位说,你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生死轮回也没有。不是个好东西,何必把它看得那么重,不肯放下。有些人对这个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听说佛教要把情断掉,于是乎产生一个错误观念,不能学佛,学佛的人没有情,变成我们一般世俗讲无情无义,这佛不能学!其实我告诉诸位,世间人执着这个情是假情假意。佛菩萨真情,真情实意。为什么?情跟智是一个东西,迷了叫做情,觉悟了叫做智,名字换一换,实际上一桩事情。智是什么?智是永远不变真实的情,你说那个情,情是把智迷惑了,所以不是个好东西。

  佛法给它重新建立一个名词,佛法讲慈悲,慈悲是理智的,世间爱情是迷惑颠倒的。实在讲,慈悲跟爱情是一桩事情,怎么能说佛无情?佛才有真实的感情。从前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一个哲学家是感情最丰富的,没有感情不能学哲学。再告诉诸位,没有真实的感情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一样的道理。假情假意是不能学佛的,学佛要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情,换个名词叫做智,所以智跟情是一不是二,一个是觉,一个是迷。此地讲以情分别,迷情,情执分别一切法,一切法皆邪。离开迷情,你分别一切法,一切法都正,这个要知道。

  所以底下讲「今简情取理」,简是拣别,把它区别出来,什么是迷情?什么是理智?「是为经体」,佛说经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说的。「应知实相全体照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这几句话好懂。真智就是真心、就是本觉,觉体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遍满法界,法界里一切万相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法皆实,没有一样不是真实。觉悟了,那就《金刚经》上的话反过来,「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迷了的时候,你有情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一断,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就那一念之差,真妄就显示出来。

  「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于依正,能所即绝,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这不仅是本经之体,所有一切大乘经体统统都是这样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于大乘经才真正生起清净坚固的信心,晓得大乘经理论依据是最真实的。这叫指要来说,最要紧的、最扼要的,给我们指出来,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念头。我们眼能见、耳能听这个「能」,能见能听的这就是本觉,这就是心真性起用,能见、能听真性起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分别执着这是错误的。随顺众生起分别执着,自己本身没有分别执着,是佛菩萨。自己从内心真的起了分别执着,这叫凡夫,这个是迷。内心清净没有分别执着,随顺众生分别执着,这叫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佛说经是依这个原理而说的。

  下面我们都可以把它省掉。底下一段在六十五页,有两句话,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六十五页第一行最前面这个两句。「情想叵忘,本性难显」,意思就是情想要不把它舍弃掉,你就没有办法见性。这个两句要牢牢记住。这是我们学佛,拿念佛人来讲,我们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两个字,「情想」。你的情太重,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怎么能得一心?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无非是把情想断掉而已,各宗各派无量法门,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在我们净土,我们现在取的是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把它打掉。会用功的人,情想念头才起马上就换成佛号,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增长,这叫用功。一念起是迷,伏念起就是觉,觉就对迷。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不要让妄想逐渐增长。妄想一起来马上就觉察,一觉察,这句佛号就把它换过去,把妄念变成阿弥陀佛,要换得快!这个方法就是伏烦恼。功夫用久了,情想自然就少,自然少的时候功夫就得力,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你在处事待人接物就不像从前那么迷惑颠倒,看事情也能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像从前老出错误,错误就少了。这是现前得到的利益。心要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生智慧,就是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这个两句很要紧。

  底下一段,这是「体」第二个意思。「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这个解释就着重在最后这一句,体是极其尊贵之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它是个母体,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体就是真如本性,现代的术语讲宇宙万有之本体。所以用礼来解释,训就是解释,礼是最尊贵的,因为它讲求尊卑上下。注解里面,我们看这一页最后的两个字。「体指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会,体非修证,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本觉,非寂非照,又是法性,非广非深,第一义名为本性,法身德也」,这几句就讲得很清楚。体是什么?是法身。师是师范,就是学习的榜样。诸佛跟谁学?顺法性,顺着法性就成佛。所以从顺法性就有师的意思,就是师法的意思,这个前面也说过。所以它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本觉,就是讲的本性、法性,名词很多,实际上都是指一桩事情。虽然指一桩事情,名字不同,意思也有小小的差别。因为本性是万德万能,往往一个名词不能涵盖它整体的德能,所以建立许多这些名词,显示它有无量的德能,是这个意思。

  末后给我们讲「令修观者,以此体德,体彼依正,一一贵极,成妙宗矣」。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所说的法,理论之依据就是真如本性。知道这个理论依据,然后依这个原理我们来看所有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性德,普贤十愿里面「礼敬诸佛」我们才能够做到。为什么?普贤的礼敬是建立在清净平等的理念上,这个清净平等的理念从哪里能够得来?是你真正知道诸法实相,自然就现前。因为它是性德,它不是修德,靠修修不来的,一定见性它自然就现前。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所以从圆教初住以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修行的叫普贤行。普贤行归纳其纲领就是十大愿王,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也是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所修的。西方世界从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统统都修普贤十愿,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

  底下一段,是从「底」来解释体的意思,我们看疏文。「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这个底是什么?我们中国有个俗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根源,追根究柢,这个底;换句话说,是宇宙万有的根源。根源还是法性,还是本性,所以它有底的意思,追根究柢这是真正到了底。经上说得好,「唯佛与佛究竟穷底」,彻底明了,没有一丝毫疑惑;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没有到底,还差一点。必须要究竟穷底,对于宇宙万法才是真正明了通达,达是底下的意思。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理论、在方法、在境界,所有一切大乘经上都未曾说过的,实在很难叫人相信,就是它那个理太深了,一直到底。等觉菩萨都还搞得不太清楚,你说怎么能叫人相信?这个难信不是普通人讲难信,是十方诸佛感叹着难信!诸佛说难信,不是说他难信,除他之外,等觉以下难信,这是真的。等觉菩萨不信这个法门的很多!他要相信,他就往生净土了,还没往生净土的那都还不信。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可是修行很容易,难信易行,就是他没有能够穷尽根源。所以一般人接触这个法门能够深信不疑,我们也不晓得什么缘故,要不是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我们怎么会晓得?佛说的,这个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接触到这个法门他能相信,他能发愿。这是他过去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现在十方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他,成就他这一生的信愿行,他这一生往生作佛了,这多难!经上讲阿阇王子,阿阇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遇到这个法门只发了一个愿,希望我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愿念佛往生。发了这么一个愿,这一生是不是能往生?还不一定,因为他没有发愿修行。就晓得供养四百亿佛是少善根,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是多善根福德。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不相信,没有什么稀奇!遇到这个法门相信了那真的稀奇,这个人过去生中,就像佛所讲的,曾经供养无量无边如来。

  底下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一念。六十七面第二行,从底下看起。「今圆人」,圆人实在讲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如果不多善根多福德,他不可能是个圆顿的根性。因为净土宗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这是古大德赞叹的,不是圆顿根性的人的确很难受持。「从名字即,以信解心穷智度底,乃至唯佛与佛,究竟穷底,以此底义,释于经体。」这是讲圆教善根、福德、因缘非常的深厚,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他一接触这个法门,一接触是「名字佛」,所谓名字就是这个法门听说了、听懂了,听懂了就相信就发愿,就肯认真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类的。这一类虽然他的智没有能够像诸佛一样究竟穷底,也差不多了,他不怀疑了。诸佛穷底是对这个事情不怀疑,他没穷底也不怀疑,那也就差不多了,他这一生决定能成就。这是教我们修行人知道这个法门之深度,只要我们深信切愿,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深度,与这个深度他就相应,功德利益分分自得。

  下面是就「达」的意思,达是通达、明了,这第三段。「复次,体是达义」,达是通达,「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壅是障碍、是阻碍,没有障碍,通达无碍,「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实在讲,没有智慧怎么能通达一切法?唯有真智现前,才一切通达无碍。所以,「达」也是性德,特别显示性德里面的智慧。这是解释体的三个意思。

  这一段后面有句话,我们要把它记住,在六十八面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若识此体,则于诸法通达自在,复于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异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句子。关键就在一,禅宗也讲一,一要是得到了,一切就得到了。一是一心,一不是数目字,不得已强名为一。净土宗的方法,它是直接的,修什么?修一心不乱,这个一就是一心。只要得到一心,一切法自然通达,世出世间法统统都通达。现在跟初学的人讲,他不相信。所以叫他学一部经,他不甘心、不情愿,他一开头是什么经论都要学,学得什么效果?是一样也不通,是一样也不达。为什么?他不能修到一心,乱心乱学永远不能通达。在古时候教学是忌讳这个事情。现在人观念跟从前人不一样,这是我们中国人不幸,中国人今天受这么大的苦难,这个苦难还要继续受,还没受完。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不受苦难?到什么时候中国人真正觉悟,再去念孔老夫子的书,再去用古人那个方法来学习,中国人就不遭难。我们是把自己的东西舍弃掉,学外国的,外国并不好!诸位要到世界上各国常常去跑一跑,我跑的地方很多,没有中国好,比我们差远了。所以我现在到外国,要教外国人念孔子书,学中国古老的方法,他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不念古书不行!

  古老的方法,儒跟佛都是叫我们从一心下手。童子学习,没有听说过同时学两样的,没有!同时想学两样、三样,老师不教你,不收你这个学生。现在学生怎么样?你不让我同时学个十样八样,我不跟你学。有什么法子!所以现在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也找不到老师。我过去在李老师那里,李老师的规矩,学经只能学一部,学两部决定是不可能的,他决定不教你的。我在台中住了十年,只了学五部经,你们现在念佛学院的,一年都不止学五部,我十年才学五部。李老师那个标准比起古人是宽得太多了,没有古人那么严格,所以我们得的利益也比不上古来的祖师大德,不够严格!但是他再严格,我们都跑掉了,不会跟他学。这也是看到我们的根性,没法子,再严的话我们决定会跑掉。跟他学,心里有的时候都不服,感觉到老师跋扈、专制、不讲理。其实他是真讲理,他讲的是正理,我们想的是歪理,错还是我们错,他没错。到以后我们自己才觉悟,他是正确的,还觉得他不够严格。

  所以学东西一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够学两门,两门是很大的忌讳。你看祖师注疏里面、诸佛经论里面,都给我们讲像这一类的话「一中解多,多中解一」,一定要从基本的方法上训练。一定是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先修无知,然后再修无所不知,所以一开头学习不能去读一切经论。现在人跟古人完全是颠倒,现在一下手就要读很多的经论,学什么?学无所不知。结果学了一辈子,真的什么也不知道。这实在讲是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的次第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四弘誓愿这个程序就指给我们,第一你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大愿,舍己为人,为佛教、为众生。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掉之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

  没有说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的,烦恼不断学法门,就前面所讲的,统统是邪知邪见,统统是魔事。为什么?你心里还有一点没放下,还有情执,只要有情执,你所学的统统是魔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解经题里面讲,烦恼不断要学这些法门统统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不断烦恼也不学法门,清凉大师讲增长无明。烦恼没有断,学一切法门是增长邪见,你就晓得断烦恼多重要,烦恼是障碍,先把障碍去掉。去掉障碍之后,学法门很快,一看一听立刻就通达。像六祖大师心地清净,《法华经》他没听过,他没读过。法达禅师《法华经》念了三千部,不解法华义。六祖说你把《法华经》念给我听听。他只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大师说好,不要再念了,我统统知道了,就给他讲。你想想看,这就是得到一心就通一切法,哪里要一部经看完,看一点点全部就了解,全部就通达了。

  所以,今天大家不从根本修,从枝叶修,永远修不成。我们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骗他,还反过来问,你从前不是也学了好多?还说我骗他,说我嫉妒他,怕他将来学成了超过我,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从前所学的,给诸位说,叫盲修瞎练,练了那么多年,现在才把路找到。我给你讲真话你不相信,你要去学我从前那个样子,你学三十年未必像我这样,这是我敢说的。你今天要听我的话,不要三十年,十年之后你一定超过我。我希望你超过我,为什么?超过我,佛法才有前途,众生才有希望,都像我这样就完了,我是希望后来的都能够超过我。但是你不听我的劝告,那就没法子,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现在世间人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我要是骗你,你什么经论都要研究,不研究不能成就,他相信。我叫你什么都不要去研究,天天念一本书,也不要求解义,他不相信。这个没有法子,讲真的他不相信。

  好,我们「辨体」就介绍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