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九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19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九面第四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疏【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此正明如来教诸想者具足观也。】
这三十二相是大相,八十种好是微细相。说三十二相又说『八十随形好』,正是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明的,佛教给我们观想,观想一定是非常的圆满,『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每个部位都观想到。即使如经所说的『佛相』,还是以世尊在我们世间所现的丈六金身,以这个相来做标准。如果要是依西方世界来说,绝对不是我们凡夫心力能够达得到的。所以这个圆满具足的观想就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相当微细了。下面:
疏【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是心佛也。】
这两句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以说是整个佛法修学的原理,是佛法修行证果理论的根基,就在这两句。净土往生不退成佛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千经万论就是这两句话的详细说明。「是心是佛」,大乘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佛不用「自然」这个字样,不用这个术语,用「法尔」比用自然还要真切。他们说「自然」,自然而然;这法尔的意思,本来如是,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楞严经》上跟我们说「非因缘非自然」,也就是此地「是」的意思。是心是佛,这个「是」的意思,确确实实是离开了因缘自然。因为因缘自然都是世间一类众生的执着。
有些外道执着一切万法是自然而有的,佛用因缘来破自然。真正说,确实像许多大经上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的。不但说不出,也不能够想像,这一落在想像就落在意识里面,就不是事实的真相,就不是他的本来面目了。我们要问有没有伤害本来面目?有没有改变本来面目?没有,确确实实没有。所有一切改变伤害都是自己,离开自己之外毫不相干,希望诸位一定要细心体会这个事实。由此可知,法界原本就是一真。
此地「是心是佛」,这个「佛」字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尤其不能把他看作凡夫修行成佛。那要是看作一尊佛,这个意思就看窄小,就看成偏差,为什么?又落在思惟想像,又落在分别执着之中。这个佛是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就是法界,佛也是法界。换句话说,它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物的一个代名词。通常我们讲的代名词,用法,法是从相上说的,是从所觉上说的。所觉的是法,能觉是佛,能所不二。由此可知,佛跟法是一不是二。三宝里面还有一个僧,僧是什么?僧是圆融,僧是和谐,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宇宙之间任何一法,从一法到一切法都具足佛法僧三个意思。小自微尘,这经上常讲「依报微尘,正报毛端」,都圆满具足能觉、所觉圆融和谐的意思,都具足,三宝具足。所以这真正是事实真相。
「是心作佛」,「作」就是契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我们要亲证这个境界,要入这个境界,像《华严经》里面讲「入法界」。在《华严》叫入,在此地叫作,这个作就是入。我们世俗人讲修行证果,那个「证」都是同样的意思。如何亲证?如何契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所以现在就看我们要做什么。净土经典里面,最殊胜的、最特别的是直捷了当教我们作佛,连菩萨都不作,声闻、缘觉就更不必说,直接教我们作佛。而且还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依照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这是净宗的殊胜,净宗的特别。
我们想作佛,要怎么个做法?阿弥陀佛就是榜样、就是模样,照这个样子做就行。阿弥陀佛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如何去模仿?阿弥陀佛的经典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依照经典里面所说的去做就行。说得最详细的、最圆满的就是《无量寿经》;《十六观经》跟《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重要的补充教材。所以我们依据这三经,如果再加上《往生论》,天亲菩萨所造的,这就不难作佛了。
有一些同修退休之后闲来无事,遇到我跟我说:感到生活很无聊,没事做很无聊。在我观察他眼前的福报,那是多生多劫修来的,我们想都想不到,他有,他不会用;他不知道拿这个时间去作佛,他在那里无聊空过了,多可惜!这作佛从哪里作起?从读经作起。我们今天没时间,有些人有时间的,一天到晚没事,也没人找他,正好读经。一天读十部、读二十部、读三十部,这个缘多殊胜,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他有,他不会用,把这个光阴浪费掉了,真正可惜。
一个人衣食不愁,万缘放下,正是作佛的时候。全心全力修学,我们看古来大德那个修行的样子,快则三年,晚则五年,他就成功了,三、五年就成功了。如果把光阴浪费掉,那实在太可惜。俗话常讲: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对这个深深有感!衣食不愁,身心一切放下,在那里作无聊,你想想看这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所以这一段经文这两行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成佛的道理就在此地。
为什么教先念经,不教你先念佛?念经实在讲收心。这心里头妄想太多,一句佛号不得力,所以要读经。读经的目的是在收心、是在断惑,我们所有疑惑,这个经典读多了慢慢开悟,疑惑就断了。断疑生信,你的信愿才会恳切,信愿才有力量,然后这一句佛号就得力,那才叫真实的功夫。所以这是为什么叫你先读经。读经就是要把妄念读掉、疑惑读掉,一切分别执着给读掉,然后就紧紧抓住一句佛号,那就成功。下面说:
疏【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
这就是明白的显示给我们,心跟佛是一不是二,三宝是一体三宝,不是有三个东西,是一桩事情。
疏【言诸佛正遍知者。此明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
这个『心』是个双关语,可以说是佛的心,因为他的心是遍法界;也可以解释这个心是法界一切众生心。所以这个字是双关语,两种解释都正确。佛心能知,众生心是佛所知,能所不二。没有证得『圆满无障碍智』,他要想知道世间一切事,他要『作意』。譬如我们在《地藏经》,《地藏经》大家念得很多,你看光目女遇到阿罗汉,问他母亲现在在什么地方,阿罗汉一定要先入定,入定有「作意」。他入定,在定中他才能见到;他要不入定,你问他,他也不知道。这就是阿罗汉没有得圆满的无障碍智,他还有障碍,一定要入定才能知道,不入定就不知道。佛与大菩萨们得的是无障碍智,尤其佛是圆满无障碍智,不需要作意。
不需要作意,『常能遍知』。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什么叫感?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感,佛就有应。我们动一个成佛的念头,佛就帮助我们成佛;我们动一个作菩萨的念头,佛就成就我们作菩萨;你要动一个变饿鬼、变畜生、变地狱的念头,佛也很慈悲,立刻也成就你,这是真的。佛为什么?佛没有心,佛没有念头。所以这个地方的佛是我刚才所讲的是法界的本体,是法界的真理。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一切苦乐、因果的差别,确确实实是在自己不在别人。我说的这些话,诸位听了也许觉得很奇怪,其实我讲句句都是真实话。佛在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包括地狱众生。所以我们念佛感得佛来感应;念菩萨,菩萨来感应;念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也就来了,都念来了。妖魔鬼怪也是佛,他的本性是佛,只是一个迷惑颠倒之佛而已,那怎么不是佛?地狱众生也是佛。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明了。现在关键就是在我们怎么个想法?关键在此地。可不能乱想,可不能胡想,可不能想错了!诸佛如来教我们想佛,这就对了。
疏【但能作想。】
这个『作想』是想佛。
疏【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
『似』是好像,『现』就是『生』的意思,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从我们自己的心想生,要明白这个道理。可见得佛法里面确确实实没有迷信,句句话给你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统是心想生。下面说:
疏【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
有没有这种人?有,确实有这样的人,把这一段经文当作法相唯识来看。《华严经》确实是属于法相宗六经之一。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是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华严经》是六经之一。
疏【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
也有人把它看作性宗的看法。前面是相宗看法,后面这是性宗的看法。
疏【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
这是善导大师对他的批评。为什么这两家的看法大师不同意?我们要想为什么他不同意?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里讲的是事实真相,如果看作法相或是看作法性都偏了。有没有法相的理论在里面?有。也有法性的理论,统统都有,决定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所以这个地方只能够体会,不能言传。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说出来,那还非常非常不得已,大家千万不能听错。一定要像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我们怎么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这个意思你就真正体会到。稍稍有一点执着就错,所以性、相两宗都没有离名字相,没有离心缘相,他错在这个地方,『其意甚错』。『无少分相似也』,就是着相而求就错,与这个真相就有很大的差别。
疏【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这一些说法惟恐我们在这里头又落在分别执着上,这就错了。心是心作,我们把那个「佛」舍掉,免得大家误会,又去执着一个「佛」字,我们只说四个字:心作心是。「心作心是」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心作心是。能真正离开言语、名字、心缘,这一句话真实义就恍然大悟,你就亲眼见到了。这个亲见就是禅宗里面明心见性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了性?说一个心作又执着在心作上,说一个心是又执着在心是上。心是什么?里面问题多多;心作什么?这个也作得也太多。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开悟,没有办法见性。
大师这一段的开导主要就是劝我们离一切相。所以他说为什么相宗、性宗看法都错,就是没有离开分别执着。真如本性,清净无为,但是他不碍现相,这个道理《楞严》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不碍诸相显发」,诸相就指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诸相,「相有体空」,相是有,体是空的,所以它没有障碍。性相不相妨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是说的相,理是说的性。相是相有体无,所以相跟相也没有妨碍,这叫事事无碍,这是真的。但是我们现在是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妨碍更大,这些妨碍从哪来?这妨碍从分别执着来。本来没有妨碍变成有妨碍,你要把这个妨碍的原因找到。所以性、相两宗修行证果都难,都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下面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
疏【又今此观门等。】
他加一个『等』,等就是十六观。
疏【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这就是净宗的方便。『指方』,确指西方;『立相』是建立形相,这十六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这个相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就是叫你去着相。『住心而取境』,「住心」用现在话讲,专心、一心,你一心一意就取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你就想这个境界,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去想去。总而言之,他不说『无相离念』,不说这个。这是性宗里面常说的,特别是禅宗,那就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入得了门的。
疏【如来悬知。】
『悬』是预知,如来早晓得。
疏【末代罪浊凡夫。】
『末代』就是末法的时代。我们现在正处在末法时代,起心动念都在造罪业。『浊』是污染,心地精神、思想见解种种污染。
疏【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以这样殊胜的一个方法,『立相』,专心教你去想阿弥陀佛,专心教你去想极乐世界,你还做不到。
疏【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教你离念、离相那就更不可能,更是办不到。这一段说出诸佛菩萨对于末法「罪浊凡夫」,帮助他们一生圆成佛道的苦心。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也觉悟了,想摆脱生死轮回,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圆满无障碍的智慧。诸位晓得我这样说法,大家听了容易懂,听了也欢喜,这句话就是:这一生当中想成佛。想成佛,有很多人听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他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换一下,成就圆满无障碍的智慧,他一听就懂,这个我也要,他听了也欢喜,他觉得他需要。说成佛,他觉得我现在还不需要成佛,他不知道成佛就是成就圆满无障碍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自己问题解决也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所以知道这个真正的事实,才会下定决心我非要成就不可。
有一些修行人甚至一些出家人常常说:我不想成佛!说我们求生西方的人,小乘,骂我们是小乘;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没有慈悲心,逃避现实。他要怎么样?他不要成佛,他来生还要在世间做大法师去讲经说法、去度众生。不成佛就不要圆满的无障碍的智慧,换句话,处处还有障碍。这处处有障碍,既不能解决自己问题,是当然也误导众生。这真正是不明事实真相,所思所论似是而非。这生当中如果不求往生,换句话说,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想出三界不容易。出不了三界,必定是随业流转,你自己做不了主,随着你一生,随着你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业报,你去受报,你哪能做主!
真正想自己做得了主宰,只有一条路: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自己真的做得了主宰,要想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帮助别人,那确实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他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业力流转,是他乘愿再来的。这是既解决自己问题,同时又能真正帮助别人,这是一条正路。所以这一段的开导,也是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解》里面引用多次。好,我们再往下面看好了,这底下一段是解释观佛。这个经文在一百七十五页倒数第四行,我们把经文念一遍,知道这个善导大师给我们讲的是哪一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开始:
经【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
这是解释这一段,这是教给我们观想。观想的方法这里说得很清楚,我们把文念一遍:
疏【四从是故应当下。至三佛陀已来。】
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
疏【正明如前所益。】
『益』是利益。
疏【专住必成。展转相教。】
这两句是善导大师在本经里面苦口婆心的再再劝我们。『专住必成』,你专心依这个方法修行必定成就!我们自己成就了,一定要把这个法门去劝导别人,就是展转互相的去传播。我们自己得的这个好处,要把这个好处教别人。
疏【劝观彼佛也。】
劝导大众观阿弥陀佛。这观想的方法在下面,我们接着读下去,第五小段:
疏【五从想彼佛者。牒前生后。言先当想像者。定所观境。】
『想』,从哪里想起?从佛像想起。接着看第六:
疏【六从闭目开目下。至如观掌中已来。】
这一段经文。
疏【正明辩观成相。】
这就教给我们观想佛像的方法。观想佛像,睁着眼睛这个佛像在眼前,眼睛闭下来这个佛像还在眼前。观像的方法最好我们自己选择,或者是雕塑的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要画得庄严,这个像我们见到生欢喜心,时时刻刻不要离开。在从前就相当困难,除非自己画,自己不会画的就很困难;现在容易,我家里供的佛像,我照成照片装在口袋,随时都可以看,不会忘记!科技发达,对我们修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我们现在佛堂里供的佛像都印了很多,诸位同修都可以拿到家里去,在佛堂看到这个佛像,回家还看到这个佛像。我们现在讲,我们头脑里头只有这一尊佛像,常常想这尊佛像。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这是张开眼睛、闭着眼睛,佛像都能够现前,一定要这样的观。底下这就是为我们细说:
疏【即有其四。一明身四威仪。眼之开合。见一金像似现目前。常作此想。】
为什么教你常常这样想,常常想佛像?如果你要不想佛像,你就会胡思乱想;你不想佛像,你一定起贪瞋痴慢。胡思乱想是无明,贪瞋痴慢是烦恼。由此可知,常常想佛像是破二障,这个利益就大。尤其在我们烦恼妄念起来了,这个时候马上把念头转到佛像上,立刻就能够把这个烦恼妄想把它降伏住、把它控制住,这叫功夫得力。这功夫得力,什么叫得力?把妄想赶跑,把烦恼伏住,这就是力。由此可知,常常想就像军队一样,这是练兵、操演!妄念烦恼一起来,立刻就念佛、就观想,就伏住,这就是打仗。禅家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什么?是烦恼、妄想现前,这个不怕,这是这正常现象。无始劫的习气它要不现前,那你就成佛了,你也用不着修观想。你是凡夫,它当然会现前。现前不怕,一现前立刻功夫用上,马上就解除、消除了,这就对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能够想到这个佛像虽然不很清楚,相似,先想的是相似像。
疏【二明既能观像。像即须有坐处。】
你『观像』,像一定『有坐处』。如果是站着像,那佛也站在莲花上,他也有个站的处所。
疏【即想前华座。想像在上而坐。】
你观想佛是站着的像、坐着的像都可以。像我们现在供的这尊佛像就是坐着像,原先我们供的那一尊佛像是站着的像。无论是站着、是坐着都在莲花上,所以这叫想花座,观想花座。观想花座帮助我们意志的集中,就是心不散乱,想这个。初观想的时候不要想很大,想小,为什么?小容易,心容易集中。不需要想很大的像,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观不出来,想小尊的像。我们想的时候,一寸、二寸、三寸,想这个像,这容易集中,整个精神容易集中,然后慢慢再把像放大。想莲花也是如此,先想小的,这个经上也是这样教给我们,容易成就三昧。换句话说,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功夫成片,容易叫功夫成片。从功夫成片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所以都要有方法。
疏【三明想见像坐已。心眼即开。】
心渐渐定了。『心眼』是智慧,智慧开了。智慧从哪里开?从清净心里头开的。你心里面妄想少了、烦恼少了,所以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智慧开了。
疏【四明心眼既开。即见金像及彼极乐诸庄严事。地上虚空了然无碍。】
可见得这个像要清清楚楚,西方世界这非常复杂庄严的环境都真正显在眼前,是要智慧开了才见得到。就像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之后,这个境界就现前。如果哪一天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像我们睁开眼睛看眼前事相这样的清楚,那你心里明白了,见性了。如果不是见性,你看的那个像是相似的,是含含糊糊的,并不很清楚,是这个境界。如果看的跟睁眼看眼前这么样清净,那是见性,这是性德现前。所以人见不见性不需要问人,自己清楚、自己明了,这经读多了就晓得这个境界。所以经典的作用,在我们初学是我们修学的依据,到我们修学真正成就,经典的功能是给我们作证明。如果我们的境界跟经上讲的一样没有错,那我们就知道这个境界跟诸佛如来所证的无二无别,它就给我们作印证用。
疏【又观像住心之法。一如前说。】
前面善导大师都曾经说过,『观像住心』修学原理不能忘记,要专要精。最忌讳的是怀疑、夹杂、间断,这三样有一样就不能成功;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成就就很快。下面教给我们观法,这个观是相当的微细:
疏【从顶一一想之。】
从佛的无见顶相,这是从像上面往下面观。
疏【面眉毫相。】
『毫相』是白毫,就是两个眉毛当中,这白毫。
疏【眼鼻口耳。咽项肩臂手指。】
『咽』是咽喉,『项』是颈子,肩膀、手臂、手指。
疏【又抽心向上。想胸腹脐阴。胫膝踝足。十指千轮等。一一想之。从上向下名顺观。从下千轮向上名逆观。】
这是往下面想,往下面观,一直观到脚掌,『千轮』是足掌。这是教给我们从上往下观,这叫『顺观』。反过来我们从下面观到上面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次第,不能一会儿想头,一下想脚,这不可以,那就错了。所以一定是次第观,次第观就对。后面讲:
疏【如是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
这就是刚才跟同修说的,他的原理就是叫我们的心集中在佛像上,细心在观察,使我们的妄念烦恼不生,十六观是用这个方法。我们现在的修行不采取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的确是很微细。我们现在采取的,我教给同修读《大乘无量寿经》,我教大家是用读经的方法,效果完全相同。《无量寿经》在现在人来讲分量是恰到好处,不太长也不太短。你念一遍,如果出声的念,出声纵然念得很快,大概也需要一个小时。你这一天当中有一个小时不打妄想、不起烦恼,用这个方法修行。如果你能念二遍、三遍就更好,你念的遍数愈多愈好。
当然读经也跟这上观像一样,次第不能够颠倒,一定要按顺序。如果是工作很繁忙,一天确确实实连一部经的时间都没有,读一部经的时间都没有。我们早晨选择《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念这一品经;晚上我们在晚课选择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六品,就念这个两段。这两段是全经的精华,全经最重要的部分。再有时间再读其他的经文,这样也好。现在我们将这个两段排在我们《课诵本》里面,《课诵本》现在还没印出来,印出来之后对于在家同修早晚课诵会有很大的方便。这是我们选的《无量寿经》。教下多半用读经的方法,宗门用参究的方法,这十六观是用观佛像的方法、观想的方法。方法不一样,目的完全相同,总而言之,都是修觉正净。下面一段说:
疏【又佛身及华座宝地等。必须上下通观。然十三观中。此宝地宝华金像等观最要。若欲教人。即教此法。但此一法成者。余观即自然了也。】
这就是一成一切成。不但是观想能成就,读经能成就,甚至于一句佛号都能圆满成就。我们在过去、现代《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一生就受持一句阿弥陀佛他也能成就。天台智者大师曾经说: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部经的妙宗就在这一段经文。由此可知,这段经文实实在在是十六观的中心。下面教我们观观音、势至这两位菩萨。我们看这个经文,在一百七十六页。前面经文我就不念,省掉,看第三行第三个字看起:
经【见此事已。】
这个『见此事』,就是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佛像以及依报的庄严。见到之后:
经【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
这前面讲的是佛坐着的莲华,菩萨坐的莲华跟佛的莲华一样。这大小光色都一样,『等无有异』。
经【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这是讲佛像的左右,在佛的『右边』。
经【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这就是佛像观成之后,再观阿弥陀佛左右两大菩萨,观音菩萨在左,大势至菩萨在右。
经【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这是佛放光,菩萨也放光。佛菩萨放金色光明,这光照着『宝树』。底下这一段经文是非常非常的要紧!西方三圣教化众生,动静一定是不分开的,这是表三法三妙圆融:
经【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许许多多人心里面都怀疑,西方世界那么大,往生的人那么多,我们到西方世界哪有机会见到阿弥陀佛?不要说别的,像我们台北市人口并不算多,地方并不算大,几个人天天能跟总统见见面谈谈话?这样一想,西方极乐世界人口比我们这个世界不晓得多多少倍,没办法计算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接应不暇,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跟他见一次面?这个疑问总是难免,读这段经文解决了。原来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化身,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化身,化身跟真身完全一样。换句话说,天天见面,时时见面,时时刻刻都不离开,这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科学虽然进步,这电视能够摆在我们面前,但只有我们看他,他看不到我们;他给我们讲话,我们也不能问他,这总是很遗憾的事。西方世界不然,化身跟真身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怀疑,一到那里就见阿弥陀佛,就见观音势至,人人平等,个个都有缘分。所以这段经文非常非常重要!这才真正满佛普度众生的大愿,也满众生念念希望见佛求法的愿望,统统都圆满。这是西方世界不思议的功德庄严。
经【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
你见到佛菩萨之后,同时你一定见到了依报庄严,一定接触到六尘说法。『水流』,水流放光,水流会说法,不仅是音声微妙。
经【及诸宝树。】
这前面所说的『宝树』的庄严你也见到了。
经【凫雁鸳鸯。皆说妙法。】
这是众鸟,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那个地方没有畜生道。说实在的话,人天两道都没有。一般人说没有三恶道,有人天两道,那个说法是方便说。真实说,那个地方是一真法界,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是皆作菩萨,这我们在大经里读得很多,生到西方世界皆作菩萨。他没有说下三品往生不是菩萨,他没有这个说法。他没有这个说法,那平等的法界。
不但皆作菩萨,而且皆作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通名,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叫普贤菩萨,因为他「皆修普贤大士之德」。佛在《华严》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的是普贤行。换句话说,就是像五十一个位次,这是十信位的普贤菩萨、十住普贤菩萨、十回向普贤菩萨、十地普贤菩萨,就是这个意思,统统是普贤的法界。所以这真正不可思议。
经【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入定』,当然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出定』,这个境界也不失掉,也清清楚楚听到,也仿佛见到。
经【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
所以念兹在兹,这心里面真的有佛,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古德讲的「有净土」,他真的有。有,哪有不生的道理?这心里真有净土,决定往生。
经【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麤想见极乐世界。】
这是给我们辨别邪正。『修多罗』是经,你所观想见到的这个境界,一定要跟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合,那这个没有错,你是正观;如果跟经典上所讲的不合,那就是『妄想』,那就是邪观。因此在修行之前,经要不熟不行,经要不熟一定打妄想;一定要很熟,你这个观才不会观错。就是观像,我们造一尊佛像,对于佛像每一个部位,我们心里清清楚楚,记得很仔细,一点也不会错乱,你这个观想才有帮助。否则的话,这观想观成与这个佛像一定不相应。
而佛像的造法,现代有一些艺术家,我就曾经见到造佛像的,他们觉得古人造的这个佛像不像人的样子,人耳朵哪有那么长,拖到这儿?头发哪有那么卷的?这都不像!所以他们现在艺术家要作成一个人的样子,这个想法就错误。古人这个造像,依据《造像量度经》。这《大藏经》里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经》,是佛说的,是要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给造出来,叫人见到佛像,就是见到那个果报,想到我怎样修因。所以佛像是表法的。不能造成一个美男子的像,那就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表法的意义,要跟佛在经典上讲的相应相合,这才对。如果与经典讲的不合,那你所造的这个像不是佛像,这是我们要知道。所以从前造像跟现在人造像不一样,造像虽然是高度的艺术,在当时真的有高僧大德在旁边指导。甚至于许许多多佛像是出家人造的,这是真正内行,真正懂得教义,与经教一定相合。如果不合,这是妄想,『若与合者,名为麤见极乐世界』。
经【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这一句是总结这一观的名称,这一观叫像观。
经【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这末后一句是讲观想的利益。这些利益所说都是真实的,前面讲的灭罪,灭『生死之罪』,都说多少大劫,这个地方是无量劫,可见得愈往后面,这个灭罪的功效愈是超过前面。所以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说:所有一切罪业,这个罪业一切经法都不能够消灭的、都灭不了的,还有一个方法,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第十六观,最后一个,愈往后面去,这灭罪的效果愈殊胜愈大,大家轻视了念佛这个法门,轻视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他虽然念,他效果不彰,为什么?信心不足。如果真正明了事实真相,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效果,那确实是不可思议,能灭一切罪。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