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7-006-0006 主講人 :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6-0006

  一百四十六面第六行: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既灭』,就是生灭的二边也离开。所谓能空的觉知、所空的理障,这个能与所虽然都离开了,如果以为这样就是圆满,这个境界就算圆满的、就算究竟的,那就又错了,为什么?又堕落在法身边。佛法向上一着都称之为妙法,能空所空都灭了,境界是不错,但是怎么样?没有办法入妙。为什么?能灭、所灭的灭字,又成了障碍。前面讲「菩提心生,生灭心灭」,诸位想想,这个境界好不好?这个境界依然还是有亦生亦灭。所以诸位真正能把《六祖坛经》那些话都记得的话,你就恍然大悟,六祖跟印宗所说,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菩提心生是一法,生灭心灭又是一法,不是二法了吗?境界是不错,但是不妙,不能入玄、不能入妙。因此必须要知道,生与灭是回什么事情,有生才有灭。灭,灭还不能够执着,灭也要把它远离,这样才真正达到能所双忘,才到真正的清净。我们自己在功夫到差不多有境界的时候了,觉得自己的心地很清净,清净心现前,你自己也感觉得我现在很清净,「很清净」就不清净;我很自在,「很自在」就不自在。为什么?因为你清净心里头还有个清净,清净心里头还有个自在,这本来无一物,哪来的清净自在?所以你有清净自在,已经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当然比一般凡夫的境界那是高得太多了。

  这两句说的是大菩萨的境界,也是寂灭忍的境界。寂灭忍,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是法云地以上的境界,十地菩萨、等觉跟如来果地,这三个位次的境界,所以他的标准才有这么高。证得无生法忍,还是有能证跟所证,还是有能所。寂灭忍的境界是能所都没有,能所双忘。这个时候才真正证得,世间一切法生即无生,出世间一切法灭亦无灭。我们今天的境界,世间法里头有生有灭,出世间法里头有灭有生,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诸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明了有什么好处?知道我们现前的境界不究竟,换句话说,你一定要发心再深证,就是把自己的境界要提升,不能够止于现前所得的小小的境界里面,那就错了。既然真正明了生是属于幻生、灭亦属于幻灭,正如同《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面又跟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有为法里头也通世出世间法,我们不要认为只有世间法是有为的,出世间也还是属于有为,有为的心量、有为的知见,观一切法无不是有为法。到你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观一切世间法皆是无为法。可见得有为、无为,一切法里头哪有什么有为无为?没有,有为无为就是在迷悟之间,大彻大悟就是无为,迷惑颠倒就是堕在有为。换句话说,法有没有有为无为?没有,有为无为皆是幻法,了不可得。这些意思《楞严》说得清楚,《圆觉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圆觉经》里面「清净慧」一章就是说这个境界,跟这段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可以互相来参看。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本修因比什么都重要。佛在楞严会上一开端就提醒阿难尊者,要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什么叫不生灭心?我们现在这个心一会想东、一会想西,想东的时候东的念头起来,西灭了;想西的时候西的念头起来,东又灭了,这个心就叫做生灭心。如果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求无上菩提,这是决定做不到的,所以这桩事情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不生灭心,这是佛提示我们,不但在楞严会上,所有大乘经论里面,佛都是这样提示我们。不生灭的心是什么?这要搞清楚,不生灭的心才是真心,要用这个心去修行,做为本修因,你一生当中就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拿我们的境界来说,无上菩提在理论上讲,一生当中可以证得,没有问题;可是在事实上,我们真的不敢讲。就事论事,如果用不生灭的本修因来修无上菩提,我们念佛得理一心不乱,这是可能做得到,这是我们敢讲的;换句话说,在圆教菩萨的阶级里面,证个圆教初住、二住是办得到的。你说在圆教里头登地,证到法云地、等觉,这不敢讲,这个的确是不敢说,可是一生当中修到圆教初住的确是没有问题。你证得圆初住就是法身大士,《华严.入法界品》,你就有分、就有资格。不生灭心,也就是本经所说的「自性本定」,到底在哪里?前面我们念过「十番显见」、「七处征心」,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你要是用它来做本修因,岂不就是交光大师所提倡的?交光大师教给我们,平素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教我们用六根的根性,不要去用六识,这就是修自性本定。

  这样在一生当中就可以修无上菩提,为什么?因为六根根性是不生不灭的,「十番显见」里头说得很清楚,无来无去、不垢不净,这是真的。怎么修法?前面都跟大家说得很详细,用六根根性接触六尘境界叫自受用,而不是对他,他受用得用六识。我们凡夫所犯的毛病,对自己是六识受用,对别人也是六识受用,这就是迷,内外都假,都是虚妄,不是真实。佛菩萨的受用对内是真受用,对外是假的,外面是什么?外面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所谓是「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建许多道场,道场像镜花水月一样。佛事是什么?佛事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事业就像前面讲的,眼睛害了病看到空中之花,叫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可见得佛事与道场是幻化而有,不是真有。因此开悟的那些菩萨们,对于道场佛事绝没有一丝毫的执着,对于一切众生绝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内外一如,内外虽然一如,可是在表现的态度上似乎又有分别执着,那个分别执着都是假的,都是他弘法利生的妙用,不是真有分别,也不是真有执着。如果他真有分别执着,那他是凡夫。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去用根、用识,用根是真实的,用识是权巧方便,目的无非是利益众生;虽利益众生,又不着利益众生的相,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绝没有一丝毫执着。如果我们这样的用心,就叫做修行,就叫做修楞严大定;这样用心来念佛,那就是修理一心不乱,与如来果地上的寂灭忍是相应的,这也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正的期望。

  所以要晓得,自性本定就是如来藏性。体是真常,性本来就是寂灭相,在如来果地上现的是寂灭相,我们现在迷失了本性,可是我们的本性还是寂灭相。对于《楞严经》稍稍涉及一些,应该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六根的根性怎么不是寂灭相!其余的不必谈,就像经里面所讲的「十番显见」,我们的见性,见性的相就是寂灭相。可见得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的清净寂灭真常之体从来就没有失掉过。现在毛病发生在哪里?毛病发生在妄想、在执着。如果你不能修自性本定,这个妄想执着没有办法离开,这个道理我们应当要明了。小乘阿罗汉虽然断烦恼障、破人我执,你们仔细的去想一想,这个话讲得通吗?人我执他没有了,他还有法我执,我们要问,谁执着法我执?还是有我!没有我,谁执着法我执?所以在大乘法里面讲,小乘阿罗汉只破三界之内的见思烦恼,还有界外见思,这个理才讲得通。三界之外的见思烦恼比三界之内的要微细得太多,三界之内粗重的见思烦恼他离开了,不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界外还有微细的见思烦恼。原因就是他不知道修自性本定,他是勉强克制他的烦恼,用的是这个方法,所以是不究竟的,不能断根。菩萨到这个境界这是能所双忘,二种执着已经离开,三空也都舍弃,所谓是人空、法空、空亦空,这个时候才是破根本无明,阿赖耶识里的业识(无明业相)一分动相也没有,这个境界才算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是什么境界?不生不灭,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到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嘴里念念、在那里想想,哪里能想到人家是亲证这个境界,这是亲证。到这个时候,我们用破五阴来讲,这是圆破行阴,超众生浊。再看底下经文: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诸位注意经文上『忽然』两个字,「忽然」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顿悟。由此可知,顿悟是要功夫积到差不多了,一下才能开悟。顿悟也是从渐悟修的,没有渐悟哪来的顿悟?自己不肯修渐悟,天天打妄想等着哪一天顿悟,我们已经等了无量劫,等到今天还不开悟。我们在座的同修,你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劫以来就修行修到今天?这个意思我也给你们讲过很多遍,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有问题。不但修学没有进步,愈修愈退转,这个毛病大了,那就是什么?我们不晓得修悟、不知道求悟。可是你要求开悟,最大的障碍就是分别执着。我们不但对世间法分别执着,对学佛也分别执着,这就是天天在修,天天在增长分别执着,那怎么能开悟?这是把自己的悟门堵得死死的。所以一切大乘经典,佛祖告诉我们,首先教我们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梦幻泡影,真相是一切法了不可得,真相是一切法皆空,就是万法皆空。说明这个真相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叫你在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执着、不要起心动念。果然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顿悟的机会,顿悟是这么来的。悟了以后,在一切法里头才得大自在。世间人最畏惧的就是生死轮回,顿悟之人生死轮回没有了,这多自在!回想我们无量劫来受生死轮回的果报,生死疲劳,苦不堪言,这一下彻底的解决了。好像一个人在做恶梦,做了很久恶梦,这一下醒过来,轻松了,得大自在,梦中所有的一切恐怖,都晓得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恍然大悟。

  超越是说什么意思?这是说顿断无明,无明必定是顿断,而不是渐断。渐断的是什么?是烦恼、是迷惑,我们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这是渐断的。根本无明一定是顿断的,这是顿证、是一刹那之间,这是讲功夫成熟了。像我们昨天在《华严》里面所读到的,第一个叫我们生善根,第二个阶段是增长善根,第三个阶段是成熟善根,熟透了就顿悟。诸位要记住,善根跟福德不相同,善根我们一般讲就是悟性。一听之后彻底的明了,就能够生起清净信心,这是你的善根。到这个时候就顿证、顿断无明,才晓得明与无明原是一体,这是真正的顿证。如果你要认为明与无明是二,无明不是明,明不是无明,你就没有办法顿悟。为什么?因为你心住在二法上。烦恼不是菩提、菩提不是烦恼,生死不是涅槃、涅槃不是生死,全是住在二法上,这就没法子顿悟。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到不二门,然后一步才跨得过去,你要是在二门里面就不得其门而入,先要到不二门。这个境界是圆破识阴,超越命浊,到这个时候真正是功德圆满,才真正的明了通达自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而不具足。这就是六祖觉悟之后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悟了之后才有这么一句话。而这句话与佛在大经里面所讲的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他是真悟。因为六祖在悟的时候并没有看过很多经论,也没有听人讲过经,他居然悟出这个道理、说出这个话,跟佛在大乘经典里所讲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开悟。

  诸位想想,自性本具世出世间的万法,如果你要是见到性、证得自性,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你怎么会不通达!哪有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的理论依据。修学法门也是如此,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一个法门证得,一切法门统统证得,是这个境界。所以念佛人焉能不求理一心不乱?这是真修行、这才是真干,待在事一心的目标上那都叫小根性的人。由此可知,佛与众生只是觉迷不同而已。凡夫迷在世间,以为世间事事物物是心外之法,以为是真实之法,于事事物物起分别、起执着,被世间这个范围范围住了,永远不能超越;声闻缘觉虽然聪明一点,知道与世间法对立的还有一个出世间法,他就被出世间法范围了,自己局限在出世间法里面,世出世间法不能圆融,不晓得是一体。所以小乘修证的法,这法不妙,自己得一点小小的受用,哪能像这些大菩萨们一念超越,证得自性本心,这是佛法里面的究竟法。大经里面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证得这个三无差别,所以才说『十方圆明』,都圆融了。十方跟三世是一,「十方圆明」就是《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我们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这是十方圆明的境界。这个时候自然得到两种殊胜,底下经文所说的: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是观世音菩萨证得的,这是什么境界?等觉菩萨。寂灭忍中证得的,这两种殊胜就是业用,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读了很多,每一位善友说出他证得的法门之后,一定要把这个法门的作用说出来。观世音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证得十方圆明,作用是什么?十方圆明有什么用处?这两种就是殊胜的业用。在一般说,像这样的业用,圆教初住就证得,我们叫相似的业用,有这个样子,但是没有观世音菩萨这么样的真切,没有这样的圆满。像佛在经上常常用月亮做比喻,圆教初住菩萨就像初三的月牙一样,等觉菩萨仿佛是十四的月亮,到十五就圆满,快要圆满了,当然他两种殊胜是不同,这称为两种殊胜。圆教初住就证得这两种业用,有这两种业用但是不能叫殊胜,好像初三、初四的月牙,虽有月光,那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但是照的亮度还不够大,还不十分明亮,这个情形就是这样的。

  前面这是上合慈力,说明本妙觉心这是『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本妙觉心」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这部经所讲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真性无论是在果地,或者是在因地,都没有分别,所以佛与众生是一样的,真性上讲是一样,根本就没有两样。所谓是在佛它不增加一点,在我们凡夫并不减少一点,不增不减,这从理体上说是如此。从作用上来讲,佛的作用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因为他不迷,所以他没有障碍。凡夫的作用有了障碍,为什么有障碍?因为他有迷,迷了就有障碍,悟了就没有障碍。迷了的障碍是真正的障碍吗?不是真正的。前面说过,真正悟入、豁然大悟,悟的是什么?悟的是迷悟不二,这个时候才一切贯通。迷悟是二,那个悟是小悟,不是彻悟,为什么?有能悟、有所悟,有能迷、有所迷,你能所没断。所以这体上完全相同,我们的六根根性与十方诸佛如来的六根根性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我们自己的智慧德相与十方如来的智慧德相也是完全相同,没有两样。

  可是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自己都不敢承认。给你说了,「这个我不敢当」,非常谦虚、非常客气,都不敢当。该客气、谦虚的时候,不晓得客气、谦虚;叫你直下承当,你在这个时候开始来谦虚、客气,这错了。你之所以不敢当,就是你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不明白。观世音菩萨到这个时候是完全明了了,所以他直下承当,所以说是「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这就是与佛同体,真正证得一切众生六根根性与诸佛如来六根根性是一性无二性,这就叫上合。体上合了之后,用当然就合了,诸佛菩萨的用大慈大悲,通常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菩提心就是本妙觉心。直心是体,就是清净平等之体,与一切万法不二之体,这是直心;深心就是清净心,自受用,一切不染、一切不着,远离染着的这个心就是深心、就是清净心,《圆觉经》里面讲的净圆觉心;起作用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时候菩萨用心的业用就是大慈大悲,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诸位想一想,他还会障碍众生吗?他还会为难众生吗?决定没有这个事情,总是尽一切的力量去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目的总是在破迷开悟,而不是帮助他得到物质或者精神上的享受,不是这个,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帮助人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之后你自然离苦得乐,那是真正的离苦得乐,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

  上同诸佛,与诸佛同体;下面,『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这里头应当要补充一句话,「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面也应该这样,「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本妙觉心」,这个意思就完全了。是不是这样?确实是这样的。刚才我说过,本妙觉心、生佛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佛在《华严》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同一个本妙觉心,无情的众生也是同一个本妙觉心。为什么?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本妙觉心变现出来的幻相。体相同,生佛同具此性,情与无情共一心,上合了,下面当然合;下合了,上面也一定合。没有说是合上而不合下,合下而不合上,没有这个道理,见性没有说见一半的,没有这个道理,一见就是圆满的。从圆初住就是这样的境界,到寂灭忍,就是法云地的时候,这个境界看到圆满、看到究竟,看得十分真切,所以慈悲心才流露出来。

  慈悲心就是本妙觉心的起用,与一切众生同一个『悲仰』,悲是哀求拔苦的意思,一切众生都有苦难,总是要求一个力量来帮助他离苦得乐。这个世间众生无知,不晓得事实真相,求助于宗教的神明,哪里晓得宗教的神明还是众生,这就是宗教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宗教不教人破迷开悟,宗教只叫你在苦难的时候去祷告、去求神明保佑,这是它的能事,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仰」是希求,希求给与他快乐;「悲」是哀求,希望他救苦救难,这是悲仰两个意思。凡是迷失自性的人皆有这两种求,求拔苦,救我的苦难;再求给我的生活能更快乐、更美满、更幸福,求这些,世间人就干这种迷惑颠倒的事情。所谓迷惑颠倒,就是他所求的,没有正确的理论依据、又没有正当的方法,所以虽有求,到后来结果还是一场空,这是佛法里面讲「求不得苦」。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求是求不得的,他也要去求一下,为什么?给自己精神上安慰。他也知道这是迷信,也知道是没有结果的,他也要做。这就是显示出一切众生内心的痛苦与内心的愿望。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心情彻底明了,所以佛菩萨在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诱导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讲经说法,这是种种善巧方便里面一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这种最直截的方法接引哪类人?就是根熟众生。要不是根熟的众生,你这里讲经说法,他不愿意听,那就是根没熟;能够听得下去、听了有兴趣的,这根熟众生。熟也是有等级的,这种熟可以听经了,对于听经、对于佛经的研究有了兴趣,这是这一个阶段他成熟了。

  到这个地方,可以说观世音菩萨将他自己修行证果,以及获得两种殊胜的业用,全都给我们说出来。文字不多,每一句话里面皆含无量义,是修学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这种原理原则统统用得上。诸位能够把这种原理原则用在念佛法门上,那你的念佛就是理念,你所得到的必定是理一心不乱。他成就了,等于在佛法里毕业了,毕业之后干什么?毕业之后去享福了。我们看看他那个福报怎么享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这就是他的大用现前,这就是他的享受。也许诸位要问,还是不要修成的好,修成之后到处去弘法利生,累都累死了,这多辛苦?这个念头是以我们凡夫的心去推测佛菩萨的境界,哪里知道全错了,不是这回事情。这种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所谓是随类化身,是种自然的业用,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虽然天天弘法利生,没有一天休息,像《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讲的「无有疲厌」。我们凡夫工作太多,疲倦、厌烦了,会有厌倦。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心,就是用的生灭心,所以才有虚妄的现象。菩萨以不生灭心,所以他『三十二应』,随类化身,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与无作是一不是二,他怎么会有厌倦!作与无作是二不是一,就有疲倦的时候、就有厌恶的时候。作与无作是一不是二,这里头找厌倦找不到,没有了。我们也是如此,如果在讲台上讲经,「说」不是「不说」,「不说」不是「说」,说与不说是二不是一,你在这个讲台上讲了会累、会疲倦,时间久了会受不了。假如你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坐在这里讲上十二个钟点不累,愈讲精神愈好,为什么?没有疲厌。

  听经亦复如是,你要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坐在这里不会感觉得疲倦,连续坐上十个钟点也不会疲倦。听跟不听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那你就会疲倦。譬如上课一样,我们订的是一个钟点,到一个钟点就不行了、就疲倦了,必须要去走动、休息一下,如果接着来各位就受不了。为什么?佛法常说「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量只有那么大,只有一点钟,到一点钟不休息一下,底下就不能继续。饮食起居无不如是,那个一天吃一餐的,他为什么精神饱满?因为他觉得一餐就可以了,他就不必吃第二餐,首先在心理上去建设。如果要是一般人那不行,我一天三餐都还不饱,还得要吃个点心,到时候不吃就饿了。那到时候不吃真饿,为什么?他心里面先去想饿,他怎么不饿?那个吃一餐的人他不想,他不想他也不饿,可见得这个事情的确是万法唯心。

  观世音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最大的恩德就是救苦救难,这是观世音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德。这个大德从哪来的?必有所本,就是有所依据,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他是『供养观音如来』。观音如来是他的老师,这个供养注重的是在法供养。什么叫法供养?依教修行这是真正的法供养。老师告诉他这个原理、告诉他这个修行方法,他就依据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他也成佛了,这叫真正的供养,也就是我们世间讲的师承。他就是学观世音如来,所以他自己的名号也叫观世音菩萨。这是给诸位说明,供养里面第一个是修法供养,第二是弘法供养,第三是传法供养,这在佛法里叫真供养。自己成就的时候,像观世音菩萨,要这样做法;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帮助成就的人,这是供养。像我们现在自己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给大家来讲解、来研究这部经,我们帮助观世音菩萨弘法,帮助他修供养,就是我们自家修供养。诸位同修促成这道场的因缘,也是大家在这里修供养,凡是在这个道场,你来听经是修供养。你出一丝毫的力量,或者是你一点力量都没有,生欢喜心,听说这里有个道场,听说有这么多人在这里闻经,心里很欢喜,这都是供养,这都得无量福。尽心尽力的供养,那个福报就更殊胜,这是十大愿王里面所讲的「随喜功德」,是随喜功德的供养。我们尽心尽力来促成道场,那就是十大愿王里面「请转法轮」的供养,那个功德就更殊胜、更不可思议。此地这几句话都是从纲领上说,等于做文章都是讲的题目。

  『蒙彼如来』,「彼如来」就是指观音如来。『授我如幻』,「如幻」这两个字是总纲领,我们现在念《四十华严》还没到,现在我们才念到三地,十地完了到等觉,等觉有十一位善友来代表,到等觉所修的全是如幻三昧。在《四十华严》里面,它所占的分量几乎是四分之一,给我们讲「如幻三昧」。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说,所谓如幻是以清净觉心,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心,诸位要晓得,心里面才有一物就是不觉、就是迷。佛在本经里面给我们说过,「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清净觉心是本觉,如果你里面再要有个觉,那就是不觉;清净觉心是本明,里头再加一个明就是无明。无明哪来的?无明就这么来的。马鸣菩萨《起信论》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会失去的;不觉本无,不觉就是无明,就是你心里面有东西,那个东西本无。本无的,你一定要执着有,这就是你的迷惑颠倒,将你本觉心迷失了。因为你执着有,你执着有我,那你着了我相,执着有人、执着有众生、执着有寿者,这四相迷了,这叫基本的四相。有了这个东西之后,如幻三昧不能证得,如幻的世界也不能证得。把这些假东西当作真的,一天到晚牵肠挂肚,于是就变现六道轮回,这个东西讨厌!所以六道轮回是你自己变现的,是你自己在那里受,好比一个人做恶梦,谁给他的?他自己在作梦。他在梦里遇到恶人、遇到猛兽、遇到魔鬼,自己生活在恐惧不安之中,全是假的,自作自受。所以说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无量劫在六道生死轮回,自作自受,不晓得事实的真相,哪一天才开悟?

  一切大乘经典,的确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增上缘,实在说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在台湾来说,因缘是有的,就是有这个机会。善根不够,我们听了之后不能理解,就是听了之后不开悟,清净信心生不起来。福德不够,就是没有耐心,像这样的大经,一部经总要讲几年,没有耐心听下去,这是没有福德。这一次我到高雄,高雄《圆觉经》大概快讲完了,恐怕还有三次,顶多还有四次,这个经就讲圆满了。高雄佛教堂来找我,找我讲什么经?他要求讲《楞严经》,我说《楞严经》太大,一个月去一次讲五天,恐怕要讲十年。他说不要紧,我们有耐心。我说好,我来考考你们,开头的时候叫他们登记,到这个经讲圆满,看剩几个人?有几个人有耐心。我叫他换小一点的经讲,他们不肯,一定要讲大的,他说他们有耐心,看看是不是真有耐心?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