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7-006-0010 主講人 :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6-0010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一面第七行: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这是十四种无畏里面第三段,水溺难。前面说过火不能烧,这个地方讲『水不能溺』,俗话常说水火无情。同样的有理上所讲的、有事上所讲的,如果我们在理上贯通,事上必定有感应,感应的缘是相当的复杂,不是那么很单纯的。古人说闻性是属于水,在我们中国医学里也是认为耳与肾脏有关系。『观听旋复』,水才能归其根本,所以说「水不能溺」。佛法里面表法的意思多,佛法以火表瞋恚,以水表贪爱,这是三毒烦恼里面最重的。如果在修学过程的当中我们能够反闻,「旋复」就是反闻,能够将我们的见性旋复、闻性旋复,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反闻闻自性」,这种功德可以断贪瞋烦恼。为什么?不会再向境界上攀缘。这样瞋火不能烧、爱水不能溺,我们能够断瞋火与爱水,就有能力超越三界,这是一定的道理。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第四段,鬼害难。这一段意思非常的显然,鬼是以阴隐为想因,以杀害为堕缘,鬼道里面固然也有善的,可是恶的多、善的少。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多,所以世间人称这个鬼叫恶鬼,那是可恶的。佛法里称之为饿鬼,饿鬼的确是个通称,因为鬼道普遍有饥饿之苦,从这上说的。称他作「恶鬼」这也很有道理,鬼里面大多数是不善的、是会害人的。可是像天台家所说「百界千如」,每一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在人法界里面也有鬼道,我们看到他是个人,如果他存心阴险、手段狠毒、损人利己、贪欲无厌,我们晓得,他所做的业就是与饿鬼道相应。现在虽然还在人道,他的人身失了之后,一定与鬼道相应,这是人道里面的鬼道。菩萨修慈悲心,所以纵然是恶人、阴狠之人,看到一个慈悲的人他也不会伤害他,这就是『入诸鬼国,鬼不能害』,这是以慈心三昧能够解除厄难。像这些修学的方法,菩萨是在果地上,那当然没有问题,十四无畏都成就了。佛法,上上法我们现在也可以修学,所以诸佛如来的法门,我们不妨在修学过程当中也要兼修。但是宾主一定要分清楚,那就是我们现在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我们要以三学为主。如果业障习气断尽,这个时候以三慧为主,像本经里面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舍识用根的修学法。这是最高级的修法,它的成就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这是要有层次的。

  有许多人来问我,过去我们讲《楞严经》,也有不少人听了以后很想修学,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烦恼、业障、习气太重,这种方法你要是学习的话,不会得力,反而产生障碍。这就是学佛一定要按部就班,晓得自己的根性、晓得自己的程度,也知道我们现前生活的环境应该要如何修学,一定要把根基打好。我们看古人,人家的修学是先求根本智,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打妄想、好高骛远,这样搞到后来的结果必定堕落,而且容易着魔。许多人着魔,原因我们要晓得,他为什么会着魔?他的期望太高、他的业障太重,怎么会不着魔?所以学佛的人,不管你是宗门、教下,一开头要以根本智为主。根本智从哪里求?从戒定当中去求,从破我执、断二障当中去求,这才是基本办法。讲到事相上的修行,是要从孝亲尊师重道上去奠定基础。

  十大愿王前面的四愿是修根本智,第一「礼敬诸佛」,对一切人都要有恭敬心。像《华严》、《圆觉》里面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做不到,我们基础不稳固,要想躐等太危险,决定不可能的事情。第二「赞叹如来」,我们做到没有?我是不是对每个人都赞叹?如果你说,「某人根本没有值得我们赞叹的地方」,那你错了,再恶的人也会有一、二桩善事。说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完全作恶,找不到一条善的,这个人大概也不容易找到,只能够说善恶有多少,可以讲纯善跟纯恶大家都找不到,就是阿鼻地狱众生,他还也有几个善的种子。善言、善行值得我们赞叹,古德教给我们隐恶扬善,这是赞叹如来。第三「广修供养」,我们做了没有?也许大家说,供养,我没有能力。没有能力要有心。说到广修供养,说个老实话,人人做得到,只是你不肯做。诸位听到供养,都想到财物上的供养,财供养不是佛法的本意。财供养,你看看经里面告诉我们的,那是福报,是有漏的福报,不是功德。财供养的,我们只是可以讲施主,而不能称为福田;法供养这是福田,是无漏的。我们没有法给别人,你自己修行,认真的修行就是广修供养。你要是不信,四弘誓愿就讲得很清楚,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堂里面讲得很多,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们想想是不是广修供养?后面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第一愿,所以我们自己修行证果就是广修供养。不要以为我们什么事都没有做,这是广修供养吗?是广修供养。你自己修行成就,你得清净心、你开悟了、你证得一心,这个地方的人有福了;这个地区的人没有福报,诸位想想,怎么会有佛菩萨出现于世?有一个修行证果的人,这个地方人有福;没福,不会出这样的人。所以你自己修行证果,对于人天来说就是广修供养,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第四愿「忏悔业障」,忏除业障。十大愿王前面这四愿是根本的修行,没有根本不会有成就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学礼敬、学赞叹、学供养、学忏悔,在这上多做点功夫。基础够了才能够修上上的法门,这是一定的道理。闻性,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修的是闻性,而不是耳识,耳识是虚妄的、是生灭法,闻性是湛然、是不生灭法。所以它的功德很大,舍了心意识,产生无比的威德,这种威德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我们众生遇到苦难的时候至心称名,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要至心的念,就能够超越苦难。至心,我们一般讲的一心,这一心里头决定没有妄念,与菩萨神力就感应道交,它就起作用,能够免除一切魔鬼的灾难。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第五段:刀兵难。这些事情在过去的确是有,但是它不是常有。因此,善根福德厚的人他相信,善根福德薄的人他不相信,那就是不常有,这里面说的有很深的道理。一般的凡夫耳根接触声尘,当中就产生耳识,识有分别,有分别就是相对的,因为有相对,所以刀枪就起作用。菩萨舍识用根,根是闻性,闻性就是本觉,本觉内熏,这是成纯真的闻性。『熏闻成闻』,熏闻是本觉内熏,「成闻」是成就纯真的闻性。所以才有办法叫『六根销复』,「销」是销融,「复」是成了一个;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全身融于无形相的境界。这种境界打坐的人容易体会到一些,有些同修在打坐,坐得有相当功夫的时候,他会感觉得身体不存在了。可是一大半的人感觉胸部以下好像没有了,人非常的轻松,这种境界很多人有;功夫更好一点的时候,全身都没有了。诸位要晓得,你要是感觉到整个身体不存在,你的身体跟整个宇宙合而为一,到这个时候刀枪对你不发生作用,这是在修打坐的时候上乘的功夫。虽然说上乘功夫,他只静坐里头有这个情形,就是入定的时候有这个境界现前,这是相当好的境界;出了定这个境界就没有,这不行。功夫真正到家,行住坐卧全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身变成一个什么样?若有若无,你说没有,有这个身在;你说有,自己没有感觉。自己感觉里面,是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换句话说,不但有形的打坐是在这个境界,不打坐也在这个境界当中,这是大定,这个定才有受用。

  观世音菩萨那不必说,像这样的境界可以说圆教初住菩萨以上都有,我们念佛的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也得到这个境界。学禅的人禅坐里头会发生这个境界,念佛的人在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得这个境界,他不必打坐,也能够会感觉得整个身体没有了,跟虚空合而为一。由此可知,坐禅跟念佛法门不一样,功夫成就达到的境界实在是没有两样。这是观世音菩萨首先说出,他自己所得到的三昧,然后能令众生当被害的时候,只要你能够诚心诚意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他就起感应的作用。观世音菩萨,他的身是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他哪里不在?所以说「千处祈求千处应」,感应道交。他跟整个时空合而为一,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如何跟他起感应?平常我们念这句「南无观世音菩萨」,挂在口头上心口不相应,所以没办法感应道交。要到什么时候才完全感应?到反闻闻自性是完全感应。

  刚才说这个境界太高,我们想学也学不来,最低限度你要晓得,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念这句观世音菩萨,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来,这就会起感应,虽然不是完全感应,它有部分感应。可是慈悲心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生的。所以说你是非人我烦恼不断,你慈悲心生不起来,想现起来,现不起来。我们平常讲菩提心,菩提心咱们为什么不说「直心为本,方便为门」?为什么不这样说法?为什么不说「深心为本,方便为门」,而要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为什么说慈悲?说了慈悲,底下都包括了。为什么?慈悲是从深心、清净心里面生的,说了慈悲当然就有清净心。清净心从哪里生的?从直心、平等心里生的。好像我们说楼房一样,三层楼,说第三层楼一定包括第二层、第一层;我们说第一层,不一定包括第二层,也不一定包括第三层,说到上面一定包括底下,就是这个道理。初学的人求根本智,修平等心、修清净心,戒定慧修学的目的不过是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应当晓得的。菩萨神力加持,我们就能够消灾免难。

  『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因为如果你这个身是有分别执着,以为是有一个形相,它就发挥作用。诸佛菩萨、有道的人不被伤害,就是他的身跟虚空一样,所以不能够起作用。这种能力不但佛门里面说出这个道理,瑜伽书里头也有,修到分别执着都无,身体不受一切外面的这些伤害,外在的伤害,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存在。这些道理在佛法里面从纲领上说,经上讲得很多,像《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位想想,我们这个身是有为法、是梦幻泡影,刀也是有为法、也是如梦幻泡影,因此彼此没有障碍,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不到这个境界那是有障碍的,有障碍就有损伤。这是在大经大论里面,佛都发明这些微妙的实相,也就是事实的真相。菩萨六根销复,同于无形,所以他没有受兵刃之处,众生与菩萨感应道交,短暂的时间也达到这个境界了。前面跟诸位讲一心称名,一心两个字很重要,因为一心就忘我,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你要有我执、有法执,就没有一心。我们念佛法门里常讲,事一心破我执,理一心破法执。极其短暂的时间一心称名,我法二执这个时候离开了,这个时候刀兵不能够损伤,也就是《华严》里面讲的事事无碍。

  才有一念,刀兵依然有损伤,为什么?你没有得一心,你还是落在意识里。意识里有分别、有执着,对立的,对立就有冲突、就有伤害、就有破坏。一心里头没有对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与妄不相妨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道理在此地。这是很高的功夫,我们凡夫偶然在一念之间的相应,正是古德所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明白之后,事相里面的水火刀兵都不会伤害你,真的入了大火,火不能烧你;跳到水里,水不能淹你;刀兵不能损害你,这是一点不假,这不是神话而是事实。我们懂得这个理论,就晓得这个事情是有可能;如果不懂这个理论,看到这些经文,这都是神话,不可能,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刀兵就伤害不了我,还不是一样伤害?你是不明了这个道理,你念得不如法,你念的功夫不到家。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如法,功夫到家了,的确像经上所讲。这就是佛经里没有妄语,句句都是真实话。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第六段,鬼见难。这一段讲鬼见,鬼神是以『幽暗』称性,所以他在黑暗里头能见,在光明里面他就见不到。我们一般讲鬼神,夜晚出现的多,白天很少,有些修行有点功夫的人他能见到鬼。像我以前有个老同参明演法师,他那个时候在大溪跟屈映光上师学密,他学了三年告诉我,他能见到鬼。他见鬼不是偶然的,是天天见,就像我们看见人一样,天天见。他说到差不多黄昏下午四、五点钟,街上就有鬼了,但是很稀少、不多;到了晚上九点、十点钟,满街都是,像我们人一样都出来了,可见鬼的性质是幽暗的。他讲的话决定不是假的,绝不是妄语。这个地方所说的,是要我们本性的光明透出来,而不是借着阳光,不是借着日光。所以说『闻熏精明』,「精明」是讲的功夫,反闻闻自性的功夫到既精又明,这个时候『明遍法界』,本性里面的般若智光就能够照遍法界。法界是个什么样子?净土经里面常讲的常寂光,大乘佛法里面所谓「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这个现前了。常寂光里面、大光明藏里面没有鬼神。鬼神虽有,见不到,鬼神连见都见不到你,他想害你,那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当中有许多冤家对头,这是免不了的,那些人的怨恨还没忘掉,还常常想来报复你,你现在已经入到大光明藏、入到常寂光,他找都找不着你。这个地方讲的就是这回事情,所以这些恶鬼罗刹,『虽近其傍,目不能视』,看不到你。

  这个光,光是从净当中来的,《楞严》前面念过,「净极光通达」,我们的心清净到极处就有光明。这个净,再给诸位说,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这是净,也不是我们身心不动这叫净。什么事情都做、什么境界都接触,佛在《金刚经》里教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叫净。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足迹遍及古印度,他在常寂光中。这个意思我在讲堂里也跟诸位常常提及,佛说一切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就是常寂。无说是常寂,说就是放光,说与无说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正说之时、正寂之时,寂照是同时的,没有先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他住在常寂光中、他住在大光明藏中,比实报庄严土还要高、还要来得究竟、还要来得圆满,是这回事情。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在讲经当中也多少给诸位透露一些,自己一定要能够证得,因为你证得才有受用,不能证得,哪里会有受用?证得是实证,我们讲证得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妄想不断。古人有个比喻形容佛的说法,所谓是以楔出楔,楔是什么?从前榫头接榫的地方不是用钉子,现在是用钉子。好比我们的扇,这当中有一根棍子穿在里面,我们想把这个拿掉,怎么办?我们再用一个棍子在这边敲,一敲它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这一边也不要了,我们的目的才达到。这边敲出来,这一根又跑进去了,这就比喻凡夫难!

  因为你有邪知见,佛说法,就等于是另外一个楔,想把你邪知见打掉;好,你那个知见放弃,你把佛的知见又接收了,你又死在这里面,这就是我们永远不能开悟之处。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这就是分别执着。第一个分别执着被佛破除了,譬如你执着有,佛讲空,讲空是把你这个「有」的楔给打掉。好,你有不执着了,你又执着空,这就难办!这就是不懂佛说法的意思,佛是无法可说,佛没有说法。你对佛所说的法要是起分别、起执着,这错误了,错在自己身上,不在佛,因为佛说过他没有说法。经上也有个比喻,佛所说的一切法,譬如「黄叶止啼」;又说众生如病、佛法如药,药是为你除病的,病好之后药就不能再要了。所以有没有佛法?没有佛法。这都是讲到佛法究竟说,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佛法才有真正受用,真正对治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毛病。不晓得这个意思,反过来又执着佛法,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永远不能够解脱,永远都在生死轮回之中,决定不能够超越。这就是死在名句之下,哪里晓得名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第七段,枷锁难。这个理跟前面一样,你有能闻所闻你是凡夫,你住的境界是相对的境界。相对的境界,你就会为一切事、一切尘劳所系缚,六道凡夫个个都如此,所以叫生死凡夫,你没办法解脱。菩萨到这个地方是『音性圆销』,这个意思是说情识融化了,也就是唯识里面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像前面所说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以才『观听返入』,入一亡六,一六俱亡,这就是《华严》讲的一真法界。『离诸尘妄』,尘是妄,根也是妄,「离诸尘妄」,这是用一个来做代表,根尘识都离了。根尘识都离了,诸位想想,还有什么人能够系缚你?『枷锁』当然不能够系缚。现在我们一般人看到这样的经文,这不但《楞严》上有,《华严经.普门品》里说得更详细。一看到这个「枷锁」,就是古时候有罪的人带的披枷、带的锁链,就想到这些。这固然是枷锁的一种,它的范围还很大,烦恼是枷锁、无明是枷锁,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身口之累是枷锁;换句话说,三界六道就是大监牢狱。你在这里面造业受报就是枷锁,几个人觉悟?一定要披了枷、带了锁,这才是枷锁,「观世音菩萨,你来救我」?你不晓得,你现在活在这个社会上,一身都是枷锁,你处处不得自在,那不是枷锁是什么!解脱的方法,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这些理论方法,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修学功夫到家,这个枷锁就能除掉,三界之内根尘识再也不会系缚你。我们自己这样修,观世音菩萨神力跟我们自己的力量可以结合成一体,感应道交,这就是菩萨神力的加持。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第八段,贼盗难。这个贼是指盗贼,这是说明感应所发生的效用。经文里面说『灭音圆闻』,「灭音」是说外脱声尘,「圆闻」是内证闻性,这样的内外一如、遍融一切,这就是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像《圆觉》里面所讲的清净心,自己的心清净了。心清净了,真正的慈悲,我们常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自然流露出来,所以能感动盗贼,你就是遇到这盗贼,也能够感动他。也许诸位说,这个很难叫人相信。印光大师去我们不算远,民国初年的人,我们念念他的传记,印祖的慈力能够感动蚊虫、跳蚤。连这些像蚊虫、跳蚤、苍蝇、蚂蚁、蟑螂,都被他感动了,何况一个人?以前他住的寮房里有这些东西,有蚊虫、跳蚤这些东西,他的那些侍者就把这些东西清除,佛法里不杀生,把牠赶走。从前寺院里面通常用竹筒,虱子、跳蚤把牠抓起来装在那里面,到外面去放掉。印祖就告诉他不必,他说留牠在此地。留牠做什么用?叫自己生惭愧心,自己没有道德不能感动牠。自己真正有道德,这些东西牠会迁单,就是会搬家;自己的慈心不够才会有这些东西,慈悲心不够。印祖到七十岁以后,所以大家才发现,七十岁以前他住的房间还有这些东西;七十岁以后,本来这个房间里蚊虫、蟑螂都很多,只要他老人家到里面一住,好像一个都找不到,都搬家搬走了。这是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上看到的,连蚊虫、蚂蚁、跳蚤、臭虫、蟑螂都会搬家。何况盗贼!只有一种情形盗贼会伤害你,那就是什么?你前世欠他的命,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你前世跟他没有这个过节,就会被你感动,我们读安世高传记,安世高是个得道的高僧,到我们中国广州来还了两次命债,那是例外。除这个之外,必定受感动。所以这是讲,『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必须要跟观世音菩萨理事要相应,才能够产生这个力量,他自己在险路纵然遇到盗贼,他没有恐怖心。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

  第九段,贪毒。『熏闻离尘』,这句话是说熏于闻根,了尘性空寂,这个时候根尘就消失了,所以说根尘不偶。知道色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色性闻性原无二性,不但色性跟闻性,四科七大就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包括了,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换句话说,一切万法是一性,决定无有二性。晓得是一性,这就不动心,为什么?一性里头无心可动。二性里面才有分别执着,一性里头哪里会有分别执着!二性里头有能有所,一性里头没有能所。正如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你们想想,本来无一物里头会动心吗?这一动心就不是本来无一物了。这是觉迷的分界限,觉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迷心是妄动的,这是讲以闻劫闻、以色劫色,所以说『色所不劫』。末后这三句,一切凡夫众生他不明了圆中之理,以为根尘是相对的,所以在这里面才妄生贪染。

  淫欲范围很广大,欲界里面是以男女相染为淫欲,色界里面是以禅定的快乐为淫欲,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禅定里面有真乐,这是没有到这个境界他不晓得,那是有受用的。我们讲色界、无色界天说的「禅悦为食」,禅悦能够滋养他的身命、滋养他的色身,他心情愉快,这种愉快超过欲界。无色界里面的定功更深,所以他是耽著于这个。这是我们讲三界之内。三界之外,还有二乘人贪爱偏真涅槃,那是二乘人的淫欲;菩萨贪爱六度万行,又喜欢去普度众生,这是菩萨的淫欲,所以淫欲的范围讲得非常的广大。

  我们读《金刚经》,佛教给我们的,度一切众生,「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叫做根本上断贪。有能度众生、所度众生这个念头,贪心还没断,贪心不断障碍你大定,拿我们念佛来说,障碍你一心不乱。「我还要度众生,我每天讲经说法我有很大的功德」,你的一心从哪里得?你得不到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行、都得不到。这个事情真难!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你得不到一心,功夫不能成就;贪爱度众生、贪图功德,得不到一心。「那都不贪,我就贪一心不乱」,贪一心不乱还是得不到一心,为什么?因为一心不乱里头没有个「一心不乱」,有个一心不乱,那里面已经就不是一心,就是二心了。诸位要晓得,连一心不乱也没有就是真一心。佛说这一切法是假名,你可不能把假名执着不放,这讲菩萨之贪。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把贪断尽?禅家讲无念、无心、无住,贪心才能断尽;心有所住,贪心就断不尽。那我们今天也学这个方法,我们也无住,实际上怎么样?实际上你的心住在「无住」上,你还是贪心。心住在无住上、住在无想上,我什么都不想,你要是真正修成是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这是外道天,是不是真无想?不是的,他有想,想无想、住无想、分别无想、执着无想,没有能真正达到。这是佛法之难处,说很难说,听也不容易真正听懂,所以常常听的时候产生误会,发生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就是修行证果的障碍,所以教下常常提倡大开圆解,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然后自己才有能力修行。底下这一段是讲瞋恚,这是讲贪瞋痴,根本的烦恼。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这个我们要晓得,跟前面的贪欲是一样的,总是从相对的境界里面产生的。贪欲跟瞋恚是发生在两种境界,顺境里面起贪心,逆境里面起瞋恚心。前面跟诸位说贪的境界广大,瞋恚的境界跟贪心一样也是非常广大。二乘人厌离三界,他对于三界讨厌,讨厌的这种心就是瞋恚心。菩萨看轻小乘人,舍弃二边,你们想想是不是瞋恚心?菩萨的瞋恚心。大菩萨,这讲见性的菩萨,他不一样,他到『纯音无尘』,着重在「纯」字。「纯音」是什么?法性的妙音,这里面再见不到一丝毫的障碍。尘相是障碍,我们凡夫见到声尘,菩萨所见的是声性,不一样!性是真的、是本有的,从来也没有失掉,六根的根性、六尘的尘性、六识的识性,这真的一点都不假,这就是圆音无尘。为什么会把性变成尘?迷了性就叫做尘。由此可知,觉了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都叫性;迷了的时候,性就叫做尘,只换名词,不换境界。觉悟之用是无量功德,不觉之用是无量烦恼,可见得佛法就是一个觉、一个迷。

  觉迷这一关不容易破,不容易破的原因就是在我法二执,执着不能够舍弃,就不能入门。凡夫执着坚固;二乘人有执着,「内守幽闲」,守就是执着;菩萨也有执着。我们讲善根的厚薄从什么地方看?执着的轻重,这个人无论对什么事情,他很重的执着,这个人善根薄、不太容易教化,他有很重的执着。执着轻的人容易入道,执着轻的人容易点醒,晓得一切法都是幻化的、都是假的。你叫我是个人,你叫我圣人,我也晓得这名字假的,你叫我是个猪、是个狗我也不会瞋恨,为什么?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赞叹,你某人是圣人,你就喜欢,你的心被境界动了、被境界染污;说你是个猪,你就生气,你的境界也被染污了,不知道这个世间法界是假名建立,没有一法是真实的。这是讲的「纯音无尘」,我们一般讲见性了。

  见性之后『根境圆融,无对所对』,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对立,根尘识对立,没见性。如果一旦见了性,六根的根性、六尘的尘性、六识的识性,是一性无二性,所以这十法界不对立了,晓得是一桩事情。没有对立,里面怎么会产生瞋恚!所以欣厌之心没有了,这个理就是在此地。我们在没有见性之前,贪瞋痴是有的,只可以说是浅深差别而已,有的人重、有的人轻,烦恼特别重的、烦恼特别轻的,轻重而已,没法子断除,见性才断。我们念佛人来说,你念到事一心是伏断,没断根,因为事一心是有相当定功了,这是念佛三昧,可以叫你的烦恼不起现行;你念到理一心,就断了,那不是伏断,是灭断,的确没有了。

  诸佛菩萨没有,没有里面有的时候为度化众生有示现,那个示现不是真的。所以我讲「没有了」,怕诸位又起疑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你们看到他也娶太太、他也生儿子;维摩诘居士那是在家的佛,妻子儿女也一大群。在毘耶离示现害病的时候,这些阿罗汉们去看他,他见人就骂人,好像脾气很大,那是示现,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有贪瞋痴,那是示现,这我们要晓得。你要是看他,「维摩长者脾气大,舍利弗、目犍连去了都被他骂了一顿」,他真是有那么大脾气、有瞋恚心吗?没有,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千万不能用凡夫的心,以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来测度佛菩萨的境界,这个罪过就大了。所谓罪过是自己障碍了自己,是自己增长自己的烦恼、增长自己的无明、增长自己的邪见,这叫罪过,不是得罪别人。刚才讲,佛菩萨都已经见了性,你赞叹他也不生欢喜,你毁谤他也不会瞋恚;他要是还有欢喜、还有瞋恚,就跟我们凡夫一样,不能叫成就。凡夫的功夫叫忍辱,能忍受得了;他没有忍,他忍什么!根本就没有分别执着,离开能所,叫「无对所对」,这样就是所有贪瞋痴这些烦恼统统没有了。这一没有、一转变,就变成无量的智慧,所以说『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