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0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一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01

  请翻开经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今天我们借着这个因缘,为同修们介绍这一部经典。原本在佛法里面,凡是佛所说的才称之为经,菩萨、佛弟子们所说的,只能称之为论,或者是注疏、语录之类的,不能称经的。而这一部书是自古以来,后人都尊称为经典,这是对六祖大师特别尊重的缘故,那要是依照规矩来说,它是语录。

  佛法在中国,特别是禅宗,确实是盛极一时,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台湾或者在大陆,诸位常常能看到,寺院的名称,它都用一个禅寺。实际上它这个里面已经没有禅了,可是那个招牌还要用个禅寺,由此可知,禅宗对于中国影响之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读了这一部书就可以明了。这一部书,可以说完全是中国人的著作,不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而内容所说的与佛一切大乘经典,可以说是无二无别,不但说的是一样,而且是整个佛法的精华。虽然说是禅宗的经典,实际上来说,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在修学,都出不了《坛经》的范围。可以说它所讲的都是原理原则,通所有的宗派、所有的法门。所以我们不必把它当作禅宗,参禅的人才需要读它,我们念佛的人也应该要懂,它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一心不乱,帮助我们往生净土品位的提高,它有这些好处在。所以这个经我也讲了很多遍。

  首先要把禅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禅宗在中国大乘宗派里面,大乘一共是有八个宗派,是八大宗之一,另外有两宗是小乘的,总共在中国是分十个宗派。禅宗也叫做心宗,所谓是「不离文字,直指人心」,所以称之为心宗。这个宗派的兴起是菩提达摩传过来的,菩提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是在中国梁武帝的时代,他曾经见过梁武帝,彼此谈论不甚投机。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个护法,很可惜他没有能够护持菩提达摩,所以达摩祖师只好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去了。这个在《坛经》里面也有记载,文字不多。他传来这个宗派,我们中国人在习惯上都称它为禅宗。其实这个宗派修学的内容,绝对不是六波罗蜜里面的禅波罗蜜,不是的,它是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它完全讲的是智慧。禅定是手段,智慧是目的,我们在这部经从头到尾看六祖所说的都是般若波罗蜜。

  这个宗派的来源,要上溯到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所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一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他跟我们中国孔子非常相像,孔老夫子一生从事于教育工作,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也是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所以佛教它不是宗教,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把佛教当作宗教看,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从头就错到底了。佛教教学的内容纯粹是智慧,所以佛教所求的(也就是教学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切经里面,都是以这个为最高的修学目标。

  修学的宗旨,也就是在教学的标准上来说,它一共是有三大纲领。这就是在皈依里面所说的,而且讲三皈依六祖讲得最透彻,这三个目标就是佛、法、僧,佛法僧的意思就是觉、正、净。所以它修学的宗旨,教我们觉而不迷,禅宗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禅宗从觉下手。第二个纲领就是正而不邪,所谓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这可以说包括所有教下,像华严、天台、三论、唯识(就是法相宗),它从这个地方用功夫。第三是讲皈依僧,僧是净而不染,求清净心,净土宗念佛法门就从这里入。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在十个宗派里面它从哪一个方面去下手,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得到一个,三个一定同时得到,譬如觉,觉悟的人他怎么会有邪知邪见?怎么会不清净?所以既然觉悟,必定正知正见,必定是清净不染,这一定的道理。可是你用功夫只能用一个,你说我同时都修觉正净,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反而搞乱了。所以,禅从觉下手;教是从正下手,正知正见;念佛人从清净心,从净下手。心地清净当然觉悟,心清净就开智慧,心清净当然是正知正见。这是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虽然是有许许多多的经论,总离不开这三个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那就不叫佛法。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所修的是什么你应该很清楚的能够说得出来,佛法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同时你更应该晓得,这十个宗派哪一宗它从哪里下手,从哪个地方入门,也要搞得清清楚楚。这些宗派里面就不会有争执,所谓殊途同归,好像一个房间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都进来了,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佛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诸位千万要把这个意思记住。如果说宗教,实在说,我们可信、可以不信;如果它是教育,我们就不能不接受。如果说是有人家问的时候,说我们自己没受过教育,这个很难为情;但是我不信宗教,这个不觉得难为情的。不信宗教的人很多,不受教育这是决定错误的。所以他跟孔老夫子性质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是个教育家,佛陀也是个教育家。我们对于佛的关系,也很清楚的显示出他是教育,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为本师,师就是老师,本是根本的老师、最初的老师,而我们自称为弟子。你就能想像到,我们与佛什么关系?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什么关系?菩萨也是佛的学生,是早年的学生,我们是后期的学生,我们跟菩萨是同学、学长的关系。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佛是我们的老师,这些关系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到后面经文上,随讲到的时候再跟诸位来说明。

  释迦牟尼佛将这个法门,这就是「不离文字,直指人心」,把这个法门传给了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在这一个宗派里面,他就算第一代的祖师。大迦叶传给阿难,这么一代一代传,传到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代。而达摩则到中国来,到中国来就在中国传法了,换句话说,第二十九代祖师就是中国人,就是慧可法师。慧可传给僧灿,这个在本经里面我们都可以读到,这样六传到惠能大师,所以惠能大师在中国称之为六祖。如果从释迦牟尼佛这个道统承传上来讲,他是第三十三代,就中国来讲他是第六代。而禅宗实在上来讲,到六祖才真正发扬光大。在这个以前都是单传,一个传一个,顶多传二、三个人,二、三个人当中有一个是嫡传,所谓传衣钵的。到他老人家,衣钵不传了,只传法不传衣钵。

  而他在世的时候,住在现在的广东南华寺,南华寺在曲江,那个时候的韶州,现在的韶关。他在那里弘法三十七年,三十七年亲近他的人太多太多了,真正有成就的,这个有成就就是永明延寿大师所讲的「有禅有净土」那个有,有禅了,有禅的有多少个人?有四十三个人。所以诸位这个要了解,不能说我每天打坐我就叫有禅了,这是错误的;我每天念佛,我就有净了,这也是错误的。你虽然在修禅,虽然在念佛,但是你还没有。什么叫有?禅一定要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个才叫有禅,你真有了。没有到这个境界,只能说我在修学,还没有「有」。有,好比说你们念书已经得到学位,这已经有了;你正在念书,学位没有拿到,你还没有,虽然在念,还没有。什么叫有净?这个很重要,诸位同修都是修净土的,有净这个条件比有禅确实要宽得多了,不像有禅那么严格,禅是一定要明心见性才算有,而净必须是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一句佛号是二六时中,就是我们今天讲昼夜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不夹杂,这才叫有净。如果真的有,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就。这两者比较起来,净容易,禅难。不过禅那个功夫,要从净当中来看,那是理一心不乱才叫有禅,这净只要功夫成片就算有了,这个里面相差很大。由此可知,禅与净只是方法上不相同,手段不一样,成就达到目标没有两样。这个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禅不碍净,净也不妨碍禅。刚才讲了觉正净,他们下手的方式不一样,禅着重在觉,净土着重在净,真正有了,所得到的确确实实没有差别。

  六祖以后,这一个宗派里面又分了五派,所谓五宗。而这个五宗,可以说都是以《坛经》为修行指导的原则,但是他们的方式不相同,所以又分了五派。这个五宗是禅宗里面的五宗,像现在还有的临济、曹洞,在日本很胜,韩国也是属于曹洞的,这两派流传的范围比较广。其余的像云门、法眼、沩仰,它们传的范围比较窄小,现在学这三家的不多。我们今天所看到学禅的,大概不是临济的就是曹洞的,而以临济是最为普遍。这个也就是古人所讲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有人是这个说法。但是还有一个不是这个说法,这到经文上我们再谈。有人说,达摩祖师讲「一花开五叶」,是讲他到中国来之后传五代。他自己本身不算,传五代那就正好指六祖,而六祖将这一宗发扬光大,影响一千多年,这个的确是禅宗之结果。

  现在,就是讲现前我们学佛,这一宗的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来探讨,但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不太容易,这是实实在在的。怎么个不容易法,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明了。佛法好比是药,我们身上有病,我们身上的病很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服药。我们用这个药,吃了这个药,看看自己这个病有没有起色。如果这个药吃下去,这个病有起色,这个药对我们是对了症,我们就可以用它;如果这个药吃下去之后,这个病没有起色,而且好像还要加重,那你一定会觉悟,我要另外找一个大夫看看,咱不吃这个药,你有这个警觉心。为什么学佛就没有警觉?佛是治我们心病,我们的心病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这是大病!所谓是迷惑颠倒,邪知邪见,心之散乱,烦恼重重,这是我们的心病。我们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果然烦恼就轻、智慧就长,这个法门,这服药就对症了。如果用这个法门来修学,我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换句话说,这就不对症,必须重新来选择。佛法好处就是它方法多,这个方法不灵,换一个方法。换来换去,总离不开这个原则,就是修觉正净,绝对不会离开这个原则的。这是在今日之下,我们一定要觉悟。

  还有,在修学之前,对于佛法的理论,一定要搞清楚。明理是认识路,修行是走路。如果不认识路,那就是古人所谓的「盲修瞎练」,吃尽了苦头得不到利益,这属于迷信。所以这个理论、方法、境界一定要清楚,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才会有乐趣。佛是教给我们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并不是讲完全是来世,这一世不管了,那不是佛法。佛法讲花报是讲这一世,这一世果报叫花报,开花了,来世叫结果。如果这一世我们得不到幸福,把幸福完全寄托在来生,这不是佛法,诸位要懂得这一点。如果说我们只着重这一生的幸福,而不顾来生,那也不是佛法。佛法讲这一生得幸福,来生还得幸福,生生世世永远得幸福,这是佛法。所以的理论不可以不知道,但是这个经典真是浩如烟海,我们从哪里念起?实在好在哪里?《坛经》好,整个佛法的精华,都在这个小册子里头。可是这个小册子,自己看不太容易,不是说你看不懂,里面的字你都认识,里面的意思你也可以猜到一些。为什么说不行?怕你有执着,怕你死在文字上,那就成了病。

  所以佛在《华严》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为什么?它的意思都在言外。文字、语言是一种工具,透过这种工具体会得妙意,这也是佛法的难处。像昨天我们讲《弥陀经要解》,讲到「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的意思太妙了,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讲什么?就是讲如是两个字,千经万论就是这两个字的注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何尝不如是?这两个字的意思太深太深,能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能体会到心里面,然后你再去读经、去研究经,绝对不会走错路,决定不会把意思解错。所以佛经一展开,第一句话「如是我闻」。

  诸位翻开经本,我们把前面交代的话说完了,再就看经文。在没有讲经文之前,还有几句话必须要说明的,那就是六祖大师他没念过书,他不认识字。他是在曹溪三十七年,天天给大家讲开示,而由弟子们记录下来的。三十七年所记录的就是这一本小册子,当然不是他每天所讲的话,不是每天所讲的,是把他老人家所说的这些话重点,就是记大纲,记重点,然后再把它分类。它这个地方一共是有十章,就是把它分类,性质相同的归纳成一类。很像《论语》,《论语》也是孔老夫子的学生笔记记录下来的,这个跟《论语》的性质非常的相像,所以不是六祖自己写的,是别人记录的。同时流传也很久了,六祖大师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三百多年,这个经本的流传,从前刻板、手抄,错误地方决定是免不掉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坛经》有许多种不同的版本,里面文字出入很大。我们今天选的这个是曹溪原本,这个本子就一直在南华寺里。这是民国三十三年由「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校刊的,这个本子是当年赵恒惕老居士送给我的。他这个本子也是很珍贵的,因为当时在台湾不容易找到。所以他送给我之后,我就把它翻印,印的数量也很多,印过很多次,所以现在这个本子,比较上能够看的到。在从前看这个曹溪原本,不容易看到的,这个本子比较上可靠,错误比较少。在第一章就是:

  悟法传衣第一】

  这一章是六祖大师一次讲的,换句话说,一次的讲演记录。这一章以后那都不是的,都不是一次讲的,每一章可以说都是他老人家一生所讲的。譬如讲坐禅,他一生所讲的坐禅的这个纲领,统统都归纳在一类。只有这一章是一次讲的,是一个完整的讲演记录,非常非常的珍贵,可以说六祖留给我们一篇完整的讲演就是这一章。这一章文相当之长,我们也把它分成小段来介绍。『悟法』,「法」是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心法,换句话说,悟法就是悟心。我们今天是迷了自心,佛教给我们要我们觉悟自心,不要迷失了自己。在佛法里面说宇宙人生的主宰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它不说上帝,它也不说阎罗王,它说自己。佛法很重视信心,佛法讲信,信谁?信自己。所以它不说信别人,它说信自己,这个跟宗教不一样。佛法是首先教我们建立自信心,然后第二个才相信老师,相信佛菩萨。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相信佛菩萨没有用处,你自己不会有成就的。你必须先相信自己,然后佛菩萨才帮得上忙,就是老师、同学才能够帮助你;你对你自己毫无信心,老师、朋友怎么帮你也没用处。所以它讲信跟宗教里头讲法不相同,这就是有信心才会觉悟。悟法也就是我们俗话讲得道了,他去修道他得道了,也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

  『传衣』,「衣」是衣钵。衣钵在那个时候是证据,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是一个证据,好像是文凭一样,是个证据。达摩祖师这是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一代一代传到他手上,他到中国来,带到中国来了。这是衣钵从五祖忍大师,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惠能。这时候惠能多大年岁?跟诸位说二十四岁。所以求学、修道都要年轻,年岁大了不行,没有这个体力。譬如打个佛七,打个佛七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年老的人不行,没有体力;年轻的人七天七夜不睡觉,行,精神能够挺得起来,他能做得到。所以真正讲到用功一定要年轻,诸位年龄正是好时候,要把握住,要认真的努力。这个学问成就之后,对你的事业,对你的前途,对你家庭,对你生活,会带来无比的幸福。为什么?你有智慧了,而且是成就最正确、最高、最圆满的智慧,佛法求的是这个。所以,悟法也就是得到这个,得到了究竟圆满的智慧。刚才说了这一段文长,我们把它分成小段,第一个小段讲法会的来由,为什么会有这个法会。

  时大师至宝林。】

  『时』是六祖从广州法性寺,就是他离开广州法性寺,第一次到曹溪宝林的时候。『大师』,这是称六祖。在佛教里面有个例子,就是「大师」这个称呼只是对佛的,佛称大师,菩萨称大士。你们看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没有听说观音大师的,没这个称呼。这是后人尊敬他,换句话说,把他当作佛来看待,是一种特别的敬称。可是六祖本人决定不敢这样称呼,这个文里头我们能看出来,他本人非常谦虚,这是后世人对他的尊称。『宝林』这个地方,就是在现在广州曹溪南华寺。这几年大陆上佛教比较开放,许多寺庙都重建,而南华寺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个的确也是不可思议。

  我过去几年在香港弘法的时候,因为那边距离曹溪很近,所以我在香港讲过《六祖坛经》。因为那边有地缘的关系,他们跟六祖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进到广州,第一个就要到宝林寺去朝拜,就是现在的南华寺,还照了照片。经书前面这个照片,就是他们送给我的,这是最近照的,他们到南华寺去,照这个照片带给我。这是六祖的肉身像,一千三百多年还保存得这么完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寺庙,听说只有三个寺庙没有被破坏,南华寺是其中之一。但是红卫兵也去捣过乱,也想把六祖的像破坏,这里面实在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感应。但是六祖的像,那个后面还被他们锯掉一块,他们要看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是后面那个脊椎骨那里锯掉了一小块,一看果然是真的,不是假的。六祖像还这么丰满,这是经过修饰的,《坛经》里头有说明,他这个样子跟他老人家在世完全一个样子。所以他的真容、肉身,确确实实保存到今天没变样子。这是历代许许多多大德留肉身的,都比不上六祖,以他的肉身像保持得最久,也最圆满。这是讲他到宝林寺这一天。

  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韶州刺史』,这是地方的长官,当时的「刺史」相当于明清的知府,比县市长要高,比省长要低。好像我们民国年间,在大陆上设的有行政专员,蒋总统经国先生就在江西做过行政专员,做过这个职务。相当于行政专员,管好几个县,大概有六、七个县到十几个县不等,这是地方官吏。名字叫『璩』,他姓『韦』,当时的地方官,当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所以才会请六祖为大家讲开示。『官僚』就是他的部属,刺史底下的部属。『入山』,因为大师他是住在宝林寺,宝林寺是在山里面。请大师在『大梵寺讲堂』,「大梵寺」就在韶州城外,就是现在韶关市区外,大概是一华里的地方,不太远。一华里只有五百公尺的样子,四、五百公尺不太远的地方,城外,这个地方比较近,请他到这个地方来说法。『开』就是讲开示,『缘』是缘分,「开缘」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机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大众有一个接触佛陀教育的机会,就是这个意思,使他们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能够接受到佛陀的教育。

  说什么题目?底下这个题目说得很清楚,『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当然不是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这部经,这部经那就太长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通常称之为《大般若经》,这个经有三十卷。诸位要晓得,佛经里头这个论、大论,叫《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就是这一部经的注解,龙树菩萨造的,一共有一千卷。而在中国翻译的只是一百卷,把一千卷浓缩成一百卷,因为一千卷分量太多,我们中国人不喜欢啰嗦,看到部头太大,不念了,所以鸠摩罗什大师只好把它浓缩翻成了一百卷。他就是讲般若的法门,这个题在此地简单跟诸位说说,因为它全是梵语音译的。「摩诃」翻作大,中国字就是大的意思,「般若」翻作智慧,「波罗蜜」翻作圆满、究竟。要是用中国意思,全部用中国意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他们的文法是倒装句子,把究竟圆满放在最后,大智慧放在前面。「波罗蜜」要是直接翻译过来是叫彼岸到,我们中国意思叫做到彼岸。到彼岸就是我们中国人俗话讲到家了,某人功夫到家,到家就是最好了,没有比这个再好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常常把它讲作究竟圆满,大家好懂。究竟圆满,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到尽头了,般若智慧到了尽头。就是用这个题目,请他老人家讲这个法门。

  师升座次。】

  讲堂,当然说法的时候先『升座』。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

  这底下介绍听众,先介绍地方官吏。换句话说,这一次讲演是他们主办的,这不是民间来启请的,是地方官员,而且是地方首长,他发心来主办这一次讲座,所以把他们列在第一位。

  儒宗学士三十余人。】

  这个『三十余人』,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一定是在当时这地方上主持教学的,一般学校的老师,主持教育工作的。这是儒家的,地方上有学问、有道德的这些人,也有三十多人。

  僧尼道俗一千余人。】

  这个地方诸位特别要注意的,『僧』,这是出家学佛的人,男众;『尼』是出家修行的女众,法师讲经,他们应当要来参加的。底下这个字不能疏忽,『道』,这不是佛教的,道教的,道教的这些道士也来参加。道教是宗教,道教不是道家,道家是教学的,道教是宗教。可见得在那个时候,大家对这个概念很清楚,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所以宗教徒也来参加这个讲座。这是在古代,这种现象非常平常,常见的,每一个寺院里面讲经说法,都有很多道士来听。不像现在,现在我们这个台湾不一样,佛门里面讲经,你看哪有道士来听的?没有。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到佛堂里来闻法,是来接受佛陀教育,是来求智慧的,与宗教并不影响。佛决定不会劝你改变宗教信仰,你来信我,没有这个道理,决定不可以的。你事奉神、信仰宗教,那是你个人的事情,你来接受教育,你来成就智慧,换句话说,对你的信仰只有帮助,没有坏处。『俗』是一些在家人,在家哪些人?在家没有学佛的人,第一次来听的这些人。总共有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人当中,我们想像的,俗人占得比例一定是最多。为什么?因为在唐朝那个时候这个制度,佛教的制度一直是到明朝末年,清朝顺帝以前。顺治皇帝以前出家不容易,那个时候出家要经过考试,考试及格由皇帝发给你文凭,你考试及格,这个文凭叫度牒,你拿到度牒才可以出家。出家,国家不干涉你,你随便在哪个寺院出家都可以,随便跟哪个法师出家都行。可是你要想出家,师父一定要先看你的文凭,这皇帝发的。如果没有这个文凭,你要是收了他,这是犯国法,这犯法的,要受刑事处分的。所以那个时候出家人少,素质高,皇帝发这个文凭给你,他就是承认你的品德、你的学问有资格做我的老师,有资格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所以出家的文凭很不容易考,一般在家的水准要达到进士的标准。所以跟考进士一样的,一样的标准,另外还要加考佛法。所以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地方官吏没有不尊重的,主要就是你们所懂的东西出家人他都懂得,而出家人还懂得佛法你们不懂得。所以他要经过两重的考试,这种考试制度在清朝顺治皇帝废止。所以到今天出家人程度一落千丈,连基督教、天主教的这些神父、牧师都不如,这是制度破坏了。在从前有这么严格的限定,所以出家人少。而且,出家人既然出家了,就等于说念师范学校毕业的,他一生要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他确实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道德。所以我们从这一方面来观察,在人数当中当然大多数是「道俗」,这个占大多数的比例,一共一千余人。

  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家到这来干什么?一定是要来闻法的,来闻佛法的,而且要闻最精要、最精华的佛法。换句话说,我们要以最短的时间得到整个的佛法,这是大众所希求的。我们今天的人更是向往这个目标,我们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如何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整个佛法的纲要叫我们都明白了。当时在会大家也是如此,因为他到大梵寺来,顶多也不过住几天而已,也不是在这常住。这一段是说明法会的因由,法会的缘由。下面这一段,这是先说明纲领,也就是佛法的总纲领,文字不多。我们这个经本很多,诸位可以带回去,你们来听的时候带来。你用笔可以把它画起来,这个地方是一段,到『愿闻法要』这里是一段,这是第一个段落,第一个小段就是法会的缘由。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就是他说法的总纲领,不但这一次在大梵寺,就是这一章所说的,就是这几句,乃至于全经,他三十七年所讲的,不离开这几句话。所以这是他教学的总纲领,非常重要。『善知识』是对大众的敬称,在佛法里面讲能够给众生做榜样,就是给大众做榜样,断恶修善,这个人才叫做「善知识」,他的德行、他的智慧都能够影响一方的人,所以这是一个敬称。底下是他老人家提醒我们,『总净心念』,「总」,总而言之,就是整个的佛法,无论是哪一宗、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没有例外的,这是讲到佛法的总纲领,教我们净心念。「净心念」有两个意思,所以他这个话说的都双关语,第一个意思,就是教我们直接念念要求圆满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要求圆满的智慧,要以这个为目标。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修学佛法,必须要把你的念头净化,换句话说,你心里面不能有杂念,不能有恶念。不但不能有杂念,不能有恶念,善念最好也没有。要达到什么?无念,无念的心才清净。从无念心里面念一切众生,这个念是真正的善念,为什么?没有条件,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教化众生,利益众生,都要从清净心里面生起这个意念,这是佛法。

  所以禅宗,刚才讲了它从觉入门,但是他今天说的总纲领,他从净念,从净这里下手。实在讲觉正净,从净下手容易,从觉、正下手都比较难,没有那么容易,从净念下手人人可以做得到,真是不认识字的老太婆也能做到。从觉、从正那一定是要知识分子,特别是从正知正见,一定要知识分子才能办得到,不认识字的人办不到。不认识字的人从净下手可以,从觉也可以,就是禅与净,行,从教不行。所以这个里头的确是有难易不相同。心要是清净,念头净到极处,圆满的智慧就现前。所以究竟圆满的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以佛法讲平等,它是讲的真平等。像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智慧跟佛相同,福报跟佛也相同,这是佛说的。但是现在我们跟佛差距太大了,几乎完全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佛说了,是由于众生他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众生之所以变成了众生,不能成佛,就是你有妄想,就是你有执着。妄想执着就是你的心不清净,所以几时你心恢复到清净,妄想执着没有了,你的智慧、你的德能都现前,与佛没有两样。所以这个东西不是修来的。佛在《楞严》上说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统统是你本来有的,你现在是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自己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几时你要再觉悟,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又现前,又现前,可绝不是新得来的,是你本来有的。所以佛法是去障碍而已,没有别的。

  我们讲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行为在佛法里面说三大类,这三大类就包括我们所有的行为。第一个就是身体造作,叫身业;第二类口里头言语,叫口业;第三类是念头,这是最重要的,起心动念。我们身口意造作的行为有了过失,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所以诸位想一想,修行重不重要?如果你说,修行,我不要修行,修行是迷信。换句话说,你身口意造作一些过失,你不需要把它改正过来,就随它去,这是太愚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修行绝对不是天天敲着木鱼,天天在这里拿着念珠,在那里礼佛拜佛,不是的。修行在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我这个念头起来,晓得念头错误的、不正当的,把它改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否则的话,你一天到晚念经典,心里头还是杂乱,还是恶念,没有用处,那与修行不相干。所以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干。你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都改正过来,你一天到晚不拜佛、不念佛、不看经,你也成佛了。

  所以大家要懂理,这些形式都是提醒我们念头的,用意在此地。所以佛法里面的一些设施,我们造的佛菩萨这些形像,种种这些设施,拿现代教育的术语叫教具,教学的工具。为什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见到佛像,马上想到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为什么还不成佛?取这个意思。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我一见他的像,想到我今天对人慈不慈悲;见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孝道,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教有许许多多的佛像,许许多多的菩萨像,教你什么?见到之后,立刻就晓得这个意思,提醒自己,把自己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所以佛法的教学,几千年前就已经把教学艺术化了,实在不得了。可惜现在人不懂得这里头的真实义,把它当作迷信,真是冤哉枉也。现在变成有许多出家人都迷惑,都不晓得这个意思。所以总纲领里面,就是要「净心念」,这是深一层的意思,这样才能够将究竟圆满的智慧现前。究竟圆满的智慧现前,这个人我们就叫他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佛是一个究竟圆满智慧的人,你的究竟圆满智慧现前,你就叫佛。所以在佛门里面讲,一切众生都要成佛的,你把你自己的障碍去掉,恢复你自己本来面目,这个叫成佛。

  底下这几句话,也可以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注解,也是「总净心念」的注解。『菩提自性』,「菩提」是梵语,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叫觉,菩提自性就是自性觉,就是觉性。觉性要晓得,觉性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觉性也叫佛性,佛也是觉的意思,所以也叫做觉性。觉性是自己的真心,所以说到这个地方,讲到『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它跟儒家所讲的没有两样。佛比儒讲得透彻,儒家跟我们讲「诚意正心」,佛法里面讲「菩提自性」,是一个意思。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法里面把它讲成三个,因为它有体、有用,儒家只讲两个,诚意是体,正心是用。佛法里面讲,也是诚意是体,这个用它把它分开,就是自受用跟他受用,把它分成两个。自受用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的享受,是至高无上的享受,身心清净。这种享受只有自己得到,别人得不到,我身心清净这个享受,别人没法子得到。那待人接物呢?待人接物是大慈大悲,所以慈悲心是他受用。但是儒家把清净、慈悲合并成一个,叫正心。所以儒家讲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个三心就是一心,一心有体、有用,说之为三。

  如何能叫菩提心现前?佛法里讲破烦恼。所以「总净心念」,这就是把障碍去掉。而在儒家,也是这个办法。所以实在了不起,儒家讲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跟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障、破所知障一个意思。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欲望要把它除掉。格是格斗,克己的功夫,把自己心里面贪瞋痴慢这些欲望要去掉,我心就清净了。致知,致知是智慧。此地这个两句话,如果拿儒家合起来讲,「总净心念」就是格物,「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致知,求智慧。然后你的心才能诚、才能正,而后应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把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佛跟儒在基本的概念上来讲完全相同,儒家讲得简略,佛法说得详细,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下面这几句话为什么要说?就是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教你「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不念不行吗?不念不行。为什么原因?因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你自己的心本来是清净的,现在不清净了,现在不清净那不是真的,真的还是清净的。假如你的真心会受染污,这个心就不叫真。佛法里面讲,「真」的这个定义,决定不受染污,这是真的。现在我们好像是染污了,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尽管放心,你决定成得了佛。这种染污就好比云彩遮住太阳,阴天看不到太阳,太阳哪里去了?被云彩遮住了。你们想想看,云彩能遮太阳吗?太阳那么大,遮不住的。所以这个遮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心,你迷了真心,这叫妄心。妄心里面有染污,真心里头没有染污,换句话说,你迷里头有染污,真心里头没有染污。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的自信心才能够建立。

  有许多人叫他学佛,我不行,我一生罪孽深重,我哪敢成佛?他对他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这就没法子,这就是不明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是真心决定没有染污,从来不染污,纵然堕到阿鼻地狱也不染污。换句话说,有染污那种现象的是妄心、是迷心,不是真心,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所以大师在此地一语给我们道破,「本来清净」。本来清净,我们要想恢复这个清净相,要想把我们这个迷妄扫除,那用什么方法?前面是方法,「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方法,由这个方法恢复我们的本性。

  咱们中国从前童蒙,小朋友念的《三字经》,一开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跟诸位说,不当作善恶之善讲,你要当作善恶那个善讲,底下就讲不通,下面就讲不通。「性相近,习相远」,你就可以晓得,本性是纯善,那是善恶二边都没有的才叫善,真善。我们讲善恶二边,讲善与恶相对的善,这个善是习性里面的善,不是真善。换句话说,那是已经迷的境界,不是悟的境界,悟的境界是纯善、真善,不是善恶的善。所以孔老夫子的境界,比孟夫子确实高一层。孟子讲心善,那是什么?那是善恶之善。孔老夫子没有说心善,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说法说得高明。性相近,大家是一样的,差不多的,这跟佛的说法相同,佛讲一切众生的本性完全平等。为什么变成不平等?习性变成不平等,习性是虚妄的,不是真的。真性是平等的,所以跟我们讲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是教你用真心。所以学佛,诸位要记住,佛是什么意思?佛是智慧,佛是觉悟。学佛就是学智慧、学觉悟,学智慧、学觉悟就是我们眼见色、耳闻声,佛法里讲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境界样样都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个叫学佛。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天天是在学佛吗?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迷惑颠倒,邪知邪见,样样染污,与佛的教学恰恰颠倒,这是我们要记住的,我们没有在学佛,学佛还得了。要觉悟,要认真的回头,要认真的来学习,换句话说,要用真心。别人对我们用妄心,我对人家要用真心,为什么?我学佛,人家迷惑颠倒,我不迷惑颠倒,我要学觉。诸位要晓得,觉的人自在,觉的人快乐,觉悟的人幸福。迷失自性的人决定没有真正的乐趣,他要说自在、幸福、快乐,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自在、幸福、快乐是一个觉悟的人才有,迷失自己的人没有。所以大师在演讲一开头,就把总纲领提示出来。

  这我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读《坛经》,决定不要把它看成它只是禅宗的一部重要的经典,那你就看得太小、看得太狭义了,它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实实在在能够帮助我们念佛,因为我们念佛恰恰好就是它第一句,「总净心念」,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就是这个意思。「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意思一定要懂,你不懂,虽然口念,口念不觉悟,你不晓得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阿」翻成中文是无,「弥陀」翻作量,「佛」是觉,所以整个翻译出来就是皈依无量觉。换句话说,无论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统统要觉,没有一法不觉,没有一时不觉,没有一处不觉,这叫无量觉。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我们从前迷,样样都迷,现在我从迷那里回头,我要依觉。依什么觉?依自性觉。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我们天天念这一句,一定要晓得意思。所以自己起心动念、打妄想的时候,赶紧「阿弥陀佛」,提醒过来,回过头来,我不要再打妄想,不要再迷惑颠倒,所以把念头立刻转变成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教你念阿弥陀佛,禅宗教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究竟圆满的智慧,净土叫你念无量觉,你们想想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

  但是那个方法、效果不相同。禅宗必须念这个要念到自己明心见性,真正开悟,才算是有禅;净土法门不必要到开悟,只要你在起心动念之处都能够觉而不迷,就算有净土,这个标准低。标准低的,我们每个人办得到,标准高的,咱们办不到。所以用净土的标准来说,禅的标准相当净土的理一心不乱,而净土的标准只在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在禅宗里头没用处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可是在净土宗它就起了作用。所以,事一心不乱在禅宗里面只是得禅定,还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但是在净土宗那就用处太大太大了,那是往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这就是这两个法门,两种不同的境界,这个里头有难、有易,我们自己要明了,要善于选择。

  所以,只要你用真心,直截了当成佛之道。我们今天在社会上待人接物肯不肯用真心?打着旗号学佛,佛教徒,所用的心还是三心二意,这是心口相违,这不是真学佛。真学佛只有一个,至诚恭敬心待人接物,决定没有三心二意,人家欺骗我,我对他还是真诚。我在过去只见到道安法师一个,他虽然做得不是十全十美,他不骗人,别人骗他。别人骗他,他晓不晓得?晓得。晓得再来骗,再来骗还给他。我有一次去拜访他的时候,刚刚有一个客人走出去,他就问我,那个人你认不认识?认识,我见过好几次面。他说,他骗了我好几次,今天他又来骗我。我说怎么样,你给他没有?给他了,很天真。在一般人,我发现你骗我,下一次再不上当,当只可以上一次。他老人家不然,那个骗他的人不晓得,以为老和尚不晓得,我这次又骗他一次,其实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不容易,学佛要在这个地方修。所以对人就是一个诚敬,自己才能成就。那个人来骗一点财物,身外之物,反正他来骗的,总是自己还有这个能力给他,没有能力那就没有了,总不能到外头去借债来被他骗,这个不可以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舍就施舍一点。所以学佛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生活上他很有乐趣,那个人来欺骗他,他不以为苦,他以为乐,很快乐。所以佛法就是教我们用真心。

  你看《楞严经》里面,交光大师教给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根中之性,六根的根性就是真性。达摩祖师传下来这一宗它就用这个,所以《楞严》对禅宗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我们如果用见性见外面的色相,就跟佛见外面色相没有两样。可是凡夫见外面色相,第一眼见决定是见性,可是第二念头就变了,他变得很快,变成什么?变成眼识,这迷了。为什么?起了分别,起了执着。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真心是平等的、是清净的,因为有了分别、有了执着,你的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真心失掉,妄心现前,你用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用真心才能成佛,用妄心不能成佛,妄心造业。怎么样不用妄心?经典上告诉我们,迷了自性,自性还是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了心意识,就是八识。第八识落印象,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你要是用真心,就是不用心意识。

  所以禅家参禅,讲求的是离心意识参,这个才叫做真正参禅。如果用心意识,那哪里叫参禅?那不叫参禅,那叫打妄想,所谓是野狐禅,那不是真正的禅。离心意识,离第六意识,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分别心;离第七识,一切法中不起执着心,不执着;离第八识,一切法里头不落印象。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在一切境界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印象,这是真心,这叫用真心。用真心就是佛、就是菩萨,用妄心,妄心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这在佛法里讲是凡夫,不相同的就在此地。可是这个的确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已经养成这个习气,就是用妄的习气。所以,用妄心用得太久了,现在突然叫你用真心,不用妄心,好像很不习惯,一下换还换不过来,麻烦就出在此地。

  你自己要彻底觉悟,用妄心是错误的,用真心是正确的。可是真正到用真心的境界,真妄不二,这个是诸位要晓得。对自己要用纯真之心,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对别人就把分别、执着、落印象都变成了大慈大悲,为他受用。譬如说你端起这个杯子,人家问你,这是什么?你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那人家问你,不叫白问了。你如何来跟他解释,这一解释必定有分别、有执着,也要落印象。这个解释是什么?是为别人解释,对别人有分别、有执着也有印象,对自己决定没有,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是分别就是不分别,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看作二,错了,是一,对自己没有分别,对别人有分别。

  这就是这部经里头后来也会说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就是有分别执着,你问我这茶杯里面什么?里面是水,这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不离世间;后头觉,觉什么?自己确实没有分别执着。如果自己心里头真有分别执着,那是迷,那是不觉。所以既不离世间,又不迷,就是自己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自在的,外面境界,过去、现在、未来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一开端就把佛法总纲领提示给我们,你能够把握到总纲领,后面就不会错了,你可以看经,你也可以听经了,不至于发生误会。再看底下一段,这是讲他得法的经过,是一段故事,是叙述他是什么因缘来学佛的。这是小故事,我们念念就行了。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行由』就是他一生学佛修行的因缘,他是怎么来的。

  能严父本贯范阳。】

  这是籍贯,他的祖籍是『范阳』。在古时候称父亲是『严父』。「范阳」在当时是个郡,大概也管十几个县,就是范阳郡。它这个首长就是刺史,在现在河北与山东交界的这一带地方。袁了凡曾经做过宝坻知县,宝坻就是范阳里面的一个县,他就在那里做县太爷,袁了凡先生。这是六祖大师的祖籍。

  左降。】

  『左降』就是贬官,大概做官的时候不得他上司的欢心,把他贬职,就是降级,不但降级还给他流放,这就是罪比较重一点。

  流于岭南。】

  『岭南』在当时也是一个郡,属于广东省,岭南郡有十一个县。

  作新州百姓。】

  『新州』就是岭南十一个县当中的一个,就是现在的广东新兴县。新旧的新,上面是新旧的新,底下是复兴的兴,现在叫新兴县。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

  他的父亲流放到岭南没有多久就过世了,所以他在幼年的时候丧父。

  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从新州就又迁到『南海』来,「南海」在当时也是一个郡,现在改成县,就是南海县,在广东。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他童年的遭遇很苦,很不幸,所以是靠打柴过日子,这个生活是非常之苦。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

  有一位客人向他买柴火,叫他送到他住的地方去,送到『客店』去。

  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这是他柴卖了,他拿到钱正准备走,走到外面,看到有一个人在念经,他就听了一下。

  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这是宿世慧根深厚,这是《金刚经》上的,这个人念经正好念到这边,他一听,他心里有悟处。所以他就问这个客人,诵的是什么经?

  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他才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这个经从什么地方得来的?从前得一部经书不容易,唐朝那个时候印刷术还不发达,都是手写的,手写的本子,所以经典得来不容易。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这就告诉他。『蕲州』在现在湖北,现在的湖北省,『黄梅县』也是在湖北。『东禅寺』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道场。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

  『彼』就是指那个寺院,在那个寺院住持教化。佛法不讲教学,讲教化,这个意义很深。教学只有因,没有果,『化』是果,「化」是变化气质,这就是教学的成就。所以古人说,「读书在变化气质,学佛要在超凡入圣」,这才有成就。所以一定要变化气质。

  门人一千有余。】

  这都是常随众。这个寺院相当之大,经常在那个地方跟着五祖学佛,听他讲经说法的有一千多人。

  我到彼中礼拜。】

  『礼拜』就是求学,就是求法。

  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这是客人叙说他学佛的经过、学佛的因缘,而且告诉他,五祖在黄梅教学是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他的主修课程。

  能闻说。宿昔有缘。】

  他当然谈论得很多,一定也把他自己悟入的境界跟大家一说,让大家听了之后非常佩服、非常敬佩,赞叹很难得。

  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

  那十两银子,他要是卖柴恐怕卖好多年也卖不到十两银子。一担柴只卖几文钱,这大概是碰到一个很慷慨大方的施主:你有这么高的智慧,一听就有悟处、就有见解,你不要砍柴了,到五祖那边去参学,好好的去学。他家里的老母亲没有人照顾,我们替你照顾,送他十两银子做为安家费。

  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到这里是一段。这就是叙说他的因缘,这个缘也真好,真正是难得。他要碰不到这个施主,没有人帮助他,那也是枉然,所以机缘难得。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