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五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05
请掀开经本,在第八面倒数第八行第二句,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从这个地方开始。
上一次讲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一直说到「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这个是佛家常常宣说的空义。但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法所讲的空义,的确是甚深微妙。空不是无,如果我们把空当作什么都没有来解释,那就是犯了大错。佛法讲空,这个空是有。有,为什么说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可得,我们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乃至于我们这个心意也思惟不到,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它存不存在?确确实实存在。前面六祖在开悟的时候他说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见得自性不是无。如果无,这些万法从哪里生的?决定不可以说无中生有,这个是讲不通的。虽然变现一切万法,确实你要想在一切万法里面有所得,那你就错了,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得不到的。纵然你成佛了,你所得到的还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试问问,自性以外的东西,哪一样东西能得到?所以说确确实实无有一法可得,这是真的。
佛教我们除掉这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不是真实的,这个概念障碍你明心见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这个虚妄的概念除掉,道理就在此地,因为它是障碍。佛法并不是说一切物质的享受你不需要了,佛法没有这么说。如果说这些物质享受不需要了,我们看看华藏世界、看看极乐世界,那个佛菩萨受用,五欲六尘的受用跟我们没有两样。诸位如果看看古时候这些佛教里面的艺术,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的像敦煌,敦煌壁画里面你去看,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天人在那里载歌载舞,那怎么不是享受?样样能享受。但是问题在哪里?它跟凡夫不相同的,心里面没有执着,心清净。以清净心来享受五欲六尘,这是佛菩萨。这个里面有觉有观,不迷,不生烦恼。凡夫一这样享受,他迷在境界里面,他把这个境界当作真实的,他想占有这个境界,想得到这个境界,这个错了。所以佛法的享受,经典也常讲「游戏神通」;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说「逢场作戏」,就是这个意思。不把它当作真实的,决定没有一个得失心,没有得失心就没有烦恼。所以佛法并不消极,并不是说种种享受你不可以有,但是在现在初学的过程当中,有许多禁止的。为什么原因?怕的是增长你贪瞋痴的心。如果你没有贪瞋痴,你就尽情去享受、去受用。如果你在受用当中增长了贪心、瞋恚心、愚痴心,那你还是要避免,道理在此地。因此佛法修学它是有阶段的。到了高段的,那就是《华严经》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那是高段的。但是在初学,因为我们处处都有障碍,所以你就得好好的去守戒律,戒律是帮助你除去一些障碍的。
既然讲到自性空,又怕你执着空,这就错了。佛给我们讲空,讲万法皆空,是因为我们执着一切法皆有,所以他说空,说空是破我们执着有的。好,他现在说空,那你有不执着,又执着空,这个病还是没去掉,空也不能执着。所以今天这底下接着一段破除我们执着空,空有二边都不执着,自性就能够现前。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才能够到这个境界;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也是这个境界。所以大师叫着「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听到讲空你执着空,那就错了。「第一莫着空」,着有还好救,着空就没救了。下面,这就禅家讲的功夫。「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这不是禅。譬如你在打坐的时候,打坐这个心里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都不想,这个时候心也满清净的。这个是不是禅?是禅,也是禅的一种。是不是六祖所传的这个禅?不是。六祖所传的这个禅,静里面它有觉、有观。你这个静里面觉、观都没有,都没有了,这种禅定叫无想定。实在讲,有不少人把这个当作禅里面最上乘的,其实错了。无想定修成功了,果报在无想天,这个境界也是满高的,在第四禅。第四禅有九层天,当中有一层叫无想天,无想天在佛教里面称之为外道天。这样修禅,原来是学佛,最后变成了外道,跑到无想天去了。实在讲,无想天比不上四禅的凡夫天,你看四禅,福生、福爱、广果,它有享受;这个没有享受,这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叫冤枉!实在是冤枉,没有受用。
禅,它这个功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禅的功力,就是我们讲色界、无色界天人的寿命。他禅定的功夫大概是两万大劫,两万大劫到了,他这个功夫失掉了,失掉之后就堕落。俗话常说「爬得高,摔得重」,他要往下坠落,往下坠落几乎没有不堕三恶道的,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譬如禅家在古时候多半用观心,观心是什么?就是看念头的起灭。念头起来了,你不要去注意它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注意它这个,不管它这个。只要有念头起来,就很细心去观察,念从哪里起来的?你只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念头就没有了,没有了继续再观察,到哪里去了。只注意这个念头的起灭,用这个功夫,这个要心很细。
所以到后来的人用这个功夫不得力,不得力才改成什么?改成参话头,参话头比观心的确是要容易得多。可见得,禅人用功静坐,不是没有念,不是没有想。所以,实在讲到最方便的,我们念佛人如果喜欢静坐的话,可以,念佛是行住坐卧都不限制的。你喜欢坐,天天打坐,打坐怎么样?打坐心里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有觉、有观,没有一切妄念,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就行,跟那个参话头没有两样。参话头能开悟,你是每天静坐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能开悟,为什么?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方法不相同,功夫成就达到的境界没有两样。所以千千万万要记住不能够着空,着空是大错特错,着有还能享到人天福报,着空的病非常之大。我们再继续看底下这段经文。下面经文讲的是「显体」,也就是显示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情?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
这是大而『世界虚空』,这个「世界」今天我们来讲就是宇宙当中的星球,星球就是世界,一切森罗万象都在世界包括之中。「世」与「界」这两个字,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时间与空间,它没有超越时空。世是讲时间,你看这个字的写法,三十年叫一世;界是讲空间、界限,四方、四维、上下,我们讲十方,就是时与空。时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这是讲的万物,物相。底下说:
【恶人善人。】
这是讲得比较亲切,讲到我们自己身上去了。『恶人善人』,以及:
【恶法善法。】
究竟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实在说,善恶没有标准。佛法里面讲这个善恶它有一个原则,凡是顺本性的就叫善,与本性相违的这就叫恶。所以佛家讲善恶,它有很多层次的讲法,譬如我们初学用五戒,五戒十善用这个;再高的层次,像菩萨,他善恶标准定得又跟我们不一样。所以人有人的标准,天有天的标准,声闻、缘觉、菩萨,每一个阶层有每一个阶层善恶标准不相同,讲法不相同。可是原则不变,决定是顺性,愈是高阶层的标准愈是接近本性。最初初学的人善恶距离本性虽然很远,但是他是这个方向,方向没错,绝不是与这个方向是相背的。所以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记住。
我们讲到初学,最初学的像诸位刚刚把《阿难问世佛吉凶经》听完,那个经里面讲的标准就是我们初学的标准,着重在五戒十善,着重在这一点。五戒十善也得要细细的来讨论,如果只看戒条,很难透彻里面的道理。道理不能透彻,我们如何能够受持?那问题就大了。所以每一条戒它都有理论的基础,你要明了,所谓有戒法、有戒相、有戒体、有戒行,统统都要知道,然后我们才晓得应该怎么个做法。像这些我们在台北,特别将《在家律要广集》大量的翻印流通,与诸位结缘,诸位多看看,你就能够了解善恶的标准。这一本书是在家学佛一定要读的,这个就是讲到『恶人善人,恶法善法』的标准。可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里面,即使佛教初级的标准大家也疏忽了,我们怎样去提倡,恐怕也没人能接受。其他的经书我们赠送别人还有看的,大概这个书赠送给别人,人家往书架上一放,没听说人看过。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人家谈起过这部书,可见得就没看过。这个是通病,这个病不轻。为什么?假如善恶的标准都不知道,我们许多事情做错了,还以为做对了,许多事情造成罪业了,还以为是功德,这怎么得了!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毕竟是一个再来人,对于现代人的根性他观察得非常清楚。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教学当中,他不讲戒律,他讲《了凡四训》,他讲《安士全书》,他讲《感应篇汇编》,他讲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里面内容是什么?也是善恶标准。所以他老人家用这三种书代替戒律,这个是认真要宣扬的。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经,尤其是《感应篇》跟《阴骘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可是它讲的是善恶标准,这个是决定不错的。
这几样东西我们在台湾,我在台北、在高雄都讲过好几遍。现在我们台北有个同学,他也是在练习讲经,大概最近一部经快讲完了,前天打个电话给我,问我下面再讲什么经?他的意思是讲一部论。我就告诉他不必要,那些东西不好讲。学讲东西要注意,注意什么?你的时间讲多长,听众能不能抓得住?如果讲一部大论,一个星期讲一次,这一部大论如果说是二、三年才能讲完,你要想到后头有没有听众?假如听众听个几次以后都不来了,你怎么收场?我就提醒他这一点。他也感觉到了,确实是问题。他想讲《菩提道次第广论》,那是密宗的一部佛学概论,好是很好,不契机。你讲《大乘起信论》会有人听,你讲那个东西,在我想对那个有兴趣的人不多。而且这部论很长,一天讲一次至少要二年到三年,决定不能够维系听众,这个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他问我那怎么办?我就劝他,讲《感应篇汇编》。《感应篇汇编》统统是因果报应的故事,很活泼,很生动,劝人断恶修善,老实念佛,决定往生。何不干这个事情?何必搞这些大经大论?他接受了。所以这个善恶标准一定要清楚。
了凡居士,诸位很熟悉,他的《四训》你们都读过。他之所以能够改造命运,这书上说得很清楚,是云谷禅师教他用功过格,用这个方法来断恶修善。功过格的善恶以什么为标准?就是《太上感应篇》,以这个为标准。所以可见得印光大师用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很有道理,而这三本书也必须要大力的弘扬,功德无量无边。戒律,实在讲,好是好,太深了,真正能接受的人不多,不如讲世间的善书,使人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下面讲:
【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末后这个结论说: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可见得空它不空,虚空里面有这么多东西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人物什么都有,我们自性真空也是这样的。所以《心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法讲的空义。换句话说,色空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空。真空又有一个名词叫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就是讲色相,经上讲的这许多全是色相。『性』就是讲这一切色相的本体,体是空寂的,确确实实是空寂的。所以佛法里常说,讲空是讲性自空,这绝对不是因缘生的,如果是因缘生的那就不叫做性空,不能叫做自性空。明白这个道理了,不但于一切万法不起得失这个念头,于自己的身相寿命也不会起一丝毫的执着,这样才能把我执、法执打破,然后自性圆圆满满才能够现前。
所以这一段话完全是显示自性的一段开示,诸位要细心从这里面去体会,这是讲的究竟了义。如果讲万法因缘生,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从相上去观察是不了义,从性上去观察是了义。因为底下一句话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谓因缘,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许许多多的条件,绝不是偶然的,一个现象生起要许许多多的条件,这个叫因缘生法。可是佛法讲这个因缘生法,用意不在此地,因为这种现象谁不知道?都知道。今天一般人都晓得,科学家、哲学家哪个不知道这个事情。佛讲的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要显自性,显性空的意思。既是因缘所生的,可见得它没有自性,也就是说它没有自体,没有自体,空性就能够现前。底下这一段话很重要,我们真正讲修行,修什么?怎么个修法?底下这个开示的经义,就是答复这个问题: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
前面讲过「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是大。『大』怎么讲法?「大」就是讲自性,『自性能含万法』。
【万法在诸人性中。】
所以佛门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自己,这是自性之大。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大,妄心小,真心大。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佛经里面『摩诃』两个字用得非常之多,它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每念一遍,我们自己的这个心就有所感动,就有所改变,这就叫修行。否则的话,天天念没用处,口念心不行,这个没用处。一定要口念心行,念了之后真的就变化,心理上起变化,这个就叫修行,这个就叫学,学佛。我们今天一般人所干的是佛学,不是学佛。真正学佛的人太少,肯学的人太少;肯听,听的人很多,学的人很少。
孔老夫子教学也说,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人,这大家晓得,好学的呢?你看孔老夫子赞叹只颜回一个人,除了颜回一个人之外,他没有说哪个人好学。颜回怎么好学?孔老夫子说得很明白,「不迁怒,不贰过」;换句话说,孔老夫子所讲的,他都做到了。他不高谈阔论,他也没有什么著作留下来,也没有什么学术,他就是做到,叫「不违如愚」,不违背老师的教诫,好像是愚痴,他统统做到了,这个了不起,这是圣人之流。我们学佛要把佛经里面这些道理统统都做到了,你不叫佛谁叫佛?这就叫佛。所以佛经不是说了好听的,不是提供给我们跟人家辩论、跟人家谈话这些题材,不是的,是教我们从内心里面改过自新,恢复自己的自性,恢复自己大的心量。
大师在此地好,教我们从哪里做起?从你见这一切善人恶人、善法恶法,从这儿做起。你见了怎么样?见了,你那个心『不取不舍,亦不染着』,这个了不起,这就是功夫。知不知道那是善人恶人?知道。知不知道那是善法恶法?也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你是白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取不舍」,实在讲就是不染着。一切善法里面你不取,没有贪心;一切恶法里面你也不取它,你没有瞋恚心。如果说这个是善法,我要学,你心被染污了;那是恶法,我要把它舍掉,你心也被染污了。没有取舍,干干净净,清清楚楚,这是佛法,这是真正觉悟。
『心如虚空』,「虚空」里面这东西存在吗?存在。存在,虚空从来没有染着。虚空于一切法从来没有取舍,我们用心就要像虚空一样,什么都能够容得下。所以佛门里面供弥勒菩萨。前天蔡居士告诉我,我们这佛像,将来要不要举行一个开光仪式。开光是应该要举行的,可是我对于开光的看法,跟世俗讲的那个开光不一样。开光,光是代表智慧,是借着佛像开我们自己的心光,开我们自己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光明,是这个意思。而不是人能替佛像开光,那就大错特错了。譬如说你家供的佛像,请我去开光,这个佛像就灵了。那我就劝你,你拜我才对,你拜佛像错了。我叫它灵它就灵,叫它不灵它就不灵,你看我比它灵得多,哪有这种道理的?佛像开光就是一个起用典礼。譬如我们现在这些伟人,在台湾总统铜像塑好之后,举行一个揭幕典礼,就这个意思。佛像举行一个起用的仪式,说明这个佛像代表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来供奉它,是这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
凡是佛菩萨的像我们供奉,对我们的启发必定是智慧。所以在开光仪式里面,道具有三样东西不能缺少的,一个是一支笔,一个是一面镜子,一个是一个毛巾,这个不能缺少的。这三样东西含的很深的意义,是我们日常生活。这一面镜子代表什么?用心如镜,镜如虚空,你看镜子什么都不照,它也不取不舍,它也决定不染着,取这个意思,镜子代表这个意思。毛巾,前面神秀大师那个偈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个勤拂拭不是叫你洗脸,是洗心的,取这个意思。你看,你每天早晚都要洗脸,脸上肮脏了要把它洗洗干净,心里面的肮脏有没有把它洗干净?取这个意思。心里面肮脏是什么?贪瞋痴慢、烦恼邪见是你心地的染污,你面对着佛像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佛菩萨代表清净无为。笔代表智慧。所以它这个用意在此地。
一定要说明佛菩萨形像代表的是什么。譬如刚才我们讲的弥勒菩萨,大,弥勒菩萨我们塑的是布袋和尚的像,肚皮很大,笑咪咪的。你看一进山门,你第一个见到他,他在天王殿正当中,座位就对着大门,门就对着前面大路。你一进山门头一个就看到他,这就是教你们,你一看到他,你要学他什么都容得下,什么都能包容,不取不舍、不染着,他代表这个意思。对待任何一个人满面笑容,现在台湾提倡微笑运动,我们佛门把他塑在那里,就是代表微笑运动,对待任何一个人笑咪咪,表示亲切,是取这个意思。还有看到弥勒菩萨身上围绕着很多小孩,那都有意思的。你去看那个小孩五个或者是六个,这是一定的,不是五个就是六个。五个代表什么?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是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天天五欲六尘环绕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所以你家里放一尊弥勒菩萨像,你看到了,天天想到,五欲六尘环绕着,我能不能像他那样不染着。不是叫你离开五欲六尘,是在五欲六尘当中不染五欲六尘,恢复你那个『大』,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门里面佛菩萨形像,它表的意义非常的深刻,它是教学,是教学的工具,我们今天教育上的名词叫教具,佛菩萨形像在佛门里都是属于教具。但是讲教具,我们对它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用佛菩萨形像,一方面是教具,一方面教我们在这个里面修恭敬。而用这种恭敬心待人接物,这恭敬心就能起作用,我如何恭敬佛菩萨,就如何恭敬一切人,是这个意思。如果把对佛菩萨的恭敬心,跟对一切众生是两个心,错了,那大错特错。所以首先学「大」,把你的心量拓开。再继续看底下这段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这个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就是『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这两句话很要紧。要紧在哪里?我们自己也反省一下,我自己到底是「迷人」是「智者」,这个重要。天天口里这么说法,心里面还是分别执着染污,这就是迷人。必定要把它做到,做到,你才是有智慧;你口说,做不到,你还是属于迷人。纵然你记忆力很好,三藏十二部经典是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天花乱坠,你要做不到,还是个迷人。你要不相信,看看《楞严经》,《楞严经》上阿难尊者了不起,多闻第一。佛跟他讲的一切经,他能够记得住,一句都不忘记。他是什么人?迷人,他没开悟。他只晓得多听多记,他也会说,他没做。所以在楞严会上还遭摩登伽女之难,佛要不去救他,他还真没法子。可见得口说心不行就是迷人,一定要做到。做到不说,也是大智慧之人,像颜回不违如愚,他不说,他做到,这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底下再提醒我们,怕犯这个毛病,就是『空心静坐』,就是修无想定,这个是要不得的。什么叫「空心静坐」?就是心里面什么都不想。『自称为大』,这个毛病自古以来就有,他认为他这是正法。『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什么?他邪见。实际上,他执着,他执着什么?什么都不想。这一段是讲心空就是大,但是这个空不是『百无所思』的空,是「不取不舍,亦不染着」的空,这个叫大。底下讲大用周遍。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这是讲你的本心,你的真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用即了了分明。】
『用』是起作用。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清楚。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虽然无所不知还是没有染着。所以体是大定,用是大智慧。
【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般若经》上也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极处,起作用的时候没有一样不知道。六祖没有念过书,他也没有学过教,一生听经就听了三分之一的《金刚经》,其他的经他没听过。猎人队里头混了十五年,给人家做苦工。他为什么接触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讲得头头是道,他智慧从哪里来的?跟诸位说就是心量大,心清净。清净心、广大心里面本来具足的,不用学的。所以这个智慧叫无师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智是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的,不是说只有他一个人有,没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的。我们有,我们把这个智慧失掉、丧失了。这个丧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实际是迷失,你几时不迷了,你这个智慧立刻就恢复。迷的时候,虽然有这个智慧,不起作用,不起作用,有等于没有。所以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个怎么讲法?「一切」就是无所不知,「一」就是无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切是智慧,一是禅定,清净心。清净心是一,起作用是一切。或者我们拿镜子做比喻也可以,因为佛经上常常把真心比作大圆镜智。镜子是一,一面镜子,照外面境界一切,什么都照;虽然照得清清楚楚,里头不取不舍也不染着,没错。所以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真正做到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亦不执着,你的心就清净,这就叫做一心,这个就是一心,所谓一心不乱。佛法初步功夫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你功夫刚刚得力,不会被境界所转。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那就是一切。所以,一切说的是用,一说的是体,用就是体,体就是用,体用不二,体用一如,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在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修一心。果然一心不乱,一切智慧自自然然现前,它就起作用了。禅家常讲果然了知心外物境,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佛经里头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一心变现之物。就好像作梦一样,我们能作梦的那个心是一,每一天所做的那个梦境是一切,所以一切就是一心的起用。有体有用,体重要,用不重要,我们要抓住体,用就自在;迷失了体,用就不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悟入自性,就是悟入本体,然后在用上得大自在。从此以后不再迷惑,大自在就是无障碍,像《华严》里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就是『应用便知一切』的意思。再看底下一段文: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必定是『去来自由』,这就没有障碍。『心体无滞』,「滞」是不通,心体决定是流通的,也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如果用《华严经》清凉大师的说法来解释,这个「去来自由」就是「事事无碍」,「心体无滞」是「理事无碍」,这是般若的大用。这个宗旨,《华严》与天台(就是《法华经》)这两部经里面讲得最多,也讲得最透彻。再看底下一段: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般若智』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真智慧,所以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果然心地清净了,外面境界除非你不接触,一接触就明了,这就是智慧的起用。所以他老人家教诫我们,你不要错用意,不要错用意就是不要错用了心,怕的是你不懂得真实义,你心外求法,那就错了。不可以错用了心,这个才叫做『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
『一』这是讲心,就是用心。心真实,一切法也真实。所以你以善心看人,这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善人。佛以佛心看一切众生,所以他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实实在在给我们说明了境随心转。凡夫看诸佛菩萨也是凡夫,为什么?他用的凡夫心。由此可知,一切法没有一定的,不是定法。一切现相也不是一个决定的现相,一切万象唯心所作,唯心所变,也唯心所转。是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境界转心好可怜,到心转境界就自在。所以佛教给我们实在就是教的这个。像《楞严经》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怎么转境界?只要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转境界了;你要被境界转,你就转不了境界。你要是用一心,这就能转境界;你用三心二意,你必定被境界所转。这个道理很深,这个受用非常之大。所以佛教给我们用真心,用真心的人一生最幸福、最自在。心真诚,不自欺,不欺人,人家欺我,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还是不欺他,这是用真心的人,自在,快乐!世俗人常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佛的人防人之心都没有,这个才自在。不害人,常常还防人,很痛苦。连防人都没有,这个多自在。他虽然害我,我清楚,我也不跟他计较,所以你才能得到真正之乐。常常还有一个防人,这里头就有苦,这个里面就有业障、就有苦恼、就有果报。为什么要防人?要防人,换句话说,要拿《金刚经》上来讲,你四相具足。你要是在一切法里真正明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受者相」,还用得着防人吗?不用了,真正得自在了。所以诸位要明了,要真正明了。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小道』是什么?譬如参禅、打坐,这叫「小道」。我们今天一般人把小道当作大事,大事忘掉了,认为每天我在那里面壁坐几个小时,我这个功夫了不起,小道。『大事』是什么?把心量拓开,所谓是佛知佛见。我刚才讲最粗俗的,就是连防人之心也没有了,这是「心量大事」,这个是真正修行。如果每一天参禅打坐、念佛持斋,处处还防这个防那个,那行小道,干一辈子,还是六道生死轮回的事情,决定不能超越。如果行小道,决定不能得大道。一般人修行不能成就,就是小道顾忌太多了。头一个就是衣食问题,我明天没有饭吃怎么办?明天还没有到,就在那里发愁了,你这不是自找苦恼吗?到了再讲,还没到。所以都在小道上计较。
我那个时候,如果要像这样天天在这小事计较,我跟诸位说,我一事无成。我在台中十年,的的确确不知道明天日子怎么过法,不晓得。可是我在台中十年快快乐乐,为什么?没有想到明天。我能成就,就是我什么顾忌都没有,只晓得跟李老师学佛,绝不考虑明天,绝不考虑前途,没有前途可言,这样才行。我也曾经介绍两位法师去亲近李老师,一个住三个月走了,一个住十个月走了,他们的顾虑太多了,要贷多少钱怎么样生利息,怎么样能够维持生活,他搞得好多好多,都没有搞成功。我是什么都没有,而且我还有个个性,我饿死我也不会找人,「我明天没饭吃,你送点给我」,我不会说的。我念佛求往生,我才不找人。找人怎么样?落得人家瞧不起。为什么不求往生?所以我自在!一天没吃饭,好好的念一天佛;两天没吃饭,好好的念两天佛,三、五天就往生了。这个多自在!为什么要求人?众生没福,我们赶紧往生。你要有这个决心,怕什么!什么样的恐惧,真是颠倒妄想统统都打掉了。所以,「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小道固然也很重要,对初学人来讲很重要。真正能放得下的人不多,实实在在不多。你能放下,必有所得,就是必有所悟,也有境界。你放不下,听得再多,也是见闻之学而已,不是自己的,统统都是别人的。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
现在口说的人多,心里面真正修的少。如何把心里面这些障碍把它化解,心里面这些执着把它打破,烦恼把它消除,这叫真修行。不能做心地功夫,这是凡人。这底下讲:
【恰似凡人自称国王。】
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罪过,凡人冒充国王,这个抓到了一定是死刑,要判罪的。这是拿来比喻学佛,学佛的人一定要认真去修行,修行是修养心地功夫。如果口说心不行:
【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这一段都是讲真心的大用。再看底下这一段:
【善知识。何名般若。】
前面讲过大叫摩诃,诸位晓得,一开头把心量拓开。所以佛门里教学,它用意的确很深,你看第一个叫你看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首先教你把心量拓开,然后才讲别的。什么叫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六祖是唐朝人,我们现在叫国语,那时候叫『唐言』,唐言是智慧的意思。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这个就是修摩诃般若波罗蜜。首先晓得摩诃就是把心量拓开,然后就是要以智慧做主。这就是我们常常讲佛法修行的总纲领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般若。佛弟子每一天做早晚课,无非是提醒你这一桩事情而已。我今天是不是觉而不迷,是不是正知正见?今天一天没有生邪知邪见,是不是清净不染?果然能够做到觉正净,而没有迷邪染,这个就是修般若行,修般若行就是六祖这个禅宗。中国禅宗,前面跟诸位说明了,不是六度里面的禅定度,而是六度里的般若度。所以他给大家讲开示,开宗明义就说出这个宗旨,「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一开端就把这个宗旨给我们说出来。所以教给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愚』,就是不迷、要觉,念念要觉,念念要正,念念要清净,这就是『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
『愚』就是愚迷。迷怎么样?就不觉,般若就断绝了。
【一念智。即般若生。】
『智』就是觉,一念要觉了,般若就现前。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六祖说的世人,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是这个样子,赶紧要修正过来。所以有许多念《般若经》的、念《心经》的、念《金刚经》的,把这个当作课诵。结果怎么样?还是愚迷。我过去在做事情的时候,我有一个同事,《金刚经》念得非常之熟,他念了三十年,每天念。《金刚经》一遍只要十三分钟,我看着表,他背给我听的。我经文不那么熟,我看着他念,果然不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十三分钟,熟到那个样子。可是他愚迷,瞋恚心重,他也晓得,不是不知道,知道。他常常给我讲(他年岁比我大,把我看做小老弟),常常跟我说,他说我瞋恚心很重,人家稍稍得罪我,我总有报复心,强烈的报复心。晓得,改不过来,最后去信基督教去了。为什么去信基督教?太太是个基督教徒,太太跟他吵架,如果要不信基督教,要跟他离婚。他大概有五、六个小孩,搞得无可奈何,跑来跟我说,怎么办?现在家庭闹得不像话,他说我要是不顺从的话,家庭不能平安,他来跟我讲。好在太太还不错,还没有把佛像丢掉,没有把经书烧掉,这个她还没做。我就告诉他,我说也好,你把佛像经书统统送到我这儿来好了,我把它接收过来。我说,你既然跟你太太学基督教,你就好好的学生天法门,到了天上去,佛菩萨也在那里说法,到那里去再学佛也不迟。迷,实在是迷惑颠倒,没有法子,真正是迷惑颠倒,所以叫口念心不行。实在《金刚经》上讲修行重点只有两桩大事情,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忍辱,他这两样都做不到,口说心不行。
【当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这个都是病根的所在。所谓『真空』,就是前面所讲的空有不二,这个叫「真空」。像虚空包含万象,而不取不舍、不染着,这叫真空。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六度前五度有形有相,『般若』没有形相,「般若」是用心。心在一切事相里面不迷、不执着就是般若智,如果一念愚迷,般若智就失掉了。这一段是解释般若。下面再解释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我们先看这几句。『西国』就是印度,因为在唐朝那个时候,中国跟印度的交通是从西域,拿现在来讲就是从新疆,新疆过天山、过葱岭,经过现在的阿富汗、伊朗,这样转个弯到印度去的,所以都说印度在中国的西方。『波罗蜜』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中国的意思是『到彼岸』。印度人凡是一桩事情做圆满了,都叫「波罗蜜」。所以波罗蜜的意思也能够翻作究竟圆满,这个意思我们很容易能够体会得到。『解义离生灭』,这就是如果以波罗蜜的意思来讲,它里头有「离生灭」的意思,生灭是两头,两头都舍掉、都离开了,这就是波罗蜜的意思。
【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大师用这个比喻来解释,这个比喻也相当之好。到彼岸就是离生灭,生灭就是生死。我们娑婆世界六道轮回是一个生灭相,假如真正能够舍掉了,你证得一个不生不灭,那是彼岸之相,取这个比喻来说的。所以我们晓得一切法上确实有生灭相。有生灭相,生灭相从哪里来的?实在说这个生灭相是从生灭心来的,如果你这个心是不生不灭,你看外面的相也不生不灭,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今天看到这个一切万象是生灭的,因为我们的心生灭,我们这个念头刹那刹那在那里生灭。所以这就叫六道轮回生死根本,就是你的生灭心,生灭心是妄心,是乱心。所以佛教我们修定,定心里面没有生灭。定是一心,一心看外面的境界就是一境,这个一境在佛法的名词叫一真法界。所以诸位如果修到一心不乱,你看到现在这个境界不一样,是一真法界,你看到真相了。我们用生灭心看到的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如果从境界里面求得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求不到的,决定求不到的。你要反过头来求助自心,心清净了,外面境界就清净;心不清净,要想外面境界清净,决定办不到。清净心里面生起圆满的智慧,圆满智慧照外面的境界,那叫做『彼岸』,印度话称之为『波罗蜜』。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整句要是把它翻成中国意思,照我们中国这个翻法,他这个句子是个倒装句,外国文法。我们中国翻法,「波罗蜜」摆在第一,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大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是禅宗所求的。禅宗所希望得到的这个标准就是在此地。
所以说佛教是迷信,是他迷,不是佛迷,他对于佛教统统都没有了解,居然就敢说佛教是迷信,那是他迷,没搞清楚,随便说人家迷信,这个不可以的。所以你要想说人家是迷信,先要把他搞清楚,他到底迷不迷,他迷在哪里,这样才行。决定不可以人云亦云,大家都这么说的,大家说错了,你也跟着错了,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能够下断语。底下这几句是讲般若的修法: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这几句话很要紧,这是修学的纲领。不仅禅宗是用这个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实在说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哪一宗、哪一派,他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原理原则是一样的。所以《坛经》有个好处,它统统讲的是原理原则,不仅禅宗适用,大乘八大宗任何一宗都适用,我们念佛用它格外的亲切。前面这个两句容易了解,『迷人口念』、『有妄有非』,「妄」就是错误,他里面有迷、有执着,他不解其义。下面,这讲一个正确的修学方法。『念念若行』,着重在这个「行」,行是要把它做到,那就是用觉、正、净。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三个层次,初学的人这讲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提起警觉,他能提得起。譬如我一下做错了,我晓得我错了,我又迷惑了,这就是观照。不会让你这个错一直错下去,虽然错,时时错,时时觉,一错就觉。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妄念,妄念起来不怕,要觉悟得快。这个觉就是观照功夫。觉是愈快愈好,我们所有做错的事情就是因为你不觉,你才错了。譬如说听到人讲一个自己很不舒服的话,脾气马上生起来,立刻「我错了,阿弥陀佛」。我错了,觉悟了,瞋恚之心马上就压下去,就消除了,不会做错事情;如果不觉,让这个瞋恚心渐渐增长,必定要做错事情,要出乱子的。所以要觉得快,要觉悟得快,能够说时时刻刻都有很快的觉悟,这就功夫得力。
我们讲念佛有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禅宗里面的观照就相当于我们功夫成片,虽然烦恼习气没有断,常常还起来,但是一起来他就觉,觉就伏住了。而我们念佛人,烦恼一起来马上改成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来取代它,这也是觉,这方法手段不一样。其实这个方法比那个观照的方法还要容易,还要得力,功德更大。因为那个方法只是自力,这个方法是二力法门,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所以好处太多太多了。这个功夫用久了,慢慢自自然然就得定,功夫就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就是照住。照住,烦恼不起现行,渐渐的没有了,所谓断烦恼了。观照是伏烦恼,照住是断烦恼。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见,像《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功夫上乘的,最上乘的功夫,这是破无明。所以修行它有三个层次,跟我们念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三个层次完全相当。
这个意思明白了之后,诸位要记住,那就是大乘经全都是讲般若,可以说都是从世尊般若智中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天天口念而不行,不行就是没有观照,那就是迷人,你还是有妄、还是有非。假如你天天念经,念的时候能提醒自己,能够依照经典里面的教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行,那就对了,那就叫真性,你真正在做,这就是转识成智。『悟此法者,是般若法』,这是个法门、方法,你忽然觉悟了,这方法不错,对我有好处,我要认真来修学,这个法就是般若法。『修此行者』,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行」就是思想、见解、行为,思想、见解、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一点诸位也要明了。而不是每天敲着木鱼念经,那个叫修行,那是狭义的。虽然天天敲着木鱼念经拜佛,如果他没有观照,还是一天到晚妄想是非,他还是有妄有非,不是真正修行;反过来看,如果是个真正修行的人,每天他也不念经,他也不拜佛,而他是个道道地地的修行人。
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诸位看得很清楚,跟着五祖的那些人,天天在禅堂里参禅的,包括神秀在内,他们那些人有妄有非。六祖八个月在碓房里头舂米,他也没到禅堂去打过坐,也没有听六祖讲过经,人家是真修行,他是真正得般若法、真正修般若行,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修行不在形式,形式只不过是给初学人做一个增上缘而已,大家在一块共修提醒你自己,真正用功夫都是在个人。而且个人是心地功夫,心正了,言语、行持哪有不正的道理!言语、行为做得端端正正,心还不正,那没有用处,那是自欺欺人。所以最重要的是讲修心。所以六祖在此地说『不修即凡』,不是真正修的人那是凡夫,凡夫有妄有非。『一念修行』,着重这个「一」,心一,一心就是清净心。所以说是一念就没有第二个念,一念是真,二念就妄,一念这是正念。『自身等佛』,你跟佛没有两样。佛跟凡夫只是名称上不相同,换句话说,迷了就叫凡夫,悟了就叫佛,只换名词没有换样子,这点一定要觉悟,要彻底的觉悟。再看下面一段: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底下这个一段是讲迷、悟、真心。为什么说凡夫就是佛?因为本性没有两个,没有两样。佛性跟凡夫性是一性无二性,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都是《华严经》上说的。『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做「烦恼」,悟了就叫做「菩提」。所以是一桩事情,两个名词。迷人念念生烦恼,悟人念念生智慧。六祖刚刚见五祖,岂不是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心中常生智慧?他不迷。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念念当中常生烦恼,为什么?迷而不悟。佛法所讲求的就是迷悟,可以说除了迷悟更无他法。所以佛法的目的就是叫我们破迷开悟。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你看凡夫跟佛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现在要是悟了,悟了就是佛,悟了就不是凡夫。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佛。所以学佛的人要求开悟。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为什么你会『着境』?「着」是执着,对于一切境界起分别执着。为什么会有这个?因为迷,所以你才生起执着,那就是烦恼,苦就来了。假如你真正觉悟了,在一切境界里面可以自在的受用而不执着,那就叫菩提。所以我过去在讲习当中常常劝勉同学们,我们对于眼前五欲色尘要有一个认识。这些是自己的福报,福报应该要享受,虽然享受,不要执着,要把这个境界当作梦境。你会作梦,梦里头也享受,晓得那个梦境是假的,你在梦境里虽然享受而不执着,这个多自在、多舒服。你一有执着,苦就来了。你执着想得到,能不能得到?决定得不到。眼前这些事事物物,这都是我的。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是迷,你是非,你有妄有非。一口气不来,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哪一样东西是自己的?这个要觉悟!我还没死。其实,你晚上睡着了,跟死没有两样。你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怎么不觉悟?睡着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了你都不知道。所以你要真正警觉到了,连身都不是自己,要真正明白这回事情。换句话说,你才对于一切事物,你真正能放得下。放得下的人就自在了,就解脱了,所有的苦难都是放不下而来的。其实放不下还得要放下,你没有办法不放下,为什么不看穿?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你真放下,真放下就真得自在。所以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什么?敬请受用,就正在受用当中也不取不舍、不执着,这是得大自在,这是悟不是迷,这个时候就是菩提,不是烦恼。你起一念分别执着,那是烦恼,转菩提为烦恼。觉悟的人一切受用当中不执着、不分别,不取不舍,转烦恼为菩提。样样放得下,没有一样放不下,这个自在。所以劝我们,『前念着境即烦恼』,我们现前的境界;希望听了之后,『后念离境即菩提』,跟六祖一样,念念之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
这个几句话很要紧。他把大乘法的宗旨,简简单单四句话就把它标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念佛人也是以这个为宗旨。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上面所讲的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在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在一切诸佛法里头它也是『最尊最上最第一』。谁要是证得「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人就叫做佛。实际上,这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底下这个一句说,『无住无往亦无来』,这是说明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从自性当中生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三世诸佛皆从中出』,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他怎么成佛的?他明心见性,圆满智慧现前,这就叫成佛。所以成佛不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面成的。因此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向下还有精辟的开示,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