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六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06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是讲「迷、悟、正行」。佛与凡夫只是名称不一样,体性并没有两样。正如同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说,和尚身与獦獠身不同,佛性并没有两样,是一个意思。烦恼与菩提体性也是相同的,所谓迷的时候就叫做烦恼,悟的时候就叫做菩提。由此可知,无论在人或者在法上说,只有迷悟不相同。佛是觉悟了的凡夫,凡夫是迷惑颠倒的佛,这是我们应该要明了的。
底下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诸位真正能够体认到这一个事实,我们对自己修学就会产生无比的信心,不会再怀疑自己业障深重,恐怕这一生不能成就。许许多多人有这障碍,他是不明了事实的真相。前念迷即凡夫,就是指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是凡夫,是迷;后念觉,我们现在果然觉悟了,觉悟就成佛。所以《法华经》上世尊为我们开权显实,就是讲真实话,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应当作佛,就这个道理。怎么样转烦恼成菩提?这底下两句话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念着境即烦恼」,着就是执着,着相,着相烦恼就起来了。后念要是觉悟了,觉悟就是不执着、不着相,离境,这个离境并不是说我们摆脱这个境界,不是的,离境就是心里头不执着。换句话说,离什么?离对境上的执着心,离这个,并不是真正的舍离外面的境界相,只是舍离内里面于境界的分别执着心,舍这个。这就叫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这句话非常重要,给我们显示出佛法修学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证得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圆满的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句话是梵语,前面都说得很详细,什么叫摩诃,什么叫般若,什么叫波罗蜜。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整个的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学佛就是求这个。所以只有究竟圆满的大智慧,在一切法里面才最尊、才最上、才最为第一,这是诸位要记住。你看,他不说佛最尊、最上、最第一,不说观音菩萨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他不说这个。为什么?如果说那些与我们不相干,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你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
下面跟我们说,「无住无往亦无来」,住是不动,往来是个动向,究竟圆满智慧是二边不着的。那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毛病,我们是动的,我们是一往一来,这个往来实在讲就是生灭,这是落在一边。回头再看看小乘的阿罗汉与辟支佛,他们是住,住就是不动,住在偏真涅槃上,那也错了。这个就是说你要是执空,或者是执有,自性的智慧都不能现前。所以凡夫不能见性,二乘人也不能见性。为什么二乘人不能见性?二乘人有定,虽然有定,智慧没现前。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他有住。你看,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么心?生的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智慧心。必须要二边都不住,空有二边都不住,这个般若智慧就现前。「三世诸佛皆从中出」,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究竟圆满的佛果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来的。换句话说,究竟圆满智慧现前,这个人就叫做佛。换句话说,智慧不能现前,这个人就叫凡夫。凡夫跟佛是一不是二,只换名言,不换体,本体是一个。这是学佛的人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你有这样的认识,这就叫正知正见,你的知见就没有错误。下面就教给我们方法: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这就教给你修行的要领,不管修哪一个法门,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原则。所以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所要除掉的是烦恼。『尘劳』也是烦恼的代名词,烦恼染污了心性,就好比是尘劳。「尘」是染污性,我们这个桌子两天不擦,这上面就有许多灰尘,染污了。「劳」是劳倦,就是疲劳,身心不能够振作,这个也是病态。身心清净的人,必定精神饱满,大经常说的「不疲不厌」,绝没有疲倦,绝对不厌恶。所以一定要用智慧,我们一般人常常讲的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大智慧就是理智,烦恼就是感情。所以我们能够用理智待人接物,就不会有过失了,就会做到圆圆满满。如果一个人失掉了理智,感情用事,就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烦恼,甚至于罪孽,我们学佛要注意这些地方。所以学佛决定没有迷信。
【变三毒为戒定慧。】
这是讲真正用功。我们功夫在什么地方看?就在这些地方看。『三毒』是贪、瞋、痴,没有贪心就是戒,没有瞋恚心就是定,没有愚痴就是慧。这句话很重要,因为三毒的果报是在三恶道,贪心变恶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三恶道怎么来的?三恶道就是三毒变现出来的,这是不可以不警觉的。我们自己常常要反省,假如自己的三毒烦恼很重,我们自己要觉悟,我们来生果报在三途。所以说来生到哪里去,来生是什么样的环境,不要问别人,不必去问神、去占卜,用不着,问问自己就晓得了。如果我们自己贪、瞋、痴的心很重,我们来生就是很危险的一个信号。『戒、定、慧』,虽然没有什么很高的境界,但是这个戒、定、慧是人天两道。你看看「变三毒为戒定慧」,这句话就是说舍离三恶道果报在人天善道。所以佛经里头常讲,我们失人身容易,再得人身很难、很难。佛说这个话有没有过分?我们仔细想一想,真的不过分。为什么不过分?咱们仔细想一想,确确实实我们贪瞋痴重。几个人能够变贪瞋痴为戒定慧?这样的人真的不多,可见人天两道少,三恶道多,我们读了不能不警惕。再看底下一段: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大师给我们说,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全知全能。一般宗教里头赞叹神、赞叹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神、上帝,的确不是万能的。世间有没有全知全能的?有,真有。是谁?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实实在在是疏忽了,不知道自己是全知全能。今天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开示,我们能信得过吗?你要是能信,你就会能得到;你不信,那就没法子了。佛不欺骗我们,六祖大师也不欺骗我们,所以我们要知道他讲的话句句是真实。『我此法门』,就是他所讲的方法、所讲的门径。『从一般若』,「一般若」是根本智,『生八万四千智慧』。「八万四千」从哪来的?为什么不多不少?从烦恼来的,只有智慧才能断烦恼,这个就好比是明暗两面一样,明来暗就去了。烦恼是黑暗的,暗面;智慧是光明面,明来暗就去了。因此,这个经上也有说,烦恼是无量无边,智慧也是无量无边,它这个说法是相对而显示的。
「一般若」,这个很重要。一般若是什么?就是清净心,也就是念佛人所修的一心不乱。诸位要记住,一心不乱就是一般若。一心里面我们常讲,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禅定,理一心是智慧,就是般若。佛法里常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我们念佛,你看我们的功夫有三等,先达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必须要戒律帮助,如果没有戒律帮助我们,我们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不容易,实实在在不容易。所以将来戒律我们要好好的研究,纵然不研究戒经,我们要认真的去研究《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要好好的研究这两篇东西,这两篇东西就是善恶标准。戒律是什么?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念佛达到功夫成片,这样才能带业往生,才能够伏住烦恼。功夫再往上提升一步,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叫做念佛三昧,你得到念佛三昧,三昧是定,就是你得到定。再往上提升就开智慧,定中开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六祖讲的一般若(从一般若),这个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
这里说出「八万四千」,为什么说八万四千?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就是烦恼,你有八万四千烦恼。这个八万四千不是随便说的,确确实实在经里面一条一条给你列,列到八万四千条。诸位要查《佛学大辞典》,或者《教乘法数》都有,都给你讲得很清楚,这八万四千怎么来的。诸位要想明了,你去查资料去,我在此地不多说。『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六祖大师本人就是在这个境界里面,所以他自己曾经说过,他跟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不离自性」,离了自性怎么会生智慧?这个地方所讲的自性,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六祖讲的「从一般若」,名字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如果你常常不离一心,你自然就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念念生智慧,可惜的是我们有尘劳盖覆了自性,虽有自性,它不起正用。不能说它不起作用,它起作用,不起正用,正用是智慧,不正的用就是烦恼,它生烦恼。由此可知,断烦恼是多么重要。再看底下经文: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这些都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成佛的方法。这个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跟诸位说,这不是究竟圆满的佛,天台家六即佛里面所讲的分证即佛。我们也不能把它看低了,虽然不是究竟圆满,这个境界要是回心求生西方净土,都是生实报庄严土,都是法身大士。这是给我们讲,我们一生的的确确可以做得到的。你说一个人有没有悟,不要看别人,不要管别人,别人悟了没悟与我不相干,要紧的是自己,自己有没有悟?如果真正悟了就『无念』,「无念」诸位要记住,是无一切妄念,无一切妄念就是正念现前。这个在其他宗派、法门里面真难。净土法门比其他法门确实不一样,净土法门只要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就是正念。阿弥陀佛不是妄念,如果有别的念头就是妄念,这个容易,其他宗不简单、不容易。所以拿《坛经》的原理原则,用在念佛法门上非常的得力,非常有效,这也是我常常讲这部经的理由,它能够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无念到你心里头是一个妄念都没有,就是六祖偈子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就是没有一个妄念,心清净,清净到极处,这个时候就是,佛也说过「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你真正般若智慧就现前。
『无忆、无着』,「忆」也是妄想,忆念;「无着」是眼前一切境界不执着。诸位要晓得,你不执着,你的心清净,你就放光明;你一执着,你就愈迷,你就会生烦恼。一切境界相全是幻相,不是真实的,常常记住《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晓得,你执着是错了;你要不执着,这个境界你尽情的去受用,去享受它,享受当中决定不生烦恼。烦恼从哪里来?执着生的,一有分别执着,烦恼就现前。佛教有很多戒条,教我们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好像限制很多,是不是真的限制?不是的。真正的佛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限制都没有的。那为什么初学要给你这么多限制?这个里头有道理,因为你烦恼习气已经很重,没有办法断除,用这个方法断烦恼而已,恢复你的清净心。果然清净心现前,于一切法不再分别执着,到这个时候就受用自在,所谓得大自在。你没有这个功夫,不行。固然受用是不错,受用里面起分别、起执着、起烦恼、造罪业,将来得恶报。换句话说,受用是有,你没有资格享受,你一享受就出乱子,就要堕落,这是你愚迷,没有资格享受。诸佛菩萨已经大彻大悟,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于一切法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他有资格享受,他享受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佛经上常讲,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所谓「水月道场,梦中佛事」,它用这个来比喻,自在!所以一定要觉悟。
『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这点很重要、很重要!是要用自己清净心里面真正的智慧,照见一切诸法。像《心经》上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用什么照?用甚深般若。它是举观世音菩萨作例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要学观音菩萨。甚深的般若是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于一切法的真实相彻底了解,你才真正能做到在一切法里头不取不舍。所以一切法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就有取舍,没有取舍,境界现前可以受用,也不必我要把它舍掉,你有舍的这个心就错了,这是个妄想。凡夫取相,小乘人舍相,都落在二边。二乘人看到五欲六尘,这害死人的,赶快躲开,他害怕,他要离开。唯有菩萨在这个里面不取不舍,无论走到什么境界,他都怡然自得,他能住他的清净心中,绝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我们怎么样去学在一切法里头不取不舍,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换句话说,也就是保持自己的一心不乱,这样就是见性成佛道。再看下面一段: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他老人家是从《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确实言简意赅,那一部经也不过只有五千多字而已,五千多字在我们现在人看起来是不很长的一篇文章,普通的一篇文章,五千言而已,可是它把佛法宗旨修学的要领讲得清清楚楚。六祖影响了禅宗,禅宗影响了中国佛教,所以《金刚经》就变成家喻户晓。中国人没有不知道《金刚经》的,没有不知道观音菩萨的,佛教里头这两个名气最大,今天讲知名度最高。有很多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不晓得阿弥陀佛的,你问他观世音菩萨,他听说过。《金刚经》听说过,其他的经不见得晓得经名字,《金刚经》都知道,这就是随着中国禅宗的影响。这部经念的人非常之多,这个是祖师讲的,如果你想把你的境界往上提升,『入甚深法界』,「甚深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实报庄严土,这是甚深法界,你必须要认真的修『般若行』。这么样一来我们是不是要念《金刚经》?是不是再要参禅去?我们现在一、三、五正在讲《弥陀经》,《弥陀经》也是修的「般若行」,将来诸位我们读到经文的时候,再详细来讨论。但是《金刚经》,如果对于念佛来说,也是有莫大的帮助。
在我们民国初年江味农居士,我想同修都不会很生疏,他那本《金刚经讲义》,可以说是《金刚经》注解的权威。他在这部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把古今以来的《金刚经》注解他都念遍了,他写了一部讲义,这个讲义就是《金刚经》注解的集大成。今天我们研究《金刚经》,看这一本就够了,不必再去看别的。而他自己本身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他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教理上他是以金刚般若为宗旨,他专门学这个;行在弥陀,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这是晚近可以说专攻般若的一个好标样,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居士周止庵,他是专攻《心经》的,他也写了一部《心经诠注》,那是《心经》的权威注解,也用了四十年。这些人统统是念佛人。我们单念佛、单念《弥陀经》,不念《金刚经》,行不行?行。你一定要把《弥陀经》念通,《弥陀经》里面的意思,大义一定要明了,你才晓得《弥陀经》是福慧双修,真正不可思议。因为六祖明心见性是从《金刚经》,他以后就是以这部经给学人作印证,自己有没有见性,把《金刚经》对照一下就晓得了。像《金刚经》重要所讲的,重点「离四相」,我们自己四相有没有离?「离四见」,我们四见有没有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心有没有住?像这些地方仔细去反省检点对照一下,就晓得自己境界有没有到那个标准。末后,世尊教诫须菩提尊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尤其是重要!我们今天在外面取不取相、动不动心?所以,由此可知,我们距离《金刚经》般若的标准,的确有相当的距离;如果都能做到了,那是见性。
这个经的功德非常之大,经里面许多句子赞叹,而江味农居士将《金刚经》里面有一句经文,他提出来作为是《金刚经》的宗旨,换句话说,尤其重要!「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跟六祖前面所讲的没有两样,如果我们信心要清净就得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这一生真是圆圆满满成就了,功夫达到了最上乘。这个段落里面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就是般若的修学法,以及它的功用。念佛决定离不开般若,念佛要离开般若,你的佛号再念得勤,你伏不住烦恼,伏不住烦恼,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柱然」。所以一定要开智慧,一定要断烦恼。我们既然学佛了,就得认清楚,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这个法子学好了,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三界六道里面,最后身。来生呢?来生不来了,不再搞六道轮回,不再搞这些人我烦恼,不搞这些了。你要知道这个要紧!假如这条路子走不通,来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跟这些众生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还是搞这一套,苦不堪言。你要晓得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难过,赶快跳出去,这是聪明人。所以一定要认识,这是一桩大事,第一桩大事情!所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我们也是为一大事因缘来修学佛法;其他的事情,小事,鸡毛蒜皮,小事,不值得一道。所以真是饿死事都小,不觉悟事大,不开悟这个事大,不能往生这个事大。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