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八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08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七行从当中看起,当中「善知识」这里看起: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几句话,是他自己老人家,为我们做一个榜样。『忍和尚』就是黄梅的五祖大师。他说他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悟个什么?就是悟本元自性清净心。此地要紧的就是这个「一闻」,古人所谓「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一闻就是一心闻也。一心就是无分别心,也就是楞严会上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着重在一。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心听闻,这才能够悟入,『顿见真如本性』,以后就是将这教法辗转流通教诫学人。他教学的目标都是教人『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这说明禅宗教学的宗旨、手段,手段是顿悟,目的是见性。古德常讲「识得一,万事毕」,所以这个一就太重要了。我们讲到信、解、行、证,这个修学四个过程。信要信一心,信一心就是自性清净心;解也要一,解一理,这就是实相般若,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开示的;行要行一门,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法门是念佛法门,我们不取参究、不取观心,我们取念佛法门(但是解与行,可以说是共同的);证,无上菩提正等正觉。由此可知,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读诵大乘,如果要不是一心,换句话说,就没有法子契入实相,换句话说,就没有法子入门,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如果要想把佛教兴盛起来,也要懂得「一」,这个道理。我们仔细的观察,古往今来法门要兴盛,第一个就是道场要一;道场要多了,可以说只能够做到宣扬,劝人信佛,于佛法当中生起正信心,要想有成就不容易。所以要想真正自己有成就、大众有成就,这个道场一定要一定。譬如六祖在曹溪,如果他要到处跑,他一生自己没有问题,能成就;如果说一生能成就四十三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像东林,过去慧远大师,这是修念佛法门的,他如果也是到处去传教,决定不能个个往生。所以他一生就在庐山,从来不出山门,他是以虎溪为界,他不出这个界限。所以在一生当中自己成就了,凡是跟他在一块念佛的个个往生。所以这个道场要一定。法门也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永无变更,这个样子没有不成就的。最近的,像台中莲社,李老师就是我们一个榜样,他在台中四十年如一日,他没有到别处讲过经,他就在台中。别处是很难得的,偶尔请他去讲讲演,时间都很短,而且他的原则就是当天回去,他不在外面住,譬如台北请他讲演,讲完了当天就回去。很少,我跟他十年,好像没有在外面住过一晚上。这就是说道场要专一,才能够自利利他。所以这个一太重要了,心要能专一,必定能够悟入。下面他老人家告诉我们:
【若自不悟。】
这是讲自己用功,真正用功还不能够悟入,这个时候怎么办?
【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这就是教给我们,自己真正想学、真正肯用功,而得不到门路可入,得不到门路可入,这个时候就要有老师。所以一定要求善知识开导,这个善知识是解行相应,能解最上乘法,请他来指示我们一条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
这一句话很重要,这就是佛门里头常讲的师资道合,学生对于老师一定要生极尊敬的信心,这就是大因缘。印光大师过去曾经说过,在《永思集》里面,或者是《文钞》里头,我过去看过这么一段公案。曾经有一个学生,当然也是学佛的,亲近他老人家,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法有没有方法,很快的就能够入进去」,向他提这么一个问题。印光大师就告诉他,有。然后跟他说明,他讲这个入佛门的密钥,就是秘密的钥匙,用这个做比喻,印光大师告诉他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尊师重道,绝对不是老师一定要学生恭敬他,如果老师有这个心他就错了,老师自己心还不清净,心里面还有名闻利养,还没舍掉。诸位要晓得,为什么教你生恭敬心?恭敬心你能得到东西;心不诚敬,老师怎么教法,你也得不到。所以恭敬心是接受佛法唯一的条件。实在讲世间法也是如此,凡是真正能够学成的,特别是在道业上、学业上,讲到技术、技能那个比较要其次一点,道学确确实实都是从恭敬当中得到的,这是讲心性之学。这个诚敬是性德,就是真如本性本来具有的德行。凡夫是迷失了,迷失了自性,我们对一切人、一切物才有不恭敬,这是我们不能见性的原因在此地。所以这个大因缘就是师资道合,学生敬老师,老师也尊重学生,彼此互相的尊敬,这才能有成就。
【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化』是教化,老师教,学生能够消化,闻了佛法之后,就能够所谓是变化气质。所以「化」是教学的成果,真正有成果。『导』是诱导他,目标是教他见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发起』就是生起。如果见了性,性是纯善,所以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自自然然就生。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前面说过了。就是整个的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三世诸佛』,过去、现在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这个经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出来的?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这在《华严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佛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的。现在为什么不平等?为什么不一样?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变成众生。我们有种种妄想,有许多执着,使我们自己迷失了本来具有的智慧德相。所以佛法所教的,总而言之,无非是教我们离妄想,除执着。能离妄想,能除执着,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就统统都现前。所以佛法讲,真正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都不是从外面来的,都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
我们自己迷得深、迷得太重了,没有法子自己开悟,这才求善知识来帮助我们。
【指示方见。】
「善知识」,这就讲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好处就是开示,开示之后,做学生的人要能悟入。老师虽然讲开示,学生还是不能悟入,那就没法子了,老师只能做到这个地步。所谓「开」就是讲解,把理论、方法、境界说给我们听;「示」是做一个模范,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所以开是言教,示是身教,我们要从开示当中去悟入。所以六祖在本经里面常说,一个人明心见性,是他自悟、自修、自证,这是一点都不错。佛法要靠自己,老师帮忙的地方毕竟是有限,但是这个有限的帮助也非常的重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这是讲悟入的人他心清净了,晓得一切法都从自性当中流出来的,绝对不会再向外攀缘,这是清净心真正得到了。六祖不但有言说,他自己所做的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在一生当中他无求。
【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假如你一向还执着,心里以为需要一个好的老师,他来教我、来传授给我,把这个法门传授给我,我就能够得到解脱了,祖师说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法里面决定没有什么秘密传授,没有这个道理,如果你要是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下面说出这个理由出来: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没法子救你,真正开悟的人是自悟。为什么不悟?不悟就是你有邪见、你有迷惑、你有妄念、你有颠倒,『颠倒』就是错误的思想与见解。这个样子要靠外面善知识来度你,外面这个老师虽然有教授,来教导你,可是你邪迷妄念要不能够舍掉,纵然诸佛菩萨来也帮不上忙。由此可知,前面讲的一心重要!往往我们学佛的人,听经听久了也知道这个事情重要,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往往把它忘掉、疏忽了,所以这桩事情是若有若无。我们一生当中用这种态度来修学,这一生必定空过。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有决心,他能够把一切外缘统统断掉,专修一心,不用几年他就成就了。净宗常说万修万人去,比禅宗是要方便一点,因为禅宗要不断见思烦恼,那是一点成就都没有。后面我们会讨论到,一般修禅的人,绝大多数果报都在四禅天,这个四禅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在这些地方,没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
净比他们的好处,就是你真正得一心,或者我们讲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这个福报、道行那就绝对不是四禅八定的人可以比较的。但是这个法门却又是真正难信之法。怎么难信?我们听了不相信,不能接受,这就是我们自己心里起的邪迷妄想颠倒,不能接受。能接受的人有福报,我们就以倓虚法师讲的谛闲法师的故事,谛闲法师一生劝多少人念佛,有几个成就?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我们看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四十年,学生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三十万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我在他那个地方学了十年,我是民国五十六年离开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二十多万学生,民国五十六年我离开他的时候已经有二十多万人。现在离开他之后又有二十多年,快到三十年,所以说最保守的估计有三十多万人,只有多,没有少。天天教大家念佛,几个人有成就?成就的也不算少,我相信一百、二百人是有的。但是不成比例,三、四十万人当中成就的也只有二、三百人。这二、三百人相信他的,能够依教奉行的,成就了。听听还是有怀疑,或者纵然没有怀疑,还是放不下,就是我刚才讲的,若有若无这一类人,这一类人这一生没有法子成就,大家不晓得这个事情重要。再看底下经文: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这是教给我们,如果我们能起『正真般若观照』,这是讲用功夫。什么叫「正真般若观照」?拣别这不是假的,假的是口头上说的是假的。你要念了几部《般若经》,你也会说,说到做不到,这不是真正的般若,真正般若是要叫你做到。怎么个做法?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很要紧,但是真正去做是要下点功夫。譬如我们眼见色,我们眼睛打开,看到外面的一切色相,见外面色相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中绝没有分别、绝没有执着,这个时候就是般若观照,就是真正的般若观照。而我们不行的在哪里?我们一见就起分别,般若就失掉了,一见就起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就把你般若观照堕落到意识、妄念里面去了,就是前面说的邪迷妄念颠倒,就堕到这个里面去了。你所看的外面一切境界就不真实了,于是乎在这个里面就生贪瞋痴慢,顺自己意思的起了贪心,不顺自己意思起瞋恚心,这叫生烦恼,烦恼就生起来了。如果是真正般若智照,决定不生烦恼,只生智慧;换句话说,佛菩萨用心跟我们用心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佛与众生没有两样。我们每天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我们也有不少应酬,佛也有不少应酬。实在讲没有两样,两样就是用心不一样,他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他在一切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他在一切境界里生智慧,我们在境界里生烦恼,就不相同在这个地方。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教我们恢复真心,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这样就了脱生死轮回。
实在讲,生死轮回要从理上讲不难明了,我们于一切事迷惑,迷惑就造业。什么叫迷?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迷。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我们眼见外面色,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迷,迷了造业。什么叫造业?起贪瞋这就是造业,顺境里面起贪心就造业,逆境里面起瞋恨心就造业,造了业之后就有果报。所以你造善业就有善报,造恶业就有恶报。在接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报,这就叫因果轮回,六道轮回就这么来的。所以六道轮回从什么地方来的?自己造的,起惑、造业、受报,自己造的,不是外面有的,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如果我们不起惑、不造业,轮回就没有了。所以叫了生死超轮回,不造业、不迷惑了,用心像镜子一样,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镜子照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镜子不分别,镜子也不执着,它也不落印象,这就叫做正真般若观照。这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我们起惑、造业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虽然我们现在一听明了了,想断断不掉,这个可怕。断不掉,不管用,还是要生死轮回。真正要想超越,一定要用功夫,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这是讲圣人的用心,他能这样用心,『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妄念没有了。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哪有妄念?妄念没有了,就是自性,就见性了。这个时候是『一悟即至佛地』。什么是「佛」?见性是佛。所以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地诸位要记住,它所说的成佛,还不是究竟圆满的佛,这是诸位要明白的。在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当中这是分证即佛,虽然不是究竟圆满的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一桩事情,我们在许多大经大论里面都看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这都是明心见性的人。再看下面一段经文,讲般若三昧。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这一段重要的要给我们讲什么叫做『般若三昧』。你要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你会用功夫了,换句话说,你这叫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诸位要记住,绝不是像现在有许多流于形式,天天早晚诵经、拜佛,做这些样子、仪式,有这个外表,其实内心还是邪迷、妄想、颠倒,这没用处的。真正修行人要从心地里面做功夫,做什么功夫?就是要用「智慧观照」,要用这个功夫。这是讲真正会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自己要把握住,决定不能放松,眼见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耳闻声、鼻闻香、舌尝味、身对一切的接触、念头的起灭,统统都要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如果像这样,那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吗?什么都不知道,不行,那叫死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才叫观照。所以禅家用功比念佛难,实实在在是难。念佛是什么?凡是所有念头一起来,统统换成阿弥陀佛,这个容易!这个比六根对六境的观照,实在是容易太多太多了,方便太多,功效完全可以说是相等,甚至于念佛的功效还要超过学禅的人。所以我们看看许多禅宗大德到最后统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道理就在此地。
这是刚刚下手就用观照,观照的功夫久了就得定,那就是第二层的功夫。观照久了,观照久了到什么时候功夫到了第二层?就是妄想不生,这是到了第二层的功夫。此地讲,『智慧观照,内外明彻』,可见得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样样都明了,样样都清楚。不但现前的事情他样样清楚,过去、未来都清楚,他怎么清楚?观照所见到的,他是照见的。『识自本心』,这就是见性,『即本解脱』,他这个时候真正晓得、明了心是一回什么事情。这个讲得多、讲得比较详细的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解脱」就是自在,他得到自在。这个时候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无分别,无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里面,统统都是这样的,这是第二层的功夫。观照可以说这个功夫与我们念佛的功夫成片差不多,般若三昧相当于我们事一心不乱,这个如果是念佛人来说,功夫是相当之高。下面给我们解释: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这是『无念』最简单的一个解释,换句话说,「无念」就是一切处无心,无什么心?无染着的心。『着』是执着。『染』就是生贪瞋痴慢。在一切境界里面绝对不生这种心,没有贪心,没有瞋恚心,没有愚痴心。贪、瞋容易明白,什么叫愚痴?不愚痴就是样样清楚,不是说他很迷惑,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叫愚痴。你要问他,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这个就是智慧,他不愚痴,这个叫无念,是无这些念头;换句话说,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就是一切法了了分明,这是正念。所以正念也叫做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可见得它有体、有用,活活泼泼,不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不起作用,释迦牟尼佛怎么能够教学四十九年?六祖要不起作用,怎么能够在曹溪弘法三十七年?它有用,天天在讲经说法,天天在教导学生,所以它有用的。虽然起作用,他不执着。这个老师对学生,每一个学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学生肯用功,有的学生不用功。见到那个很用功的,他也不生欢喜心;见到那个不用功的,偷懒的,他也不讨厌他,也不厌恶他,他用心是平等的,平等的慈悲。所以他心清净,这就跟一般凡夫用心不一样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因为教的学生,用功、不用功他的事情,成就、不成就也是他的事情。所以老师只要认真的教,只要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我们这个本分事情就尽到了。对于学生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他,实在不能接受,就是说给他种了善根。所以佛法里面教学,不是一生成就的,这个诸位要记住。他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再来,来生再不能成就,下一生再来。所以佛菩萨他有这个能力,生生世世他示现在世间,生生世世在教化这些人,那个愚人、邪见之人也会有成就的。所以在《法华经》上说,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应当作佛,就是这个道理。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这就把修行第二个层次的样子,给我们描绘得清清楚楚,所以要心清净。佛法修行,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它的门路虽然多,也就是方法多,手段很多,所谓讲八万四千法门,要是把它归纳一下,可以归纳为三个法门,就是觉正净,总不离这三个大原则。像禅它是从觉这一门入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从这一门入;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像小乘俱舍宗,这些都是从正入门,就是正知正见,从这个门入;像戒律,律宗,我们念佛的净土宗,这是从净,清净心入。所以门路虽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要了解的。虽然用觉,这个正、净帮助他。像我们现在修念佛法门,我们是以净为主,我们也需要觉、正来做助行。假如我们不觉,心不正,要想净,不容易净得下来。我们也有相当的觉悟,有相当的正知见,清净心就容易得到。所以这三个,有一个做正,两个做助修,正助双修这样才能成功。成功达到的目标决定是相同的,因此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么个道理。
此地他老人家教给我们,『但净本心』,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在什么境界当中,你要保持你的清净心,就是心决定不被外境所染、不被外境所动。『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出六门』,「六门」就是六根,也是眼、耳、鼻、舌、身,内里面叫意;六识它在六根里面起作用,起作用的对象就是『六尘』,也就是眼见色、耳闻声。内里面是识,识必须要通过六门(就是六根),通过六根再接触外面六种境界,这叫「六尘」。在这里面学个什么?学个『无染无杂』。真正我们心在一切境界里不染着了,诸位想想,你怎么会起妄念?你之所以会起妄念,就是你心在境界里头染污。染污就是起心动念,有了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有了这个,有了人我是非,生起这个东西来,这个叫染污。真正到「无染无杂」,这个心一定清净,心清净当然就生智慧。所以,他『来去自由,通用无滞』,他没有障碍。
就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你看看修般若、修大乘佛法、修一乘佛法,男女老幼统统都可以学,各行各业也统统可以学,没有障碍,各行各业都学菩萨道、都修的是菩萨行。你要说这个行业不行,不能学佛,那错了,那佛法是有障碍,佛法有条件。初级的佛法有许许多多的障碍,高级的佛法没有障碍,这个诸位要懂。初级的佛法,好像你小学生,你什么都不懂,要定许多规条,教你要守这些规矩。高级的佛法,你已经成人了,你什么都懂了,小学生所守的那些规矩对你就用不上,你自自然然不犯规,自自然然没有过失,所以做到事事无碍。孔老夫子一生讲修养,他老人家说,他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事事无碍,样样事情随心所欲,不会犯规矩、犯过错,那就是《华严经》上的境界。
我们现在功夫不到,那是有许许多多地方我们要防非止过,这是功夫不到家。如果真正是到『般若三昧,自在解脱』,那个境界就不一样。虽然自己到了这个境界,到事事无碍,如果他要来教小学生,那怎么办?还要跟小学生一样守规矩,为什么?做个样子给小学生看。所以就是像这些诸佛,像这些大菩萨到我们这里来要教我们,他也要守五戒,他也要修十善业道,他要做给我们看。否则的话,他天天教我们做,他自己不做,我们看了,不相信。这就好比说,他是个大学校长,今天叫他去做小学教员去,去教小学生去,他一定要做个好榜样给小学生看,就是这么个道理。他自己实实在在是事事无碍,但是他要来教我们,他有许多地方还是有障碍,还是要守戒律,还是要讲求防非止过。这是讲的『无念行』,这个才叫做「无念行」,这是佛法所说的。底下讲,从反面来说,那就错用、误解了,以为什么叫无念?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这就错了,千万不要把无念当作什么都不想,那就错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讲的无念是无一切恶念,无分别念、无执着念、无贪瞋念、无嫉妒念、无瞋害念,没有这些念头,叫无这些念。不是连正念都没有了,你要是把正念都没有了,大错特错,那你是不了解佛法,闻了佛法又执着在佛法上,被法所系缚住,这叫『边见』。要是这样修无念的话,他要修成功了,就变成无想定,果报在四禅的无想天。有这种人,修到无想天去了,就搞错了,没有真正懂得无念的意义。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底下这一段虽然只有几句,很要紧,它是给我们说无念的功德。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这个功德利益在此地。为什么一切法都通?因为你心清净了,清净心里面他起照的作用。一切法一接触他就通达,他就没有障碍,前面讲「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法可以说它的枢纽就是在清净心,就是在定,三昧就是定,定就能开慧。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从这一句里面,你就懂得一切佛法不要学就通了,一切经典所讲的就是诸佛境界。这一点六祖就是一个最好的证人,他对于一切佛法只要一接触,他不认识字,认识字的人你把佛经念给他听,你一念他都懂,他就能够把这里面的道理给你说出来,说得头头是道。为什么他有这个能力?就是他心里头无念,所以他见到佛的境界。佛境界是什么?因为佛也无念,你的心要无念,跟佛心一样,心心相印。佛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经典,跟他自己心里面的言语、经典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所以他能见诸佛境界。末后这一句,功德更殊胜,更是究竟圆满。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那就成佛了。这三句说三种功德,一种是一切法通达,这个多半偏重讲世间法,没有一样他不通;第二句讲佛法,佛境界;第三句讲佛的果位。再看底下一段,这是到末后了,末后嘱咐我们流通,可见得流通太重要了。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
『得』就是真正明了依教修行而有成就的人,这是得法的。
【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这就讲我们流通佛法,我们传佛法要传给哪些人?要传给『同见同行』的人。他的见解跟我们不相同,他修行法门不相同,我们想劝他做,他不能接受,那就叫白费力气。所以传法一定就是见解相同,修学的法门相同,这就行了,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传授给他,就是一定要帮助他。『发愿受持』,肯发愿、肯受持就是依教修行。『如事佛故』,这是在修行里面第一个因素,就是普贤十愿里的第一愿「礼敬诸佛」,这是讲修学的诚敬就像事佛一样。『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这样的人决定成就,「圣位」就是菩萨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流。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
『默传分付』就是以心印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讲「默」?实在讲,你看一天讲到晚,默的意思在哪里?诸位要晓得,在言说之外。佛法的难也就难在这个地方,它是意在言外,你要细心去体会它;经典也是如此,如果你依文解义就错了,意思都在言语文字之外,所以叫「默传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
决定不能吝法,遇到能够接受的人,希望修学的人,你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你要不帮助他,那就是过失,那就错了。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
这就是讲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你不必传给他,你要是传给他的话,不但那个人不能接受,恐怕还要叫他毁谤,还要叫他造罪业。所以这个不传是大慈大悲,免得他造罪。所以这一类人,『不得传付』。
【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所以,佛教诫那个人是大慈大悲,佛要不教那个人还是大慈大悲,因为他知道那个人不能接受,怕他毁谤正法,毁谤正法是有罪过的。这是最后嘱咐流通的几句话,可见流通一定是因人,这个人可以教,要努力帮助他,不能教就不必。现在有很多人,的确有许多太热心了,不能教的,他也勉强去教,这样不好,用不着勉强。他肯接受的,能接受一分教他一分,能接受两分的教他两分。能接受的一分的,你教他两分,他还是只能接受一分,多余的那一分装不进去,所以没有用处。这是教学、传法,一定要晓得这个原则。下面这是「无相颂」,这是一共有十五首,有六十句,也是多半都是属于重颂,说明前面所讲的大意。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
『无相』的意思就是离相,与一切相不要执着。前面大师所说的这些法都是教我们不执着,教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用真正的般若观照,所以下面偈颂也是如此。
【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个几句话说得很明白,修行在家出家一样,一样的成就,你要懂理论、要懂方法。如果自己不真正的修,『修』就是修正,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个叫修行。如果自己不修,把这个经典、注解记得再熟,没用,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看底下这十五首偈,每一段里头它都有一个宗旨,我们仔细来研究它。第一首偈,它这是五言的,每一句五个字,四句是一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这一首是说整个佛法教学的宗旨,简简单单的给我们揭示出来,『说通』就是讲的教下,『心通』就是讲的宗门,所以这一句就是把整个佛法十大宗都包括了。「心通」就是禅宗,除禅宗之外统统叫做教下。所以佛门自己称宗教就是这个意思,它与现在我们世间人一般讲宗教定义不相同,佛教自己称宗教就是宗门教下。宗门里面它的特色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是手段不一样。教下都是有经典依据,就好像我们办学校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一层一层循序渐进,这个都叫「说通」。还有一个意思,「心通」有证悟实相的意思;「说通」是对于佛法能够理解,没有能够证得。真正证得了,这是心通。心通,说没有不通的;能有说通,未必有心通。所以博闻强记的人,他能说通,他心不通;心通的人,没有说说不通。这就是心通比说通境界要高。由此可知,说通与心通,宗门、教下都有。
这一句是比喻,『如日处虚空』,「日」是代表光明,佛法就像慧日一样在虚空。「虚空」这个意思显示出它不着,如果要着,它就不动,太阳是动的,它在空中不住空,佛法最要紧就是教我们要不执着。『唯传见性法』,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为宗旨,禅宗教我们明心见性,教下也是教我们明心见性,不过教下那个名词不一样,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一桩事情,名字叫的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都是讲的见性法,所以是「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出世」,出现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建立佛法的教学是为什么?是破那些邪知邪见的。换句话说,凡是不以明心见性为教学宗旨的,佛门里都称之为「邪宗」。他这个是标准定得高,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是一个高标准的看法。
因为不见性,实实在在讲很麻烦,即使修善业,固然来生得善报,可是这个善报,他享福,享人天福报,凡是享人天福报的享尽了,享尽了还是要堕落。因为我们造业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之中,仔细想来,我们造的恶业多,造的善业少,这是必定的。如果要不信,我们自己可以很冷静的去想一想,我从早到晚,这一天当中、这几个小时当中我的起心动念,如果诸位自己要把它记录一下,我起了多少个善念、多少个恶念。古人有用这个来练心的,他起个恶念就用个黑豆,他放两个瓶,起个恶念拿个黑豆丢瓶里,起个善念找一个白豆丢瓶里,结果一天看起来,那个黑豆的瓶里好多好多,白豆只有几粒。这检查就晓得,自己起心动念恶念多、善念少。所以你不认真检点,不晓得,认真检点,才知道念头的可怕。袁了凡居士用功过格就是检点自己的善恶,自己知道了,知道就改,总希望自己每一天善念多、恶念少,他才能真正改。你要不认真检点,没有法子改过,为什么?不知道善恶,总以为自己:我善多,恶念不多。你没有记录,你有记录就不一样了。既然是有恶业,必定堕三途。所以说那些是邪宗,实实在在有道理。第二首偈是讲理法,佛教法宝中有教理行果。前面是讲教学,这个地方讲理论,佛法里头讲的理论。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这是讲佛教的理,从理上讲法是平等的,哪有什么顿与渐?『顿』就是指禅宗,『渐』就是指教下。实在讲,法没有顿渐。顿渐从哪里来?顿渐从人来的。其实人也是平等的。人里头为什么有分?人里面就是迷悟不相同。有人迷得重的,他就悟得少;悟得深的,他就迷得轻。所以说一切众生迷悟不相同。迷得重的人,他悟得就慢;迷得轻的人,他悟得就快,这样才变成好像教也有顿渐了,这个现象是从这么产生的。六祖所传的是直截了当明心见性,这个必须要有很高的悟性,迷得很浅的人才能够办得到。所以说『愚人不可悉』,「愚人」就是迷得重的人,业障重的人没有法子。换句话说,他的教学不接引这一类人,迷惑太重的人他没法子,他是要接引上上乘人,那是他教化的对象。底下有三首偈是讲行法。第三首是总说,第四首这是别说。我们先看第三首: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这是讲修行法门里面总纲领。『说』是讲经说法,就是教学。教学的宗派很多,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佛门里很多很多;法门就好比课程,课程就更多了。就以经典来说,现在佛教的《大藏经》,从印度直接翻译过来的三千多部,没有翻过来的还是很多;如果加上历代这些注疏,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注疏,现在有十几万卷。实在讲,分量非常之大。这是教学。教学虽然是多,有万般,理是一个。什么理?都是诱导我们明心见性,这是一个理。『合理还归一』,佛门常说殊途同归,不管是哪个法门,到最后一定是教你明心见性。性在哪里?性就在烦恼当中。所以他特别提醒我们,『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自性、就是慧日。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教我们要觉而不迷,必须要知道烦恼是迷的相,智慧是觉悟的相,破迷开悟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第四首这是讲生智慧:
【邪来烦恼至。】
烦恼现前,自己要觉悟,那就是邪来了,邪知邪见才会有烦恼。
【正来烦恼除。】
『正』就是正知正见,烦恼就消失了。可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应该用什么态度?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你心里有个正法,固然是不错,是能够不生烦恼,但是你也不开智慧。你心里面如果有正,心里头如果有佛法、有一切善法,心里头有一切善法,果报在三善道;心里面有佛法,大概果报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能见性,为什么?清净心里面没有佛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清净心里头还有个佛,有个佛你的心就不清净,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现在心里头要有佛,因为我们是很不清净。到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佛才不要?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才不要,我们才能把境界再往上提升。现在我们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里头非有阿弥陀佛不可,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看了禅宗这些语录、经典,看到这个,佛也不要,好了,你阿弥陀佛也不念了,那个麻烦就大了,这就把它那个意思错解了,因为他讲的话没错,他那是高境界。
到法身大士,他就不能有佛,如果再有的话,他境界决定不能向上提升,就是他不能见性,你可以得定,不能见性。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如果心里头真有佛,你阿弥陀佛念得再好,是事一心不乱,决定不能到理一心不乱。因为理一心不乱你还有个佛,与理不合,理里头没有佛。可是你要晓得,你要到事一心不乱之后,才可以心里头没有佛。没有佛要不要念?要念。怎么没有佛也要念?那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有念不碍无念,无念不碍有念,那叫真的无。所以这个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就错了。无是什么?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虽然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分别这桩事情,也没有执着这个事情,这才是般若,这个才是观照。如果你什么都不念,你又落在空无里头,就是又落在无想定里面,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你看《楞严经》,这上面讲大势至菩萨,他是用念佛修楞严大定的。你看他老人家所讲的,二六时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念!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断。净是什么?净,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心里头真的没有,口里头真念,这个才叫做真正的清净,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念。跟六祖所讲这个无念道理是一样的,无念就是无分别、无执着,决定还是在念,这个才叫做无念。所以讲『邪正俱不用』,为什么?「邪正」是二边、是相对的,相对的与性不相应,真如本性不是相对的。所以凡是相对的,都要把它舍掉,你这个心才到真正的清净。『清净至无余』,就是到最极清净,最极清净也就叫做大涅槃。所以,「清净至无余」,也就是证得大涅槃的境界。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讲自觉: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个好,这首偈子说得非常之好。『菩提』就是大觉,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就有觉性,由此可知,菩提不是修来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本有的大菩提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我们在一切境界当中起心动念,所以把本来具有的觉性失掉了。所以第二句跟我们说,『起心即是妄』,妄是在这个地方。虽然是有妄,我们这个真的有没有失掉?没有失掉,真跟妄是同时的。『净心』是真的,譬如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诚敬心哪个人没有?诚敬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佛性。我们在别人面前起了贡高我慢,这是妄心。妄心起来了,我们诚敬心有没有?诚敬心当然有,诚敬是本来有的,妄心是本来无的,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本来无的,一定可以断得掉,可以去掉,本来有的,决定可以现前。「净心」是真如本性,在哪里?就在烦恼里面,就在妄心里面,真妄和合,我们要明了、要晓得哪是真哪是妄。
只要你正就行了,正就没有三障。『正』是正心,正心就是菩提心,我们常说发菩提心,只要你一发菩提心就没有三障。『三障』就是讲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障」是什么意思?就是障碍了菩提涅槃,障碍了明心见性,这有三类的障碍。只要你能够正心,这三障就没有。这个正心,菩提心里面所说的至诚心,这是正的本体;深心、大悲心是正心的作用,有体、有用。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是体,正心就是作用、就是起用,用在我们生活上,用在我们社会上,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跟佛法所讲的是一个道理。佛法讲的直心就是至诚心,就是诚意;讲的深心就是清净心。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这就是正。自己清净,对人慈悲,你三障就能够消除。所以这一首是教我们自觉,自觉的秘诀就是要正心。再看底下有三首,六、七、八这三首,都是讲觉他。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这讲『修道』,「修道」就是修明心见性。『一切尽不妨』,这个「一切」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没有障碍,甚至于修其他的宗教也不妨碍。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就看到几个,像胜热婆罗门,他不是佛教徒,他是婆罗门教;遍行外道那更不是佛教,我们看到五个不是佛教的,就是其他宗教的宗教徒,不妨碍,一样可以学佛,一样可以明心见性。所以它与宗教不相妨碍,不管信仰什么宗教,都可以修学这个法门,所以说一切尽不妨。可是要紧的在哪里?要『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为什么?修行就是改过,我们行为当中有过失,把它改正过来、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如果你自己连过失都见不到,试问问你修什么,你怎么个修法?你没有办法修正。你要想修正你的行为,首先你要知道行为的过失,哪些地方是不对、错的,你能把它改过来。天天改,不贰过,这就是菩萨道。所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第七首说: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色类』是指一切众生之类,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我们今天,现在世间人他晓得了,地球上要讲求生态平衡,这就是此地讲的「色类自有道」。你要是把生态当中某一种东西把它消灭掉,它会影响别的,它就不平衡,整个大自然它就失去了平衡,这是错误的。佛法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无量法门?原因就在此地,要这个法门能适合你,你就用这个方法,不必跟着别人去学,用不着。门门都能见性,门门都能证果,这就对了,这是佛法的好处!它能够说出种种法门,适合男女老少,适合各行各业,甚至于适合各种不同的宗教,绝对不反对你的宗教,你还是学你的宗教,一样能成就。
再跟诸位说,西藏尼泊尔的密宗就是有他们原来的宗教,他们信神,他们有信婆罗门教,有信印度教,他们也学佛,学佛还拜他的神。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他们密宗里头有很多奇奇怪怪、神秘的,就是他是带着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就是印度古老的那些神教的色彩在里面。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他在那个环境里,佛就教他那个方法来学佛,他学起来很顺利。所以他用不着学中国的,中国人也用不着学他的,为什么?每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背景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而佛法统统能适应,好处它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记住,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彼此不相妨碍,也不会彼此生烦恼,不会的。『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本不离人,道是要向自己心中去求,不要到外头去找,外头找不到的。再看底下一首,还是属于这个性质一类的。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末后这两句,把真道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要是「离道别觅道」,那个道就是你自己的清净心,你要离开自己的清净信心,到处去求道,你一生也不会见道。这个样子,你劳劳碌碌的奔波一生,到后来你就后悔,没有不后悔的。『欲得见真道』,你要想见到真道,诸佛所证的真道,诸佛所传的真道是什么?你的『行正』就是道,你心正,你的行正,这就是佛道。诸佛菩萨个个心正、行正,我自己心也正、行也正,这就是道,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所见、所行、所证,无二无别。所以六祖他这一段无相颂,十五首六十句,可以说把整个佛法的精髓说尽了,就是这一部《坛经》前前后后所说的,总不出这六十句的范围。前面跟诸位说过《坛经》是大乘佛法的精华,这六十句是《坛经》的精髓,也可以说这六十句是整个大乘佛法的精要处,所以他老人家教我们记住,教我们依教奉行,很有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