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九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09
接着看偈颂,上一次讲到第五首:「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讲到这一首,第六首。第六首好像也讲过,我们把这个也念一念: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好像讲到这个地方。这几首偈的大意,都是说觉他,都是讲的觉他。修道在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成就,所以说「一切尽不妨」,这在理上讲。可是事上确实有难易的差别,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我们一定要它的原理掌握到,那就是必得要断见思烦恼。如果说不断见思烦恼而成就的,那是自欺欺人,没有这回事情。捷径是有,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只有这一条,再没有第二条捷径。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就看到,这是他老人家引用一个在我们中国佛教人人皆知的一段公案。唐朝代宗时代,李源跟圆泽禅师的一段公案,好像我们图书室里头小朋友的故事书里就有这一段,三生石就是讲这个故事。这个人参禅,有相当的功夫,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有这个能力,而且来去自在,结果依然不能超越三界。这个就是李源想去朝峨眉山,圆泽禅师就坚持,希望走陆路,从长安那边走;李源坚持走水路,从长江坐船去。结果圆泽禅师还是迁就李源,他们两个各有心思,所以选择的路都不一样。李源怕走长安过,让别人认为他想去做官,求名求利,所以他不愿意从京师这条道路走。圆泽禅师是另有隐衷,他有他的心思。结果走到靠近四川,还没有到城都,在江边上遇到一个妇人,怀了孕的,在江边上洗衣服。他们的船走到那里一看到这个人,他就流眼泪,李源就问他什么事情?他说:我之所以不愿意走这条路,就怕见到这个女人。他说:你一路上见了很多,为什么你害怕?他说:你不晓得,她怀孕已经怀了三年六个月,就是等我去投胎的。他说:你不去不行吗?他说:不见面可以,见了面就不行,一定要去。所以就跟李源讲,你在此地停几天好了,把我的后事办妥,你再走。
李源到这个时候真是后悔莫及,不知道他有这么一段事情。他说:我去投胎,三天之后你来看我(就是出生第三天你来看我),我们两个一笑为凭,做个证明(你看我,我对你笑笑)。他说:十二年之后,我们在杭州,在一个寺庙的旁边,八月中秋,我们在那里见面。可见得他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他说完之后,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坐在那里就走了。有这样的功夫,说去就去。李源把他的尸体处理之后,到第三天果然就到那个妇人家里去看小孩,就告诉她这段事情,叫她把小孩抱出来看看,小孩一见面,就跟他笑一笑,这就证明没错。十二年之后,他去赴约,果然没错,有一个小孩骑着牛、吹着笛子跟他见面,一路唱山歌唱来了。见了面之后,他说:泽公,你还好吗?他说:李先生,你果然是一个很有信用的人。十二年没有赴约,在这一天见了一次面。
这是讲像这样的人物,还是要生死轮回。古来修行修到这种功夫的人,很多。但是每一次轮回,他的功夫必定要往下降,轮转个三、四世就忘得干干净净,就跟普通凡夫一样了。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所以诸位要记住,坐脱立亡,像圆泽禅师这个样子,说走就走,双腿一盘就走了,这样的功夫,假如他要求生净土,品位不低!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三界。祖师有说,密宗里面这些活佛,这些喇嘛再转世,他说在康熙、乾隆年代的时候,西藏这些活佛转世的时候就跟圆泽禅师一样,他到哪一家去投生,他讲得清清楚楚,嘱咐他底下这些徒弟,到时候把他找回来;找到之后,他记得前生的事情。那是真的,不假。所以我们想,西藏那些活佛转世的(圆泽也一样,那个功夫不在那些活佛之下),转世怎么样?还是人道,还是到人道来。他说近来,西藏这些喇嘛活佛转世,走的时候糊里糊涂,没有交代清楚就走了;把他找到之后,问他前生的事情,他也不知道。所以这个不可靠。
所以他老人家下了一个断语,如果不求生净土,现代人要能够即身成佛,了脱生死轮回,一个也找不到。理论上讲行,事实上不行。他说他这个绝对不是批评其他的法门,佛法有契理不契机,有契机不契理,唯独念佛求生净土,理机双契。所以我们念偈子的时候要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参考,帮助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对于其他人修学那些法门的,我们只有恭敬、只有赞叹,为什么?我自己不行,没有这个能力,他是大根器的人,再来人也说不定,咱们不敢毁谤,唯有恭敬赞叹。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老实念佛。这个就是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无论从事世间哪一种行业都不妨碍,尤其是念佛法门,二六时中只要心里面有佛、口里面有佛就行了,没有妨碍的。但是要想功夫得力,底下这一句很重要,「常自见己过」。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古人所讲,「圣人多过」,过失很多;贤人过失就少了,少过;愚人、凡夫没有过。怎么没有过?他自己不觉悟,一身的过失他不知道,这个叫愚人。圣人起心动念的过失他晓得,晓得他就能改,知过则改;我们的过连知都不知道,怎么改法?没法子改。这个就是印光大师为什么要我们天天去念《感应篇》、去念《安士全书》,无非是念这些书,时时刻刻能够见到自己的过,你能见过,「与道即相当」,改过就是修道,就是修行。修行无非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这个就叫修行。
「色类自有道」,这个是讲十法界一切众生之类,各个自己具足大道,因此是「各不相妨恼」。所以大家能够在一起共存,彼此互相不相妨碍。为什么现在我们看,特别是欲界的众生,尤其是欲界里面的欲界天以下的斗争坚固,天上也打仗。你看佛经上讲的,忉利天常常跟阿修罗战争。所以忉利天也不太平,福报虽然大,也是还有战争之苦。夜摩天以上比较好一点,没有战争,因为愈是往上去,瞋恚心愈轻、愈淡薄,所以他福报愈大。这两句话说的,「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如果在理上讲,我们很容易明了。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之类,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与自己的关系是一体的,不应该互相妨害。为什么到现在有互相妨害的情形?这就是我们迷失了自性,在这个境界里面,一切众生之类里面,生贪瞋恶念,所以才彼此互相妨害,互相残杀。所以这个是决定违反了本性。
我们今天说起来很惭愧,我们居住的环境有很多小虫来干扰,在此地有蚂蚁、蜘蛛、苍蝇、蚊子、蟑螂,有什么法子?那我们必须要杀生。杀,牠又不甘心。所以彼此互相就妨碍、互相就生烦恼。这是我们应该惭愧的地方。但是又不能不做,自己没这个功夫。我们看印光法师的传记上写的,他老人家七十岁以后,这个是他老人家示现,他的功夫成就了。在大陆上,尤其是寺院里面,因为他洗澡少,所以身上容易生虱子、跳蚤,这个东西也是很烦恼的事情,像蚊虫、苍蝇之类的。在以前他的房间常常有,他这些徒弟、弟子们就替他抓,在寺庙里把这些虫抓来放在一个竹桶里面,还养牠,养在竹桶里面。印光法师看到之后就说不要抓,随牠去。人家问:为什么?他就讲:我的德行不够,有了这些东西在,时时刻刻能够提醒我,我道业没有成就。古人有道,住在这个地方,这些小动物叫迁单(就是搬家),牠们都搬走了。我住在这个地方,牠们不肯搬家,常常来打搅我,可见得我的功夫还不够。所以留着,让我自己有个警惕。于是大家也就不抓了。七十岁之后,真的,那个房间里头,凡是有这些小虫,别人住的时候有,老和尚到那里去一住,一个也找不到,都搬家了。这个是印光大师传记里面写得清清楚楚的。可见得「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真的一点没错,你不妨碍牠,牠就不妨碍你。你的心真正修到清净,大慈悲心发出来之后,这些小动物都会被感动。所以我们看到老和尚这个样子,应当深深生惭愧心,不得已得想方法驱逐这些小虫之类的,驱逐掉,一方面自己要加紧修道,要求感应,这才是一条正路。「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在那里?道在自己心中,清净心是道。离了自己清净心,到外面去找道,找不到的,没有这个道理,那是终身也不见道,道要向内心去求。
底下第八首说,「波波度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劳碌奔波过了一辈子,过了一生,到头一定要懊悔的,就是后悔。这一生空过了,这一生没有真正的修道、没有真正的成就,但是到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提高警觉。这一点我们实实在在,心里头要清楚、要明白,决定不能够迷惑,吃亏的不是别人,是自己。像谛闲法师那个念佛的徒弟,人家念了三年佛,站着走的。这是四十多岁才闻佛法,他一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看过经,他不认识字。虽然出家,也没有受戒,老和尚不叫他受戒,年岁大受不了这个苦,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他就是念这六个字,念了三年,他站着走了。他是预知时至,老法师赞叹,说他这种成就比讲经说法的大法师、比丛林寺院的方丈住持要超过太多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死了之后,他的身体在那里还站了三天,站着走的,还站了三天,等他的师父来给他办后事。我们再想想圆泽禅师,跟他怎么能比?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生成佛,这没话说的。除非你不往生,往生既使下品下生,也是当生成佛。那个才叫做即身成佛,那一点都不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
倓虚老和尚还说了一桩事情,我想诸位也能记得很清楚,他在头陀寺做方丈的时候,那个庙里一只大公鸡,公鸡也能够念佛往生,这是他们大家看到的事情。每一天上早晚课的时候,这只公鸡就跟着一起,一样也去。往生的那一天,晚课做完之后,大家都散了,公鸡不走。香灯师就跟公鸡讲,你赶快走,不走我要关门了。牠跑到佛像前面,仰着头看佛像,叫了三声(那个三声也许是念阿弥陀佛),站着就走了。确实我们佛要念不好,连那只鸡都不如。所以一定要老老实实的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其他的一切随缘就好,不要攀缘,也不必很认真,咱们念佛这个事情决定要认真。大师在此地的教训非常多,对于念佛人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我们的思想行为正而不邪,这就是道。正就是觉、就是清净,这是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正大光明,行为正大光明,这个就是道。再看第九首,第九、第十这两首是除障。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自己假如没有道心,没有道心,你的思想行为一定迷惑颠倒,所以你不见道。『道心』是什么?向道之心。以我们念佛人来说,我们念佛人存什么心?存着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我念念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对这个世界当然就能放下,当然就无所留恋。对这个世界的人,一定客客气气、恭恭敬敬,为什么?我到这里来做客,不久就要回去、要走了。这里的人对我好的,很好,我们结个欢喜缘;不好的,我们也结个欢喜缘。心里面要有主宰,这个就是道心。任何境界,任何法门,心地绝不动摇。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心要是有了主宰,这个人很幸福。他在一生当中,好比船在大海里面,他有方向,他有目标,他晓得这一生能到什么样的境界。所以这两句很重要。我们今天念佛人讲的道心,就是信愿行。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这就是道心。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为什么不见?因为他心心都念在道上,没有时间看这个世间过失,没时间看。念念在阿弥陀佛上,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过失?所以说一切妄想分别是非人我,他统统都摆脱掉了,一心念佛,这是一个真正修道人。第七首说: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我们见到别人过失了,见到别人的过失,实在讲就是自己的过失。自己要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的过失?这个道理要用唯识来解释。外面的境界相,叫本质相分。你见到本质相分,你的眼识里面就落了一个印象,好像照相机一样,底下有个底片。你们第六识、第七识就缘着这个影像,又变现成第六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第六识分别它的相分,第七识是执着它的相分,与外面境界,实在讲丝毫不相干。所以我们今天分别种种法相,你要把唯识念通了才晓得,你是在家里看电视,不是现场。你自己所见到那些过失,的确是自己见自己的过失,没有见到现场。现场那个地方就是给你一个外缘,把你自己的是非人我烦恼,把它勾引起来,就是你自己阿赖耶识里有这些东西。如果你自心清净,外面什么样的境缘,也不会把你烦恼引起来。见到别人过,就是自己的烦恼,心就不清净。所以说『自非却是左』,「左」是堕落,右是往上升,左是往下降。所以古时做官的人,如果犯罪,降级了,叫左迁。左迁,就是降级、犯罪了。你看笔录《楞严经》的房融,他从前是做宰相的,大概是得罪皇帝,把他降级,降到广州去做地方官,相当一个知府一样。从宰相一下降到一个知府,降了好多级,这就叫左迁。底下老人家教给我们: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别人有什么不对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看了、听了心要平静,心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绝对不受影响,心地平静。心地平静,才能把是非善恶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要一动感情,往往误事。所以,这个世间古今中外都一样,做大人物、大领袖人物,他跟别人确实不相同。不同在什么地方?他有定力,不管什么大的事情来到面前了,他不惊,他不慌张,他很冷静,一点都不会激动。所以他事情看得很清楚,处理就能得当。凡是激动一定乱事、一定坏事的,激动就是没定。所以这个要记住。『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把别人的是非变成自己的是非,这就是自己的过失。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这一首是讲自证。只要我们把是非心去掉、人我心去掉,然后功夫就能够得力。功夫得力,这才能够真正伏住烦恼。『打除』也就是伏的意思。能伏烦恼之后,才能够断烦恼。你要想真正做到这个功夫,那么你必须要记住,『憎爱不关心』,你要把爱憎的心摆脱掉。爱憎心就是什么?贪瞋。顺境里面起贪爱,逆境里面不合自己意思了,起瞋恚。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讲魔障,这是两个最大的魔障。所以降魔,你能够在顺境里面不起贪爱,逆境里面不起瞋恚,魔就被你降伏住了,降魔是用这个降法。所以首先要认识什么叫做魔,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五阴是魔,烦恼是魔,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这就是魔。只要有一个魔在,你就会有障碍,换句话说,你念佛想得一心就办不到,必须把这些魔障赶尽杀绝,你才能够到一心不乱。所以你要想除魔障,你先一定要认识魔是什么,你连魔都不认识,你怎么能除得掉他?先要认识他,然后才能够除掉他。所以要记住,是非人我是魔,贪瞋痴慢是魔,我们今天学佛、念佛功夫不得力,都是这些东西在打闲岔、在扰乱,果然把这个东西统统都去掉,你就安心办道了。『长伸两脚卧』,就是形容身心世界一切万缘统统放下,没事了。像过去大珠和尚,有人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平时怎么用功法(那是禅宗里的法将,明心见性的)?他就告诉别人,「饥来吃饭,困来眠。」人家听了莫明其妙,哪一个人肚子饿了不吃饭,困了不睡觉,这个就是用功办道吗?实在讲他那个真正是,他没有别的事,我现在只有肚子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别的事没有了。意思是告诉我们,他烦恼断尽了,没有了,这是说明功夫到家了。我们现在不行,我们现在真正办道,哪有心思吃饭,哪有心思睡觉,念念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了生死。他的烦恼统统已经打发掉了,剩下来的事情就是肚皮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个就是「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第十二首: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是度化众生的原则。可见得摄受教化众生,最要紧的原则,就是教众生生信心,于正法决定不疑惑就行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佛在《金刚经》上讲的。如果这两句话用在念佛法门里面,生实相就是理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如何证得理一心不乱?信心清净。我们如果有一丝毫的疑惑,我们的信心就不清净。所以教化众生,自己必须要有方便,方便善巧是无量无边,所谓是应机说法,无有定法可说,只要叫听的人断疑生信就可以了。学道,诸位一定要明了,道里面有学(就是有学问),学问里面有道。所以,佛法门路虽多,归纳起来三条大路,觉、正、净。禅与般若,是从「觉」这条路走进来的;教下,像天台、贤首(就是华严宗)、唯识、三论,这些宗派都是从「正」入门的,就是正知正见,从这入门的;律宗、净土宗、密宗,都是从「净」,从清净心,从净入门的。为什么我们特别要提倡西方净土?那就是我们这三条路都走不通,这才求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我们的心不净,也能成就,就是带业往生。比如讲戒律,戒律要到真正清净,才能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尽了。密宗到三密相应,清净心现前,所谓即身成佛,印光大师说得清清楚楚,跟阿罗汉的境界完全相等,不是成究竟圆满的佛,这个要搞清楚。所以你要是把这些宗教全都搞清楚了,你才晓得净土法门不可思议。那些法门我们一生不容易成就,老实念佛,一生必定成就。善导、永明延寿都说,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掉的。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再看第十三首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是讲信解。世间跟出世间,佛法与世间法,给诸位说,是一不是二。觉悟了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迷了一切佛法就叫做世间法,说穿了,只换名词没有换自体。你要觉悟了就叫你做佛,你要是迷惑了就叫你做众生,换句话说,佛是你,众生还是你。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法只讲迷悟。佛说的种种法相名词,这都叫方便说,我们决定不能被这些法相名词迷惑了,那你就大错了。所以有许多人执着在法相名词里头,产生许许多多无谓的戏论。禅里头没有戏论,念佛法门里面没有戏论,持戒的没有戏论。教下有,密宗也有,为什么?他们常常讲经辩论,辩论都是戏论。辩来辩去清净心,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辩什么,没得好辩的。辩来辩去所得的结论,给诸位说,都是一些法相名词,都是一些分别知见,头上安头。既然这个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佛要设这种方便法门?有些人他就喜欢这一套。佛是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辩,好,好像学校老师一样,出了很多题目,让你去辩去,你喜欢这一套。那个不喜欢辩的?不喜欢辩的,行,有,你去参禅去,你去念佛去。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施设不同,应一切众生种种不同根性而设施的。没有这些众生就没有佛法,佛法是因众生而建立的,六祖大师前面说得很明白。所以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我们在世间觉就是菩提,觉就是佛法,就怕迷。
修行求觉、求正、求净,在哪里求?就在世间求。『离世觅菩提』,这就是二乘。离开这个世间,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行,纵然修到身心清净,他不是真正的清净,假如把他带到都市里面来,转几圈,他又迷惑了。为什么?他禁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他又要退堕了。这样的人有没有?太多太多了。所以一个真正修行成就的人,必定在红尘里面锻炼的。所以古德也常说,水里面开的莲花不稀奇,火里面开的莲花,那才稀奇。火是代表五欲六尘,这就是世间。在五欲六尘里面,而不染五欲六尘,这个叫真清净。舍离五欲六尘,躲避它、怕它,不敢亲近它,这个是身清净,这个不叫真清净。为什么?你一接触的时候,清净心就失掉了,那个不叫真清净。真清净是在五欲里头而不染五欲。这一点,难!这是真功夫。那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就远离,学小乘,就远离。远离,跟诸位说,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才叫真正永离世间,永离迷惑颠倒。如果不能生净土,还要六道轮回,没用处的,怎么离也离不了。所以大菩提就是即世间离世间,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就是这一首的意思。第十四首说: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首是讲果法,修行证果。首先讲什么是出世间,什么是世间,这个定义给我们说出来了。正知正见就超越世间,的确超越世间一般人的知见,换句话说,这就是认识,他对这个世间一切法的认识跟普通人不一样,他彻底明了一切法的体性、相状、作用(就是体相用),他一点都不迷惑,这就叫『出世』。所以出世并没有离开我们社会,没有离开世间。『邪见是世间』,「邪见」是对于一切法的体相用看错了,不具足正知正见,在一切法里起迷惑颠倒的知见,这个人我们叫他做世间。彻底觉悟的人,我们叫他做出世间。由此可知,世间跟出世间有没有界线?没有。在人,不在事,一切法、一切事里面,找不到什么叫世间、什么叫出世间,世间、出世间是从你心里面一念觉、一念迷上分的。正如前面所讲的,菩提、涅槃,烦恼、生死,佛法、众生法,都是从你心里面分的,在一切法里面找不到。一切法里面没有菩提,也没有涅槃,也没有烦恼,也没有生死,一切法里确确实实没有。你一念迷,就有烦恼,就有生死,就有世间,就有众生。你一念悟,这就有佛、有菩提、有涅槃。这个是佛法的真实相。
真正要达到究竟果位,那怎么样?得邪正二边都离开,换句话说,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舍掉,这才明心见性。诸位要记住,你要是心里有正,没有邪了,你纵然成佛了,你是十法界的佛,就是藏教的佛,你只能够成藏教的佛、藏教的菩萨,通教、别教、圆教你没分。为什么?你要想成别教、圆教的菩萨,邪正二边都离掉,世出世间法二边也离掉。所以六祖在这部经的最初,印宗法师问他黄梅的宗旨,他答复说:只论见性,不说禅定解脱。印宗就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他老人家答复: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记住这几句话,重要!二法是什么?对立的。有邪有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二法?有一就有二,所以一也不能要。你有一个正,它一定有个反,所以反正二边都不要。你的心才真正清净,自性才能够现前,这叫明心见性,『菩提性宛然』,「宛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前了。凡是你不能见性,就是你本性上有障碍,最微细的障碍就是二分法,有邪有正。西方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有的一切人类,都是生活在相对论里头。相对就是二分法,相对的,几时你把这个相对摆脱掉了,你就超越了。所以佛法是要超越相对的世界。超越之后,那叫什么?没名字,也没有形象,有名、有相又变成对立。所以我们修行人很不容易见性就是想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到底了,还是在迷圈里头没出去。诸位细细去想想看,问到底还没有出这个圈套。如何出这个圈套?不问了,那就出去了。不问是没念头,没有疑,就超越了。所以到最后告诉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出去了。这个心是到极清净了,真性现前。
所以要知道,讨论、辩论、讲解都是低级的佛法,中级的佛法、高级的佛法没有了,不用这些了。其实,我们在三界六道里面,高级的凡夫他们也没有辩论,也没有言说。交换意见,说好半天,也许对方还错会了意思,这不是麻烦吗?你们诸位要是读佛经里面讲的二十八层天,光音天以上的人不讲话了。光音天是第二禅,光音天以下有言语交谈的,光音天以上没有了。表达意见用什么方式?放光。你这一放光,他那边就晓得,清清楚楚的。也许你认为这个很奇怪,怎么会有这些事情?其实我们现在人也在做,你们每天开车,开到十字路口,那里一放红光,你马上就停着,乖乖停了,你就不敢走了;一放绿光,你就开车。你看,不要说话,用不着讲话的。所以光音天以上,要讨论佛法、讲解大经大论,不用言语的。我们看到佛在说法之前放光,光音天以上这些人,一看到这个光,意思全晓得了。再给你一句一句讲,光音天以下的,他看到这个光不晓得干什么事情,不懂的。好,这才用言语来给你解说,解说得大半天,有的时候听的人十之七八错会了意思,没有能懂得如来真实义。所以高级的凡夫都不用言语了。
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是事实。讨论当中,我们常讲词不达意,叫对方听了之后产生误会,这就是我们的言语功能没有能真正把自己意思表达出来,他才会错会意思。所以言语文字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不是一个最完美的,不是的,有限度的。许许多多的真实义是言语文字没有法子表达的,你要用清净心去领会。所以禅宗是以心印心,不用言语文字。不用言语文字,禅宗的言语文字比任何一宗都多,你们要看看《大藏经》,《大藏经》的续藏,续藏里面差不多有四分之三都是禅宗的语录。它不立文字,它的文字比任何一宗都多。这什么缘故?它的言语文字是工具,意在言外,这个叫不立文字。所以它的意思你不能在文字当中去求,不能在言说当中求,言说文字好像是指路牌一样、路标一样,那不是目的地。你要看着那个路标,你自己要往前进,你不能把这个路标就当作目的地,那就错了。这叫做不立文字。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千万不要错会。末后一首偈子是结劝,劝勉我们:
【此颂是顿教。】
指前面四首,这是禅宗顿修、顿悟、顿证的教学。
【亦名大法船。】
这是比喻,船可以渡人,法也能够度你,把你从迷度到悟,乘这个法船就可以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大涅槃的彼岸。悟就叫涅槃,迷就叫生死。末后两句说: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迷闻』是什么意思?听了之后没悟,「闻」就是听,听了还是迷惑颠倒,并没有开悟,这叫迷闻。听了不开悟,这个时间就相当之长,所谓是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大劫,这是对迷闻的人来说的。要是悟了,那是刹那之间。所以,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时间不是真的。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对谁说?对迷闻的人说的。如果觉悟的人(一听就悟的人),成佛在刹那之间、弹指之间。所以《华严经》上讲的,「念劫圆融。」如果是迷闻,一刹那变成无量劫。如果是悟闻的话,变无量劫为一刹那。所以你说我们要成佛究竟要多久?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这个疑问就没有了。成佛之久暂,在你自己的迷悟,悟了当下就成佛。可是我们很想悟,悟不了!不悟,怎么办?那就得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一个人真正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与禅宗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不仅没有两样,比禅宗大彻大悟不晓得要超胜多少,禅宗大彻大悟的人比不上!
圆泽禅师,那是大彻大悟,他还要去投胎,还要去做人家的小孩、儿子,还要流转六道,哪里能够比得上一个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比不上。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我们在净土经里面所看到的,圆证三不退,这个福报太大太大了。他是凡夫,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福报?给诸位说,沾佛的光,沾菩萨的光。我们今天自己没吃的、没穿的,如果今天国王在那里请客宴会,你也参加在其中,你虽然家里没吃的、没穿的,今天有最丰富的、最好的菜肴给你来享受,为什么?沾那个有福的人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天天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在一起,你还怕没有福报!这个福报是这么来的,神通、受用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才叫佛力真正的加持。佛的神通、佛的福报给我们享受,这是一切经里头所没有的,他方世界没这个事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而且西方极乐世界最容易去。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真正的定宗旨,下定决心念佛,决定没有怀疑,这一生是一定要到西方去。你要是真正能建立,立下这个志愿,有这样的信心,那你有福了。绝对不被其他法门所动摇,更不会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迷惑,那你就是正知正见,你就是觉而不迷。
平生大事就是忆念念佛,心里一天到晚想着佛、念着佛,你就成功了。前面说「一切尽不妨」,你今天无论从事任何职业,你都可以念佛,一切工作照做我佛号不停。工作随缘而不攀缘,有一分工作我的生活安定,俗话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身心不能够安稳就没有办法修道。所以修道人首先的一个条件,生活要安定,没有忧虑,他才能够安心办道。所以真正一切放下办道的人,一定要有护法,道理就在此地;所谓护法照顾他的生活。在从前中国大陆,寺庙都有产业,这种产业都是施主布施的,送田给他、送山给他,他这个田、山可以租给农夫去种,收成的时候每一年分一点稻子送到寺庙里来供养,所谓收租,叫租金,寺院里就拿这个做为一年生活的费用。所以寺庙他不要化缘,他不要做经忏佛事,大家能够安心办道。台湾的情形不一样,台湾情形我们都很了解,台湾寺庙没有产业,他要不靠信徒,他就没饭吃。所以逼着他不能不做经忏、不能不搞法会,他要不搞法会、不做经忏,他就没有生活来源。所以这跟大陆的情形不相同。可是大陆现在佛教是什么情形,我就不太了解了。因此,诸位同修,都是以在家学佛的身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没有关系,只要吃得饱、穿得暖,一心念佛,不要留恋这个世界。这是讲真话,不要留恋。
自古以来这些念佛人,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所看到的,念个二三年、三四年他就走了。难道,每一个念佛的人都是寿命到了吗?不见得。有很多人他寿命很长,他功夫到了,他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了,提前走了。像《往生传》里面讲的莹珂,那就是一个很显然的例子,他是念到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十年之后我来接引你。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现在就要跟你去,我那个十年寿命不要了。阿弥陀佛就答应他,好,三天以后我来接引你。他三天以后往生了,念佛走的。这个跟《弥陀经》里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这一点都不假。莹珂并不是一个真正念佛人,他虽然出了家,他不守戒,戒都破了。他有一点点善根,就是他怕堕地狱,因为他自己看看佛经戒律上所讲的,再想想自己所作所为,一定堕地狱。他怕堕地狱,所以就问这些同学们怎么办?同学们就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也真难得,他真干,他把寮房的门一关,就念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这么一口气念下去,不吃饭,连水都不喝,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所以《弥陀经》讲,若一日到若七日,没错,他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从今以后好好的修。他跟阿弥陀佛说:我劣根性太重,我禁不起诱惑,再有十年不知道要做多少坏事,算了,我现在就跟你走好了,免得再造恶。所以这样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了,就把他带走了。他又没害病。这比那个预知时至还厉害!就怕你不肯去,要去七天决定走得了,连那个破戒的人三天都能走,我们做的恶事还没有他那么多。所以这个问题叫生死心切,他就走了。
在《往生传》里面,像莹珂这个事情不止他一个人,有好几位都是念佛的确没有超过七天走的。所以佛门里头打七,有一种叫做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是干什么的?就是往生的。打精进佛七,所谓是克期取证,取证,证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取证,去证九品往生,去证这个的。但是现在一般人不敢讲,讲了什么?哪个敢来!打佛七是干什么?打佛七是送死的,到这七天就没命了,这还能去吗?这个地方不能去,一个也不来了。所以只好改一下,改做什么?求一心不乱的。实在讲那个七天他一心也没求到,还是乱心,这叫不如法。过去李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真正打佛七人数决定不能超过十个人,为什么?人多了杂乱,真正念佛做功夫的人他会受影响,人愈少愈好。所以人不能多,决定会有成就。这是讲真正做功夫的。
我们平素工作非常之忙碌,但是你一个月能够念个几天佛都好。旧金山甘贵穗居士可以做为在美国念佛同修的一个标样。你看她平常嘻嘻哈哈的,好像也没有看到她念佛,也没有看到她做早晚课,早晨一早她就去上班去了,跟诸位一样的非常辛苦。她妈妈告诉我的。她一个月大概要念二、三天,但是她那个念二、三天佛是认真的念,比如今天她要念佛,她也没有一定的日子,她高兴就念,不高兴她就不念。她一高兴了,她就跟她妈妈讲我今天要念佛,今天一天不接电话,一天不跟任何一个人讲话,跟她妈妈也不讲话,她就是一心念佛。她妈妈给她烧饭,烧好了她来吃,也不讲话;吃完之后,她就念佛。她一个月总要念个三、四天,日期不定,她是这么念的,所以她念的时候她念得专。所以她有感应、她有瑞相,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必定往生。她在念佛的时候看到莲花,莲花上有她自己的名字,她是没告诉任何一个人,我在那里讲经的时候,她跟我讲。我说这是很好的瑞相,这个一点都没错,与经里面所讲的完全相符合,妳具足信心,一直念下去。她这个功夫就是专,时间虽然短,她专。念佛的时候,她真的什么都放下,一个杂念都没有,一心念去,她是这么念的。虽然她不是天天念,她那个一天确实抵得我们多少年,我们多少年都不如人家念一天。一个月念个二、三天,她就行。
所以像这种修学法,我们实在可以采取,我们或者是一个月念两次(两个礼拜来念一次),像打佛七一样。哪些人参加进到这个佛堂一句话都不能说,这一天电话统统拔掉,能有两个人(两位同修)发心护持,就是烧饭、烧水,照顾大家,外面要有客人的话,在外头挡驾,不准进来。里面真正什么拉杂事情统统放下,都不要去管、不要去问,好好的念一天佛,这样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绕着念、坐着念,或者就用《西方公据》的方法,我们烧长香(一支香大概一个半钟点),就是一堂课;一堂课完了,第二堂马上接着,不要松懈。这一堂课的做法,就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用念珠,念珠十串。一千声佛号念完了之后,回向礼佛,礼佛拜四十八拜,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四十八拜完了之后,马上接着第二支香,跟前面一样,又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然后再四十八拜,就这样的不断,就这个方法循环不断。吃饭的时候,中午随便吃一点。吃饭的时候不要吃饱,这个很重要,吃饱了精神提不起来,真正用功夫肚子里是不饥不饱。所以吃饭的时候顶多吃六成就够了,就是平常我要吃两碗饭的,我在这一天念佛的时候我吃一碗。吃太饱了容易昏沉,底下功夫不能够继续,所以要不饥不饱。可以预备一点点心,如果饿的时候吃一点点。禅堂里面也是这样的,真正用功夫的时候不能吃饱。所以有两个人护持,一个月两次(就是两天),认真到此地来念两天,能够说念个一年、二年,自自然然就不一样了。
念佛这一天,进到佛门来,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么事不要去想、不要去理会,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上十几个钟点;当然最好是一天一夜,就好像精进佛七,人家打七天,你打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天圆满。累了,念一天完了之后,再去休息去。但是这一天的功夫,给诸位说,抵得你平素念佛不晓得要超过多少年,没有这一天功夫有效。所以像这样念法的时候,如果继续不断念七天,真的有意思求往生,那真的就走了。可是现在你还有些牵挂,家里头还有儿女、还有父母,还需要照顾,你还不敢走;虽不敢走,自己有信心、有把握。所以这是我们应该要记取的,要效法,要认真去做的。这个道场就真正叫道场,天天讲经说法不见得是道场,道是真正去做。所以在美国这个环境,自己真正想念佛的话,比台湾好。打闲岔的人少,障缘少,自己真正用功,这个环境比台湾好。讲经、听经,就是宣传佛教,或者是培育人才,我们这个地方条件不及台湾。修行比台湾好,这个地方要是真正念上三年佛,没有不成就的。所以环境优劣也要看得清清楚楚。好,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师復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見性成佛。】
这个就是回向,开示讲完之后,这就是回向。所以,我们从这部经开讲以来到此地,这是六祖大师当时在大梵寺一次开示完完整整的记录,非常之难得。后面,第二章,也是在大梵寺,是答问,答复大家的疑问。这个两章是同时讲的,就是差一天;往后去,后面八章,那都是他老人家一生三十七年所说的纲要。所以每一章里面,那不定是什么时候讲的,也不定是多少次讲的,就是三十七年一生说法精华摘要的记录(就如同儒家的《论语》性质相同,是弟子们记录的),当然都是六祖所说的话。而这一篇,这是一个完整的记录,是一个完整的讲演记录,所以非常难得。
【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說。无不省悟。】
『省』是反省,『悟』是觉悟。
【一时作禮。】
『一时』是同时,同时作禮。
【皆叹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这个就是礼敬赞叹,表示衷心的感激,是这个意思。第一章到此地我们介绍完了,时间也差不多。下面这一章是解释功德与净土,就是大众问题虽然是有很多,这两个是重要的问题。什么叫功德,以及在那个时候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也不少,他们是学禅的,所以也有人提出净土往生,大师是怎么个看法,这里面有说明。说明我们要仔细来看,六祖大师没有否定净土、没有反对净土,不但他不反对、不排斥,他是更进一步的劝人,念佛要把品位向最上地方去提升,他的用意在此地。换句话说,他是直截了当教给众生,取法乎上,也得乎上,他是这个意思。我们到经文的时候再讨论。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