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十一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1
请掀开经本,我们从第二章后面的偈颂看起,先念一遍对对地方:「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着往下看,向下都是在日用平常当中,教给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修行。大师所给我们指示出来的,都是我们平常可以说是时时刻刻在犯的毛病,这些毛病有些我们自己能够觉察得到,有些是很难觉察到的;即使是觉察到,也没有认真的去把它改过来。经过大师这一次的提示,我们应当提高警觉,时时刻刻要把这些毛病改过来,改过就叫做修行,修正我们的行持。
【苦口的是良药。】
『的』是的确,就是确确实实是良药,这是比喻。什么人『苦口』?诸佛菩萨,像祖师真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
【逆耳必是忠言。】
祖师讲的这些话,许多当然都是与我们心之所思、身之所行,恰恰相反的。所以我们听了,知道是好;能够听到,知道是好,就不错了。可是知道这是好话,一定要依教奉行。
【改过必生智慧。】
这就是能够依教奉行的人,这是有智慧的人。
【护短心内非贤。】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句,哪一个人不护短?明明知道是错的,他也不肯承认。所以前一句是陪衬的话,人要能够不护短,才真正能改过。如果还是护短,即使改过也改得很有限,改得不够彻底,这是我们要留意到的。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饶』是丰饶;『益』是利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平常生活当中,我们念念都要想到利益众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使别人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个就是修道。所以说『成道非由施钱』,并不是只限于拿着钱财去布施供养,除钱财之外多的是,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这个心,常常要有利益别人的心,尽心尽力去做,这就是功德圆满。后面两句说: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可见得六祖教导我们的,就是时时刻刻要以真诚之心,要存好心,要做好人,要说好话,要做好事,一切都要从内心去求,向外面攀缘那是缘不到的,这一句话千千万万要记住。佛家常讲外道,何谓外道?所谓外道都是心外求法,这叫外道。他不晓得向自己心地里面去用功夫,而向外攀缘,好奇骛怪,这个是错了。『听』是听祖师的开示;『说』是你自己理明白了,你自己在日用平常当中修行功夫得力了。所谓得力就是时时刻刻提得起警觉,同时真正能够改过自新,这个就叫做功夫得力了。得力之后要为人说,能说多少,这就说多少。
今天下午,加拿大有一个居士打电话给我,他现在也在那里讲经说法,很难得。我这一次到加拿大,听了我讲经之后,我鼓励他出来弘法利生。他打电话来跟我说,他说他没有师承,拿着这个经典;又听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怕自己说错。我就告诉他,所谓的邪师是心邪,我说你的心不邪,你说法并不是向听众要名闻利养。他说这个倒没有。我说你没有就好了。凡是邪师他都有企图,都有他的目的。我说你既不求人恭敬,又不要名闻利养,你只把你自己看的、读的,你能够体会到的,你可以说给同修们听,勉励大家共同来学佛,这样就对了。初学讲经依照古人的注解来讲,决定不会差错,这是我特别提醒他。心邪,说法也就邪了,行为也就邪了。心正,言行都正。
所以我们不但要听,而且要发心说,要『依此修行』,能照这样做,西方就在眼前。这个实实在在是六祖大师苦口婆心,他老人家从理上来发挥,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以说『西方只在目前』。而我们从四首半的偈颂来看,可见得六祖是道尽世人的通病,那就是不肯认真的去修孝悌、忠信、忍让,不肯修这些,不能忍,不能让。像这个样子的话,念佛要想生西方的确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有不孝、不义、不能忍让的人。《弥陀经》上讲得明明白白,说「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之人是指什么人?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说过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哪有不孝,哪有不义,哪有不忍、不让的人?所以我们要想念佛求生净土,如果自己有这些毛病,从今天起,我们要认真的把它改正过来,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这就是说明烦恼不能断,要能伏,要把它伏住。再看后面一段文: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
『不相待』,意思就是说,佛法的机缘不容易遇到,真是法会缘聚一瞬间,劝勉我们要依照这个偈子来修行。要知道『见取自性』,就是要明心见性,『直成佛道』。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就是一定要求一心不乱,要想成就一心不乱,必须得放下万缘,我们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众人且散。吾归曹溪。】
这是跟大家告别。他到大梵寺来大概是住了一天,头一天是讲开示,第二天是答复大众的问题,而这个里面提出三个问题,与我们都有很重要的关系,他答得非常的清楚。
【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他要回到曹溪去了,如果大家有疑问,可以到曹溪去看他。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这个文到这个地方,就等于说是一部经,这是有一点像流通分。以上这个两章都是在大梵寺所讲的,可以说是全部的记录,非常的珍贵。从第三章以后就是「定慧一体」,第三章以后就不是一次讲的了,而是大师一生当中所说的,弟子们把它分类记录下来,有一点像儒家的《论语》,这个性质相同。《论语》是孔老夫子一生教学当中,弟子们所记的心得笔记,以后也归类编成了一部书,称之为《论语》,《坛经》性质跟《论语》非常的相像。我们看第三章:
【定慧一体第三】
禅定是体,寂而常照;智慧是用,照而常寂,体用不二,所以叫做定慧。实在说定与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是体,慧就是用;慧是体,定也可以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过去祖师有一个简单的解释,解释戒定慧,什么叫戒?防非止恶这是戒;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而不染着,这叫定;心境俱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外面清清楚楚,能照之体、所照的境界都是空寂的,这叫慧。这个解释是又简单、又透彻,解释得非常之好。在这一段里面,六祖大师要给我们说明定慧的定义。
【师示众云。】
这个可以说大师三十七年当中,时时刻刻开示大众的。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这一句话就把禅宗的宗旨说出来了。我们念佛法门是以信愿行为本,比起禅宗是要容易得多。『定慧』,我们一生当中不一定能得到,就像祖师所说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不染、不着了?这个话说得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不是容易做得到的。定都不容易了,那慧就更难。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信愿行,说实在的话,人人能做得到,不识字、没念过书的也能做得到,他相信。像这个禅,信了不行,单信不行,一定要得定,一定要开智慧,那才行。念佛的人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他能往生。他只要把这一句佛号念熟,二六时中心里面都有佛号他就行了,到时候决定感应道交。再看下面经文:
【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这个千万不要迷失了,如果说定慧有差别,定不是慧,慧不是定,这就错了。定慧是一体的,因为它可以互为体用。底下大师跟我们说得很清楚: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实在讲是一而二、二而一,所以说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有体,有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可见得定与慧是分不开的,如果把定跟慧要是分开了,那就不是达摩祖师传来的这个学派、这个宗派,那就不是了。再看下面: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千万不要错了念头,定与慧是同时的,不是先修定后开慧,或者是先开慧后入定,那都不是这个法门的宗旨。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如果你有上面的见解,你这个法是有二相,为什么?定慧是二,它不是一。前面我们在第一章里面所看到的,六祖大师对答印宗法师的话,印宗法师问禅定解脱。他老人家就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如果我们在此地,把定慧也分作两个,那定慧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诸位要晓得,这个不是佛法,就不是高级的佛法。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人是上上乘人,换句话说,他是高级的佛法。譬如我们讲藏教、通教,那的确它这个戒定慧分得清清楚楚,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它有层次。不像六祖此地所讲的,它是一体,是同时修学的,这个里面没有阶层的。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如果有上面的见解,他的病就在此地,口里面说善,心不善,这就是心口不相应。什么叫定,他也知道;什么叫慧,他也晓得。可是他自己实在讲,即无定,也无慧,口里面所说的叫文字般若,所谓是口头禅而已。定慧要等,这是自己的境界,自己入进去了。没入进去,当然没有这个境界。所以下面说: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
就是内外完全是一,表里如一。
【定慧即等。】
这个时候定慧就均等了。凡是定慧到均等,他就入境界了,这也是最难的。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这个也是学佛人的通病,我们一定要戒除,佛法是自悟、自修、自证,不要跟人争论。人家说这个法门殊胜,那个法门比不上这些,这都是争论,我们遇到这些人,我们不要跟他争。他说,他那个法门高,说净土是老太婆教,我们就承认。我们对他尊重,对他恭敬、叹赞,他高,我不如他。只要老老实实念佛,将来必定有成就,这种成就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所以决定不与人争,与人争心就不清净。所以只要争,『即同迷人』,凡是相争,两个都迷。如果当中有一个悟的,悟的人不跟迷人争,悟的人能忍、能让。迷人不肯忍让,所以他才有争。有争就有胜负,一有胜负,『却增我法』,「我法」就是我执,就增长我执,执着。『不离四相』,《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但四相不能除掉,四相天天在增长,这是大病。凡是有四相,你定慧怎么能均等?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再看底下一段,讲「一行三昧」。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这就叫『一行三昧』,他讲的实在是简单明了。『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做什么事情,统统都要用一个直心,这就叫做「一行三昧」。『直心』是什么?真诚之心。诚到了极处,这个叫「直心」。在一般佛法里面讲,就是菩提心。能用直心,自己一定清净,自受用一定是清净,待人一定慈悲。因为直心是体,有体当然就有用,自受用就是清净心,他受用就是慈悲心,这个就是菩萨。这是一行三昧,最简单的解释。下面,他老人家又引经来证明。
【如净名经云。】
《净名经》是《维摩经》,经上说: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所以心净则土净。原来经上它有菩萨两个字,「直心是菩萨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大师省略了两个字。可见得直心重要,人能够时时刻刻不失去真诚,他就是常住道场,他就住净土,而且住的是真实的净土。你看佛法里不是说吗?十法界之上有个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佛跟菩萨、声闻、缘觉还是不平等,这个十法界有高下、有差别,那是什么?那是分别心里头说,不是真心。如果要用真心,真诚之心,十法界没有了,就不说十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用真心见法界是一,不是二;不用真心才有千差万别,才有这许多的差别相。所以一切差别相都是从虚妄心里面生出来的,真心里头没有。六祖前面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换句话说,就没有四圣六凡。四圣加六凡是有十物,它本来无一物,哪还有十个法界?没有。跟神秀那个境界确实不一样,神秀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在十法界。六祖那个境界是一真法界,他用真心,神秀还是用的意识心,跟我们一样用的是第六意识,而六祖是用真如本性。所以说用心不一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下面,这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就是修一行三昧的方法。
【莫心行谄曲。】
『谄曲』就是不真实,心行不一。
【口但说直。】
说直心。
【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没真去做,只是口里头说说而已,他没能够去做到,所谓是有口无心,口说心不行。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这是他教给我们,前面是病,病要把它改过来。应当记住,就是『但行直心』,不要有任何顾忌,于一切法都不要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眼之所见见得清楚,耳之所听听得清楚,样样清楚就是你的智慧。可是你不能执着,如果执着,那就不叫智慧,叫烦恼。不执着,烦恼就变成智慧,不执着是定,定起用是智慧。执着是心不定,不定起作用是烦恼,它的原理就在此地。我们在一切法里不执着,不执着就是常生智慧,六根见闻都变成增长智慧。就像祖师前面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咱们问问他,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一切法不执着。我们常生烦恼,就是在一切法里头生执着。所以圣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些不同的地方,咱们改过来,我们这一生也有成圣、成佛的希望了。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
这个真的不少人,这个不是假的,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执着的人。他怎么样?他去修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怎么个修法?底下说的就是他那个修法?
【直言常坐不动。】
他去盘腿面壁。
【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我们看看这个情形,这是修什么?这是修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即使修成之后,将来果报在无想天,这不是佛法,可见得他把一行三昧搞错了。祖师此地说的『一行三昧』,诸位要记住,就是用真诚之心,一切相不执着,不是叫你不做事情,什么事都做。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没有两样,就是没有虚伪心,一味真诚,一切不执着,样样清楚,样样明达,样样圆满,这个叫「一行三昧」。所以要是错解这个意思,像此地讲的他以为是「常坐不动」,心里头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叫一行三昧,这个错了。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
那你这个修行,你修一辈子,决定修不过大石头,大石头你看一天到晚不动,它没有一切思想。你就是修成功了,也不过是修成一块石头而已,这个错了,大错特错。
【却是障道因缘。】
所以这个是必须要把它这个意思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错解。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此地这个『道』是广义的,像前面大师在偈颂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各有各的道,而且各个不相妨,彼此没有互相妨碍的。动物他就要动,他要不动的话,那他与道就相违背,他要动。所以说一定要通流,『道须通流』,「通」是通达,「流」就是流动,它一定要动的。『何以却滞』,「滞」是不动,每天盘腿面壁,这个不动。所以六祖学的这个禅,他天天在动,他在碓房里面天天在那里舂米,在那里破柴,这是分给他一份工作,他每天都干,干得非常勤快。他与他那个禅定丝毫没有影响,没有障碍,他在那里成就他的大定,他在那个地方修的一行三昧。这一行三昧怎么修的?他用真诚的心,不欺骗,努力的工作不偷懒,真心。体重不够,身上还绑个大石头,加重体重,希望多做一点工作,这个是真诚之心。一般人用妄心的,能偷懒就偷一点,反正工作很多人,又不是一个人。
这一个寺庙二、三千人吃饭,你想想看,碓房里面工作,至少也得有二、三十个人。没有二、三十个人,天天在那里舂米、破柴,二、三千人吃饭,那个米怎么办?那时候烧柴火。所以那么大的一个家,可见得人手很多,他要偷偷懒很容易,不难。可是他不偷懒,勤奋的工作,不偷懒,为什么原因?直心,他用直心。他确实修一行三昧,他不执着,他不着相。因为不着相,所以他也不觉得疲乏,也不觉得劳累,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不作都不执着,所以他工作非常愉快。人家在碓房里做苦工,他在碓房里天天修禅定,天天修一行三昧,他修的是这个。这就是说明道须通流。『心不住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住就是执着,不住就是不执着,道就通流,就没有障碍。这个意思,他「通流」两个字,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无碍」的意思,「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缚』是缠缚,就是自生烦恼,执着法,执着在法里被法所捆住。这是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要善修,学佛法不要被佛法捆住了。换句话说,学佛法不要死在佛法里面,那就错了,要把佛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成就我们的定慧。定慧在哪里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这个就是菩萨,就不是普通人。所以《华严经》的菩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凡夫用的是乱心,迷惑颠倒;菩萨用的是真心,有定有慧。有定就是不执着,于一切法不执着;有慧,于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佛法实在是有益于人生,而是人必须要修学的。再看底下这段文:
【若言常坐不动是。】
这是个误会,如果以为修一行三昧就是要常坐不动,经常在那里打坐。
【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诃』是呵斥。这是他举一个例子,舍利弗尊者,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人,他有一次在树林里面打坐,『宴坐』,碰到维摩诘,维摩居士碰到他。维摩诘就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他说,我在这修定。维摩诘说,定是这个修法的吗?狠狠的教训了一番。以后维摩诘示疾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派他去做代表,去看维摩居士,他不敢去。他就告诉释迦牟尼佛这回事情,他说我在树林里打坐,被他骂了一顿,我不愿意见他。这就是指这么一段故事。所以说入定,诸位要晓得,不是在那里盘腿面壁不动,那叫入定;那也是入定的一种,小定,这定不管用的,不能起作用的。真正的大定是心不住相,这个叫入定。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执着,这个叫入大定。这是举佛经上一段公案来说。下面又讲当时一些人误会禅定的修学。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置』就是种植;『功』是功德。意思就是从这个地方来修学功德,功德也就是定慧。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这个是有一些教学的人,对于这个道理没有真正研究通达,往往修学都修成了毛病,搞错了。所以倓虚大师说过,修禅,如果对于佛法要没有相当深刻的研究、理解,往往搞错了,那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诸位要晓得,打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是初学的手段、方法,不是不好,是个方便法,是方法。可是你要执着,认为修禅定就是这个修法,那你就错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个基础,好像叫你小孩上学念书,念了一年级,书念了之后,念书不过就如此而已,以为这个就是念书,看到那些大学生想到他念的跟我也一样,这个就错了。所以这些手段、方法要会用,都有很大的帮助;要用错了,那就是迷惑颠倒。所以说『迷人不会』,他不懂得这个意思,用错了。『便执成颠』,「颠」就是发狂,狂妄。我们在倓老的录音带里面听到的,他讲谛闲法师那个学禅的徒弟,参禅参了十几年,以后他就是成为这一类的人,最后他去当土地公去了,修行一辈子,结果换得一个土地公。这个是大错特错,他不知道藉这个方便法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能止于这个方法,更不可以得少为足。再看下面一段: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定慧等学,怎么个等法?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这是举个比喻来跟我们说明,定慧是一不是二,他举灯来做这个比喻。『灯』是体,『光』是用,没有灯就没有光,没有光也没有灯,灯跟光决定是一不是二。『定』就好比是灯,『慧』就好比是光,举这个比喻来说,体用一如,体用不二。再看下面一段: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
说有个顿、有个渐就有争执,这就有分别、有争论,真正来说哪有顿渐?
【人性自有利钝。】
顿渐从哪里分的?从人分的,不是从法来分的,法里头没有。
【迷人渐契。】
『契』就是契入。
【悟人顿修。】
可见得人有迷悟程度不相同。有悟性的人,这就是利根;迷人,这叫钝根。人有迷悟不一样,法实在讲没有顿渐。法是因人而说的,如果这个人是个觉悟的人,他来看法,法就是顿;如果是迷人来看这个法,法就是渐。所以顿渐是因人而说的。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都是方便说而已,无论是顿修,或者是渐契,目标都是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明心见性之后,决定是一样的,见了性之后就没有顿渐。由此可知,说迷悟、顿渐,都是在没有见性之前的那些方便语,我们要认识方便,不要把这个方便当作真实。再看下面经文,底下非常非常的重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是达摩祖师传来的禅宗,它的宗旨,修学的根本,换句话说,是禅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这三句话。三句话实在讲就是六个字,无念、无相、无住就这六个字,这就是达摩祖师传来的这个法门的精髓。『无念』,什么叫无念,下面还有详细的解释。「无念」不是说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刚才讲的,那就变成石头了,那就变成无情了。无念是无妄念,是无邪念。无妄念,无邪念,他就决定是有正念。所以无念就是正念的别名。人活的,不是死的,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正念,这个叫正念。看里面起了分别、执着是妄念,就是不许有妄念,看一切色相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你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叫正念,正念分明。听一切法,一切音声也是如此,听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也是不分别、不执着,在境界里头不起虚妄分别,不起执着,这个叫正念。可见得他是活人,他跟无情决定不一样,换句话说,有定、有慧,定慧等学就是无念。这是「先立无念为宗」。在念佛人来说,无念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念头,没有一切妄念,无一切妄念,要有这个正念。念佛人就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正念,二六时中不要忘了。昨天台北寄来了一些录音带,有四、五十个带子,五会念佛的,念得还不错,有些同学已经带回家去了,没有拿到的,我们这边还有,将来我们自己再拷贝一些流通。希望常常听念佛的声音,自自然然培养着心中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好。
『无相为体』。「无相」就是在一切法相当中不分别,无相并不是说外面没有相,外面有,内里头要没有,这一条很重要,内里头要有,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对我们念佛人来讲很重要,我们念佛目标求一心不乱,如果你内里头有相,你怎么能得一心?譬如说佛、菩萨,阿弥陀佛不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是大势至菩萨,佛不是众生,众生不是佛,你要常常有这些分别执着就麻烦了。看到佛,看到菩萨,看到一切众生,看到自己,看得清清楚楚,不要分别这是佛、那是菩萨、那是众生,不分别。你要不分别的话,他都是平等的,一分别就不平等了。所以你什么都不分别,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什么都不分别,你修的叫一行三昧。这样修很容易得一心不乱。我们现在这个功夫,一心不乱,难,太难了!就是因为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总是分别,而且坚固的在分别执着。所以没有办法得一心,没有办法见一真,这个也是我们的病根所在。
如果要真正把这个病根拔除,我们在一生当中证得一心不乱,将来往生的时候上品上生。用禅宗这六个字来修学,那利益很大,就是无念、无相、无住,它不但帮助我们得一心,帮助我们得理一心不乱,那真正是了不起的功夫。所以这一部经对念佛人来讲有很大很大的帮助。『无住为本』。什么叫「无住」?无住,实在讲就是实相的别名,也就是真空的别名,空就灵了。所以《金刚经》上教给人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也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这是无住。底下再就事相上来给我们解释,使我们更容易体会宗旨的义趣。下面先从无相说: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可见得相是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在相上离相,『离相』就是不分别,不分别这些相。我们用见性见一切相,见性不分别。所以佛法常讲明心见性,性里面没有分别的;识有分别。识是什么东西?识还是本性,迷了。所以本性迷了就叫做识。迷了才有分别,觉悟它不分别,分别就见不到真相,这个实实在在的。为什么?分别里面有蒙蔽,事实真相就见不到。如果离一切相,对于一切相的真实,那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就叫不着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这个后头还要详细解释。『于念』而没有邪念、没有妄念,可见得他不是完全无念,「于念」,他有念,念里头有无念,无邪无妄。
【无住者。人之本性。】
这是解释什么叫『无住』,「无住」就是当人的真如本性,这就叫无住。我们再往底下看,底下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教给我们如何来修,才与「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大纲领相应。
【于世间善恶好丑。】
这个都是两个极端的,最容易分别,最容易执着的。
【乃至冤之与亲。】
这也是两极。
【言语触刺欺争之时。】
要在这个时候看你的功夫,言语相接触,有很重争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看你的功夫,看你的修养。换句话说,看你在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放下了,你的心是不是清净了?这是极不清净,在这个时候修清净心。
【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于恶、于丑、于冤,于这些触刺欺争的时候,自己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念头,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心在这个境界里平静的。下面,这就是说无住的定义及其修法: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眼前的境界不想,『不思』,「思」是分别。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我们犯的病在此地,我们妄念起来,起来它相续不断,这个念头一个一个接着继续的来,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就生烦恼,『系缚』就是烦恼,贪瞋痴爱的妄念就起来了,这个是严重的烦恼。如果我们能不思前境,『前念今念后念』,它不相续,虽然有一个念头起来,念头起来马上就灭掉,没有相续心,诸位想想,你烦恼就不会生,贪瞋痴慢就不会生。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不执着、不分别就是这个意思,你就『无缚』、就没有烦恼了,境界清清楚楚。《金刚经》上「无住生心」就是这个意思,境界不是不清楚,不清楚你是白痴,你愚痴。清楚,不生烦恼,不起分别,不生执着,要这样用心。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就是教我们这样用心,这样用心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样用心就叫做佛菩萨。凡夫他不会这样用心的,凡夫是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所以他生烦恼,他要有果报。这一句话也就是道尽了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你有这个东西就是六道生死轮回,永远没完没了。你要一下觉悟了,要想脱离六道轮回,你就把这个念头断掉,这是妄念,晓得这个不是正念;断掉妄念之后,正念现前。
所以『于诸法上,念念不住』,「诸法」是有,不是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都在你面前。只要你不住,你心不要住在那里,住在那里就错了,住就是分别、执着,你不要分别它。别人问你,随语就解答了,随语解答就跟佛说法一样。佛说法没有预备,人家到佛陀面前来向他请教,问题提出来,佛马上解答。我们看经典的记录,几乎绝大多数都是一问一答的,佛没有预备,没有考虑的。可见得他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一问他,他随语就给你答出来了,这叫智慧。没有人问,心里头还想着这个,那叫烦恼,那叫邪知邪见。没有人问,心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无住!无念、无相、无住。人家来问的时候有念、有相、有住,为他解答;答完了之后,还是无念、无相、无住。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希望我们在这里能体会到这一层深深的意思。再看下面经文: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可见得不是真的没有相。『无相』是什么?就是在一切境界当中(举个比喻说)男女、长短、好丑等等,不要执这个相,你心就清净,这个叫无相相。
【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
『法体』就是你的心,心能生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心是法体。「体」,实在讲原本就清净,哪有不净的时候?只因为你在相上有染、有着,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不清净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离相重要!
【此是以无相为体。】
这是把这个意思解释出来。下面再解释无念。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无念』是这个意思。一切境界,凡夫的境界、圣人的境界,顺境的境界、逆境的境界,心里头都不染,这个叫「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
所以这个地方,这些名相的术语,它这个定义,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发生误会。像前面大师所说的「一行三昧」,有人误会,他就搞错,错修了。「无念」也是如此,千万不要发生误解。『于自念上』,可见得这是有念,不是完全无念,而在念上怎么样?念上离境界,不在境界上生心,这个叫做无念。唐朝时候禅宗里头有个公案,也是六祖大师的徒孙,慧海,是六祖大师的徒孙。曾经有一个人问他,问他你修道还用不用功?他说:我用功。他说:你怎么用功法?他说:我饥来吃饭,困来眠。我肚子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我就这个用功法。那个人就说:你这个用功法,这世间人哪一个人不是如此?个个人都是这样的,这算什么用功?慧海说: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他说:他们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怎么不肯吃饭?要讲究味道、东西,起分别、起执着;睡觉的时候他们也不肯睡觉,怎么不肯睡觉?要怎么睡得舒服,要种种讲求,所以不同。换句话说,他吃饭没有分别,他睡觉也不起分别心,没有任何执着,这个就不一样。
我们世间人确实如此,有很多人挑剔口味,讲求饮食。他在饮食、睡眠里面起心动念,在境界上起心动念,那是凡夫。他讲他这个用功,实在讲他是举两个例子,穿衣、吃饭,就包括所有的境界,在一切境界里头,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做无念。事情做不做?照做,照样穿衣吃饭,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一切都是一样,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凡夫在境界里分别执着,他造业;他在一切境界里不分别、不执着,他不造业了。所以这个叫用功。六祖底下这一句话,这是警戒我们,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如果认为说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一念绝即死』,「念绝」就是念头没有了,就死了,就变成死人了。死了以后,马上四十九天之后就投胎去了,投胎不晓得到哪一道去投胎去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这个大错特错,千万不能够误会,『学道者思之』。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假如你要不认识『法意』,就是佛法的大义,你要是不能真正透彻明了,是你自己错了,那是你自作自受,活该,不能怪别人。自己错了,还去劝别人干,这个罪过大了,所谓以盲引盲,这个罪过很大很大。『自迷不见』,就是没有见道,没有开悟,没有见性,错解了佛经,就是谤经,『又谤佛经』,这个罪业就造得更重更重了。所以禅宗『立无念为宗』,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世间法不分别、不执着,一切佛法他也不分别、不执着。由这一点来看,我们就明了,真正参禅的人,对于佛法其他宗派,决定没有毁谤的,决无毁谤之理。为什么?他心清净、心平等,他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着,他怎么谤起?如果要谤其他的法门,他在经典、法门一定起分别执着,他才会自赞毁他。如果心境是平等的,这个念头生不起来。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
『云何』是为什么。要把所以然的道理,为我们说出来,为什么要以这个为修学的宗旨。
【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这个话说得非常非常有道理,也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我们修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不能入门?病根就在此地。那就是什么?『口说见性』,这句话要是换过来讲,口里头讲佛法,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怎么样?他在境界上有念,他放不下,心里还是放不下,于一切境界还是分别执着,口里说得再好也不中用。既然有分别执着,那就会起邪见,既然有邪见,必定有贪瞋痴慢跟着起来,换句话说,迷惑、造业、受报连着来,统统从这生的,这个是病根之所在。所以要晓得,『自性本无一法可得』。《楞严》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大家最常念的,「无智亦无得」,真如本性是一法无得。
所以有得这个念头,就是个错误念头。凡夫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成佛作祖,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他有得失的念头,他认为有得有失。其实,错了,没有得失。真能把得失这个念头打掉,可以说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一百里路也走了八、九十。只要有这个念头在,这就是麻烦大了,没有法子入门。这是入佛门,就是明心见性的大障碍。不但是明心见性的大障碍,也是我们讲理一心不乱的大障碍。有得失,学六祖这个法门,决定不能入门。因为他这个门槛是明心见性,这是明心见性的大障碍,决定没法子见性的。有得失的念头,念佛还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还有得失的念头。可是诸位要晓得,实报庄严土没有,得失念头没有了。所以能够把得失念头打掉,念佛往生,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法身大士。所以要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把得失打掉,因为本性里头无有一法可得,把这个念头打掉,与本性相应,这是真的。得失是个妄念,绝对不是真实的,在《百法》里面得失是不相应行法,拿现在的话来讲,完全是抽象的名词。
我们看底下的文,『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我们看现在有不少的人,在家出家天天搞这个,都讲祸福吉凶,讲神通变化,讲这些。六祖认为这些统统叫尘劳邪见,「尘劳」就是烦恼,决定是增长烦恼、增长邪见。为了避免这个过失,使大家都能够明心见性,所以他这个法门『立无念为宗』,道理在此地。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这把『无』、『念』两个字分开来讲。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无』的是这个,特别要记住这个『无二相』,特别要重视这个「二相」。二是什么?相对的,我跟人就是相对的,就是二相。如何能够把我跟人当中的界限把它消除掉,我与人是一相不二相,天下就太平了,人与人就能相亲相爱,就能和睦共处。为什么?你想想看,凡是有争执都是二,无二里头还有什么争的?没有争的。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把所有一切对立的这些概念统统消除,这个叫无,无有对立。因为无有对立,当然你就无一切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是从对立而生的。
【念者。念真如本性。】
这个容易懂,只要前面无二相,真如本性就现前,自自然然就现前。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这个两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所以学佛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它有体有用。
【真如自性起念。】
这就是自觉。
【非眼耳鼻舌能念。】
『眼耳鼻舌』就是讲六根,六根它起作用,谁在那里起作用?是真如本性。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一切色相都是真如变现之物,真如是体,是能变;一切色相是用,是所变,能所不二。所以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确实是无二相,能所不二,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教我们用无念,这个有道理的,无念与事实真相相应,有念与事实真相相违,不顺自性,无念它是顺性的。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自在』就是解脱。所以观音菩萨在《心经》里面,一开端就说「观自在」。观是什么?观照,观就是无念,就是『自性起念』,叫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会观照,不会观照起作用就是迷,迷了观照,迷了观照起的作用就是着相,分别、执着,就是染污。观照,照得清清楚楚,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不染。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真性常自在』,心自在,心自在身当然自在。
【故云。】
这是经上说,也是《维摩经》上所讲的。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你看看它多活,世出世间一切境界相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它能分别。我们世间人能分别,不善;怎么不善?有执着。佛能分别一切法相,他善;善是什么?虽分别而不执着。虽分别善恶,不执着善恶;虽分别好丑,不执着好丑;虽分别高下,不执着高下,他心里没有。心里头确实没有善恶、没有好丑、没有高下,平等的,这个叫善。我们分高下,心里头真的有高下,分好丑真有好丑,与好他就生贪爱,与丑就生瞋恚,烦恼就跟着起来了。佛虽分别怎么样?分别他心清净,心里头不执着、不染着,他不生烦恼,只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个叫善。我们叫学『善分别诸法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相要善分别。
『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也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直心、真心。真心,决定没有动摇过,没有迷失过。这是禅宗的宗旨,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定慧。要想学禅,如果宗旨不明,那就是参一辈子,也是个糊里糊涂的禅,也是不得其门而入。六祖所讲的宗旨,不仅仅是禅宗,可以说一切大乘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即使念佛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念佛人,读这一章经有很大的利益,用这个方法来助修,使我们能够得理一心不乱;纵然理一心得不到,还可以得个事一心。古人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面得不到,还可以得个中等,对于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决定有很大的帮助。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