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十二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2
「《楞伽经》云: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如来果位上所证得的真正智慧,自觉所得的;「非言说妄想觉境界」,佛法里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来的,也不是我们思惟想像当中的境界,这个是圣智自觉。「又云:第一义者,是圣乐处」,这个圣就是如来与大菩萨常说的离苦得乐,他们得的是究竟乐、是真乐,这个第一义也是指这么一个境界。「因言而入,非即是言」,这两句话很重要。佛在经里面是以言说来把这个境界说出来,理论与方法给我们讲出来,希望我们也能够证入。但是这个言语文字,所谓第一义,并不是圣乐处。圣乐处是真有,我们希望从这个地方入进去。「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上上禅定。这一句话诸位要记住,为什么?与底下这一章有关系,底下是教我们如何去坐禅。到这个地方我们将这一章介绍完了。接着底下这一章是第四章,第四章是:
【教授坐禅第四】
这一章在大小乘修学,诸位都知道,禅定是佛法修学里面的根本法。而坐禅这个名词,不要说是佛门里面大家晓得,这个不学佛的世间人也知道有坐禅这么一句话。这个坐禅究竟怎么坐法?什么才叫坐禅?这个里面学问很大。是不是一定是盘腿面壁就叫做坐禅?在这个地方祖师要为我们做一个说明。我们先把这个题目的意思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教授坐禅』。
「古德云: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这个不忆一切法就是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就像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不忆一切法就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真正的禅定。所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只要你心里头保持着本来无一物,那么你都在禅定里面。由此可知,这个禅定不一定是用一种形式在打坐。「又云,坐禅虽标三业不动」,这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不动,「然一切处心不动,则语默动静无往不禅。若谓坐是禅,而其他非禅」,这个不是祖师门中的真正禅定。祖师门中真正的禅定是本来无一物,他不管你是行住坐卧,只要你能够保持着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无论你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环境里面,都叫做禅定。所以这个地方,「教授坐禅」是以此为宗旨。请看经文:
【师示众云。】
『示』就是开示,开示大众说:
【善知识。何名坐禅。】
这提出什么叫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
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心在一切法里头,才起一个心、动个念就是障碍。得无障碍,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告诉我们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就是如来所说的坐禅。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可见得这个『坐』并不是叫我们盘腿面壁,一天要坐几个钟点,不是这个意思。「坐」是什么?是一个代表的字,因为我们坐在这个地方是不动的,不动就叫做坐,坐在这里就不动了,是表示这个意思。而且我们站在那个地方也不动,立正站在那里也不动。但是坐这个相显得稳当,立在那个地方不见得稳当,坐在这里很安然、很稳当、很自在,取这个意思。所以说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外』就是在外境上,在六尘境界里头不动心、不起念,一切了了分明,这个就是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这是把坐禅两个字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简单明了,一句话就道破了。什么是禅?见性不动就叫做禅。这是我刚才说过,于前面一章所讲的,「于第一义而不动」,那就是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
前面把坐禅两个字的意思说出来,再说什么叫『禅定』。
【外离相为禅。】
『离相』两个字的意思,诸位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前面说过,于一切相不执着,不取于相,就叫做「离相」,这个叫禅。
【内不乱为定。】
心很清凉、很自在,一点都不乱。前面我跟诸位讲过,一心不乱,这就是禅定。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
你要是执着世间一切法相,你生烦恼,你心乱了。你要是执着佛法里面的一切法相,你有障碍,你心也乱了。这个是修行人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我们修行能不能得定,关键在此地。如果你不能把禅定的意思搞清楚,你想得到禅定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你处处着相,你处处离不开境界,换句话说,你虽然勤苦的用功,你也很不容易得到禅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这很要紧,我们对于外面境界不执着、不分别,我们的心就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
所以真正讲禅定,像佛在《楞严》上所讲的,统统都是讲的自性本定,所谓是首楞严大定。六祖大师在此地所说的,跟首楞严大定是一样的境界。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我们自性本定,本定为什么失掉?就因为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被境界所欺骗了,不晓得一切境界、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你把这一切有为的境界当作真实,你在里面起心动念,所以你的心乱了,你的自性本定就这样的失掉,不能够现前了。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真正禅定就是如此。可见得没有离开外境,六根常在六境之中,像一面镜子,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是真正的禅定。《华严经》鬻香长者示现修禅定,这六波罗蜜里头他示现的禅定波罗蜜。他在哪里修?在市廛修。什么叫市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市场,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他到那个地方去。换句话说,他在那个地方什么都看得到、什么都听得到、什么都接触得到,而在这个境界里头能够『见诸境心不乱』,这叫真正的禅定。他是这个修法。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这是对禅定下了一个定义。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
这几句话含义很深。丁福保注子里头引高子的几句话讲,《高子遗书》卷一里头有这么几句话说,「但自默观吾性」,只要你自己,默观就是反省、检点我们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性清净心,「本来清净无物,不可自生缠扰」,这个缠扰是自生的。我们的性本来完全具足,一切法统统在里面,佛法、菩萨法、声闻缘觉法,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不可以自己怀疑亏欠了。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是荡平正直,也就是平等正直,所以不可以自作迂曲。我们本性本来是广大无有边际的,不可以自以为是局促。「吾性本来光明照朗,不可自为迷昧。吾性本来易简直截,不可自增造作」。这几句话我们都应当要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解释《菩萨戒经》里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这三个『自』字很重要,正是说明了佛法教学的特色。佛法绝不依赖任何人,为什么?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这个事情是要我们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行、自己去证,证得佛道。这个地方我们要想到《楞严经》里面有几句话,跟此地所讲的也非常接近。《楞严》在「十番显见」里面有几句经文说明,「见性是心」,就是眼根的见性,见性「不动」,见性也「不灭」,见性也「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离见」。这就是《楞严经》里面很有名的「十番显见」,这一共是有十句,「是心」一句,「不动」是一句,「不灭」是一句,一直到「离见」,这十句,「是谓之楞严大定,是谓之性定」。六祖教给我们的跟《楞严经》所讲的完全是同一个境界,这是真正的禅定、是无上的禅定、是诸佛如来所证的禅定,也是诸佛菩萨所传、所教给我们修学的大定。再看底下这一段:
【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
『着』字当用字讲,又可以当作着相讲。换句话说,坐禅,就是刚才说明了什么叫坐禅,诸位已经懂得这个意思了。坐禅的时候不可以用分别心、不可以用妄心,也用不著作意的去观清净的境界,用不着,就是说不可以着清净的相。譬如说坐禅,心很清净,这很自在,你要是着清净的相、自在的相,那就错了。为什么?你就不清净了。清净自在自己能不能感觉到?能感觉到。感觉到可不能够执着,一执着就失掉了清净、失掉了自在。所以说:
【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
这就为什么不能用心,为什么不能执着,你要是用心,要是着心:
【心元是妄。】
这个『心』是讲妄心,分别执着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这个心是妄心。既然是妄心,所以妄心要舍弃,我们不能再用它。
【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
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如梦幻泡影,因此我们绝不执着它。如果你执着一个清净的境界:
【若言着净。】
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
【人性本净。】
本来是清净的。
【由妄念故。盖覆真如。】
由于妄念的缘故,盖覆了真如。那个妄念是妄不是真的,显出一个不清净的相,那个不清净的相是妄相不是真相。所以只要:
【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这是说明了为什么不可以用意识心,为什么不能着清净的相,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明白了。
【起心着净。却生净妄。】
那又是一个妄想,又是一个妄念。
【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你要在无形相里去建立一个净的相,而说这是自己的功夫,这个是错误。所以你要有这样一个见解,那是障碍了你自己的本性,你又被这个净相束缚住了。既有束缚,你就不能够见性。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
这几句话很要紧。
【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诸位要是读了大师这一句话,也许你马上心里就动个念头了,那要是这样的人不是变成白痴了,对于一切是非善恶都不能辨别了吗?你要起这一念,你就又错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见到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清净心中一切境界无不明了、无不通达,而无有障碍,怎么会不晓得是非善恶过患?当然晓得。晓得怎么样?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他不取于相,这就叫『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
这是讲一般不晓得如来教法真实义的人,他学坐禅只是面壁、盘着腿,所谓是眼观鼻、鼻观心,身不动。『身虽不动』,可是他起来的时候,出了定:
【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
与道的心大大的又动了,哪里晓得佛所说的坐禅是要你心不动?身动不动无关紧要,身坐不坐不要紧,心不动就是坐禅。所以说:
【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你要是用心,你要是执着在境界里面,这就错了,这就不是真正坐禅了。我们读了这一节「教授坐禅」,才晓得六祖大师所传下来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祖祖相传真正坐禅的意义和境界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错会。我们要问:我们盘腿面壁,眼观鼻、鼻观心这个办法还要不要?我给诸位说,还要。不要说看了这个一说,那我们这个可以废掉了,我们从此也可以不必去打坐了,禅堂也可以不要了,早晚功课也可以不要了,只要二六时中我们心如如不动就可以了。这个话在理上讲没错,在事上讲你又着了相。着了什么?祖师给你开示这一番言教,你又执着这个,你岂不是又错了吗?教你不要执着,这才是真正禅定,你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又被祖师言语所转,又被祖师牵着鼻子走,你还是算不了好汉,你还是错了。究竟怎样才是对的?你要是拿这一句话来问我,我就叫你把这一段的经文念上三千遍,好好的去参,自然就会开悟了。下面一章是本经的第五章,这一章非常有意义。
【传香忏悔第五】
在这一章里面,这个香是指法身因果。我们先将这章的题目给大家介绍一下。『传香忏悔第五』,「香」是指法身因果,大家特别要记住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这一章就是六祖传授我们见性修因致果的方法。在这一章里面,经文一共分为五个段落,五节。第一就是「传香」,在这一段里面,这是属于解门。诸位要晓得,修行是先要求解,然后才谈得上修行。也就是先有一个正确的知见,这个正确知见是将来修行的基始所依,就是他基础开始所依据的,所以非常的重要。第二段讲「忏悔」,忏悔就是断烦恼,除掉修行一切的障碍。第三段是讲「立愿」,我们世间讲立志。为什么?愿它是领导修行的,所以愿为行门的前导,导引你修行,使修行有方向、有目标,功不唐捐。「唐捐」在佛经里头常常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中国古时候一个术语,我在此地特别提出来,希望大家以后读经,看到之后晓得这个意思。功不唐捐,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功夫不白费,换句话说,他有成就,不至于浪费了。第四段讲「三皈净戒」,三皈净戒这是真正开始修行,是定慧的基础,是正行的最初开始。第五段讲「自性一体三身佛」,这个就是所证之果,也是《华严》里面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者是也」。这是五节的大意。
这个大意我怕诸位一下还不能够体会得过来,不晓得它连接的关联,我在此地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明。这个比喻,「传香忏悔第五」的大意,我把它比作航海,这五段就像这个样子一样。第一段讲「自性法身」,就好比我们听了哪个地方有宝藏,我们闻之宝所。第二段「无相忏悔」,就好比我们晓得哪个地方有宝了,我们要去采宝藏去,我们航海坐船去,现在要把这个船只检查修理,我们来准备准备,来整理、来预备,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第三段讲「自心弘愿」,这个弘愿就好比我们准备要去了,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现在把罗盘、把方位定好,把航线再把它找到。第四段讲「自性皈戒」,就好比是我们出发了,我们向这个目标前进。第五段讲「自性一体」,就好比到达宝所了。可见得这五段是五个层次,是讲修因证果,它是一段一段紧接得非常的密切,这是大乘佛法,尤其是一乘佛法的修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一个次第。我们真正想修行证果的人,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依照这个程序,认真的去修学,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有了不起的成就。请看经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
这几句话是叙说大师说法的因缘。『广』是指的广州,在那个时候讲的广州,『韶』就是韶州。那个时候的广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的省会广州所在地,而韶州则是现在广东北部指曲江,就是当时候的韶州。以及『四方士庶』,「士」是指读书人,「庶」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这个「四方」是指各处所来参学的这些大众,这里面有出家众、有在家众。『骈集山中』,这个「山中」就是指曹溪宝林寺,当时大师驻锡弘法的道场,大家都到这儿来了,到山中来听六祖大师说法。这个因缘非常非常的殊胜。
【于是升座告众曰。来。】
『来』这个字非常的亲切,你们都来了,非常非常之难得,也非常的欢喜,这因缘成熟了。
【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
『此事』就是修行成佛这桩事情,或者我们讲修行证果这桩事情。这个事情,谈到修行,一定要从自性当中起。
【于一切时。】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说了『时』,就包括了处所,不管在什么处所。
【念念自净其心。】
这个『念』是讲正念。既有真如本性,本性像《楞严经》所讲的不失,从来也没有失掉,自性是不动的,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自性起作用就是正念。所以说是「念念」,这个就是讲自性起作用,自性起作用还要保持它原来的样子,那就是『自净其心』,绝不为外面境界所染着。所以叫「念念自净其心」。
【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
那就是真的,这才是真正的如法,这是真正的学佛,是一个真修之士,是如来真实弟子。如其不然的话,那就是叫外道。为什么?心外求法,那叫做外道。这几句话是开示修行的总纲领。
【到此。】
你们大家很难得到曹溪这个地方来。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
如果过去没有缘分,不会聚集在一会。既然我们能够在一会了,我们过去都是很有缘的人,现在我将这个修行证果的方法传授给大家。
【今可各各胡跪。】
这个『胡跪』,我们通常跪(中国人跪)是两个膝盖都着地,这是我们中国的跪拜之礼。「胡」是外国,在那个时候我们称外国人叫胡人。胡人的跪法是一个脚的跪,通常是左脚跪,右脚立在那个地方,是跪一只脚,跪一只脚这叫「胡跪」。为什么跪一只脚?这是起立方便。跪是表恭敬,恭敬当中有承事,老师吩咐我们做什么事情,很快就能站起来,就能够替他办事。两个膝盖都跪着,起来的时候比较缓慢一点,没有一只脚那么样的快捷伶俐。所以这是礼节当中也是有恭敬承事的意思。叫大家跪下,这表示恭敬。
【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
我先开始传授大家自性五分的法身香。
【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然后我再告诉大家,授与大家无相的忏悔法门。这个地方一共有五段,大师当然都说明了。可是记录的人可能他是省略,只写了两项。下面这就是传授五分法身香。大众听了大师这个话,当然这个因缘太难得了,真正是不容易,所以都非常听话,和尚叫大家跪下来,大家统统都跪下来了。
【师曰。一。戒香。】
于是六祖大师就说,第一是『戒香』。说到这个地方,五分法身都叫香,所以题目是传香,我们先要把「香」这个字认识清楚。古人说,佛在世的时候,教这些学生们要以智慧之火烧如是无价宝香。这个如是是指什么?就是此地六祖大师要传给我们的五分法身香,实际上就是五种功德法。这个香是说的这个。这个五种功德法是无价的宝香。我们以智慧来修这五种功德法,就是燃香供养十方诸佛,意思在这个地方。「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世间这些火,这个外火不是智慧之火,就是拿四大里面的火,烧于世间沉香、檀香、熏陆这些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这样烧香怎么可能得福报?佛法里面讲修福报,是教你以智慧火修五种功德之香,这是希望诸位烧香要记住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佛门烧香是表法,一看到烧香就是提示到我们要以智慧修五种功德法,这五种功德法就是此地六祖大师给我们所说的,这个叫烧香。我们学佛的人早晚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烧香,这个香一点燃,就要想到此地六祖大师开示我们这个五点的意思。如果不能照这五点意思去修学,我们那个香就白烧了。第一个,戒香。戒香是什么意思?
【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我们常说的戒定真香,你想想看这个香,说是烧香、烧好香,好香是这个意思。在此地,我们把这个意思提要的跟大家说明。修行要由戒起修,它的目的是要入定,所谓因戒得定,由戒起修,入定。而定的目的是开智慧,入定则开慧,开了智慧,这才得解脱。智慧解脱是根本智,而解脱知见则是后得智。这是六祖大师开示人真正修行的次第,我们要记住,应当要学习。『戒香』,实在讲就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这么一个意思。『无非』则是是,『无恶』则是善,换句话说,「戒香」是无非纯善之心。怎样才能够达到无非纯善?一定要断贪瞋痴。『无嫉妒』就是无贪,『无贪瞋』着重在瞋恚上,不贪不瞋;『无劫害』,这个「劫」在戒律里面是偷盗的意思,不盗,不劫夺别人的财物,「害」则是杀生。这几个字就是把佛法的根本戒律都说到了。这个根本戒一共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五戒里头又加了一个遮戒叫不饮酒。此地虽然没有这些字样,它的意义、精神全都包括了,这个叫戒香。我们心地得到真正清净,断恶修善,这个是戒香。刚才讲了,由戒我们就要入定,所以第二个讲:
【二。定香。】
『定香』是什么?
【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这里特别我们要记住,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本来就是不乱的。如果你要是在外面一切善恶好丑境界,你这个心被它所动了,被它所动的是妄心,你心就乱了。你要想心常住在清净不乱的境界里头,像《起信论》所讲的,我们了知一切法性是清净不动,我们才真正懂得修学禅定波罗蜜。由此可知,凡是讲到修行,一定先要通达一切理事的真实相,也就是说必定是先解后行。好比走路一样,先要认识路,然后才能够谈得上走路,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路径。这个就是心在境界里如如不动,不为境界所转,这就是『定香』。虽然在境界如如不动,不为境界所转,同时又要在境界里头了了分明,这底下讲「慧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
就是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的。
【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修一切的善事,心里头不执着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没有这个念头,善事天天做,不执着修善的相。底下几句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天天要做的。
【敬上。】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我们的长上,我们要以孝敬之心,这个是修善。
【念下。】
『下』是说在我们手下的人,在从前家里面有奴婢,奴婢是下人。像现在如果你是一个机关首长,你底下有干部,这些干部是你的部下。你要是一个公司行号的老板,你底下有伙计,这些伙计是你的部下。你要常常关怀他们,要常常照顾他们,这就是「念下」。在社会里面更应当发大慈悲心:
【矜恤孤贫。名慧香。】
对于孤苦伶仃的,或是老人,或是小孩,我们都要发心去照顾他们,要以爱心去帮助他们、去援助他们,替他们解决苦难。行这些善行,而不着一切行善之相,这就叫『慧香』。
【四。解脱香。】
『解脱』是从定慧当中所生的。
【即自心无所攀缘。】
天天断恶修善而不攀缘。
【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如果我们断恶修善而着了断恶修善的相,你就得不到自在了。换句话说,虽有定慧,没有解脱,你的定慧是有障碍的,你的定慧不圆满,你的定慧不清净。定慧的功德是要达到自在,自在刚才讲了,这就是成就你的根本智。所以佛法里头非常重视根本智。根本智从哪里来的?根本智是从戒定慧解脱而来的。
【五。解脱知见香。】
『解脱知见』是讲的后得智。
【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
这个时候你得定慧自在了。可是祖师在此地也告诉我们,这个时候特别要紧的:
【不可沈空守寂。】
不能够守在这个境界里面,这个境界是很清净。如果你要是死守在境界里,那就变成小乘,所谓是堕在无为坑里面,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实在讲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说过很多,根本智得到之后,就要像善财童子一样出去参学。你看看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座下成就了根本智以后,他就开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他的目的就是博学多闻,此地六祖大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
【即须广学多闻。】
这就出去参学。出去参学是要在境界里头历事炼心。参学的目标,这个地方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目标是为了:
【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祖师这几句话把《四十华严》,这四十卷的《华严经》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四十卷经文完全说尽了。换句话说,这四十卷《华严经》就是这几句话的注脚,这几句话就是四十卷《华严经》的总纲领。四十卷经的义趣真正是在此地,几句话统统说尽了,这叫做真正的学问。所以参学是为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参学的时候是与一切境界相接触,与一切人物相接触,应当要和光同尘。在这里面修真正的平等心,修真正的『无我无人』,也就是《金刚经》里面教给我们要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哪里修?要在这个境界里修,一直到成佛,我们的真性从来没有一丝毫的改变,这叫『解脱知见香』。最后祖师劝勉我们: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修行是讲内功,不能向外求,不能向外攀缘。为什么?外面根本没有。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如果心要向外去攀缘,那就叫外道,那就不叫做学佛。这个五段,这是第一段。第一段其目的是教我们开悟,悟自家有五分法身。就好比航海一样,我们先听到了宝所。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第一段,下一次我们从忏悔讲起,「无相忏悔」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