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13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十三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3

  「传香忏悔第五」,上次讲到第一段段落里面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香我们讲了四条,今天我们接着第五条,「五、解脱知见香」,从这里看起。

  「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这一段比较前面稍微复杂一点,前面讲到解脱,解脱就是真正放下,心里面毫无牵挂,所以才能真正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更进一步。自心真正到了自在无碍,这个时候就怕「沈空守寂」,就是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住在境界就是二乘人,像阿罗汉、辟支佛,所谓住在偏真涅槃里面,沈空守寂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住在这个境界里面,那就不能够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所以菩萨到这个时候,一定要发心「广学多闻」,要发心历事炼心,在一切顺逆境缘当中要练到真正的自在。所以底下大师说,「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六即佛里面所说的分证即佛,跟念佛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是相当的。

  底下这几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这是说那些见性之人,他们平常待人接物是什么态度。「和光接物」,和是一团和气,老子所谓是「和其光,同其尘」;接是接触、接近;物的范围就非常非常之大。他不说和光待人,如果和光待人,那六道里头只有人道;说物,这六道统统包括了,全都包括了。所以物的范围比人大,换句话说,就是接待一切众生都要柔和恭敬。「无我无人」,无我无人是讲你内心没有人我的分别执着,所以在境界里面生真正的平等心。「直至菩提,真性不易」。从这个进修,一直到无上菩提,全是用真性。诸位要晓得,从这个地方一回过头来,就是从「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到「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这是见性的境界,圆教初住。从初住到成佛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的修行,全都是用真性,真性就是真心。所以我们常常在讲席里面与同修们互相勉励,我们待人接物要用真心,道理就是在此地。我们要想修成五分法身,不用真心那是没有法子修成功的。不用真心,固然念佛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要用真心来念佛,品位自然高,往生确实有把握。

  我今天看到倓虚法师一个小册子《念佛论》,这个大概在三十年前他讲开示所说的,后面举了有三个例子,是他亲眼所看到的。他一生当中看到这个往生,亲眼看到说走就走了,他看到二十多个人,他举了三个例子,这个事情决定不假。诸位也可以多多看看这些,他是说有一个出家人,也是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是一个做粗活的人,生活太苦,出了家。出家以后,觉得这个世间只有苦,没有乐,总是想离苦,以后听说念佛法门,他就认真干。倓虚法师在东北极乐寺传戒,他发心去帮忙,那时候定西法师做当家师。倓虚法师就问他,你能做什么?他说我到这来照顾病人,传戒当中有生病的,他专门来照顾病人。住了几天,他说他要走了。定西法师说你这个人没长远心,你来是你自己讲的发心,怎么几天就要走了?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把两个人都说呆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几时走?他说,他不出十天。你看看,厉害不厉害?不出十天。

  过了一天之后,他向两位法师(倓虚法师、定西法师)告假,他说我今天就要走,请法师慈悲帮个忙,准备一点柴火给他火化,请几个人帮他助念。这个大事!所以法师就邀了几个人帮他助念,给他找了一个房间,临时给他搭一个铺。他老人家就盘腿坐在那上面,大家给他念佛,他念一刻钟,十五分钟他就走了。自在,真自在!这是说走就走,这么痛快!所以这个事情不假,我们要认真干,要把世缘统统放下,这个不放下就是罣碍、就是障碍。那一去,人家助念的人跟他说,他说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你也要作一首诗、留个偈子给我们做个纪念。他说我是个老粗,我也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不过我有一句话告诉大家。他们说什么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了也觉得满有道理,要真干,真正干,真正放下,真正的在念佛。这个世间苦,实实在在苦,你要说乐是假的,如果说有乐,是自己骗自己。这个世间没有乐,只有苦,没有乐。所以待人接物要用真心,这非常非常有道理,能够用真心、真诚,这个就是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是我们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是因为迷失了自性,所以做生死凡夫。大师把我们自性五分法身香说出来之后,我们如何恢复五分法身香?首先要忏除业障。所以底下第二段就要讲「无相忏悔」,我们看看什么样才叫做忏悔。请看经文: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五分法身香是『各自内薰』,这就是各人内心本来具足的真如本性,这个里面最要紧的就是用真,就是一个真诚。你看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如果我们要用个真诚之心,前面不修都得到、都恢复了。假如我们还用虚伪的心待人接物,纵然要想修到戒定慧香都很勉强,解脱、解脱知见决定不能恢复,决定得不到。所以待人真诚,实实在在非常重要。别人不管用什么心对我们,我们一定要用真诚待人接物,决定有好处的。所以大师教我们不要向外求,要内薰,「内薰」就是常常要自觉。现在又为我们授受无相的忏悔,可以『灭三世罪』,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令得三业清净』,「三业」就是身业、语业、意业,身语意三业清净。下面这就是传授: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

  大师说,我们跟着他说,一道说,一道也就是好像同时,也就是大师说一句,我们就跟着一句,就像平常授三皈这种情形一样。可是这是发愿,发愿之后,要从内心里面真正改过自新,这个才有用。

  弟子等。】

  这是在佛前发愿。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就是先忏悔『愚迷』的罪,「愚」是愚痴,「迷」是迷惑颠倒,这两种东西染污了我们自性清净心,所以才造恶业。现在在佛前恭恭敬敬的来求忏悔,求佛菩萨给我们做证明,认真的来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从此以后我念念不愚、念念不迷。诸位要晓得,这个在佛前说得容易,实际上在生活当中我们还会不会愚、会不会迷?要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二六时中待人接物都不愚、不迷?给诸位说,除了念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真的。所以阿弥陀佛决定不能断,一断就愚、就迷,就染污本性。我这个断了,断了没想坏念头,也没有做坏事?没有想坏念头,没作恶事,你要晓得,叫增长无明,还是愚迷。所以说佛号一断就迷了,佛号不能断,这一点很要紧。所以念佛重要!『忏悔』,「忏」这一个字是印度话,「悔」是中国字,所以忏悔这个名词在翻译里面叫梵华合译,上面一个字是梵文,下面一个是中国字。所谓「忏」的意思就是发露,自己所有的恶业统统说出来,绝对不隐瞒,这叫忏;「悔」这个意思是后不再造,所以跟忏的意思相通,在翻译的时候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用。所以忏悔最重要是后不再造,这是要真正忏悔。所以愚迷是我们的病根。再看第二段: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这个也是我们的大病,就是做人不老实、不诚实,就是『憍诳』。「憍」是骄慢,「诳」是狂妄,这也是一般众生的通病。而一些外国人,还把这个当作正经事,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做得好一点,就值得骄傲、值得狂妄,这有什么法子?不知道这是大病。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不是如此,事情做得再好,尽心尽力去做,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为什么?本分的事情。敦伦尽分,尽心尽力是尽到我们本分,应当要把它做好,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现在接受西洋的教育,憍诳染污本性,这个毛病比从前是要增长了不少。学佛的人要觉悟,学佛的人还要有憍诳,那是凡夫。连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头都说过,他举一个比喻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在古圣先贤是最有才华的人,周朝的宪法他制定的,他起草制定的,就是《周礼》。在中国历代,周享国八百年,在中国朝代是最久的,可见得他东西做得真好,制度太好了,太圆满了。所以孔老夫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老夫子说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他骄傲,他吝啬,他只要有这两个毛病,那其余的就不必谈了,他没什么,很平常。可见得憍诳是大病,是菩提道上的大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戒除的。这个也是俱生的烦恼,我们要认真的忏除,永远不起。应该如何来忏除憍诳?要修礼敬诸佛,对待一切人要谦下,自己要谦下,对别人要恭敬,这样才能把我们无始劫憍诳的习气断除。如果自己不能谦虚,对人不能恭敬,那没法子,天天拜佛是拜不掉的,天天在佛菩萨面前念也念不掉的,一定要去做。第三段: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大师教我们忏悔,他不说别的,他就说这三桩事情。这个三桩事情我们仔细想一想,确实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一切烦恼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愚、不迷、不憍、不诳、不嫉妒,这个人就幸福,这样的人学佛才能够成得了佛。如果不把这个病根拔除,怎么样苦修都没用。倓虚法师录音带里头不是讲了吗?谛闲法师那个大徒弟,参禅参了十几年,功夫很不错,还当了首座。这一当首座,他的毛病习气出来了,就是憍诳,憍诳心起来了。一有憍诳,当然有愚迷,他要不愚不迷,他怎么会有憍诳?所以后来到饿鬼道里面去当土地公去了。修行修了一辈子,后来落了个土地公,病根就在憍诳,这是我们特别要警觉的。别人有没有这个毛病,我们没法子,狂妄之人、嫉妒之人,我们劝他,他也不会听的。所以要紧的是修自己,不要管别人,修自己。修自己你也就能够认识人,认识人,有真善知识,有假善知识。那个假善知识是什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就跟刚才我们看到《念佛论》里面讲的那个往生的,临终留了一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我们怎么对他?我们对他是敬而远之,我们一定恭敬他、一定供养他,不跟他学就是了。所以远就是不跟他学。他那些毛病我们看清楚了,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有,马上要改过来,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就有了法眼,你就能够看人。真正善知识,好的善知识我们跟他学;假的善知识,我们恭敬供养,不跟他学。所以嫉妒之心也是人皆有之,只不过是轻重而已,要彻底把它断除。再往下面看,『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这跟前面是一样的,容易懂。底下说: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这底下有解释。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

  什么叫做『忏』,什么叫做『悔』?

  忏者。忏其前愆。】

  『愆』就是过失,从前所做的过失。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讲『忏』是忏从前的,以前我做错了,知道了,希望从前所做的这些恶业永远不再有,这是对前面来说的。『愚迷』就是不觉,『憍诳』就是不正,『嫉妒』就是染污,诸位想想这个三条,后面会讲到,与后面讲三皈「觉正净」,它正好是觉正净的反面。「愚迷」是不觉,我们要觉而不迷;「憍诳」是邪,不正;「嫉妒」是不清净,嫉妒的心是染污的,不清净。所以我们要修的是觉正净,先要把觉正净的障碍扫除掉。

  悔者。悔其后过。】

  以后不能有。

  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所以『悔』是对后说的。「忏」是对从前讲,已经造了;「悔」是以后,以后决定不做,这个叫『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这很重要,这几句话。所以做了后来还要做,这个不叫『忏悔』。所以真正忏悔人,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不贰过」。夫子常常赞叹颜回,这是最得意的一个学生。颜回为什么被孔老夫子看中?夫子赞叹他两句话「不贰过」、「不迁怒」,有不顺心的事情,不会借着题目,拿着人来发脾气,不迁怒;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以后再不会有,那就是颜回真正做到了忏悔。学就是你知道之后要做,这个叫好学。如果我们晓得,学了,学了没有把它做到,这个不叫学。学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要做到,是效法的意思,学是效法也,一定把它做到,学了就做到,学了做不到那不叫学。所以孔子讲到好学,只推许颜回一个人,因为颜回一个人可能是孔老夫子所讲的他都做到了,所以称他为好学。其他的弟子虽然听夫子讲,不能完全做到,做到个几成,不能完全做到,而颜回是完全做到。所以这是忏悔的意思,我们要懂得。

  业障忏除,就是把觉正净的障碍去掉,在佛门里面讲,这样才能叫做法器,才能够接受大法。否则的话,你有障碍,佛给你讲了也是白讲,没有用处,讲了没有用处,做不到。说了做不到,不如不说。我过去在台中,那时候请李老师给我们同学们讲讲《礼记》,那是一部很好的书,相当于佛法的戒律。我大概请了有三、四次,李老师摇头,不讲。他说为什么不讲?讲了做不到,讲这个有什么用处。不过到后来还是给我们讲了半篇,《礼记》有不少篇,《曲礼》只给我们讲了一半,《曲礼》有上下篇,只讲了上篇。所以说说了做不到,不如不说。诸位心里上也要了解,佛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华严》跟《大智度论》里面都有比喻说,真正闻法的人是一种什么心情?好像人口渴,渴得不得了,想一滴水一样,以这种心情来闻法,才能感动佛菩萨、善知识来为你说法。今天一般同修的心理,对佛法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没有的时候很想,想听;可是真请个法师天天来讲经的时候,他没空,不能来了。难,真正是难!

  今天的佛法为什么在台湾?同修们许多从台湾来的,台湾同修听经真是听不厌,天天来。他真能听得懂吗?未必。李老师那个会,你看每个星期三(他一个礼拜讲一次),听经人大概有四百人到六百人的样子。他讲堂里面是四百个座位,我听说外面还有不少人,站在那个地方的,没有座位的,窗口旁边统统都是人,总有五、六百人。里面有不少在那打瞌睡,打瞌睡他也来,他也不会说不来,听不懂他也来听,他也要结一个法缘。当然台湾的环境跟此地不一样,住得近,交通方便,不需要开车。近的走路就到了,远一点乘巴士也到了,所以方便。不像这里住得太远、太散,工作太紧张,所以这都是我们要觉悟的。今天下午董居士来,我说她开悟了,她今天辞职了,所以我说她开悟了。为什么?卖给外国人,太苦了,等于卖给外国人了。人生苦短,没有意义,何必搞得那么忙、那么紧张?

  所以中国人,要是研究哲学都晓得,全世界的人羡慕中国人,中国人的人生悠闲自在,他不紧张,应该如此。有些地方我们要努力,有些地方可以享受现成的,不必要那么紧张,不必要那么忙,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应该要轻松愉快。所以中国古人,生活在诗情画意里面,多美!的确是真善美,真善美的人生。读书人再加一个字,慧,真善美慧。不念书的人,就是做农、做工的,他也有真善美,他能过这个人生。比如说农家,秋收之后,差不多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休假,过年。所以那个过年要过一个多月。我们中国古时候,大概从腊八开始过年,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过到什么时候?过到二月二龙抬头,差不多要过两个月,多自在!大家都有假期,亲戚朋友常常在一起聚会,游山玩水,这是一般老百姓都享受的。所以现在人没意思,这真正是要觉悟。下面,这是忏悔以后就要发愿: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是领导我们修行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发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无上菩提。

  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这个叫发愿。四弘誓愿,大师特别为我们指出来的是『自心』,可见得『众生无边誓愿度』,是要度「自心众生」,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能度别人?『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己的烦恼都断不了,决定不能帮别人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统统是『自性』分上的事,这是我们要切切注意到的。怎么个度法?后面有开示: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

  这个『道』就是说的意思,大家岂不都是这么个说法吗?

  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恁么道』,这个话就是好像这么讲、这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我这么讲法,那岂不是惠能在度大众吗?祖师在说法,为大众说法,岂不是我在度你们吗?所以不可以误会。祖师说法是指导我们,教我们一条路,必须自己度自己。所以下面说:

  善知识。心中众生。】

  这讲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自心有哪些众生?自心众生:

  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众』就是众缘,『生』就是生起,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生起这个念头,生起这个心,这个心是个生灭心。你自己要了解这些,要认识这是我们自心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先要度他。

  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

  什么叫做『自性自度』?底下讲: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

  大师就举个例子给我们说:

  将正见度。】

  『正见』就度邪见。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所以你要晓得、要认识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是善是恶、是染是净,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这才叫不迷。单就这桩事情,也就相当麻烦、不容易,每个念头起来你都得要清清楚楚。所以修行不是个容易事情,真的是如此,念念都要了了分明,都要觉,都要明白。我们要做不到?这个心太粗,心粗就没有办法照住自己这么多念头,那就念阿弥陀佛。所以修净土的人好,他就以一句阿弥陀佛,度自心无量无边众生,他不要去分,这个念头善也好恶也好、染也好净也好,他不分,念头一起来就是阿弥陀佛,他马上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个叫自性自度,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再看第二段: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这真正智慧,真正智慧就是真诚之心,把自己所有的虚伪统统扫除掉,这是从烦恼的根本上拔除。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这一点不容易,实在不容易。没有见性,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总是不正确;见性之后,这就正确了。所以大乘佛法里面说,见性之后,这才真正开始修行。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见性之后历事炼心,真正修行。没有见性之前,说个老实话,都是盲修瞎练。好像走路一样,不认识路,到处都在摸索;见性之后,他认识路了,他不走冤枉路,他不摸索。所以真正修行是从见性开始。我们修净土的人,真正修行什么时候开始?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开始。要晓得,这是比起其他各宗各派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修学盲修瞎练的时间长,没有到见性,他没有找到正路。念佛人,可以说一开头路就走正了,虽然不是真正的正路,他能找到真正的正路,他有个捷径。好像我们上高速公路一样,虽然不是高速公路,前面是引道,他走上这个路,马上就上去了。所以我们在今天一心一意只求生净土,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求,除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念念想佛,忆佛、念佛,就想阿弥陀佛,就愿求生净土,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愿望。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贪着,都把它放下,只求西方净土,只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正法,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个就是法门都学尽了,这是『真学』。除念佛之外,讲「真学」不容易,这两个字不能随便讲的。再看底下一节: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你看讲到最高、最究竟、最圆满,成佛了。怎样才能成佛?这个几句话要好好的记住,要『常能下心』,「下心」就是谦虚,无论对什么人都要自卑而尊人,自谦而敬他,这就是『行于真正』。所以一定要记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要常常记住这个两句话。我们自己学佛,怎么能得罪于佛?我们自己想成佛,怎么能轻视诸佛?没这个道理。到这个时候二边要离开,『迷』、『觉』是二边,不但「迷」我们要断除,「觉」也不执着。要执着一个觉,那还是迷。所以说二边都不执着,这才『常生般若』,你的心里头就常生智慧。『妄』要除,『真』也不能有,为什么?有「真」,真的对面是「妄」。如果是相对的,相对是二法,前面六祖说过,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这是很高的境界,是佛知佛见。所以能把二边,就是不为二边所乱,你就见性、就成佛。『即言下佛道成』,可见得佛心多么的清净。末后这两句是他老人家勉励我们,『常念修行,是愿力法』,要常常把四弘誓愿放在心里,依照四弘誓愿来修学。念佛人有大方便、大善巧,就是以一句阿弥陀佛度自心众生,断自心烦恼,学自性法门,成自性佛道,这是真正不可思议,难信之法,比禅方便太多了,而且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再看第四段,第四段是讲「无相三归戒」,这就教给我们修行下手之处,我们怎么个修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

  就是四弘誓愿你已经发了。

  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三』是条目,『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所以「三归」也是属于戒律,就是一种规律,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律。是哪三皈?底下说:

  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通常我们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现在一般我们都是「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于是乎有许许多多人起了误会。大师在此地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什么?佛是觉;法是正,正知正见;僧是清净。所以他不用佛法僧这个名词,完全讲它的意思。『归依觉』,我们不至于发生误会,觉而不迷;『二足尊』,「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二」是什么?指福德、智慧这两者。一个觉悟的人,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可见得迷人,没有智慧,也没有福德。智慧跟福德从哪里来?从觉来的。觉而不迷,这个人有福,这个人有智慧。我们要想求福、求慧,那你就要「归依觉」。觉在哪里?自性觉,你自己心日用平常、待人接物要觉而不迷,你就有慧、就有福。这是第一。

  第二,『归依正』,「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能离世间五欲六尘,因为世间五欲六尘是染污我们本性的。这个地方是告诉你,并不是说世间五欲六尘不能享受,可以享受,心里面没有执着,有与没有,这个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平等的。五欲六尘有不拒绝,没有不求,这就是对的,不将不迎。如果有,你要把它排斥,你已经分别,你已经起执着;没有,你要去追求,你也分别、也执着。所以说一切随缘而不攀缘。福报是你本性里头有的,你没有见性,你现在的福报是你修得的,修得的你可以享受,不是不可以享受,所以他非常自在。也正是我们古人所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能够安于贫贱,心安。为什么心安?他没有欲望。『离欲尊』,无论是贫富贵贱他心安,心安就有成就,心安理就得到了。你看六祖能大师当年是卖柴,这是贫贱,一天不砍柴,这一天生活就成问题,他有什么时间去念书?他虽然很清苦,卖劳力过生活,他心安。他并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他不追求,他过得很自在,他心很清净,所以一闻佛法他能大彻大悟。我们今天闻佛法为什么不能悟入?心不清净,在这个世间心不安,这是很大的毛病。

  『归依净』,「净」就是六根清净,所以在一切大众当中这是最尊贵的。大众当中什么人最尊贵?心清净的人最尊贵。所以不是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我们这个世间人是迷惑颠倒,有财富、有地位的请他做上首,我们大家恭敬他。佛法里头不是的,清净心,身心清净的人,这个在大众当中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中国人从前是尊重知识分子,就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古时候,所以老百姓穿的衣服都是礼服,都不能随便穿衣服的,因为衣服代表身分的,所谓叫章服。不像现在,现在没有礼了,清朝以前服装都不是随便穿的。如果你是个穷秀才,你是读书人,你穿的衣服人家一看到,你读书人,便于行礼。在大的宴会当中读书人坐首席,士(士是读书人)农工商,做生意、做买卖,最有钱的,他的位子排在最下面,读书人排在最上面。现在不行了,现在是有钱的人排在第一,念书人不值一文,排到末后。所以现在的教育衰败,为什么?大家不尊重老师。今天老师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像从前,从前这老师在社会上地位非常之高,虽然他很穷、很清苦,他在社会上有地位,大家尊重他。所以在从前,中国民间要是有什么纠纷,找谁去评理?找那个教书的。他不找警察,也不找法官,找教书先生评评理,他怎么说,大家没有不听的,读书人大家都听他的。所以排解纠纷,除了教书之外,他还排解纠纷。所以『众中尊』,身心清净。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以什么为老师?以自性觉为老师。所以不是皈依自性外面的,是皈依自性。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证明你是在真正修行,证明你觉正净天天增长,证明你迷邪染天天消除,这个叫修行,这叫真正皈依。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

  这些话都要牢牢的记住。底下说: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这是一般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三宝是佛法僧,佛法僧的意思是觉正净。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

  多欲、不知足,这个人不能修行。『财』与『色』增长贪心,换句话说,这是外界引发烦恼力量最强大的两样东西,一定要能够离,心里面不沾染,你在外境就不会扰乱你。所以说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禅定。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所以内要『少欲知足』,外要「能离财色」,不着财色之相,这才能够真正修皈依佛的这一条戒。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这个文不难懂,念念都有正见,正知正见,没有邪见,因为没有邪见,所以你在大众当中就不会有人我这种分别执着。像《金刚经》上的四见,四相、四见都是邪见。《金刚经》后半部所讲的,菩萨若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为什么?这四种见解都是邪见。所以前半部教你不着四相,后半部教你要离四见,这就无邪见。『自心归依正』,你在处众当中贡高我慢、憍诳嫉妒,当然就不会生。所以贪爱执着没有了,这叫『离欲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这个在一切众会当中是真正的尊贵,一切顺逆境界心都能够安然,都不染着。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要依照这个修,我们的思想、行为,如果有违背,要把它修正过来。所以这个皈依也叫三自皈,自己要回头,自己要依靠自心的觉正净。这一段讲三皈,讲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

  这是讲一般,有些不会,把意思搞错的。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这是讲一般受三皈,如果不把这个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讲清楚,含糊笼统就这样给人授三皈,那真的叫打妄语。他三皈受了,问他皈依佛,佛在哪里?佛在佛堂上当中坐的那个,这就错了。皈依法,法是经典,你一天到晚随身走路身上带不带经典?没带,那就法没有了。皈依僧,现在德州有几个出家人?找都找不到,没有法子。所以你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的话,那真的是打妄语。这六祖的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确实是在打妄语。所以他老人家嘱咐我们: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

  不要错用了心。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

  着重那个『自』。

  不言归依他佛。】

  没说皈依别的佛。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这是真正要觉悟的,我们皈依什么?皈依『自佛』,「自佛」就是自己的觉性,要皈依这个。自己觉性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白,就是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就是我们本觉真佛,你要皈依这个。觉性,譬如见性,见一切色相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像镜子照外面境界一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起分别执着是什么东西?那就是迷,迷才有分别,迷才有执着。迷了怎么样?迷了就变成阿赖耶识,变成眼识,就是八识。所以诸位要记住,不迷的时候叫四智,迷了叫八识,八识跟四智是一不是二,是一桩事情。四智是觉性,就是自性,自性觉;八识就是自性迷。皈依的意思,要从自性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换句话说,也就是古大德常讲的,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三皈依里面从八识回过头来依四智。换句话说,从眼识回过头来依见性,我们用见性,见一切色相,那你就是佛;你用眼识见一些色尘,你叫凡夫。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就是用心不一样,他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所以真心跟妄心的差别,这里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心是觉、是正、是净,这是真心;妄心是迷、是愚、是邪、是染,这是妄心,它起这个作用就是妄心。所以《楞严经》上,你看交光大师的注解,他就主张「舍识用根」,这是《楞严经》的修行方法。舍识就是不用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不用,用六根的根性,用见性见一切色,用闻性闻一切音声,他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是直接成佛,那成佛就快了,那也是圆顿大法,极圆、极顿。这个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跟《楞严经》讲的完全一样。所以三皈依晓得怎么个皈法、怎么个依法,这个都要搞清楚。我们再继续看下面: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

  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这是总而言之一句话,总结一句话,这一节非常重要。『内』要常常调适自己的心性,对外一定要敬重他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皈依修行,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学了之后一定要把它做到。底下末后一段跟我们讲,「一体三身自性佛」。前面一段讲修行方法,这一段讲果报,你依照这个三自皈修行,会得什么好处?成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

  他特别在这里着重这个『自』。

  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自悟自性』,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破。

  总随我道。】

  就是大家都随我说,也是像前面一样,他老人家说一句,大家跟着说。

  于自色身。】

  『色身』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

  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这是讲三身。三身在哪里?三身就在我们现在这个色身里面。我们这个色身里面具足三身,自己要晓得、要明了,明白之后,你这个心疑虑就没有了、就断掉了,心才能真正到清净,清净心才能够证得一体三身,这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大师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

  就像个房子一样,我们这个身体像个房子一样。

  不可言归。】

  所以这个『归』是用心,不是用身。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

  是我们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

  世人总有。】

  没有一个人没有,个个平等,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观察,他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这样说出来的。

  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

  我们今天讲佛的三身,都在我们自心之外,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佛法都是教我们从自性当中去求的,而不是在心外去找,心外找不到的。『外觅三身如来』,就:

  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当然了,你心专门向外求,你的自性三宝、自性三身怎么能现前?当然不能现前。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所以,我们想成佛,成佛就是证得一体三身。一体三身在哪里?完全在自性之中,不在心外。再跟诸位说明,自性里面有三身佛,自性外面也有三身佛,自性里跟自性外界限在哪里?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可见得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我们自己清净心中之物。可是西方,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国土那边真有一个世界,也有一个阿弥陀佛。再问你自性,我们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弥陀,当中有没有界限?我们唯心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两个净土有没有边际?你要把这个搞清楚,这个里头没有界限、没有边际,一而二,二而一。自性三身是理,外面境界上三身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就好比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今天拿黄金做一个手镯,镯是个相,我要问你,在黄金跟手镯当中有没有界限?哪是黄金、哪是手镯,黄金跟手镯那个界限在哪里?但是诸位要记住,金不是手镯,镯不是金,你要懂这个意思。如果你说金就是手镯,好了,所有的黄金都是手镯,除了手镯,没有别的了吗?金是不变的,相会变,你要懂这个意思。有没有界限?没有界限,找不到界限的,是一不是二。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哪里求?自心当中求。自心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现前、就得到了;不向自心当中求,向外面求,不能往生。所以经上讲得很清楚,「心净则土净」,往生净土是要心清净才能往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纵然一生作恶的人,他临终一念、十念得往生,他那个一念、十念心真清净,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这个时候真的放下了,像忏悔一样,一生当中所有的恶业这个时候统统放下,他行,他能往生。这个是大勇猛,他真放下了。有些人临死他还不放下,哪个人得罪他的:死了我变鬼,我还来抓你,还来报仇;欠他的钱:死了作鬼,我还跟你讨债。这没有办法,那怎么能往生?不肯放下,死也不放下。所以那只好去当鬼去了,来生又是冤家、又是对头,生生世世都这么搞法,死都不肯放下。所以诸位要晓得,死的时候肯放下不简单,那种人非常人,不是普通人。不是说个个人到那个时候都可以放下,办不到,十个人当中有九个死了都不肯放下。所以这是要觉悟,千万不要有个侥幸的心理,我到临死再放下还来得及,那你是自己耽误了自己,理论上能说得通,事实上恐怕做不到。此地讲自性三身佛与外面三身佛,就跟金与器一样,当中没有界限的。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就是《华严》里面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生的相分,换句话说,就是自性,除了自性之外,别无一法,这是「唯心所现」。下面讲「唯识所变」。真性能现境界,识能变境界,现境界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变境界就变十法界。怎么变的?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

  可见得你思量,『思量』就是识,识它就在变,想恶事就有恶的行为,就有恶的果报,就有恶的法界。

  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所以才有四圣六凡,才有三善道、三恶道,才有这么多法界。

  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

  这是比喻现相。『上』是讲自性本体,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下』是讲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就好比是浮云盖了日月。『日月常明』,本性常明,现在我们有迷惑颠倒的浮云盖覆了本性。佛高高在上,他看得清清楚楚,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在下面被盖覆了,不知道,不晓得自己有本性,不晓得本性里头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德能、智慧,与佛无二无别,咱们不晓得。

  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

  『风吹云散』,「风」就是佛法,你闻到佛法,你依教修行,依教修行就是云散,又恢复到本性。

  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

  『浮游』就是不定,也就是流转的意思。

  如彼天云。】

  天上的云飘来飘去,世人的心性就像这样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主宰,随境生灭。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

  这个病就在此地,执着,在外面境界上起了执着。这一起执着就:

  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

  这是病根,就是这么生的。《坛经》的好处,它讲得简单,真是深入浅出,理很透彻,言语简单扼要。这是讲我们无明怎么起来的?就是对外头境界执着,自性就不得明朗了。

  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所以法身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必须自己心里头妄念浮云除掉之后才能见得到。这里面要紧的就是你有没有缘,『遇善知识,闻真正法』。我跟诸位要说明,「真正法」,不是说其他的一切法不是真正,是真正法,不契机,没用处。今天讲到一切法对我们来说,契机、契理,我们一生真正能得受用,真正能成就的真正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个之外,就要算《六祖坛经》,这是真正法,直截了当,不拐弯,不抹角。如果一个人能够照《六祖坛经》的道理去修行,发愿往生净土,一定品位也高,那没话说的。如果不往生净土,依《六祖坛经》也不容易有成就,顶多生天而已,出三界不容易,相当不容易。要想出三界、了生死,除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像谛闲法师、倓虚法师,他们一生所见到往生净土的人,那些人的身分地位要跟他相比差太远了。他是讲经说法的大法师,那是不认识字的、做苦力的,在寺庙里头做杂工,打工的。可是走的时候那样走法,这些老和尚看到,也都赞叹不已,没有话说。人家是什么?人家真干。天天在那里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天花乱坠,那就是那个人说的,「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这个一语就给你道破了,人家虽然不能说,他真干,他走得那么痛快。所以想到这些地方,我们要警觉,我们要真干,能说、不能说都无所谓。为人说法,绝对不是为名闻利养,绝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什么?自己得到这个好处,这一点悲心想劝别人。就是这个好处、这个利益,希望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共享,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存在。所以说与不说是一样的,自己一定要真干。这是讲到『清净法身』。再看底下一段: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

  『自心』,这是妄心,我们刚才讲六识。『自性』,这是见性。我们举一个例子说,眼识皈依见性,耳识皈依闻性,就是这个意思。

  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

  因为自性里头是清净心,没有这个东西,哪有什么不善心?

  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

  没有这个东西的。这些东西是什么?六识里头有。所以我们要从六识里面回头,要依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没这个东西。因此,我们常常要展开经典来检点,我们是不是真皈依?假如我们还有这些心,我们没有皈依,没回头;如果这些东西真的没有了,那回头了,那真正皈依、回头了。所以常常要读诵检点,我们还有没有不善的心,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举几个例子,不善这些念头太多太多了,这举几个例子。除了这几个之外,你还要晓得,凡是损人利己的念头都不善,不损人利己的也不善,只要自己有个利,自利的这都不是善念头。什么是善念?利益众生的念头是善念。凡是利益自己的念头都不善,你要问为什么不善?增长我见。你看看,我们不是要破我见、破我执吗?你要想破我执,你天天还增长我执,你的我执怎么能破得掉?我执破不掉,换句话说,一心得不到。如果念佛人来讲,事一心得不到,破了我执才能得事一心,破了法执才能得理一心。所以这个不善,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一心不乱。所以念念想别人,想别人有好处,想别人怎么?那个「我」自自然然会没有,我执会破掉。所以念念都想利益别人,不要想利益自己,我执不断自然就没有了,时间久就没有了,他没有自我这个念头。所以这都是从根本上的修法。『嫉妒』,当然不可以有;『憍谩,吾我』,「吾我」也是贡高的意思。『诳妄,轻人』,「轻人」就是轻慢别人,我们一般讲瞧不起人。『慢人』,「慢」是慢待别人,也都是傲慢的意思。『邪见』,这是见解错误。『贡高』,这是指骄傲,我们讲骄傲,这是夸功的意思。

  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

  这是错误的,我们要常常检点。

  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天天反省检点,因为见到自己的过,你才能改过;如果自己的过见不到,你怎么改法?你没有办法修正。你要想修正,当然你要晓得过失在哪里,才会把这个过失修正过来,叫修行。如果不晓得过失之所在,那就没法子修行。『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一段是讲皈依自性法身佛。好,我们时间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