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1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十四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4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面第八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体三身」,前面讲过法身,第二段这是讲到『千百亿化身』,「化身」就是说的变化。佛法里面常说境随心转,所以心里面有思量,外面就有事相的变化。大师一开头告诉我们说『若不思』,我们要是没有分别执着,『万法,性本如空』,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的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佛门常讲「万法皆空」,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一念思量,名为变化』,这是唯识里面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又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从变化而生。所以实在讲,十法界就是在一念之间。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

  由此我们就明了,『思量』非常重要。「思」就是思想,「量」就是度量。也就是在一切事里,我们通常讲计较,计较,在佛法里讲量。我们思量,我们在计较,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晓得这个因果。一念善,决定是善的境界;一念恶,决定是恶道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当人自己思量而来的。如果一切都没有思量,这里面就是两种境界,执着一切都不思量的,不是真的一切都不思量,他心里还有「我一切都不思量」,这不是真的一切不思量,这个境界要是修成功了,是四禅天的无想天,他不是真的。真正的是一切都不思量,连「一切不思量」也不思量,这是佛的法界,这个叫成佛。佛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思量,所以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叫大慈大悲。

  『思量恶事』,这就是三恶道。三恶道里举一条,就是地狱。所以我们恶事决定不思量,不要把它放在心里。『思量善事,化为天堂』。这个是念念修善、念念做善事,果报在天堂,这是人天福报。『毒害,化为龙蛇』,龙跟蛇都是有毒的。所以为什么会变成龙、变成蛇?都是常常有狠毒之心,有害他之心,所以得这个果报。那个没有福的,起这种念头就变成蛇,毒蛇猛兽这一类;如果他有大福报的,他就变成龙,龙是畜生里面福报最大的。『慈悲,化为菩萨』。我们学佛,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定要修慈悲,这个是学佛的根本。

  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上界』是指三善道,『下方』是指的三恶道,这个都在六道里面的。

  自性变化甚多。】

  不能够详细的来举例,大师给我们举几个重要的例子。自性随着念头在起变化,变化实在是无量无边。

  迷人不能省觉。】

  『省』是省察,『觉』是觉悟。这是讲迷人他自己不觉悟,不能够反省。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

  这就是指一般人迷惑颠倒。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这是说明什么叫做『自性化身佛』。由此可知,我们心在一切事相、境界上起作用就是「化身」。所以大师在我们这一身当中指出,我们现前这一身三身本来具足。再看下面:

  何名圆满报身。】

  『报身』是智慧身,是智身。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

  千年暗室,只要点一盏灯就照明了,黑暗就去了。

  一智能灭万年愚。】

  我们无量劫以来迷惑颠倒、愚痴,不怕,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不能够一下觉悟回头。那我们要问:这一下觉悟回头就能够把无量劫的愚痴都打破吗?确实,一点都没错。什么叫做『智』?给诸位说明,真正信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老实念佛,这就是智慧。这个就能把你无量劫以来,迷惑颠倒一下就打破了,不打破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愚痴的人。可是诸位要记住,如果不相信念佛的法门,不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那是愚人。不管你怎么修法,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你愚痴就没法子打破。唯一一条明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事情要快。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会想到,我将来还有多少年、还有多少岁月好活的,不想这个。这个法子真的要克期取证才有效果。时间表,看看古人三年、四年,我们也定个三年、四年,这样才能成功,这才是一个大智慧之人。想到我们日子还有很长久,将来我还要八十、九十,这个不可靠。等你念到一心不乱,说走就走了,你不走留下来再多住几年也没关系。到那个时候多住几年是为度众生,是为了法缘。所以一个真正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生死自在的人,他住世完全是法缘,与其他的不相干。法缘没有了,他就走了,缘尽了,他就走了。只要这个世间还有有缘的人,他还要去度他,还要去为他说法,帮助他起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一智」,这是真正的智慧,确确实实能灭万念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

  『向前』就是从前的事情,决定不要去想它,《金刚经》上也说得很清楚「三心不可得」,不要去想这个。『常思于后,念念圆明』,想到将来一条光明的大道。

  自见本性。】

  这样才行,要念念圆明,圆明两个字实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在念佛人来说,如果你每一声佛号里面都具足了信愿行,那就圆了。我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从深信切愿里头念出来的,这一句佛号就念念圆明;如果这个佛号有口无心,或者没有深信,没有真正的愿,这个念佛就不是念念圆明。念念圆明就是净土里面讲「一心称念」,就是念念圆明,这样能见性、能灭罪、能除障、能得一心、能见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

  『实』是真实,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样的,没有两样的。善人恶人、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完全是一样,没有两样的,一心无二心。

  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那就是真正智慧身,一切善恶境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染着,就是决定不执着,决定在境界里头不生烦恼、不起心动念。人家要来问,问你也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还是干干净净,没有分别执着。于一切法都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就是『圆满报身佛』。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

  所以佛在经上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无量无边的障碍都来了。所以这种心决定不起,不起就是大福德,不起就是大善根。所以利益是自己,绝对不是别人,这是一个觉悟的人要明了的。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就是无量无边的恶业都能够消除、消干净了。这个意思跟《观经》里面所说的,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意思相同。可见得一念善心从自性里面,这个自性说简单一点,就是真心、诚心,从真心、诚心里面生一个善念,这个很大很大的功德。

  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这把『报身』的意思跟我们说明了。『念念自见』就是见自己的真心、诚心,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这么做法,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对待别人要真、要诚。他乐意跟我在一起,我们就在一块共修;他不乐意,我们赶紧走,走得远远的,让他欢欢喜喜的,不必叫人家生烦恼,这是我们的诚意,只要他能离苦得乐,我们都要做增上缘。所以念念都见到自己的真、诚。『不失本念』,「本念」就是真诚。这个是「报身」。下面说: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教我们要『自悟自修自性功德』,可见得这一桩事情除了自己之外,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别人帮忙,只是把道理、方法、境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之后,这以后的事情要靠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去证果,所以称之为自性功德。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修行,『是真归依』,这个才是真正的归依。我们再看末后这一小段:

  皮肉是色身】

  这是物质。

  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

  所以皈依不是身皈依,而是心皈依。

  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你就是认清楚,真正认识自己有佛性,依照自己佛性去修,没有不成佛的道理。下面说: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

  『诵』是要背诵,『持』是依教修行,依照这个话去做去。

  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就能够有这么大的效果。『积劫』,这个时间之长,我们的迷罪一时都能够消灭。下面是偈颂,第一首首先教我们辨别福与道。

  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大师为我们所说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要说世间一般人,我们讲学佛的,绝大多数学佛人都是把修福当作修道,所谓布施、供养修这些东西,以为这个是道。其实这个错了。布施、供养当然是修福,但是怎么?他心里面的贪瞋痴没有离开,念念还造恶业;起贪瞋痴就是造恶业,不要说我们在造恶事,不是的,心里的念头。再跟诸位说明白,身造作的那些不见得是恶,口里头言语,天天骂人、咒人也不见得是恶,心不恶就不恶。所以这个事情,在大乘佛法的戒律论心不论事,心善事就善,打人、骂人都是善,叫他好,出至于真诚,出至于善心;如果心地虚伪,赞叹人、恭维人都是恶,他心里别有所图。这个事《了凡四训》里面也讲得很清楚。所以佛法着重在修心,心地真诚,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善事;心地不真诚,不管干什么都有过失,他总是造业。恶业不好,善业也不好,为什么?统统是六道轮回的种子,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要明了佛法讲修福不是一个讲法。福,当然也要修,没有福也很苦。所以佛是福慧二足尊,换句话说,佛是又修福又修道。世间人是修福不修道,二乘人多半是修道不修福,菩萨是福跟道都修。古人也有话说,「福至心灵」。这个人修福,福气一来他比较聪明有智慧了,福至心就灵了,那真正的福。福是什么?心地清净,心地清净他智慧就生了,可见得这个福还是着重在身心清净。我们看第二首: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这一首偈是教给我们灭罪,怎么个灭罪法?如果说我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将功折过,将福灭罪,能不能灭得了?灭不了,罪业还在。这在佛门里面确实有这一类的人,像民国初年很多的军阀,一生当中做了很多的恶业,到晚年的时候他自己也觉悟了,也晓得这一生造业太多,冤枉杀了很多好人,于是念佛忏悔。也不晓得是刮了多少地皮,有了钱,拿这些钱来修桥、铺路,来建庙、斋僧,做这些好事;灭不了罪。像朱镜宙老居士他就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也是清朝末年,官大概也做得很大,那个时候山西一带发生旱灾,饿死很多人,那时候清朝政府就派他去做救灾,他带了不少钱到那边去救灾,结果大概是自己也贪污了很多,真正救灾的那个钱用得很少,自己独吞掉了。所以因为这桩事情,饿死了很多人,他这个因果背大了。以后清朝亡国了,清朝亡国到民国年间,他就逃到法国人租界,上海法租界,在那里住,也学佛了。很慷慨、喜欢布施,所以人家都称他大善人。

  死了之后,有个法国人会找鬼魂的,他大概姨太太很多,有四、五个姨太太,小姨太太很想念他,就请这个法国人把他的鬼魂找来。好像那个时候找一次要十块现大洋,那是价钱很高的。结果这个法国人找不到。找不到,她说:他欺骗。法国人说:我绝对不是骗你,我确实有能力找到,但是我实在找不到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以后法国人说,如果你亲戚朋友当中,最近也有过世的,我替你找一个看,给你做证明,我只收半价,只收五块大洋。刚刚好他那个大儿子也死了,所以他媳妇就给他五块钱叫他找。没有一会儿真的找到了,找到就问他,你的爸爸怎么搞的,怎么找也找不到?他说他堕地狱去了。他家里人不服气,他一生是好人,修桥铺路,天天念经拜佛,还堕地狱?他儿子就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他说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他平常也不告诉人,家里人都不晓得。他说,他有一个老朋友,现在还在上海,你们去问问他,他可能晓得。结果,果然他们就拜访这位老先生,老先生说是有这么一桩事情,听说他是吞了一些钱,但是究竟多少我们也不晓得,是发了一笔财就是,横财。你看看念佛诵经、做好事还是要堕地狱,这福没有法子。所以修福灭罪不容易,『后世得福罪还在』。

  要如何来灭罪?这个人说老实话,他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他也不是真正的在学佛。他遇到真善知识,这个罪不是不能灭的,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都称之为善人,哪有不能灭的道理?他之所以灭不掉,他心没放下,没有放下。所以祖师在此地教给我们,『但向心中除罪缘』,这一点很重要。什么是「罪缘」?就是不正的知见与见思烦恼,就这个东西。我在这个境界里面,顺自己的意思,起了贪心,这是罪缘。不管你有没有做这个事情,你只要动这一念,这个念头就是罪缘。你有这个念头,你修什么福,灭不了罪,罪还在。所以人家念佛真正成就的,他是什么境界里,决定不起心动念,他把这个罪缘断尽了。所以这个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些我们念佛同修一定要注意到,要留意。最好的办法就是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不起,起念就是阿弥陀佛。对于世间一切事,事情来了,我们就做;做完了,心里头不牵挂,还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各自性中真忏悔』。我们再看第三首: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这个是灭罪、修道一个标准。所以一定要觉悟大乘法里面的真忏悔,那就是叫心里头把这个罪缘拔除,除一切邪知邪见,除一切邪念。大乘法里面有一个很普通的标准,就是善恶的标准。如果讲戒条,太复杂、太多了。一个最普通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凡是为别人的都是善,这是一个最普通的标准。起心动念都为众生、都为别人,这个心就是善心。起心动念为自己,或者是我为自己一半、为别人一半,这个心不清净,忏悔力量很有限。我九分为别人,一分为自己,行不行?还是不行。佛门里头为什么要这样说法,诸位要知道一个原则,我们前面所讲,你的心不能得清净,你不能得一心,不能明心见性,不能恢复你本来的智慧、福德,就是因为你有执着。执着里头最重的就是我执,其次是法执。所以佛法讲到总原则,都是讲破二执就成佛。你看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法执破了证法身大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如此,我执破了得事一心不乱,法执破了得理一心不乱。你说今天我九分为别人、一分为自己,你的我执能不能破?不能破,因为有我,我执破不掉。念念为别人,没有一点我,我执才能破得掉。

  所以我劝同修们,应当把家庭看作道场,把眷属看作同修,这个里头不起我执。我在道场,我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个样子才好。离开了家庭,一出大门,我们走向社会,社会就是大道场,社会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同参道友,要这样。善财童子就是这么做法的,所谓修行人自己一个,修行的境界就是大众,一切人、物是自己修行的境界,在这个里面求一心不乱、求明心见性。所以有一丝毫我执,我们一心就得不到,就是这么大的障碍。所以念念为一切众生,尤其是念念要把这样殊胜的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去做去。这个样子除邪就行正,这个罪才能够灭除,这就是发大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只有众生,只有佛菩萨,没有自己,看佛菩萨跟众生一律平等,我们的行就正,这就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能够观自性,自性空寂,所以万法皆空,清净寂灭,这个心永远是宁静的。所以《金刚经》上提出「应无所住」,住就是执着,与一切法不执着。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之物,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这是只有佛才晓得。知道一切法统统是自己自性变现的,除了自性之外没有一物,真的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确实是无一物。所以是怨亲平等,亲是自性变的,冤家对头还是自性变的,没有两样。怨亲对我不平等,我对他要平等,为什么?他没悟,我觉悟了,觉悟之后对怨亲要平等。如果在一切怨亲里头还不平等,自己要反省,我还没觉悟,觉悟了决定平等。不能口里说平等,心行不平等,那个没有悟。那就是修无师往生最后所说的,「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一定要做到才是真的,没有做到是假的,这个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所以,「学道」就是修行人,「常于自性观」,那跟诸佛没有两样。

  自性观还有一个意思(意思是相通的,就是讲法不一样),就是唯识里面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因为四智就是自性观,用八识就是迷惑颠倒不是自性观。《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这是自性观。所以自性观一切万法决定平等。我们用见性见色性,就不是色尘,眼识见色尘。所以你这个心一转,外头境界就转了,眼识见的色尘,我用见性见那个色,那就变成色性,它从尘转到性,这转到性就叫做明心见性。明心是自己,见性呢?见外面万法统统是自性,没有一法不是自性。所以在诸法里头得真平等,『即与诸佛同一类』。佛与大菩萨用四智不用八识,我们也用四智不用八识,跟诸佛菩萨有什么两样?这个叫彻底的灭罪,究竟的灭罪。再看末后这一首: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这一首偈是说,从世尊传法开始,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一直是六传到能大师,都是传顿教法门,教人顿悟、顿修、顿证。这些人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心量广大。这也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心量要大。从哪里看?『普愿见性同一体』,「普愿」,心量大。俗话也说,心量大的人福就大,心量小的人没有福报。看到别人有地方胜过自己就起了嫉妒心,这个人没有福报。看到别人有好处胜过自己,欢喜,替他欢喜,这个人将来有大福,他心量大。所以佛门讲随喜功德。这都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因为这些烦恼多数人都有,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傲慢、嫉妒。嫉妒,你看在《百法》里面讲是随烦恼,不是根本烦恼。我们看大师在《坛经》里面多少次提到这个问题,他提次数多了,换句话说,他晓得这个烦恼的严重性,严重伤害我们的道心,使我们修行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这些烦恼、妄想、执着统统打掉。『若欲当来觅法身』,你要想将来证得法身,证得法身也就是讲成佛,你要想将来成佛。『离诸法相心中洗』,外面要离相,心里面要把这些烦恼执着、邪知邪见,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够证得法身、才能够成佛。我们念佛虽然是个方便法,不像禅家讲得这么严格,禅家确实他要不是真正照这个做的话他不能见性,在禅里面修行他不能算成就;在净土里面可以,净土心里头洗不干净还能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殊胜之处。可是聪明人还是要洗,「心中洗」,你烦恼愈少,习气少,邪知邪见少,你带得少,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品位高成佛快,到西方极乐世界早一天成佛,这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争取的。所以把这个话归根结柢,总而言之就是真诚,念念想一切众生,诸位真能这样做,你将来必定有大福报。

  我自己在过去年轻的时候,在一般讲,心量就很大,常常想到国家、民族。可是那个里面有自己,没有把自己放掉,也就是替别人想五分、自己还有五分,一半一半。而且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有点小聪明,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所以没福。我自己晓得我的毛病,所以以后我看《了凡四训》,一看,这简直就说的是我,我跟袁了凡那个时候差不多,很多地方满像。袁了凡先生喜欢讽刺人,喜欢批评人,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往往叫人下不了台,自己很开心。而且那下不了台的是什么?都是有身分、有地位的,我整得他下不了台,我很高兴。好像折一折他那种傲气,那时候做军人都是将军,不可一世的,所以有的时候把他弄得很难为情,面红耳赤,我尽干这事情。所以我晓得那些人对我也是敬而远之,就晓得自己没有福报。所以我那个时候认识甘珠活佛,甘珠活佛他们在背后批评(这是在以后他自己告诉我的),他说你不但没福,而且短命。我跟他讲,我晓得,我很清楚。后来他又跟我说,现在不但有大福报,你还长寿。他说,这是你这么多年讲经说法修行得来的。他给我讲,我也并没有以为然,第二年甘珠活佛也就往生了。现在我愈想愈有道理,这么多年来愈来心愈大,愈来愈开朗,愈来愈平等,所以他讲的这个话我深深的相信,没有疑惑。所以福报、寿命自己都可以转。

  可是我们要明了,我们修行不是为福报,也不是为寿命,不是为这个。我们所为的就是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为的是把这么好的东西,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我们一下遇到了,遇到了赶快送给这些亲戚朋友,送给这些有缘的人。我们送去他不接受,那没法子,这个我们就做不到了。我们送给他,我们本分的事情尽到了。他接受了,他这一生成就了,一样成佛;他不接受,他以后堕落再碰到我们,他也不能怪我们。你那个时候得到这个妙法为什么不给我?我说,给你了,你不要,有什么法子?这个他也不能怪罪我们,我们已经尽到责任。所以这个法门应当尽虚空遍法界弘扬。所以我在外面人家请我讲经,说实在话我只讲《弥陀经》,只讲《六祖坛经》,找我讲其他的经我都不讲了。净土经里面除《弥陀经》之外,《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都是与我们净土有很大很大帮助的。所以不是劝修念佛法门的,我一概都不讲,法师很多,另请高明,我们要介绍这个。末后这一首是劝勉我们:

  努力自见莫悠悠。】

  『悠悠』是一种好像我们一般讲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不努力。大师劝我们一定要努力,努力是自见,这个才是成就。

  后念忽绝一世休。】

  这个是大大要觉悟。所以我们念佛成就决定要趁早,千万不要想到,我在这个世间,我将来还有好多寿命,还要活多少年,这个不保险,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人命无常,不知道哪一天死,不知道怎么个死法,所以这个事要真正觉悟。我们遇到这个法门,自己就要定下这个期限,我在三年一定要成就,四年一定要成就。三年到四年,大概这个世间还能够有太平日子,你说十年、二十年,靠不住了。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我们在这里看到大师苦口婆心的劝导人,如果你真正觉悟了,修学大乘,走明心见性的一条路,六祖在那里虔诚合掌,他在那里恭喜你,他也求这么一个人。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

  『诵』是读诵。这是讲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每一个同修都必须要把这五首偈记熟。『取』是要取法,就是依照这个意思来修行。

  依此修行。言下见性。】

  『言下』就是在偈子之下,只要照这个偈子去修,不难见性。

  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

  真正照做,我们志同道合,我们没有离开;如果不肯做,虽然是对面,也是两条路,两个方向,志不同,道不合。

  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

  面对面也隔千里。

  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大师末后叮咛嘱咐,句句话都非常的恳切。悟了,真正依照这个方法修,就等于天天在一起一样;不肯修,天天见面,也没用处。既然很勤劳的、劳苦的,从很远的地方到这儿来,必得要『珍重好去』。这一章我们就讲到此地,接着再看下面第六章:

  参请机缘第六】

  『缘』是缘分,『机』是讲的根机,根机有顿有利,缘分也有胜有劣。我们能遇到真正的佛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个缘殊胜。如果遇不到真正善知识,走了很多冤枉路,这个缘就比较劣。当然这种缘分与前生有关系,多生多世结得缘,不是一生、二生的。我们看经文,这个里面一共有十三个人,大师一生学生非常之多,这是略举十三个:

  师自黄梅得法。】

  这又叙说到从前,他在黄梅得法的时候二十四岁。

  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这个时候还在避难的时候,是从黄梅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之后,大家是追逐他,他一路逃、一路躲避,这是躲避在『曹侯村』,所以也没人知道他。

  有儒士刘志略。】

  『儒士』就是读书人。这是姓刘的刘先生。

  礼遇甚厚。】

  对待他很厚道,很照顾他。

  志略有姑为尼。】

  他有一个姑妈出家了,做个比丘尼。

  名无尽藏。】

  『无尽藏』比丘尼就是刘志略的姑母。

  常诵大涅槃经。】

  她是以这个为课诵,常常念《大涅槃经》。所以古人这个修学,的确我们要学习。古来很多很多修行人,在入门的时候他就是一部经入门,不管这一部经懂不懂,他真念。从头到尾念,念了一遍再一遍,他就这么一直念下去,有的时候一生他就念一部经。所以的确有他的好处,有他不可思议的成就。不像今人好多、贪多,到最后是一事无成。

  师暂听。】

  六祖那个时候没剃头是居士,她常常念《涅槃经》,他有的时候来听。一听:

  即知妙义。】

  一听他就懂得这经里头什么意思,找比丘尼不念经的时候跟她讨论,跟她讲这个经里头的意思。

  遂为解说。】

  所以六祖曾经讲了一部经就是《涅槃经》,这个《涅槃经》就是为无尽藏比丘尼讲的。因为他在曹侯村一共住了九个月,时间相当长,遇到这个比丘尼念这部经,比丘尼念,他就给她讲。所以他讲过一部《涅槃经》。

  尼乃执卷问字。】

  这个比丘尼有的时候,可能里面有些生涩的字念不出来就问他,他不认识。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他说,经里头的字你不要问我,我不认识字,你有什么不懂的意思,你可以来问我。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奇怪,你字不认识,你怎么会懂得意思?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道在悟,不在言。言说,实在讲,言教只是对初级而说的,真正要求大道,决定在悟。

  尼惊异之。】

  她听了也吃惊,觉得这个人了不起。那个时候六祖很年轻,很年轻的一个人,确实了不起。

  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于是乎她就在村庄、邻居,到处去告诉这些年岁大的长者,告诉这些人说这个年轻人很有道行,不是普通人,应该供养他。在从前人对于道德之人普遍都尊重。

  有晋武侯玄孙】

  『晋武侯』就是曹操的后代,『玄孙』是指他的后代。

  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大家都来看他。此地这个『瞻礼』,就是到此地来拜访他、来看他。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

  『宝林寺』前面介绍过,这是一个古来的道场,古道场。隋末唐初这个时候中国中原也是变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把这些,等于是各据一方的英雄豪杰把他平定之后统一了国家,这是唐朝,然后这才安定下来。所以我们中国人常讲「自古英雄出少年」,唐太宗起兵打天下的时候十六岁,实实在在了不起。李靖也是那个时候头目之一,他见到别的人他无所谓,一见到唐太宗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人了不起,他对他就有畏,见到就害怕,又恭敬又害怕。所以这个是帝王天生的,前世的大福报,开国帝王个个都是不简单的。寺庙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寺庙已经败坏了。

  遂于故基重建梵宇。】

  这就是曹叔良在地方上他也是有钱,也很有声望,带头捐款把这个寺庙重新再修复。

  延僧居之。】

  『延』是请,请出家人到这边住,当然居住在这个地方就是弘法。

  俄成宝坊。】

  『俄』是没有多久,就是很快的这个地方就变成一个非常殊胜的道场了。

  师住九月余日。】

  就是九个多月,他在曹侯村住九个多月,正好遇到曹叔良他们这些人在修宝林寺,以后大师一生就住在宝林寺。这个时候你看他们才刚刚修,他是再过十五年才剃发,就是再过十六年他到宝林寺来,宝林寺统统都修好了,这是刚刚开始修的时候。

  又为恶党寻逐。】

  那要找他麻烦的,要抢衣钵的那些人,找到曹侯村来了,他没有法子,此地不能住了,又得要逃难。

  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

  所以佛法,这是难。我们在佛经里头看到一个故事,佛经里头也是有预言的,说有一个人家里头非常的富有,财产具亿,人非常慈悲,喜欢帮人家的忙,喜欢救济。他有一天在市场上看到人卖鳖,像乌龟一样的这个鳖,不是龟,那个甲比较软一点。他就问他,他想买来放生。结果那个卖鳖的人晓得,晓得他有钱,又肯布施。他说,你这个卖多少钱?他说一百万,少一个也不卖;你要不买,我马上把他杀掉、吃掉。这位居士看到这样,好,没问题,我买,就给了他一百万,把这个鳖买去放生。这个鳖放了之后,过了没有多久牠回来了,回来的时候牠会说话,就是来报他的恩,牠说:你救了我的生命,我无以为报,我向你报告一个消息。牠说:这个地方不久有大水灾,请你家里准备船只,到时候我会来通知你,我会带路,会把你带到平安的地方去。他马上把这个事情转告国王,国王很相信他,他说这个人是个好人不是坏人,他讲得话一定可靠,所以把皇宫迁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去住。没多久鳖又回来告诉他,牠说大水灾马上就来了,你们赶快上船,跟着我去。上了船之后,他看到水里头漂的有这些鸡、鸭,他想救牠。那个鳖点点头,好好好,做得很好。一会儿看到狐狸,他也把牠救了。好。一会看到还有人,再想把他救下。摇头,鳖摇头,牠说人心难测,你以好心救他,将来他会找你的麻烦、会来伤害你的,看到你有家产会起恶念,图谋不轨。救一切畜生,牠都赞成,都善;救人,牠摇头。虽然摇头,这个大善人还是救。

  所以人心真是不如畜生,的确!的确不如畜生,畜生是受报,牠是受的业报,牠不造业。纵然像老虎牠吃野兽,你们想想看老虎吃一餐差不多要饱三天,牠不是天天吃。老虎不饿的时候牠绝对不抓野兽的。我们常常看《动物奇观》也是如此,狮子、老虎牠吃饱的时候牠睡懒觉,什么小动物在牠身旁走,牠理都不理的,只有饿了的时候牠才会去抓东西吃。所以纵牠一生,牠也杀不了几个动物,没有人厉害。人,你看看吃鸡鱼鸭肉天天在吃,不知道要杀害多少众生。牠是饿了不得已才去抓一个来吃,我们并不是没得吃,天天挑口味,这个业造得太重。牠是无可奈何,不吃不能维持生命,业报。所以的确人造罪业极重极重,畜生很少造罪业的。所以这些人嫉妒,嫉妒心多重,六祖跑到山上去了,找不到,放火烧山,想把他逼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讲学佛,遇到一些嫉妒、障碍,算什么?人家祖师,真正得道的了,都有这么多冤家债主来找麻烦,我们算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还有提婆达多,还有六群比丘专门唱反调、捣蛋的。这都是教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要能够忍一切的毒害。

  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他是躲在一个大石头,石头有缝,他钻到里面去才没有被烧死。

  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这个地方还在,在曹侯村这个古迹还在。将来有机会到大陆,到曹溪去朝山的时候都还能见得到,这个东西都还在。所以对《坛经》很熟悉,到曹溪也就很熟了,到曹溪、到广州法性寺,那是当年风动幡动的时候,六祖都在这些地方,我们都能去看一看。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因为五祖教给他,你应当到怀集、四会这两个县里面去藏身。所以他一想想这个很有道理,他就到怀集、四会县去了,离开曹侯村。在怀集、四会,在猎人队里面,他就住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后,出来的时候再到法性寺遇到印宗法师。所以这个是刚刚离开黄梅的时候,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以后也是明心见性,是他的四十三个开悟的弟子之一,无尽藏是其中之一。此地讲的这十三个人都是开悟的弟子,都是明心见性的。再看第二位:

  僧法海。】

  这是法海禅师。

  韶州曲江人也。】

  这个是当地人,就是宝林寺的当地人。

  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他初次到曹溪来参访的时候、来参学的时候提出了一句话,这个话就是经上说的『即心即佛』,他对于这个有疑惑,来求祖师开示,什么是心,什么是佛?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这个『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必须在一念不生的时候,真心才现前。『后念不灭』是说什么?是讲用。『前念不生』是本体。体是真心,用就是佛,佛就是觉。所以用是觉,不是迷。假如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这就不是心。不是心,是什么?在佛法讲那是识,那不是心。我们今天所用的是识,不是心。所以我们常讲真诚,真诚是心,决定没有虚假,没有虚伪。所以要用心,也就是要用性,要用本性,不要用意识。「后念不灭」就是真性起用,真性起用就是四智。真性就是大圆镜智,对待一切境界里面用心就是平等性智,决定是平等;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个就叫做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成一切相』是什么?《华严经》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的相分,所以这个是心。『离一切相即佛』,这就觉了。如果你在这一切相里头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是凡夫。大师言简意赅,说了这两句就把心佛、体与用就讲得清清楚楚。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如果要细说、具体的来说,那说一劫说不完。这是真的,所有佛的经典都是说这么一桩事情。底下他有两首偈子: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

  『即心名慧』,这是说这个心常能照境界就叫做慧,要晓得慧与定是分不开家的,而且互为体用。定是体,慧就是用;慧是体,定就是用。换句话说,不能一定说哪个体、哪个用,它互为体用。你心定了它就能照,它能照了你心一定定。所以佛法这个修学,譬如讲禅,禅家一般来讲他先修定,定以后开慧;教下,他修止观他先修慧,他有了慧他自然就定。为什么?有了慧就看破了,看破之后他就放下了。一般人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所以,看破了他自然放下,放下的人当然看破,它互为体用。「即心名慧」,不起一念就是定,定就是心,心起作用就是慧,所以即心名慧。『即佛乃定』,「佛」就是觉。怎么样才觉?离相就觉,着相就不觉。所以能离一切相,这就是佛的定。所以心、慧、佛、定,实在讲是一不是二。

  『定慧等等』,「等」就是要均等、平等,不能够说是定多慧少,或者是慧少定多,这个都有麻烦,这个里面都会有邪见、会有烦恼。为什么?他不平等。所以禅宗,特别是禅宗,教下也是如此,讲修行叫调直定。怎么叫调止?就是你要把定慧调到均等上。定是心之本体,慧是心之作用,体与用一定要相应,两边都不能迷,两边都要顾到。这个在修其他的法门的确是难,相当不容易,念佛就方便,念佛只照顾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地清净没有其他的妄念,这是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这就是「定慧等等」。如果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打妄想,我这个定慧不等了。所以要求定慧等,才能达到『意中清净』。这个「意中清净」就是净土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种种的三昧,清净心、禅定现前。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这句话很重要。『习』,要常常练习,你要不练习,就不能培养你的习性,没有习性,功夫就不得力。所以我在此地劝同修们,天天佛号不间断,纵然不念,听不间断。所以平常我放带子,我一直到晚上睡觉我才关起来,此地不放的时候,我房间里用耳机。很有效果,不但在晚上很静的时候,我的心一静下来马上就听到佛号,实际上统统都关起来了,佛号声清清楚楚。白天也是如此,走到哪里都一样,什么都不想,心一静下来,想听佛号了,清清楚楚在耳朵边上。习性重要!我们想想那一些往生的人,他能走得那么自在,他怎么念的?就是这个念法,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顾虑。为什么?我们一心想求西方净土,这个世界什么也带不去,管他这些东西干什么?用不着理会。一心只求生净土,只想见阿弥陀佛,只要有这个心、有这个愿就叫无上菩提,你就发无上菩提了。所以习性要培养,平常要练习,真正肯练习,加强功夫练习,不要很长的时间就成了,就成就了。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定体起用叫慧,慧所谓是寂而常照,定是照而常寂。因为寂,这个里面就没有生灭,心清净。清净心里头没有念头,有念头就叫有生灭,没有念头就没有生灭。到这个心地清净至极了,就是心起作用也不生灭,也没有生灭。好像我们敲钟一样,我们不敲它,它没有生灭;我们敲它声音响了,响的时候还是没有生灭,这样用心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大师勉励我们是要双修,就是要定慧双修。这个双修,在念佛的人特别就是这一句佛号,或是四个字或是六个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这是慧,心里没有一个妄想这是定,这就是定慧双修。

  法海言下大悟。】

  他听了之后开悟了。

  以偈赞曰。】

  这个偈子赞叹也就是他自己听了法之后他的心得,说明他自己的境界。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这一下恍然大悟的时候悟什么?原来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成一切相,离一切相,无二无别。无始劫以来就不悟,就是迷了,迷了自己的心,也把自己的佛给迷了。换句话说,定慧两样都失掉了,这是不悟。『不悟而自屈』,「屈」是屈辱了自性,屈辱了自性天真佛,把佛贬成凡夫,这不是委屈了吗?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现在豁然大悟,明了了,这才晓得定慧的正因。『定』是什么?是我们的本性。『慧』是什么?是本性起作用。这是真正明了了,原来定慧都不在外面,定慧是自己本来具足的,你还要到哪里去求?本有,修就方便了。修是什么?我要用这个,用我本有的,这就叫修。『双修离诸物』,双修定慧,即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个就是双修。换句话说,修行的方法就是教我们用清净心,用一念不生的心。一念不生,对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不着一切众生相,这个就是定慧等等了。所以有一些人,虽然利益一切众生,他着相,着相就不平等,他所修的是福不是慧。慧里面有福,福里头不一定有慧。他虽修福他心不清净,他在境界里头还起心动念,心不清净。所以必须要修得自己在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心永远是清净是修定,样样事情都能做得圆圆满满是修慧。

  所以在一切境界里绝不迷失自性清净心,这一条非常重要。只要自己自性清净心不迷失,你所做的都是慧。用不着再想:我什么叫修慧?用不着。为什么?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慧,就是佛;迷心起用就是凡夫,就是愚迷。心不清净起作用就是愚迷,心清净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这个法门是以心为主,我们念佛也不例外,也是要以心为主。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