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1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十五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5

  上一次讲到法海,今天我们看第三位,法达。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法达禅师是洪州人,唐朝的洪州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他从小出家,《法华经》念得很熟,这也是一部大经,他能够背诵而且背得很熟,因此就有一点傲慢的习气。所以到曹溪去参见祖师,在礼拜的时候头不叩地,拜是拜下去了,头没有靠在地上。五体投地这是最敬礼,『头不至地』,这是傲慢礼。所以六祖就责备他说,你这个礼拜不如法,不如法那又何必拜?就用不着礼拜。有这种傲慢的习气,换句话说,你心里面一定有一种觉得值得骄傲的事情,才会傲慢。所以就问他,你平常学习的是些什么东西?『蕴习』,「蕴」就是蕴积,就是累积的,常年不断的在修学,「习」就是学习。你学习的是什么?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他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部,一部就是一遍。我们知道,所以古人的成就,一生都在一部经上。我们今人不如古人,就是今人没有耐心,没有恒心,贪多。《法华经》是相当长的一部经典,一天念一遍差不多,念一遍总得要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三千遍差不多将近十年。人家这个功力下得深,他一部经能念这么久。我们今天说读经,读上个三遍都不想念了,三遍已经太多了,所以这怎么能成就?听经也是如此,这一遍听了,不想再听第二遍,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所以今人不能开悟,不如古人。古人听经遍数也多,像终南山道宣律师,唐朝的,他是专门学戒律的。他听《四分律藏》(就是《四分律》)就听了二十多遍,哪个地方有法师讲这部经,他都去听。我们晓得清凉大师在五台山,讲《华严经》讲了五十遍。讲都讲五十遍,所以学生里面听个十遍、二十遍、三十遍的,大有其人在,所以他能够成就。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要想有成就,一定是一门深入,这样才行,决定不好高骛远。功夫一直用下去,到时候自然有成熟的一天,教下讲成熟就是开悟,必定有悟处。这是一部经上下了十年的工夫。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这就是教训他,你才念三千部就觉得很了不起,傲慢。祖师说,你要是念上一万部,真正懂得经里面的道理,就是有悟处、开悟了;『不以为胜』,并不以这个胜过别人,换句话说,一点傲慢心都没有;祖师说,那你就可以与我并肩而行。诸位晓得,慢是烦恼,贪瞋痴慢,只要有这些东西在,不但修行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连开悟都不可能。如果说他有悟处,那是文字表面上的理解,是表面上的,所以讲小悟。绝对不可能彻悟,大彻大悟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彻悟之人烦恼没有了。大悟之人烦恼伏住了。这个小小的,有一点小悟处,文字表面上,无关于痛痒的这种悟处,小悟,贡高我慢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自己要明了。傲慢是业障,障碍自己的悟门,障碍自己的功夫,如果有这个习气,自己警觉到,我今天的功夫不得力,没上轨道,还有这些东西存在。这讲个「慢」字。

  诸位还要记住贪、瞋、痴,只要还有一点习气在,就是经的意思,决定不可能有悟处。所以佛法修行,什么叫功夫?贪瞋痴没有了,这是功夫,这真正功夫。贪瞋痴纵然有,决定能伏得住,真正能伏得住,在念佛人来讲功夫成片;换句话说,讲带业往生你就有把握,自己有把握,也有感应。如果在境界里面还会起贪瞋痴慢,疑是怀疑,还会起这些烦恼,换句话说,不管你怎么样修法,六道轮回还是有分,还是没有办法超越。这个东西决定不能骗人。如果说你这些烦恼没断,神明、佛菩萨可以保佑你,那是骗人的,那不是真的。世间之事都不可以侥幸而得,何况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事!

  严居士今天回台北去,他昨天到我这来,我托他带一点东西回去。他告诉我,因果报应真的丝毫不爽,他到台北去是住在他一个朋友家里,这个朋友也是个演艺人员,大概是歌星还是影星搞不清楚。在没多久之前,他大概有唱片在外面卖的,有人把它翻版(就是盗印),他向法院告他,敲了他一笔,敲了一百万台币。大概不到一、二个月,他家房子烧掉了,命里没有,得到了还得把房子赔上。所以严居士跟我说,佛菩萨保佑,他念了一年多佛,佛菩萨保佑。他原来决定是一号去的,如果一号去,他住那个房子,房子被烧掉,他说如果不烧死也吓死。所以说命里面没有的就是没有,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

  最近的《明伦月刊》,你看看里面有一个访问许炎墩的,许炎墩现在是瑞成书局的老板。他的祖父、父亲对于李老师非常的护持,说实在话,李老师要得不到他家里大力的护持,李老师在台中事业没有办法发展。所以护法非常重要,他这是祖孙三代热心护法。所以他这个访问里面,那一段诸位可以看看,他引用他父亲的话。他每把钱捐出来,不知不觉又有好多钱来了,他说永远好像这个钱财用不尽,这一边舍了,那一边就来了,不舍就不来。不舍什么?你命里面有那么多,永远就是那么多,用完就没有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财富从哪里来?从布施得来的。财布施得财用不缺乏,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布施是因,财、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果报怎么来的?修因得来的。你不修因,期望这个果报,不可能。果报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要自己去修得的。所以他看看这些因果报应,想想,愈想愈有道理。他做生意有的时候也被人家坑,他想大概是我前生欠他的,我还他就算了,我好好念佛,也不跟人计较,求一个心安理得。我说你这样对了,你也没饿死、也没冻死,纵然被别人骗去了,你还能过得下去,还能活得下去,不要跟人家争。要什么?要修布施,你肯布施你的福就大。还有人说,我没有钱怎么能布施?诸位要晓得,没有钱的人布施一块钱,比那个有钱的人布施一万块钱的功德还要大。什么道理?他诚心,他已经尽到他的力量,这个道理在此地。有钱的人舍个一万、二万的,他还有傲慢的习气,自己觉得比别人要强,带着傲慢的习气,所以反而福报不如贫穷人。

  这就是我举这一个例子,在顺境、逆境只要心里面还有这个习气,我们的功夫就不上轨道,要记住。如何我们诵经、听经能够大彻大悟?如何修行能够得功夫成片、能够得一心不乱?必须把烦恼习气从根拔除。佛法自始至终重视实行,不在空谈,在实行。所以这个地方,法达是出家人,那个时候的出家人三衣一钵,什么也没有,能够比别人强的,或者胜过别人的,那就是他在佛法里懂得东西多,或者他有专长,别人所不能比的,起了傲慢心。所以,祖师呵斥他,要把这个毛病改掉。我们看底下: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这是很深的责备,『负』就是仗势着,你今天仗势你自己念了十年的《法华经》,对别人起傲慢之心,你不晓得过失。祖师是一语道破,你念经虽然念得很熟,经义你没有懂得,你没有悟处。

  听吾偈曰。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这是教诫他。礼拜,礼拜是修行的一种,修什么?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傲慢的习气修掉。世出世间都把这个列在德行的第一条,世间法,你看《礼记》里面也把这个列在第一条;出世间法,我们看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列在第一条。所以要晓得礼敬的本意,就是要断除我们傲慢习气的。『幢』,在此地是个比喻,就是高显的意思,比喻的贡高我慢。头怎么可以不至地?这是从前的礼节,今天我们只有对佛菩萨五体投地。这里还用这种礼,这是修行人专用的,不仅是折服傲慢,而且是修身修性。所以礼拜是一种修行的法门,自古以来有专修这个法门的。像他是念经,念了十年;有人专门修礼拜,一天拜三千拜,拜很多年的。

  我受戒的时候,道源法师给我说一桩故事,那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民国初年,说有个蜡烛师,这个故事好像《影尘回忆录》里头有,晒蜡烛师,这是道源法师见过。这个人是个很忠厚老成的人,他在寺庙里管香灯,专门管点蜡烛、烧香,管这个;这是要专门有一个人照顾,怕起火灾。有别的法师跟他开玩笑,六月天大家都晒衣服,人家就跟他开玩笑说,香灯师,蜡烛都上霉了,要搬出去晒一晒。他很傻,他就真的搬出去晒,结果一晒,蜡烛统统晒化掉了。以后老和尚看到这个样子,他说算了,你不要当香灯,他说你到阿育王寺(供的是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你就是天天到那里去礼拜。他拜了三年,拜了三年开悟了,本来不认识字,到以后能够作诗、能够作偈子,讲经说法非常流利。他是拜佛拜开悟的,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多拜开悟了。所以佛门里面拜佛是一种修行,有专修这个法门的。所以人一定要老诚,要老实,要诚恳。

  『有我罪即生』,「我」就是我执。当然贡高我慢是从我生起来的,没有我,谁贡高我慢?所以佛法重视无我。无我,如果对初机人讲:无我,我没有这还得了,他马上就生恐怖心。无我,简单就是叫无有私心,无有我执。不是没有我这个身,不是没有我这个心,不是没有我这个作用,有身体、有心也有作用。没有我贪,没有我瞋,没有我痴,没有我慢,没有这个东西,这叫无我,他就好懂了。无我是无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没这个东西,他好懂,他放心了。没有我,就是我私、自私自利没有,没有这个。你有了这些贪瞋痴慢罪业就生了,这就生罪业。『亡功福无比』,「亡」就是把它去掉,亡也当作「无」讲,与无是通的,念无功福无比也可以,念亡、念无都可以讲,就是要把我慢去掉。「功」就是功德,功德、福报那是无比的。还有一个讲法,无功有无漏的意思,无功是什么?不居功德。自己纵然有胜人之处,绝不以为然,不但没有骄傲,更谦虚,更恭敬,这是无比的福报。这是大师跟他一见面,对他的教训。然后说:

  师又曰。汝名什么。】

  祖师又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曰。法达。】

  他就说,我的名字叫『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名字起得不错,『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达』是通达无碍。名字不错,但是你对于佛法没有通达,『何曾达法』,你没通达。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他念了十年《法华经》,一天念一部,天天不休歇,这个也很难得,不容易。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你虽然天天念,念了十年,你没有开悟,没有悟,这个念就是白念。这个意思诸位要细心去体会,像我们在《印光大师法语》里面,他解释「有禅有净土」,参禅必须到明心见性才叫有禅,不是说每天盘腿打坐就叫有禅,那是误会。念经也是如此,念经要大开圆解才叫有教,否则的话,天天念,念里头意思没懂,这就是『空诵但循声』,你空念,意思没有能够会通。所以在佛门种种修行的方法,讲有与没有,是一个很高的水准。唯独净土容易,因为净土的水准没有那么高。「有净」,只要有深信切愿,一心持名,这就叫有净。所以比起教、比起禅,那要方便得多。我们对宗门、教下,要讲一个「有」字,这一生真的未必能做到。但是净要讲「有」,的确是不难做到,换句话说,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是你肯不肯做。可是诸位也要晓得,有净也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还是要放下,你才有净。

  诸位要晓得,这种放下之后,你所得到的没有法子说,得到的那个功德利益,诸佛菩萨都说不尽,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诸位想想,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我们舍掉放下的,值得几何?几何个什么?这种就是佛门常讲的舍一得万报。你要在这个世间,心放不下、舍不得,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就没分。我们看看过去,看看近代,看看这几年那些往生的人,多自在,多潇洒。像倓老法师所见到的,亲眼所见到的这三个人,一个出家人,两个在家的,在家一个男居士、一个女居士,说走就走了,这是彻底放下了,他才有这样的能力。看看这三个人,只有郑居士(男居士)是有一点学问,平常在外面还讲经说法,出家的修无师跟女居士都是不认识字的,什么本事都没有的,说走就走,走得那么自在,这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的,这个一点不假,绝对不是骗人的。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住这个房子,我们这个世间再豪华壮丽的房子,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普通人住的房子。那个地方人家这个地不是铺地毯,是铺黄金,我们这个世间能办得到吗?建筑的材料不是水泥、钢筋、木材,不是这些,是金银、琉璃、珍珠、玛瑙七宝,不能跟人家比。那个地方是自己的家乡,不肯回去,到外面流浪,吃尽了苦头叫冤枉,实在是太冤枉了。所以自己要晓得、要觉悟,只有这个法门人人做得到,除这个法门之外,其他法门不容易做到。这个「有」字,这个水准相当之高。所以教下讲要『明心』,也就是大开圆解,你要真正通达经义、明白经义,这就叫『菩萨』。「菩萨」这个意思就是觉悟的人,你不迷惑,我们常讲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就叫做菩萨,他不再迷惑。

  汝今有缘故。】

  你到我这来,我们两个总算是有缘,你到我这来,有缘才来。

  吾今为汝说。】

  因为有缘我才跟你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这个意思,因为他是念经的人,经是佛说的,所以他念多了就起了傲慢。这祖师就当头一棒,教他要相信佛没说话,佛没讲经,你要相信这个。换句话说,你多记得这些经文、言语,不值得骄傲,要紧的是真正通达经义。所以你要相信『佛无言』,佛一生讲经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是随顺众生而说的。佛自己有没有一句话说?一句也没有,一个字也没有,所以你要相信这个。你要从言说当中悟入「无言」,无言就见性了,你要向这个里头悟入。『莲华从口发』,「莲华」是比喻,比喻真性,真性佛用言语说出来,你要体会那里头的意思,所谓是言外之意,你要能体会这个,决定不能死在言语之下。念经死在文字之中,那学的全是死的,这个还是迷而不觉;如果说悟了,那就是觉而不迷。这就是教给他念经的原则,应该要这样念法。

  达闻偈。悔谢曰。】

  法达听了祖师教训之后,很好,立刻就能忏悔,就能够改过,礼谢祖师。

  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

  这是真正忏悔,他真正能下定决心改过,我从今以后,我应当对一切人,我都谦虚、恭敬。

  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他的确是如此,被六祖一看就看破了,从哪里看?从他傲慢。在此地,我并不是叫你们看别人,是教诸位回光返照,照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有没有贡高我慢,有没有贪瞋嫉妒?如果还有这个念头存在,那就是障碍。我们听经读经不会开悟,我们修行功夫不会得力,所谓不得力,烦恼伏不住,得力是能够真正伏住烦恼。六祖看得没错,他现在自己说出来了,《法华经》念了十年,确实心里有疑惑,求祖师给他开示。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这一句,人人必须自己反省,不仅是读经,乃至学佛、念佛、生活,都要有宗旨所在,我们人生才有意义。否则的话,这个人活在这个世间,的确是醉生梦死,不晓得为什么活的。人活在世间没有个宗旨,真的,不晓得为什么活的;死也糊里糊涂死,不知道为什么死的。这个人没有意义,糊涂一辈子。所以一定要觉悟,我活在这个世间要活得有意义,在这个世间我有一个方向,我有一个目标,我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这个人就有意义,这就是所谓说精神生活。人有志,这叫有志气,不管在什么境遇里面,他的精神是饱满的,他能禁得起考验,能禁得起打击。为什么?他有方向,他有目标,他一定要把他的目标去完成,要达到。所以这个很重要。读经,你为什么读这个经?所以这还是叫他的名字说,『法达』,法本来就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像《华严经》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怎么不通达?你自己心里不通达,是你自己迷,经没有疑惑,你心里面有疑惑。所以底下接着问,问到中心的地方了,你念这个经以什么为宗旨?你为什么念这部经,目的何在?就是这个意思。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他念经是瞎念,可能就是对这欢喜、爱好,天天念,也不晓得宗旨在哪里。『趣』是趣向。「岂知宗趣」,底下虽然话没说出来,这是求祖师给他开导。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祖师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个经念一遍给我听,我给你解释。『诵』是背诵。

  法达即高声念经。】

  从头念。

  至方便品。】

  这念得不多,『方便品』是第二品。《法华经》一共有二十八品,念到「方便品」,才念第二品,他没念多少。

  师曰。止。】

  不要念了,行了,这部经的宗旨、义趣全都晓得了,全都明了了。

  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出世』,是讲佛出现在世间,是讲这个。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

  《法华经》里面譬喻说得非常之多,里面还有「譬喻品」,说再多的譬喻也超不出这个范围,祖师也确确实实把握到《法华经》的中心理论。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这一句话就把整个《法华经》的宗旨全盘托出来了。我们注意这个『一』,「唯以一大事因缘」。所以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就为这个事情。所以他有宗旨,这个宗旨完成他就走了,他有意义而来的。所以我们注重这个「一」字,《华严经》里面讲「一真法界」,《弥陀经》里面讲「一心不乱」,禅宗常说「识得一,万事毕」,你几时认得一,一切事情都解决、都圆满了。连孔老夫子也说一,你们看《论语》,《论语》里面有两次句子,「一以贯之」,这句话在《论语》里头出现两次。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出现在我们中国,也就跟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差不多,也是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可惜的是我们当时人、后人不认识。可是我们仔细看看孔老夫子的书,看看历史上的记载,细心去想一想,确确实实是为这桩事情。他一生以一个模范的老师出现在世间,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一生到处讲学(讲经说法就是讲学),一生讲经说法,孔老夫子一生也是周游列国,讲学。不过孔老夫子所讲的,限于人道;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范围比孔老夫子讲得广泛,他讲到六道,不但讲到六道,还讲到他方世界,讲到过去未来,这是内容比孔老夫子所讲的广泛得很多。可是在义趣上来讲,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在基础的概念上,我们看到很多相同的地方,像「一以贯之」,这就是基础、根本,以这个为出发点;在修学过程当中,佛法讲觉正净,夫子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意思差不多都相同,所依据的理论、教人的方法,相同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这是《法华经》上说的。佛的知见是什么?佛是觉,就是觉悟的知识,觉悟的见解,我们的知识、见解不迷不邪,这就是叫「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是以这个来教化众生。

  世人外迷着相。】

  这讲世间人,我们佛法里面常讲的业障。业障,在此地说得清清楚楚的,外面被色相迷了。

  内迷着空。】

  「外迷着相」是讲六道凡夫。『内迷着空』是讲二乘圣者,声闻、缘觉,这些人也讲禅,他没有禅,他有定,他没有禅;要讲教,他也没有教,他没有开悟,他没有大开圆解。可见得这个水准就相当之高,证到阿罗汉果了,禅与教还是没有,还没分。因为有教、有禅,他能破无明,能见真性,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着相就是三界之相,我们讲四生九有,或者讲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你在这个色相里面还起贪瞋痴,还起这个。顺境里面你有贪心,逆境里面你有瞋恚心,你还起这个念头,这就是迷,迷着。二乘人他这个离开,六道里面的一切色相他不贪染,他也没有瞋恚,他真正摆脱、舍掉了。他怎么?他「着空」,这是二乘人的病,这个空就是所谓的偏真涅槃,他入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楞严经》上来讲,就很不好听,《楞严经》上佛讲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境界,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看六尘里面,他堕在法尘里头,前面是色声香触味,这个他离掉了,他堕落在法尘里头。法尘有两种,一种生法尘,一种灭法尘,他是着了灭法尘,空相,所以他不能见性。这在《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呵斥小乘人。

  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

  凡夫要能够离相,二乘要能离空,空有二边都不着。

  即是内外不迷。】

  这才叫做悟处,内外都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不迷,心就开悟了。你因为心被这些执着迷了,着相(就是着有),这就是我执;着空,这是法执。空有二边都不执着是我执、法执都破了,所以你自己的心性就开显了,心开意解,意就是末那识,里头的结解开了。末那,你看唯识里面所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意解就是四大烦恼解除了,这叫意解,心开了,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这心开了。四大烦恼,这是我们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叫俱生烦恼,不是这一生的,生生世世带来的,叫俱生烦恼。第一个就是我见,我见拿我们现在的话叫成见。要破除我见从哪里开头?先把自己的成见破除。不管在什么场所,不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固执自己的见解,多听听别人的。

  特别是做领袖的人,一个成功的真正的领袖,他没有主意。所以国父孙中山先生讲得好,「权与能」,当老板的不要聪明、不要智慧,要什么?要决断,要有权。做伙计的要个个聪明,个个有智慧,个个都有主意,你们每个人主意说出来,老板来采取,这是最高明的。老板如果有主意,底下那个伙计谁也不敢说话,结果变成老板孤家寡人一个,你这个事业不能发展。所以真正聪明的老板,他自己想怎么做,他不说,他一定会叫底下的人说出来。说出来,不错,很好!实际上他那个主意跟他自己想的一样,就采取用他,我用你的,那个人高兴,拼命替你干。你要说这个我早就有这个意见,人家即使替你做,心也凉了,不肯努力。所以一个领导的人要有权,不要有能。国父孙中山先生常常拿刘备跟诸葛亮来比喻,刘备,皇帝有权,他没有能;诸葛亮给他做宰相,有能,他出主意,他主意多、方法多,刘备能驾驭他、能用他。所以一个领导的人不要有能。

  领导的人不要想东西,为什么?他要保持头脑的清净,那个舵才能把得稳。常常出主意,常常计划,心地不清净,不能够顾全大局,他往往看的时候偏在一边,他不能看到全面。所以这些对诸位,你在家庭、事业上都有帮助,你学了都有用处。所以领导人,高明的领导人就要头脑清醒,头脑清醒,他什么事情不想,所以有几个方案摆在面前,他马上能决断。为什么?他从整个全面大局,他看得清楚,他冷静,他选择哪种决定有利的。所以佛法学了之后,用处太大太大了。这个叫意解。我见解开了,我爱、我慢、我痴这是四大烦恼,这个四大烦恼都解除了,叫意解,意解了之后,心就开了,就开悟了。『一念心开』,要专一,到一。「一念」就是没有念,没有杂念;有念就不一,就不是一心。一心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才心开意解,这个时候佛知佛见就现前,就是你觉悟的知见,觉知觉见,决定不迷了。

  佛犹觉也。】

  这说得多明白,佛就是觉,觉而不迷。

  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

  这是《法华经》上讲佛知见,他讲了这四个方式。这四个方式前两个是老师的,老师只能做到前面两个,后面两个是学生的。前面这个『开』,是个比喻字,我们中国人也常讲「顿开茅塞」,好像我们心里头有东西阻塞,阻塞的东西拿掉,这一下开朗了。我们的心就是被贪瞋痴慢,这四大烦恼障蔽了。佛为我们开启,说许多的理论,说许多的方法,我们听了之后这才恍然觉悟,原来自己还有觉知觉见,就是自己还有佛知佛见。佛要不为我们说,我们自己不晓得,自己还有这么回事情,自己不晓得自己原来与佛没有两样。为什么有两样?那就是祖师前面说的,「法即甚达,汝心不达」。法即甚达这个意思就是佛知佛见,我们心里头自己有障碍,自己迷了,不是法迷,是自心迷,自己心迷,法没有迷。再跟诸位说,还是自己迷,境界上有没有迷?没有迷,境上哪有迷的?境里面有物质的环境、有人事的环境,物质、人事的环境都不迷,谁迷?自己迷。

  也许你说,我不相信,我看到那个人迷惑颠倒。那些人迷不迷,与自己毫不相关,那些人觉是法界,迷还是法界,迷悟统统是法界。要紧的在哪里?在自己。自己要悟了,外面法界是一真法界;自己要迷了,外头境界是十法界。你看看这个关系多大,外面境界随自己心之迷悟在转变,境随心转。所以佛一成佛,看到大地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佛,佛眼睛里面没有看到众生、饿鬼、畜生,没有,统统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迷人看佛菩萨也迷惑颠倒,看佛菩萨也是众生。可见得境界不是一定的,境界时时刻刻在变化,随着你的心在转。诸位如果是有几年功夫,真正在这里做,你能够体会得到,这是真的。因为你境界提升了,你对于一切人事看法不一样,觉悟跟迷决定不相同,见解、看法不一样。我们现在世间人讲人生观、宇宙观,他会转变的,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不相同。唯有佛知佛见,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看法。所以佛能为我们开导。

  开导之后,还怕我们不识货,更亲切一层指示给我们,这就是『示』。「示」是为我们指出来,一桩一桩的指示出来,这就更亲切。所以老师对我们,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对我们的保佑,就是开示。佛陀不在世,这个开示在经典,读诵经典就是听佛菩萨的开示。如何才能达意?这个重要!六祖说的,如果要是不明了意思,念经是白念了。怎么样能通达意?一心。所以诸位,我们遇不到好老师没有关系,至诚恭敬,诚敬能感通,它有感应;不诚不敬,这里头有障碍。所以只要你一心去念就会通达,自自然然会明了。你要没有一点恭敬心那不行,那没有用处的,就是念佛菩萨名号也是如此,要以极诚敬之心,那真是「念一句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都在诚敬上,这个重要。

  我们听了佛的开导,看了佛给我们的指示,自己要『悟』。「悟」是什么?豁然明了,通达理论,事实的真相,这一下明了了,这个叫悟。悟了以后怎么样?要『入』,「入」是讲证得。什么叫证入?是把你一下觉悟的那些理论、事实真相,统统变成实际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待人接物,就是这个,这叫入。不能把整个佛法变成生活,你没有入进去。入进去,我们的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佛法跟自己实际的生活、事相行为分不开,这个叫证入。所以证入才有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受用,悟而不入不行,你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你不能应用。如何能把这些道理应用在自己生活当中,那我们现在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佛菩萨。所以诸位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你看那些修行人他怎么入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那都是悟入了。

  这五十三个人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在家比出家多,多得太多了。在家的,就是四十多个人里面,各行各业统统都有。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无论是男女老少,我们凡夫看到,他跟我们没有两样,他也做生意,他也做买卖,他也做工,他也是公务员,或者是他当阿兵哥,统统都有,人家那个思想、行为,所作所为全是菩萨,全是佛。所以说到佛,绝对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身才叫佛,做工的也是佛,经商的也是佛,做官的也是佛,甚至于从前挑大粪的也是佛。你看国清寺丰干和尚,阿弥陀佛再来的,他在那里干什么?就是六祖从前在黄梅干的事情,舂米,那是佛。文殊、普贤两个干什么?大厨房里面烧火的,伙夫。他们不一样,完全把这个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他的生活就是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智慧,没有烦恼,常生智慧,这是叫悟入。所以读《华严经》五十三参,你看人家入的境界,你才晓得怎么叫做入,就是活用,完全用上了。这里是说佛知见的这四种。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

  老师加持,佛菩萨保佑,只能做到开示,底下的事情是要靠自己,自己要觉悟。悟了就要做到就是入,入也就是证,我们讲证果,中国大陆俗话讲得道了,得道就是入。怎么得道了?他做到了,他就得道。虽然悟了,做不到,那是只有悟,没入。没入怎么样?不得受用,不能离苦得乐,得不到受用。纵然讲得天花乱坠,自己还是烦恼重重,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还是罪业,将来还是要受报,这个悟了有什么用?悟了一定要做到,做到就是入。所以小悟有小入,大悟有大入,彻悟有彻入,这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只有悟而没有做到的人,这个不是佛弟子,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再看底下经文:

  即觉知见。】

  就是觉悟的知识,觉悟的见解。

  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真性』就是真心,就是你自己本有的真心统统现前,待人接物都用真心,决定没有虚伪,不自欺,当然不欺人。诸位要晓得,凡是欺人之人必定自欺,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绝没有欺骗人的道理。所以自欺之人必定欺人,欺人一定自欺,欺骗,自己骗自己,这就是迷惑颠倒,这是用的妄心,不是用真心。真心不自欺、不欺人,而以大慈大悲真诚待人接物,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之福无量无边。

  汝慎勿错解经意。】

  这个地方特别开导他,你千万要慎重,绝不能把经意搞错,错解了。

  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这个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一般人学佛,念经、听经错就错在这里,这叫根本错,从这个地方错了,永远错下去。「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是释迦牟尼佛,这个『佛之知见』是谁?是自己,你要这样觉悟就对了。你要认为《法华经》里面讲「开示悟入」是释迦牟尼佛的事情,是诸佛如来的事情,我们没有分,你念这个经干什么?这个经就叫白念了。祖师说的话更不好听,这个是『谤经毁佛』,这罪过就更大了。所以都是说的我们自己分上的,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是说的自己。大方广在哪里?大方广就是我们自性,我们自性的体大、相大、作用大,这就是大方广。除了自己之外,哪来的大方广?所以见解一定要正确。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可见得佛讲的「开示悟入」,是针对我们自己来说的。佛已经成佛,已经破迷开悟,开示悟入对他来讲毫无意义,他讲开示悟入完全是为我们说的。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由此可知,一部《法华经》讲什么?就是讲的自己的心性,除了自家心性之外,与别佛不相干。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

  真心是光明的,是充满智慧的。

  贪爱尘境。】

  我们本性光明丧失掉了,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尘』,五欲六尘。对于五欲六尘上起了贪心,用这一个字就能代表一切的烦恼。贪不到,这就瞋;贪到,他就不瞋了。贪不到就瞋,所以瞋是从贪起的。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一个就是『贪』。所以这是一切烦恼的大根大本。因此,菩萨修行第一个法门,叫布施。布施是什么?舍,就是把贪打掉,这是根本烦恼。要断烦恼,从哪里断起?从根断起,根就是贪心。所以教你能舍、能放下,什么都能舍,什么都能放下。《华严经.第六回向》里面讲六十多种的舍、布施,六十多种,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不能布施,所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第六回向」是讲般若波罗蜜的,般若波罗蜜从什么地方得来?从布施,真正放下。真正放下之后自己智慧开了,因为你遮蔽、障碍没有了,你把障碍统统放下、统统舍掉,本性里面光明才能够现前。

  「第七回向」就是方便波罗蜜,那是什么?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在十回向里头,李老师讲的时候,讲到第七回向他就走了。「第六回向」是般若波罗蜜里面特别讲布施,讲六十多种布施,这个很有味道。它十回向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面是方便、愿、力、智,按这个顺序排的。但是讲到般若波罗蜜的手段,是讲布施。放不下,智慧就不能现前,业障就不能消除,永远「自蔽光明」。所以一定要把贪爱的习气断掉。贪爱习气断掉之后,爱就变成慈悲,慈悲就是爱。为什么不再叫爱?因为心性里头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爱叫慈悲;心性有染污、有障碍,这个露出来的叫爱,不叫慈悲。所以慈悲跟爱在形相上完全相同,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情的;一个是觉悟的,一个是迷惑的;一个是充满智慧的,一个是无量烦恼的,这不相同。

  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里面贪爱,这是烦恼。里面的习气不断,于是乎你才会被外面境界困扰,境界一现前你就起心动念,你在境界里面就生烦恼,自己做不了主宰,被外境所转,甘心受境界的『驱驰』,就是为它去奔波、为它去受苦,这讲的世间相。所以人生在世,我们古人有说「为谁辛苦为谁忙」,劳劳碌碌的搞这一生,究竟为什么?这个要觉悟。我跟诸位说,我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想这个问题,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我为什么要来?我来干什么的?我就常常想这个问题,总得有个理由,来干什么的。你要不能把这个理由找出来,把目标、方向、宗旨找出来,这个生活没有意义,这个就是糊里糊涂的,糊里糊涂过一辈子不甘心。所以人一定(前面讲)要有宗旨,有方向、有目标,人生充满了意义,这个人生值得。世间人目标比较短近一点,像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立功、立德、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这个目标只是短程的近目标,不是究竟的目标。究竟的目标在佛法里面,那就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们这一生做个明白人,做一个觉而不迷的人,这是一个正确的宗旨,是大目标、大方向。为了觉而不迷,你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觉而不迷,这个就是自利,利他就是造福众生,造福里面最大的福报,帮助别人也觉而不迷。

  所以我告诉诸位同修,台湾真正有福报,无量无边的福报。今天我们台北同修,给我写封信来,我们道场现在很上轨道,努力的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现在新的机器又买了九部,录放机最近买了九部。那边发心布施的同修很多,写信给我,海外这些道场,我们每一个道场都希望能供养他们一套全套的母带(一套母带在台湾大概要十万块钱,台币总要十万块钱,我们希望每一个道场都供养一套)。现在有两个专家在做,他说所做出来的东西,里面一些杂音都洗得干干净净的,我不晓得用什么技术洗的。而且把我从前讲的《楞严经》,不晓得从哪里找到的,他们居然找到一个,现在已经完成五十多个带子,他说再有两个月这一部《楞严经》可以能够做完。因为我自己晓得的,在很多年前我讲《楞严经》,有一个巫居士,他是用圆盘大机器,他录的是整套,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保存,那是最完整的,其他的人带子都不会完整,他是最完整的一套《楞严经》带子。他说把里面所有的杂音统统洗掉,等于在录音室现场录的一样,非常之好。台湾同修真发心,真正是难得,这是好消息,大福报。

  我过去有一个构想,台湾现在有五十多个大专院校,我那个时候想法就是每一个大专院校送它一套录放机、送一台电视,五十多个学校,一个学校十万块钱,大概要五百万。我们是每年有多少钱就先送,我离开台北之前已经送了四个学校,逐渐每个院校我们都送。因为他们都有学佛社,他学佛社里电视摆在那里,学生可以看,有的时候老师他们也去看,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佛法。请法师,讲经的法师还是太少,不够分配。所以尽量来利用电视,在台湾用电视可以。在美国最普通的,最有效果的是录音带,他们方便。在美国的同修,说坐在电视机面前看两个小时,他恐怕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录音带的效果比录影带的效果要大,但是道场我们还是供养。所以真正在做是台湾,今天全世界佛教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处所能比得上台湾的,台湾修福。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前面讲世间相,因为众生迷惑颠倒,「甘受驱驰」也可以解释为六道轮回,发展到极处就是六道轮回。正因为如此,这才劳动了释迦牟尼佛,从大定当中起来,来为我们说法,说种种法,苦口婆心。『劝令寝息』,「寝息」就是止息贪爱。『莫向外求』,「莫向外求」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是这个意思。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法是积极,不是消极。有很多人他把意思解错了,像昨天那一位教授,小乘讲到无我,他说我没有了,他慌了,不知道怎么办,我都没有了,那还搞什么?他错了,错解了意思。所以是教我们息贪瞋痴,不是叫我们什么享受都没有,这一切享受是福报。没有贪瞋痴,这种受用就乐,比如富有的,他享受很富足,他乐,他里头没有贪瞋痴;贫穷的,他虽然三餐饭吃不饱,他也快乐,为什么?他知足,他也不贪求,知足常乐,那个乐是真乐,富而乐,贫也乐。

  在孔子的学生里面,颜回是最贫穷的,他最快乐。孔老夫子看到那个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一天到晚快乐的不得了。安贫乐道,他里头有真乐,这是没有相当修养,达不到这个境界,他做不到。眼前这个生活苦,贫苦,这是属于福报,前世少修布施,布施得少,这一世在财富上就困难、就缺乏;前世布施得多,这一世物质生活就富裕,这个因是前世种的,这一世所受的是果报,这勉强不得的。要改善,能不能改善?能改善,只要你懂理论、懂方法。怎么改善法?布施。现在布施,这一生也能够受得到果报,你要做上个三、五年以上就行,像《了凡四训》,那就是最好的榜样。你觉得我现在物质生活很困难,你修财布施,真诚的去布施,依照《了凡四训》里面的理论、方法去做,你做上个三年到五年,一定有效,你那个命就转过来了。

  依照他那种方法,改造命运的人很多很多,我记得我过去跟诸位讲我那个朋友刘渊武,他就是一家完全照《了凡四训》做,现在非常好,完全转过来,他一见到我就给我顶礼,说我救了他一家。我说我没有救你,是你自己救你自己,我不过送你一本书而已。我那个书不知道送了多少人,但是人家拿去他不做,你肯做,你肯做是你自己救自己。我对你可以说没有帮一点忙,就送本书给你而已,你是真看、真信、真做,是自求多福。所以一定要从病根上拔除,把贪瞋痴慢的习气洗掉,「莫向外求」,要守本分,安于本分。如果我们生活能够过得去,还有多余的,最好布施,福报不要享尽,那你的后福就无穷,不要做表面工作。

  你看李老师在台湾四十年,他是民国三十六年一光复就来了,住在台中正气街九号,你们有很多人也有去见过的,那个房子谁愿意住?他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吗?决定可能的,他每个月收入相当可观。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那个官阶是简任一级,相当高的,简任一级要是军官的话,同中将。他还在好几个学校里面兼的教授,他有相当好的收入,他一个人,他为什么不改善他的生活?他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六十块钱,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民国五十几年的时候我跟他在一起,他一个月只用六十块钱,多余的钱全都做慈善事业,做佛教事业。他那一身中山装穿一辈子,没有做一件新衣服,吃饭那个小锅带个把子,一个人,锅也是它、碗也是它,这样过一生。我们看看,那是人不堪其忧,他也不改其乐,他真乐!他的学生接受他的教化,直接听他经、听他课的,我们最保守的估计有三十多万人,三十多万!福报留在最后享,走的时候预知时至,无疾而终。日夜给他念佛六百多人,四十九天不间断,这种福报到哪去找去?那不是找来的,都是甘心情愿来的,至诚恭敬来的。

  所以说能有福报多帮助人,多做好事,而好事里面最好的事情,帮助人开悟,这是最好的事情。我们继承李老师的遗志,继承李老师的事业,虽然不是直接接台中的事业,我们建立一个事业,继承老师的精神,继承李老师弘法利生的大愿,这样就好,所以我在台北做。这个地方,葛居士以前在台中见过李老师,也是当面告诉他,希望把净土宗带到美国来,他的期望。他给我们写的这个招牌,他最后所写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纪念。我们一定要珍惜李老师对于我们的期望,能把弘法利生的事业发扬光大,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就圆满。实在做不到,缘不足,我们自己的功德圆满,念念圆满。缘不足,是这个地方他们的福德因缘没成熟,我们慢慢再等待,一方面等待,一方面来帮助他,希望他这个缘能早一天成熟,这是我们可以能做得到的。再看底下一段,这就是祖师自己说的,前面都是经里面的意思。

  吾亦劝一切人。】

  『吾』是六祖大师自称。他老人家也是常常劝一切人:

  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跟《法华经》世尊所说的宗旨没有两样。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

  口里头说得都很好听,都是好话,心里面还有:

  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

  这就是心恶。口善不必多说,心恶他老人家具体的给我们指出来,这样的心思就是恶。

  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

  『正心』就是真心起作用,《大学》里面说「意诚而后心正」,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大悲心,深心、大悲心就是正心,对自己心清净,对别人慈悲。对人决定是慈悲的,对自己决定是清净不染,这就叫「正心」。我们能够常常用正心,『常生智慧』。

  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这才算是一个真正开悟之人。什么叫开悟?这就叫开悟了。所以现在骗人的很多,甚至于还有人印证。我在洛杉矶讲经,有五个人说是一个上师给他们印证,他们这五个人开悟了,他们来问我。我跟他们讲,没开悟。他们说为什么?我说我没有开悟,你们来问我,可见得你们没有开悟,你们要开悟了,你们不会来问我。大家一笑了之。当然没开悟,他们开悟还会来听我讲经说法吗?还会来问我吗?什么叫开悟,这个叫开悟。我们那种场合,儿戏,说说笑笑就完了。为什么?讲,他也不懂,贡高我慢,开悟的人哪有贡高我慢的?他们说自己开悟了。我说你们没有开悟,这是开悟的人吗?六祖在《坛经》里讲得多清楚,开悟的人心里头没有『贪瞋嫉妒』,没有『谄佞我慢』,「谄」是巴结人,贡高我慢,侵犯别人,害一切众生,这种念头统统没有,这是个开悟的人。他还有贡高我慢,这个人没有开悟。所以有上师给他证明,说他开悟,那就是骗人的人。

  现在假佛法很多,诸位不要上当。头上给你插个草,「你将来决定可以往生,不念佛也能往生」,那更是大骗子。我们这次在庄严寺,遇到一个很年轻的法师,他也会插,还有个比丘尼也会插,而且他还不要作法的,他马上就给你插。他们懂针灸,懂穴道,他说人头顶上,人身的穴道,最大的穴道就是顶门这个穴道,你要晓得,插对了,一下插进去,这个很简单的事情。所以现在人迷惑颠倒的人多,很容易受骗,很容易上当。没有耐心,不愿意读诵大乘经典,想投机取巧,想侥幸成就,这个心理就是错误的。学佛修行怎么可以侥幸?怎么可以投机取巧?所以这不是正知正见,这些人他才遇到妖魔鬼怪。那些人他为什么不找我?我也很想快一点成佛,他都不找我,他找他们,他不找我。这是告诉你什么叫开悟,开悟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子。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

  开悟,要念念开悟。

  勿开众生知见。】

  『众生知见』是什么?就是口善心恶,就是贪瞋嫉妒,这是众生知见。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

  就是世间知见,那就免不了六道轮回。

  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这个讲就是不能执着,你要是『劳劳』,辛辛苦苦,辛辛苦苦执着我每天要念经,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功课,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学佛,这错了,这跟牦牛爱尾有什么两样?『牦牛』,这个牛在我们中国西藏、西康、青海一代,身上的毛很长,这一种牛的习性最爱惜牠的尾巴,这就是执着,最爱惜牠的尾巴,这是愚痴,这有什么两样。所以这是错误的,就是不要执着,一定要明了意思,要把它做到,这是真正学佛。天天念经,不懂意思,平常口善心恶,一切都还照常,这完全是凡夫知见,这个没有用处的。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他就反问,他说要是这样的话,只要我意思懂得,我照做,经可以不要念了吗?这也是错误,偏到那一边去,偏到空,不偏有就偏空。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

  经没有过失,并不障碍你的觉性。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

  迷的人对自己损害,悟的人对自己有大利益。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

  经可以天天念,这个不碍事。你念,明了,天天要做到。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只晓得念,不解意思,做不到,那你是被经所转了,换句话说,被经束缚了。转经的时候,在经里面得大自在,心开意解,得解脱。「口诵心行」,这是真修,真正的修行,是一个好的学者。学佛必定要成佛,成佛就是成就佛知佛见,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下一次我们从偈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