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16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十六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6

  请掀开经本,看「参请机缘第六」,法达禅师这一节。上一次我们把这个讲了一半,今天我们从偈子看起: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从这个偈颂看起,这是六祖大师开导法达禅师,纠正他修学上的过失。他也非常的难得,听了祖师开导之后,就能够忏悔,改过自新,所以他能有成就,这都不是偶然的。他是一个念《法华经》的人,所以这一段开示当中祖师就经以及他自己的名号,直截了当的给他指出他这个病根之所在。偈颂也就是这一番开示的结论,总结。『心迷法华转』,「转」就是被境界转,因为你不悟,你念经就被经转。所以总是被外境所转,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说「死在字里行间」,叫读死书,书呆子,这个就是被境界转,他不悟。『心悟转法华』,你要是开悟,开悟你就能转《法华》(这个「转」当活用讲),《法华经》里面的道理方法你完全能够活用在自己生活上,那就是转《法华经》。所以心迷的时候,处处被经文束缚着,死的。『诵经久不明』,你念经念了三千部,换句话说,你念了十年,念十年都不开悟。『与义作雠家』,「义」就是经义,经中的义理你不悟!不悟,你的心思、言行与经义都相违背,这就好比是冤家。天天念《法华经》,天天跟《法华经》作对,不能体会经义,不能活用经义,就是违背经的旨意,等于是仇家,仇家就是冤家,就是这个意思。

  『无念念即正』,「无念」是没有做作念经的心,有心去念经这是有念,不容易体会到经义。无念就是正心念经,念经是每天的功课,天天应该要做的,这个里面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是日常功课,就跟穿衣、吃饭一样,你把功课念经就当作穿衣、吃饭,这就是正念。『有念念成邪』,这就是邪念,所以他就被经所转。譬如有许多人念经、拜佛,他用的什么心?好胜心。我每天很精进念佛,为什么念佛?我比别人念得多,别人都不如我。凡是属于这一类的就错了,心就不清净,这是「有念」,有这些不正的念头,这就是邪念。『有无俱不计』,有念要把它打掉,无念也要打掉,这个才是真正的正,真正的正念。到这种境界,就跟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有无都放下了。『长御白牛车』,「御」就是驾驶的意思,「白牛车」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比喻作大乘佛法,白牛就是马。古时候马车是最大的车,马车可以坐十几个人,比鹿车、羊车都要大。所以从前是最大的车,比喻作大乘,大白牛车就是大的马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

  法达禅师听了祖师的开导,又听了祖师以两首偈颂来做总结,『不觉悲泣』,「泣」是流眼泪没有音声,就是哭了没有哭出声音,悲泣。『言下大悟』,他开悟了。

  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祖师这么一开示、一指点,他明白了,过去十年念《法华经》,确确实实是死在《法华经》里头,念的是死书,念成个书呆子,还贡高我慢,还目中无人,『乃被法华转』,确确实实被法华转,没有能够转《法华》。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

  这是他提出,他自己的疑惑。《法华经》是讲成佛的经典,所谓一阐提也有佛性。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把真实的话给我们说出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所以在佛法里讲平等,到法华会上才讲到彻底究竟的平等。一阐提,在从前佛讲一阐提不能成佛,那是权说的、方便说的、鼓励大家说的。在法华会上宣告,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成佛。所以后来的人认为这部经叫成佛的《法华》,讲成佛之道讲得最圆满。他这个疑问就在此地,经上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这是讲那些大阿罗汉与这些明心见性的菩萨们,他们总共起来,大家来思惟、来度量,想想佛的智慧到底有多大?佛说都不可能,没有办法能够测度佛的智慧。这是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法华经》上说的。

  他的疑问就在底下这一句,『今令凡夫但悟自心』,现在我们是凡夫,凡夫位,凡夫只要是自己开悟,开悟就是悟了自己的心性。这个开悟最简单、最明白的说法,就是你一下觉悟过来之后,我过去从早到晚待人接物错用了心,用妄心,知道错了。而今而后我用真心,用真诚之心,这就是开悟。一切虚伪心都没有,这是开悟的意思,因为这个心跟佛心没有两样,这个心就是佛知佛见。可是一悟之后你就得用,就得要用真诚之心待人接物。如果说彻底的开悟,跟诸位说,彻底的开悟就是真正相信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而今而后一心一意求生西方,这叫彻底开悟。前面虽然讲用的真心、诚心待人接物,要想出三界还是不容易。但是可以说不堕三恶道,那是决定有把握的,来生有人天福报,不会堕三恶道的。真正要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蕅益大师说,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这是正确的,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凡夫但悟自心,就叫做佛知佛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自家不是上根利智,听了这样的话,听了佛经上讲的,听了大师说的这番话,免不了疑惑,要毁谤。这是一个问题。底下又说:

  又经说三车。】

  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

  羊鹿之车。】

  这是比喻小乘,羊车比喻声闻,鹿车比喻缘觉。

  与白牛之车。】

  白牛车比喻大乘,比喻菩萨。

  如何区别。】

  就是大乘、中乘、小乘,怎么个分别法?

  愿和尚再垂开示。】

  这是求祖师再给他说明。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

  《法华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你自己迷失了,你自己违背了经意。

  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这真是一句话点破。为什么佛在经上讲,这些大声闻、这些诸菩萨统统合起来,思惟、度量佛的智慧都不可能,原因在哪里?就在度量。度量是什么?他用分别心、用执着心,当然不能测佛智,这是违背自性。

  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愈推愈远,决定没有办法知道真相。怎么样才晓得佛知佛见?你把思量、推想统统打掉,当下就是。所以凡夫能把一切思量、分别、执着统统都打掉,当下就是佛知佛见。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这个两句话很重要。佛在《华严》、《圆觉》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所说的是平等法,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这个法门是圆顿法门,凡夫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你说凡夫几时能成得了佛?悟了就成佛,迷了就是凡夫,佛与凡夫就是迷悟之间而已。所以《法华经》是为凡夫说的,不是为佛说的。

  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

  《法华经.方便品》里面有五千人退席,退席随他退,他不肯相信,退席吃亏的是他自己。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这是《法华经.譬喻品》里面说的。『三车』是权说,「三车」就是比喻三乘。大白牛车比喻的是一真法界,一佛乘。「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佛传给我们,实实在在讲就是一佛乘,不肯相信的,再对他说大乘、中乘、小乘;肯相信的,用不着那么麻烦。今日之下说实实在在的话,肯相信西方净土,肯发愿往生极乐,当下就成佛,这就是一佛乘。不肯相信的,再讲禅、讲密、讲教,再讲其他的法门,那是不肯相信。所以这个我们自己要明了,别人信与不信,与我们自己总没有关系。不要因为什么?别人不信,很多人都不信,大概这个靠不住。诸位要知道,真正识货的人少,不识货的人大多数,识货的人他占便宜,不识货的人他吃亏。所以决定不要因为多数人都相信别的法门,都不相信念佛法门,那是他不识货。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

  这是《法华经.方便品》里面说的,「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假如佛要不是这样说法,佛对不起众生,众生不信,再说别的,这是能说得过去的;众生要相信,再给他说别的,那是讲不过去的。

  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

  『省』就是觉悟,你怎么不省察?《法华经》里面讲有许多比喻、讲有许多故事,统统讲的是一佛乘。所以《法华经》初学的人不大容易看得懂,你要看的时候都看故事,就像法达一样,都被《法华》转了,《法华经》好,好在哪里不晓得,念了十年,也不知道这个经好在哪里。

  三车是假。为昔时故。】

  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是在晚年。他老人家一生讲经讲了四十九年,我们中国祖师把它分作五个阶段,四十九年分作五个阶段,就好像一般办学一样,有幼稚园、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我们祖师也是类似这样的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华严时,《华严》因为佛在定中所说的,我们世间凡夫都看不到的,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不知道他在那里讲《华严经》。所以《华严》是二七日中讲完的,就是十四天讲完的,定中讲的。所以现在一般外国人他不承认,他对《华严经》不承认,他们讲原始佛教,从小乘讲起。像现在一般学校里面开课,讲佛教课程,讲原始佛教,都从阿含小乘讲起,他们不承认《华严经》。因为他们不相信佛定中说法,他们不相信,他们完全就事论事,佛从定中起来之后,这才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四谛法,这是现在外国人承认的,这是原始佛教,好比佛教的小学。阿含讲了十二年,再讲方等,方等讲了八年,方等好比中学,由方等再讲到般若。般若讲的时间最长,讲了二十二年,换句话说,也是佛教课程里面主要的课程,讲了二十二年。般若以后这才讲到法华,《法华经》也讲了八年。所以《法华》是最后的阶段,好比是研究所一样。这就说了,讲三乘是过去,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这三个阶段里面讲的三乘法。

  一乘是实。】

  在《法华经》讲一乘法,这是真实法,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乘经典除了这部经典之外,就是《华严经》,这两部经在佛法里称之为一乘经。

  为今时故。】

  这是讲现前这个阶段,因为大家都有几十年薰修,可以接受大法,可以接受真实法。

  只教汝去假归实。】

  这是讲真实法。

  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名』是假名,这连我们中国老子都晓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假名,说不出来的。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做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

  所有『珍』是珍宝,『财』是财富。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自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诚心,你要能够在生活当中以真诚待人接物,那就是无尽的宝藏,尽情去受用。受用的时候『更不作父想』,「父想」是比喻诸佛恩德给我们的,你也用不着这么想,你这样想法就错了。『亦不做子想』,「子」是指众生。到这种境界真是无佛、无众生,虽然一切受用自在,也不做受用自在想,这就叫三轮体空。由此可知,大师说的话不多,我们能够体会到是把整个《法华经》的经义完全用在生活上。所以这叫做持《法华经》,这就转经了,不是被经转了。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这个就说明读经没有妨碍,读经有什么妨碍?与你自己生活、行为、用心,统统没有妨碍。不是说我悟入之后,我就可以不要念经,那也是执着,也错了。所以这个几句开示,我们多想一想,因为它这个都是原则性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统统用得上。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

  法达承蒙祖师启示、开发,也就是他真正觉悟了。所以,『欢喜』!非常欢喜的时候就不知不觉的『踊跃』,所谓手舞之、足蹈之,欢喜到极处。

  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经过大师一句话指点,他就把平常那个仗势一下都忘掉了。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出世旨』就是《法华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出现在这个世间宗旨何在?他虽然念了三千部,他没有明白。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在前面六祖大师给他说明白了,这过去他不晓得。这个一大事因缘,就是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的。开示悟入,这是度众生的四个层次,四种方式。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没有办法止住多生多劫狂妄的习气。这都是忏悔的意思。

  羊鹿牛权设。】

  这是讲佛教化众生,不得已而用这些权巧方便法,说三乘、说五乘。

  初中后善扬。】

  不管佛怎么个说法,佛总是显示第一义。这个要在佛的言语、文字当中去看他的善巧,体会他的真实义,然后你才晓得,不管他怎么说,统统说的第一义,统统说的是一乘法。这就是指《法华经》,比喻也好,因缘也好,故事也好,统统显示一乘是实。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火宅』,这是《法华经.譬喻品》里面讲的,譬喻我们这个三界,「三界火宅」,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虽然是个火宅,烦恼重重、生死不断,可是你要是一悟,那问题就解决了。由此可知,一悟,现前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迷,那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是人法界,人法界里头还是五浊恶世,可见得这个迷悟的关系太大了。所以一悟才晓得原来自性就是法王。法王是什么?法王是佛,佛称之为法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你现在是通达、开悟了,从今以后你可以称得上是个念经的僧,以前还不行。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他从这个之后,他悟了,『领玄旨』,「领」就是领略、就是领会,也就是我们讲的开悟。开悟之后他天天还是念经,每一天还是念一部。《法华经》里面讲法师有五种,里面就有一种「读诵」,他是属于读诵。我们再看下面第四位,第四位是智通禅师: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

  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安徽省寿县,『安丰』是一个小镇,在寿县的西南方。

  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

  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地方,就能看到古人的功力,他为什么遇到一个善知识,他会开悟?你看法达,实在讲法达念了十年《法华经》,跟我们一般凡夫,普通法师没有两样。一遇到六祖他就开悟,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就在他专。我们今人比不上古人的地方,就是不知道专。现在人好高骛远,要样样都想通达,结果是一样都不通,这是大病、大病。我们看到六祖底下开悟的这些人,我们就能够发现,实在讲他没有别的秘诀,就是一个专,一生专攻一部经,锲而不舍。他这一门,一悟了怎么样?一悟就一切都通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那是真通了。像六祖,六祖开悟了,他不认识字,不管什么经论你去请教他,你念给他听,他就给你讲,他没有一样不通。怕的是不悟,不悟是样样都不通,悟了是什么都通,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人家『看《楞伽经》约千余遍』,《楞伽》是唯识经论里面也是个重要的经典,唯识是六经十一论,这是它根本的经典。六经里面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其次的就是《楞伽经》,所以这在唯识宗里是很重要的经典。他念了千余遍,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他经过六祖这么一指点,他马上就贯通了,都是根底深。千余遍念了:

  而不会三身四智。】

  这是《楞伽经》上所讲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底下会讲到。这是《楞伽经》里面很重要的思想,他虽然念得很熟,他不会,所谓不会就是没有办法把「三身四智」应用在生活上。诸位要晓得三身四智应用在生活上就不叫凡夫,这个人就是菩萨。

  礼师求解其义。】

  『礼』就是来参拜,特地到曹溪来拜祖师,求祖师给他说明意思。

  师曰。】

  你看,这六祖真不得了,实实在在不得了,《楞伽经》好难懂!六祖非常简单就把三身四智给我们讲清楚了,我们马上就用得上。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

  你看,一句话道破了,就是自家的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如本性在哪里?《楞严经》上说得详细,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见闻嗅尝就是本性,所以叫见性、闻性。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他眼睛也见,我们眼睛也见,我们用眼识见,佛菩萨用见性见,就这点不相同。我们也听,佛菩萨用闻性闻,我们用耳识听,用六识的就是凡夫,用六根根性的就是佛菩萨。那个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用的是六根根性。用根性跟用六识,有什么不相同的?性是平等的,性里面没有分别。六祖前头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见性里面本来无一物,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就好像镜子照外面境界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绝对是平等的,这是见性见。我们凡夫见外面境界是眼识见,眼识是分别的,这一分别里面就有好恶,有好恶就有贪瞋,所以这个烦恼就连带起来了。用见性见,不生烦恼,只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六祖见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就是会用见性,会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我们今天的病在哪里?我们用六识。用六识见色闻声,分别执着、计较度量,贪瞋痴慢统统跟着起来了,这是凡夫。

  圆满报身。汝之智也。】

  『智』是什么?「智」是性的起用,智慧。你只要会用六根根性,所起的作用都是智慧,常生智慧。这个智慧是般若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学来的,不是博学多闻得来的,这个智慧是从本性里面透出来的。所以你要会用六根根性,智慧自然现起来;你要不会用,这个智慧求也求不到的,没法子求。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行』是行为,一切的动作、一切的行为,就是「千百亿化身」。这讲的一点都不错,要知道我们现前这个身,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它不是个真的,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里面的影像,你看到有动作,也很灵活,其实是什么?它是相续相。你看看电影的底片,你就晓得了,它是一个相接着一个相,相续相。所以《楞严经》上讲,我们现前世界、我们这个肉身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你要说这个身相是真实的,那你是误会了,彻底误会了,它是个相续相,就跟电影银幕里头的相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觉得它是假的?它生灭得太快了。我们看电影,现在电影片放映,它是一秒钟二十四张,镜头开关就二十四次。镜头一打开,放一个影片在银幕上,立刻关起来,再打开放第二张,一秒钟放二十四张,你就不晓得那是假的。

  佛讲我们现前生灭的速度太大了,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如果我们弹得快的话,我想一秒钟弹四次没有问题,就算四次,这是不算很快的,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你们想想,那一秒钟多少个镜头、多少开合,二十多万,二个十万八千!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我们眼前这个一切相,依正庄严是生灭相,我们觉察不出来。我们就算最笨的这个方法,一秒钟弹四次,就有二十多万个生灭,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我们眼前身心世界是个虚妄的,原来是个相续相,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所谓是千百亿化身。这是讲的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这就是凡圣的区别,也就是智通禅师他迷悟关键的所在,他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说是『离本性』,另外讲三身,这三身是『有身无智』。「智」就是讲四智,四智不离本性,离四智而说三身,那就是祖师这一句话「有身无智」。你要是悟了三身,『三身无有自性』,这个「自性」当自体讲,无有自体,这就叫『四智菩提』。为什么?三身从一自性而生,不是三身当中各个有自性。这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现、所变统统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佛法讲,「万法皆空,无有一法可得」,就是从这个道理上说的,也就是这是事实真相,从事实真相上说的,无有一法可得。所以佛菩萨他心清净,众生因为迷惑颠倒不知道,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心不安。佛菩萨晓得没有得失,实实在在没有得失,所以心安,理得到了,他理明了,心安理得,道理他明了。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每一个人现前都有三身,就是你自己悟不悟?你要觉悟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叫凡夫。

  发明成四智。】

  『发明』是什么?起作用。觉悟三身,起的作用就是『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凡夫有见、有闻,这就是六根起作用,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起作用。佛菩萨也是如此,也是六根在六境上起作用。刚才讲,凡夫起作用,是由于我们迷了真性转变成八识,八识起作用。这个麻烦就大了,诸位要看看《百法明门》,你就明了了,把自己的四智变成了八识。八识里面与它相应的心所,不相应的心所一大堆,无量无边的烦恼统统从这起来的,这是迷。悟了怎么?悟了转八识成四智,就是烦恼心所统统没有了,烟消云散,『超然登佛地』。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佛,这真的,一点都不假。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谛』是你要真正相信,你要把所听的道理真正搞通,确实没有疑惑,你相信了。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这是教诫他。『驰求』是什么?向外去求,向六尘境界里面去求。那只是嘴皮上的佛法,『终日说菩提』,「说菩提」,实际上他不觉,天天说觉,说觉自己还迷惑颠倒,他不觉,这个没有用处的。所以佛法要向内求,不能向外求,从内心里面去求,向外求就错了。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前面讲了三身,『四智』还没讲,「四智」的意思能不能请祖师给我们说说?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

  『三身』要明白了,『四智』自然通达,还有什么问的?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有此智。还成无智。】

  这个几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可见得『三身』跟『四智』是有密切连带的关系,悟三身,必定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四智;如果没有三身,单单讲四智,这四智也是名字而已,不过解释解释名相而已。纵然你也会说,说得也没错,跟佛讲的没错,你还是『无智』,因为什么?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颠三倒四,你并没有智慧。由此可知,祖师是希望我们真正悟三身,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皆是四智,这个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复偈曰。】

  智通有问,祖师非常慈悲,既问了,当然还是要给他解释。这个地方这首偈子,把法相唯识的道理说尽了。他是禅宗,从这个地方我们格外的相信,真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他心通了,法相也通了,没有一样不通。而且通达之人说来真是简单、明了,言语简单,意思非常的圆满。

  大圆镜智性清净。】

  自性清净心就比喻作大圆镜。所以古人也常讲「用心如镜」,我们平常用心要像一面明镜一样,这就是『大圆镜智』。镜子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家的佛性。所以「大圆镜智」就是真心的本体,下面三种智是起作用,就是你的真心起用。明心见性的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用的心就是这个,这是他跟我们不一样的,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他心永远清净,一尘不染。

  平等性智心无病。】

  『平等性智』是什么?就是第七识。第七识觉悟了,第七识觉悟了就叫做「平等性智」。没有觉悟,怎么样?不平等。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他有我执、有法执,既然有我,我比别人总要高一点,所以他就有我慢。如何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这个心能够对一切人、对一切事、一切物平等,末那识就转过来了。末那识是最不平等的,末那识转过来之后,对佛、对一切众生完全一律平等,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境界里面,心决定不起分别执着,决定没有执着。执着是大病,分别执着是大病,末那识也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这个东西要是不转过来,你就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

  妙观察智见非功。】

  『妙观察智』是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是分别心最重。这怎么转法?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样样都明了,虽然明了里面不起乱想。只是明了而不起乱想,你的心就自在,自在明了就叫做「妙观察智」。我们今天用的第六意识不一样,第六意识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它起胡思乱想,想前想后。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明了,里头没有胡思乱想。所以诸位要是把这个纲领把握住了,你就晓得我们真正作功夫,修行用功怎么个用法?就用四智。逐渐逐渐你这样学,时间学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不转而转,就把八识转成四智。

  成所作智同圆镜。】

  它这个效果等同大圆镜,它是能够成就一切的事业,所以叫『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什么?指前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因为意是妙观察,转过来就是妙观察。由此可知,如果你觉悟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假如你要是迷了,眼耳鼻舌身造罪业。谁去造罪业?当然是眼耳鼻舌身,没有眼耳鼻舌身你怎么造罪业?你没有东西造。所以一觉悟了,眼耳鼻舌身就是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成所作智。下面第二首:

  五八六七果因转。】

  『五』是前五识,『八』是第八识,『六』是第六识,『七』是末那识。『果因转』是前五识跟第八识果上转;第六识、第七识是因上转。转八识成四智是有次第的。所以我们功夫用在哪里?功夫要用在六、七识,因为它是因上转。所以我们首先要觉悟,我们要以真心、要以诚心来修行,这个修行里头包括待人接物,要用真心,要用诚心。怎么做法?那就是第六、第七,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要明了,样样要清楚,绝对不能胡思乱想。我们平常在讲席当中说得比较容易懂一点,我说四句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你用的心就是四智,就是妙观察智,就是平等性智。我们接触外面境界会想前想后、想东想西,这个完全落在八识里头,落在生死这一边,而不是落在菩提那一边。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的确很难。可是怎么样?如果我们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那你不能不做,你要不做,我们这一辈子出不了三界,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诸位说,当然可能,没有把握。如果你平常就这样干,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现在有把握。为什么说有把握?你对这个世间的情缘看得淡,你在这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世缘就淡;世缘淡,往生障碍少,没有障碍。世缘要重的话,你看《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讲,凡夫生死一关最难透脱。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平常要看得淡。淡不是不负责任,要负责尽职,事上要做到,心里要淡,心里要没有执着。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把家庭看作道场,把眷属看作同修,这样就好。为什么?心是平等的,纵然不平等,它慢慢会拉平等。道场同修很多,我们以对待同修,爱护同修、帮助同修这样的心情对待家亲眷属,帮助他成就。

  看家庭,要像道场一样爱护。可是现在一般人,他这个观念错误了,他对家爱护,他对道场不爱护。这个他是没念过《地藏经》,念过《地藏经》,他就晓得那个罪过很大,因为道场的东西是十方常住,糟蹋掉的时候罪过无量无边。家里不会结罪,譬如家里面,我茶杯打掉了,打掉就算了。道场打掉茶杯,钱是十方常住,十方众生来贡献的,你打掉了你要去赔谁?十方众生凡是佛门弟子供养的,他都有分,这个罪就结不清。所以常住物不能盗!你看戒律里也是如此,为什么说盗常住一线、一针、一草,罪过都要堕阿鼻地狱?最初我们看到,哪有这么严重,怎么会这么严重?到以后想想,我想通了,真的是如此。譬如这个东西是我的,人家把我的偷去了,他只欠我一个人的,他将来还的时候也只还我一个人。如果我心量大,算了,免还了,他罪就没有了,就不需要。但是,譬如说这一个市政府,市政府公共设施,像台湾现在有人偷电话,公用电话被人偷去了,这个不得了。为什么?这是全市老百姓纳的税来建设的,你把这个东西偷去之后,你偷了谁的东西?你偷了全市老百姓,每个人都有一分,你这个债还不清。这个都市里头有一百万人,换句话说,你就欠一百万个人的债,这个决定划不来。如果这个东西是国家建设的,好了,那你负一国人的债,这个不得了,决定不能干这个事情。

  佛门更大,佛门比国家范围还大,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诸佛弟子,在家出家的佛弟子统统都有分,所以这个债务说不尽、还不清。这就是讲,常住物决定要爱惜,要比自己家里东西格外爱惜。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寺庙常住的东西随便糟蹋,这不是我自己家的东西。对自己家的东西很爱惜,对常住,认为这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无所谓。所以这观念上有很大的错误。佛讲的话没有妄语,这个结罪非常非常之严重。所以对常住物爱护,功德无量无边,《地藏经》上都有,维护旧的比添置新的功德还要大。所以转识成智就是在日用平常待人接物之间,我们要把那个心换过来,错误的心要改正过来。分别执着、感情用事,这是错误的;我们要不分别、不执着,要理智用事,这个就与四智菩提接近。转的时候,诸位要晓得:

  但用名言无实性。】

  转什么?换个名字而已,并不是说变了一个人,不是的。你看,我看书还是用眼看,我用眼睛看书,一面看书,一面在想里头的意思,这就是用的眼识,第六意识;我用眼睛看书一直看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里面什么意思一概不去想它,这就是用妙观察智。思惟里面的道理,往往意思愈想愈远,想错了。什么都不思惟,会开悟,会有悟处。所以用思惟、用思考,不会开悟;不用思考,用定心,用清净心,会开悟。这个也是许多人不晓得,他们怎么去看经?都是用思惟,用猜测,用推想,这不行,这不会有悟处。为什么?他落在八识里头,八识是暗的,不是明的。四智是明,不是暗。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这两句话很重要。心迷了就叫识,心要是悟了就叫智,一悟以后永远不退转,就叫做『不留情』。情是迷,不留情就是悟了以后再不迷,一悟永悟,不会再迷,不会再退转回来,你就成功了。『繁兴』,「繁」是繁杂,「兴」是兴起,就是我们今天处这个社会,看这些人事环境、这些物质环境,非常非常复杂。虽然复杂,怎么样?境界虽然复杂,你的心不动,在这个复杂的环境里头,能够如如不动,这就叫定。真正禅定是这个意思。『那伽定』,那伽是大定。「那伽」是梵语,翻成中文有龙的意思,龙叫那伽,象也叫那伽。龙我们没见过,象我们见过。你看象牠站在那个地方,身体很大,都好像很定的样子,走路也慢吞吞的,牠总好像很定,牠不慌不张的。所以佛法讲大定都举这个比喻,龙、象,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仔细观察大象,佛常用牠来做比喻。「那伽定」就是这个意思,处再繁杂的事情,心不乱,都像在定中。大师把四智,你看简简单单用八句话说得这么清楚,这实实在在不容易。

  通顿悟性智。】

  智通禅师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三身四智他明白了,不但明白,他也真正不辜负六祖大师。他这一明白之后,他果然是「于转处不留情」,他就得到「繁兴永处那伽定」,他大彻大悟。他能够彻悟,悟了之后境界立刻能够转过来,而且能够不退转,这是得力于读经一千多遍的功力。他心里有疑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经过祖师这一点,他就大彻大悟了。

  遂呈偈曰。】

  这个偈子也就是他开悟的心得报告。

  三身元我体。】

  一体三身,并不是在这个身体之外,另外有个法身、有个报身,不是的,法、报、化身是一体,就在现在这个身体里面具足三身。

  四智本心明。】

  注意这个『本心』,「本心」是真心。本心起作用,明明白白就是四智,四智不要到外面去找,可见得三身四智统统具足。

  身智融无碍。】

  『融』是圆融,三身不碍四智,四智不碍三身,三身四智圆融一体,而且互为体用,三身以四智为体,四智以三身为用,体用不二,所谓是「圆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这一句话就跟《华严经》上清凉大师所说的一样,四种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起修皆妄动。】

  『起修』是什么?你起心动念要去修,那个就错了。起心动念去修,这是本来有的,你修什么?没有得修;所谓修就是去毛病、去障碍而已,恢复本来面目。四智三身到哪里去修?本来有的哪里去修?去掉这些障碍,本有的三身四智就现前了。所以说你起心动念要想怎么个修法,那是错误的。

  守住匪真精。】

  『守住』是什么?他虽然不起心动念去盲修瞎练,他执着,他守住,听说三身四智是本来有的,那以后就不要修,那也错了。诸位这两句话要好好的去思惟,换句话说,修,错了,不修也错了。到底怎么才对?那要自己去参。修是要修,修里头不要起妄想,不要胡思乱想;守也要守,不能执着,一定要破执着。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这种玄妙的意旨是因祖师开示,『晓』就是觉悟,他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祖师这么一指点,虽然念经念了几千遍,还是茫然不解;换句话说,跟法达禅师差不多,得不到受用,被经所转,不能转经。所以这是一下开悟了。『终亡染污名』,这个『亡』跟无的意思相同,从此以后不再染污了,不但有不能染污他,空也不能染污他,凡不能染污他,圣也不能染污他,可见他这个心真正清净了。智通法师这一段就到此地,再看下面是第五位智常禅师。

  僧智常。信州贵谿人。】

  这个地方就是在现在江西省贵谿县,在江西上饶附近。

  髫年出家。】

  这是很年轻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就出家。

  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这个很难得,出家之后,唯一的宗旨、期望,就是想明心见性。像我们前一次念到,上面的法达禅师念《法华经》,祖师问他宗旨。我也特别提示到,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一定要有个宗旨,要有个目标,我们人生就有意义。否则的话,这个人一生真正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去,实在是很可惜。人身难得,得人身还一辈子糊里糊涂,这个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有方向,要有目标。所以像他这就是有志,他有一个一生、毕生努力奋斗的方向。因为他有志,所以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阻挠不了他。有志跟没志不相同就在此地。有志的人什么样的艰难阻碍不了他,这个路不通,他还有那个路,所谓是善巧方便很多,他的方向、目标不变。他有一天也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问他,你从哪里来,你到这来想求什么?

  曰。学人近往洪州。】

  『洪州』就是南昌,距离他家乡不太远。他从洪州:

  白峰山礼大通和尚。】

  『白峰山』里头有一位法师,也是在那边弘法利生。

  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他参大通和尚,也请教他明心见性怎么个修法,大通和尚跟他说了一些,他还是怀疑,所以特地到曹溪来,求祖师给他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举』是教他,大通和尚怎么教你的,你说说,我听听,就是这个意思。

  曰。智常到彼。】

  就是到大通禅师那里去。

  凡经三月。未蒙示诲。】

  到那里去三个月,求他开示,大通和尚也没理他。

  为法切故。】

  就是为法心切。

  一夕独入丈室。】

  有一天晚上,他独自跑到方丈室去找老和尚。

  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

  他提出这么一句话,请大通和尚指点他。

  大通乃曰。】

  大通和尚听了他这个话,就跟他说:

  汝见虚空否。对曰。见。】

  这个意思好懂。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

  这是大通和尚给他这么开示。这么开示他听了之后,他还是囫囵吞枣,不懂。当然这个开示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哪里?所以这个开示的人,本身如果要没有见性,他没有办法帮助你见性。他自己本身见性了,他决定能帮助你见性,只要你能够听得懂,能够会得到他的意思,他就能帮得上忙。他说的这些也都是禅宗里面,所谓讲的这些公案、套语,像这些公式一样,你把《五灯会元》、《传灯录》多念念,你碰到人也会说,这叫口头禅,说得很像那回事情,实际上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我们看看祖师底下,他就把这个病指出来,他这底下说: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

  虽然听到大通和尚这一番开示,自己还是怀疑,犹豫不决。

  乞和尚开示。】

  『和尚』是指六祖大师。

  师曰。彼师所说。】

  『彼师』是指大通和尚,他所讲的:

  犹存知见。】

  他这个里头知见没断,没除,还有知见在。所谓知见就是见惑,见惑要没有除,当然不行。

  故令汝未了。】

  所以你听了之后,你当然不能够明了,不能够悟入。

  吾今示汝一偈。】

  祖师底下就开示告诉他。

  不见一法存无见。】

  这就是大通和尚开示的那个病就在此地,『不见一法』。前面祖师也曾经说过,「本来无一物」。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心里存着本来无一物,这就存了一个『无见』;本来无一物这个知见也没有,才是真正无一物。佛法讲的无,不是有无之无,有无之无去掉那个有还有个无,还是一个障碍。佛法里面讲无,是有无二边都离开叫无,无知见也无无知见,这样才行。所以大通和尚不彻底,他落在无的这一边,他有那边离掉了,他无这边执着了,他这边没有离掉。所以,这一关不能够透过,当然不能见性,这是障碍。

  大似浮云遮日面。】

  这是从比喻上说,就好像一块浮云,依旧把太阳遮住,太阳比作本性,你真如本性还是有障碍。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这都是指出大通和尚开示不究竟的处所。因为大通和尚教他执着『空知』,教他「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这个不行,这还是落在知见里头,你要是执着这个,这叫「守空知」,落在空里面去了。『还如太虚生闪电』,「太虚空」比喻真心,真心里头本来什么都没有,里面还有「闪电」,闪电还是有。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大通所讲的这些知见还有,你还存在,『瞥然兴』,「瞥然」就是暂时,虽然是短暂,就是虽然不很严重,但是这一种见解还在,还没有能够把它断除干净。『错认何曾解方便』,这是错认以无知无见就是真如本性,这个错了,这是错认了。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这两句话是指导他悟入之门。你自己应当一念自知非,『自知非』的意思,就是自知「见」与「知」都非。你有一个见,你有一个知,就是麻烦事情。你看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从哪来的?释迦牟尼佛答得很妙,「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从哪来的?无明的根本是什么?就是有知有见。所以我们一般人,世间人天天求知求见,天天要求知识,天天要求见解,见解、知识都要比别人高一等,这种人永远不能见性,他所成就的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有没有知见?没有知见。所以《般若经》里讲得好,「般若无知」,般若里头无知无见,这是般若之体,就是清净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这就对了。体是无知、清净,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我们凡夫是情识,凡夫心是有知有见,结果变成知见不圆满,就是有所不知、有所不见,因为你有知有见;你几时心清净了,到无知无见,你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这讲的,「汝当一念自知非」,你只要有心求知求见,这个就错了。『自己灵光常显现』,如果说把求知求见的这个心断掉,你心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六祖是如此,六祖没求过学、没念过经,他也不想到外头跟哪个学,也不想到外面去研究、去学东西,他不想,他就是修清净心。念佛人也一样,能够老老实实,一生就一句弥陀念到底,什么妄念不想,这个人将来要成大功,那个成就不可思议!天天到外面去参学、去研教,那决定比不上他,因为天天参学、研教,他的知见没有断除,这个人已经知见打掉了,这两个人的成就不能相比。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

  他听六祖这一开示,他就开悟了,豁然大悟,可见他平常很用功。

  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这个真的,这是讲他过去的毛病。他这种毛病,我们想想,可能我们自己也有,一天到晚想东想西,这是『无端起知见』,清净心里头本来没有的。『着相求菩提』,就是存着有无见,守着有空知,都是着相,着了空相、着了无相,着空相、着无相要想求明心见性,这是做不到的。

  情存一念悟。】

  『情』就是私心。这个私心是什么?我怎么还没有开悟?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这个都是「情存」,这个都是得一心、开悟的障碍。所以,一句佛号念下去,管它开悟不开悟,这样才行。常常挂着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诸位想想看,他怎么会得一心?一心里头还有个:我还没有得到一心。这不就乱了吗?哪里还能得一心。开悟的心,悟性是清净的,他常常说:我怎么还没有开悟?这就把开悟障碍住了;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就把一心障碍住了,就得不到。所以这个叫情存,不可以有这种妄念。

  宁越昔时迷。】

  因为他常常有这个念头在,所以他怎么能够超越得了迷惑颠倒?这是第一首偈子,说他过去在修学里面所犯的错误。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这首偈是讲他开悟。『自性觉源体』,「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诚心,是觉悟的根源,是万法的本体。『随照枉迁流』,「随照」是随着知见起作用;「枉」是冤枉,天天在起作用,没有功德;「迁流」就是念念迁谢,就是刹那不停。你看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心里面胡思乱想,当然最重要的是第六识、第七识,第七识是随着六根在执着,第六识随着前面六根在分别、在打妄想。诸佛菩萨也是随照,人家随照都成了功德。我们随照,这是冤枉了,不但没有功德,搞了一身的罪业,搞了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个原因在哪里?就是佛菩萨随照觉,他起觉的作用,我们随照迷,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迷悟不相同,随照没有两样,都是自性觉源体,诸佛如来是自性觉源体,我们凡夫还是自性觉源体,就是随照的迷悟不相同。『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如果不经过祖师这一指点,不是迷在有,就是迷在空,「两头」。不懂修行的人,一般凡夫都迷在有,着世间名闻利养,着这个相;学佛的人,着了法相,着了空,多半着空。哪里晓得空有是两头,两头统统是障碍。所以经过祖师这一指点,把这个两头才打掉。时间到了,后头还有一段,智常的还有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念到带子完了为止。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阿罗汉,中乘是辟支佛,大乘是菩萨,『最上乘』就是佛乘。所以《华严》跟《法华》讲,「唯有一佛乘」,这是讲最上乘的。『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

  这是教给他。

  法无四乘。】

  连最上乘,『四乘』。『法』哪有?「法」没有。

  人心自有等差。】

  所以佛讲这个四乘法是什么?是从众生迷悟浅深上说的。法哪里有?法没有。

  见闻转诵是小乘。】

  这就为他说了,小乘人见闻转诵,小乘不开悟。诸位要知道,小乘能得定,小乘不开悟,这是一点都不假。小乘的功夫能够修到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不开悟,所以他不能见性。

  悟法解义是中乘。】

  缘觉比他高,比小乘高,他有相当的觉悟,他悟法,他解义,但是他不是彻悟,依旧还是不见性。所以小乘人着重在读诵,缘觉他聪明,他能够有相当的觉悟。

  依法修行是大乘。】

  彻底觉悟之后,能够把义理应用在生活上,这个叫修行,这是『大乘』。「大乘」能把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显露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所以讲一乘法,一乘法就是讲的这个,确实《华严》跟《法华》都是讲这个,『万法尽通,万法俱备』,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一切不染』。外离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就是此地讲的『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是内不动心,这是『最上乘』。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