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1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十九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9

  二十九面第六行,末后的两句看起,或者我们从头念也可以。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行昌也就是志彻禅师,他在家姓张,叫张行昌。这个人也是很有善根,你看六祖在前世还欠他十两银子,六祖还借过他的钱,可见得他是有来历的,也不是一个平常人。欠钱一定要还债,决定躲不过,躲得过这一生,躲不过来生,躲得过来生,躲不过后生。所以,你要是真正通达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人与人之间,没有说哪个人占哪个人便宜,哪个人说吃了亏,没有,决定没有。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在这里也能看到因果的定律,可以说是果报丝毫不爽。他觉悟之后,想到祖师的恩德太大了,如何才能报佛恩、报祖师之恩?只有一个方法,『传法度生』。这桩事情,只要肯发心去做,没有一个人做不到。

  过去曾经跟诸位说过,李老师门下那些讲经说法的人,一半以上是小学毕业的。小学毕业都有这个能力,如果你们说没有能力,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相信的。你们为什么不能?你们不肯发心,这个是很大很大的一个障碍,尤其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自卑感。我们今天这个学佛社有严重的自卑感,这个观念要不突破,学佛社没有前途。当年鲁哀公那个时候是诸侯之一,也就是一个小国家的皇帝,请教孔夫子,你底下学生有没有好学的(好学就是有学问的)?孔老夫子推荐的人,颜回。颜回跟鲁哀公,真是门不当户不对,一个是王侯、贵族,一个是家里吃饭的饭碗都没有,「一箪食,一瓢饮」,孔子极力的赞叹,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没再听说有一个好学的了。如果像我们学佛社的人遇到这个事情,不敢说,为什么?门不当户不对,不敢讲。所以这自卑感要把它打掉,别人能,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离开台北这么久,我台北那些学讲经的,一直到今天没有中断,今天我还收到一个录音带。他们在讲堂讲现场录音,录来给我听听,很不错,很像个样子。这个人什么程度?小学毕业。你们诸位可以听听,录音带刚才我放在这上面,就是《普贤行愿品》。「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肯发心就没有法子,他要像这样不断的练习个十年、八年,将来就是法师;如果不出家,就像李老居士一样的,一方教化众生。我们自己不肯干,说这个太难了,不发心干,这个没有法子。一定要认真,要肯发心弘法利生,这样才真正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是确确实实的,他这个见地一点都不错,他不但是这么想法,他也认真的干。

  看底下这一句,『常览涅槃经』,可见得他在经典上真下功夫,「常」是不断的在那里读诵、在那里研究,这是一部大经,一共有四十卷,可见是相当之长。他对里面有一段经文,他有疑惑,就是『常』与『无常』的道理,这个在《涅槃经》第十三卷,所以他提出来,求六祖大师开示,给他解释。这一段解释非常非常重要,给我们以后修行人很大的一个启示。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这个讲法,会叫志彻禅师大吃一惊,为什么?跟佛讲的完全相反。所以他底下就说: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和尚所讲的,跟经文完全相反。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六祖大师就告诉他,我是一个『传佛心印』,代佛弘法度生的人,我所说的话,决定不敢违背佛经。志彻就讲:

  曰。经说佛性是常。】

  这是《涅槃经》上说的,『佛性是常』。

  和尚却言无常。】

  六祖你说无常。

  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

  这个说法明明跟经典里面所讲的相违背,明明相违,你又说绝对不违背佛经,这个叫人听了愈加疑惑。

  令学人转加疑惑。】

  本来他对于常与无常就很疑惑,这么一来加倍的疑惑,不但不能够把这个疑惑打破、解除,反而加重了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解。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

  《涅槃经》六祖的确是很熟悉,因为我们根据记载里面来看,《涅槃经》六祖大师从头到尾曾经讲过一遍。因为他那个时候逃难,刚刚离开黄梅逃难,路上遇到无尽藏比丘尼,就是在曹侯村。在那个地方住的时间也久,住了差不多有八、九个月,遇到这个比丘尼,比丘尼天天念一段,他就给她讲一段,这一部经他从头到尾讲完。其他的经我们在《坛经》里找不到迹象,《涅槃经》有。所以他说没有一个字意义不合经文。

  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乃至于今天对你,我也是没有两种说法,没错!志彻禅师就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

  『识』是知识,『量』当程度讲,我的知识程度都不够,『浅昧』。

  愿和尚委曲开示。】

  求六祖大师委曲婉转的详细给我说明。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涅槃经》上所讲的佛性是常,六祖所讲的佛性是无常,这个常跟无常是一个意思。而我们今天所以听不懂,我们认为常跟无常是两个相反的意思。所以这一点就迷惑了,不晓得他这个说法,跟释迦牟尼佛那个说法是相同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佛性是常,而六祖又说是无常?诸位要晓得,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破众生执着而已。众生执着佛性是无常,众生执着,为什么?迷,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所以佛就说佛性是常,无非是鼓励大家认真的来学佛,佛说的话没错。六祖今天说佛性是无常,专对志彻说的,为什么?志彻读了经,他就执着佛性是常,要把这个观念给打掉,要晓得佛法是本来无一物,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佛性确实是永恒存在的,没有变易的(就是我们六根根性),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但是它这个现相,相呢?迷的人好像是没有佛性,好像是无常,觉悟的人的确是常。虽然是常,不能有常的这个观念,有常这个观念就错了,那你佛性里头还有一物,有什么一物?有一个常在,常的对面是无常,那你又迷了。

  因此佛祖说法,无非是教我们破迷开悟而已!执着就是迷,打破执着就是悟。迷就是十法界、无量法界;悟了,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所以说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事就是相,就是像此地所说的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这是事,事无碍;理,就是这里讲的佛性,这是理,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统统有障碍,障碍从哪里产生的?是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执着,从这产生的。离开一切错误的分别执着,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无障碍的法界叫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的境界。有障碍,这是六凡、二乘、权教菩萨,那是有障碍。如果我们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无障碍的境界,在我们这种情形,坚固的执着,妄想执着决定打不破,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带业往生。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路子可以走,为什么?事事都有障碍。在念佛人要达到无障碍的境界是理一心不乱,这个要懂得,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的这个地位。

  大师给他开示里面主要就是发明这个道理。所以开示就问他:『汝知否』,你晓不晓得?『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佛性要常,那人不都是佛吗?应该都是佛才对,还有什么六道凡夫?可是佛性是真常,因为你迷了常,所以就以为是个无常。所以六祖说的话,就是针对迷惑颠倒、执着的人说的,『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你们想想看,他们两个人说的话,有没有矛盾,有没有违背?佛说佛性是常,是教人开悟的;六祖说佛性无常,是叫志彻开悟的,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晓得,六祖所说的无常,跟佛所说的常是一个用意,破当人的执着,话说的不一样,目的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佛,因为一切众生执着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有常,这个的确是一般人的执着,都认为自己有一个心。心什么?心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分别善恶,这都是心,这就是自己的心。总认为身可能是无常的,这心是常的,因为将来六道生死轮回,谁去轮回?这个心轮回,不是身轮回,身不会轮回。这就是我们佛门里讲的神识,一般人讲的灵魂,外道讲的神我,认为这个东西很灵。要晓得,八识是无常的,将来转识成智,如果识心要是常的,怎么能转成智?没有法子转成智;可以能够把它转成智,可见得它是无常的。所以佛对一般凡夫讲,一切诸法无常。而六祖说常,六祖因为志彻念《涅槃经》,死在字里行间,执着佛说的话,牢牢的不放,所以这个经就把他的悟门给堵塞了,必须在这个地方,要用这个方法把他堵塞的地方打通,他就会恍然大悟。所以六祖这个说法是针对志彻说的。他执着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这是无常的,生灭心。所以大师说有常是打掉他这个执着。

  就现相上来观察,自性往往被一些生灭法,所谓是有为法所掩盖了,就好像太阳被云彩遮住了。我们也可以说太阳光无常,你看一会儿被云遮着就没有了,一会儿云散就有了。从现相上来看,确实有这个现相。实际,实际上没有。六祖这个说法,就从这个现相上说;佛是从真实上说,太阳光是永恒的。我们在云彩底下看,太阳光是无常的,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有没有说错?两个都不错,两个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懂得佛祖说法的义趣之所在,这个样子才能开悟。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

  你看佛是对这些人说的,以这个为对象。

  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

  二乘声闻、缘觉,把真常他以为也是无常。所以一共成了八种颠倒。这个八种颠倒就是常乐我净,我们凡夫这四个字确实没有,可是以为什么?以为有,以为我们自己有常、有我、有乐、有净,凡夫自己认为有,其实确实没有,所以叫四种颠倒;阿罗汉跟辟支佛,他迷在佛性上,他认为佛性上也是无有常乐我净。我们执着有常乐我净,这是错误的,确实没有,执着;他是已经有以为没有,以为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所以他也是个颠倒错误的知见,这样一共就成八种颠倒。要知道你迷了,就好像日光是在,被云彩遮住了,你现在见不到,常乐我净是真有。所以有真常、真我、真乐、真净,这是一点都不假,佛能够证得,我们也能证得,问题在我们自己肯不肯修,肯修,没有一个人不能证得的。所以要晓得,经典上说常、说无常要通达它的义趣,常跟无常它是一个义趣,都是破我们执着而已。再看底下的经文:

  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

  『偏见』就是执着一边。

  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这个实实在在有,有在哪里?跟诸位说就在现前,就在自身,可是我们自身一天到晚苦得不得了。这又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迷了自己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你迷了。你要晓得你那些苦恼、烦恼,你自己如果去找一找看?像禅宗,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住少林寺的时候,冬天雪下得很深,雪下得很大、下得很深,慧可去找他,达摩也不理他,自己在那里打坐不理他。慧可看到这个样子,好像不能感动,达摩理都不理,于是自己发了狠心,拿个刀把自己手臂砍掉。砍掉一条胳臂,一个手拿着它,达摩一看:你何苦,你这干什么,你来干什么?他就说:我心不安,求你老人家替我安心。达摩就说:好,行,你把心拿来,拿来我替你安一安。他回头再想想,去找我的心在哪里?找不到。所以只好回答他,我觅心了不可得,我心找不到。他说:我替你安心竟,替你安好了。没有心,你还有什么烦恼?他这才一下恍然大悟。所以这个就是二祖,二祖慧可大师断了一条胳臂的。

  所以烦恼从哪里来的?自己找来的。你自己心里不打妄想,你哪来的烦恼?烦恼都是想前想后,可是那个想是空的、是假的,决定是虚妄的。所以叫妄想,你只要有想,统统叫妄想。《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妄想?你晓得三心不可得,你就会觉悟到,我们今天所有的知见、所有的思想统是虚妄的,统是叫自找麻烦。你本来没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不是个真的,你要不放下叫活受罪。所以佛菩萨看到你,叫你「可怜悯者」,真是可怜。为什么?他本来不要受罪,他自己找罪受,真是可怜。他如果说真有罪,那不是可怜,受罪他是应该的;他可以不受,他偏偏自己找罪受,这有什么办法?这个没有法子的。所以慧可被达摩一句话点醒,他的妄想从此以后就打掉了,打掉妄想就明心见性,所以成为禅宗第二代祖师。所以佛门讲这个术语叫「妄想」。凡是想都是虚妄的,凡是有想,那个人都叫不正常;正常的人,正常的人没有妄想,这是正常的。正常的人就叫做佛,就叫菩萨,除了佛与菩萨之外,统统不正常,为什么?统统打妄想,就是妄想多少就是了。妄想多的,六道凡夫;妄想少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比较少一点;没有妄想,那就是佛与那些大菩萨,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妄想。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一天到晚在那里干的统统错了,也想错了,也做错了。

  汝今依言背义。】

  这是六祖大师责备他。

  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

  这就是他经虽然念得很熟,把经里头的意思搞错了,完全搞违背了。以为什么?『断灭』叫无常;『及确定死常』,「死」是什么?死呆板,一成不变的,这个就叫常。哪里晓得佛祖的言语活活泼泼的,常他可以说无常,无常他也可以说常。听听他讲的统统有道理,人家字字句句是活的,他把它看死了,所以死在字里行间。这就是他错解了佛最后的遗教,因为《涅槃经》是最后讲的,佛讲完这个经就入灭了。

  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如果还是这样继续的执着下去,死在字里行间,你就是念上一千部也没用处。

  行昌忽然大悟。乃说偈言。】

  『偈言』就他的心得,他听了之后就恍然开悟。我们看他这底下两首偈: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这把他的病说出来了,他的病在哪里?就是『守』,「守」就是执着,执定了经上的文字,以为佛讲的有常性就是一成不变。『不知方便者』,「方便者」就是佛,佛是个善巧方便的人,佛说常、无常,这个意思都是破凡夫、二乘的执着。由此可知,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叫方便法。佛有没有真实法可说?没有。你从方便法里头一悟入,那叫真实法。真实法决定说不出的,只有你自己去悟。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方便是诱导你悟入真实,没有方便决定不能入真实。他是过去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底下有个比喻『犹春池拾砾』,「砾」是瓦砾,小石头,等于说到了宝所没有去捡宝,去捡那些石头回来,这个很冤枉。《涅槃经》是宝所,从宝所里头捡了些石头回来,不但没有好处,还惹一身麻烦。下面这就说明他的悟处,第一首是说他自己以往的过失: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这一悟就是见性。他因为过去执着,你看《涅槃经》念那么久,他不悟、不见性,现在在这个地方他见性了。『不施功』就是不假功用,豁然就见性,佛性就现前。为什么?执着一打掉,真相大白,就是佛性现前。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头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真的,这就讲的佛性是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变成凡夫,变成这么样的苦恼,原因在哪里?就是妄想执着害了我们。志彻禅师也是因为有妄想执着,所以念《涅槃经》不会开悟。被六祖点醒,他把妄想执着放下,这一放下就开悟、就见性。你看跟《华严经》讲的没有两样,妄想执着不放下,不行。后面是感激六祖的话: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如果不是六祖大师给他开导,他还是没有办法证得,所以这是感激的话。

  师曰。汝今彻也。】

  六祖说:行了,你现在贯彻、通达了,没有障碍了。

  宜名志彻。】

  他就给他起个名字,你名叫『志彻』,他就叫志彻禅师。

  彻礼谢而退。】

  这个就是张行昌。所以这些参请机缘里头,许许多多都是非常重要的启示,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常常犯的过失。再看底下一段,下面这一段是神会禅师,这个就是荷泽禅师,是禅宗史里面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六祖顿教法门在北方弘传就是他,他是最有力的一个人,把六祖大师顿教法门,传到北方去了。他的年岁很小:

  有一童子。名神会。】

  凡是讲『童子』,都是年龄不满二十岁,这个才叫「童子」。二十岁以上就不能称童子,可见他不满二十岁,十几岁,人很聪明,『名神会』。

  襄阳高氏子。】

  『襄阳』在现在的湖北,俗家姓『高』。

  年十三。】

  所以他称童子,十三岁。在六祖大师道场是小沙弥,聪明,很顽皮,你从这边看,你能看得出来。

  自玉泉来参礼。】

  他是从玉泉寺这边来的。刚才说了,这个人实实在在是有宿根,有很深厚的宿根。所以这么小的年岁,他就出去参学,而且去参访当代第一位大善知识。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

  诸位要知道,这十三岁。六祖大师对任何一个人,你看看在称呼、在礼貌上,我们看不出他有个怠慢的地方。他称神会,十三岁的一个小孩,也称他『知识』,就是善知识,尊称。从玉泉到曹溪,在当时差不多是一千多里路,那个时候步行,要靠走路,恐怕也得走一个月,才能走得到。所以说『远来』,非常艰难,非常辛苦,这么远到这来。『还将得本来否』,这一句话是禅机,也就是试验他的,测验他的程度。就是说你有没有明了根本,禅家所谓讲「本来面目」,你有没有明白这回事情?

  若有本。则合识主。】

  如果你根本明白了,这就是『有本』,那你应当认识自己的主人公,就是自性,换句话说,你应该见性了。

  试说看。】

  你试试说给我看看。这十三岁来参学的小朋友,六祖大师也得考一考他。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这个小沙弥也很厉害,话说得是没错,但是是不是自己真正的境界?还是常常听别人讲的,自己套着人家的话来说?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取次』就是太草率,就是说得太容易了,话的确讲的是不错,那是道听涂说,不是自己的境界,答得也很快,这是太轻慢了。所以这个问答,答的时候不但是听言语,还要看他的态度,能够看得出来,他是记问之学,还是自己真有悟处。真有悟处,跟在外面所听的、看得多,这种东西不一样,神情态度都不一样。神会他是听的不少,到处听这些禅师、法师讲经说法,听了不少,他记得也不少,年轻记忆力好,所以不是自己的境界。

  以拄杖打三下。】

  这个时候因为他太草率的答复,看他不是自己悟处,道听涂说的,六祖就拿拐杖打了他三下。

  会乃问曰。】

  神会他也问了。

  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他来考和尚了。他前面讲「见即是主」,他反过来问,和尚,你坐禅的时候还见不见性?从这个问话里面就晓得神会这个时候没有见性,因为见性不一定在坐禅,行住坐卧都见性。哪里说我坐禅的时候就见性,不坐禅的时候就不见性,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

  师云。】

  祖师也不答复他,再翻过来问他。

  吾打汝是痛不痛。】

  我打你痛不痛?你问我坐的时候见不见?现在我问你,我打你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所以这就是很顽皮,小朋友。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你说你亦痛亦不痛,我说我亦见亦不见,我这个亦见亦不见是真的,你那个亦痛亦不痛是假的,是有问题的。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这个话就正是教训神会的,神会毛病在这里。六祖说我也见也不见,我也见的是什么?常常见自己的过失。神会是不晓得自己过失,专门看到别人不对,不知道自己不对。今天下午丁居士带了一个同学来,这个同学不是个佛教徒,很难得,姓徐,我劝他以后星期五来参加我们这个研究讨论会。这个人有志气,很难得的一个青年,他有抱负,可是自己想(他今年三十六岁)如果这个时候再要没有机会做事,将来一生一事无成,就一生空过了。我说的确是如此,一个抱负要实现,事业要成就,不简单!这里头第一个因素,我们中国人讲福报。他说这个说法好像太空洞了。我说不空洞,很踏实。他要我举个例子。我说你要做一个事情,得到很多朋友帮助你,这是不是踏实的?这个不是虚妄的。你要没有人帮助,你的事业决定做不成功,人缘好就是福报。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就举一个例子给他说,你看看历史,古今中外,人家建立一个政权,建立一个王朝,你打开历史看,他一共几个人。少的三、四个人,多的十几个人,二十个人以上的我们找不到,没有。十几个人同心同力就能建立一个王朝,就能建立一个国家,真是人要同心。所以我就跟他讲,我说今天你们虽然是一家人,你这个一家人不是一家人,每一个人一个想法,每一个人一条心。他点点头,一点没错。你一家人一个人一条心,你这个家怎么会能够起得来?起不来的。你要晓得,你看看历史上《三国演义》,刘、关、张三个人,三个人一条心,他就能够霸占一个地方,也建立一个政权,也搞了好几十年,三人同心。今天一家人,一个人一个心,他家不能兴。我们这一个团体,一个人一个心,这个团体不能起作用,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今天劝他,如何叫别人能跟你合作?你事先要跟别人合作。你不能以至诚待人,想别人也真诚的拥护你,那是作梦,这就叫因果。他今天接受了我这个道理,他懂得了。你要别人待你好,你先要对人好。我看别人不顺眼,要让别人看我顺眼,这个讲不通,没有这个道理。我看他不顺眼,他看我也不顺眼,这理所当然,这个就是因果报应。

  所以六祖话说得对,人人都能够常常看到自己过失、自己毛病,而不看到别人的毛病,这个人就是圣人,这个人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别人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一点。因为你天天看到别人过失,你一天到晚烦恼就多。你看到别人都没有过失,只有自己有过失,烦恼就没有,心就清净,这一句佛号就念好了,决定就能往生。所以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看到别人的毛病,诸位要记住。众生相是外面的,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自己这个感受,你看唯识里面讲的,你以善心所与外面境界相感,你看到外面境界是善的;你以恶心所去感应,外面境界是恶的。外头境界实际上没有善恶,所以要知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没有善恶,它是中立的。问题就是在我们自己怎么用心?你要用清净心看外面境界,没有一法不清净,正是所谓相随心转,外头境界随着自己转。我用善心看一切人,一切人都是善人;我用佛心看一切人,一切人都是佛;我用瞋恚心看人,每一个人都可恶,相随心转。所以修行,是修心,不能修境,修境永远不成功的,修心很快就成功,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六祖给神会开示,神会的毛病就是专门看别人毛病,你看,见六祖还要挑六祖的毛病,你坐禅的时候还见不见?还在找他的麻烦,不晓得自己的过失。所以六祖在这里针对他这个说法教诫他,这是真实法。所以他是自己常常见到自己的毛病,见到自己的错处,这是他『见』;他要有不见,不见是什么?『不见他人是非好恶』,别人的是非好坏与自己不相干,他「不见」。所以他说我『亦见亦不见』,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讲得通。再反过来问他: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反过来问他,你问我「亦见亦不见」,我答复你清清楚楚,我现在再问问你,我打了你,你说你『亦痛亦不痛』,你说给我听听。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

  他说你要是不痛的话,我打你不痛,那你不跟石头一样吗?你跟一个木头、石头一样,你没有知觉。如果你要说痛,那你是凡夫,你是凡夫你就会起瞋恚心,你就会生烦恼。这就是说明,他讲「亦痛亦不痛」,虽然说套禅宗这个话,讲不通的。这个人很聪明、很伶俐,说话很快,头脑动得很快,但是后果他没想到,没有考虑后果,只晓得套公式。像这样的人有,确确实实有,有许多是戏论,你也能见到。像有些人《金刚经》念多了,《金刚经》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这些名相,譬如「如来说人身妙大,即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人家套的时候,我吃饭就是没吃饭,是名吃饭。这就跟神会一样,套着这个术语胡说八道。被祖师这一逼,逼得他没话说。

  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戏论。】

  这是责备他,他并没有开悟,但是说的话,都是听到人家开悟的人说那些话,他听多了,他在这里套了也说给祖师听。祖师到底是识货,没被他蒙骗住。像他这种人要是到现在来,我们会被他骗,唬得一怔一怔的,因为我们不晓得。现在跟你说,头脑聪明的很多,拿着禅宗的术语、密宗的东西就跟神会一样,到处去招摇撞骗,把人唬得一怔一怔的,假的,不是真的。那些人没有碰到高人,碰到高人他也就不敢了。所以他们很聪明,看到你能骗他就骗你,看到不能骗,他也装乖一点他走了,他不来跟你打交道。

  神会礼拜悔谢。】

  神会还算不错,孺子可教,他还忏悔,礼谢祖师的教诲。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

  『心迷不见』就是没有见性。

  问善知识觅路。】

  这就是你要常常请教『善知识』,要求一个入门的方法。

  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这是对的。

  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

  这是他的过失,你自己还迷惑颠倒,你还来问我见性不见性。确实,这是开玩笑的,这是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

  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见性』是当人自家的事情,谁也代替不了谁。佛门里头常说,「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学佛这桩事情,明心见性,一心不乱求生净土,什么人都帮不上忙。这个诸位要记住,谁都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努力。前清时候有一个老太太往生,走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苦,逍遥自在,说走就走了。人家问她,你到底怎么修的(这在《往生传》上有)?她告诉人,我一天到晚就念佛,什么事都不管,所以她有个外号叫百不管老太太。什么事情都不管,儿女已经长成了,他们已经成家立业,各人管各人的,什么都不管,一心念佛,她能够这么逍遥自在的走。所以说什么人有福?跟诸位说,什么不管的人就有福,大福报,他心清净。管事就有烦恼,就要操心。

  所以我们想建一个居士林、建一个弥陀村,这个目的就是希望年岁大的、退休的人到那个地方去住,什么都不要管,每天听经、念佛,这个样子将来个个确确实实都能往生,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大事情。经上说得好,你能够帮助两个人往生,胜过你自己念佛求生净土;你能帮助两个人真的往生,你自己决定往生,功夫差一点,到你临命终时,他会告诉阿弥陀佛,我们两个人所以能来,都是他帮的忙,现在看他寿命快要终了,咱们赶快去接他,他会把阿弥陀佛拽着一起来接引,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对于帮助别人往生,要认为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事业,能有这种机会,能有这种缘分,我们决定不轻易的把它放过。再继续看底下的经文: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神会的确是非常乖的一个小孩,真的很聪明,六祖大师这样的教诲、开导、责备他,他非常感激,拜了一百多拜,这是真正求忏悔。以后他就做六祖大师的侍者,一天到晚跟在祖师旁边,侍候祖师,『不离左右』。在祖师身旁时间久了,当然他得的好处非常之多,他也是四十三个大彻大悟的入门弟子之一。

  一日。】

  这是有一天。

  师告众曰。】

  六祖大师在开示的时候跟大众说。

  吾有一物。】

  这就是讲的自性,看看大众境界如何,等于说来考验考验大家,『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你们晓不晓得?六祖就说了这么几句话,问大家你们晓不晓得我说的是什么?神会他就出来说了。

  神会出曰。】

  『出』是离开他的坐位,站出来,他就讲:

  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他就说出来了。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我跟你讲没有名、没有字,你怎么把它叫做『诸佛之本源』,你的『佛性』?它没有名字。由这个地方可以能够看到神会聪明之处,很小就聪明。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这个话说的是很有道理,这是警惕大众的话,学佛要踏实、要真诚,不能够草率随便的说话。『汝向』,就是你将来要是自己有个小道场,『有把茆盖头』,「茆盖头」就是茅蓬,这是道场里最小的。你有个小茅蓬,自己做个道场,有个小道场,你也不过是一个『知解宗徒』而已,「宗」就是禅宗。换句话说,不是一个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是个随语知解之人,拿现在的话来说,叫道听涂说,不是自己的真实见地。这是祖师警告大众的话。实际上,神会确实有见地,所以六祖大师对神会也很爱护他,他年岁最小,也是最令祖师照顾的一个人。

  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行于世。】

  神会禅师,六祖圆寂以后他离开曹溪到洛阳,也就是长安、洛阳一带,首都所在地,那个时候洛阳是东京,陪都,皇帝京师是在长安。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近,他到北方去弘法,而且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显宗记》,确立禅宗顿教法门是禅宗的正统。换句话说,是直接跟北宗,就是神秀大师他们针锋对立,这是真正对立。但是最后还是他胜利,这个很难得,真正不容易,所以把顿教传到北方去,这是他的功劳最大。敦煌发现的《六祖坛经》就是神会的本子,他里头有一些修改。修改的原因,是因为要拿这个做王牌,去要驳斥别人,所以他那个本子跟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里头有一些出入,他有他作用的。这是神会禅师的一段公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诸宗』,也包括了教下;『难问』就是找麻烦的,故意来刁难的,来搞得你下不了台的,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之,现在也常常有。我在头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一下飞机是畅怀法师接待我。那是我跟畅怀法师第一次见面,过去不认识,第一次见面,住在图书馆,馆长就是他。当天晚上他就警告我,他说香港讲经不容易,听众不多。许多老法师,有名的大法师到这边来讲经,他们因为自己有皈依的徒弟来捧捧场,有个二、三十人来听。他说:法师,你也没有名气,人家又不晓得你。他说:你心里有个准备,可能只有一、二个人听。我告诉他,这个没有关系,一个人听也行,我也一样讲。他说:还有一点你要特别注意,这个地方找麻烦的人很多,常常有些人故意刁难,叫你下不了台。他叫我在心理上做个准备。

  有很多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底下马上当场发问,就叫你面红耳赤,搞得你很难为情,他们拿这个来开心,整人,这就是「难问」,自古以来就有之。不过我在香港讲的时候,叫畅怀法师出乎意料之外,那一次我去讲了四个月,一个礼拜只休息一天。讲了四个月,天天都满坐,他的讲堂椅子都坐不下了,后来是铺了被单铺在地下,地下都坐了人。他跟我说法师你法缘很胜,他说我们香港从来没有过这个样子。还有那些平常问难的人,故意找麻烦的人,也常常来听经,他们也一句话都不说,一个问题都不问,没有问题了,而且这一帮人还请我吃过饭。讲东西的时候真诚、踏实、肯定,不要讲得模棱两可、犹豫不决,人家抓到话柄,他就找你麻烦。你讲的东西非常的坚定,这能把人摄伏,气势就把他压倒。

  问难的人、找麻烦的人很多。『咸起恶心』,「恶心」是嫉妒心、瞋恨心,看到别人有长处,他心里就难过,恶心是这个,想方法来破坏、来障碍,总是这些不好的这种心意。『多聚座下』,他这个会,因为六祖名气很大,宗门、教下来参学的人很多,所以他那个道场人多,也是龙蛇混杂,但是六祖能压得住,他真正有智慧、有德行。可是六祖看这些人也非常怜悯他们,也替他们忧虑,因为这种心,将来都是要堕恶道的。祖师虽然慈悲,他要不肯听话,也救不了他。救自己要靠自己,别人不行,别人劝你,你自己真肯干,自己才能得度,自己才能够救得了自己。别人劝你,自己不听,不以为然,不肯去依教奉行,那还是照样的堕落。

  所以常常讲经说法就劝大家,这底下就是他的重点,这些话都是六祖常常说的,『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前面曾经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恶念不清净,善念也不清净,诸位要晓得这个。有念不清净,无念还是不清净。怎么说无念也不清净?因为你心里头有个无念,无念也是一个念头,所以还是不清净。必须有念、无念都没有,这样你的心才清净。《金刚经》上说得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无念,而生其心就是有念,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有念,念从哪里起的?从无念起的。所以念还是无念,生心还是无住。为什么要起念?念是作用,有体有用,活活泼泼,他不是死的;如果要是一切念都没有,那是死的,那不是活人。住是什么?分别执着。虽有念,你在念头要有执着的话,这是凡夫,这不是圣人;虽有念而不执着,虽有念而无分别,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念就是灵知。真性起用,这才能得大自在。所以说亦有念亦无念。

  无念是本体,有念是起用,体用是一不是二,所以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前面讲过志彻,就是这个关口解不开,他认为有常跟无常是对立的,所以他不能见性,他迷惑。六祖跟他这么一说,把他这个概念打破,他才恍然大悟。所以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是圆融没有对立的,对立就有障碍,圆融就没有障碍。所以《华严》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有一法不圆融。为什么法法圆融?因为一切法都是自心变现之物。这一切法不管它怎么样多,全是自性变现的,《华严》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觉悟的人是圆融的,迷的人有障碍,迷人不圆融,但是圆融是真的,不圆融是假的。所以祖师教给我们,不但是恶念要不得,善念也不要。那善事要不要做?要做,作而无作这就对了。怎么说作而无作?做不着相,这就对了。

  前天康国泰问我一个问题,就是问周太太要送我们Motel的事情,他说这事情这么样艰难,平常听到我讲我们要随缘,不要攀缘。他说我们这样积极去进行,这不就是攀缘吗?他说攀缘跟随缘分别在哪里?他来问我。我说这叫随缘,不叫攀缘。为什么要那样积极去做?我说如果不积极去做,我们就不随缘了。他说这跟攀缘有什么两样?我说有两样,攀缘有得失心,你念念计较,要把这个事情做成,这叫攀缘;随缘是没有得失心,但是有这个机会来了,必须要做。万一我们所讲的种种条件都圆满,都没有障碍,这是一种机缘成熟,我们不做,对不起佛菩萨,这是违背了自性;我们要是努力去进行,当中一个问题有障碍,譬如说如果那个小城不准我们设佛教道场,那就没有法子,我们的心尽到了,缘不足。我们对这个事情绝对没有得失,我们做得很自在。拼命去做,心理上没有负担,很自在!他明白这个道理了,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我说这就叫随缘。

  满人家的愿望,我们要不努力进行,人家对我们很失望。你看,我们好意送他,你看看,人家不接受。同时,在佛教弘传上来讲,形象也坏了,人家一看达拉斯学佛社的人一个个都势利眼,送他东西稍微有一点麻烦,刁难,他都不要。这样障碍了我们以后弘法的发展,人家以后有这个机会,他不肯给我们,为什么?你们这些人都是心地不诚。我们尽心尽力做了,不能成功的时候:他们这些人的确是不错,虽然晓得不成功,他还是努力进行。人家对我们看法不一样。所以从许许多多各方面看,我们应当要这样做法。如果我们有个得失心,那是我们的错误;我们没有得失心,做成功了,是这一方众生的福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善事一定要做,决定没有得失心,决定没有自利的心,自私自利的念头放在里面那就错了,那就是恶念。纵然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里头还有我得名闻利养,甚至于我还得功德,这念头就叫恶念,都是恶念。尽心尽力去做,绝对没有个人的名利,这个是善念,这是善行。所以善念恶念统统要除尽,就是自己以清净心去行事。

  『无名可名,名于自性』。这就是自性现前,我们常说的就是以真诚之心待人接物,以真诚之心为众生服务,这就是自性。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佛菩萨用真诚心,就是用自性。而我们的心不诚,所以我们是用分别妄想,我们用心里面有私心,私心就是严重的我执。诸位要晓得,有我执真正的禅定得不到,像阿罗汉,阿罗汉要得九次第定,要破我执。如果有我,纵然他修的定功修得最好了,也不过是非想非非想定而已,不能出三界。为什么?他有我执。没有我执的定就出三界,就证阿罗汉果。所以诸位要晓得,我执是大病!所谓「我」就自私自利,这个东西很麻烦。大乘修法,我们起心动念都想众生、都为众生,把自己给忘掉了。所以大乘破我执比小乘容易,小乘破我执很难。大乘破我执容易,那就是起心动念想别人、想众生,不想自己,不是为自己利益而做的,是为大众利益而做的。为大众利益而做的一切事业,自己没有一丝毫得失的念头在里头,所以你做得自在。做成功了是大家的福报,做不成功是大家没有福,与自己都不相干。做成功了自己没有好处,做不成功自己没有坏处,自己不相干,这个多自在。自己要掺杂在里面麻烦就大了,决定避免不了造罪业,误了别人也要误自己。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无二之性,是名实性』,「实性」也叫做实相,就是真如本性。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这里讲佛法的教学,从什么地方建立的?要从『实性上建立』;换句话说,要从真心、诚心上建立,真心、诚心就是「实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诸佛如来教学法门,都是从真诚上建立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什么地方学?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排除,从这个地方学起。这是我们入佛门唯一的一条道路,不二法门。一个人没有私心,舒服、自在,太自在了,于这个世间一切法没有得失,得失都是众生的,得了,众生有福;失了,众生没福,与自己毫不相关,你说多自在。

  言下便须自见。】

  实性,祖师说了之后,自己就要见到,这个见是悟,不是肉眼见,是心眼见,就要恍然大悟。悟了之后,就要用真心、要用诚心,待人接物唯一真诚。人家对待我们虚情假意,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以为怪,为什么?他是众生。他要不是用虚情假意对待我,他不就成佛了吗?他不就成菩萨了吗?他不是凡夫。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来,要学佛,而且要度众生,他以虚情假意对我,我要用真诚待他,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叫学佛。学佛从哪里学?就是学一个会用真心、会用诚心,像六祖讲的,「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这个叫学佛,这叫用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无非就是把真心、诚心念出来,念念觉!阿弥陀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正在接触的时候觉而不迷,那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口里念的阿弥陀佛,心里想的、身上做的还是迷惑颠倒,那这个佛号念了没用处。这个佛号念的时候就是把我们的诚心、真心、觉性念出来,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要把这个念出来,这个佛号念得就起作用了。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这是大众常常听祖师的教训,所以都恭敬、礼拜请他老人家做自己的老师,『请事为师』。所以十方大众到这边来的都拜他做老师,听从他的教诲。六祖跟常人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你们诸位好好想想,无非就是真诚待人而已!除这个之外,有什么不一样?就是真诚。我们继续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八章:

  唐朝征诏第八】

  神龙元年上元日。】

  这个日期记得很清楚,『神龙』是唐朝中宗的年号,『上元』是正月十五,我们中国讲灯节。

  则天中宗诏云。】

  『则天』是武则天,是皇太后。『中宗』皇帝,实在这个时候,虽然是有皇帝名,没有权,权都在武则天的手上。就跟清朝的慈禧太后跟光绪一样,光绪是名义皇帝,真正的权是在慈禧太后手上。这个时候也是这样的,「中宗」是高宗的儿子,也是名义上的皇帝,权力都在武则天的手上。诏书就是平常人讲的圣旨,皇帝有圣旨:

  朕请安秀二师。】

  这是两位国师,前面也提到过,『安』国师就是中岳嵩山慧安国师,『秀』就是神秀大师,这两位都是在朝廷常常为皇帝、这些王公大臣们说法。

  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

  这就是他们两位向武则天、中宗推荐,这两个人常常是受到皇帝的供养,尤其武则天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佛门的大护法。我们晓得,我们印的《华严经》,《八十华严》就是武则天时候翻译的。经翻译完成送到她那个地方,她在封面上题了一首偈子,「开经偈」。开经偈是武则天题的,你看后来多少法师、多少名人,这些文学家想再作一首开经偈作不出来,怎么作没有她作得好。她这个四句偈说尽了,大家看了都不作了,现在的开经偈武则天作的,人有学问。所以『宫中供养』。万机之暇』,这是讲皇帝每天处理这些公务,就是公事,再抽出一点闲暇的时间,来跟这些法师们讨论佛法,讨论一乘佛法。可是这两位国师都很谦虚,都推让,推荐说南方有惠能禅师,他是受五祖所传的衣钵,『传佛心印』的,最好能把他请到宫廷里面来,皇上有什么疑问,可以请教他老人家,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推荐。

  今遣内侍薛简。】

  『内侍』就是我们俗称叫太监,派个太监去送诏书,特别派遣太监『薛简』。

  驰诏迎请。】

  『驰』是快速的,快马加鞭,快速的,带着诏书,就是皇帝的圣旨去迎请,请法师。

  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这都是诏书里头的话。所以帝王对于六祖大师非常的恭敬,愿师慈悲,能够快一点到京城里面来,这是诏书的大意。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六祖大师接到这个诏书不去。不去,有什么理由不去?说自己身体不好,有病,不能去。其实,『辞疾』就是装病,不是真的有病,是假的。诸位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他的用意。世间最令人迷惑的就是名利,帝王来召请,这还得了!人家是巴不得,还不赶快去。你看六祖表现的态度,一个真正修道人,名闻利养都不要。像武则天、中宗,这些王公大臣学佛,他心里想一想,慧安国师、神秀国师这两个人教他们,绰绰有余,我用不着去了。如果没有,他可能去一趟,已经有这么两个好的老师在那里,没有必要。如果去了,那就是好名,用不着,也教诫后人不要羡慕这些世间的虚名,用不着,认真踏实的修行。『愿终林麓』,「麓」就是山下,他住在山上,不愿意出山。学道人要清贫,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

  台中李老师,在我们这一代当中是第一等人,当代我们可以说找不出第二个人。他一生就在台中正气街,住的小房子,一点点大。他住那个房子只有我们学佛社三分之一,只有我们这个房子三分之一,没有人看在眼里头。走进去,房子窗户都没有,因为它是直的,窄的、直的,长的。所以一共三小间,前面一间做客厅,当中做佛堂,后头是他的卧室,后面有一点点小的空档,他的厨房。那真是人不堪其忧,他也不改其乐。一生在台中教化的他的学生,我给他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三十万。实际我相信不止,因为我跟他的时候,我在台中的时候,已经就有二十多万。我离开台中十多年了,将近二十年,决定不止三十万。所以真正学道的人,不要名闻利养。

  如果说是看表面,好像穷教书匠,不愿意理他,那是那个人没有福报。他底下出来讲经说法的,一半以上小学毕业的,经过他的训练个个成就,那是有福的。为什么能训练得出来?听话,教他怎么学,他就肯怎么干法,这就行。自以为聪明,自以为高明的,那个人学不出来。自己认为自己很笨、很愚痴的,个个都学出来,都成功了。为什么?他谦虚,他恭敬,他晓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对待任何人都恭敬,这种人是有善根的人。书念多了,这个眼睛愈念愈上去、愈念愈上去,就瞧不起人,那个人就很可惜,这是真的。有很多人书念多了,博士学位得到了,连父母都瞧不起,父母跟他一块走的时候,他就跟朋友在一块,他都不愿意说这是他的父母,为什么?土气,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好像说出来丢人,你说怎么得了。所以不如那个没有念过书的,小学毕业的那些人谦虚、恭敬,因为他觉得样样不如人。所以个个教成功,他有一分谦敬之心,谦虚、恭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六祖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不求名、不求利,绝对不爱慕虚荣,绝不巴结有钱有势的人。真正学道的人要有这一副清高的臭骨头,要有这个骨气。那个贫穷的人、可怜的人,我们要去找他,有钱有势的人决定不去,为什么?我们去会有嫌疑,他来巴结我了。那个穷苦的人、可怜的人,我们帮忙是应当的,这种人我们要亲近他,我们常常跟他往来。有势力的人不往来,他来找我们可以,他不找我们,我们决定不能去找他。何况是皇帝,皇帝找上门来也不理,也不答应他。高,清高,给我们后人做了一个榜样,做了一个模范。但是佛法要弘传,刚才说了,他已经有两位法师在教导了,而且这两位法师都是正知正见,这个大可放心。另外就以台中做例子,我们做学生的人要替老师宣扬,宣扬老师的道德学问,使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听到羡慕,他到那里去拜访、到那里去请教,这是我们学生应当做的工作,老师他不会教我们做的。我们自己报答老师的恩德,唯有弘法利生,我自己没有能力来说服这些人,劝这些人学佛,我就给他介绍、给他推荐,用这个方法。像此地我们前面念过玄策禅师,不就是到处去游访吗?他就是推荐,拉了好多人拉到曹溪来了,这是一个方法。所以佛弟子应当为佛介绍新的学生。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