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9-005-0020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六祖坛经  (第二十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20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说在神龙年间,武后与中宗皇帝,礼请大师到京城去弘法,他没有去,他上表辞疾。内侍『薛简』,就是这个太监,当然他要回去,如何去回报皇上?那个时候可以说佛法非常的兴盛,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绝大多数都是学佛的。「薛简」也是六祖大师的传人,就是四十三个开悟的学生,他也是其中之一,可见得因缘都是非常之殊胜。薛简就把京城里面学佛的宗旨、方法,向六祖大师提出了报告。『禅德』就是禅宗的大德,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们多数都是这样的主张,『欲得会道』,「会道」就是体会大道,也就是明心见性,要想见性一定要坐禅、要习定。这个『禅』就是四禅,『定』就是四空定。所以此地讲的「坐禅习定」就是四禅八定,要用这样的功夫。『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这个在一般讲法是对的,这就所谓是渐悟要有次第,像念书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它有次第的,修习禅定也是如此,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才到四定。『未审师所说法如何』,这就是请教祖师,不知道你老人家说法是怎么样的?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这些话都是打破薛简的执着,因为薛简在京师跟安、秀两位大师也学了不少,他也不是随便听听,是真正用功在修学,虽然是个在家的身分、太监的身分,确确实实人家是下过功夫的。所以六祖在此地点破他,『道』是由心去悟,重要的心要开悟,『岂在坐也』,「坐」不过是一个手段而已,并非目的。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这个『经』就是指的《金刚经》,《金刚经》上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指这段经文而说的。下面六祖大师就解释:

  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执着在静坐,还是不容易开悟。定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四禅八定可以得到。纵然得到四禅八定,不能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还是没有办法超越三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大师这几句话,完全是说见性的境界,真如本性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像他老人家在黄梅最初开悟的时候,给五祖陈说他自己的境界,「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没有来去、没有生灭。『诸法空寂』,这一句意思非常之深,一切诸法悉皆空寂。《楞严经》上所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此觅生灭了不可得,万法皆空。我们要是说现前这个色心、万相,说它作相续相;说相续相,说实在话还是勉强说来,不得已而方便说,说真的就是空寂。但是说空寂,的确几个人能体会得到?几个人能懂?这是说真实话。说相续相是方便话,方便话我们能够体会,能懂。说真实话,必须自己要到这个境地,不到这个境界很难懂。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坐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究竟无证』,这才是真正的证了。如果说证得这个境界,自己念头上还有我证,那并没有入这个境界。为什么?前面讲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他里头还有个证,那还是一物,那一物就是个障碍。所以要晓得,「究竟无证」,这是真证。禅宗语录里头描绘这个境界说,对外面不被外境所染(就是外不着相),内里头不起心动念,内不动心、外不着相,这就叫做证。虽然在这个境界里面,自己决定不能起一个念头:我已经证得了,我现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了。你还起这个念头,你外也着了相,是也动了心。对外着了什么相?着了个「我不着相」,这是着个相。里面怎么动了心?「我现在已经不动心了」,这个就是动心。究竟无证,就是他真正做到了寂静。『岂况坐也』,「岂」就是何况打坐参禅?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

  这是太监对于皇帝的敬称,『主上』一定会问的。

  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

  这个就是薛简要请法,回去这才有个交代,先把请法的意义说出来,底下他也说了个比喻:

  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这就是流布大法的意思,求老师能够给他说法,他替他传播。从下面这个文来看,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六祖大师说法都是随语说法,令人悟入,与《金刚经》上佛所讲的「无有定法可说」完全相应。这就看他执着在哪里,他迷在什么地方,把他迷关打破,使他开悟,这就行了。他要是悟了,他回去,他自然就会说法、就会说得很善巧。他要不悟,只是把这个话记住传过去,这个没有用处的,所记得的都是死的,也许回去传给别人,人家听了还误解,这个可能性都很大的,一定要他自己开悟。你看六祖答复人家说法,用意不相同。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

  你看这是他举出个比喻,他就这个比喻上来给他开导,你说有明有暗,觉悟了就明,迷了就是暗。『道』,真如本性里头没有明也没有暗,『明暗』是个对待的意思,换句话说,它是相对的。

  明明无尽。】

  就是你说的:

  亦是有尽。】

  为什么有尽?因为是:

  相待立名故。】

  因为有明明,当然就有无明,这是相对的,相对的就不是真常,所以还是有尽。

  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这个意思在前面第一章,印宗法师向他请教的时候,他也说过,他说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就不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是二法,《净名经》上也是这么说法。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

  这是他在解释,我说『明』,这是比喻智慧,说『暗』,这是比喻烦恼。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你看看薛简,他的关键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也能够从一问一答里面体会出来。他说,我用明暗来做比喻,没错。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薛简把烦恼跟菩提是看作两桩事情,对待的。六祖告诉他,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不是对待的。

  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

  这是小乘人,小乘人的见解,是佛方便说法,哪有智慧能照破烦恼?诸位要晓得,烦恼跟菩提就是迷悟,迷了就叫烦恼,悟了就叫菩提,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而且是只转名词,实际上的事并没有转,还是那个事情。悟了,所有的烦恼都变成智慧,都是智慧;迷了,所有的智慧都变成烦恼,就在迷悟之间,要晓得烦恼跟菩提的确是一不是二。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可是诸位要想一想,六祖在第一章里头,对韶州韦刺史讲的时候,他曾经说过,「应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现在他跟薛简讲的话不一样,跟前面讲的完全不相同,而薛简的见解,就跟那个时候六祖讲的话差不多,差不多的意思。所以诸位要知道,这就是看对象不一样,韦刺史的程度,比薛简要差一个阶层,薛简他程度相当的高。所以六祖的话锋有转变,都是教人开悟的,所谓是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看这个讲法,跟他前面讲法好像完全它是相违背,其实不是相违背。佛祖说法是教对方开悟而已,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用,只要教他开悟就行了。所以他跟韦刺史那么样讲法,韦刺史开悟了;他现在跟薛简这样讲法,薛简也开悟了,这个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看底下他怎么说法: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薛简请教了。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明性、无明性是一个性,绝对不是两个性。什么时候叫明性?觉悟了,觉悟了就叫明性;迷惑了就叫无明性。可见得这个里头只有迷悟,性没有两样,性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的性跟菩提的性是一个性,『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就是真如本性,一性无二性,生佛平等,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凭什么说的?就是凭其性无二,众生性跟佛性是一不是二。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

  绝不能说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的真如本性不如释迦牟尼佛、不如阿弥陀佛,这个讲法就错了。我们的真性、体相、德用,与诸佛如来决定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现在我们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迷了自己的『实性』,只是迷而已;「实性」有没有欠缺?没有;有没有减少一点?也没有。『不增不减』,成佛也没有增加一点点;当众生,甚至于堕阿鼻地狱,也没有减少一点点,这是真正的平等,「不增不减」。

  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虽然在烦恼,烦恼是什么东西?实在讲,烦恼是个妄想,是个虚妄的东西,与实性没有关系,实性里面没有妄想。所以虽然烦恼重重,你的本性并不乱,本性没有被烦恼所扰乱。『居禅定而不寂』,虽然你是入了定,你在修禅入了定,你的真性也不会因为你坐禅定而现的寂灭相,它没有。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道』就是指的本性。这些话都是描绘本性的实相、真相。它不断,它也不能说常,如果说常,常的对面就有无常,无常就是断,那又变成相对的了;要说来,来的对面有去。所以真如本性,佛经上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你想也想不到,心思达不到,言语也说不出的,这是真性。但是它确确实实有,而且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一切万法的本源。『性相如如』,「性」说它的体,「相」是讲现相与作用,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就好比金与器一样,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与器不二,性与相是一。所以觉悟的人见相就是见性,迷惑的人见相他着了相,所以他不见性。再看下面经文: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他听了怀疑,他说这个讲法,好像跟外道讲的差不多。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这是说明他所讲的跟外道说的不一样,因为外道讲的生与灭是相对的,他讲的这些话断常、来去、生灭统统是一。就像前面讲的,烦恼即是菩提,说的是二边,实际是一桩事情。譬如前面讲的,不生当然是灭,不灭当然是生,如果这个见解,这是外道的见解。祖师说的,真如本性上不能说生灭,不能说生,也不能说灭,他是这么个意思。

  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诸位将来要读大乘经,一定要能懂这个意思。

  汝若欲知心要。】

  他要求的,薛简就是请他老人家指示心要。『心要』两个字很重要,「要」是最简单、最扼要,也是最精华的地方。祖师就开示他,你要想知道心要,这是上上乘法的心要。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他在这里开悟,言下开悟。这就是说一乘佛法的心要,就在你把所有的妄念统统息掉。善念也好,是恶念也好,一切念头都要舍掉,连舍一切念头这个念也要舍掉,这个样子你的清净心就恢复了,也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要到这个境界。本来无一物是真的,纯真无妄,这里面要是掺杂一物,那是虚妄的,那不是真的。所以要晓得,佛法常常用一个圆来代表,叫法轮。用圆来代表,这个意义很深很深。诸位想想看,那个圆心,圆心就是心要,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不有不无,这就仿佛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性。如果真的到这个境界,它的作用无量无边。如果这个圆心里头有了一物,心就坏了,心要坏了,它这个圆就不起作用,整个的圆都破坏了。我们的真心本性就是如此,所以真心本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把你内心里头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颠倒统统舍掉,那就恢复到你的真如本性,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体』,自自然然就得到,一点勉强都没有,就得到了。

  得到之后是什么样子?下面两句是形容它。『湛然常寂』,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光明的。「湛」就跟水,这是个比喻,水在很静、很清,像河,我们在边上看那个水的时候,一看就看到底下,河的底清清楚楚,这就是湛的意思,所以它有清净、有光明的意思。「常寂」,寂是不动,如如不动。这是本体,这就是你自己的真心,就是你自己的清净心。『妙用恒沙』,起作用,那个作用真是无量无边,也就是佛法里常讲的万德万能。薛简听到祖师这几句话,他就开悟了。诸位晓得,他怎么悟的?他真的都莫思量,就跟前面说的惠明一样,惠明不是追他吗?追到之后要抢他的衣钵,衣钵放到石头上他拿不动,以后就向他请法,他也是一句话点醒他,他开悟了。他告诉他的是:莫思善,莫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一下把他喊醒了。前面曾经说过,惠明在五祖会下那么多年,为什么不开悟?虽然天天听,没有真放下,几时一放下了,这个时候就是开悟的时候。薛简也是如此,这个时候听了这一句话,他真的一切善恶都不思量,统统放下,清净心现前,这就是开悟。所以诸位要知道,悟与不悟在自己肯不肯真的放下。

  礼辞归阙。】

  『阙』是宫阙,就是皇帝住的宫殿,这是拜谢祖师,告辞之后回到京师去。

  表奏师语。】

  『表奏』,就等于像现在讲上报告,把这个经过,祖师开示的法语,他到曹溪来的经过,统统报告皇帝。

  其年九月三日。】

  薛简到曹溪来是正月十五,上元的时候。这就是同一年九月初三。

  有诏奖谕师曰。】

  皇帝又有一个诏书,就是圣旨对他褒奖。

  师辞老疾。】

  因为皇帝想请他到京师来,他没有来,是以老身体不好、多病这样来推辞。

  为朕修道。国之福田。】

  虽然你不来,皇上并不怪他,你在那里修行,这是我们国家之福,是『为朕修道』,「朕」是皇帝的自称,你代我在那边修道,这是我们国家的『福田』。

  师若净名托疾毘耶。】

  皇帝也晓得,他不愿意来就是了,未必真有病,是装病,未必真有病,所以他也很明了。他说大师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一样,『托疾毘耶』,「毘耶」是地名,就是维摩居士装病的地方。

  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

  这是对他非常非常的赞叹,在南方修行,弘法利生。

  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

  薛简把这个情形,以及大师所说的法语,统统都报告上来了。

  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

  这个话是真的,在一个时代有佛菩萨应世,有高僧住世,这是一个时代的人的幸福。武后、中宗皇帝深深的明了,他自己说这是『积善余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宿种善根』,过去世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才能够遇到六祖大师出世,生在同一个时代。『顿悟上乘,感荷师恩』,「感」是感动,「荷」就是担负,大师的恩德。『顶戴无已』,「顶戴」,顶在头上,恭敬之至。从前皇帝的确是了不起,武则天、中宗皇帝见到法师都顶礼,不是口头上讲讲的,确确实实是如此。神秀大师在宫廷里面说法,武则天跪着迎接、跪着送,确实是有善根,这个不是假的。

  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没有法子报答大师的恩德,送了一点小礼物(出家人就袈裟、衣钵),所以送一件衣再送一个钵,这个袈裟跟钵都是非常名贵的。『磨衲袈裟』,「磨衲」是料子,这个料子非常之精美,当时是高丽国对中国进贡的,就是高丽的国王送给大唐皇帝的礼物,做衣服的料子,他转送给六祖大师做袈裟用。袈裟就是我们披的这个衣,披的衣叫袈裟。像平常我们念佛穿的,那叫海青。我现在穿的这个,这是长袍,这是便服。所以晓得,袈裟是搭的衣,那叫袈裟。钵,当然也很名贵,钵是水晶的,水晶钵。同时又下个圣旨给『韶州刺史』,因为他那个地方是属于韶州管的,叫这个地方官吏替六祖整修寺庙。不但如此,六祖大师他的老家,这是在新兴县,新兴县这是六祖大师的老家,就是他的故居,把那个地方也盖成寺庙,皇帝赐它一块招牌,叫『国恩寺』。国家感激他,对全国人都有恩德,「国恩寺」,这是他的故居。由此可知,当时的帝王对于大师是多么的崇敬。再看底下第九章:

  法门对示第九】

  这一章主要是讲,教人如何说法,如何启发人开悟,所以这一章也非常的有味道。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

  这是把他弟子当中,一些大弟子,这些人将来都是在一方要传法的,一方的教化师,把他们叫过来,特别教诫他们说,你们跟别的人不一样。

  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

  这个道理在此地,不同就在这个地方,六祖入灭,这些人都要到其他的地方去弘法利生。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本宗』就是达摩祖师来,一直传到六祖,这个宗旨。他说我教你们怎么说法,才不离开我们的宗旨。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

  这是说法的大原则,原理、原则,非常非常的重要,『出没即离两边』。

  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显示的,字字句句不离『自性』。

  忽有人问汝法。】

  这是假设有人向你请教,来问你。

  出语尽双。】

  所说出来的时候都是双关语。

  皆取对法。】

  『对法』是什么?与他相对的。这个原因在哪里?破他的执着,他要说有,我就跟他说空;他要说空,我就跟他说有,去他的执着而已。妄想执着打掉了,他就恍然大悟,他就明心见性,这个说法的宗旨就达到了。所以说「出语尽双,皆取对法」。

  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这句话很重要,到究竟的时候是二边不立,一法也不存,这是真正见道。下面再讲: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

  就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下面说:

  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

  就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这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三大类,叫「三科法门」,三科展开就是一切法。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转识』就是第七识。『含藏识』就是阿赖耶第八识。「即是转识」:

  生六识。】

  所以从第七识末那,就生前面的『六识』。「六识」:

  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有体、有用,体、相、作用无不具足。像一部《华严经》的经题上,一开头就是「大方广」,大就是本体、自体,方就是讲相、现相,广就是作用。真是一切具足,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佛与众生没有两样,在佛也是体相用,在我们现前众生也是体相用,乃至于在三途地狱它还是体相用,所以说生佛不二。这个里面差别在哪里?就是个迷悟。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三十六对就是从这来的,邪与正。所以佛、菩萨他就是正而不邪,所谓凡夫是邪而不正。修行,禅家尤其是注意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自性。自性正了,没有一法不正,法法都正,根源正了。『自性若邪』,你形象想叫他正,他也正不了;纵然正,是装模作样的正,不是真正的正。所以要从心地修,要从自性起修。这底下说:

  含恶用即众生用。】

  这个『恶用』就是迷用。

  善用即佛用。】

  『善』是善巧方便,是觉悟的作用。觉悟的作用,那是佛菩萨,善巧方便。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实在讲谁在起作用?自性在起作用。底下再讲,这是三十六说出来了,这说对法。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

  这是举例。

  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这是举例,一切法统统是相对的,这是从外境上说。

  法相言语十二对。】

  这在作用上也是对待法。

  语与法对。】

  『语』是言语,『法』是内容。

  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这是从法相言语上,举了十二对。下面再:

  自性起用十九对。】

  这都是举例,这是自性的作用。

  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

  『非』就是破戒。

  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这是讲对法。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

  他这是举这个例子,好比是一个公式。

  若解用。】

  『解』是你彻底明了,你能够善巧运用。

  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这个两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贯』就是贯穿,也就是通达,一切经法没有不贯穿,没有不通达的。『出入即离两边』,完全符合于中道。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话,教我们空有二边都不执着,这是真实的智慧。凡夫是完全着相,所以凡夫邪见,邪知邪见。二乘人着空,像阿罗汉、辟支佛,他为什么不见性?因为他增长无明,他着空。所以唯独菩萨聪明,他能够空有二边都不执着。底下说: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这个尤其是禅宗里头的,听说这个法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好了,他就执着空,一切经教他都不要,甚至于他毁谤,这是错误的。所以大师在此地说:

  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符号而已,不要文字,那也不要说话,你说话,说话就是文字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你说不立文字,这还是文字。

  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

  这是那个时候很多学禅的人都有这个毛病,现在就更不必说了。有这些病他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还罢了,再影响别人,那这个罪过就大了。所以大师底下说:

  汝等须知。】

  『须』是必须要知道。

  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经是佛说的,所以说是毁谤三宝果报在阿鼻地狱。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

  这是对外着相,心里头又想求明心见性。

  或广立道场。】

  这是到处建寺盖庙。

  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为什么不可见性?心不清净。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心里面要明白,心里头有一点点东西放不下,就不能见性。道场要不要建立?要建立。我常跟诸位说的,要随缘,不要攀缘。攀缘,心不清净,障道。你修行,像我们念佛人不能得一心,功夫不能成片,纵然道场盖好了,盖得再大,还是在这个世间生死轮回,不能往生。所以说道场建立了,自己的心还是清净,还是外不染、内不动,这样去建道场。我们自己明白,也能够观察别人,像经上说的,现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邪在哪里?他心不清净就是邪,他里面还有名闻利养,还有放不下,或者还有好胜,还有嫉妒障碍的,这个心不清净。我们听他说法就要谨慎了,他说十句话里面,当然也有几句是正法,也有几句是邪法,我们要能够拣别。我们依正法修行,他那个邪法我们就舍掉,对我们就有利而无害;完全听他的,那就有害了。我们看下面一段,底下的开示都非常重要: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

  这个不可以,你说我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想不行,什么都不想就变成无想定,将来修成功也是外道。想也不行,不想也不行。实在讲佛菩萨有没有想?也有想亦无想,就是六祖前面跟神会说的一样,他亦有见亦无见;诸佛菩萨亦有想亦无想,有想是什么?为一切众生想,亦无想是没有为自己想。无想是对自己,有想是对众生,念念想帮助别人,绝对没有一念想到自己,所以说亦有想亦无想,这个就是非有想非无想,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一个死呆板的,什么都不想了,这是无想定。

  而于道性窒碍。】

  那是增长无明,那是障道,不能见性。

  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我们闻到佛法,明白佛法,要修行。如果我们对佛法道理非常通达明了,自己不肯干,别人看到的时候会起疑心。你讲给别人听,人家也不会相信,你说佛法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干?你自己不肯干,可见得你说的那个好,未必是真的,怀疑。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

  法布施非常重要,『无住相』就是不着相,《华严经》里面特别说明法布施的功德,劝勉菩萨应当要去做去。

  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这是六祖大师把如何接引学人,如何对人家说法,原理、原则说出来了。下面他又举了个例子说:

  若有人问汝义。】

  假如说有个人来向你请教,来请教你。

  问有将无对。】

  我们前面就看到过,志道禅师问佛性有常,大师说佛性无常,他就这个对答他。佛经上明明说有常,他老人家说无常,要晓得他这个说法没说错。所以他说无常,跟佛说的有常是一个意思,因为佛说有常是教人开悟的,他说无常也是教你开悟的,只要你开悟了,这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一样有效,这就是无有定法可说。所谓说法是破你的执着而已,是把你障碍、堵塞那个地方打通而已,不管用什么方法,打通这就对了,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问有将无对』。

  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六祖坛经》里头这些方法,后来人拿这个就套,骗人。所以禅宗里面你碰到的时候,他也跟你这么说;其实他还是迷惑颠倒,他只会说而已,意思他并不懂,他自己也没悟,他怎么能教你开悟。所谓是机锋语,无非是什么?骗人而已,吓唬人而已,这个东西普通人学不得的。你看看他跟谁说,跟他底下几个大彻大悟的徒弟们说的,他不是对大众说的。这个东西大众学不得,学去之后都变成口头禅了。

  我们看《印光大师永思集》里面有一个居士,这名字我忘掉了,我也是刚刚学佛,大概总是三十年前看的,有这么个印象。他写了一封信请教印光大师,他自以为禅很高明、很了不起了,说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差不多统统都参透了,还只剩几条还有疑惑,还有几条不通,其他的一千七百条统统都没有问题,都参透了。一千七百则公案就是禅宗一部语录,叫《五灯会元》。印光大师给他答复得妙极了,他说一千七百则公案有一条参透了,全都透了;如果有一条还没有透,那一个也没懂。他接到这个信之后,满身大汗,五体投地,老实念阿弥陀佛,跟印光法师念阿弥陀佛。这个不行,不简单,实实在在不简单,他那个哪叫参透?他叫打妄想,自己以为是懂得了,其实全没有懂得。

  所以这里讲『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譬如说前面讲,人家问有,你就答无。人家问有,他执着在有,你说无,破他的执着,破他有的执着。有的执着没有了,打掉了,无也没有了,有无二边都没有了,这是中道,用意在这个地方。所以佛说法无非是破人的执着而已,你执着空,他就用有来打破你;你执着有,他就用空打破你;你执着是凡夫,他用圣来答你;你执着圣,他用凡来答你,总是教你二边不立,心地里头干干净净,不要有一样东西。所以诸位要明了,譬如说他执着有,来问有,有就是他心里面的肮脏的东西,你用无,无是一个抹布,去把它抹干净,就这个意思,是对治他的。就好像这个人有病,你给他药吃,病好了,病好药也不要了。病好了还要吃药,那这还是个病人,不算是个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哪里需要吃药?药、病二边都打掉了,这个人就是健康的人。所以他说法的原理、原则就是如此,这个叫做称性之说。说法的本人,当然自己也是一法不立的,心地清净的。所以他才会善用,他才能真正理解,才会善用。所以这种例子普通人套不得的,我们迷惑颠倒,平常也套这个例子跟人家开玩笑,那就是有过失的,这是要不得的,这变成是抬杠子。人家那一点,他就大彻大悟,你看对薛简。再看底下:

  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凡是与人家问答,都要依这个原理、原则。『不失理』,「理」就是见性,自己决定不迷,也要破人家的迷惑,帮助他见性。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所以诸位特别要注意,你看他每一句结论后头『成中道义』,这就不失本宗。如果套这个例子与人家问答,中道义显不出来,这种问答就叫戏论。你是开玩笑,戏论。必须要破当人的执着,破当人的迷惑,这样才行。

  余问悉皆如此。】

  不管人家提出什么问题,要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来答复。

  汝等于后传法。】

  这是教他们几个人,你们自己教人,以后教你们的学生,把这个法代代传授下去。

  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实在说,后人用这种方法来说法的,实在是很多,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太多太多。但是后来的禅德,有不少真正是有功夫的。所以《大藏经》里面有些禅宗的语录,你要懂得这个法则你就可以看,你晓得他答的是什么意思。他答的言语是意在言外,譬如说问有,他答无,是不是答无的这个意思,不是的,意思在哪里?意思在中道,意在言外。所以你要随语生解就错了,那就完全误会了。所以这一点,他这一段太巧妙了,这个方法实在是善巧方便。再看末后这一章:

  付嘱流通第十】

  这一章经文比较长,我们要把它分成小段来说。凡是有功夫的人都能预知时至,念佛的人很多,参禅的人也一样。六祖大师在圆寂之前,也是预知时至,我们看第一个小段就很清楚、很明白。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

  这是公元七百一十二年。这一年也就是玄宗做皇帝,玄宗就是唐明皇,这是唐朝历史上很有名的,就是唐明皇做皇帝的那一年,第一年。

  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

  『命』就是他派人去,派他的徒弟到『新州』,他的老家,他出生的地方。他老家「新州」,他从前住的那个地方,现在已经那里建寺,改成寺,叫『国恩寺』,前面我们看到的。在那里『建塔』,「建塔」什么用?他死了之后,这个身体就放在塔里头。

  仍令促工。】

  同时又吩咐他们要赶工。

  次年夏末落成。】

  到第二年,你看看这个塔差不多盖了一年。七月,壬子七月开始建塔的,派人去建塔,叫他们赶快盖。到第二年夏天,七月、八月、九月都是夏天,一年的时间盖成功,塔落成了。

  七月一日。】

  这就是公元七百一十三年七月初一。

  集徒众曰。】

  这就集合大众说:

  吾至八月。欲离世间。】

  他是一个月之前宣布。什么时候晓得?派人去建塔应该就晓得了。所以他预知时至是一年多,一年多以前他就晓得他要走了,他要离开这个世间了。

  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你们大家如果要有疑惑赶快问,我还能帮得上忙。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这是勉励大家有问题赶快来问。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

  这些徒弟们听了这个话,每个人都流眼泪,都非常难过。

  惟有神会。不动神情。亦无涕泣。】

  这个『神会』小师,他很有定功,他跟大家不一样,别的人看师父要走了,很伤心,他若无其事。

  师云。】

  六祖说:

  神会小师。】

  这是年岁最小,就是出家受具足戒不满十年,都可以称『小师』。

  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在山。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

  这是把大众责备一顿,对神会夸奖了一下。神会不动心,『善不善』他心平等,他在这个境界平等,就是善恶境界他心平等的,换句话说,顺逆境界里头他心也是平等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心平等。『毁誉』,「毁」是你毁谤他,或者是你称赞他,他也不动心。这个时候师父走了,这是哀的事情,住世是乐,他『哀乐不生』,他这个心真正到清净、平等。所以他说别的人功夫还没到,还比不上神会小师。你们在山中这么多年修的什么道,连八风吹不动都没有成功,都没有修到,这怎么行?你们今天是悲泣,你悲泣,你忧谁?你们悲伤的什么?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你们以为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我要不晓得到哪里去的话,我怎么会预先告诉你?换句话说,我预先告诉你,我就知道我要到哪里去,你们忧个什么?这是预知时至。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你们今天悲泣,真的不晓得我到哪里去,你们要晓得我到哪里去,一定很高兴,绝对不会悲泣。这是真的,因为假的。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

  叫大家统统坐下来。

  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

  六祖大师给大家说一首偈。

  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

  就跟我的心相应。

  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依照我这个话去修行。这是第二个小段,以偈颂开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假动静偈」,主要的就是真假。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向下一共是有八首偈,这是五言偈颂。第一首所说的,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无有真。】

  这是讲一切万法,绝对不是真实的。

  不以见于真。】

  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要误会了,不要把它当真的来看待。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假如你要把一切万法都当作真的,你这个见解绝对不是真的,这个不是佛知佛见,那是凡夫知见。第二首是讲离妄真的就现前。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什么是假?第一首偈子就说的是假,你能够完全舍离了,换句话说,你真正明了一切万相不是真实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跟佛的看法就没有两样。所以你在一切法里面,你不会执着,这个就叫离假,就是离一切执着。一切法有没有?有。一切法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非常自在的受用,快快乐乐的受用,不执着。不执着只有乐没有苦,执着的时候里头苦多乐少,而苦太多了,所以不要执着。离假心就是真的。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这个两首偈都是讲真假,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离了虚妄的执着,那就是真的,佛在《华严》上讲,只要我们能够离开妄想执着,如来智慧德相统统就现前了。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这是第三首偈。『有情』就是指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当然他要动的,譬如我们常讲,我们现在术语里讲活动。活的,当然就有动;不动,不动就死了。所以我们名词术语都有很深的含义在,活动。「有情即解动」,他这个话就点破那个坐禅的,坐禅的不动;『无情即不动』,「无情」是植物、矿物,它不动,它没有情识它不动。『若修不动行』,就是前面讲「常坐不卧」,天天在那里坐禅,『同无情不动』,那个修法,怎么修法也不如大石头。大石头几百年、几千年在那里不动,你怎么修法你也修不过它,修成了也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不动」是要求的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要动,要活,要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前面两句是正说,后面两句是反面的说。你要想找真的不动,在哪里?『动上有不动』。像佛法里用法轮比喻,轮是动的,轮要不动,一点作用没有,轮的功用就是动。今天的科技之所以能够发达,诸位想想,离开轮一切都不能起作用,什么样的机件都离不开轮,它是动的。动里头有个不动,它的圆心不动,它的圆周在动,不停的在动,心不动。所以要晓得,动中有不动,那是真不动。我们这个身,佛就把他比作轮,身要动,心不能动,所以我们身里头动中有不动。拜佛五体投地,也叫五轮着地,在那里动,心不动,心不动就是诚敬。所以拜佛,我们今天世间人讲养生,养生之道,佛法的拜佛就讲绝了。我们养生,身要运动,身不动,身体是机器,不动就生锈,就什么毛病都出来了。身要动,心不能动,心要动了心就出毛病,心它本来是不动的。所以我们拜佛,身动心不动,这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这世间人不晓得。

  尤其是外国人,你不要看到好像很着重讲究卫生,他实在是太不卫生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譬如说饮食,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确讲究,这是养生,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外国人颠倒,外国人是早晨、中午都马马虎虎的,晚上要吃得很饱,吃得很好。所以都吃得肥肥壮壮的,毛病,那个不正常的。为什么?他吃得那么好,吃得那么饱,吃完就睡,这个就是很大的毛病因素。外国人他工作紧张,第二天一早上班,他只好晚上很早就要睡觉,他第二天早晨才有精神。他不晓得,晚上应当少吃,他就不会有那些病,不会有那些毛病,他头脑也会清醒,不会糊里糊涂。我看外国人真笨,比中国人差远了,中国文化毕竟是非常的悠久,对于人生体验非常的深刻。养生之道这个注意,我们要想自己身心健康,心要清净,不打妄想。

  诸位要晓得,你所想的统统叫妄想,所想的没有意义。如果说一想这东西就来了,那你想还可以说,想了还是空想,想了也不能成功,那何必去想它?用不着。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用不着去想它;未来的事情还没来,你想它干什么?还没有来,你何必去多想它?现在,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所以《金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晓得三心不可得,什么妄想也不打了。妄念实在止不住,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就念佛去。这个是真的,这是学佛念佛人养生之道,最高明的养生之道。所以动静要认清楚,要知道「动上有不动」,这是真不动。『不动是不动』,这个就是误会了,以为什么叫不动?那个东西在那里不动叫不动,这个错了。动上有不动,那是真正的不动,是佛法讲的。你要是把不动当作不动,我每天坐禅坐在那个地方,盘腿打坐在那里不动,这个样子叫做不动,『无情无佛种』,那是什么?无情众生。石头、木头它才不动,怎么能够学石头?怎么能学木头?这个是无情,也没有佛种。再看底下一首: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前面第四首是说明真不动,破除一般人常坐不卧的这个观念,破除他这个错误观念。这一首,「外措施裕如,内不动其心」,这才叫真正的不动。所以『善能分别相』,没有一样不知道,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动,样样清楚。『第一义不动』,「第一义」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这个不动。古人常说,这个不动是讲心不动。遇到特殊的顺境或者是非常的逆境,一般人的心会动,会有大的欢喜、大的愤怒,能够在这个时候心平静如水,这是真正的功夫。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要能做得了主,我们生死就有把握,这是真的;不管你学不学佛,我不学佛,生死也有把握,不会堕恶道。为什么?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动。一般人临走的时候,为什么手忙脚乱,原因是什么?怕死。死到临头了,这是最大的恐惧,心动了,这一动的时候就无所措,这就被业流转,受业力牵引。你这个时候能做得了主宰,那来去自由。

  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时候这个境界是非常的境界,是个大逆境。平常小的逆境里面,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这个时候决定控制不了。所以多少修行人,临命终时手忙脚乱。所以这个功夫要怎么?平常要用,顺境里面不起贪心,没有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瞋恨心,没有愤恨心,心永远保持平静,这就是修定,这就是修一心不乱。我们念佛人就希望常常能保持清净、平等的心,不被外境干扰,要能保持这个。『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如此见」,就是指不能像无情的木石那样的不动,应该效法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法相善能分别,大慈大悲教化众生。于第一义不动,就是你的清净心不动,这就是真如起用。换句话说,就是你真如本性起作用,用在哪里?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我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