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 (第十五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15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二页,倒数第三行。
「四者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谓以四威仪中,登无生山,入空入假,亦无二相,进分善根故」。我们继续看大师为我们解释「十住」,十住位十心,这是第四。前面我们讲过「舍心」,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第四是精进。注解里面所说的都是依据经论,不是随便讲的。忍就是「忍可」的意思,这个忍可我们一般讲同意或者讲承认,有这个意思在。「安忍不动」,对这个事情是完全同意,完全肯定的承认。所以忍有定的意思,心不会再有其他的妄念,否定或者有意见这些念头都没有,这就是有安忍不动的意思。
下面这是讲菩萨的境界,「谓以无相慧忍」。这个境界就相当之高,像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境界你同不同意?你承不承认?这是要高度的智慧。我们凡夫虽然听的是佛说的,不敢反对但是也不能完全承认,我们总觉得一切境界相是实在的。如果要真正认可一切相是虚妄、是当体即空,你在这个现相里面第一没有得失之心,第二真正做到随缘。换句话说,我们在现实的环境里面还患得患失,还存着有主观的观念,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对于佛所说的这个意境没有完全承认,没同意。为什么?我们智慧不到。像《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就是入如来的知见,如来的知见就是佛知见,入佛知见就叫做成佛。我们几时见到诸相非相?此地说的是这个境界。因为这个地方虽然不是圆教,是别教的三贤菩萨,在天台六即位里面是相似即佛。虽不是分证即佛,是相似即佛。
「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空,无有一法可得。空空是从体上讲的,一切法俱无自性。「一切法如忍」,法如是从相上讲的,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不可得,相同样的也不可得,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忍就谈不上精进,所以精进波罗蜜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础上。精进是菩萨的善根,所以这末后一句是「进分善根故」,这个「分」就是六波罗蜜里面精进这一分是善根。凡夫是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是凡夫,世间一切善法从这个地方生的。出世间法成菩萨、成佛是要从精进上修,为什么?世间三善根他当然具足了,绝对不会说世间三善根没有可以学佛,可以成佛、成菩萨,没有这个道理。
世间三善根要不具足,跟诸位说连小乘的门都进不去,别说大乘。小乘的见道位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得须陀洹。证得须陀洹之后进入修道位,修什么?最主要的就是修三善根。因为他要断思惑,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根本烦恼,岂不是善根具足了!所以小乘人是世间法的善根具足,真正做到了无贪、无瞋、无痴、无慢、无疑,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了。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所以大乘法六波罗蜜里头,其实六波罗蜜的舍是断贪,忍是断瞋恚,般若是断愚痴。但是他这个境界比小乘又要高一层,小乘破的是见思烦恼,大乘破的是尘沙无明,这个境界又高了。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忍心才能够成就。
有忍则到进,「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这就是不退转,不退转就能够成就。诸位要晓得一切众生包括菩萨们,懈怠、放逸这是大病。如果没有懈怠放逸,成佛无必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一定能成就。世间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精进之人,都是不敢放逸、不敢懈怠。所以大众在一起共修,依众靠众,互相的监督,人都有懒病,一个人修行很难成就。
「四威仪中」是讲的行、住、坐、卧,换句话说,精进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离开就懈怠,离开就退转。说四威仪就跟我们通常讲二六时中没有两样。我们人生在世间,不是坐着就是站着,不是走着就是躺在那里睡觉,这四威仪讲行住坐卧,可见得这就是跟一般讲二六时中没有两样。行住坐卧都要精进,都不能懈怠。古人讲「坐卧千声佛,早晚一炷香」,可见得睡在那个地方也没休息!现代实在讲方便多了,你看看有不少人有这个习惯,他睡觉的时候听收音机听音乐,躺在床上听收音机听音乐,我们睡觉的时候听佛号不是很好吗?这个功夫就没有间断,这是现在我们都能做得到的。行、住、坐可以念佛,可以念出声音来,睡倒的时候念佛可以默念,不要出声音;出声音一种是不恭敬,另外一种是伤身体。躺在床上念佛伤身体,所以可以默念,或者全部精神贯注在听。总而言之,「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要不中断。
这个修行行门里面,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第一!念佛的时候别打妄想,所以有人在念佛里头用观想,会用当然是可以,不会用会出毛病。洛杉矶有一位居士非常虔诚,人非常老实,念佛人,他不认识字,他会念经但是不认识字。经里面常有诸佛、诸菩萨,他把意思会错了,他把那个「诸」就是意思一想那个诸菩萨,他就想到「猪」,猪菩萨、猪佛。于是乎有一天他作梦,梦到好多好多的猪,他是个吃长素的,绝对不会跟这些猪牛结怨怼,不会!他就是常常念到经里面猪佛、猪菩萨,所以在梦中见到好多好多的猪。所以他看到我,要我救他,这就是观想错误,不认识字,不晓得经上讲的那个诸是多,是许多佛、许多菩萨,不是说猪菩萨、猪佛。
由此,你要晓得观想错误它就现相。这种情形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读到,有些同修当中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情,所以最好的就是执持名号,什么都不要想。这一句名号如果不能摄心,心还是乱、还是定不下来,如果加上一点观想可以摄心,那行。但是你要记住那个观想好比是对治你的毛病,如果这个心能摄得住,不打妄想了,把这个观想渐渐把它舍离掉,只要一句名号,好!因为你观想成了之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相还是要去掉,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十六观经》不好修,修成之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那个相去掉,没有着相的佛。一切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离相,没教我们着相,这我们要懂得。所以念佛法门当中持名是第一!那一句名号容易舍,相好观成之后不容易舍,所以这个方法真正是下手容易成功高。这是说明四威仪当中,行住坐卧这一句佛号不能离开,比什么都重要。
「登无生山,入空入假,亦无二相」。第一句是比喻,登无生山就是成无上道,证无上菩提。入空入假,空是涅槃,清净寂灭,是你自受用;入假是恒顺众生,随类化身,利他。无论是自利,无论是利他,没有二相,这是真精进,心才真正清净。如果还有一个空假,空假是二相,二相你看看六祖所说的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入空不执着空,入假不执着假,空假一如,空假不二!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的觉心。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皈依无量觉,在日用当中真是念念都不迷!这是一句佛号的无量功德,何况念念与西方阿弥陀佛相应,所以精进是大乘菩萨唯一的善根。可是话说回来,精进实在不容易做到,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么样去想方法来对治,来克服自己的懈怠放逸,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在你能不能克服自己懒散放逸,你能克服你决定有成就,你不能克服这一生必定又空过了。
「五者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谓以心念寂然,灭一切罪,生一切善故」。世间人无论学佛或者不学佛,当他起了恶心做了恶事,他总觉得有罪恶感,同时也都非常乐意去消灾灭罪,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一些人。罪真能灭掉吗?能,可是你要懂得方法,如果不懂方法,那个罪是灭不掉的。灭罪在佛法里面忏悔有两种,一种叫事忏,事忏是把罪恶的缘断掉,他在这一生当中不结果报,但是罪业的种子就是他的因还在,遇到缘才会起现行,就会有果报,他要遇不到缘就不会结果报。怎么样去断缘?佛告诉我们后不再造,这个缘就断了,所以事忏着重后不再造。我过去造得这个罪业,晓得了以后不再造,这是从缘上断,断恶修善,这是忏悔法。但是这并不究竟,究竟要把罪业消除掉,那就要靠禅定,要甚深的禅定。
世间四禅八定,可以把这个罪业伏住不起现行,没能断,为什么?因为四禅八定不是真正的定,是相似的定。就是他那个定的时间不长,纵然讲非想非非想天,他那个禅定功夫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个定数,到了时候定失掉了,失掉了你那些罪业、那个业因又会遇到缘,遇到缘它又会起现行。换句话说,只是八万大劫当中它不会起现行,这个不究竟,所以要到阿罗汉的九次第定,第九定这个行,这才叫正受。阿罗汉的定才叫正受,为什么?他不退转了,绝对不会再退到凡夫地,超越三界。可是严格的说来要到什么时候才真正灭罪?在圆教讲要到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这个时候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我们晓得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善恶种子藏在哪里?藏在阿赖耶识,只要阿赖耶识没有转,没有转识成智,你这个业习种子就还存在。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这个业习种子都没有了,那就是佛经里面常说的所谓「罪业如霜露」,就是罪业业习种子好像霜、好像露水一样,「慧日能消除」。太阳一出来霜也没有,露水也没有了,都消除了。这就是说八地菩萨他那个定功深,这个时候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是智日,智慧把你这个罪业统统消除了,你无始劫以来的那一些习气种子全变成智慧了,所以「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得这个禅定是甚深的禅定,它能够灭罪。
禅定就是不昏不散之义。不昏沈,不散乱。一般我们用功参禅跟念佛都差不多。我们没有进过正式的禅堂,在台湾没有禅堂,纵然有地方打个禅七那也是相似,与真正禅堂相去甚远。可是佛七倒是常见,当我们在打七的时候,尤其是在止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坐下来了,于是乎就有两个现象。一种一坐下来之后,坐得没多久是妄念很多,好像平常都没有这么多妄念,这个时候妄念起来了,多得不得了;还有一个现象没有妄念,瞌睡来了,一坐下来没坐几分钟头就低下来了,甚至于还有打呼的,睡着了。那个睡着了是昏沈,妄念纷飞是心散乱,功夫不得力,所以他没有办法念到功夫成片。
一心我们就不必谈了,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是不昏不散。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念念相续不间断的,除这句佛号之外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这是好境界。先不要求那个很高的境界,不必求,只求这个佛号不间断,念佛的时候不打妄想就好,千万不要好奇务怪,要见到什么瑞相,要见到什么莲华,要见到佛,你要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念的时候没有这个念头,可是你平时有这个念头,平时有求瑞相这个念头,念的时候没有这个念头,可是有的时候这个境界会现前。境界现前的时候要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以为我见到瑞相,好,你再起这一个妄念把你整个的功夫都打掉了。
即使境界现前也不要去理会,那就是好境界,根本不理会它,也不必跟别人说,这要忍得住。要忍不住到处跟人讲,那你就没有忍辱的功夫。什么时候可以跟人说?到你往生的时候可以跟人讲,我某年某月在某个地方打佛七,见到什么瑞相,说了怎么?说了你走了,你往生了。像我们庐山远公大师,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他一生当中在念佛堂里面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跟经里面所讲的一样,他见过三次,从来没有跟人说过,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所以要有忍、要精进、要有定。定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要不昏不散,这就是禅定。并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去盘腿面壁,那叫做禅定。不昏迷、不散乱,你这个心永远是一心,一心不乱,这就是定,不为外界所迷惑,不为外界所动摇。不为外界所动就是不散,不为外界所迷就是不昏,所以真正修禅定,一天到晚待人接物都在禅定当中。
底下这个说得很好,「谓以心念寂然」,这个时候你的心,这个念是讲念头,寂就是寂灭,清净寂灭,灭的什么?灭的妄念,你能够叫妄念不生,就是「灭一切罪」,只要你心里面有念头在,那个念头、妄念是罪业的增上缘,一个妄念都不生,把这个罪业的增上缘统统断掉了,这是真正的灭罪。「生一切善」,这个善是与真如本性相应的善,这是真善。这个善是善恶两边都舍离了,这叫至善。孔老夫子教给我们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至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叫后得智。根本智,《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所以定是慧的根本,慧是依定而起的,禅定与般若可以互为体用;禅定是体,般若就是用,般若是体,禅定是用,它们可以互为体用。可是智慧从清净心生的,禅定也从智慧当中得到的,所以这二法是相辅相成。
「六者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碍之义,谓以不可说,观慧智,入中道一谛理,无明障破,皆为慧用故」。这一条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主要是讲的根本智,也就是从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照了无碍」,这四个字都很重要。它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将一切法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它没有障碍。这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这叫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能随一切众生分别解说而没有过失,那叫做后得智,为他受用。自受用就是照了无碍,在境界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也不起心动念,这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底下讲谓以不可说,观慧智。这就是不可思议!才能入中道一谛理,中道一谛理就是《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没有这个智慧怎么能入一真法界!
在净土法门里面讲,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一心不乱是能入,一心不乱就是定、就是慧,一心不乱的体是楞严大定。我们在《楞严经》上读过,《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以各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楞严大定,都成就了,所以说个个第一。大势至菩萨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成楞严大定,也就是我们讲的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楞严大定。《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楞严大定包括观世音菩萨在内,那个境界实在讲不高,统统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的境界,那是教给我们修学的,也就是初证理一心的境界,他的作用就是慧。这个用是自受用,体是禅定,是楞严大定,用就是根本智,作用是什么?作用能证一真法界,能破无明,这一定的道理。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一真法界。如果没有这个功夫,一真法界虽然在面前你不能证得,那就是你被无明盖复住了。所以要晓得根本智的大用是自受用,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证一分报身,报身是智慧之身。同时在这个境界里面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如果为了利他就可以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可以现什么身帮助别人,那叫他受用身,圆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所以此地讲无明障破,皆为慧用故,这是般若的大用。
「七者愿心」。愿是讲发愿,世出世间法里面都非常重视。世间法讲立志,人要没有志,他一生就不可能有成就,志向是一个人人生奋斗的目标。他有志就好像行路一样,他有目标,他总是一天一天与这个目标接近,他毕竟可以能够达到;如果这个人要没有志,等于走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随便走,悠悠荡荡,到后来是一事无成。学佛要没有愿,那你这个修行的功夫就白费了,为什么?没有成绩可言。
菩萨发愿总纲领总是离不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大愿的总纲。我们看底下的文,「愿即愿乐」。乐是爱好,「上求下化之义,谓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佛果便成故」。每一尊佛菩萨在因地当中发的愿不一样,像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四十八愿,普贤菩萨诸位晓得是十大愿王。个人发的愿有多寡不相同,但是总不出四弘誓愿。我们就以四弘愿来讲,四弘愿的中心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了不起!诸位读《地藏经》,我们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他所发的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与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完全相符合。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就是下化,后面四愿是上求,为什么?自己要不能成就,怎么能度众生,要度众生先度自己,度自己首先要断烦恼。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太重了,一定要用善巧方便渐渐的把它断除。用什么方法?本经给我们讲的「三十心十地」,给我们讲的一些修行方法都是断烦恼的。如果从纲领上说那就是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都是断烦恼的。布施特别在本经里面称为「舍心」,舍就是放下,不要再计较,不要再执着,什么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肯放下那叫业障,障谁?障碍自己,跟诸位说不障碍别人。如果说能障碍到别人,这个因果律就推翻了。那个人有福报的人,我障碍他,他得不得福报?他这边没得到,他那边得到了,障不住的。这个人有罪业、有重罪,他要遭大难的,我想办法救他,你救了他,这边救了那边又遭难了,没有法子!
所以造作这些业真正是障碍了自己,没有障碍到别人,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要是因果定律是可以改变的话,诸位想想要是他力可以改变的话,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给我们改变?没有办法,要改变就要靠自己,为什么?因为业是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就可以改变,业不是别人替你造的;如果别人造的,他就有能力改变了,不是他造的是我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受,自己也能够改变。了凡居士就是一个改变命运的人,谁给他改变的?不是佛、不是菩萨也不是云谷禅师,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神,是他自己改变的。你们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训》,自己改变的。这一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懂得这个道理了,我们即使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也不会怨天尤人,晓得什么?晓得是自己业习的果报,这个时候才能够逆来顺受,才知道应当好好的去修福、培福转变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命运。
发愿是改造命运的先决条件。要度众生先断烦恼,不但要断烦恼,断烦恼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入一切境界里面,自己能保得住,不会随境迁流,他能保得住,然后再学法门。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根性不同,思想不一样,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得要种种法门来诱导他,把他领到佛门里面来。这个法门他不欢喜,不欢喜还有另外的法门,那个法门不欢喜还有法门,法门无量无边。这是佛菩萨的大权方便,都是诱导一切众生的。可是到最后的成就,诸位要晓得念佛才能成就,到最后一招那就是像普贤菩萨一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能够圆满的成就。
所以要学法门,不但学法门还得要成佛道,为什么?不成佛道,度众生有限。譬如菩萨能度凡夫、能度天人、能度二乘、能度比你低的菩萨,跟你程度相等的你度不了,比你程度高的那就更度不了。一定要成佛,度众生才能做得圆满,所以一定要发愿早成佛道。可是我们想一想断烦恼不容易,学法门也不容易,成佛道更难,什么时候这个愿才能满?跟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四愿都满了,这个四弘誓愿都满了,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修行恐怕不止三大阿僧祇劫,要圆满太难太难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的佛法,一生成就,所以你发了四弘誓愿要想满四弘誓愿,你今天就一心念佛,念佛修福,修福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往生。修福别享福,福报享完了不得了,你临命终时如果是病得很重,人事不知,那就靠不住了,往生就靠不住了。有人给你助念,助念也靠不住,诸位要晓得那个福报大的人他一生当中不享福,临命终时享福,享什么福报?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就是临命终时神智清楚,样样都清楚,一点也不迷惑,最后一念佛来迎接了,这是决定可靠。在临命终时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我去了,这没话说,这个没话讲的。
所以我们要求福报求什么?就求临命终这个福报。平常我们修福不享福,要知道这个世间福报,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是最大的福报,因为这一念决定生死轮回。不学佛的人临命终要是这么清楚,他决定不堕恶道,凡是堕恶道的人都是糊里糊涂去的。诸位想想哪一个明白人愿意到三恶道?到三恶道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去了之后才晓得上当了,但是那个上当没办法,不容易离开。这是讲我们最初发上求下化的心,发四弘誓愿。
「中间修道」。从发心之后,尽形寿精进不懈的修道。修道,你要晓得什么叫道?道是存心,道是行为。《华严经》讲的菩萨道就是觉悟的心,无论在什么境界,我这个心觉而不迷。菩萨行,行是行为,行为是觉悟的行为,当然心觉悟行为哪能不觉悟?心要迷了这个行为才会造罪业,心要觉悟行为不造罪业,心善行善,尽形寿的修学。自己念佛,劝人念佛,自己求生净土,劝人求生净土,劝一遍他不信劝二遍,二遍不信三遍,常常劝会有效果的。常常劝那个人会有一天觉悟,某人怎么常常劝我?大概这里头会有道理,他就会去想想,常常劝有道理。
「行满愿足」。哪一天才满?到我们临命终时一口气不来了才算是满,不要中断,这样「佛果便成」。特别是用在念佛法门上决定真实。我们一生取西方净土,在西方世界一生圆满菩提,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了,这一生不辜负诸佛菩萨,真正是回向偈里面所讲的「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做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